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制造行业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疗器械 发展现状 发展环境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3] 盘点: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报网.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 熊翔密.医疗健康产品发展数字营销的策略研究――以Z公司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2010年7月30日,查尔斯河实验室(NYSE:CRL)公告称与中国CRO企业药明康德(NYSE:WX)终止此前达成的16亿美元收购方案,作为赔偿,查尔斯河将支付3000万美元分手费。此时,距离双方高调宣布并购仅过去3个月。查尔斯河与药明康德此前联合宣布,前者将以每股21.25美元“股权+现金”方式收购后者,收购价较之公告前交易日收盘价高出28%。而查尔斯河股东方否决交易的两个原因,则与中国年轻的CRO市场变化形成呼应。
迅速起步的新行业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始于欧美,指大型制药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研发环节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30-50%的成本。专业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可观的市场规模。2009年,世界领先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如昆泰(QUINTILES,Nasdaq: QTRN)、科文斯(COVANCE,NYSE:CVD)、PPD(Nasdaq: PPDI)等,各自的年营收均超过10亿美元。
中国的CRO行业则相对年轻,尽管CRO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医药研发环节的代工,不过对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本的要求却很高,海归派归国创业及欧美成熟CRO企业跟随大型跨国药企来到中国是CRO行业在中国发展的两大流派。若以2000年药明康德成立为行业元年,则本土CRO企业至今不过10年历史。
不过,这个年轻的行业在中国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不仅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亦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CRO产业集群),更以“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行业特征吸引了风投资本的青睐。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就曾为2003年错失投资药明康德的机会、与数十倍的收益失之交臂而遗憾不已,之后因继续看好这一细分行业,主导投资了临床试验CRO泰格。2007年,药明康德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点亮了整个行业的前途,之后的良好表现更向中国CRO企业及对此领域有所关注的风投昭示:依靠募集资本实现规模化发展,与客户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是一种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CRO企业正是在这轮风起的资本追捧中确立了一定的优势,为后来者筑高了行业准入门槛(表1)。
增幅远超整体水平
PE追逐的不仅是CRO行业的高利率,更是中国市场超越整体水平的增速预期。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CRO公司承担了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市场规模以每年20-25%的速度扩容,预计2010年全球CRO市场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对CRO全球市场格局分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医药产业链条正在向新兴市场积极转移,从研发、制造到市场销售莫不如此。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受益于整体医药消费有效需求的提升、医改预期的逐步落实,成为了大型跨国药企虎视眈眈的市场,而中国CRO行业也因此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已经上升到约2.6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可增长到4.3亿美元;而依据成本、风险和市场机会三项指标评估,中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的首选地。
中国CRO行业强势崛起,由内外合力共同推动。外力,由新药研发所独有的特殊性质决定―开发时间长,投入高、风险高。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默克、辉瑞、强生、葛兰素史克、诺华等药企而言,近几年,多个品种的重磅炸弹“专利药”陆续到期,一旦专利失效,低价仿制药无疑将分流大部分市场,抓紧时间开发新药、再造盈利奶牛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CRO的优势凸显。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制药企业选择研发外包的业务在研发预算中约占33%,而2009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41%。跨国药企在华投入巨资设立“嫡亲”研发中心的同时,对专业CRO服务的需求也将强劲增长。
而内力,除了中国内需市场升温引人注目之外,中国CRO行业承接了吸引服务外包的惯常优势―优质人才和低廉成本。CRO企业的主要变动成本来自雇员成本,而类似于IT外包的优势,中国的高校扩招供应了大量化学、生物、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美国,一个化学博士的年薪在20万美元左右,而中国的化学博士则只需五六万美元。据悉,药明康德的收费标准仅为欧美同行的20%左右。同时,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也为招募病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便利。预测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将高达7.9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3%。
纵向一体化
