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汇率制度 外汇资金管理 外汇风险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企业外汇资金面临的环境分析

我国长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导致我国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同时存在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导致外汇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下。2005年7月,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的出台为标志,标志着我国政府有关汇率制度的管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减少外汇管制,以完善经常项目可兑换,并稳步可控的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同典型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不同,我国实行的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企业外汇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凸显的更为突出。

当前,出于对国家整个经济大局的稳定性方面的考虑,我国在外汇企业资金管理方面采用的依旧是管理的浮动汇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外汇波动幅度必将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面临的外汇汇率风险的加剧,给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管理带来风险,使其在正常的成本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出现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二、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国外汇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国企业外汇资金管理中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在当前汇率制度下,在我国开放经济下所形成的外汇市场环境难以与国际外汇市场相比拟,依旧存在较多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与改进。

(一)外汇市场发展的不足,致使企业外汇资金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新汇率制度的建立以及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暴露在外汇风险中。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不足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点:一是市场的规模小。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外汇市场交易量较小,在金融与资本性方面的交易程度偏低,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外汇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操作程序繁锁、操作成本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二是市场的交易种类少。当前,在国内的外汇市场上,有关交易的品种只有人民币对美元、港币、欧元、日元四种。偏小的外汇市场规模难以满足企业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求。

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一旦有外汇需求时就会向银行求救,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其主要是由于外汇市场发展的不足,促使企业在外汇资金管理中既不保留充足的外汇,也不具备承担汇兑风险的必要,外汇风险及风险防范缺乏存在的基础,也就导致企业在外汇风险防范方面存在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的现象。

(二)外汇法律条例的约束缺失导致企业外汇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步完善的有关外贸企业的海外投资外汇管理的法律条例,致使一些有能力拓展海外贸易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外汇资金管理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外汇风险。由于法律条理的缺失,一些产出规模不大的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对于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汇资金管理风险,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损失,也就谈不上进行事前的风险防范。

(三)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缺乏

就目前面临外汇资金风险的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没有设立专门的有关外汇资金管理部门,以致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关外汇资金方面的行政审批环节复杂,低效的行政管理不利于企业实施及时灵活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其次,企业缺乏有力、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良好的风险监管体系对于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效果能起到较好的监管作用。但是,由于监管体系的缺失,导致企业无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测量,也就难以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基于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质量的途径

(一)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

外汇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外汇风险的特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识别、测定,进而设计与选择能够防止损失发生的处理方案,进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一般而言,企业在实施外汇风险管理中,可以依据以下管理原则对外汇风险实施管理。

1、全面重视,预测先导。要成功的实现外汇风险管理,既要对产生风险的环节、步骤进行全面的重视,还应基于对汇率变动走势科学预测。通过对风险准确的测量与把握,选择具体的操作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外汇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准确有效的实施。

2、成本―收益最大化。企业实施外汇风险管理的根本性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由于风险防范措施需要一定的成本,企业应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在成本―收益之间进行平衡,以综合的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通过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力求达到避险效果相等时成本最小,成本相等时避险效果最大。

3、管理多样化。由于各企业发展实际的不同,因而在面临外汇风险管理时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不同。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针对外汇风险形成的原因、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国内的外汇管理政策以及国内和国际的金融市场等多项影响因素,采用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灵活多样的外汇风险管理。

(二)提升企业外汇资金管理质量,规避外汇风险的对策与途径

现行汇率制度下,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汇率风险,企业应积极提升外汇资金管理质量,对外汇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决策,以达到完全消除或减少汇率风险的目的,尽可能的规避因外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转变市场营销策略,有效开展企业外汇资金风险管理。汇率波动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策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高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为有效的开展外汇资金管理,应促使企业积极的转变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宏观上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把经济风险的控制作为外汇风险管理的核心。首先,在市场选择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对目标市场的汇率水平进行评估,在同等条件下,把国家货币高估的市场作为开拓的目标市场能够使企业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加强;其次,在产品的价格方面,企业为应对汇率变动应预存应对国内和国外顾客的不同的报价单,及时的调节海外产品的报价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最后,企业产品的品牌策略。如果企业或其产品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当出现汇率风险时,企业就可以通过将风险转嫁到产品价格中,以应对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因此,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获取一席发展之地,应积极的开展品牌营销,适应当前品牌竞争时代的需求,树立起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

