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影响因素 会计教学

一、引言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发现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而规范、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乃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更要抓实抓好,坚持不懈,才能促使会计工作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李利芬,2005)。葛文宏(2010)认为企业只有重视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 才能提高会计管理和日常经营活动管理的水平, 提高企业竞争力,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企业会计基础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个人层面和公司层面两个因素,其中个人层面的因素包括财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程度,正因为目前财会人员的学历、职称普遍偏低,导致财会人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不高,成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突出问题(刘洁,2009;魏生辉和王凯新,2009)。而在公司层面因素则包括: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企业规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到财务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内控监督的执行(魏生辉、王凯新,2009),企业规模影响公众的关注度以及公司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因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教育程度一般反映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与专业技巧,教育程度高者对信息、事务的处理能力较强,特别是财会专业这种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科,较高的教育背景意味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在深圳上市公司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占比为47%。因而整体来看,一个公司拥有财会人员的会计专业教育程度越高有助于该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也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财会人员的平均教育程度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财会专业来说,其财会技能的获取除了来自正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外,还可以从实践中学习、总结而来的技能。因此具有中级会计师以上职称的财会人员,其拥有多年的财会工作经历和各种复杂的做账经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会计规范的后果具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财会人员的平均职称程度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公司高管团队接受的正式教育程度也是一种重要资产,可以带来较强的判断能力去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情境。如果高管团队学习的是经济管理专业,就会对财会工作非常重视,从而在公司决策时表现稳健的特征;但是如果高管团队学习的是非经济管理专业,可能对财会工作不太重视,进而在公司决策时表现激进的特征。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高管团队的经济管理专业背景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规模较大的公司不仅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且是当地政府宏观调控和重点监督的对象,因而这些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规范,并能够更多地关心其所处的各种社会责任,如税收、环保、就业、救灾等。但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没有公众和媒体的追逐,可能会存在会计不规范、偷税漏税的情况。因而提出假设4:

假设4:企业规模与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10年4月6日深圳证监局《关于在深圳辖区上市公司全面深入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深证局发[2010]109 号)和《关于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常见问题的通报》(深证局发[2010]45 号),要求深圳上市公司全面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专项活动,调查问卷涉及会计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性情况、资金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财务信息系统使用和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和控制情况等六大方面共163个常见问题。本文选择81家深圳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程度、财会人员的平均学历和平均职称数据来自深圳上市公司2010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自查和整改报告,2010年其余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 由于主要研究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到可能存在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效应以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效应,因而加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董比例、监事会规模三个控制变量,建立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分析 从表(2)可知,深圳辖区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地方,主要集中在:(1)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一是财务负责人缺位或是履职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首先是财务负责人缺位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没有聘用财务负责人;有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是由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其他业务的副总兼任,但这些人员有些并不具备会计专业技能,不熟悉最基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其次是财务负责人的职权设置问题,有些公司虽聘任了专职的财务负责人,但没有将其定位为高级管理人员,没有为其履职提供条件,如不参加经营班子会议,不列席董事会,公司涉及财务收支的重大事项也不需要财务负责人审批。二是会计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主要是会计人员的考核不到位,没有科学的奖惩考核制度,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不符合内部牵制和会计人员回避制度的要求。有些公司财务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或者财务负责人兼任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成员等。四是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正由规则导向迈向原则导向,需要会计人员有能力做出正确、专业的判断,具有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会计凭证的编制、审核不规范。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但有的上市公司在原始凭证编制上都缺少最基本的要素。有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认真,仅关注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而不对经济事项所涉及的单据、合同、法律文书等进行复核。记账、登账、对账不规范。记账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出纳不登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日记账,或以电子表格代替日记账的情况比较普遍。对账工作不到位。有些公司存在对账不及时或以口头沟通代替正式对账的情况,对账结果未得到双方确认。会计核算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销售收入确认标准不明确或不按标准来确认;成本核算不规范,有些公司采用“倒轧法”核算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没有在产品间进行分配;费用跨期、费用长期挂账或多计费用情况经常发生;未按准则要求进行资产减值测试。(3)资金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以个人名义开立公司银行账户,或将公司款项存入个人账户;现金管理不规范。出纳个人的现金放在公司保险柜里。现金没有做到日清月结,没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支票管理不规范。支票领用无财务负责人签名。对于支票等票据,未设立登记薄对支票的领用、作废等进行登记。(4)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部分公司只有会计岗位设置、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缺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资产减值、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会计差错等制度,即使有这些制度,也都是些原则性规定,或照搬会计准则的要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制度执行和检查监督不到位。有些公司总经理未经财务负责人审批就要求会计人员大额付款。不少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执行未形成定期的检查机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也未跟踪落实,未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5)财务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控制中存在问题。公司财务信息系统缺乏独立性。个别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与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系统联网,即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可以直接查询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甚至通过权限设置拥有修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能力。财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不符合会计规范的要求。有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过于落后,导致系统运行缓慢、非正常退出、查询异常、数据异常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财务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有些公司增减用户、修改用户的权限都没有相应的书面审批程序,或者用户权限实际上没有专人管理,往往出现会计人员借用他人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或多人使用同一账户的情况,甚至存在多人共同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员账户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修改记录的操作不规范,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有一家公司修改会计记录不需要与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核对确认,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甚至随意提供“反审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导致修改没有痕迹。深圳证监局此次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自查报告旨在落实会计责任,从源头上、制度上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堵住财务舞弊漏洞。上市公司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有充分专业胜任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队伍,通过吸引人才、抓好培训、强化考核等方式,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责任心;要公司管理层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立好家规,从公司自身的制度建设上,从内部控制上提高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和落实问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的风险;要建设好财务信息系统,更要管理好财务信息系统,在依靠财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核算和管理效率的同时,要防止企业控制与核算的风险系统化,更不能使系统成为财务舞弊的工具。

