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1.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工具

财政部1994年6月下发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规范》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步骤,且必须符合国家会计法律、制度和规定,会计软件具备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软件采用的总分类会计科目名称、编号方法、凭证格式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软件应提供记账凭证输出打印功能,以提供原始凭证的输出;必须提供会计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打印输出功能,输出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2)安全性:防止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数据篡改行为,对于数据程序和文件,具备基本加密功能以防止非法篡改,且只有相应权限人员查阅不同密级的财务数据;防止计算机故障或强行关机造成的数据破坏,应该具备实时备份或利用现有数据尽快回复到破坏前状态。(3)正确性:主要包含核算正确性和输入正确性,如对于基本字段的规范性、记账凭证重号、借贷金额不等应作出提醒并拒绝核算,机内账目对比功能、对比总分类账和明细账汇总对比、核算周期内累计记账汇总对比等,且在规定区间内进行结账功能。

2.主要会计核算软件比较

(1)金蝶。金蝶的ERP系统目前主要财务、HR、进销售存的专业模块业务开发,对于生产经营的其他模块尚需进行第三方软件进行对接,在会计核算上,凭证处理支持两行分录平衡,报表模板较单一,无选择性,固定资产处理上采用动态平衡法,在薪酬核算处理上的功能较弱,产品集成性有待提高,二次开发的难度较大,但金蝶最大的特点是数据表单较亲切,界面较美观,比较符合国内从业人员操作习惯。(2)用友。用友的ERP系统目前较明显的进步在于包含经营管理环节较完善,价值流上如采购、生产、库存、财务、销售、HR等,凭证分录具有自动平衡功能、提供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初始设置、薪酬处理、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允许进行折旧方法的自行设置,但模块设置较呆板、对于维护的要求较高,否则影响稳定性;初始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较大。(3)SAP。SAP的ERP系统首先基于德国较为先进的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开发,涵盖企业全价值流业务:尤其在财务数据与物流、销售数据的集成性上功能强大,提供财务分析的在线预警功能和EXCEL、WORD等多样性的数据输出支持;在首次开发时一般基于SAP基本框架,套入适用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模式、业务流程模式,对参与开发的业务需求描述要求较为细致,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产品初次投入成本及二次开发成本较高,一般在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商业物流企业SAP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及企业财务信息需求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会计核算业务需要,对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新特点和模式如下:

1.零级核算模式

零级核算模式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将现有一级科目进行随机分类和概括,形成若干层次更高的会计科目,称为零级科目。特点在于:(1)一般采用随机核算制,即随机进行各种零级核算;(2)同时采用汇总核算和序时核算的方法。现有一级科目一般为总账科目,如按流动性将一级会计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从而进行会计核算;如资金来往科目中,将“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合并为“往来票据”;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合并为“购销往来”,从而在进行会计核算,给公司财务、营销和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大类以及科目会计指标的整体数据。

2.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会计核算周期内及时响应的或者必须进行的核算,并约束随机核算的结果围绕并形成中心核算数据;会计核算追求的理想的目标在于经营持续发生的财务信息情况应该持续的进行核算和展示,这在传统的核算模式下受核算手段和从业人员人工效率的影响,但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对于关键财务指标的发生和审批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使财务数据实时的进入系统并核算。一般大型的集团企业或集团控股型企业对财务数据的获取实时性期望较高,在连锁性商业企业、制造型企业尤为明显,将数据获取的初端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基层,系统自动实现数据的审核、汇总和核算,虽然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但是符合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小企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目前国内ERP管理软件如金蝶、用友在财务模块与其他业务流程对接上尚有广阔的业务空间,虽然在界面的亲切性和流程的适应性、维护成本上有较多优势,但在功能的完善性、二次开发的空间上与国际软件巨头有差距,从而影响财务实时核算的实现。

3.分组核算模式

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对现有会计科目进行重组核算,形成新的分组会计科目以核算新的会计指标,以为企业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支持。分组核算的主要特点为(1)核算指标是随机选定的,在系统中的会计科目中无响应科目,一般需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自我运算功能;(2)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而非汇总核算法;(3)对于系统内的会计科目重新组合核算的,可以提供明细核算指标;(4)分组核算要受账账相符的原理制约,是基本的核算原则。如在薪酬及福利费用的会计核算中,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将薪酬按人员基本人口统计资料进行分组。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形式;会计凭证组织形式;记账程序;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工作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这一工作是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经济业务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来完成的。因此,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要将这些方法和工具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系统,才能够开展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因此,任何一个会计主体在开展会计核算之前,都必须首先明确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设计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形式。