国内CRO市场整体规模膨胀的同时,近几年已诞生了大大小小300多家CRO企业,而在成熟稳定的欧美市场,2005年不过700多家。由于竞争加剧,人才和项目都成为争抢对象,一边是尖端人才易流失,人力成本走高,另一边则是难以避免的价格战,“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行业特征已受到影响。以药明康德为例,其近年来财报显示,尽管营收特别是来自中国实验室的贡献增长强劲,比起一般CRO企业已初具规模效应,但毛利率仍逐年走低,从2005年的49.1%一路下降到2009年的42%。而这点正是查尔斯河股东方质疑其盈利能力的成长性、认为收购价过高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一背景,通过联通上下游环节、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正成为CRO行业新的趋势。医药研发外包可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对应的技术难度不同,可获得的附加值也高低有别。纵向一体化既能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更是构建自身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图2)。
经验老到、钱粮不缺的国外大牌CRO在进驻中国时,把收购能与自己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当作优先选择。2009年11月,世界前三大CRO组织之一的PPD公司,先后收购了依格斯医疗科技公司和保诺科技。此前,PPD公司的强项是后期临床实验,保诺的优势是药物研发前期的一体化开发,而依格斯则在临床试验上占优,并购后PPD不仅增强了研发能力,且顺利布局中国,成为目前在华运营的最大跨国临床研究机构。业内人士指出,竞争趋于激烈,国内CRO企业如果没有得到VC或PE支持将很难胜出,被顶级CRO收购、依托平台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是不错的出路。
而对中国本土的CRO企业来说,要实现纵向一体化,既能通过收购一步到位,也可基于自身成长延长产业链,或是以联盟形式携手合作。2009年1月,康龙化成通过收购获得欧洲GLP毒理学服务认证的维通博际(中国),得以将业务从新药研发前期扩展到能够提供临床前实验的所有化学服务,目前其将视线瞄准了利润率更高的生物试验环节,表示将拓展相应业务,实现盈利增长。
另一些CRO企业则因应客户需求,主动选择联手。位于北京的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整合自16家外包机构,他们通过品牌共享和营销协作的合作形式,提供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登记和签约生产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务”,而通过这种联盟关系,ABO整体营收翻了一倍。2007年,桑迪亚医药、上海联友制药以及上海华大天源建立了CRO同盟,希望在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在联盟成立后不久,桑迪亚与联友制药负责人达成共识,超越联盟的合作关系,选择合并为一家新公司,并凭借这种一体化优势获得了VC新一轮投资。
从国外大型CRO成长的经验来看,能提供“全能型服务”是关键,并购整合快速达成一体化优势是通径。事实上,CRO的收购不仅仅限于同行,甚至会通过收购客户方的研发或检测部门做大做强,并借此与客户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而这点对于外包业至关重要(图3)。2008年,Covance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礼来的研发部门,这种在当时看来逆潮流而动的反向收购,却让双方获得了双赢。礼来剥离了负担沉重的研发部门,却换来了更为高效的研发平台,每年可节省数千万美元。而Covance不仅获得了礼来10年期价值16亿美元的药物研发合同,还接收了礼来的264名研发人员,扩充了业务范围,趁势提升了自己在CRO市场中的份额。
与新药研发良性互动
“中国只有制药,没有新药。”业内人士如此戏谑。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多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15-20%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5%,有的连1%都不到。近几年,辉瑞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都在80亿美元左右,占其收入的16%(表2)。而翻阅千金药业、华兰生物这些医药类牛股的2009年度财报,难觅研发费用的踪影。没有研发投入,固然难出新药,也抽掉了CRO的生存空间。据悉,药明康德遭查尔斯河大股东质疑的另一点原因正是,药明康德与全球前20名制药企业中18家有合作关系,但竟然没有一个来自中国本土的客户。
肿瘤药行业龙头。恒瑞医药是我国肿瘤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保持了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1.78%,2003年公司在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发展进入了新的平台,毛利率保持上升趋势,近十年间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7.72%,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未来几年公司创新药将集中上市。目前,公司在肿瘤药领域,无论是药品种类、销售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居国内领先水平。
净利润增长加速。未来几年是公司创新药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创新药占比的提升将引领公司逐步向学术营销模式过渡,公司销售费用率也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预期到2020 年,公司创新药占比有望达到50%,销售费用率也将相应降至30%的水平。在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的过程中,净利润增速相较销售费用率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均有近5个百分点的提升。
国际化再下一城。公司近年来一直比较积极地推进国际化,8月份,新药品奥沙利铂获准在欧盟销售,这是继伊立替康注射液在美国上市销售后,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准在欧盟销售注射液的制药企业,国际化再下一城.。公司正将积极推动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注射液在欧盟和美国销售,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历经大盘长时间大幅调整,能保持均线多头排列,上升趋势保持良好,足见资金的追捧,预计后市仍将会震荡向上,值得中长线投资者长期持有。
贝因美:底部放量 成功筑底
配方奶粉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参考新生人口数这一行业先行指标来看,未来配方奶粉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未来5年出生人口数会超过前5年水平,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原部分农村的低消费量逐渐转向城镇的正常消费量,未来配方奶粉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婴幼儿奶粉子行业的需求具有刚性。目前,我国纯母乳喂养率比例为28%,与世界38%的平均水平有明显差距。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医疗、社会福利水平使得实际纯母乳喂养率与儿童发展纲要目标差距较大且短期难以改善。这使得婴幼儿奶粉需求具有明显刚性。
