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

伴随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原有的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中等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或合并到高校,使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进入了“五年一贯制”的轨道。学历层次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使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思考影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个因素并给予准确定位,就显得极有价值和意义。

1.课程目标定位: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的小学师资

课程体系首先要从确定课程目标开始,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明确规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具体任务。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以及培养质量的评估,因而明确课程目标对于开展教师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纵观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培养目标已经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目前,我国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制约这次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需要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确立得以落实。教师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优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为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帮助。因此,确立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小学师资的课程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追求。表现在人才规格上,我们认为,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将具有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素质,不仅能够承担小学多门学科和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教学任务,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而且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明显特长,真正成为一个自主成长型的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2.课程结构定位:综合化、专业化与实践化相结合

(1)学科课程要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

传统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使课程高度分化,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相应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学走入误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基础性和综合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现了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这就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注重将众多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成果的内容设置到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目前师范院校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的比例太小,且分科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势在必行。

(2)加大教育类课程比例,凸现教师教育专业化

课程结构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强化师范性、注重学术性的认识方面具有共识,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基本知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技术。回顾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类主要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科目,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课程专业特征不明显,教师教育有其名无其实。因此,新的课程方案应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增设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发展史、小学教育科研、课改通识培训、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整合。

(3)强化实践类课程,打造教育教学技能

由于传统师范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操作倾向的影响,师范毕业生上岗后不会教学或适应教学慢的弊端比较突出,因此,在课程结构中,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帮助学生在岗前获得教育教学实际经验,就成为小学教师培养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过程所面对的情境不断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自实践经验。正像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来掌握实际医疗本领一样,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应通过加大实践锻炼的力度来深入理解教育与教学理论,掌握实践技能和实践智慧。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才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才能了解和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才可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为达上述目标,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通过在小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设“课堂教学技能综合课”等方式,来训练、整合学生的各种技能,保障教育见习、实习,让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检验,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学会在实践中的反思与整合。

3 课程实施定位:体现主动学习,突出自主建构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及范式变迁的重新审视和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长期存在弊端的反思,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新型合格教师,笔者经广泛酝酿和深入研究,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实施方案"并加以实施.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阶段安排、实践教学评价和实施保障体系等构成.

关键词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施保障;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73-03

基金项目:本文为赤峰学院2014年“双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GXM201409)及赤峰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建构与实施策略研究”(JYXM201411)的成果之一

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手段.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将架起一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师范生印证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教育理论,对于他们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能力,发展专业情意,凝练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教育教学方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1].经过几十年的师范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在教育理论教学方面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备.相对而言,实践教学却一直是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以来,这种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对教育专业能力方面有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以往只作为教育理论教学一个环节的实践教学重新进行考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其实,如同理论课程一样,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也是一门“课程”,它也由各种课程要素构成,也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下面就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例进行说明.

1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的确立、教学阶段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进行等都离不开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构,首先是依据培养方案确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成: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由教师职业意识、通用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构成.

教师职业意识主要是指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热爱学生意识、师表意识、育人意识、胸襟意识、质量意识和自省意识等.

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主要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协调合作技能、自我控制等技能.

教师职业能力通常是指教学基本能力(汉字书写、普通话、口语表达、演讲与示范、简笔画等);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使用多媒体技能、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教育、个别教育、组织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与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学生评价等);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基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故事叙述、个案研究、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等);教育实验能力(玩教具制作、教育实验设计与指导、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阶段安排如下:

2.1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2]

2.2 实践教学阶段安排

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见表一)

2、实践教学的阶段安排

充分利用每个学期规定的教育实践课时和假期时间,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特别是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见表二)

3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从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价并公布相应的评价结果.这样既注重了评价的过程性、形成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1 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评价对象上,除了对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包括对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的评价,既有大学指导教师,也有小学指导教师,.二是在评价领域上,既有对师生双方组织协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对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三是从评价内容上(主要对学生),既有对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教育能力水平的评价,当然也要对学生所形成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3.2 创新实践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对实践教学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应采用行之有效、灵活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在评价中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还不断创新评价方法,例如将过程观察、等级评价、书面评价与学生面谈相结合;建立学生实践教学“成长记录袋”或“实践档案”;综合运用技能竞赛、基本功考核、合格证发放等手段.