(二)描述统计 并对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深圳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平均为3.56分,属于中等偏上,离5分的满分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财会人员的平均教育程度为3.4分,大致处于大专水平;财会人员的平均职称程度为2.63,总体处在助理会计师水平。同时高管专业背景为0.4,即高管大多在校时学习非经济管理专业。

(三)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影响因素,验证这些变量与会计规范的关系在统计意义上是否成立,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结果显示在表(4)中。从表(4)可以看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可能与高管的经济管理背景、企业规模以及独董比例这三个因素有关。并且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故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回归分析 由表(5)可知,高管的经济管理背景、企业规模和独董比例三个变量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并且都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正相关,这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高管具有经济管理背景,独董的比例越高,其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越好,这里支持了假设3和假设4。正如中小板公司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所说,“先挣回钱才能有账算,没钱算什么账?过去公司宁可高价请一个工程师,也不会请一个财务总监。创业时对财务工作比较漠视。但现在经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自查和整改活动,让我深刻理解到企业成长也像建房子,财务会计是基础,基础不牢房子注定难盖高,也立不久的。”现在公司已投入重金投资充实财务人员、购买财务软件,并把“对内学万科,对外学松下”作为公司财务规范工作的榜样。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财会人员的学历程度和职称程度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表明,财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并不影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司高管的经济管理背景、企业规模和独董比例。因而提高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是规范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方向;公司财会人员的学历程度和职称程度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财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程度并不会显著影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基于分析对《基础会计》教学的启示:(1)深圳证监局在上市公司问卷和调查中总结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在讲授《基础会计》相关章节时向同学们提出来,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渗透到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并且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怎样去规避和处理这些不规范的问题。(2)由于财会人员的学历并不显著影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因而不论是在中专、高职教育,还是本科教育,都应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教育。学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学生已是会计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将会计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最容易获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会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利芬:《会计基础工作应常抓不懈》,《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企业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申请上市,上市公司享用很多的经济发展空间,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从会计信息上做手脚,这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损害了人们的根本利益,更影响到了企业的信誉度,使得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一、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从体制环境看,计划经济色彩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转型,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成市场经济的体制,但是在这之前,我国在是几年中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也是刚刚起步,因此市场上的很多企业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尤其是股票市场。由于计划经济的关系,多数股票市场都侧重于按市场规则办事,习惯于受到市场的规则束缚,因此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国家给出的固定新股额度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企业的发展,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各企业之间为了微弱的经济效益争的“面红耳赤”。

