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业务宣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x年以来,在支行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上级行专业部门的认真指导下,我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组织资金,拓展市场,调整资产结构,培植黄金客户,寻求赢利最大化为目标,踏踏实实,攻克难关,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现将具体情况形成总结
一、客户部200x年工作的简单回顾
(一)存款工作
1、单位存款方面:20*x年,支行的单位存款增势迅猛,截止12月31日,单位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单位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新增单位存款主要是xx市财政局社保资金户的亿元增量和xx理工大学的亿元存款。在这项工作中,支行坚持稳定老客户,努力拓展新客户的营销原则。全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支行多次召开单位存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制定了今年的单位存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步骤,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并按季指定了相应的考评方案和奖惩措施,增强了基层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多次组织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使大家树立了“围绕效益,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全员创利”的经营理念,变“要我揽储”为“我要揽储”。二是坚持以“管理出效益”为原则,强化对内管理,狠抓服务质量。我行成立了“营销存款工作领导小
第三,抓住契机,努力增存。4月份,总行批准了我行向理工大学发放3亿元贷款项目。此笔贷款,按理工大学的原意应按工程进度,分期、逐笔发放。但我行本着早放款早受益、创造最大效益的想法,经与理工大学多次协商,在迅速做好贷前调查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于4月30日向理工大学全额发放了3亿元贷款,至年末,滞留资金过亿元,该校收取学费的资金帐户也转到我行,对我行完成全年单位存款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2.储蓄存款工作:至XX年末,支行储蓄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储蓄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外币储蓄余额折合人民币万元,较年初净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教育储蓄余额万,较年初净增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在第一季度的“迎新春”活动中,支行立足于抢先抓早,积极部署,群策群力,在本次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支行外币储蓄余额折人民币高达万元,获得外币储蓄先进单位称号,支行营业部人民币储蓄较年初净增万元,获得储蓄先进集体称号,景阳分理处的张祝平同志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二)中间业务截止12月末,支行中间业务收入成绩喜人,实现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寿险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共计实现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余万元,为支行创效万余元,此外,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此项工作将在银行卡工作中详细说明)。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势迅猛,寿险业务功不可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安排专人负责与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联络和关系协调,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派多人次到市内其他商业银行“取经”,以客户身份,进行实地了解,学习其好的做法和经验。
2、提高全员对保险业务的认识,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初,我行将保险业务的计划进行层层分解,落实给各分理处和每名员工,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我行注意加大对内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保险业务是一项惠己利行的新兴业务,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外宣传方面,通过各服务网点张贴宣传海报,发宣传单,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大力宣传保险业务益处,增加其知名度,让的人认识和了解保险。
3、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其从事该业务的服务技能。为了做好保险业务工作,我行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与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合作,积极组织人员利用统一休息时间和串休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进行保险业务培训,讲解保险知识,传授营销技巧。
一、提高思想认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
从邮政自身角度讲,保险业务的开办进一步拓宽了邮政的服务种类,实现了邮政网络的增值,从业务收益来分析,除手续费收入外,保险沉淀资金形成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局领导多次专门召开全局职工动员大会,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使全局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保险通过强强联手,共拓市场,提高邮政的知名度和综合服务能力,创建邮政储蓄连锁式的金融服务体系,从整体上增强邮政储蓄的竞争能力。形势告诉我们,商机无所不在,竞争日趋激烈,唯有不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年初工作会上,我局把保险业务确定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项重点业务来抓,全局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顺利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培训
