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型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当局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改革改制深入进行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只重视财务风险,忽视组织架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信用风险、信息风险等领域。我国大型的国有企业真正的权利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普遍,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组织架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加大。另外,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对审计部职权的赋予不充分,虽然内部审计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内部审计部门受管理层的直接领导,并不能独立、客观、公正的对企业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价。大型企业管理层由于没有成熟的风险管理思想、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二)缺乏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
在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只有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措施,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适合本企业操作性强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国外的大企业一般实行风险管理比较早,风险管理思想也相对成熟。阿克苏诺贝尔“风险管理的成功取决于日常业务规划、报告与管理,以及战略愿景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基于此,他认为年度管理层会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会议有助于沟通并使公司各管理层保持前进的动力。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管理意识亟待加强
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同时能将审计标准和程序熟练地应用于特定审计工作的能力。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审计时还只是停留在指出企业已经存在的缺陷和不规范的操作控制流程。然而,对于需要进行预测、分析、评价的、尚未发生的、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的风险还没有得到关注和充分的认识,这种缺乏前瞻性的风险管理理念阻碍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职责不清晰
一些大型企业中审计部门不仅要负责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评价、查找存在的内控缺陷和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职责权限,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效果。另外,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都是由总经理负责,在没有独立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很难直接与董事会对话,一旦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不被采纳,风险管理的措施就不能有效的得到执行,就会给公司治理带来重大风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速度加快,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也就越发重要。不形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对大型企业加强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大型企业风险管理提升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管理当局应该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管理应当局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中国的大型企业应该按照《内部审计实物标准》中的观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和责任具体体现在:董事会负责制定战略目标,高管层负责全面风险管理,执行管理层负责剩余风险的管理,运营管理层负责持续的识别、评估、减轻、监督活动,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进行内控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大型企业的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活动中承担着全部风险的管理责任。因此大型企业的管理当局应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二)大型企业管理当局应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体系
风险评价标准应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根据风险评价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风险标准,如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标准、财务风险评价标准、战略投资风险评价标准、运营风险评价标准等。明确不同业务或交流流程的风险控制节点,对关键节点进行风险管控,形成客观真实、特征鲜明、更新及时的风险管控体系。
(三)内审人员职业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素质方面应不断提高,去适应大型企业中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要扮演好执行情况的监督者、增值服务的贡献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等重要角色,为大型企业集团中形成良好、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评价、监督作用,成为企业风险管控的第三道防线。因此作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直、忠诚的良好品德非常重要。最后,面临企业环境不断变化,科技日新月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要熟练掌握内部控制手册,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会计、经济法、税法、金融、统计量化等知识,拥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能,拥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便清晰的表达审计目的、审计评价、审计建议形成审计结论。要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根据新法规、政策的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以便适应新时期、新情况、新业务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管理的竞争,风险的普遍存在、风险的偶发性及风险的时效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工作更加艰巨。
(四)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评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为大型企业的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提请管理层注意目前风险管理流程中缺陷,以便及时完善。协助管理层做好风险流程的建立工作,通过改善组织基本程序的咨询工作对传统保证业务进行补充。同时,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注意与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沟通。在必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就风险业务和风险管理事务中薄弱环节进行讨论,以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与风险管理战略一致。
参考文献:
[1]周兆:《內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第19卷第4期,2004年7月,第46页。