3.3 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评价主体太窄的局限,往往限于专家或教师的评价,其它相关成员或组织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形成多因素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正确的重要保证.既要重视实践教学主管部门和指导教师的评价,也要强调见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此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合作性.尤其是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保障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需采取如下措施保障:

4.1 组织与制度管理

在组织管理方面,我院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形成了信息畅通的教务管理平台,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首先,强化决策功能,实践教学主管领导高度重视;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功能;然后是强化执行、督促和检查功能,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科学规划和指导.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形成层级管理、职责明确、衔接紧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制度规范方面,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本着依法依规施教的原则,学院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实习管理制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教育实验实训管理制度;教育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这些措施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4.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强院内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微格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使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二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了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院与当地及旗县教育部门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市区内有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实验三小、赤峰回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10多所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同时我们也把实践教学基地延伸到旗县,向农村、牧区等基层学校延伸.所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都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需求与实践基地的可接受能力,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接受学生的专业面、学生数量等方面考察,尽量做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既要确保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4.3 联动机制保障

在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学校和教师参与见实习指导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校际协作、联动辅导”的实践教学指导机制,积极建构了由大学指导教师、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研究共同体,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培养、形成“双师型”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联动辅导机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1、各方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任务,明晰各自的责任、义务和工作内容.2、强化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和参与意识,建立定期协调制度,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自始至终,贯通全程;3、建立实习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小组,构建学习和发展共同体,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促进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4、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激励和奖励制度,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福灼.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的整体建构[J].高教论坛,2009(9):49.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小学教育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是在目标统领内容下的教学,所以目标制定比教学内容还要重要,所以,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不以光停留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与学习态度,与别人的交流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忽视,有的学生能力较强,那么,给他们的目标也会高一点,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差,身体素质差,那么给他学习任务进就会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不能感觉带着负担上体育课。体育教学制定教学计划是在有长远的打算,有学年计划,有学期计划,课堂计划都是遵循上一级计划来制定,这样,整个教学的方向就不会偏离。这对于有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好的内容才有充实的体育课,内容决定了有效性的理念是不是有效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老师要根据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的筛选教学内容,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使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有了目标,有了内容,接下来就要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最合适,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利用合作、探究学习

传统下的体育教学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做示范、再讲解,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体育课没有生机,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探究,学会与同伴合作。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就会让课堂 活跃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的讲授少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多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了满足,体会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学习者。老师把机会更多的还给学生,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活动是自主的,发展是主动的,在合作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互补,在探究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时,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顺着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比如,在投掷课或者双杠课等上肢力量的练习时,我们可以比一比谁的肱二头肌发达,然后提问想不想让自己的肌肉也发达起来?那么,我们如何去发达,在体育课上如何去练?给学生提供一些教学内容,如哑铃、握力棒、拉力器等几种简易器材,还可以是让学生做俯卧撑、拉单杠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锻炼方法。这样,学生的肌肉发达了,还会了锻炼的方法,这为以后的终身锻炼打下了基础。又如,在小篮球教学中,当学生会习运球时,问学生运球的方法有哪些?原地与球与行进间运动时手拍球的部位有什么区别,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区别?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就会在练习中有意识的去体会,找出区别,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如果想行进间运球的速度快起来应该怎么办呢?问题带着学生一步深一步的学习。学生的思考为学习带来了效益。从来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而是用新方法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体育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

三、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对于课堂的效率提高很关键,关键是在评价中找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我们把评价应该运用在课堂过程中,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因为课堂教学总是动态的,有些事可能没有预设得到,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学习方式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也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有创新性的发现而把学习变得有趣,当然,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在一节课一无所获。所以,老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每个学习环节,给学生提出适当的评价,给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有好的现象要及时表扬,有差的地方也提出来加以避免。我们体育老师要和负责的态度教学,用心教学,一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把评价局限在结果上,而是要发现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没有进步,也不能只是片面的评价学生的体能,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他是不是在体育课上乐于不断的学习,乐于锻炼,还要把他们的进步幅度纳入到体育学习成绩中去。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追求有效性,我们体育老师要更新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有效的体育课堂才能与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张传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2]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