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建筑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建筑; 物业; 集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with a variety of high-tech integrated advantage is gradually the favour of peo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up after and advantages,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in the las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pert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建筑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所谓智能建筑,即多学科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将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快捷、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的概述
1、智能建筑的起源及发展
智能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物便是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的智能大厦,此后,智能建筑不断的出现在欧洲、东南亚、日韩各国,80年代末进入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北京发展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大厦、南京金鹰国际商城等便是我国第一批智能建筑的典范。
2、智能建筑的组成。从建筑业“3A”说法的角度来讲,智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有BAS(楼宇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OAS(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的基础,也是智能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智能建筑的现状
1、行业管理不规范。
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或者信息问题,一栋智能化系统集成产品和设备常常来自不同的厂家,很多依赖进口。但是智能建筑是一体化的,它要求所有的设备和配件以及线路、网络,甚至一些零配件都要可以匹配和兼容并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后才能够真正发挥智能的功能,而由于现实中对生产系统集成产品商家管理的不规范,来自不同厂家的产品时常会出现不兼容、稳定性差、功能不健全、可靠度低或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这也常常导致智能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即使各种配件能够兼容,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更换配件时也须再找原厂家,若联系不上原来厂家,寻找相同型号、同样质量的配件又不易,这便常常使一些智能建筑处于智能化休眠的状态,这对于之前大量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的技术能力不强。随着智能建筑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智能化产品及软件,而智能建筑是由产品配置、系统选择、软件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环环相扣而成的,因此,再高端的智能化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设计方案、好的规划也一样呈现不出一个良好的智能化建筑,这也是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刚刚投运系统就落后了,甚至出现安全隐患、系统软件脱离实际、智能设备形同虚设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施工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智能建筑对施工人员的要求高于普通建筑对施工队伍的要求,智能建筑不但要求施工队伍的技术过硬,而且要求施工的质量过硬,而现在许多施工队伍都存在着重投标轻施工的现象,甚至偷工减料、非法牟取利益,导致很多智能建筑质量不够硬,智能软件寿命过短。
4、系统售后服务较差。对于智能建筑来说,除了要保证建筑的设计方案、施工队伍、系统软件等质量过硬,还要确保智能建筑完工验收后的后续服务,因为后续服务是确保智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就当前智能建筑的售后服务情况来看,大多数智能系统经营商都只重销售,不重售后。
5、智能系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智能建筑中,常常是只重视“建设”,而毫不重视建好验收后的“管理”工作。智能建筑后期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智能系统的运行维护,这种管理维护对传统的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队伍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原本只提供安全巡视、物业管理、绿化保洁等的物业部门所远远不及的。
三、发展智能建筑的策略和建议
1、大力培养国内优质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厂家。虽然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智能化系统集成产品众多,但是其质量残次不齐,能够和国外进口优秀的集成产品相媲美的很少。因此,当前,政府应该扶持、引导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鼓励其钻研创新,并通过在进行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国内外相结合的技术,逐渐带动国内智能化产品市场,培养一批有规模、质量过硬的智能系统集成商家。
2、提升设计能力、完善设计规范。一个先进的智能建筑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力争使优秀的设计方案使用于先进的智能建筑,从基础上提高智能化系统运行的效果和寿命,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智能建筑的设计进行规范,并对现有的规范进行统一,为设计、施工提供统一的设计标准,以保证智能建筑的稳定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3、加强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智能建筑的施工队伍,施工单位应该积极吸收一批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并不断对施工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提高买卖双方的售后服务意识。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建筑的施工及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是前期正常启动自动化功能的关键,而后期自动化系统是否能够保持正常运行,能够运行多久却常常在于投资商选择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是否有着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作为智能建筑的投资者来说,要想保证投入资金的有效性和回报率,就必须加强对选择智能系统集成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重视集成商们提供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信誉。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重视售后服务便会赢得客户的信任,也将会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