一项新业务的起步,必须有专业人才做指导。保险业务专业性强、营销策略复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邮政保险业务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决定于邮政自身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保险人才。为此,我局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系邮政保险业务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我局与保险公司联合制定了培训方案,多次组织全局职工参加保险知识培训会,由保险专业讲师具体培训保险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同时,开展“一帮一”活动,由保险公司派驻的资深保险营销员分别带队入户营销,以师带徒的方式,使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开展潜在客户的“双挖掘”,即首先在办理储蓄或其他业务时积极向客户宣传保险,力争促成当时签单,实现“首次挖掘”;其次对于有投保意向但有疑虑情绪的客户进行记录,积累客户资料,利用轮班的时间上门营销,实现“二次挖掘”。这种做法的普遍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制定激励措施、推进经营创新
首先是在利用邮政网点进行柜台营销的同时,将上门营销定位为发展保险业务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将全局邮政职工及营销员全部按经营业绩予以考核,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揽保者多收入,完全按险种的佣金比例计提报酬。对营销业绩进行排名,对业务发展优秀的营销员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三是严格落实《保险业务操作规程》、《保险管理制度》等规章办法,实行钱、账分离,岗位制约,严格事后监督和审计稽核,从而为保险业务的规范发展打好基础。
四、真诚服务、优质理赔
服务是邮政的永恒主题,也是保险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局将“创优质服务、树邮政品牌”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视用户为朋友”的观念,真正从客户出发,首先,为用户“量体裁衣”设计最合适的险种。例如,向身体素质较差的人重点推荐重大疾病保险,向有车辆的家庭和经常出差的人重点推荐意外伤害保险等;其次,本着“宁可自己麻烦决不让用户麻烦”的宗旨,邮政营销员宁可自己辛苦一万次,也决不让用户不满意一次。为了加强情感联络,邮政营销员对保户和群众的困难也总是尽力帮助解决,病了去探视、农忙当帮手,靠真诚赢得信任,靠服务树立形象。
为了取信于民、早日创出邮政的保险品牌,我局将理赔视作最大的服务和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凡理赔案件,一经查证属实,立即落实赔付。凡是通过邮政投保的客户出险,市场部得知情况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并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协助家属办理死亡证明等相关手续及前往县人寿保险公司索赔等。
一、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现状
(一)管理体制特殊,保险业务起步晚。2003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省陆续成立省级农信联社,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仍实行多级法人管理体制,省级联社与市、县联社(合作银行、股份公司)均为法人,彼此间无股权关系,缺乏集中管理与推动,保险业务在农信社系统开展较晚,滞后其他商业银行3—5年。
(二)业务规模小,与存贷款规模不匹配。就河北省农村信用社2008、2009两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河北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均位居全区银行系统第一,而保险规模远低于全区其它银行系统。再以河北某县联社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营业收入26265万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18万元、占比0.07%;2009年营业收入27553万元,保险业务收入95万元、占比0.34%。虽然这个联社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27.78%,但是在整个营业收入中占比依然不足1%,处于一个可以忽略的地位。
(三)宣传意识淡薄,缺乏对业务有效推广。与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对自身所开展的业务未能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大范围的宣传,销售方式主要为封闭式的柜台销售,售后服务有限,即使做得好的信用社也只是为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保险计划,客户根据情况自行判断是否需要购买。
二、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三种观念制约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发展。一是部分基层农信社存在保险业务分流存款、增加客户负担的观念,对“信保合作”持观望、怀疑甚至是排斥态度。二是农村信用社的农村业务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状态,一些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缺乏竞争,对主动销售保险存在明显不足。三是一些固守传统城市银保业务的保险公司认为农村信用社渠道投入产出比不高,市场潜力有限,对农村信用社渠道的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对农村信用社销售人员的培训缺位。偏重于简单产品介绍、出单操作等浅层次培训,对保险知识、监管政策、保险人资格考试辅导的“零培训”的现象在“信保合作”中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支撑,农村信用社保险销售人员专业知识有限,除责任单一、条款简单、承保简便的意外险业务外,其销售人员对于销售较为复杂的保险产品仍存在较大困难。
三、培育农村信用社渠道对于保险业开发“三农”保险市场的价值分析
(一)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农村网络优势,有利于保险业以低成本策略向农村延伸网络。当前保险业开拓“三农”保险市场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自建农村网点成本高、培养农村保险从业队伍难、服务网络无法快速有效铺设三个方面,而保险业开发“三农”保险市场的“短腿”恰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所在:在营业网点上,农村信用社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拥有更多的农村网点和金融服务人员,是目前农村网络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对于多数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除在重点乡镇自建少量营销服务部外,利用农村信用社的网络资源及人力资源是进入农村市场一条高效、便捷、经济的快速通道。
(二)利用农村信用社的涉农优势,有利于保险业快速高效启动“三农”保险市场。农村信用社的“涉农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存贷款业务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受到机构属性、农村网点撤并、信贷业务限制等因素影响,相较而言,农村信用社农村存贷款业务优势突出。二是农村客户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利用存贷款渠道可掌握农村客户的存贷款情况、保险购买能力、保障需求等重要信息,有利于保险业在农村客户资源的开发上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农村地区信用与品牌优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信誉高、影响大、群众基础好,借助这些优势,保险业可提升保险宣传的效率,有效缩短保险产品和农村客户之间的距离,加快保险交易速度,提高交易成功率。