2.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大,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市场变化可谓是“风云莫测”,我国在飘摇不定的经济市场当中,经历了多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制度变革,因此各企业的竞争能力被逐渐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上市企业来说,本就根基不稳,在经过市场冲撞之后,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再加上物价的逐渐上涨,股价的大幅度下跌,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企业的综合能力下降,企业业绩不断下降,最终破产。对于这种现象,企业的管理人员后继无力,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只能自欺欺人的在财务报表上做虚假的信息,以维持股价的平衡。这种错误的管理模式是导致会计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必须承认,我们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明细、可操作和公平执行的具体规范;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已不执行,但未能出台新的规范替代,给人造成“黑箱操作”的印象;从监管环境看,尚未树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弱化。

根据“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我国已形成了中国证监会监管、证监会派出机构及证交所的一线监管的证券监管体系,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监管重心偏移。缺乏持续监管。监管处罚不力。

4.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三类:规范性失真是由于会计规范不科学导致的失真:违法性失真是有关单位和人员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导致的失真;技术性失真是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失真。后两项失真均与会计人员有关。表现在:知识结构老化。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从国企改制而来,许多会计人员还习惯于用传统的计划模式下的会计思想处理经济事项,还不能适应股票市场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了一些技术性失真;对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不熟。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但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监管部门却未对其作出证券从业资格的要求。

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方法

1.加强公司治理,改善会计环境。我国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发生的,很多会计人员因为受到企业领导的制约,在核算中首先考虑到的是企业的利益,然后在考虑到是否符合会计法,在企业的利益和会计法出现冲突时,那么会计人员就会偏向企业这边,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同时也要完善公司的监督结构,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会计法的制定中应该重点对会计法的监督性进行研究。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中会和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冲突,从而也为上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提供了条件。要改善此类问题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实际以及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法的制定。同时也要把我国的会计法制定独立于其他的法律之外,这样才可以保证会计法的客观性,对社会中的任何企业和集体都可以进行良好的规范,同时也应该参考国外的一些会计准则的经验,使得我国会计法更具有时代性,更能满足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制定会计的法时,要注意对会计监督的职能的加强,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且要保证企业财务的透明化,选择国际上先进的统计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核算,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国的会计制度在实行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是因为部分的会计条款并不符合上市企业发展的实际,企业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时,也会因为该问题而产生很多的分期。所以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我国的会计核算的方式应该考虑到企业的核算的具体方式,并对将来的发展情况作预期,这样才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减少冲突的情况。

3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我国也应该注意对会计信息的纰漏,并对纰漏予以奖励。很多企业的会计失真的情况都比较不容易被发现,但是这也就会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因此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必须要实行社会监督的制度,企业内部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并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核查,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对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核查,这样才能够使得会计核算出于一个监督的环境下,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 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违反会计和证券法规,主动策划或积极参与造假或隐瞒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财会人员,取消其证券从业会计资格,并作劣迹记载,不允许其在其他上市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体制正经过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冲突而引致了我国股市在运行中发生扭曲和变形,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这一点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上得到了充分印证。本文通过以实证分析法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案例分析法剖析了会计信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六条途径。无论对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泉.论我国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商场现代化,2010(36).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公积 会计核算

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提出资本公积概念,随后对其构成内容及核算进行过多次改革。

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历史沿革

根据财政部2000年末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及2003年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规定,当前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具体内容包括:资本(股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及其它资本公积。由于“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及“股权投资准备”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准备,所以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或股本),只有等非现金资产、股权投资处置时,“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及“股权投资准备”转入“其它资本公积”之后才能转增资本。关联交易差价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再予以处理。

这些规定与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相比,在资本公积的核算上,做了较大变动:将原在“接受捐赠资产准备”项目下核算的内容,改在“接受非现金捐赠准备”项目下核算;将原在“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下核算的企业接受的现金捐赠,改在“接受现金捐赠”项目下核算,后又改在“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下核算;将原“住房周转金转入”项目核算的内容取消;取消了“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资产评估增值准备”两个项目;取消了“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和“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三个项目,其核算内容改在“股权投资准备”项目下核算;增加了“拨款转入”项目,将原在“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下核算的国家拨入的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项目拨款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改在该项目下核算;用“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代替原“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将债务重组收益及债权人豁免的债务纳入“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下核算;增加了“关联交易价差”项目核算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所得超出公允价值部分的差额。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一是为了理顺资本公积各项目的关系;二是因为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企业已经没有了此项经济业务;三是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由“公允价值”计价改为“账面价值”计价所致;四是修订了原制度的错误;五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即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各种可能虚增利润的特殊情况所作的规定。