2、调整外汇风险管理政策与方法。对于我国的涉外企业,在进行风险衡量之后,若出现预期总风险较大,就应积极的设置风险监控系统,以将外汇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实施控制、监管的合理范围内。首先,在企业的外汇管理策略中,应积极的设置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风险的监控,进而消除因外汇风险带来的较大货币风险,并通过使用货币期权有选择性地抵补风险;其次,企业在市场上求得发展的前提目标不是投机,而是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获得收益,因此在企业的外汇管理目标中应明确规定,不得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以营造积极,合理的内部管理环境。

3、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外汇会计风险管理。通过交易活动,积极地调整暴露在外汇风险下的资产与负债水平,使外汇的资产与负债与借贷对照表上达成一致以回避外汇风险。首先,对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账户、科目及外币的规模进行有效地统计,明确综合折算风险的大小;其次,依据统计的结果,确定调整方向;最后,明确规模及调整方向后,对某些特定的账户科目进行分析与权衡,促使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综合成本达到最小。

4、转变企业外汇的生产与经营策略,提升企业外汇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部门经营的多样化,能够实现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生产、销售等的变化,迅速实现经营策略的转变,当因汇率变动而产生意外的外汇风险时,企业的竞争力在某一市场上会下降,但是与之相对的在某些市场上会提高,由此企业的资金管理中产生的影响也会互相抵消。首先,在生产策略方面,一是积极的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品的替代性,促进跨国企业致力于用本国的投入品替代进口投入品,以减少生产投入组合的成本;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转移生产的策略,合理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其次,采取经营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等,实现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以有效的防范与控制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晟. 利率风险与外汇风险的同步套期保值[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04) .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我国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资金在使用中一般比较重视资金的完整性、分配的公平性和绩效的实现性,在这些使用中所涉及的工作环节较多,所以会出现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导致企业资金不能合理的使用。现在我国企业中在资金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人工费的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对各部门工作人员支出的费用管理是企业整个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企业对工作质量的高要求,再加上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人工费的管理,造成人工费较高的现象,加大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难度。

(二)缺乏对材料费的管理

关于对材料费的预算是企业在经营中对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费的管理不当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资金预算,加大工作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

在处理企业财务信息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及时、不透明和不完整的不良现象,导致企业会计部门和管理人不能获得完整、准确、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人就不能清晰的了解企业基层资金使用的情况。这种缺乏真实性的财务信息不能让相关人员进行准确的核算,最后影响到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

(四)监控力度缺乏

对企业资金缺乏监控力度的问题是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部分企业当中,内部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但是往往在很多时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些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权形同摆设,不能起到应有的监控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管理人不能掌握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

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近几年,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也逐步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将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发展不仅只停留在原理上,更加注重的是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应用上。虽然我国在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的管理人应该尽快找出本企业存在的资金风险问题并提出有效地改革方案,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对企业人工费、材料费的管理

因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而且费用支出的方向较广,所以企业对人工费的管理难度较大,企业应该做好对人工费总费用的预算,明确人员的费用标准,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补助、福利、年终奖等各项费用细化,对费用的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将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加强对支出费用的控制。在对材料费进行管理时要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购买计划、采购、使用、管理都要严格按照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费开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预算,并根据材料使用情况作出详细的材料费用支出明细,如果超出预算,要对超出原因做出分析。

(二)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度制度

企业应该从授权审批制度入手,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在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资金审批标准以及有关权限,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度制度。在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中更要注意限制资金调度,建立科学的资金风险预警系统。资金是企业运营的基础,所以要想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资金筹集管理

企业应该结合实际发展,选择合理的资金预测方法,如定性预测、趋势预测和销售百分比等方法,选择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为主要内容,加强企业资金筹集管理,增加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四)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并推广预算管理

资金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保障资金的收益性和效率性,实施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的目的。资金的预算管理属于全面资金管理,如果建立资金调度中心,确定现金的收支规模,将各单位、各部门的资金流动都加入到财务部门的限制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多头开户的现象,做好资金情况的分析、考核和监督,保证资金集中管理,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五)建立资金预警检测机制

企业要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仔细分析资产的负债率和经营活动的资金变动,确定预警监测的重点领域和对象,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六)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素质

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和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员工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业务能力就越高,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企业经营中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非常有必要。

