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小企业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市场竞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在近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对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核算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也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已经越来越严重。许多中小企业都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而聘用一些兼职人员来经营、管理企业会计相关业务,这常常会导致会计人员业务不明晰、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混乱;且随着会计核算理论的发展和各国会计实践的推进,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知识已跟不上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会计核算基本制度本身并不完善,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一方面这些缺陷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一方面也对外部的监管形成一定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等。一般,中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很多又是以家族企业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其企业的产权与各人家庭的资产乃至个人财产常常没有一个清晰分明的划分,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它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个人,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即造成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
2.建账不规范。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它的发展方向常常取决于其经营状况。财务工作作为经营过程的核心环节尤为重要,建账工作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小企业建立、登记账目时常出现违规操作,不依法建账或建账不全导致账目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或是设多套账等,甚至有根本不设账簿或做假账的行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使得对外报送的资料虚假成份太多,信息严重失真,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3.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合法。原始凭证不规范一般是指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不符、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等。企业在购买自身经营所需的原材料时,是否索取发票会直接关系到购买价格的高低,所以取得用以证明企业发生某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就需要较高的购买价从而付出较大的成本,中小企业一般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所需的原材料等物资,所以为了以这个较低价成交而选择不索取发票使得会计活动就缺失了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这就使得成本费用很难准确核算。
4.会计机构人员素质水平不够。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导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一些刚成立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营业成本,聘用不合格、经验不足的会计人员,如一些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业务不精通,帐务处理不规范,常常容易出现会计资料出差错的现象;尤其在中小型企业中,无证上岗现象较为严重,聘用经验不足甚至并没有经正规培训的人员出任会计,导致中小企业中会计人员良莠不齐。
三、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这一问题,中小企业应该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进行管理。首先,应加快体制改革以强化内部控制,将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和个人的财产区别开来;其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学习并掌握更多的会计法律知识,认真按照会计相关法规及准则开展工作;最后,可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期掌握更多的会计基本知识,特别是准确掌握会计核算主体的范围。
2.定期查阅,审核账务。能否正确地选择会计核算程序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企业账务处理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管理监督者应实施定期审核制度,通过对企业账目的检查来保证建账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及时性。管理者可以从规划查账方案开始,通过对监督人员的分工,以规范对有关账簿、凭证、报表等资料的检查过程,以保证各项账目都是真实可靠的。
3.明确各项费用和经济责任。企业在报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应该严加控制,将严格的费用划分纳入报销制度中,依据具体的可报销的费用类别以及其涵盖的具体范围来实施报销制度;这样有助于中小企业遏制使用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明晰了费用的划分并规范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正确地索取发票,才能在企业核算的时候顺利、正确地进行下去。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聘用企业的会计人员,提高应聘者进入财会部门的门槛;其次,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让会计人员时刻接受最新的信息与知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企业外部的监管部门也应发挥出作用,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会计核算主体模糊不清、建账不规范、原始凭证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给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及监管部门提供一些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文祥.如何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J].经济师,200(5).
摘要自从2011年3月份国务院提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以来,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越深入,对会计核算质量的要求就越紧迫。本文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措施,以期对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的审查监督力度,通过审计调查发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诸多问题: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因而结合其特殊性探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其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行为不规范
会计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方面,填写不完整。根据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条例规定,填写会计凭证时不得存在错填、少填和漏填的项目,要保证原始凭证上的诸如开票日期、开票时间、开票人、客户名称、项目金额以及购买单位等凭证中列示项目信息必须完整。而目前这些项目中存在不完整或者含糊不清、甚至涂改等行为,原始凭证的填制随意性较大,不仅给之后的凭证审核带来困难,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记账凭证方面,存在与原始凭证相同的问题,主要在于会计科目使用存在不合理性、凭证摘要过于简单、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等问题。三是账目方面,这也是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报账员不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日常处理,而会计核算中心也只是定期提供月季度报表,致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报账员不能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往来和债权债务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四是忽视对支出的审核和控制,对原始凭证审核手续不完整证,有的原始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证明人签字。
2.会计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从宏观上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性制度存在漏洞,尽管对会计核算从《预算法》、《现金管理条例》、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上做出了相关规定,但从约束力上缺乏刚性,事业单位违规成本过低或制裁不力导致一些事业单位有规不依、视规定如虚设等不规范操作问题。二是从微观上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如擅自截留或挪用国家专项资金、私设收费项目、财务人员身兼数职、擅自处置本单位固定资产、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行为都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力所引起的。
