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管理分析

资产管理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管理分析

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资产管理 分析 措施

引言:按照资产“属地化管理,按职能归口,责任到人,确保“账”、“卡”、物”、“人”、“四位一体”的基本原则。由静态管理方式改进到运营资产动态管理。

一、运营商的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1.1日常管理机制

管理意识缺失,突击盘点、转固不及时和原有设备混肴使用,导致资产盘点不实、发生资产错盘、漏盘,甚至为达任务目标而舞弊,造成盘盈和盘亏等资产不实的失误,与资产管理目标背道而驰,即进入“前清后乱”的恶性循环。

1.2电子信息化手段的功能不足

现有的电子化系统是支撑和管理资产台账的唯一手段,但是存在真正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不能掌控和了解到资产使用人、借用人的个人名下资产台账信息和使用状况,导致资产“账”的管理仅浮在资产管理员管理层面。

1.3工程项目转固阶段接收资产审核不严

每年新增数千万甚至更多资产的接收、管理量,不到现场进行台账、实物信息的核对,导致资产接收后便出现卡实不符、出现盘盈盘亏情况,增大了后续资产信息更新操作量及维护难度,缺少有效的在使用和监管的手段。

二、管理措施

资产管理不是一次性任务,必须自始至终在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全过程中实现动态管理,现有管理方式就严重忽视了管理的持续性过程管控,未形成常态化的管控机制,让资产管理人员“谈资产色变”,针对以上情况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2.1创新管理―落实动态化管控机制

按照“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理论,创新出一套完整客观的动态化管控流程,需要资产管理人员有组织,有计划的落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清查上报、分析,进行过程进度管控,将资产清查工作融合到日常巡检工作中,同时对机房、基站内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提高工作整体效率,有效性的完成计划任务。

2.2技术创新―有效的电子信息化支撑方式

开发和完善现有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内容。第一,对现有电子支撑系统资产管理模块进行扩展、延伸,建立实际资产责任人台账管理模块,使责任人直观看到个人所有固定资产的数据信息。第二,落实固定资产的责任制,对新增资产进行确认接收、拒接操作,对非自己名下的资产,进行退回,由资产管理员进行重新调配。第三,利用系统及配套的多功能扫描仪,现场扫描资产卡片信息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计划执行进度。利用系统比对功能,扫描结果在系统中直接导出数据,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汇总、统计、分析工作量。第四,对资产所在地点进行地址标签粘贴,建立坐标位置和地理信息,简化盘点扫描过程。

实物管理系统总体实现了固定资产个人台账显示,个人资产确认、固定资产标签打印及盘点管理功能,使操作人员能够轻松上手。“实名制”的管理,落实“谁维护、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实行责任捆绑,将帐-卡-实-人对应,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同时,通过完善资产台账数据维护的闭环流程,保证属性数据的持续维护,使资产管理职能向维护人员的末端延伸,经过责任人亲自确认接收、拒接,为后期资产管理打下基础。

2.3实物管理系统配套的多功能资产手持扫描终端

实现电子化资产清查、盘点,减少手工登记、手工清查的大量劳力,手持终端中安装了开通GPRS网络功能的SIM卡,通过APN接入点与实物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同步及终端扫描结果的实时动态上传达到了监控的目的,同步看到资产扫描动态结果,解决了原有支撑系统功能的缺失、不足问题,创新性的实现了有效电子信息化手段,对资产管理各项工作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2.4健全管控措施,加强资产源头控制

加大前期管控力度,严格要求交接双方至现场进行资产实物的审核、点交、清点、审核、签字,把控源头资产信息数据的正确性,杜绝资产信息、实物不清的情况,对履职不清、不严的情况加大考核指标。

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固定资产管理;探究分析

就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说,企业所掌握的众多资源当中固定资产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在我国的企业资产总份额当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本。对固定资产使用以及管理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显著地强化企业日常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管理、切实提升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并且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所以,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提升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1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