三、企业经营中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企业的资金风险防范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利于经营中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务院也了关于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从相关文件中,也不难看出企业资金风险防范与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企业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明确本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抗压性;其次,加强资金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可以有效地使企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代表之一的煤炭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入手,对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思路探索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跨行业以及跨地区发展的多元化集团企业。这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产物,然而随着企业规模以及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难度逐渐提升,这是因为新时期的煤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激励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还需要面对复杂的内部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增加的同时,风险发生的概率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探索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首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够深入。现阶段,我国部分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尽管开始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深度还存在不足,在思想认知下构建起来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间断性成为风险管理活动的主要特点,在面对风险因素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前对其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和审核,导致企业运行中需要面对相对恶劣的市场经营环境,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跟经营者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花卉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具有紧密联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风险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之上。在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无法促使相关人员互相制衡权责,而各项制度之间,由于缺乏连贯性,导致严重的条块分割状况,部分制度之间还存在一定冲突,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全面风险管理的功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同时,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严重缺乏实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缺乏对现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考虑,导致滞后性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内容的重要特点,这种现象导致想管你制度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部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规范性,而制度的落实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导致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无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

二、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目标体系

新时期,在社会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然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始终坚持一下两个目标。

首先,战略目标。这是煤炭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目标,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煤炭企业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仅仅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来实施各项工作,并制定各项措施。同时吗,这也是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可以被有效的控制在自身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经营目标。财务及非财务目标是煤炭企业经营目标的两种形式,同这一目标具有紧密联系的因素是企业的资源以及利用效率。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最近的风险管理程序就是流程体系,其中主要包含风险识别、评估、管控以及监督等多项内容。

首先,风险识别。该体系运行过程中,可以对煤炭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细化和分类,对重要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将产生这一风险的关键因素寻找出来,对产生这一风险的根本以及深入原因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将这一风险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促使相关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业务措施并采用管理制度,对针对规避这一风险的管理流程等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某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应用以上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结合自身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企业内外环境,构建了137条风险事件库,风险库有集团总总部层面进行设立,能够协助企业经营者更加有效的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风险。其中6条风险事件为煤炭企业运行中的以及风险事件,其中包含法律、财务、市场等各项内容;而在7个市场类风险当中,拥有36条风险事件等。

其次,评估并衡量风险。该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各项技术,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风险,以及风险将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预测制定详细的规避风险的策略。

再次,汇报及监督工作。该体系运行过程中,能够对风险事件以及规避风险的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企业运行中需要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监督和监控,严禁风险扩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新时期,在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同全面风险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构建一个畅通的渠道专门用于风险管理信息以及企业风险信息的传递,从而为企业经营者争取时间,有效的采取措施,帮助企业为规避各项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该系统运行中,应当有效的采集、储存、处理、深入分析各种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还应当能够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传递,实现信息披露等功能。在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当中,这一信息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是提升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一系统运行中,还能够实施风险的量化管理,在管理层的相关要求下,针对特定的风险展开深入的情境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企业是我国的传统能源型企业,它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进步具有直接关系。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提升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从目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煤炭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途径,希望对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彬,李默. 基于AFA方法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研究[J]. 中国煤炭,2014,04:19-22.

[2]李晨光. 实施财务战略 严控资金风险 致力价值创造――基于YQ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探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4,07:57-59.

[3]陈,刘波,任鑫.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要素分析[J]. 中国矿业,2015,09:33-40.

[4]山东省物价局课题组. 工业企业破解“两头受挤”困境的有益探索――山东能源许厂煤矿内部市场化调查[J]. 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1:43-48.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迅猛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象和主体

由于各种不可预计的因素,在企业各项财务中企业预计的收益和实际财务的收益存在差距,这样企业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财务的管理不当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甚者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国际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的风险损失,风险因素以及风险事件就是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象。

2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外贸企业因为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大,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能是:①具有分析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通过对外贸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分析,明确造成风险的因素 ,并进行来源分析,同时要估计出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进行风险的有效化解提供依据;②具有财务风险管理警戒的职能。对于各种的外贸风险因素和事件进行监控,从而在发现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警报;③具有预防风险的智能。外贸企业通过对风险的主动的排除,进行财务风险的规避,从而避免损失的发生,一旦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了风险,那么应该通过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分散和转移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管理的风险;④具有处置风险的职能。当外贸企业发生财务管理风险时,外贸企业必须通过科学的风险补救手段进行风险的制止,从而使得风险的损失最低化。外贸企业在财务风险中进行总结,使得自身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并且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