3.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使用单位在会计报告不能将全面的会计信息披露出来,比如某些重要的会计事项在报表中不能体现出来,有些收入不能在表中覆盖,因此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的呈现,而且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以及资产核算的不真实会导致会计报告中对应科目的计算不实,其会计信息完整性缺失。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不规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些事业单位不按照对应会计准则和制度规定设置科目,有些会计项目的核算科目归类存在问题,从而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保证。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
1.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事业单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不难发现,加强会计基础性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转变事业单位性质的迫切要求。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方法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要加强在岗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或轮岗交流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素质;二是要加强对在岗财务人员的专业和责任考核,只有设定明确的职责和责任,划分好财务人员的岗位考核标准,才能不断督促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提高新进财务人员的选拔标准,引进高水平的专业财务人员。
2.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除了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规定,提高其科学性、实用性外,要注意完善相配套的法律规定建设,健全的监督会计制度能够使事业单位监管部门有法可依,能够依据相关规定对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予以监督和惩处,提高了会计核算不规范和违规操作的成本。其次,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建设内控组织、完善内部牵制着手建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包括: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授权审批制度、责任中心划分等基础性工作。三是要坚持收支两条线,要继续深化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认真搞好“收支两条线”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行为。
3.加强财务监管
加强财务监管,只要指的是要加强政府专项审计与社会独立审计的监督作用,重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规范化程度进行检查与统计。一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日常收支业务进行重点调查;二是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与任期领导的离任专项审计相结合,提高任职领导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状况的重视程度;三是贯彻执行财务状况公开制度,实施财务民主监督、大众监督的方式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
我国事业单位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探讨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普遍存在着上述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只要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促进事业单位既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松.浅谈会计集中核算下学校财务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杜玉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2010(12上).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包括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会计事项登记不全和处理不及时、原始凭证未按规定填制、违法使用白条、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票据报销不规范,个别单位的票据报销内容填列不全。三是部分单位从业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四是账簿不规范,没有依法设账,票据使用随意性强。五是部分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没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有的单位只是临时拼凑敷衍检查,有的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已严重滞后或过时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与财务管理的需要。六是部分单位还存在未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擅自采购、招待费用过大、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等问题。
2.收付实现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基本都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在会计核算时将本期全部的现金支出作为本期耗费,将本期全部的现金收入作为本期收入。早期收付实现制具有人工成本低、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简便易行等特点,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这基本上可以满足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收付实现制往往是将事业单位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会计核算期的支出,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核算期的收入。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些收入往往不是按月收取,而是按年收取的,与其相配比的支出因各种原因很多都必须在下年度支付或者当年无法全部支付,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年度之间的收支极度不配比,也就造成了会计核算期内事业单位支出和收入耗费不平衡,使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去反映出当期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和收支结余情况。
二、如何有效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且要按照规定来进行严格执行。建议可以制定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制,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可以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事业单位在进行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2.全面开展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检查工作
为贯彻实施《会计法》,切实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根本性好转,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在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检查工作极为重要。对各事业单位实施会计检查的范围主要包括:①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③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对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要于今年内按要求参加培训、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才能依法从事会计工作;对账簿设置、账务处理、凭证填列不规范等问题,要求按期整改;对制度空白、不完善或滞后的要求按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按企业会计准则计提折旧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都是不计提折旧,这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期限的收费标准的制订、更新变卖等都带来诸多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参考相关法规和结合有关经验来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对于固定资产进行成本核算方法。对于那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不良现象,更应建立良性运行模式和正确的补偿机制,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入良性循环。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购置资金的来源列支,而应该直接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记“固定资产”等资产类科目。总之,应该借鉴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成熟方法来准确客观地去反映和核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为科学的方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
