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作为学校领导者必须对“三级课程”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其意义,明确其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结合自身实际,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探索将国家课程不断规范化,开发基于学校实际的特色校本课程,创设基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构建起“规范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地方课程、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在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无主次、从属、高下之分,不能简单地视地方课程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或延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态,承担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在共同承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使命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它们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同样重要的,所有课程都应服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
二、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不断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关系、地位,进而引发思考的是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中,如何整体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以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及思考。
1.课程校本理解与规划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把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置于学校主动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用校本的教育理念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变革学校的课程管理、提升学校的课程能力、实现各级各类课程的校本整合。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解读学校理念,找准课程规划的基点。北京育才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建制的学校,整体规划与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优势。这就必须依托学校鲜明的办学宗旨:发扬育才光荣传统、实施现代先进教育,重视继承优良传统,全面育人。内化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优长育人。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对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体现基础性,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初步建构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相通的多元课程体系,进一步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以我校中科院实验班课程体系为例,我们构建了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体系,意在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提供课程支撑。
3.校本课程多元化开发
依托学校《十二年建制学校系列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构建系统的校本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把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彰显学校特色的突破口,课程开发在学校层面研制总体开发方案,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教师展开广泛的对话,既体现学校的发展需要,又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特色明显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得以落实。
三、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从现有对课程文化的讨论和研究来看,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后者主要是就课程就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
1.多元课程彰显学校文化
整体构建课程彰显了学校一种文化,是学校办学宗旨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校本课程的目标,标准、实施过程还是评价,都渗透彰显着学校文化育人的精髓与功力。实践我们的理念,课程是我们最重要的载体,教材学科是课程,学校系列活动也都是课程,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要把全面育人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课程能力是学校核心发展力。学校作为专业机构的发展力,主要是教育内涵的发展力,核心是课程发展力,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平台是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校际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课程规划的思想、结构及实践设计决定了学校的文化品质。
2.多元课程打造教师队伍
多元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因为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课程的组织管理是校本课程由研发转向生产力的保证,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的催化剂。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整体改革。在新课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课程改革与学校主动发展的同步推进,实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这种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促进了学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反过来又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3.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和谐发展,优长育人”办学理念下构建的课程体系,不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的建构,还是校本课程先农坛文化系列、科技、艺术、体育系列、综合实践系列、特色活动系列四大系列框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为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的宗旨。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放飞,创造性也得不到孕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其中要求:要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构建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在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到目前,核心素养越来越被教育界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西安市育才中学为了突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展现学校的个性特点,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特别是管乐、美术、体育、击剑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逐步建立“领域-学科-模块”的三级课程体系。按照“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的要求,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管乐合奏、美术写生、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有计划纳入课程管理体系,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多元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特征,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位
近年来,各国对课程改革研究的目标不约而同地转到了关注学生发展上来,以培养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素养、强调传统学科融合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已经成了主流趋势。各国专家纷纷制定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成为第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该系统从广泛的跨学科视角对核心素养进行探讨,确定了一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都是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是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适应社会能力,这也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所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旨在能够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其离不开与现行教育实践的结合,归根到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n程体系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的重视科学知识体系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确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就有了主要目标,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是校本课程制定的核心思想。西安育才中学以本地区特色为指导,以传承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制定了具有独自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1.构建自主成长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结合社会实践,构建了培养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同时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整合。不断细化和调整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将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将理论转化为教师能够实施的教学内容,让核心素养完美地融合到课程里,力求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拓宽学习领域