其一,对信息管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和配置,能够帮助企业、乃至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企业随着支出增加会逐渐扩大经济规模以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拥有固定资产,假如不能对固定资产展开科学合理的分配,就会对企业运转产生阻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是比较有效的,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其二,借助信息化管理,强化监测固定资产的力度,可以避免固定资产在无形上发生经济以及效益缺损等情况,还可以很好地规范资产管理相关的计划,并且对管理的模式展开适当的完善处理,避免投资的盲目,提升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确保资产实现有效且高速的运转,提升投资的价值。

2怎样强化信息管理的水平

一个企业想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自身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进行适当的保障,令其能够有效落实,需要在以下几点上加以强化管理:

2.1建立数据库

建立起数据库需要立足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把和固定资产有关系的全部信息搜集起来,同时对其进行适当分类处理,比方说,和生产设备有关的、和配置车辆有关的、和企业无形资产有关的、其他生产以及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均整合,同时分类进行记录。就整体而言,专项数据库往往是相对特别的固定资产,它可以成为一个数据库当中固定数据源,随后进行搜集和运用,进而带来一些比较特别的管理信息。

2.2构建处理数据信息分析系统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需要拥有信息搜集和整理的一个完善的数据信息库,并且需要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来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进而才可以顺利地开发和深入地建设。它主要功能性体现在一个企业对于固定资产进行验资和产业报告等功能作用当中。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审核等,同时对其进行一定完善,最后分析信息并且总结分析结论。

2.3提供适当的决策支持

保证满足固定资产相关定义的大前提下,将政府所提供的部分数据作为主要的参考基础,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使用,同时会对企业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决策内容有辅作用。把有关的数据信息都进行适当的搜集和集中,反映出固定资产分布情况、查询以及集中的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对数据库需要随时更新并且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确保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对整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展开监测处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的总体利用率,继而起到保证资产价值以及增值固定资产的作用。

2.4其他信息支持

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结合企业业务实际需求来展开并落实,只有这样,作为企业才能够切实保证资产高度安全稳定性,因此,就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而言,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对固定资产信息的管理系统展开常规安全保障后,还能够和企业所拥有的其他系统进行相互连接,并且设置出一些信息接口,确保其设计非常简单;提升操作人性化程度,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实用性,特别是针对固定资产的信息集成性相关功能上,需要将公司现有软件以及系统等进行恰当的利用,以期能够减少信息技术资产投资中可能发生的重复浪费现象。

2.5分类管理固定资产

针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审定的资产目录,按照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对企业整体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分类管理。需要借助于数据库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工作项目并落实,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工作过程当中避免出现严重的漏洞。通常来说,固定资产包括很多类型不一致的内容,如电子设备、车辆以及不动产等。就这些资产项目而言,需要对其进行统一代码设计,并设置固定的名称以及分类信息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使用资产的过程当中始终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

2.6定期盘点

作为企业来说,需要彻底地熟悉动态管理制度,并且明确其主要固有资产的模式,保证相关信息能够拥有高度的一致性。究其原因,企业额的固定资产往往拥有很多不同的基本形式,在进行盘点的时候通常需要按照信息管理的相关工具所形成的数据情况和其他的综合性信息来查询资产库存。在比较快的时间里,结合相关需求对和它有关的相关情况进行查询。按照盘点的结果在管理工具当中进行资产的处理,同时还可以进行转让以及处置,防止固定资产发生一定的缺失。

2.7相关的管理规范

在一个企业之中,对资产进行负责和管理的部门和负责人必须要根据自身基本的需求给特定的人员提供与其职责有关的信息,并且要保证工作态度正面积极,防止资产管理的责任无法得到明确的情况发生。就对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起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在固定资产报损管理的工作中发生漏洞时,大多都是因为企业管理系统当中的基础性信息明确性较低所造成的,它和信息管理使用的工具没有关联,是按照能力平衡总结出的数据报表,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在线的管理,在程序提示的情况下,及时报道相关的损失,同时保留相关的数据,处置的时间和具体的使用方式、结果都能够实现反映,借助报道漏洞,继而实现切实的资产保值以及保障增值,避免资产发生流失。