一、借鉴国际风险管理先进成果,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是上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安然事件”,在总结多年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方法。“中航油”事件后,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也充分借鉴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念
企业风险管理近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同行业、地区和专业组织对其有不同的界定。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当前国际上公认的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简称,1992年COSO发表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2003年7月,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2004年9月了最终的文本)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处理影响企业创造或保持价值的风险和机会的过程,它由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管理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企业的风险容忍度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措施。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总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分别单独处理。且通常局限于对实物和金融资产所面临的不确定进行管理。由于偏重预防损失,忽视价值增加,所以传统方法无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为公司提供风险管理和价值增加的有力支持。
而企业风险管理则重视将风险管理与现行的管理过程整合到一起,识别未来那些既有积极又有消极影响的事件,并对公司的应对策略进行有效性评价。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持续、基于价值、范围广泛以及过程驱动的风险管理方法。
(二)企业风险管理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这些构成要素是: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它为企业内的人员如何认识和对待风险设定了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容忍度、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他们所处的经营环境。
目标设定――有了经营目标,管理层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件。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层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企业的使命,并且与其风险容忍度相符。
事项识别――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事件,区分风险和机会。机会要反馈到管理当局的战略或目标制定过程中。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控。
企业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顺次过程,一个要素并不是仅仅影响接下来的那个构成要素。它是一个多方向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要素都能够影响其他要素。
(三)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及其与要素的关系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以下四种类型的企业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因为后两个目标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提供合理保障。但是,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事项,对于这些目标而言,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合理地保证管理层和董事会及时地了解企业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
目标是指企业力图实现什么,构成要素则意味着需要什么来实现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三维矩阵立方体的形式表示出来(图1)。四种类型的目标用垂直方向的栏表示,八个构成要素用水平方向的行表示,而一个企业内的各个业务单元则用第三个维度表示。这种表示方式使我们既能够从整体上关注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从目标类别、构成要素或主体单元的角度,乃至其中的任何一个分项的角度去加以认识。
二、把握大型基础设施投资企业运行的内在规律,科学界定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类别及特点
对于一个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来说,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类别主要有: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财务风险、公司管控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
(一)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项目的发展阶段是否符合国家政治社会环境,公司的发展战略领域方向以及业务发展规划,项目的ROE是否达到一定标准;其次是合作方的选择,主要看合作方的行业经验、经营业绩、经营实力、信用状况、现金流状况是否存在隐患和风险,以及参与项目合作的诚意;第三是项目建设风险,重点考察项目完工风险,因为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第四是项目运营风险,项目运营期间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考虑周全,建立稳健的财务模型,确保运营期间,特别是运营初期的现金流平衡。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考虑融资的结构风险、成本风险、信用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等。要对公司现金流做出科学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创新,一方面严格控制各种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严防公司资金链条发生断裂的风险和隐患。
(三)资产处置风险
当投资公司的投资受外部市场环境或政策发生不利变化,使参股、控股公司营利性受到严重威胁;或者从业绩指标看连年经营不佳,成长性慢于同类项目,且无明确迹象表明会在短期内改善,可以考虑该投资进入资产的主动处置程序。当上述问题出现严重趋势,触及底线时,该投资必须进入强制退出资产处置程序。
(四)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指投资公司在投融资、资金回收、对外担保(集团公司及参股、控股公司)、抵押/反担保措施、应收款项管理、费用控制、资金管理等环节出现的风险或不确定性。
(五)公司管控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mance)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
各个参与者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出现问题将导致大型投资公司在管理上出现内部人控制风险、不公平关联交易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等。
另外,投资公司应该严格控制参、控股公司的治理风险,要求他们的章程符合规范,对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的规定应合法合理。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应健全有效、合法合规。加强对外派人员的管理,防范外派人员渎职风险和商业道德风险。
(六)政策风险
基础设施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对该行业有很强的管制政策。所以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和进程,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选择以及项目运作方式的操作成本和风险。比如政府特许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公司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政府对基础设施收费价格的管制,使得项目投资的财务测算工作很难进行。对一些公益性行业的政府补贴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投资者对项目前景的评估等等。
