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第1篇

>>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建设思路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探 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浅谈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试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工商融和视角下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电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单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谨,软件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

[3]SQuBOK策定部会,软件质量知识体系指南[M],杨根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群;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平台;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33-02

专业群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特点,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旨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专业群体。它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降低实验室建设成本,增强市场适应性。因此,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主要标准。专业群的本质在于专业之间的依赖联系,将课程体系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基于在物流专业群的建设下探索构建“平台+模块”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希望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物流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要求

提高对专业群服务社会功能的认识,分析社会对专业群的需求特点,合理选择专业群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近年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强化,加快了高职院校直接服务社会的进程,高职专业群作为学校内资源集约使用与人才批量产出的实体组织,就要担负起服务社会这一重任。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太仓港的背景下,为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对商贸系各专业进行了整合,把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市场营销、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点归结于物流管理,并提出了建设物流专业群的设想。物流专业群围绕港口物流的各个环节,培养港口物流不同岗位的人才。在此背景下,物流专业群建设具有与社会经济、生活、现实无缝隙、零距离接触的特点,更加需要凸显其服务社会功能,并应体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形成物流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二是要形成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三是要形成物流专业群师资队伍优势,降低师资储备成本,增强专业群竞争力;四是要形成物流专业群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由于缺乏在特定专业群建设上的宏观定位,因而在实践中生产了诸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课程的设置缺乏特色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科的克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科型思想的束缚,对高职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二)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为6:4,这个比例从理论上讲符合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普遍不到位,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与效用。

(三)专业课程开设滞后

市场营销专业的前两学期专业课程开设得偏少,而在第四学期陡增,且集中在第四学期,过于集中。

(四)部分专业课程内容交叉

如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等,内容均有较大程度的重复,在实践中往往会让同学们产生厌烦的情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积极性也会下降。

(五)职业岗位定位没有针对性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数以营销理论课为主,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能营销,但是他们对营销的商品并不熟悉,特别是对专业性很强的如医药、汽车、珠宝等特殊产品,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大大影响其市场营销的能力。

三、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实践证明,“平台+模块”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所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一)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平台课程”的构建

“平台”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和专业群基础课组成。平台的功能是“结构承重”,要求平台本身必须拥有足够的厚度、宽度和强度,而平台的层次则应相对简约,能够支撑各专业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平台建立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要求,科学地确定学生要形成这些能力必备的文化课知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

专业群基础平台之上设置的课程为本专业群各专业共享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应以专业群内的优势专业为龙头,群内各专业相互协调为主线进行设计,既要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又要和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实现互补。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的设置应该提供一系列核心课程给学生学习。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时,既要考虑学科和大专的专业基础课程,又要结合专业群中小专业的特殊要求,并增加少量的必须补充课程。其中,可能会遇到少数专业基础课程门数偏多、难以取舍的情况,这时,可考虑采用课程综合化的方法进行解决。

基于以上原则,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可开设以下平台课程(见表1)。

(二)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模块课程”的构建

“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专业必修课模块为学生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专业选修课模块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专业内更具个性地设计自我的发展提供条件。提倡学生在修满本专业规定的选修课学分以后,选修利于自己个性发展的选修课,促进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多元构成与复合发展,以适应对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这种思路,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确定市场营销“模块课程”构建流程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介绍“怎么做”和“怎样做才更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物流专业群建设下区域经济对营销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明确职业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分析,确认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紧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物流专业群建设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岗位是服务业(物流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等)推销员、销售主管。从对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了解市场容量、了解细分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是成功开展销售的基础,而这些正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分析市场、测算市场容量的能力,提高收集信息、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也能提高定位选择和营销推广的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市场营销专业模块课程

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标准的开发。通过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研讨、教研,确定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对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训项目构建专业课程框架体系,理清各课程、实训之间的先后顺序。在专业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科学编制专业教学计划表,构建物流专业群下市场营销专业“模块课程”如下(表2)。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在物流专业群下建设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形成市场营销专业的群体优势,协调好专业稳定性与适应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优势和资源共享,减少实训设施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有利于形成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车慈慧.创建广东省市场营销示范专业的新思路――以市场营销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项目刍议[J].市场营销导刊,2008,(8).