2.8扩展管理系统的功能

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自动预警机制,令系统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可以自动地预警并提醒管理资产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完善相关的工作;其次完善整个数据网络,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报表,提升预测精准性;对数据网络进行适当的完善,构建完善数据网,令数据实现良性共享,同时令各级管理人员均能够按照自身的授权在数据库当中进行数据查询和管理;最后提升系统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参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当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发展到比较好的成果之上,借助统一编码对应各系统以及数据接口的建立,通过信息化数据共享的技术来实现有效整合,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问题,理清现有固定资产的纷乱现状,实现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凌燕.基于信息化模式的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江苏商论,2012(33).

[2]刘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1(2).

[3]马正一.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8).

[4]郑明涛.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J].软件,2013(10).

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意识不强。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是比较广泛的,如政府拨款、营业和捐赠获得的收入等等,这些资产都要划分到国有资产的范畴,理应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即每笔资金都要精打细算,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给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认为我们国家非常富裕,花钱时大手大脚,觉得贵的就是好的,却没有考虑所购买的硬件设施是否具有实用性。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有些单位会夸大设备采购数量和价格,这让国家的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2.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方面都有所缺失,难以在实际工作中给工作人员提供指导依据,不少工作人员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时都过于随意,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违规操作屡见不鲜,这给国有资产安全性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考核制度、审批制度及国有资产处置流程都不够完善,使得国有资产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的落实。3.监督力度不足。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科学合理使用,理应采取全过程的监管策略,对于工作人员的行为予以严格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甚至会为了一己之私而危害国有资产安全性,致使国有资产处于岌岌可危之势,无论是对国家还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效应。4.信息化水平滞后。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可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用的软件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工作仍然依靠人工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再加上国有资产管理涉及到的工作事项较多,如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决算报表填制、资产信息汇总等工作都要保持实时性,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运用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构建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然迫在眉睫。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国有资产属于国家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公民必须要将国家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这是每一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的。在实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时,工作人员应始终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保证硬件设施的实用性强,成本低廉。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意识,能够通过租赁、拍卖闲置资产的方式来创收,用以维持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2.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审核机制,对国有资产使用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发现伪造财政预算的情况要对相关单位予以严厉惩戒,使之认识到国家利益不容侵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也要建立约束机制,各个部门在提交预算时都将受到严格的审核,发现实际成本超过预算的现象要及时说明原因,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制定完善的国有资产处置流程,给闲置资产和报废资产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保证这些国有资产都能得到合适的处理。3.完善监督机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手中握有较高的权力,经常有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将国有资产挪为己用,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调查和审计,一经发现滥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要对相关人员予以惩处,追究其法律责任,以唤醒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给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提供保障。4.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信息涵盖的范围较广,如国有资产的配置信息,包括单位及部门的单位资产总值;国有资产的资产处理信息,包括财政部门审核各种资产处理方式的相关资产的综合信息。将这些信息予以整合分析可实现国有资产进出的全面审核管理。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策略,加强数据资源的共享,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朝着细致化、科学化的方向全面迈进。

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为依托,构建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稳定高效开展,将违规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进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分析

一、资产处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重购买轻管理,对资产处置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通过近几年的资产管理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对资产管理宣传不到位,各单位多侧重于经济业务的报销收支,而对已经购买使用的资产管理却很少。各行政事业单位仅重视年初的预算采购,一但资产采购,后续资产入账、登记,定期检查及账务折旧工作不及时跟进,造成各项资产的实际管理脱节。由于各单位对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脱节,对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此项工作纳入部门正常工作职责,没有建立资产的考核评价机制,势必造成各项资产处置、管理的随意性,同时有的单位人员对资产管理业务不熟、账务处理不及时,各项资产保管制度未建立,势必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有的部门报废闲置待处置资产长期不予处置,一直堆放办公室或存储仓库占用大量的办公场所、仓库等公共资源,资产处置滞后也导致新资产无法及时更新安排。