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核算方式可以更好地从根本上来评价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可以更加全面地来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可以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同时,随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活动的日益增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不仅需要满足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要求,也需要满足债权人和企业外部投资主体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争取将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融入到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这样就更加能够提高信息的可比性,更加容易满足企业外部等各相关方面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要求。
5.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质量 完善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244-02
近年来通过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和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以及审计监管,行政事业会计信息质量得到逐步提升,单位会计核算总体比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较好,但是通过检查,仍可以看到,行政事业单位在往来账款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会计基础工作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在2013年在会计监督检查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1)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账薄设置不全,总账与明细账不符数字不符。
(2)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未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实不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单位发生合并、划转、办公地址搬迁等情况下,固定资产产生较大变动等时,未能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报废、划转等相关手续,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部分资产账有实无、账无实有,固定资产账薄已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现有资产占用状况。
(3)固定资产未入账,导致账实不符。
一是新建固定资产长期未入账。目前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等基建项目,均由政府统一建设“交钥匙”项目,项目未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和产权移交,未纳入单位资产;部分单位以前年度自建工程项目,早已成竣工决算投入使用,但仍在基建账反映,未转固定资产纳入单位资产帐管理;二是购置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计入单位固定资产帐,形成账外资产,造成单位资产不实。如某学校对校庆活动接受捐赠的车辆未记入单位固定账薄,购置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直接列支费用,未纳入资产管理。导致单位资产核算不完整,账实不符。
1.2 往来款项年限长,项目多,长期未清理
(1)往来款项年限长,多年未进行核查、清理和催收。
检查发现,部分单位往来款项账龄大部分账龄在5~10年以上,年限长,多年未进行核查、清理和催收。如某单位应收款项往来明细科目有37户,其中10年以上有20户,金额占总额的42%,应付款项往来明细科目有32户,其中10年以上有8户,金额占总额的31%。
(2)部分往来事项及单位已不存在,款项已无法支付或形成损失,未能清理。
如某学校“应付及暂存款”书本费、上机费均是以前年度学生全款缴费与购书折后差价,未及时清算退款累积形成,现已无法支付;应收款项中部分单位早已不存在,款项无法收回,已形成损失。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基础较薄弱
通过检查发现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较弱,账务处理较乱,财务人员会计业务水平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往来账款明细科目设置较乱,同一类型经济业务在同一往来科目重复挂账,且出现反方向余额;二是核算不规范,费用支出归类不准确,在往来中核算收支,单位会计报表与决算报表数字不一致等;三是财务机构不健全,未设立会计岗位;出纳同时负责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人员分工不合理;部分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未能持证上岗。四是入账原始凭证不合规,过期、作废发票报销入账、白条入账等等。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原因
造成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法规、政策及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有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责任。对于此次我市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领导意识淡薄,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人员力量薄弱,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财务部门基本隶属于办公室管理,财务人员大多兼职,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财务人员对单位重要决策及业务管理活动参与甚少,财务人员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财务核算上或是遇到手续不全的原始单据或是未严格履行相关程序的行为时难以行使权利,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另部分单位由于没有专门会计机构和专职财务人员,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在实际会计操作中,对会计核算原则、会计科目使用等把握不准。人员更换频繁,财务人员对单位的业务不能熟练掌握,造成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准确,影响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2 单位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
检查发现目前部分单位存在体制不健全,管理混乱,内部控制缺失,导致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漏洞,产生问题就不可避免。如某医院法人代表同时兼任其他医院副院长和外科主任的职务,无暇顾及本医院的管理,单位管理层基本处于真空。该医院未建立库存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据反映,单位目前有20多名员工同时在其他医院兼职,单位监管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就不可避免产生。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建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将资产管理纳入领导业绩考核范围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账实不符的,要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账务处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同时建立重点抽查制。财政部门及单位主管部门每年选择资产使用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并将资产管理状况纳入单位领导考核指标范围,确保单位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2 加强会计机构建设,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主管局将单位财务管理纳入负责人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单位会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同时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规制度的学习,提升的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规范会计科目使用,完善原始记账凭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4-0024-06
作为广大农民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合作社的产业类型日益丰富,合作方式不断多样,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作为三大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由于我国的合作社发展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建设,还是微观层面的运行机制都处在边发展、边探索的阶段,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微观管理方面的财务与会计方面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可以说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和管理水平,保障合作社的规范有序运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机制与制度不健全
