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内涵;扩展;经济环境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高新技术、信息网络与不断的创新带来了产业的革新、组织架构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播与交互,为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提供了全新的经济环境。而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实际上是基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其对会计核算空间与时间的界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因而势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探讨及其扩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会计主体假设内涵及其扩展
(一)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主体即会计核算的某一特定的对象,该特定对象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实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该对象可以从经济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会计主体即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服务的界限与范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反映会计主体本身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划分了会计核算需要处理的交易事项的范围,对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经济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区分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界限,避免了经济事项的混杂。会计主体假设是会计核算工作重要的前提。
(二)会计主体范围扩大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形成的新型网络化的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的组织形式大多以虚拟公司的形式出现。虚拟公司区别于传统的实体公司,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大范围的存在性。一方面,虚拟企业作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拓宽了会计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虚拟公司更加侧重与信息技术、专利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公司资源中的效用,并且更加关注社会成本与效益,这也使会计核算主体的范围扩大化。
(三)会计主体边界模糊化
由于网络经济中大量虚拟公司的存在,无形资产在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很难全面反映公司的经济信息,很难将虚拟公司的相关经济信息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中,导致会计主体边界不清晰。并且,虚拟企业由于存在于互联网络中,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存续时间波动大等特点,并且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会计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便捷,也使会计主体边界模糊化。
(四)会计主体总量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中公司不断进行兼并、重组;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合作不断,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会计核算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跨国公司对其集团内部资源的整体掌控与核算成为可能,使会计主体得到充分的整合。会计主体覆盖的资产规模增加,会计主体总量增大。
三、持续经营假设内涵及其扩展
(一)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合理界定,而持续经营则是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进行合理的限定,是对会计服务对象存续时间长短的描述。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当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规模能够存续下去,会计主体规模不会大幅缩减,经营活动也不会终止。持续经营假设是对会计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假定,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保证。只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所选用的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够如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信息。
(二)持续经营假设内涵的扩展
当前的经济环境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周期不断缩短,经济环境变化快,产业结构调整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剧。公司面临迅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导致公司经营状况不稳定,破产、兼并、收购的情况增加,持续经营的状态可能随时面临转变,因此对持续经营假设无疑是一种挑战。二是虚拟经济的日益发展、依托于网络的大量虚拟公司的存在、多变与不稳定性是该类公司突出的特点。虚拟公司成立与解散迅速而容易,为某一特定任务而存在的虚拟公司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散。而在工业经济时代,持续经营假设内含着公司经营期间长期性的特点,而虚拟公司的短暂与不稳定性无疑是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质疑。
实际上,持续经营假设的本质是对会计主体存续时间的一种合理的判断与限定。无论是短暂的虚拟公司,还是实体公司,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实现经济利益,不同之处则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差异和经营活动手段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会计主体存续时间的长短。因此,无论会计主体存续时间长还是短,都是会计主体的一种经营持续时间,持续经营假设的本质依然适用,只是其内涵应该延伸。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局限于长期的经营状态,更应该涵盖短期、中长期的经营状态,使其对会计主体经营期间的假定更加合理,以使会计方法与原则的采用更能贴近经济现实。
四、会计分期的内涵及其扩展
(一)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内涵
会计分期假设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将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期间进行划分,形成长短相同的、连续的期间。会计分期是人为地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期间的划分,其划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通过划分期间的会计核算,及时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资产状况,及时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相关的财务信息。并且,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从而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分期假设的扩展依赖于会计主体的经营状态
正如前文所述,会计分期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息息相关,持续经营时间的长度是会计分期的前提和基础。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特别是虚拟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会计主体存续时间长短不一,会计主体经营状况波动变化大,短时间变化的经营状态对会计分期的存在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在现行的月度、季度、年度的会计分期中,有可能会计主体存续期间小于月度时间,经营期限极其短,会计分期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会计分期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值得思考和探讨。其实,从会计分期的主要目的出发,会计分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也应当存在但需要适当调整。会计分期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搜集和反馈财务会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成熟的当下,会计及时地确认、计量和报告成为可能,并且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会计分期期间的缩短成为必然。另外,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化和多样化。理论上,会计分期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根据不同会计主体的经营特点决定是否需要分期及分期期间的长短,并且将实时信息披露与定期信息披露相结合,动态考虑会计分期。
五、货币计量的内涵及其扩展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计量是将货币作为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计量的价值尺度。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货币计量本身存在着缺陷,很多对企业经营状况与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无法利用货币这种价值尺度进行衡量和反映。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虚拟网络经济,更加侧重于无形资产的效应,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社会责任成本效益等重要因素在货币计量下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相关经济信息。另一方面,新的货币形式——虚拟货币的出现和电子货币的存在也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在经济急速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单一的货币计量最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在新经济环境下,对货币计量应有更多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杨鲁.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及其扩展研究[J].财会通讯,2013(03).