[3] 闾志俊.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第3篇

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根据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整体课程等。“案例推进教学”经过我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尤其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

1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我院毕业生主要为烟台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如何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必须要与企业对接,适应企业就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实现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方案,摸索了一条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2课程体系改革及思路

2.1课程体系构建思想

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是根本、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汽车岗位需求为主线,依靠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加强专业课程讲授,还要加强选修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足的问题;单独开设传感器、PLC、供配电技术、组态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企业具备提升的空间。结合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课程建设与企业对接,不能脱离关系,构建符合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公共课程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模块,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当前汽车企业常用的汽车智能设备课程、增加汽车营销,汽车物流等选修课程,以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知识面。例如: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技能(维修电工)、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绘图、可编程控制器)能力训练,改革课程学时设置,如电气CAD绘图适合于案例教学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增加核心课程课时量。

3案例推进教学法

案例推进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知识。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定位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更改以往按章节授课方式,对教材章节和内容作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包含在课程案例之中,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最后教师答疑,讲解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授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第4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分析,采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有清晰的了解。黑龙江职业学院机制专业采用BAG方式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课程的学做一体化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BAG分析法;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借助职业分析的方法,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再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机制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而不是关注毕业生在1~10年职业生涯历程的工作经历,这样就导致职业分析时只归纳了学生初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接近中职或职业培训的课程体系,而不是高职的课程体系。第二,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试图将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全部解构,将其完全变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既不符合我国高职专业的宽口径定位,也不符合我国高职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现状。最终只会导致课程改革不成功或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基于上述原因,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期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方式(BAG分析法)进行专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基于分析所得数据及专业师资、设备情况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2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实践专家研讨会在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对黑龙江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在分析调研情况后,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的方法两次召开了由企业技术主管、高级技术工人等实践专家参加的职业分析研讨会。参加职业分析研讨会的实践专家毕业于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研讨会重点分析归纳企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历程,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历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性工作任务。

2.2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师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哪些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序化出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所示。结合课程性质和学院的软硬件条件将专业技术课程分为理论性较强的讲授型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一体化课程。讲授型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不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和实验课;一体化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与整合,一体化课程突出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将职业岗位的国家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为主导的包容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见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中,公共课12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7门、拓展课程4门、实践课3门,共计2752学时。

2.3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中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将原有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例如,“零件的机械加工与工艺”和“零件的数控加工与工艺”两门课程,采用企业生产的典型零件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情境。在课程运行期间,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微视频、微文本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课堂上,70%的时间都是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而另外30%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

3总结

基于BAG分析法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使专业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较课程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型课程学生的听课效果不理想以及由于硬件条件不足造成的一体化课程实际运行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孙兵.基于BAG分析法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第5篇

当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之际,传统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已不能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必须改变思路,从游客的体验视角下设计课程体系。笔者在本文先简明扼要地阐述旅游体验理论,然后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体验视角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因,最后对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体验;视角;旅游;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是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完善和合理,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成效的取得、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以及人才的培养质量等。当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之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需要,在研究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笔者在本文从体验视角入手,深入分析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添一片“砖瓦”。

1旅游体验理论

谢彥君在《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一文中指出: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与旅游景区的设施、服务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结果。所以说旅游体验的产生和旅游需求的产生、旅游计划的制定、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时间的确定、旅游景区的经历以及旅游结束后的交流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旅游体验的本质内涵。在大众化旅游时代,现代旅游并不能仅仅关注旅游者去过哪些地方,其实质应该关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分享旅游过程的心情以及体验旅游的方式。正如有些学者所言:旅游者在旅游过程所得到的并不是旅游景区的资源和设备,而是在旅游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以及体验和感受。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现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要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人才,使之专业知识扎实,专业素养较高,能够在不同级别的旅游部门“大显身手”,设计独具一格的旅游产品。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应用理论模块、行业常识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在这五大模块中,会和其它专业交叉地进行课程设计,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核心课程的设计不统一,各高校“各自为政”,没有从市场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本校发展的角度出来,设计核心课程;②教材比较混乱,在相同专业模块中,各高校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原来的学科基础上,选择本专业的教材。

3体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因

传统旅游学科理论中,主要是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素角度进行考虑,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也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但是随着旅游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出现,高等院校中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已不出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寻求物质享受的结果,而主要是寻求旅游中的经历和感受,以此来缓解工作或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压力。

4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高等院校从体验视角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本着为我国旅游事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旅游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够灵活处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突发事件高级旅游管理人员。所以在设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明确以下两点:①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要清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不管是哪个模块,都必须理清其思路,明确不同课程模块的功能,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需要设置的核心课程等,否则就无法为旅游企业输送合格和优秀的人才。例如在基础理论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定要明确该模块打造高校学生牢固理论功底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足,则无法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应该定位其核心课程有基础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以及旅游效应研究学等多个基础课程。②要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的结构。高校教务处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具体课时安排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室的使用情况等,来合理安排这两个方面的课时量。例如在基础理论模块中,基础旅游学课程每周的课时量不能少于三节。旅游体验运行管理模块中,服务礼仪课程开设后,其每周的课时量不能少于两节。在辅助模块中,旅游服务学原理课程每周的课时量不能少于三节。学生实习阶段的时间应该安排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不同的旅游部门实习,把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不同的岗位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的时间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之后,对于旅游管理实践有所认识,能够广泛理解在书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毕业论文中,对自己在实践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梳理,从而为走上旅游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

5结语

当大众化旅游时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学校,务必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应该从体验视角下重新考虑学校的教学过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以适应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小蕾.体验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14.

[2]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27.

[3]张玲,林长春.新专业目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以广州高校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