5、提高物业公司人员的综合素质。面对智能建筑对传统物业公司提出的挑战,一些高端的物业公司应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信息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人才,加强对智能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管理和维护。同时,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说,传统的物业公司应该更加重视服务而不是管理,并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智能化系统的操作和培训,毕竟智能化系统运营的理念重视的是保证正常运营,是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祖德.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 胡崇岳.智能建筑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智能建筑 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我们所设计的智能化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独立,发展到系统继承,从建筑管理系统(BMS)发展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而且是根据工程中实用和适用的原则,客观地进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从技术角度来着,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各种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上广大的开发商、工程业主等,也从开始的将智能化作为销售热点或是贪大求全,盲目追求智能化,到现在的务实态度,充分体现了智能建筑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共建筑为主的智能大厦,如写字楼、综合楼、宾馆、饭店、医院、机场航站楼等。另一类则是以住宅为主的智能化住宅小区。
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必要条件,其在智能建筑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一、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字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相通。主要包括:
1.电话通信系统。建筑或建筑群的固定电话通信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属性以及公用网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接入远端模块局或综合业务程控用户交换机(ISPBX),并应与公用电话交换网连接。
2.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建筑本地网络的安全,应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在通信子网和高层或应用系统中采取措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应为管理与维护提供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并应提供密度的网络端口,满足用户容量分批增加的需求。
3.卫星通信系统。可设置多个端站和设备机房或预留天线安装位置和设备机房位置,供用户接受和传输数据和语音业务。
4.有线电视系统(含闭路电视系统)。提供当地多套开路电视和多套自制电视节目,并与卫星系统联通。
5.无线通信系统。建筑物由于屏蔽效应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通信设备。
6.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的类别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性质和功能要求确定。公共广播系统一般可分为: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7.会议系统。会议系统应是音频系统(电声、建声)、视频系统(投影、摄像、录制)等多系统的综合设计,所选用的音频、视频设备、计算机等的网络传输、语音与数字设备接口、终端等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会议系统应实现计算机语音、文字、图形、图像、自动监管、多媒体实时同步网络传输、系统控制一体化功能。
8.同声传译系统。(1)同声传译一般可设有(3+1)或(4+1)种语种,国际会议可设有(6+1)或(8+1)种语种;(2)同声传译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同声传译和无线同声传译(3)会议室译员间的位置应设置在主席台对面或主席台的两侧(或二层较高位置),应使译员能观察到发言者的口型。(4)译员间的大小可参照国际IS02603推荐的尺寸高2.3m、宽2.5m、深2.4m设计。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
(一)物业管理运营系统
物业管理运营子系统应以高效便捷的方式来协调用户、物业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能实现对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附属配套设施、设备生产及场地、用户、服务、各类资料及各项费用进行管理,同时对建筑的环境、安全保卫、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实施一体化的专业管理。
(二)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子系统应能在日常办公中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对办公事务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协助领导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决策提供公文管理、会务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帐号、人员管理、领导活动安排、书面意见处理等功能,应能实现电子公告等公共服务功能。
(三)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子系统应具有物业信息服务、新闻、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用户个体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功能以及电子显示屏信息功能。
(四)网络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子系统应配置适宜、使用方便,为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有力保障。
(五)智能卡管理系统
智能卡管理子系统应能对各种功能的智能卡实现统一的管理,如身份识别、员工考勤、车辆停泊、持卡消费、门禁等,并进行各类计费管理。
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关键词: 智能建筑 机遇 挑战
概况: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增长约9%;在最近4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的增长情况是: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2%,2000年增长8.2%,而2001年增长超过7%.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建设规模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近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中国建筑业有雇员3400万人,而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筑业雇员约为800万人。现在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约为5500亿元,约合670亿美元,在建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6亿平方米。此外,中国对公共市政设施每年约投入6000亿元,约合733亿美元。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建筑工程要求的数量上大发展的同时,对建筑工程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大、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建筑设计与营造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理念,开发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运用现代化管理。其中智能化融入于建筑之中,乃是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1 WTO与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
中国入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经过15年的入世谈判,过程非常艰苦,时间长了些,但是从某些方面看,中国晚一些入世也有其好处,至少在人们思想上,体制适应上,政策法规梳理方面,都会有较充裕的准备,但入世对一个国家固有的经济的体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既大又欠发展的国家来说,毕竟会受到十分巨大的“冲击”。
据建设部2000年的初步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两年间,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的境外企业共有138家,分别来自香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承包工程总数383个,工程承包合同总额为46亿美元,占建筑市场的1.02%.