[2]王维瑶,孟俊婷.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关键词: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确认基础
目前,会计理论界对四大基本假设的认识很不一致,各种论点常常自相抵牾。会计基本假设所存在的缺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引出了许多麻烦,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降低会计信息的披露成本,关于四大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是每个会计人员都应该做的事。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会计假设的基本概念上探究其局限性,并对基本假设给会计确认基础带来的影响作一定分析,希望能为四大假设的完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一、对国际公认的四个基本假设的考察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的考察
在哲学认识论中,主体是表示人与外部世界活动关系的概念,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抽象的自然人,而是指以社会联系存在的社会人。相比较而言,会计上所说的主体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由会计学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双重性质所决定的。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尽管现代企业归投资者所有,但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包括该企业投资者或债权人的经济活动,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一般地,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等都是会计主体。简单来说,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是为企业核算划定一个空间范围,以便于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和外界相区别、与所有者自身的经济收支相区别。界限清楚,既便于核算,又避免纠葛。此假设的原意是正确的,其界定的经济核算范围也是切实可行的,问题在于“会计主体”概念的指向含义令人费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于是,以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假设违背了管理学的原理,背离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主体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给实际工作造成了混乱。这也是颇具争议的一点。
(二)关于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的考察
所谓持续经营,是指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遭遇清算、解散等变故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效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进行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会计分期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进行收集和处理,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补充。如果假设一个会计主体应持续经营而无期限,在逻辑上就要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规定期限,这是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正是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不确定性,将可能使会计分期假设也失去意义。
(三)关于货币计量假设的考察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但是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货币计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数字化浪潮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浪潮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互动媒体和电子商业等,这些将决定今后世界的发展方向。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货币反应的价值信息,已不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而诸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2)物价变动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经济事项的货币稳定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只是其波动的幅度不足以影响用它来计量会计事项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使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不同的购买力,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
二、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
众所周知,会计确认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大基础。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而不论货币资金是否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就是说,一切要素(特别是收入和费用)的时间确认,均以权力已经形成或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凡是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无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无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基本假设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企业经营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经营成果,而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几乎完全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但是,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时也有其局限性:一个在损益表上看起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因为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难。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了损益表上,而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而这些局限性和缺陷正是由于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作为前提所带来的,会计确认基础受到了动摇,将为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造成极大阻碍。
三、结语
【关键词】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目标要素假设原则
一、我国成本会计的内容界定
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首先必须对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笔者认为,将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全部包括在成本会计的内容之中,造成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大量内容的交叉重复,既不利于会计与财务学科的建设,又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甚至无法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应该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也只能是财会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开展的工作,将其归入财务管理学科更为合适。
基于以上分析,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具体地说,成本会计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什么成本信息及如何提供成本信息的问题。因此,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①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②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以及成本计算方法;③成本信息的报告模式。
二、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应该是以成本会计目标为基石,围绕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成本会计目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关于成本会计目标问题,在理沦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两种观点,其中:经济效益观认为,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让企业或其他组织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而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成本信息观认为,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的成本信息。