为了让学生素养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挖掘了具有关联的若干学习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生活、健康体育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继续开发新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拓宽的学习领域中,每一个领域都包含若干门课程,具体见表1。
3.推动课程实施
根据社会需求,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再把这些目标融合到学生学习活动中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就是一门课程,每天早上有管乐团的同学吹响集合号,同学们整齐集合跑入操场,在独具特色的跑步音乐中开始锻炼身体,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生命成长,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就体现在学生的日常体验中;另外,鼓励适当且大量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还有“我爱我校”书法接力比赛、组建航模活动小组、校园学生微课堂活动、团报队报展览等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结语
我国的课程建设体系中,校本课程留给学校自主开发的权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在校本教材研发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成果。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不断推进,老师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建构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在开发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开发思路、理念要不断更新,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同时,内容要更加科学可行,同时要精准地与核心素养对接落实,不断行走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路上。
西安市育才中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得到了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得到了延安保育精神研究会、校友会的很多帮助,也得到了退休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校本教材既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又体现了学校较高的师资水平。当然,校本教材和课程的开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评价等。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我们将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完善校本教材和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学生的素养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梦之舟――校本化的国家课程
语文课程,我们走进“梦想书海”,构建了以“经典诵读” “持续默读” “亲子阅读”为纵轴,以儒学经典、唐诗宋词、儿童文学、现代绘本为横轴的阅读体系,让学生接触有价值、有内涵的经典读本,以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启学生的智慧。不同年级确定了不同的“梦想经典诵读”内容,强化学生的积累。结合课本及学生特点,学校开办“梦想书屋”,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开展班级、师生、家庭“共读一本书” “书香浸润心灵”活动,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入书的世界。
数学课程,我们构建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梦想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体系”,以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如进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初步探索,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倾听能力及反应能力。
梦之魂――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为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学生特长发展,我们在全校各年级开设相同主题的校本课程――以激情与梦想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课和棒球课。
我校是全国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我们将科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推出符合学生需求、具有经三路小学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固定开展的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铸就了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的品质。
我校还是河南省体育(棒球)传统项目学校。1984年组建起河南省第一支少年棒球队,20多年来为国家队、省队输送了大批棒球人才。学校将这一传统项目开发成校本特色课程,在体育课中加入棒球教学内容。为方便教师授课讲解,学校编写了《棒球》教材,自编了棒球韵律操,还将棒球韵律操的规范动作进行了分节录制。在课程实施中,全校形成了师生人人懂棒球、打棒球的好局面。师生们在运动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
梦之舞――多元化的活动课程
“必修型”活动课程是全校参与的课程,包括“开学第一课”入学课程、“做合格小学生”礼仪课程、“我长大了”入队及离校课程、“国旗下演讲”爱国教育课程、“快乐节日”传统与校本节日课程、“健康安全最重要”健康安全教育课程、“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共七大板块。
“选修型”活动课程主要是开展棒球、篮球、乒乓球、合唱、舞蹈、绘画、手工、科技等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特长、爱好自主选择,也可自主创建社团,10人以上即可组成一个社团开展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长、获得发展。
梦之园――生动化的环境课程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潜在教育功能自然不容忽视。幽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都能给人以熏陶。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功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去思考、感悟,完善自己。校园文化墙上有充满艺术气息的“跳动的音符”,教室墙上是富有童趣的科学幻想画,楼梯、走廊两侧悬挂着学生自己创作的科幻画作品,楼梯拐角处是为孩子们精心设置的音乐角、图书角。操场上建有棒球场,操场墙壁上绘有棒球运动员的矫健身姿。精心设计的科技长廊、科技角、生态园、红领巾气象站、科技活动室、科技阅览室,对学生都颇具吸引力。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了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师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国际教育视野;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35-0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群体之间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所以,增强国际交流、理解与合作,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指出,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横亘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最大的鸿沟就是语言,没有跨越语言的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无从谈起。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发外语教育特色课程,既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强烈需求,也是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多元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外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有三项:母语、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纵观各国外语教学发展,外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总体目标上,从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2.在课程实施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3.在课程实施的模式和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4.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上,从单一的语言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5.在课程研究的焦点上,从教什么向如何教转变,从学什么向如何学转变。
二、国际外语课程设置的特点