(二)资产处置不够规范

按照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时,要求应当对拟处置的资产按照程序进行申报,由各单位资产主管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国资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意见,形成单位申报意见,同时附送相关材料,按要求的不同审批权限报批,只有批复后才可进行资产处置和账务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在处置资产时并未办理各项批准手续,违规将部门暂时不用或被更新替换的旧资产自行变卖处置,处置后也不将处置情况报财政部门备案,有的单位变卖资金也不上缴国库,私自用于办公支出等严重坐支违规现象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待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来源有自购的,有部门调剂的、也有上级单位无偿调拨的,清查中发现部分单位将未查明资产来源未入账资产进行处置情况发生。

(三)资产处置中无相关具体细则的约定

资产处置工作中,各级制定的资产处置规定,往往只对资产处置范围、处置审批流程等做出规范性约定,没有具体约定处置细则及权限,如资产如何出租、出借,需要履行哪些具体手续,资产的报废和报损金额是多少等。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待处置资产少,处置成本却很高。报废的仅有几台电脑和办公家具,已无多少残值,然而处置资产却需要有人员认定为不能继续使用及达到报废要求才可处置,进行评估拍卖处置程序,需支付各项处置费用,有时残值收益基本不够评估等费用。同时,各地都有征地拆迁工作,这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国有资产的处置,对这类资产特点是涉及金额大,重点工作要求处置时间短,资产的评估及拍卖公告时间较长,有可能不能满足具体重点工作建设时间要求,由其自行处置为赶工作进度,往往出现对大额资产不评估等现象,直接导致国有资产随意减价处置形成资产流失。针对上述两类不同的资产,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具体的资产处置操作细则,确保处置时最大限度的保障资产价值最大化。

(四)资产配制及预算编制不合理

各单位国有资产的配制及资产预算编制不合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这就加速了资产的处置,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各单位国有资产的配制不均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设所需远远超过了配给,而有的单位却供过于求,面对特殊单位或者对特殊业务需要的资产,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得到合理配置,一些单位在实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能够充分理解财政预算编制要求,用好用足财政政策。但也有一些单位,对政策学习、理解不够,对政府资产采购,资产建设类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是完成每年预算布置的工作,搞数字游戏,预算管理弱化。

二、资产处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高度重,做好资产清查及账务处理工作

财政部门是本级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主体职责。建立由财政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参加的资产清查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各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各单位资产真实情况,增强各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意识,及时发现资产账实不符,资产盘盈盘亏等情况。同时,根据各单位的不同特点可制定具体操作可行的资产清查方案。以往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各单位只要资产不核销,每年年底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均为购入时的原资产价值,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经过使用磨损后的价值,导致了价值虚增,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形成差异。为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须按照新行政事业会计准则要求,做好资产计提折旧等账务处理工作。

(二)有针对性的制定本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细则

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类别、使用情况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本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细则。如当前各地征地拆迁范围大,时间紧特点可制定本地因征地拆迁的国有资产处置实施细则,对相关处置流程要求进行约定;各地学校资产量大点多,可制定本地的中小学校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各部门资产闲置或资产量少难以处置情况,这样可以由政府或国资管理部门负责设立公物仓库,代为保管行政事业单位移交的国有资产,并对保管的国有资产归类、清理设立台帐。对其他单位申请有需要使用的,可以在履行审批手续后统一调剂使用,对零散资产达到一定的量后涉及应评估、拍卖的,按有关资产处置流程统一处置,处置后对已处置资产账务及时进行核销处理。

(三)坚持公平、公开转让资产的同时探索多样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资产进行处置,对资产金额大,涉及各级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要客观公正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工作中,面对资产价值高,市场有需求的资产即可很快处置,如:房产、门面出租、大宗批量设备转让等,在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网络参与竞价拍卖方式顺利完成了处置交易。然而,对无市场需求,零散已近淘汰的的资产,处置中就会出现资产变现价值很低,基本不够处置费用或造成多次流拍情况,这就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首先,资产处置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资产评估时要查看现场实物,要充分做好考虑被评估资产对不同购买者的使用价值,不能受资产原值的影响,要客观评估资产处置价值。针对价值低、零散的国有资产,应制定相应的处置管理权限,可交由主管部门审批,报财政部门备案;同时,根据需要为降低处置成本,资产管理部门可针对处置此类资产,牵头建立一个废旧物资回收单位项目库,各单位价值低、零散的资产即可及时处置,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又可降低处置成本。