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恰好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两个不同层次:
1.提高经济效益是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成本会计的长期性、根本性、终极性的最高目标。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对成本费用的反映与监督,基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与经济效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成本会计就是从成本费用的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入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2.提供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在成本会计的实践中,成本会计应该向准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有关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具体而言:
(1)成本会计向谁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成本费用是企业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企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状况等诸多因素的集中反映,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事,有的属于企业合法的商业秘密,企业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对外报告。因此,成本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企业内部员工等)提供信息。
(2)成本会计提供什么信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需的成本信息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层次越高,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反之,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具体性、局部性。另外,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可能随时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日常成本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3)成本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方式灵活多样,这是由成本会计的对内服务特性所决定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供:一是通过凭证、账簿、报表提供定期、定向的成本信息;二是通过专题报告形式向特定对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三是通过口头汇报方式向有关方面提供成本信息。
(二)成本会计要素成本会计要素是成本会计对象内容的具体化,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成本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一样,都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所不同的是成本会计的对象仅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又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因此,成本会计是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报告,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个会计分支。
而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分为正常的耗费和非正常的耗费,前者就是费用。后者就是损失。因此,可以把成本会计对象的内容具体化为费用和损失,即构成了成本会计的要素。此外,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又可以将费用和损失这两个成本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为: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即生产成本;不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即期间费用。
(三)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成本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在财务会计中,会计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这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工作在于费用与损失的归集与分配,在费用与损失归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建立在上述四项假设的基础上。由于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分期计算、货币计量这四个假设的内涵与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是相似的,这里不再复述。
除此之外,根据成本会计中关于费用分配的特点,还应建立合理分配假设。所谓合理分配假设,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是指在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大小关系最密切的分配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一假设下,才会产生和存在一系列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如外购材料、外购燃料费用分配的实际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等;制造费用分配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直接成本比例法等。此外,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都隐含着合理分配的假设。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成本会计原则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为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必须建立成本会计的一般原则。构建成本会计一般原则的总体思路是:在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成口06财会月刊(会计)2008.7本会计核算的特点,对这些原则进行调整,既要坚持与成本会计核算有关的原则,又要对一些与成本会计核算无关的原则予以剔除,并且要适当增加一些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特点的原则。
1.成本会计中应遵循的与财务会计核算相同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对以上这些原则的理解及运用,与财务会计核算原则是相同的。
2.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在成本会计中可以不遵循财务会计核算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①可比性原则。因为成本会计是以对内服务财务为主的会计分支,不存在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因而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可比性原则。②配比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成本费用的计量,不在于损益的确认,因而也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性原则。
3.在成本会计中应适当增加的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特点和要求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①合法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中成本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求符合有关法规的规定,应建立合法性原则,即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划分计入本期损益与非本期损益、计入产品成本与非产品成本等界限,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理性原则。在合理分配假设下,应建立合理性原则,即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应力求合理。③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分配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目标是成本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影响,构成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石;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成本会计目标、要素、假设和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吉福.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融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7.