整合营销模式是成长的关键。贝因美以“育婴专家、母婴顾问”为品牌定位,以“生养教育、爱心无限”为品牌信念,以“生命因爱而生,世界因爱而美”为品牌主张,紧紧围绕消费群体需求,实行从媒体广告推广、育婴知识传播到渠道建设、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的整合营销模式,这是公司过去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
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公司在巩固商超渠道的同时,努力拓展母婴店和电子商务渠道,精耕各级市场,进一步完善分销网络。目前,公司的官方旗舰店已经进驻天猫(淘宝商城),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也基本齐全。母婴店和电子商务将是未来公司的一大增长点。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一直在筑底,同时伴随着明显放量,目前代表中期趋势的60日均线已经拐头向上,一旦回调即为介入良机。
宜安科技:关键环节有核心技术
公司拥有一体化产业链。公司拥有产品设计、开发、生产以及废铝回收等一体化的产业链、覆盖了精密压铸行业的整条工序流程、具备从模具设计、制造到压铸成型、精加工、表面处理、喷涂、检测、包装等完整的生产能力,目前拥有镁铝轻合金产能合计4800吨左右。
公司拥有多元化、稳定的高端国际客户群体。公司一直专注产品质量及技术发展,产品主要用于高端电器、3C产品、电动工具、工业配件、LED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目前,在以上各个领域已拥有较多的国际知名客户,已与三钢、创科集团、至尚敏、喜恩碧、万金、伟易达、鸿通、飞利浦、西门子、技研新阳、安镁、黑田电子、哈金森集团、富士康、艾利、日塑、亚马逊、飞利浦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关键环节拥有核心技术。公司具备铝合金、镁和锌精密压铸件制造能力,掌握了主要有色金属压铸件的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并且保证产品质量,使公司具备充分挑选优质订单的能力。此外,公司还与知名科研院校展开“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新产品,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于实践,公司也借此构建了很深的护城河。
募投项目将显著缓解公司产能瓶颈,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公司计划优先使用募集资金建设“轻合金精密压铸件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公司轻合金产能将由目前的4800吨扩张到未来的12800吨,产能瓶颈显著缓解,也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前调整之后,大幅拉升,突破了底部小平台,同时成交量显著放大,表明有新资金介入。近期有回调的迹象,一旦回踩确认,将构成交易机会。
中科金财:上升趋势保持良好
主营业务迎来高速成长期。公司主营业务面向数据中心、银行影像和IT 服务管理三个细分市场。CCID预测,2015年国内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803.0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16.5%;公司银行影像产品主要包括电子验印、票据影像交换和业务流程再造系列产品,CAITEC预测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1.73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为42.1%,公司有望从中显著受益。
票据ATM已经批量生产。多年的技术积累使得公司在票据ATM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而票据ATM市场需求将成为实际需求,预计未来票据ATM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人民币。目前公司票据ATM试点效果良好,已经在国内多家商业银行进行大范围推广试用,且已于今年中标交通银行票据ATM项目,公司的票据ATM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世界医药市场和贸易继续呈现健康发展之势
全球药品销售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虽然制药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是全球药品市场仍在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药品市场约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稳步增长。200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增长9%,2004、2005年增长7%~8%,据IMS报道,2006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美元。
医药贸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贸易新亮点
全球制药行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转移和外包快速发展、到期专利药市场庞大,由此推动了药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年均贸易增长率在9.1%左右,而同期药品(Pharmaceuticals)的年均贸易增长速度是22.7%左右,高于前者约13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同期的纺织品(Textiles,5.9%)和服装(Clothing,6.9%)的全球年均贸易增速。从贸易量来看,2004年全球药品贸易达到2468.48亿美元,超过纺织品的贸易量(1947.32亿美元),接近服装(2580.97亿美元)和钢铁(2658.63亿美元)的贸易量。2005年全球药品贸易突破3000亿美元,2006年将有可能超过服装和钢铁贸易,达到3400亿美元左右,占据全球贸易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世界医药行业看点纷呈,商机无限
多年来,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依然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医药市场分布相对集中。首先是发达国家占全球药品销售的大头。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基本占到全球药品消费的85%~88%,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规模依旧较小。据估计,目前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等世界领先的十大医药市场化学药的总销售额约为4340亿美元,占据世界医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医药产品销售集中度高。2004年全球10大次级治疗类别的药品销售就占当年全球药品销售的32%以上。再次是医药原料药供应市场相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