1.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由于合作社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设置专职财务岗位及配备专门财务人员的内在动力,加之收入水平的制约,也很难吸引专职财务人员到合作社就业,导致大多数合作社均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配备专职的財务人员。从调查情况看,各合作社普遍采取聘用社会记账人员或合作社内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家属)兼任财务人员的方式开展财务与会计工作。从调查情况看。合作社的内部兼职人员多数缺乏比较专业的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背景,并且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即使一些合作社聘用了专业的会计人员开展记账工作,但由于所聘人员普遍缺乏农业行业从业经历,甚至部分记账人员根本不知道有专门针对合作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导致其对合作社的业务开展核算时不能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开展会计核算,而是随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或《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来核算合作社的业务,最终导致合作社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同时,由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缺陷导致财务约束机制执行乏力,内部操作混乱,聘用社会人员记账,从机制上弱化了财务会计人员对合作社经营活动的参与度,合作社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合作社的财务风险极高。
2.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合作社的财务风险高。尽管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但现行制度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在一个制度体系下,未能单独制定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得本来业务素养不高的合作社财务人员理解起来就更有一定难度,导致各合作社普遍缺乏用以指导和规范财务工作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各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工作失去了财务制度的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受合作社经营者经营观念及财务管理能力的制约,多数合作社未形成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合作社连基本的内部牵制机制都没有,如公章及财务专用章的管理与使用规范、支票管理与使用规范、业务开支审批规范、网络银行账户的优盾管理与使用规范、发票管理与开票规范等;同时采购与收入不入账,合作社的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基本的资产核算与保管制度,对固定资产缺乏明细核算、存货随买随用、农产品采收直接出售而不做入库或出库的会计处理,导致合作社的资产数据严重失实;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不健全,成员(代表)大会议事决策、理事会日常执行、监事会内部监督的职责不清,导致合作社由少数人说了算现象比较普遍,监事会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缺位,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上述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合作社的财务风险普遍偏高,合作社内部矛盾突出。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1.部分合作社不按照规定的合作社会计制度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调查中发现部分合作社由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不了解国家颁布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而是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依据开展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资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相背离。
2.不按照规范设置会计账簿。具体表现为: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使用不规范的账簿;账簿设置不完整,如普遍缺少固定资产卡片、存货类资产随买随用而不入账、多数合作社没有成员账户等;不按照规范使用账户,会计账簿启用不规范、账簿内容登记簿完整、期末结转不规范、不按年度更换会计账簿等;个别合作社存在有表无账的情况。
3.不按照规范开展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部分合作社的记账凭证不附原始凭证;以白条或收据代替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没有审批人签字,或由监事人代替审批人审批,或者经办人与审批人为同一个人等情况都比较普遍。
4.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会计档案不分年度进行整理和归档;不按照规范保管会计档案;会计人员更换没有办理移交手续;会计档案材料遗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5.会计核算手段落后。尽管农业农村部很早就开发了供合作社免费使用的合作社会计核算软件,但多数合作社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仍然采用手工核算,手工编制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较差。
6.不按照规范编制会计报表。具体表现为:部分合作社仍然采用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合作社的会计报告;部分合作社的会计报表缺乏会计账簿的数据支撑,凭想象和需要编制会计报表;部分合作社由于会计核算不完整,导致会计报表的数据也严重失实。
(三)盈余分配不规范
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当中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应采取首次分配按贡献,二次分配按权益的双重分配机制开展盈余分配工作,且按交易量或交易额比例不得低于当年合作社可分配盈余的60%。对剩余盈余的分配,应以合作社成员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的合计数作为计算依据进行分配。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由于合作社缺乏科学合理的盈余分配机制建设,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的不规范,导致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比较混乱,其具体表现为:
1.以价格返利代替盈余分配。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合作社通过社员交易过程中优惠价格作为返利来代替盈余分配,在这部分合作社中的负责人认为开展盈余分配比较麻烦,或者是缺乏准确的会计信息作为分配依据,而采取用價格返利的形式代替盈余分配。
2.分配依据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并未按照相关法规及制度规定的依据和标准进行盈余分配。如在首次分配过程中未考虑社员的贡献,而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或者仅以出资额为依据进行分配;在二次分配时仅以原始出资额为依据进行分配,并未纳入公积金份额、国家财政补助和捐赠财产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员的份额的合计数为依据进行分配;部分合作社对可分配盈余分配中的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的标准确定不合理,或者根本就没有标准,由理事长或主要成员制定分配规则,因此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决策程序,理事长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随意性比较大;部分合作社通过随意调整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来截留盈余分配;还有些合作社负责人尽管想科学分配盈余,但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会计核算信息做支撑,也导致了盈余分配标准的混乱。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普通社员的积极性,导致合作社负责人与社员的矛盾突出,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四)专项资金管理与核算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各级政府得到的专项资金也越来越多。但从近年来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与会计核算的检查来看,问题也比较突出,其具体表现为:
1.专项资金的投入缺少整合,资金效能低。由于不同政府部门为了体现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多口径同时投入、重复投入同一项目或同一合作社的现象逐步显现,从而导致资金的效能降低。
2.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部分地区对专项资金管理与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未能做到专户管理、专户核算与专款专用。
3.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部分未能形成专项基金,并量化到成员账户;将专项资金错误的列入其他业务收入或营业外收入账户进行核算;不能正确结转已完工项目资金,多数合作社在项目完工验收后仍存在专项资金挂在专项预付款账上的情况;同时由于各地方政府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有的采取报账制、有的采取资金直接拨付到合作社的情况,还有的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使得有些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够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适时调整会计核算,而导致会计核算的混乱。
(五)投融资风险高