(七)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基础设施投资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法律风险主要有合同管理风险、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关联交易风险(含参、控股公司)、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以及企业税收法律风险等。
三、坚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国有大型基础设施投资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确定科学的经营战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经营战略是企业管理的指南针,它能保证在经营管理中形成合力,不走弯路。树立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公司管理层,尤其是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的职能定位,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年公司经营中总结的经验,公司制定了“保障供给,降低成本,优化结构,控制风险”的经营理念,按照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效益化的原则,打造产业经营项目,整合轨道交通及其价值链延伸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风险防范机制是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依赖于管理团队的敏锐性和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为此,我们在组织操作程序和沟通环节的各个层级中引入了持续演进的风险文化和防范意识(图2)。
(二)制定科学的实施步骤,有序推进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在推进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进行企业风险评估,并对关键风险点进行优先排序。由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牵头,按照企业风险分类及框架,组织各相关部门,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和排序,评估自身当前管理关键风险的能力,这些信息的取得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提供了高质量的决策信息。
其次,阐明风险管理愿景和价值主张。企业风险管理愿景是对风险管理在企业组织中重要作用的认同看法,以及管理关键风险需要的能力。我们成立专门由高级主管组成的工作组,授权其阐明公司的风险管理意义,并明确与之相关的目标。例如,对我们这种大型的基础设施投资企业来说,项目投资风险一定要可控。
再次,以关键风险的管理为突破,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有了前两个步骤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出自身在风险管理上的“缺口”,并以关键风险为突破,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如针对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我们在传统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制定了项目投资后评价制度。使公司项目投资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完整的风险监控过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水平进行评估,并制定战略加强不足方面的建设。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是指具有监管、控制和惩戒作用,并能持续改进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公司政策、内控机制、组织架构、信息报告等。它是有利于客观理解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能找到每个关键风险的责任部门或人,能推动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定势,往往因企业类型、文化、实施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三)加强制度和内控流程建设,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积极的制度设计,能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协调好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要把握重点,瞄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其次是处理好控制面与控制点的关系,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要建立严密的授权制度,明确权责关系:母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权限要清晰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的职权要明确,工作流程要规范。
2006年我们通过开展“管理年”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上述要求和公司实际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特别是还建立了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创新风险管理手段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预算的过程会促进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有助于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行为,减少企业经营中的风险。
资金管理是投资公司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为保证资金链条不断,防止出现“多米诺”现象,必须强化公司的现金流预算管理,融资方面注意优化结构,长短结合,在保障资金供给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面临的利率和汇率风险日渐增大,为迎接这种挑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期权、远期交易等工具或手段,来管理投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为适应这些金融衍生品管理的特点,在公司内部建立相应的投资管理机制,以对避险或保值方案的制定、初始交易的决策、交易生效后的风险监控、平盘或仓位调整决策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006年公司在地铁十号线80亿元银行贷款招标中,率先在国内金融领域运用人民币贷款利率期权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十号线80亿元贷款每一笔提款后前十年内利率不高于5.508%。此后,央行进行了7次加息。相比目前下浮10%的长期贷款利率7.047%,十号线贷款利率降低超过1.5个百分点。在地铁五号线设备海外采购中,采用出口信贷方式融资,有效地控制了融资成本,规避了利率和汇率风险,另外正在研究利用货币互换对公司大量日元贷款进行风险管理。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流动速度的日趋加快,跨越国界的多行业大型公司相继出现。这种大型公司不仅结构庞大,且涉及的核算体系也相当复杂,大型跨国公司分散的经营体制与绝对集中的决策管理,使其拥有相对复杂的税务事项,税务数据不仅庞大,且往往还涉及到各利益方面,这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抬高了税务的风险性。因此,大型企业完善自身税务风险防控体系,提高自身对税务管理的意愿性,以避免因为企业税务问题造成经营及企业声誉方面的损失,便成为各大型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风险
国际金融方面的不安因素使企业本身原有的价值被低估,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更倾向于寻找联盟伙伴或者谋求海外贸易,这种跨行业或者跨国的交易,使企业的税务安全颇受压迫。比如企业在股权以及资产交易时,若无法及时精确地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某些税务风险,那么便会踩进高额税务的陷阱区域;或者企业在谈判或者签订合作意愿书时,因缺少财政部门的参与,便很可能会因了解不清而给对方缴纳税务,这也会在不经意间增加企业的税务成本。