网络经济下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核算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网络经济极大改变了会计环境。
(1)数据的电子化与产品的电子化。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种会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并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数据是会计核算的起点, 网络经济条件下,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的会计原始凭证缺失,各种经济合同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销货发票、进货发票、报销凭据等都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电子合同的产生、传递、存储、签字确认等都与纸质凭证有较大差异,电子凭证的数据的存储等都依赖于特定的信息载体,网络信息系统的不稳定性直接造成电子数据的不安全性,传统会计核算所需的原始纸质凭证的可验证性也比电子数据强。产品的数字化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环境,数字化产品没有实物形态,其表现形式只是一些不可触摸的数字。数字化产品是实时供应的, 不需要专门的有形仓储进行储存, 其载体是网络以及各种存储介质。数字化产品与传统会计上所定义的无形资产具有类似性质, 但其实质还是有区别的。数字化产品既不能按照传统的存货进行核算, 也不能按照其他有形资产进行核算,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核算面临的重要问题。
(2)交易的电子化。网上交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易形式,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审核获得网上交易资格,其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提供均可通过网络进行。相应的,电子化的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的电子化交易,即客户在电子商城选择产品或服务,在网上提交订单后,通过网上银行等付款,企业通过网络交货,比如当前的股票交易、房地产交易和电子音像制品交易等。另一种方式是间接的电子化交易,其交易的产品是实物,支付的货币也是实物,但订货环节需要在网络上完成。交易的电子化加快了企业的现金流转速度,使企业的营业周期缩短,也对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支付方式的电子化。经济交易的最终形式是货币的收付,伴随着产品和交易的电子化,电子化的货币应运而生。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是当前典型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依托于网上银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货币由有形变为无形成为可能,客户首先将有形的货币兑换成电子货币,然后在经济交易时直接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货币的收付比传统的结算方式更为方便、快捷。货币的电子化使得银行与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业务往来发生了改变,各种业务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流程与传统的差别极大,同时,货币的虚拟化也对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会计核算的及时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经济对会计核算理论的影响
会计核算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对象、会计目标和会计核算原则等。网络经济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特点对传统的会计核算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对于会计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做的最基本的假设,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与实体经济模式相适应的。但网络化经济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产生了根本性冲击。一是网络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经济主体是会计主体的基础,会计的任务就是反映所服务的经济主体的经济关系,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会计主体假设就是为了将不同的经济主体区分开。基于互联网交易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主体的存在形式趋于虚拟化,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的数字化、经济合同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使企业突破了原有的活动空间,其外延不断扩大。会计主体的活动范围由实体空间扩展到了虚拟空间。在实体空间中有传统会计假设所设定的企业、集团、分支机构等,虚拟空间包含以媒体空间为主的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是一种动态的临时结盟体,不是法律意义的经济实体,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有的公司可能为了同一个目标组建成在网络空间存在的结盟体,这个结盟体的存在是以临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会根据自身经营活动的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参与或者脱离经济结盟体,结盟体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会计主体的模糊性。二是网络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以目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也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这一假设在资产的折旧摊销和费用分配时具有重要意义,持续经营是企业会计的基础。网络经济环境中,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合并和分离在很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众多企业在网络空间联合成利益同盟体或者企业集团,将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起来,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完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环节,当一个项目完成后,企业集团可能需要对项目进行清算,既不存在权责发生制,也不存在成本计量模式的选择。另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集团可能需要缩减业务,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不断涌现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复杂的金融业务使金融市场风险加大,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会计主体随时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三是网络经济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延续,是指将企业经济活动分成长短相同的连续期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信息具有了可比性。网络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会计分期假设。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企业需要及时提供最近的会计信息, 在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只会提供中期和年度会计报表,这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财务报告的报告期需要缩短。另外,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价值及折旧摊销方式与企业的利润密切相关,会计分期假设造成企业成本费用与收益的不配比。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和网络信息的快捷传输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和企业的数据库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 有利于及时作出决策。另外,虚拟公司组成的利益联盟是不稳定的,利益的结束可能造成联盟的终结,对于这种临时的经营过程, 人为划分会计期间没有必要。四是网络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通过货币反映出来。网络经济环境中, 货币计量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 货币的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可靠的前提,包括国内币值的稳定和国际市场的币值稳定。货币的电子化造成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电子货币通过银行与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业务高速流转,货币运行受到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融入到了全球市场中,国际间频繁的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货币的相对价值处于波动之中。 