(三)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有利于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由于农业及中小企业大都具有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特点,增加合理的保险可以大幅度增强这些客户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信用社大规模营销客户可以形成消费集团,帮助客户以更优惠的价格支付保费。使“三农”贷款业务的开展有效启动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此外农村客户对于保险知识了解比较少,信用社的保险人员作为“本土专家”,可以为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订购真正适合“三农”和中小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
四、培育开发农村信用社保险渠道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保险渠道的支持力度。在渠道的培育上,保险公司应给予农村信用社全面支持,省、市、县各级机构应加强与各级农信信用联社的沟通,建立更紧密的“协议合作”模式,以适应农信社系统特殊的管理体制;配合农村信用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务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制定更科学、更有利于调动基层积极性的考核激励办法。
(二)充分调查客户的需求,开发适合城乡的保险产品。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信用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的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调研方法,对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从而确定目标客户的保险方向。就近期而言,信用社可以加强对长期寿险、医疗险、理财险、财产险、意外险、信贷险、工程险、责任险等现有保险品种的整合开发;就长远来说,应采用重点产品的动态设计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
(三)确定适合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1)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客户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例如:可以在信用社的基层网点推广储蓄型保单的质押贷款;在信用社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发挥信用社员工稳定的优势为客户安排长期服务专员,改变以往因保险推销员不稳定导致的种种弊端……
(2)根据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在财产险方面有所突破,设计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财产险,如小企业雇主责任险、小企业利润损失险、商铺盗抢险……
(3)在推广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信用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的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简单易懂、标准化的保险产品,产品说明尽量做到简单明了,避免保险公司利用文字歧义和文字陷阱逃避风险。
(4)信用社应与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推荐活动,逐步培养客户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细致认真的推广教育,努力在农村培育保险氛围。
(四)培养专家型的保险人员
信用社的业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须注重个人特性和方式方法:一是可以通过正向激励积极资助业务人员自我开发,将教育方向与员工自身利益相结合,逐步形成“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业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学习兴趣,尽量聘请有经验的专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让员工渴望学习。
对于保险人员必须做到“合格”上岗:一是要求保险业务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取得保险人资格。二是加强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双方的理解和文化融合,带动员工从只管操作向主动提供服务方向转变,建立保险专家的新形象。
(五)发挥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
现阶段,信用社的主要营销人员是客户经理,他们直接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是信用社里面最了解客户保险需求的人。但是部分客户经理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信贷工作上,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信用社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民,许多客户对于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初级阶段,对于自身的保险需求缺少全面考虑。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保险公司对客户经理提供新式培训,利用先进的营销经验增强客户经理的经营能力,教会客户经理如何发现商机、帮助客户控制风险。
(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保险监管部门可针对农村信用社实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一是针对农村信用社兼业保险业务、主要在县域农村地区销售较为简单的保险产品的情况,在保险人资格考试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二是为推动农村信用社在辅助保险业服务“三农”、构建“三农”保障体系中进行积极探索,在兼业机构保证金制度的设计上,可考虑适当调低农村信用社保证金缴存总额及单家机构缴存额。三是在保险产品的核准与备案管理上,对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涉农”产品、区域性产品、渠道专属产品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庹国柱.保险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8.
[2]吴跃尔.关于拓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调研与思考.浙江金融,2007(4).
[3]孙学辉, 赵红雨. 关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几点设想.中国金融界网.
[4]张明. 农村信用社的保险业务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农村金融网,2010.10.2.