美国21世纪的新课程提倡幼儿园起到高中连续设置世界语言课程,并要求对不同的语种有所区分。澳大利亚除英语以外,分地区和省制定外语课程标准,对外语课程的设置给予很多的灵活性,以保证不同民族背景和移民背景家庭的孩子能够选择一门外语,并能选择适当的起始点,且课程允许不同的起点和达成不同的目标。英国的外语课程目标按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描述,分为九个级别,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策略。日本从初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分必修和选修。韩国自1997年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一直到高中一年级为必修课程,高中二年级起开设英语阅读、写作、会话等选修课程。
各个国家都认可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倡采用多种教育活动,设置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境。同时,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养,丰富知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各个国家的课程标准都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强调评价应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外语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外语教育特色课程(我校的“外语教育特色课程基地”是2011年常州市批准的八个市级课程基地之一,在江苏省常州市课程基地建设精神的引领下,我校在外语教育特色课程基地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语特色课程的实施大幅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外语学习能力,使全体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外语素养都有较大的提升,并使他们具有比较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比较丰厚的西方文化底蕴;通过外语特色课程的实施,发挥部分学生的外语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提供多种可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外语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搭建一个平台:利用高校知名课程专家的课程管理理念,吸收国内外外语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整合普通高中部与国际部相关教学资源,加强外籍教师与普高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外语教育特色课程实践平台。
注重两个整合:注重外语特色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注重外语教育特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坚持三个提供: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外语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外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外语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特色课程提供学生多元发展的途径,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取成功。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融合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外语课程资源体系;构建基础性与实验性相结合的外语课程实训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
四、外语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构建外语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外语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与一般普通高中的外语课程体系不同,其基于外语国家课程但高于国家课程。除严格执行国家课程、选择性地使用地方课程以外,着力研究既能提高全体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素养,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不同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和国际课程体系。在深入研究国外外语课程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尝试开发国际课程,积极进行特色课程班的试验,并组织外语兴趣小组和外国文学社团等。该体系的简要结构如图1所示。
(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外语校本课程
外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选修课程:学校可根据学校发展的方向、办学的特色以及现有基础开发外语口译、外语名著欣赏、中西文化、情景英语以及旅游英语等校本课程;采用走班制,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安排适当的课时加以实施。二是活动课程:学校可采取举办外语节、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课本剧比赛,以及模拟联合国、西方文化社团活动等实施活动课程。三是环境课程:设置英文广播栏目,举办英语角活动,开设外文图书阅览区,以及在校园设置双语标语牌、标识牌等措施实施环境课程。具体如图2所示。
(三)外语特色课程试验班的创办及相关设施设备建设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开设外语特色课程试验班是实施外语教育特色课程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要跟社会上不规范的出国培训机构区别开来,不能盲目进行。比如SAM课程是经澳大利亚南澳洲高考局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江南某校合作开设的中外合作高中课程,在为期一年半的SAM 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将接受70%的学校评估,并于次年的11月参加由南澳洲高考局统一举行的占总成绩比重30%的评估(南澳洲高考),成绩合格后将取得澳大利亚高中毕业证书。所有拿到澳洲高中毕业证的学生将根据他们的最终成绩申报国外各个国家的大学,一旦录取,便可以直接进入世界各所大学院校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
为使外语教育特色课程的实施有更为有效的物质保障基础,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设施设备建设。比如创建英美文学馆(提供西方文学欣赏、外文阅读、外语电子阅读等教学功用)、人机对话室(实现外语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外语情景教学、听力和口语训练等功能)、外语实训基地(提供外语情景剧演出、场景模拟、雅思托福考试技巧指导以及留学申请书撰写、学术论文撰写指导等教育和教学功用)、外语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电脑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网上交流,以及外语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学生等功能)等。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建立国际学校、引进国外课程、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对外人员交流和活动、强化外语教学、参与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等实践越来越引起基层学校的关注或重视。但在实施外语教育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外语教育培养人才的现有模式或规格过于单一,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过于注重语言规则的讲授与学习,大部分学习者仍然不能将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不能听懂外文广播,不能看懂外文报刊。二是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缺乏国际知识,不能用外语进行流畅的交流,无法顺利通过网络参与国际的交流。三是在现实生活中,师生直接参与国际交流或互访的机会相当少,致使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欠缺。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基层教育行政人员特别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彭伟强.当前国外外语课程变革的经验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一、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所谓“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就是课内的教科书阅读教学一条“轨”,课外大量阅读一条“轨”,两条“轨”同时运转,同步发展。“课内学方法,打基础,课外练能力,求发展”,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就是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以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读物和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儿童阅读书籍和经典诗文为载体,压缩教科书的教学时间,改变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有思考地阅读、独立习作、有创意地习作的习惯,最终使其成为有思想、善表达的终身阅读者。
要想构建起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就要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引进教学资源,比如:与教材相配套的单元导语、诗文诵读、美文精读、成语天地四方面内容,与本册教材部分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样,就为基于每单元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和背诵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每单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单元导读(1课时)整体识字(低年级的3课时向高年级的零课时递减)以文带文(2~4课时)班级读书会(由低年级的1课时向高年级的3课时递增)经典诵读或成果交流(1课时)。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开发的儿童经典阅读作品书目体系、经典诵读篇目体系和教师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师本诵读体系。我们在广泛查阅资料和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烟台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包括给每个年级的小学生推荐的文学类、科学类、人文类经典阅读书目和《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经典诵读篇目,为各学校和各位教师建立起适合本校或者本班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目前,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的彭永香老师和李红梅老师分别开发出了“多维”经典诵读课程和“四季物语”经典诵读课程,芝罘区养正小学的逄文娜老师开发出了“中华成语千字文”经典诵读课程……