从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剖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理念缺陷

用账面价值替代公允价值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滥用公允价值现象,我国各具体会计准则均回避公允价值的运用,从而强调账面价值,但公允价值仍然在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作了定义及运用,这是令人困惑的现实。

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符合决策有用观这一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目前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属性在各项准则中予以运用。

1998年,我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将企业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的增值计入资本公积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准备”明细科目。但在2001 年《 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企业间资产交易主要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相应地,资本公积的明细科目中不再包括“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其实这种做法不恰当,它使会计实务中某些业务不能得到准确的反映。

笔者认为,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最大问题是对会计改革过程中个别企业或较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协议价格”、“评估价值”随意操纵利润的现象,没有提出可行的科学解决方案,而是采取禁止使用“公允价值”、“协议价格”、“评估价值”的原始办法,过分强调使用“账面价值”这一不科学的做法。如果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进行会计处理,无法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不能客观公允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所以,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取消“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应该恢复“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的核算内容,以反映企业因股份制改制或兼并重组所导致的资产评估增值。

误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活动频繁创新的现代会计社会里,受到世界上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推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7月公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之一,其中指出,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信息如果想如实地反映其所意图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我国在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7)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有关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应当按照其关系的实质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其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及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现行制度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及非公允关联交易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除此之外,还把拨款转入及接受捐赠作为资本公积,并规定准备类资本公积不能转增资本,从资本公积这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及有关规定可以看到会计标准制订者希望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高一点,对于一些有水分嫌疑的收益不进入当期损益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对其转增资本作了限制。

会计制度具有引导及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这种“引导与规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这些会计标准出台后,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减少了,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确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这些规定,增加了交易成本,其代价是与国际惯例背道而驰,而且实际上由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产生了更多不是以市场规律而是以会计规则为导向的经济行为,并带有更大的欺骗性。

会计准则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发现实质”,也就是会计准则制订时,不是以准则直接认定交易事项的实质,而是让编报者和审计师去发现交易事项的实质。只有形式与实质不符时才启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则制定者的任务是指导编报者和审计师如何发现实质。实际上,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许多非理性经济行为,笔者认为更多应从披露入手,从政策入手,而不是从会计确认和计量入手。

把行为性失真当作规则性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前者是准则制定者的失误,后者是准则执行者的失误。就准则本身而言,很多准则过于理想化,如果是严格解释和运用,应该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有些准则往往柔性十足,赋予企业管理当局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这种准则是“原则导向型”的。但是事实往往相反,企业管理当局错用或滥用了准则制定者赋予的会计选择权,结果造成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这时准则制定者为了遏制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出台了刚性十足的“规则导向型”的会计准则,但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交易安排和组织设计,最终导致即使正确运用会计准则也无法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结果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这就使会计准则制定者陷入两难境地,为了防范行为性失真,必须以规则性失真为代价;为了防范规则性失真,又得以行为性失真为代价。会计标准制订者将债务重组收益、非公允关联交易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实质是以规则性失真换取行为性失真,也就是为了防范行为性失真,付出了规则性失真代价。如果是规则性失真,则修订会计标准是必要的;而如果是行为性失真,则不能修订会计标准,而应从加强执行(包括信息披露及监管机制)监督会计标准执行。我国在遏制利润操纵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有两方面是不恰当的:一是过度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没有找到理想的平衡点;二是错把行为性失真当作规则性失真,从而不断修订规则,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的修订,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滥用更多是行为性失真,而不是规则性失真。