中国建筑业是80年代初率等实行市场经济的行业,也是对国外开放的行业,但从上面所引统计数字来看,在中国进入WTO前,这种开放应当说是初步的,有相当局限的,而在中国进入WTO后,建设领域对外承诺有以下一些内容:
建筑业: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2)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金水平高于国内企业注册资本金的水平;
3)合资、合作企业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外资工程;
4)不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国内设立分支机构直接承揽工程。
加入WTO后三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但只能承揽以下工程:
1)全部由外国投资、赠款或外国投资和赠款建设的工程;
2)我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并采取国际招标的工程;
3)外商投资占50%(含)以上的中外合资、合作建筑的工程;
4)国内建筑业难以单独完成的国内投资建设工程,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与国内建筑企业合作总承包或外包。
合资合作企业在加入WTO后三年内开始享受国民待遇。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勘察设计咨询业: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2)进入中国从事设计的建筑师、工程师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设计工作的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及注册企业。
加入WTO后5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标准定额及其工程服务:
1)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合资合作企业;
2)进入中国的个人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及注册企业;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房地产业:
1)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除高档房地产项目(高档宾馆、高档公寓、高尔夫球场等)不允许外商独资外,其它房地产项目没有限制;
2)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方面(包括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允许外商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加入WTO后五年内开始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
城市规划:
1)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不对外开放;
2)除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领域,允许外商在中国成立合资、合作企业;
3)进入中国的个人及企业必须是在本国从事规划工作的注册规划师和注册企业。
2 智能建筑在中国
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
在八十年代末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中来,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相互没有联系,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虽然把综合布线这样一种布线方式技术的引入曾使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产生一些误解,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唯一方式。但它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行业的公司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这些都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
对智能建筑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在九十年代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 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正是这些情况,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类智能建筑已近两千多项。迅速膨胀的市场在锻炼和培养一支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
为此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到2001年底,全国获得建设部批准颁布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证书的单位共有905家(含国外独资企业)。其中工程设计资质257 家,系统集成商资质339家,子系统集成商资质309家。
如果说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全部,同似过于简单化,那么盲目追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则对智能建筑不分对象和需要,过于复杂化了,针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这个问题,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文化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1999 年在北京举办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高峰论坛”,与会代表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如何进行系统集成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代表提出了系统集成应该主要是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和利用开放标准进行系统集成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系统集成实践中成为主要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智能建筑建设从盲目追求智能化、贪大求全转向务实。
这种实践务实的思想,在2000年出台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年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这些国家级标准规范的制定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
中国对智能建筑的最大贡献是开发智能小区建设。在上世纪末在中国开发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大厦有很大的不同,智能小区的提出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于1999年底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计划用5年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
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行商,人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并以此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以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于是开发商和住户便享受起这个“免费的晚餐”,一个遍及全国的“宽带热”正在各地兴起。各种类型的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圈地”运动中,恶性竞争频频发生,甚至有些住宅小区同时几套宽带网络同时建设。为了规范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鼓励公平竞争,保证广大电信用户的权益,促进互联网和宽带业务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开放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的框架意见》。