另外,网络经济环境中, 有许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都无法用货币计量,比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等,还有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这些重要的资产和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未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可能对投资者、 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2)网络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记录和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网络经济条件下,产品、交易和支付手段都实现了电子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自动录入会计信息,然后根据系统既定的逻辑勾稽关系以及会计规则生成报表,整个会计报表的产生过程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生成的会计信息自然更为可靠。而且会计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使得其生成和传递速度加快,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其信息更为完整,更能为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当然,由于企业经济交易和产品的电子化,一些资产的计量规则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计信息的可靠相关性带来负面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也非常重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产生。 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国外子公司的会计信息需要与母公司以及国内子公司的会计信息横向可比,国外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还要与同一市场的其他公司横向可比,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得这些横向可比的会计信息。然而,虚拟企业集团的出现模糊了会计主体的概念,这造成了会计报表的纵向对比困难。 及时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网络经济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时更新,企业的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以及货币收付都能实时以电子化形式反映,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从网络上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企业的历史财务资料,也包括最近更新的财务资料数据,这极大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数据库系统的完善使得客户可以随时访问,同一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实现信息的对称化。而且,会计信息的实时化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和防范经营风险。网络经济环境的高风险性和高流转速度对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在一些重要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时,会计人员需要根据专业知识作出职业判断,企业不应高估资产和低估负债,要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保守估计。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源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谨慎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保护,但也给企业管理层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尤其是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下, 公允价值的运用愈加广泛,这对市场的成熟性和会计人员的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存货等的流转速度、货币的收付速度、产品的运输速度等都大大加速,企业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时,应该更加谨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要以经济交易的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化的产品和交易导致经济交易的实质可能更加难以判断,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不能放松。网络经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的质量需要得到强化,有的质量特征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完善建议
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经济交易的实时记录使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搜集、处理会计信息,并能及时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也面临着重要挑战, 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
(1)深化会计理论体系的改革,使之适应网络经济环境。虚拟公司、信息中介服务公司以及网络并购、网络利益同盟的存在都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要跟上会计实务的发展步伐。
一、电算化会计与电子商务会计的联系
电算化会计是用计算机方式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预测及至对活动决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针对手工记账和机械记账会计而言的,即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相当于西方国家所称的EDP会计(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电子数据处理会计)。在我国,电算化会计从1979年财政部拨款给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20多年,在大多数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会计,又称会计,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信息经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在我国,电子商务会计的研究开始于1997年,但是由于网络发展不健全,软件开发和应用经验不足,企业中尚未有完全成功运用电子商务会计的范例,这也导致学术界对电子商务会计的研究难以深化,至今还处于探讨之中。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企业实行信息化,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实行电子商务会计的基础,电子商务会计是电算化会计与网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会计仍然处于手工记账阶段,那么电子商务会计无从谈起。同时,如果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仅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仍需手工输入,即使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电算化会计也不能称之为电子商务会计。因此,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算化会计基础上与互联网相接,将企业发生的原始财务信息通过网络系统直接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不仅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而且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电子原始凭证的确认和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全部会计核算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外部传入的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相结合,实现会计核算的整体处于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过程中。
二、电算化会计与电子商务会计的区别
(一)从会计方面
1.会计冲击程度不同
(1)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会计基本假设,而电子商务会计使会计基本假设受到质疑。会计核算的4个基本假设是传统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电算化会计主要立足于传统会计职能的自动化,其会计核算仍然是针对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能够长期持续经营的“现实的企业或主体”所以遵循了长期以来会计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4项假设受到巨大的冲击。企业间虚拟联合、战略联盟的出现,使会计主体无形化,难以确认;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及虚拟企业的随时解散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疑问;由于经营的短暂性,收入费用不能按期间确认分摊,会计实时报告系统可随时生成财务报告,会计分期假设成为多余;电子货币的出现和世界范围的网上交易,使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假设脱离现实。因此,电子商务会计发展对传统会计核算的4项基本假设提出挑战。