[5]于明霞.对邮政保险业务发展的思考.民营科技,2010.9.
[6]王晓明.从一份保单看我国农村“银保合作”的症结.乡镇企业导报,2009.5
[7]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汇编.河北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09
[8]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年终报表,2008
作者简介
为认真做好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工作,促进我市玉米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20**〕7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开展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工作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保费共担”的原则,做到应保尽保、愿保尽保。
二、保险区域
在全市范围内开办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业务。
三、保险责任
在保险期间,由于下列原因直接造成保险玉米损失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一)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
(二)风灾、雹灾;
(三)冻灾;
(四)旱灾;
(五)病虫草鼠害。
四、保费及保险金额
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金额依据省成本调查大队统计数据,以直接物化成本确定,每亩保额为190元,费率为6%,每亩保费11元。
五、20**年中央财政种植业保费补贴分担比例
中央、省、**市和我市财政分别承担40%(4.4元/亩)、25%(2.75元/亩)、5%(0.55元/亩)和10%(1.1元/亩),其余20%(2.2元/亩)由种植户承担。
六、承办机构
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业务承办机构指定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支公司(服务热线:95518)。
七、投保和承保
由市政府统一安排,各乡(镇)政府(市工业区管委会)具体组织实施。以村为单位登记造册,以乡(镇、区)为单位统一投保。种植户应缴保费由各乡(镇)政府(市工业区管委会)组织各村统一收缴,汇集到乡(镇、区)后统一缴纳到市财险公司,市财险公司做到见费(种植户保费)出单,并依据投保名册,填制保险凭证,申请各级财政补贴资金。
八、理赔
理赔按照省保监局和财政厅制定的“玉米保险理赔实施细则”执行。每亩最高赔付限额190元。
九、职责分工及工作要求
玉米保险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层级、单位较多,时间集中且工作量大。为确保整体工作顺利推进,各乡(镇、区)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组织各村层层抓好落实,并积极指导和支持市财险公司开展业务。
(一)市财险公司负责,各乡(镇、区)和市财政、农业、气象、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沟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工作进度;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玉米种植保险的宣传工作,配合各乡(镇、区)做好种植户承担的保费收取工作,以村为单位建立投保名册,以乡(镇、区)为单位统一承保;负责玉米保险查勘定损、理赔工作,对发生的保险事故按照保险条款及时合理赔付;承保和理赔情况要造册公布到村,并报各乡(镇、区)备案,接受各乡(镇、区)、村及种植户监督。新晨
(二)市财政局负责指导乡(镇、区)收取种植户承担的保费;负责申请、落实各级财政补贴保费资金并及时划拨到市财险公司。
[关键词]涉农信贷;涉农保险;互动机制
一、当前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信贷方面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融资平台建设滞后。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涉农融资多为间接融资,对信贷资金较为依赖。备春耕期间60.5%的生产资金、合作社71.7%的资金均依赖贷款。“两大平原”县及以下地区农信社网点占比高达81.8%,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规模较小,供给贡献率不足10%,其他融资平台建设滞后。由于农村信用体系相对落后,农户有效抵押物不足,导致农民贷款难。[1]与保险相关联的贷款占比较低,放贷部门放款谨慎。[2]2.涉农融资成本偏高,限制了融资需求。涉农贷款的利率普遍较高,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90%。由于农信社等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为降低风险,把参加保险列为信贷审查的内容,实行强制投保。部分信贷人员通过农户联保小组向贷款申请人施压,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也限制了对贷款的需求。[2]
(二)涉农保险方面1.涉农保险覆盖率低,保险产品创新不足。涉农保险中,政策性保险占绝大部分。由于财政补贴的不足,加之偶然会有骗保行为的发生,部分险企对涉农业务缺乏积极性。此外,涉农保险产品的种类单一,保障多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且仅保障物化成本,忽略了借款人的疾病及意外等风险,加之保费价格偏高,农户需求意愿受到影响。[3]2.涉农保险理赔效率低,服务有待改善。从全省农村的情况来看,涉农保险理赔效率较低。一是保险服务网点较少,县以下乡镇基本上没有设立,影响了理赔服务的便利;二是部分事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确认,影响了理赔的进度;三是高额赔付要逐级报批,延长了理赔时间;四是理赔手续繁琐,增加了理赔的难度。[2]3.涉农风险意识淡薄,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一是农民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保险相关知识的了解,对涉农信贷保险有抵触情绪。二是涉农保险业务风险大、定损过程复杂,导致经营成本较高,造成涉农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极大,农民收入水平低,影响了对保险的支付能力。[4]四是目前保险主要采取自愿购买方式,农户存在侥幸心理,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三)共同方面1.银行与保险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合理。一方面,通过与保险企业的合作,银行可降低涉农信贷风险,并通过销售保险业务获得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既要承担保险风险,还要向银行支付保险业务手续费。涉农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影响到双方进一步的合作。[2]2.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缺乏。实践中,涉农银行和保险公司只是按照各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体系运作自身的业务,仅在业务需要时才进行简单的对接,并未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银行未将是否参保作为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保险公司也未将通过涉农信贷业务所积累的资源充分利用,制约了彼此的协同发展。[3]