根据这两个文件中国将在13个城市首先开展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开放、管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是为了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进而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宽带建设。虽然文件将宽带驻地网运营定义为基础电信业务,但也规定了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许可证的发放将比照增值业务许可证的发放方式来管理。因此《框架意见》的出台,虽然提高宽带市场的准入门槛,但还是明确了对有实力的企业开放了市场。
虽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宽带网”成为建筑智能化行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他将会改变人们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也许这也标志着智能化已经突破建筑,走向整个城市、整个社会。于是有人对智能建筑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所谓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接入到各种建筑的寅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受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
3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
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对世界,对中国都是一件大事,对中国建筑业,对中国智能建筑行业更是一件大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充满无限商机,也充满着挑战。
3.1 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广阔
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的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至 8%,有的可达10%.其中,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投资稍低,而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投资稍高。根据最近几年全国平均建筑造价,每平方米约在1200左右,因此智能化系统的投资为每平方米60元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过去五年内全国各地共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2042.22亿元,并且增长速度强劲。若按其中四分之一建筑实施智能化系统工程,并且以6%计算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那么在过去五年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已达330亿元。
在本世纪开始5年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将达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为27亿平方米,农村为30亿平方米。如按“十五”期间新增城镇住宅的半数实现智能化计算,单就这部分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就可达 810亿元,其经济社会效益均不可低估。同时,已有城镇住宅的智能化改造也将逐步进行,同样会有不小的商机。此外,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对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办公楼,而且对量大而面广的已有办公建筑的改造都提出了智能化需求。根据过去五年资料估计,同期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投资约为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投资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中国智能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另外北京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数字奥运” 的口号,北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要建设众多数字化设施,这包括:2008年奥运会的技术指挥中心、数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安全监测中心等。同时在北京现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加快建设各类先进的通信设施,最终提供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新利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数字化的通信系统。而广播电视要实现从模拟向数字的技术转变,为奥运会广播电视的转播和信号传输构筑网络的支撑平台。此外还要建设2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提高场馆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这些本身就会增加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将会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数字奥运”是实现北京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需求、最重要的机遇、最有价值的品牌和最直接的动力。
3.2 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未来
中国智能建筑广阔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随着中国加入WTO,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市场的开放,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对智能建筑要有正确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发展智能建筑。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不同其智能化也应该有不同配置,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和优化,并为此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
其次要充分应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智能建筑中各种系统无非是各种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工具,当今宽带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建筑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建筑中的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要认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赶上国际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重复别人走过的道路。
【关键词】智能建筑综合布线发展过程特点
干线子系统作为建筑群当中建筑物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的连接的综合布线的缆线组成,综合布线在硬件方面的需要,有防止电缆出线瞬时过电压这种瞬变干扰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光缆还有铜电缆。综合布线它的作用相当于干线电缆,在电话系统中电缆保护箱和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