(二)兼并重组强劲,产业集中度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界一直在兼并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制药企业爆发的兼并浪潮,形成了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使世界前10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4年辉瑞等11大制药巨头销售业绩统计为276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药品市场5180亿美元的53.38%。兼并重组势头如此强劲,而且还将继续强劲,是由该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医药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行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寻求更高利润,必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强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研发对制药企业至关重要。科技发展是医药行业快速成长的强大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疾病,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科研。而且,新药的开发对医药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一种轰动性的药物会立刻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跨国药企用于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相当大,一般在销售收入的10%~20%之间,有的更高。据有关统计,1980年全球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为2亿美元,但至2000年,全球研发费用已升至260亿美元。1980年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1.9%,2000年已升至20.3%,翻了近一倍。2004年辉瑞等10巨头研发投入达到425.7亿美元 。
(四)各国医药管理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据统计1999年~2005年,欧洲药品年平均增长率(AAGR)为8.1%,美国为12.3%,日本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约为4.0%。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美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而日本医药市场呈现负增长。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与各国在医药行业、卫生保健业所采取的政策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五)行业周期长、利润率高。目前的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在医药行业营业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最低的也达到15%以上,最高的将近40%。这样的营业利润率在制造业中是十分惊人的。
除了上述特点外,在全球药品市场和贸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一)人均用药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世界人均用药水平将逐步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着力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要向本国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普药。在众多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推动下,世界医药市场将逐步扩大。
(二)药品消费结构将不断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许多疾病如高血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等日益突出,而细菌感染症已下降为次要疾病。这些疾病使得药品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减少住院的病人数,缓解住院病床的负担,同时节约病人和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将住院治疗改为门诊治疗的新药有着潜在的市场前景;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防性药物和保健、营养滋补药的发展将持续升温,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市场你争我夺,竞争将异常激烈。
(三)通用名药和非处方药潜力巨大。目前国际药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有利于非专利药发展,现在根据非专利药处方量上涨的形势来看,全世界趋势一致,包括美国都在急剧上升,非专利药在全部处方总量中比重上升,美国1984年占19%,2000年占48%;欧盟占到51%。而且,即将到期的专利药数量多,2001至2010年的近10年间,将迎来世界制药史上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时期,全球一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将有一半以上的专利药品到期,目前市场上57种“重磅炸弹”到2008年将有30种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
(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前景看好。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约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生物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药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变革,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水平到分子水平,认识人类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