二、构建黑龙江省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机制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制定《涉农信贷与保险法》,明确政府在协调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互动中的职责,对相关协调机制、政府补贴、利益分配、承保与理赔流程做出明确的规定,防范信贷风险与保险风险,增进二者协同发展的稳定性。[2]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一是增加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保费补贴的品种,加大中央财政补贴的力度,减轻地方配套资金的负担。加大对农户购买涉农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二是对开展涉农保险业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减免,促进保险企业积极参与涉农业务;三是支持涉农保险业务企业的一些投资项目;[2]四是放宽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管理,对涉农贷款利息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对涉农银行实行单独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促进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5]3.建立互惠联动机制。一是双方主管部门加强引导,从政策层面促进二者实现对接,保障合作有序推进;二是加强在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为标的物评估、定损、交易提供服务。[2]
(二)银行层面1.提升信贷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推进涉农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增加农村经营网点,扩大涉农服务的范围,对部分涉农贷款额度适当放宽,并使贷款期限适当延长;[2]二是多方采集农户的信用记录,在县甚至乡镇层面建立并完善农户信用数据库,为信贷服务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加快涉农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资本扶持农业生产,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6]2.加强与保险企业合作,实行参保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一是与保险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实现资源与利益共享,涉农信贷风险共担。二是在涉农业务实践中重视农户的参保情况,并作为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7]三是对投保的农户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在同类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提高农户参保的积极性。[2]3.加快涉农信贷产品创新,优化涉农保险投保流程。一是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农户真正需要的信贷产品;二是简化涉农贷款投保流程,使农户投保、续保都能更简单方便。在涉农保险和涉农信贷协同发展模式下,贷款银行作为涉农保险业务的中介,向保险企业提供农户的信息,将农户的贷款需求与投保需求结合起来,提供不同利率与保费标准的信贷产品。[2]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涉农信贷环境。利用自身信誉良好的优势,积极向农户宣传涉农保险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广大贷款农户的保险意识,帮助农民利用涉农保险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提升获得并偿还贷款的能力,缓解还款的压力。对投保农户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的差异化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涉农信贷环境,实现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的协同发展。[7]
(三)保险公司层面1.提升涉农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险服务网点布局。一是鼓励更多保险企业尝试进入涉农保险领域,与涉农信贷机构合作,扩大保险业务在农村的覆盖面。二是充分利用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拓展涉农保险业务,降低交易成本。[3]三是要考虑在乡镇地区设立网点开办涉农业务,为农户提供便捷的保险服务。2.加大涉农保险产品创新力度,简化业务流程。一是增加保险产品种类,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如开展家庭财产、农房、农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开发产量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型险种,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8]二是发展商业性涉农保险业务,实行费率市场化,让保费收入与承保风险对等。三是利用专业优势为参保农户提供风险管理延伸服务,如通过帮农户防灾防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控制损失。[2]四是针对涉农业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承保流程,完善理赔服务。3.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农户风险保障意识。调查发现,只有41.67%的贷款申请者了解过贷款与相关保险政策。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运用保险服务获得贷款并规避风险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