(2)电子商务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比,会计对象的范围和发生变化。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传统会计中会计对象的定义即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电子商务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比:
①会计对象范围拓宽。电子商务使会计核算逐步融入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围明显扩大,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不仅包括发生的,而且包括可能发生的资金运动以及其他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
②会计对象内容变化。实施电子商务带来的及时适量生产(JIT)、零存货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生存和销售成本;而实施电子商务会计发生的网络数据接入成本、网络安全保护成本等成为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新内容。
2.会计实务中数据处理和核算不同
(1)在会计数据处理上,电算化会计代替了繁琐的手工操作,在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但是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仍需要手工输入。而电子商务会计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电子化原始凭证的确认和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全部会计核算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处理。
(2)在核算方法上,电算化会计遵循了传统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贯性”的原则,对所选定的计价方法、计量模式一般不得改变,由此生成的财务报告是单一模式的静态报告。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趋于多样化,“会计频道”的产生让每个网络用户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系统中各种模块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操作。如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选择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等不同的成本计价方法;选择趋势外推法、线形和非线形回归法等不同的成本和销售利润预测模型。由此生成的财务报告是多元化的动态报告,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核算的多元化需求。
3.会计信息共享程度不同
电算化会计采用从记账凭证开始到账簿再到报表的单一流程,是一种封闭式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对企业本身、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乃至整个来说,很难做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因此产生了“会计信息孤岛现象”。电子商务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和会计实时报告系统实现了会计核算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会计信息的获取从期间分割走向链状的滚动循环。长期以来,会计部门封闭式处理财务信息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会计信息共享程度增加,企业主管单位对下属机构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沟通,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企业实时财务状况,这种信息资源远程处理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报告与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态。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化为扁平组织结构,封闭式等级制企业制度被开放式网络化企业制度所取代,会计机构得以精简,会计核算趋于集中,即使子公司分布于世界各地,母公司只需要网上点击即可获取各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无需在子公司设立会计部门,所有的核算可以集中于母公司进行。因此,会计信息更加全面、及时、完整,财务信息双向交流的及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4.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在商务环境下,会计人员将完全走出“事后诸葛”的困境,适时参与综合经营、管理活动,为加强全方位实时管理提供会计服务。电子商务对复合型会计人员的需求增加,表现在:
(1)在知识结构上,要求会计人员摆脱单一知识结构的状况,既精通会计,又懂管理,并且能利用机和,从网上获取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懂得如何确保本财务的机密、安全。
(2)在思维方式上,要求会计人员摆脱传统会计所局限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具有增值观念、风险观念、全新资产观念及创新意识的能动企业管理者。
(二)从计算机方面
1.技术基础不同
电算化会计以传统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多数企业电算化仅从代替手工核算、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在计算机方面注重PC机和局域网技术的;而电子商务会计则注重整个企业信息及时有效地提取及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预测和决策的功能,其理论包含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论等理论思想,在计算机方面注重电子商务(EC)和Internet等技术的应用。
2.系统应用的功能和范围不同
(1)在系统应用的功能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只是手工会计的模拟系统,以实现业务核算、事务处理为主,其会计处理程序和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
一般要求电脑处理的结果和手工处理的结果完全一致;而电子商务会计则不仅局限于业务核算,而且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管理和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2)在系统应用的范围上
①内部信息的整合程度不同。电算化会计只局限于单纯的财务软件使用,而财务软件又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由此产生内部信息“孤岛”,其他部门(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还需要把财务软件打印出来,另外,其他一些与会计信息联系较密切的业务也没有很好地与财务系统实现连接;而电子商务下的网络会计系统注重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将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等与会计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而且具有预测、决策等管理功能。
②与外部信息系统的联系程度不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信息系统是隔离的,与其他企业的商务交易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入电脑,因而系统功能只局限在本企业内部;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所有的商务交易都在网上进行,企业本身作为整个网络的一个节点存在,要求会计系统能够自如地处理企业间的事务,如电子货币划拨,网上货物配送等。
3.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要来不同
电算化会计应用中比较注重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即企业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控制。具体包括:硬件安全控制,计算机主机房的环境、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储体的存放及保护等实体安全控制,内部信息制度控制和内部程序控制以及病毒的防范和控制。此外,还要求机房内用于动力、照明的供电线路应与计算机系统的供电线路分开,配置UPS (不间断电源)、防辐射和防电磁波干扰等设备。而电子商务环境下除以上安全要求外,还要注重企业对外联系和交易的安全性,以确保企业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系统的安全比单机情况或者内部系统情况要复杂得多,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电子商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还包括:时效性,即确保网上交易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实时地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应用;保密性,即确保网上传输的信息不被截取、篡改;完整性,即确保交易信息完整地发送到目的方而不被朱授权的操作修改;可确认性,即确保交易双方的真实性和电子交易的效用。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会计是电算化会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和的产物。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和电子商务的日趋完善,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