由于农业产业的低利润、对自然条件依赖度高、农产品的保质期短、农产品上市集中等特点,所以农业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加之合作社的专业化投资人才普遍短缺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叠加了投融资风险的强度。从融资情况看,由于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模及资产体量及会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普遍缺乏可作为担保的财产及准确性的信用评估体系,使得多数合作社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融资,使得部分合作社在合作社员股金及留存收益不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借贷来缓解资金紧张的困局,导致其财务成本与财务风险普遍较高,可以说,投融资问题已成为各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问题比较突出的原因,是内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外部因素
1.政府部门监管缺位。政府为了扶持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其发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作用,在其起步阶段,无论是注册条件,还是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存在着重扶持、轻监管的思想,从而导致以套取国家专项补助为目标的“空壳社”的大量存在。尽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来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与健康发展。但从执行情况看,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效果还没有明显提升。
2.政府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规范化建设问题,涉及到国家11个部委,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还是操作部门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缺少必要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重数量、轻质量,重扶持、轻监管,重审批、轻引导,重典型、轻全面发展的情况比较突出,从而导致资金重复投入,资金使用效能不高,典型突出,整体发展弱化。
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及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具有操作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合作社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缺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合作社性金融,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方式创新明显不足。
(二)内部因素
1.合作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合作社负责人财务知识与素养薄弱,合作社管理者主观上普遍存在着重经营、轻财务的观念,也是导致了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不规范。
2.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及普遍性的记账机制,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能力及影响力程度低,更是导致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缺乏规范直接原因。
3.合作社会计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增大了金融部门为合作社放贷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其融资的难度。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规范与引导相结合,强化政府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认真落实国家近年来关于规范合作社发展的各项要求,应该打破目前多部门平行管理的机制,应在明确十一个部门共同负责的基础上,明确牵头部门的职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和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信息共享和通报工作机制,清理掉那些“靠补贴维持的、没有盈利能力的和财务存在问题”的问题社及“空壳社”。同时,要注重培养一批财务会计工作示范合作社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其在内部治理、财务管理、带动农民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其示范与引领作用。
创新监管新机制,建议将专项资金扶持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考核融为一体,政府各部门针对合作社的各项专项资金在立项申报环节,逐步纳入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指标,尤其是要将相关财务报表及制度建设和体现合作社对农民发展带动作用的指标作为项目资金申报的依据,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领作用,并真正将专项资金发给那些发展前景好,带动性强的合作社。
(二)从国家层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建设
最近,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修订工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向各省及自治区发出了征求意见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此次的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能够结合合作社发展与管理的现实情况,抓住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点,做到既易于操作,又能发挥实效。
同时,修订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应克服原制度过于简化和笼统的弊端,力争涵盖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并将合作社发展所带来的新业务融入核算制度之中。总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制度设计宜细不宜简,避免造成会计人员面对业务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发生。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合作社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与成本
政府与金融主管部门应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针对农民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在考核其财务状况的同时,将已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及年限、合作社的成员数量、合作社已取得的“三品一标”等纳入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力度,拓宽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与融资方式。
(四)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相继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项目,但从各地的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来看,普遍是重经营、轻管理。因此,建议在开展相关培训的过程中,应增加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为载体的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课程的要求,不断提升农民專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与专业技能。在相关财务规范化的培训中,必须强化对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只有负责人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其重视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也才能从根本上为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
(五)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记账机制
鉴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也无力聘用高素质会计人员的现状,以县级政府管理部门为单位,探索将统一聘用具备记账资质的财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县所属合作社的记账业务,建立由记账机构与合作社共同对合作社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负责的机制,并通过对记账人员进行针对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制度的统一培训,由此既解决了合作社无法合格的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困难,又为规范合作社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多了一份保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
(六)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
只有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才能调动合作社社员参与管理和建设合作社的积极性,因此主管部门应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对合作社健全内部组织机构的检查与督导力度,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合作社的社务及财务公开机制,保障合作社大多数社员所代表的整体利益,为合作社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奠定机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