从全面收益观的角度还原资本公积本质

笔者认为,资本公积应还原其本来面目,只设三个明细科目,即资本(或股本)溢价、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和其他资本公积。西方把所有权权益分为缴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缴入资本是股东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只能核算股东投入超过股本或实收资本的溢价部分,至于接受捐赠、拨款转入等是一种利得,不能在资本公积核算,类似于我国的营业外收入。美国会计要素有十个,除了我国现有的六要素外,还有利得与损失以及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等。根据FASB的SFAC No.6定义,利得是指“一个企业由于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以及在某一期间除了收入和业主投资引起的影响该主体的所有其它交易和事项导致的业益(净资产)增加”,利得主要来源有四类:偶发或非经营活动的收益;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非交换性资源转移,如接受捐赠资产、赔偿费收入等;持有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自然灾害或其他环境导致的利得。

当前对资本公积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基于反数字游戏的需要,而不是会计规则的改变。根据国际惯例,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资本公积核算大部分项目属于利得,而不是资本投入,对现行的明细科目可以如此清理: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其他资本公积、拨款转入、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性收益进入营业外收入,股权投资准备计入投资收益或递延收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合并进入资本(或股本溢价),关联交易差价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核算,为此建议废除《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并恢复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易》准则,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及非货币易收益。这样,会进一步消除或缩小会计与税法在损益上的确认差异,减少企业的纳税调整。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继续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会计基础,降低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筹资的费用。

还原资本公积本色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标准制定者要与会计监管层配合,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和监管政策激励上市公司及时提供清晰、透明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及资产减值等会计信息给投资者,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监督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6.05.114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逐步健全与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监管层次多、涉及面广,能够防患于未然,会计监督无论是在职能上,还是在范围方面均呈现出新特点。卫生事业单位是以财政拨款为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核心的基础就是会计核算,只有具备完善的会计核算基础,运用合理的、与单位相匹配的会计核算形式,建立相对完善和有效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才能及时促进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其会计监督职能意义重大。

1 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概述

1.1 单位自身的内部会计监督

卫生事业单位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重点做好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血液安全、慢性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工作,其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依托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由卫生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管制度的构建、健全,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分别在《会计法》的第27条、第28条、第29条中做了明文规定。

1.2 财政部门会计监督

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职权在《会计法》的第32条当中做了专门规定,即: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否真实、完整地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披露;有没有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从业资格。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税务机关、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等,对有关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和检查在《会计法》第33条当中做了明确规定,要求有关部门应该依照相关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来履行职责。

1.3 社会会计监督

检举权是在《会计法》第30条中被规定的,会计违法行为是其针对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会计法》第31条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监督做出了规定,对须经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单位,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审计监督。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在事后出具审计报告的程序和内容,而会计事务所的此种行为是受相关财政部门监管的。

2 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作用现状分析

2.1 财政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30余万个,相对于庞大的单位数量,政府相关财政部门监管力量是极其薄弱的,这样就导致了会计造假查处难的问题,起不到从根本上遏制的效果。据此,财政部门一般着重监督国有大型卫生系统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与国家财政密切关联,而注册会计师会承担起协助审查其他关联不大的单位的职责,这种做法原本也是无可厚非。然而行业自律是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规范、约束其行为的主要手段,在此情况下财政监管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有一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一己私利,将审计风险和职业道德抛之脑后,与实体的审计合谋欺诈,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危害了许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2 会计监督手段单一

首先,政府监督方式比较单一。对卫生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在金融部门,未能形成审前调查,跟踪监测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非法违规行为不能被及时遏制,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次,违规成本低、执法弹性大。虽然财政部门是政府会计监督的主体,但其与证监会、审计部门等监督主体相比,政府财政部门会计监督手段往往被认为是最单调的,监督的效力也最差,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相关部门行使监督职能的效果。在中国,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比较轻,其中经济处罚是最常用的处罚手段,吊销执照就算得上是最高处罚了。在高利润的引诱下,对卫生事业单位的相关处罚作用遭到质疑。

2.3 会计人员执业水平较低

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低,“官本位”现象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会计人员执业水平来看,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随着形式复杂多样的商业交易,以及更微妙的会计造假手段,如:经济业务的虚增、虚增损益等,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经验和业务方面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中高级会计人员不足一半,并且执业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是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掌握着任免及考核会计人员的权力,管理着相关会计人员的行为,在此情况下,会计人员不能很好地独立行使职能,监管效力也因此变得薄弱,从而造成了单位权力的放大而失控。