全市小学语文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以儿童文学泛阅读引路,国学经典与古今中外诗文经典背诵奠基,儿童科普作品泛阅读穿插,为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丰厚的阅读课程内容。
二、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实施策略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大胆统整教材
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现行教材主题单元内课文的教学,其重要的实施理念是“整体观照”,即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时,不能以“篇”为单位,进行单打独斗,而需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单元能力训练重点,并依据此训练重点统整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达到教科书资源和拓展阅读资源效能发挥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主题学习内容时,牟平区的实验教师们深入解读教材,确定出了“体会形式不同的人间真情,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作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间真情”的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重整。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为让学生真切体验王维与元二、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感悟到“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他们拓展引入了《送刘司直赴安西》和《江下行》两首诗。学生在硝烟弥漫、人迹罕至的荒凉安西与细雨如酥、杨柳青青的渭城美景的对比诵读中,在“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联系诵读中,感悟到了友情的真挚厚重和“借景抒情”写法的精妙。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他们一改传统的通过动作描写感悟生活中的“美”的教学思路,从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着眼,引导学生抓住与搭石有关的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小事,层层剥笋,逐步强化,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平凡的小事物来表现人间真情的表达方法。在后面两篇课文的教学中,他们更是大胆取舍,不但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课时内教学,而且将排在后面的略读课文《卡罗纳》作为教学的重点放在前面来上,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师生情、同学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在进行精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时,舍去其他,直奔重点,只抓住在余震中坚持进行骨髓抽取手术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片段描写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细节描写的魅力。这样以单元整体训练目标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重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在接下来的“真情故事”习作课上,纷纷思如泉涌,写下了生活中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真情故事。
这样,常规教学至少需要7课时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他们在一节课的单元导读之后,用了3课时就高效地完成了。省下的3课时时间,为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 依据年段训练目标,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在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中建构意义,获得知识,最终学会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师,要把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如在教学二年级《日月潭》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掌握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进行“群山环绕”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问:“我现在就是日月潭,谁来做大山,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群山环绕?”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隐隐约约”一词的教学时,教师运用板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清晨日月潭云雾缭绕中一切景物时而显现,时而模糊的景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有动作表演、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策略,就为今后的独立学习奠定了基础。
3. 遵照语文学习规律,强化背诵积累
长久以来,烦琐的内容分析充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结束后头脑中存留的只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基本是寥寥无几。基于此现状,我们首先提出“给阅读教学减肥”的口号,要求教师要摒弃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训练目标和教材的单元训练目标,确定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批注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对于能有效达成训练目标的重点语段,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多形式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理解。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词语或句段进行学以致用,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功能。这样指向于应用的语言积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其次,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都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内容的滚动复习和学习,以此强化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1. 师生共读,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2011年4月,我们在牟平区新牟小学召开了全市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现场观摩会议。会议上展示的导读课、读中交流课和读后交流课,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第一次以班级读书课的形式走进实验教师的视野。2011年11月,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班级读书课被列入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班级读书课在全市的深入推进。班级读书课,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阅读由浅表性向深层次进展的催化剂,而充分的师生共读,是上好班级读书课的基本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摸索出师生共读的“四步骤”操作法,即:检视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反刍阅读。师生共读,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实施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策略。为切实将师生共读落到实处,开发区实验小学等不少学校还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设置了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和持续默读活动。到了大声读和持续默读时段,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让步。长此以往,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阅读热情持续增长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很难坚持进行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实施市、区、校三级活动并行开展策略,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们下发了《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先后开展了全市“读书征文评选”、“书香校园评选”、“读书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不少学校和班级纷纷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班级“书海竞帆”、“图书漂流”等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起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
3. 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鼓励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经典诵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