1 综合布线的发展过程
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带领着综合布线的发展,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在 50年代初的时候,西方的发达国家就运用电子器件组成的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当中,通过各种路线将各种的仪表和信号灯还有操作按键连接,并且将其在现场各处的机电设备上分散安置进行设备监控,而且还会对机电系统实施控制,当有的电子线路多且杂,器件也是,使得在控制点的数目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在建筑物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多,在60年代末逐渐出现了系统自动化数字式。70年代的时候采用的计算机系统开始进行管理、显示和控制等,使得BA系统能够快速的发展。80年代的中期,开始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信息的技术,发展的极为迅速规模片宏大并且发展到智能化建筑物。
1984年首座智能建筑在美国出现后,传统布线的不足就日益暴露出来,如电话、局域网及系统等都是各自独立的。各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厂商设计和安装,布线也采用不同的线缆和不同的终端插座,如闭路电视采用射频同轴电缆,电话和公共广播采用一对双绞线。而且, 连接这些不同布线的插头、插座及配线架均无法互相兼容。当办公环境改变,需调整办公设备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更换设备时,就必须更换布线。这样以增加新电缆而留下不用的旧电缆,天长日久,导致了建筑物内包容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线缆"迷宫"。因而维护不便,改造也十分困难。
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趋迫切,就需要一个适合信息时代的布线方案。
2 综合布线的特点
与传统的布线相比较,综合布线有许多优越性,是传统布线所无法匹敌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2.1 兼容性
综合布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是指它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而与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过去,为一幢大楼或一个建筑群内的语音或数据线路布线时,往往是采取不同厂家生产的电缆线、配线插座以及接头等。这些不同的设备使用不同的配线材料,而连接这些不同配线的接头、插座及端子板也各不相同,彼此互不兼容。一旦需要改变终端机或电话机位置时,就必须敷设新的线缆,以及安装新的插座和接头。
综合布线将语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信号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不同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中。由此可见,这个布线比传统布线大为简化,这样可节约大量的物资、时间和空间。
在使用时,用户可不用定义某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的具体应用,只把某种终端设备〔如个人计算机、电话、视频设备等)插入这个信息插座,然后在管理间和设备间的交连设备上做相应的接线操作,这个终端设备就被接入到各自的系统中了。
2.2 开放性
传统布线在设备的选择是需要没有变化的,当挑选确定相应的设备的时候,也就是认可下来相应的在布线和传输方面的方式及其介质。当想要更换其他的设备的时候,则以前的布线就要全部撤销掉,能够想到,当一个已经完成工程的建筑物,需要撤掉原来的不选,这是多么的困难,在资金方面也需要很多投入。
综合布线有着有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剪裁性体系结构,它能够在跟国家现行标准一致。所以,基本上对著名厂商生产的物品都是开放的,像在计算机和交换机等设备都是支持的。
2.3 灵活性
传统布线在设备方面是十分困难并且麻烦的事情,设备的迁移或设备增加在难度上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些是不能做到的,它在部件之间的结构是稳定的。
综合布线就恰恰相反在操作和维护方面更简单化,使程序不那么复杂。将传输线缆和与其有关的硬件连接起来。所以,每个通道都能够公共使用。各个通道在以太网工作和令牌网工作等局域网都能够支持。在设备的开通方面都不需要该布线方面的改变,只需要在配线架上或者相对应的应用设备上能够进行跳线管理就可以。此外,在网络组建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也可以在一个房间中有多种的以太网工作和令牌网工作等局域网能够一起存在的,在用户组织信息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
2.4 可靠性
综合布线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所有线缆和相关连接件均通过ISO认证,每条通道都要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电气性能可靠。应用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他链路的运行。这就为链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从而保障了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各应用系统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冗余度。
2.5 先进性
在布线方法有着光纤和双绞线相互和在一起布线方式是综合布线,是一套没有残缺合乎道理的布线。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可以将传输率达到155Mb/s的5类双绞线,也可以将光纤引到桌面上,若是有特殊的用户。并能够在同一时间传输多路实时为多媒体的信息有着多出一部分的足够。
综上所述,在许多传统布线中问题,综合布线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科技不断的飞速发展,人们自身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紧急且至关重要,以电话业务作为主要的通信网慢慢的会逐渐发展进而转入综合业务数字网,在语言的提供、数据和视频的传输越来越被重视同时能够集成通信网。所以,原来单一、繁琐且造价高的传统布线被社会淘汰,也是历史在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红雪. 浅谈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中国电力工程 2006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新技术;发展;应用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其目标是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备受关注,尤其是面对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绿色智能建筑的新技术不断发展,综合性更强。对于人口大国,新型建筑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发展,逐步完善。面对日益增加的绿色智能建筑面积,需要重视环保思想的融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其中,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在根本上推动社会的长远、稳步发展。
1 对绿色智能建筑的概述
1.1 绿色智能建筑的涵义
对于绿色智能建筑,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合理的设计思想,采取整体和集成的模式,运用绿色建筑材料,将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建筑中。在能源供给上,主要应用能耗较低的新能源类型,关注建筑构造中的通风和采光等问题,实现配置的合理化。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更具优势,主要是位置选择上更加趋于合理,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高效性的需求,实现能耗降低,减少废物排放,同时,建筑的功能更具全面性,智能化功能突出,使得整个居住环境更加优质。在这种建筑的应用下,既满足了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也实现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1.2 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内容