3 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作用的路径选择

3.1 财政部加强对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

首先,构建全方位的会计监管体系。对于辖区范围内的卫生事业单位检查会计信息质量的工作,应当由相关财政监管检查机构独立进行;常驻派出机构的相关建立工作是需要上级部门完成的,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加大会计监督相关工作的执行力度,起协调作用的各级地方监督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上级工作,除此之外,注重社会舆论对卫生事业单位监督的加强,从而促进分工明确、全面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的完成。

其次,预防为主,惩治为辅。通过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教导或惩罚,这样有利于会计监督信任度和依赖度的提高与加强。此外,会计行业存在许多重点输出单位,会计师事务便是其中一员,因此在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应该将其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对于管理不完善、风险意识缺乏的事务所应该重点监管,避免单位之间相互勾结,出具虚假报表,反复报道,审计工作完全通过现场,依法应当从重处罚,促进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健康发展。

3.2 不断创新会计监督方法

首先,创新建立单位内部闭环的监管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不仅要有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还要设立反馈机构。为了能在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加强会计监督的功效,对于问题和错误能够做到信息调整执行和监督过程中不断发现。要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就要把多主体监督运用于会计监督的全过程,不仅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更要使监督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另外,还需要监管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共同努力,加强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符合各卫生事业单位实际的会计监督制度。

其次,重视信息化建设。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能够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固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为单位提供更加有利的沟通环境。卫生事业单位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搭建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比如卫生事业单位应该完成办公系统、项目申报系统、重大项目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单位一方面将人为操作的影响降低在最小范围内,有效推动工作的程序化和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自动生成,形成满足日常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监督水平。

3.3 构建高素质的会计监督队伍

首先,开展会计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的会计监管队伍。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相关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会计监管的深度和广度是直接与有关会计人员的素质挂钩的。因此,有必要一边通过会计从业人员再培训工作,促进会计人员业务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一边利用业务培训、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方法,加强对地方基层人员的业务指导,提高会计监管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

其次,强化会计人员和会计事务所的行业自律,打造高素质会计队伍。随着会计主体的数量渐渐增多,一方面,政府为了达到对卫生事业单位监督力度与监督目标相一致的目标,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会计监督,授权机构和责任人员的分离,降低了经济效益,可能减轻会计人员的压力,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积极引导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职业风险意识应进一步被强调,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杜绝账目作假行为以及合谋违规行为。另外,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的考核力度,不仅要促进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提高,还应促进他们增强执业能力,对于一些造假作弊的违法行为应该清楚辨别,最终达到降低舞弊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屈玉卿.加强卫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06(7).

(上接P109)监督及管理能力相当薄弱,且缺乏成熟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监督会人员有些是由以前老总的助手转调过来的,则其监督能力必然不好。

3 改善的途径介绍

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应该先从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出发,加强公司内部的权利控制,并且提高大部分投资者的相关素质,最后还应该使我国会计信息公布制度更加全面化,从而使经济市场更加安全。以下是一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1)对于上市公司内部的人员及股权分配,应该合理化。当前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分配各个股东的股权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公司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拥有的股权不平衡。对于管理层来说,他们对会计信息具有更大的权利,但是缺乏有利的监督和维护,造成会计信息没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权分配情况,可以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要合理地改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分配结构,及相应提高每个投资者的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市场中,其主体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经济市场下的能动主体,主要是指良好的信息使用能力,及对经济信息需求的大小。为了增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素质的培养,并合理分配股权。

(3)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家的监督能力及处罚制度不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证监会的监督力度,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实权和做实事的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责。以此同时,也应加强政府机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处罚制度方面,在经济市场中,对于违法犯纪的人,应该合理的加大惩罚力度,且提高惩罚时间的公开性,从而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4 结 论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证券市场

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真实,一直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顽症,已经对国家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特点及国内研究现状

1.1  会计信息的特征

第一、会计信息是客观的。它来自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客观经济业务的反映和表现。它不是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也不能离开企业经济业务这个主体。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信息,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守各种财会制度和纪律,不能凭直观想象任意编造信息。

第二、会计信息是可识别的。由于客观经济业务是可以认识的,因此反映客观经济业务的信息也可以识别。不同的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识别方法,如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的识别方法就不同。