3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外贸企业进行外贸活动时,进行贸易的对方因为资金的短缺,信用差,以及破产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虽然企业提供给客户商业信用,但是外贸企业不能收回货款,从而造成了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是属于违约性质的风险。在国际环境中,信用风险是随着商业欺骗而存在的。随着我国WTO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贸企业采用最多的销售方式是信用方式,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②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外贸企业在国际的金融,经济和贸易等过程中,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化使得通过外币进行计价的负债和资产,对收益有造成损失的可能。经济风险,会计风险以及交易风险是外贸企业外汇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外汇管理主要问题是企业外汇汇率风险的意识不强,不能进行汇率风险的主动规避,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不能对汇率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行及时防范,同时缺乏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③外贸企业财务结算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在办理结算时,债权法因为某些因素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就是结算的风险。当前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结算风险主要有,首先外贸企业缺乏商业风险防范的意识,外贸过程中,企业对客户的情况不十分了解,没有注意结算的细节,从而使得结算的风险增加;其次,外贸企业的结算方式是以信用证的方式为主,一旦银行出现问题,那么信用证就没有丝毫作用;第三,某些外贸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的销售额,在不完全了解客户情况下,盲目扩大商业信用结算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损失;同时不合理的支付方式也是造成企业结算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④外贸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问题。目前,外贸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企业没有意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其次,外贸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不完善,由于自身资金风险控制的原因,企业缺乏控制风险的意识,使得现金流的控制存在问题;第三,某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没有严格把关,不严格按照财务的制度进行,不能正确把握市场,使得现金的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形成了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4外贸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对策

    针对外贸企业财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信用的组织建设给予重视,同时,对信用的管理实行全程控制管理,包括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客户信用的监控等,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实现事前的预防控制,②加强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首先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制,企业自身要加强汇率风险的管理,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其次,对合同的计价货币进行合理的选择。外贸交易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址人民币的结算和支付;第三,在合同中明确汇率风险的分摊。利用金融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规避。③加强外贸企业结算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应该加强结算风险的意识。认真审查客户的详细资料,注重结算方式中的细节问题;其次,采用合理科学的赊销方式以及预付款。同时综合利用各种的结算方式。④加强外贸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范。第一,加强企业自身现金流的意识,提高对现金流管理。第二,完善现金流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理念,完善现金流的预警体系,对现金流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规避;第三,企业要加强现金的使用效率,对现金流进行控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平台,对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控制。

结束语

我国外贸企业的飞速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各种风险,加强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减少企业损失,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  斌.出口风险管理务实[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资金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中运营;服务外包;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化和服务外包业务的迅猛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服务外包以其降低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商业银行的青睐和采用。但是,服务外包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竞争利器的同时,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市场失效、连续性断裂、信息泄露、外包失败等潜在风险,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也构成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如何对经营活动中的服务外包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成为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问题,从风险分类、识别、度量、控制、规避、治理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风险分类研究方面,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主导的“联合论坛”出台的《金融服务外包》(2005)文件中分析了金融业务外包存在的10项风险,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吴更仁(2007)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分为6个类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唐柳等(2009)进一步把《金融服务外包》中的10项风险归纳,将战略决策、财务、人力和管理风险归为内部风险,而系统、市场、技术和外包商风险归为外部风险,并进一步得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是一种项目风险的结论。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王瀛和赵鹏等(2008)认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来源于机构本身、外包服务商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吴更仁(2007)提出识别风险因素的手段,并分析了风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吴国新(2010)认为交易的双方在获得收益的同事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分别从服务提供商、客户和交易风险的视觉提出风险识别与规避的方法和相应的对策。在风险度量研究方面,唐柳等(2009)在分析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特性和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管理框架。唐柳等(2010)在基于风险矩阵法的风险重要性度量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银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吴国新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28个变量,得出影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主要8个因素的结论。在风险控制、规避、治理和监管研究方面,唐柳等(2009)认为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经营,治理机制设计应兼顾外部和内部,更多地协调和关注利益相关者。曹淑艳(2009)以金融服务外包理论与国内外实践为切入点,对金融服务外包中的常见业务和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控制及监管进行了探讨。国内相关文献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类型、成因、管控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没有针对某一具体类型的金融外包服务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本文将针对运营集中后的风险特点,提出在运营集中过程中实施金融服务外包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和对策,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金融服务外包概述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其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或环节剥离出来,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从第三方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不仅包括外部供应商,还包括集团内部其他子公司;从外包的方式来看,金融服务外包不仅包括进行初始转移,还包括服务的再次转移,即所谓“分包”,由承接金融机构服务的直接供应商,将服务事务再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从外包内容来看,金融服务外包可分为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处理共三大类.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服务属于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过评估的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包括数据录入、业务审核、信息核查、呼叫查复等。