相对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一般不会因为“做假帐”或者“账面数据错误”等低等税务错误而陷入税务麻烦,但大型企业经常会在经营过程或者会计处理过程中引发税务风险。这些问题看似比较浅显、微观,但其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却是比较深层次与宏观的。这种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或执行能力较差而引起的,这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企业控制手段失调及控制目标不明确的表现之一。
(二)外部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在经营时,一般都采取金字塔的经营管理模式,即少数管理者处于管理上层,其余的工作人员等处于最底层,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不少压力,同时也给企业财政部门在处理涉税事宜时增添了不少的压力。企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资源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且同时企业因管理标准的不一致化,使企业监管模式无法规范化,企业的信息速率也会随之而降低,那么这就给“税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到企业税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除此之外,是来自于外部政策环境方面的压力。相对于国内及其他行业来说,我国的税务政策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动态的环境之中,我国的税务政策不仅多变、稳定性差,且长期处于一种随经济形态而变化的动态性中,税务政策多变一定程度直接导致企业经营与反应的迟滞。
二、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完善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所谓企业的实际情况,即企业的机构与管理规模。涉及多种行业及地区性跨越较大的大型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专门与财政部门合作,监管公司的税务事宜。对于行业相对较单一,企业结构较小的企业,可在企业财政部门之下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组。而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可以在财政部门内设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由专人负责具体事务。
(二)加强税企沟通
针对政策引起的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机关可以与企业建立起信任机制,引导税务信息的流动,尽量减少由于税务信息不通畅而导致的企业税务风险。当国家税务政策出现调整及改动时,税务机关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讲解,将国家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快速地传递给企业,这样不仅直接加快信息流动,同时还可以统一企业对于税务信息的认知,避免不必要的因理解有误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同时,企业无法深入理解国家税务政策,就应该及时地与本地税务部门沟通。
(三)正确评估与应对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及管理时,为避免税务风险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税务风险评估,即以税务管理为基础,以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大小等为依托,判断、预测税务风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税务风险评估评判的主要标准是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税务影响程度等,其中发生率越高,影响范围越大,税务风险也就越高。
在发现税务风险之后,接下来就是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转移。我们应根据税务风险的不同级别,对税务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考虑到处理涉及的各种程序工作及资金等,企业一般不会完全消除税务风险,更倾向于降低风险等级及转移风险等。
(四)实施团队化税务风险管理
大型企业管理时间长、涉及业务广,相应的财政及税务也就较多,因此需要数量较多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但是国内目前的现状是专业风险团队缺乏,即便是凑凑合合勉强成立团队,也会因为缺乏复合型人才而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并采取正确措施,予以应对。比如我国某公司准备去海外上市,但在筹备前因没有人才关注海外这一行业的税务风险,以至于在项目进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知道,按照海外的税法规定,税额将可能占到上市融资资金的一半之多。最后,项目搁浅。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我国企业有效降低税务风险的必然措施。
【关键词】军工企业;科技管理;风险控制;技术创新
一、引言
军工企业是指承担国家下达的军事装备、产品预研、生产计划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他们所掌握的技术通常是前沿的起着先导和带动作用的国防技术,紧系国家的安全,因此在科技管理中风险控制尤为重要,特别是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军工企业更应该关注风险控制这一环节。
那么,什么是风险控制呢?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现在军工企业科技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风险是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技术创新风险;技术研发高成本投入风险;以科研项目为平台,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流失风险。
针对风险,我们应该控制,理论上有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但是在科技管理中,这四种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融入到管理机制中。
二、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技术创新风险
国防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科研环节和科技成果的公开会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利益,因而需要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很难服务于社会,转用于民,只能把创新成果提供给部队使用,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一项新军用技术不可能在短时期就达到完善,只有不断试验、反复使用以加深对其性能的了解,才能使之日臻成熟。以美英为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大量试用了许多尖端武器,不仅根据结果及时改进,而且为研制下一代积累了资料。
因此国防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技术创新风险,风险评估与控制是国防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存在着技术发展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的重要策略就是加大信息量的搜集,定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及论证,努力减少风险,以进行有效的决策,并定期进行评估,预测成果潜在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对各单位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阶段和年度评价,把其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中去,以保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深入开展。
三、技术研发时高成本投入风险控制
技术研发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性风险,如技术开发本身的成熟度不够;二是市场风险,如竞争对手率先推出更具创造性的新产品,或是消费者观念和需求发生变化,或因开拓市场投入过高或产品成本过高造成盈利过低或根本无盈利可言;三是社会风险,如自然风险或政策性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一定要:
(一)健全技术研发组织机构