(四)建立资产处置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机制

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需建立一个以资产处置为主要内容的资产管理绩效考评机制,考核各单位的资产配置、使用及资产处置情况。一是各单位是否建立及执行资产处置规章制度。资产的出售、转让、报损、报废等资产处置是否有章可循;对哪些国有资产需要进行评估,建立资产处置评估制度;对不良资产需建立追究责任制度和核销制度。二是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国有资产处置全过程纳入绩效评价范围,使其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置管理水平。三是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后,要组织实施好绩效考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其整改,做好跟踪检查工作。同时,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考核目标要求,对绩效评价机制须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结语

资产管理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管理优化

高校资产是指国家为高校提供的无偿的、用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资产。通常对于高校资产的分类是从其属性方面出发的,可以划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种类型。其中,高校的非经营资产主要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器材、食堂、热水房、教室、图书馆及图书资料、运动馆、教学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及校名校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具有资产增值性的特点。而经营性资产是指在不影响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情况下,依照高校相关政策规定以出借、出租或以校办产业的形式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其形态比较多样,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或者无形资产。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产管理观念滞后。由于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使得在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资产管理工作往往由后勤部门进行管理,而后勤部门管理内容的复杂和庞大使得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所关注的点也仅仅在于对缺口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资产的优化利用,这样就导致高校资产管理中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偏差,导致资产管理偏重于需求的补充。同时,加之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经济意识的淡薄,使得高校的资产管理具有较明显的随意性。(二)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的定位不准确。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期,高校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随新形势的发展而变化,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例如,一些高校经营有自己的印刷厂、超市等经营性内容,这些经营活动不仅满足了高校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实践,还可以为高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强高校的资产拥有力。但长期以来高校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拨款支持,其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实践并不深入,以至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环节上存在薄弱,制度方面不完善。(三)资产利用率低。当前,多数高校尽管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并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库。但由于对应的资产管理人员在履历、资质以及个人职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数据库沦为“形式化”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与设计初衷相违背。另外,高校在教学科研设备的采购方面往往存在重复采购的现象,一些原本没有问题的设备被闲置,不仅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率,还会影响到其他必备教学科研设备的购进,而重复购买仅仅是因为学院或部门使用更方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对资产分配以及使用有效性进行统筹考虑,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导致高校的资产使用效益大幅降低。

二、优化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对高校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资产是支撑学校教书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资源,高校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资产利用的效率和维护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强化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将高校的任何资产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进行使用和保护,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同时,高校要重视对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及人员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日常的资产调用和维护方面尽心尽力,切实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性。(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产权关系,明确各产权主体行使资产权利的范围和管理权限,合理界定产权,理清产权关系,维护好学校资产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在产权界定清楚的基础上,高校要通过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及支配权等内容的明晰,有效制止侵占、私分和变相侵占学校资产的行为,防止资产的流失;最后,建立资产的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上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组织内部控制,选拔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制定有助于提髙效率和效益的绩效考核和合理的利润、利益的分配。(三)规范资产维护制度,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高校要定期进行资产的核查以及维护,通过对应的规定,进行强化执行,从而提高高校资产维护的规范性。在日常资产的维护管理中,要建立一些回收渠道,以便于提高资产的重复利用效率,同时建立高校资产维护方面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维护高校资产方面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再者,要注意创新高校资产的使用,促进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例如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在假期期间有偿对外开放,通过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获取一定的经费收入。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经营性资产产生,并转变为高校资产的重要部分。同时,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来源也日益多元化,这使得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管理内容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助推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的综合资产管理质量,高校要加大对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相应问题解决之道,优化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使每一份资产都能够发挥其应用的价值。

作者:万安军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