三、商业银行集中运营风险特点

(一)集中运营概述

商业银行运营业务主要包括柜面交易处理、财务会计核算、资金交易与清算、中间业务受理等,在银行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近十年来,“以客户为中心”和“流程银行”的创新思路不断冲击着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和同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商业银行逐步从传统的分散运营模式向为集中运营模式发展。所谓商业银行集中运营,是将银行柜台或其他渠道受理的客户提交的指令或凭证,运用电子影像和网络传输等技术,把数据传送到后台进行流水线、集约化处理,并由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校验、账务核算、资金清算等步骤,最后将结果信息反馈给客户的运营模式。

(二)集中运营风险特点

随着集中运营模式的建立和业务处理方式的调整,原有运营体系中的风险特点也随之转变,出现不同的变化和产生新的风险。一是总体风险趋于集中,业务集中处理后,原业务的风险点也随着处理层级上移而集中,同时,处理笔数大、交易金额大、涉及范围广等,也形成了多种风险的聚集区域;二是系统运行风险提升,电子化的处理流程对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具有极强的依赖性。系统功能、运行稳定、网络连通、系统间交换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和稳定的运行,如果出现通讯异常、系统故障等无法及时修复的情况,对全行的业务正常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引起业务中断、引发资金风险;三是信息安全风险,后台集中处理的交易含有大量客户账号、印章、支票号码等信息和票据影像,如果未能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必要的保管、访问控制和销毁,极易造成客户重要信息泄露;四是业务连续性,业务集中处理后,一旦出现系统运行故障、外包公司单方毁约等因素导致业务中断,对全行员业务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客户资金损失、赔付等。

(三)集中运营主要的外包风险

结合运营模式转变后的风险特点,根据巴塞尔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外包风险分类,可将集中运营各阶段的服务外包风险细化为六大类,具体风险分类、原因和发生阶段.决策阶段,是服务外包的第一步,极易产生外包责任风险和运营质量风险,对后续服务外包的实施造成影响,甚至由此引发签约、执行阶段的一系列风险。因此,在决策阶段,银行需要对自身业务进行合理评估,根据风险承担能力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可实行外包的业务范围。确定外包业务范围后,对市场的服务外包商经营能力、资信状况、服务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据此制定相应的外包计划和方案。签约阶段,是银行和选定外商进行商务谈判和合同签订的环节,易产生法律风险。因此,在签约阶段,银行应在合同中明确信息安全、质量控制、连续性管理、人事管理等责任条款、服务标准和赔付要求,同时,考虑到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银行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将相关契约也一并列入合同内,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对银行、外包商、客户造成损失,或增加沟通、诉讼成本。执行阶段,是服务外包的具体实施过程,外包商按照合同条款向银行提供服务,并进行项目管理。此阶段易产生数据安全、运营质量、准时交付、经验技能等风险。因此,在执行阶段,银行应对外包商制定考核方案,根据考核方案做好外包商的服务质量和交付时限控制,监控外包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质量控制等管理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同时,银行应做好外包成本的控制,避免对某一外包商进行专项投资,使银行、外包商在服务外包过程中达到“双赢”。结束阶段,是银行和外包商合作完成,外包商退出项目的阶段,易产生经营成本风险。如果银行对外包商过渡依赖,会造成银行无法摆脱与外包商的服务关系,外包商无法安全退出项目,迫使银行在接受不利的条款的情况下继续与其合作,甚至在后续服务外包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使银行成为被控制的一方。因此,银行在服务外包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留意市场其他外包商的情况,避免或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专项投资,做好外包商突然中断服务的应急预案,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依赖程度。

四、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行、建行、工行、农行、招行等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已基本实施后台集中运营,并在集中运营过程中引入外包商。运营服务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使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提高自身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因此,运营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来经营转型的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器”,有利于银行将更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客户渠道拓展、新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中,但是,在成为“推进器”的同时,运营服务外包也可能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连续性断裂、信息泄露、外包失败等潜在风险,对运营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构成一系列的挑战。