第三、会计信息是可传递的。传递会计信息的工具叫“载体”,会计信息“载体”很多,有语言文字,数字等,会计报表是最普遍的会计信息“载体”。

第四、会计信息是有时效的。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是经常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出会计信息,人们在这个阶段看到的会计信息是有效的,过时的信息即是无效的。

第五、会计信息具有内部性。会计信息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虽然有的信息涉及到外部,但其主体仍是上市公司内部。本企业财务信息,除按法律规定必须公开外,一般都要求保密。

第六、会计信息具有敏感性。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要有所作为,或者管理上有漏洞,不论活动的漏洞尺度是多少,会计信息上都会显示出来。

1.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就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如何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帮助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使用者真实、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经营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确定其权益能否得到补偿,是否继续向企业投资提供了依据;还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据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获得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2.1  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

我国会计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达到完善和成熟。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会计的交易事项是十分复杂、变化多端的,有些会计制度的规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相适应。因此,对于新出现的某些交易事项实务,可能无法适应相关的会计制度。在信息披露条件下,会计准则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确定货币计价原则的缺陷,二、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的缺陷,三、现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缺陷,四、规定定期报表制度的缺陷,五、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性导致会计信息只有相对的真实性的缺陷。

2.2  上市公司操作不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质量达不到要求,这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直接关系。有的公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经营状况不佳,公司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而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报表形成过程中采用不正当的方法,有意粉饰财务会计报表,而在现有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只是受聘于公司管理人员,一般都要服从上级管理人员的意志。因此,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人员只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执行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这样就会使会计信息在披露过程中失真,甚至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3  行业监管不完善

总的来说,这些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机构如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力度是不够的。有的上市公司在蒙受巨额亏损时并不是及时地对外披露,而是违背有关证券市场规定隐瞒信息,但证监会有时也不能及时做出反映并进行处理。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监管机构在追查力度上追查案件没有日常化,而是视市场情形时松时紧,追查案件不够及时,有不少案件是经群众举报或在新闻媒体披露后才开始调查的。虽然群众举报与舆论监督也是发现不实线索的重要途径,但市场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和证监会拉网式的主动稽查发现不实线索才是查处案件的根本手段,否则,难以保证查处工作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2.4  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新的会计准则每年不断推出和修改,加之会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普遍较低,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吸纳、掌握、运用水平差异很大,不平衡。同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平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其培训内容、对象和形式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不符合知识更新的要求,故此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见成效。会计人员知识的缺陷,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3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内部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严格把关,对不合法、不合规的业务事项,财会人员要敢于抵制,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要及时建议并加予纠正,对有疑问的经济活动要提出质疑,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进程到结果都能真实、完整、合法、有效;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包括内部牵制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警示,不断提高相关人员遵法、守法的法制观念意识。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和主动配合社会、政府对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只有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3.2  不断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财政、税收、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督。 第一要加强政府干预,防止虚假会计信息。政 府干预的作用很重要,但目前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各个政府部门权利重叠,管理上交叉,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结果。 第二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部门的作用,防止舞弊现象发生。最后还要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顿。注册会计师是维护秩序、维护财务报告客观公正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真正的审计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往往不能切实履行其监督职能,不能独立地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3.3  健全法制严格执法

首先,要健全会计法规。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拨露的质量,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大量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法规和制度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内容空洞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对于这些规章制度,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的需要进行改进,重新修订,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之更加完善。其次,我国执法力度太弱,即使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被发现,其所受到的惩罚也是微不足道的。执法机关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各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当事人必须严加惩办,使会计造假者一旦造假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对于那些不遵守行业准则的企业以及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个人,要对其进行曝光并严加惩办,对于屡教不改者要将其驱逐出相关行业。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较为简短的结论:

1、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治理,千头万绪。归结起来无非两端,做实基础与下定决心。正如对所有的社会丑恶现象一样,要根除它,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要有系统的研究,系统的基础准备。

2、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会计秩序混乱,造假舞弊、贪污、盗窃、挪用公款等问题日益严重,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上市公司至今未建立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存在缺陷。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一条有效措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3、所以,改善当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观念,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更要通过不断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等,逐渐使及时、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成为全社会的一项义务。

参 考 文 献

[1]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博弈分析与历史证据[J]财经研究,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