1.2.1 立足社会内涵,绿色智能建筑主要关注的是绿色观念,强调节能、舒适和智能高效,同时,需要操作更具便捷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布局特点、结构、制度、管理思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其设计的基础是基础设施,更注重环境保护和能耗节省,强调实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彰显设计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要保障建筑物基本机构与绿色智能建筑中的网络、智能技术的融合性和匹配性。
1.2.2 立足技术层面,主要体现在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绿色技术隶属环保范畴,主要涉及资源的循环使用、能源的节约、用地的节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材料使用量的减少、新能源的开发以及高效应用等。智能技术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包含视频监控、图像显示、通信控制、布线、智能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此,在绿色智能建筑中,能够实现自动观测的目标,同时,引发相应的内部和外部联动,满足智能化报警的需求,使得各种技术能够实现协调运行,达到与建筑自身结构的更好地结合。
2 对现阶段绿色智能技术应用现状的介绍
2.1 节能技术应用分析
对于建筑物中的节能技术,需要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例如隔热保温墙体材料、高效率的采暖设备等,目的是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满足节能环保的目标。
2.2 对节约型建筑占地技术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用地十分紧张。因此,探讨建筑用地的节约意义重大,备受关注。当前,比较认同的是山地建筑技术,借助山地地形错台的技术,在保障容积率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地下建筑面积增大,尤其对于车库的设计和使用影响较大,切实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对于建筑物的顶层阁楼,主要采取小坡屋的形式,使得整个空间面积增大,采光效果更强。
2.3 对节约用水技术的分析
对于用水的节约,主要是降低水资源使用量,也包含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对于生活中大量的污水,对其进行处理之后,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也就是通常讲的中水。因此,可以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污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处理,形成中水,满足绿化、洗车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2.4 对建筑材料节约新技术的分析
对于传统的建筑施工,资源耗费十分巨大,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能耗以及建筑材料。但是,在绿色智能建筑中,实现了对大量废弃物的再利用,如淤泥、废弃植物的纤维等。作为农业大国,拥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等,其作为可再生资源在建筑行业得以应用。另外,在长江流域,拥有大量淤泥,可以作为墙体材料使用,实现对传统材料的节约,环保功能突出。
2.5 对智能设备和技术应用的分析
对于绿色智能建筑而言,其主要实现了对各种现代技术的融合,满足建筑物智能调节功能的需要,保障整个建筑物实现内外结构的统一,协调性突出。例如,对于供暖和制冷,结合室内外环境的温度进行有效反馈和调节,实现对最佳室温的维护,提升温差的科学性,满足建筑物舒适性的原则。另外,智能化门窗应用越来越多,外形美观,实用性较强,具有突出的隔音效果,气密性强,同时,具有自动报警的功能。另外,风雨传感器也应用在建筑中,一旦遭受外界风雨,窗户会实现自动关闭,远程操控功能也十分突出。
3 对现阶段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缺陷的分析
3.1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在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引导。一些法规贯彻不到位,影响建筑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速度。
3.2 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
当前,绿色智能建筑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资金存在不足的问题,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很难支撑起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
3.3 缺乏对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深刻认识
我国地域辽阔,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没有认R到绿色智能建筑的价值,缺乏对其概念的全面理解,很难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协调性不强。另外,在建筑行业内部,诸多建筑主体对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无法在根本上保障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3.4 能源结构存在不合理
当前,主要的能源应用类型仍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大量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
4 如何促进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
4.1 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对于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一定的法律法规支撑意义重大,因此,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制定和出台,不断完善,借助法律作用,实现对相关行为的约束,推动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顺利发展。
4.2 强化对激励机制的完善
对于绿色智能化建筑技术,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民众对其存在质疑,没有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完善绿色智能建筑的激励机制,立足目标、规划和技术等多方面,形成鼓励性的政策,推动绿色智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4.3 对智能技术的发展模式进行完善
对于绿色智能建筑技术,需要重视思想转变和战略思维的完善,立足自然,实现生态与社会发展的融合,达到协调统一。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可再生能源,提升利用率。
4.4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绿色智能建筑发展中,要重视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材料处理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等,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综上,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增强,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迅速,大量先进技术应用其中,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降低能耗,强化建筑功能,在根本上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