为加强技术研发工作的指导,明确科技发展工作目标,组建技术研发决策机构,即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工作委员会,其中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如推迟或否决技术研发的执行,对于一些风险特别高的项目,可以考虑暂缓转化,待时机成熟或者进行适当的研发等。技术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技术研发的发展规划,以及审定技术研发过程中其方向的正确性,并承担技术咨询工作事宜。
(二)做好技术研发的财务管理
技术研发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即它包括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还包括了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同时还包括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所以必须对项目寿命期内所取得的成果与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和考核。
财务管理不仅要利用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前期评估,而且还结合项目跟踪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和项目影响评价等资料对财务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所产生的效益及其所吸收的全部成本,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再续开发、利用,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宏观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明确技术研发的主体方向
技术研发一定要立足于自主创新,针对用户需求,围绕本企业重点领域开展研究,防止产生某些关键环节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脱节,研究成果发挥不了应有的效能。尤其要重视基础研究,提高成果的应用推广转化的幅度和科研效益,避免资源浪费,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四)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首先,根据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制定并年度科研项目指南和技术攻关计划;
第二,通过立项评审的方式确定研制方案和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制;
第三,以项目管理模式,定期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如出现重大问题时,变更项目负责人或终止项目;
最后,项目完成时,严格验收评审标准,保证完成的研究项目在科研生产中发挥作用。如果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成果只能无限期地束之高阁,无法进行转化,也不算项目成功。
四、人才流失风险控制
以科研项目为平台,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已经远远不是更高的招聘和再培训成本那样简单,它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所带走的正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科技。
为了挽留人才,首先就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吸引人才的主要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报酬方式为主,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技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非传统的福利,包括灵活的工作安排,职业发展、工作环境、认同及赏识等,因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薪酬和激励体系。
具体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岗位和重点工种中树立岗位技能带头人、首席技术工人或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让技能精湛、品德高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带动其他职工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构筑群众性技术创新的“金字塔”模式,促进科研生产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
(2)进一步完善“长、家、匠”职业发展通道,统筹推进这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3)根据企业科技项目实际需要,面向社会招聘高端人才、稀缺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同时采用新的用人模式,通过技术合作、转让等方式来获得外脑,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行业技能带头人,打造自己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及时给予科技战线上的技术人员立功、评先进、干部选拔、树典型、晋升职称等精神和物质激励。
文 丁明
公司级层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步骤
建立风险库和风险事件库。针对公司层面的风险,需要建立风险库和风险事件库,风险库是对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整理产生的风险类别,例如某公司把风险设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五大类风险及细分为政策调控风险、流动性风险、海外市场经营风险、施工与安全质量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等67个具体风险。
针对公司内外发生的风险事件,要进行积累,以便于总结经验,防控风险。(如表1)
进行公司级风险评估。针对公司级各项风险,根据最新的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要每年组织对公司级风险进行评估,按照重要性和发生可能性的程度进行打分,从而确定重大、重要、一般风险类别,画出风险坐标图。针对企业的重大风险,提出控制措施并施行。
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每年度要回顾总结上一年度风险管控情况,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防控措施,编制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工作流程层面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步骤
明确三级机构的职能定位,明确职责和权限。集团总部对分子公司、项目采用什么样的管控模式,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这和集团的发展战略、企业规模、管理特点、权力结构、利益结构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职能定位是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三级机构之间的职责,权力结构的总体原则。一般有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作为大型建筑企业, 般其总部属于战略管控型,即对下属公司的战略、财务、安全、生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管和服务,不直接涉及现场的施工管理。
要对总部机关组织机构中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梳理,确定《组织管理手册》《岗位说明书》等职责性文件。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
建立流程体系文件。根据职责,建立流程清单。(见表2)编制流程并进行描述。(见图1)
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见表3)
编制权限表。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权限的设定,过于放权,则缺乏监督、制约、协作机制,容易滋生腐败和错误;权力收得过紧,大事小事请示汇报,相互扯皮、推诿,造成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降低了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使控制成本最小、控制效率最高,是摆在内控体系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其实在流程编制过程中就要考虑权限设置的合理性,流程图编制完成后,可以汇总编制权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