(一)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商业银行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制定相应的准入条件、质量管理、过程监控、安全检查、资料保管等风险控制制度,或有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但不完善,例如,服务标准不明确或不清晰、监控内容未涵盖外包商的服务内容等,而且,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时,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使银行无法全面掌控外包商的执行情况,出现客户信息泄露、高峰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作业质量无法达到服务标准等情况,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风险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商业银行在实施集中运营外包时,没有建立外包风险评价体系,或建立的评价体系但评价标准不合理,或评价内容未能覆盖风险管理范围,例如,只对外包商的经营状况、财务能力进行评价,没有对其资信、服务状况进行评价;只对外包商进行评价,没有对业务外包合理性进行评价等,出现将不能外包的业务外包,或把业务外包给无承接能力的外包商处理等情况,从源头上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执行不到位

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但是,没有落实制定要求或执行不到位,例如,实施运营集中外包前,需要对外包商和业务进行风险评价,但银行只对外包商进行评价,没有对业务外包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质量管理、过程监控,或执行不到位等,出现本可以通过落实制度要求和执行防范措施进行控制的风险仍然出现,风险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流于形式。

五、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

外包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外包降低经营成本、规避经营风险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下,将外包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务求降到最低,即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因此,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后,商业银行需从根本上转变风险管理观念,对原有和新增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并严格执行。

(一)提高外包风险识别能力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同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正确、有效的开展后续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和原有分散式运营模式的风险特征不同,而且,在实施集中运营的过程中引入外包商,使得风险动因更为复杂多变,例如,一般情况下,人员稳定性对操作熟练程度有影响,而操作熟练程度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在原分散模式下,银行正式员工流失率较低,人员流动性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人员稳定性基本不构成风险。实施集中运营外包后,外包人员流失率远远高于行员,使得人员流动性的风险成为重要风险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作为发外包的商业银行应该树立正确的外包风险管理意识,根据集中运营的风险特性调险识别方式,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必要时进行专家访谈等,再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面谈、访谈、流程图等科学方法,区分外包项目的不同阶段,找出明显或潜在的风险规律,做出定性或者定量评估,提高外包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完善外包风险度量和评价体系

在对集中运营的外包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后,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外包的可行性、外包商的资质、服务后评价等方面内容,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根据监管机构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商业银行制度或修订等内外部风险动因,适时调整评价系统指标内容和标准。风险评价体系可分为决策准入和监控预警两部分,决策准入主要是评估外包商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管理能力、企业规模等条件是否满足业务承接要求,合同内容和责任条款是否清晰明确,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否可以外包等;监控预警主要是评估集中运营外包运行情况,监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动向和侯征,例如外包商的履约情况、作业质量、生熟手比例等指标,对指标的定量计算和监控变动情况,启动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风险评价体系内的各项内容,利用风险矩阵法、波尔达序值法、多因素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准确度量,以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使商业银行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做出相应决策或有针对性的执行各种外包风险管理措施。

(三)落实外包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建立集中运营外包风险识别、度量、评价、预警、监控等管理体系后,让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制度执行不到位,风险管理工作将大打折扣或偏离原有效果。如何提高执行力,加强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从主观方面,商业银行运营条线须从意识入手,潜移默化,且持之以恒,通过培训、宣讲、场景演示等手段,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明确奖惩,建立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员工“不敢为不作为”;从客观方面,通过一定的外部力量来监督执行情况,避免风险管理制度成为“纸上规章”,例如,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执行情况,现场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等。只有落实到位,才能检验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才能据此对计量标准、风险评级、预警机制等进行调整,使机制运营外包风险管理更全面、更可行、更完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已实现外集中运营外包,中、小型银行也在快速发展,但外包风险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为了跟上改革步伐,将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金融服务外包势必成为重要的“推进器”,服务外包范围也会不断扩大,特别是占用经营成本较大的运营业务。因此,通过分析集中运营的风险特征,探讨银行实施集中运营外包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外包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加强风险识别、完善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等措施,对商业银行集中运营外包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蔚蓝 单位:广州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海峰.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吴国新,郭峥嵘.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选择及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玉辉.商业银行营运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特点及风险分析[J].金融经济,2014

[4]张娜,江畅,田剑.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在线,2012

[5]唐柳,李志铭,王军.银行业服务外包风险重要性度量的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