一、会计核算形式概述

所谓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组织、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的步骤和方法,又称会计核算程序。凭证组织是指应用凭证的种类、格式和各种凭证之间的关系。账簿组织是指所应用账簿的种类、账页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会计凭证编制、传递,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

确立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形式要明确如下内容:(1)应使用哪些凭证,这些凭证与账簿是什么关系;(2)选用哪些账簿,这些账簿如何结合;(3)编制哪些报表,在什么环节编制;(4)凭证、账簿、报表之间如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

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对于加强会计核算、提高核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保证会计核算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加强岗位责任制、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第二,可以正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更好地发挥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第三,可以简化会计核算手续,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会计核算形式按照凭证、账簿的不同组合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2)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3)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形式;(4)日记总账会计核算形式;(5)多栏式日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其中,前三种核算形式采用的单位比较多,后两种采用的单位比较少。本文针对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主要会计核算形式介绍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这种会计核算形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在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之间没有其他汇总形式。这种会计核算形式是会计核算中最基本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在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下,记账凭证的设置有两种方法:(1)采用通用格式的记账凭证,所有交易和事项发生后都编制通用记账凭证;(2)分别设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根据交易和事项的性质分别编制不同的记账凭证。

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一般设置下列账簿:(1)日记账。主要是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般采用三栏式格式;(2)各种明细分类账。根据管理的需要,按其所从属的总分类账户设置,根据登记业务的性质其账页格式分别采用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和多栏式;(3)总分类账。根据总账科目设置,账页格式采用三栏式。

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是根据记账凭证直接逐笔登记总分类账,因此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的优点是:(1)记账层次清楚,操作环节少,易于学习和掌握;(2)总分类账能够比较详细具体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3)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清晰,便于账目的核对和审查。

但是,当经济业务较多时,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也不便于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分工。所以,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一般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日常编制的记账凭证不多的单位。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因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较大,在此基础上有了其他核算形式。

(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会计算形式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据以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这种会计核算形式是在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根据是科目汇总表,在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之间增加了科目汇总表这个内容。

由于科目汇总表会计核算形式是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因此具有以下优点:(1)减少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2)能够起到总分类账入账前的试算平衡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3)账务处理程序清楚,应用方便,汇总的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其缺点是:科目汇总表只能汇总各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不按对应科目进行汇总,不能反映各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较具体地反映各交易或事项的来龙去脉,不便于账目的核对和检查,况且汇总的工作量较大。这种会计核算形式一般适用于经济业务量多且同类交易或事项较频繁的单位。

(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综上,因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使登记的总账显示不出应有的对应关系,有些会计主体便选择使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是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据以登记总分类账。这种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是:登记总分类账的根据是汇总记账凭证。它也是在记账凭证会计核算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记账凭证和总分类账之间增加了汇总记账凭证。汇总的记账凭证有汇总收款、汇总付款、汇总转账凭证。因收付款凭证有规律,所以编制汇总收付款会计凭证时一个阶段四张:汇总银收、汇总现收、汇总银付、汇总现付凭证;因转账凭证无规律,转账凭证汇总按贷方科目汇。

由于汇总记账凭证会计核算是根据定期编制的各种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因此具有以下优点:(1)大大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2)通过汇总记账凭证能清晰地反映各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清晰地反映各项交易或事项的来龙去脉,也便于账目的核对和审查。

其缺点是:(1)由于这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转账凭证是按每一贷方科目,而不是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归类、汇总,因此不利于日常核算工作的合理分工;(2)在经济业务比较零星,同一贷方科目的转账凭证数量较少的时候,先汇总,再登记总分类账,起不到减轻登记总分类账工作量的作用;(3)定期集中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尤其是汇总转账凭证的工作量更大。这种账务处理程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收款和付款交易或事项较多的企业和单位。

三、会计主体应选用的核算形式

常用的核算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会计实务中如何选择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笔者建议:

1、采用科目汇总表与汇总记账凭证相结合的核算方式。对于需加强管理的资金,使用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使总账中关于资金的内容依然保留对应关系;对于转账业务,采用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这种方法下,在某一会计期间,有四张汇总的会计凭证和一张科目汇总表,汇总的会计凭证即:汇总银收、汇总现收、汇总银付、汇总现付凭证;转账业务的汇总是科目汇总表。两种方法混合应用,其缺点很明显,汇总及编制科目汇总表的工作量较大,但两种方法结合的结果是取两种方法之长:用五张凭证登记总账,既减少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又进行了试算平衡,登记的总账也保持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比汇总转账凭证简单得多。

2、不同的会计账户分别采用科目汇总表进行汇总的形式。这种方法下,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转账业务分别进行汇总,填制三张科目汇总表,即库存现金科目汇总表、银行存款科目汇总表和转账业务科目汇总表。库存现金科目汇总表中库存现金的借方发生额对应账户发生额在贷方,贷方发生额对应账户发生额在借方。银行存款科目汇总表中银行存款的借方发生额对应账户发生额在贷方,贷方发生额对应账户发生额在借方。转账业务科目汇总表汇总的就是与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无关的转账业务。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计主体合理组织会计核算形式,应符合以下要求:(1)必须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本单位的经营性质、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业务量的多少、会计事项的繁简程度、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分工等情况相适应,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2)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使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做到及时、准确、系统、全面,以利于企业内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掌握本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运动现状,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3)必须符合提高会计核算效率的要求,在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完整、及时、准确的前提下,力求简化核算手续,节约核算中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使核算数字从凭证到报表的结转登记次数最少。

本文所探讨的会计核算形式在会计实务中多了两种切实可行的核算形式可供适合者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穆大常.基础会计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4.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算化环境 会计核算方法 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价值,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不但工作内容繁杂,而且很容易滋生一些较大的误差问题,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电算化的环境下,会计核算可以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在计算机上保留相关的数据资料和凭证库文件,使得账务处理流程逐渐走向一体化,使对账流程更为简便和科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速度,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一、会计电算化体系建立和运用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式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在结构上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研究,使得会计核算体系和电算化系统二者进行了紧密结合,相比较传统的手工核算更加完整和全面。首先,从内容上来讲,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丰富了账户的设置方法,在对内部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将会计科目的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标志和所在关系的相关判定依据,这样就会使科目的分级核算更加清晰、严格、紧凑,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一些新的核算内容和账页格式,这样就使得会计科目表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机的结合,既保证了设置科目的完整性,同时又机动灵活,有效解决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在进行电算化会计核算时,账户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才会存在,会计报表和企业部门目标之间具有交叉的关系,全部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和总分类核算,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核算速度和详细程度,完善了会计核算的基本体系,在形式上,由会计科目表来替代总账,在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时,以表的形式来显示数据,在会计科目表中,按照顺序来进行分级,通过科目的不同属性来说明科目核算的具体要求。

二、基于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特点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会计数据在经济活动中的载体就是账簿,账簿作为一个纽带,在会计核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当中,账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整个会计报表进行编制的基石,其呈现在外部的一个基本的形式就是簿箱,内容则是对账户所进行的记录,所谓账户,实际上就是所设置的一些单元,能够将不同的数据进行归集分类,其中账户就是在整个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当前,我国的会计核算已经基本进入了电算化时期,但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存储单元也还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只能通过账簿来实现存储账户工作,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化的账户记录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纸介质也不再是会计核算中的唯一载体,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事实证明,不光是纸介质,电、光、磁等不同的介质也可以作为会计数据保存的可靠载体,在这些介质上会计资料还能够以数据库的形式加以实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纸质介质已经不再是唯一和必需的,如果不存在纸质的账户记录,那么传统的会计账簿也就会逐渐消失。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是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会计工作就是从记账开始的,记账在会计核算的整个体系当中也处于中心位置,不管是填制凭证还是登记账簿,记账和各种会计程序都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因为如此,记账也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代名词,进入电算化时代之后,记账开始变得虚拟化,实际的生成账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将凭证库中的审核文件标上过账标识,并且不能对其进行删除或任意修改,如果出现错误,则采取红字冲销的办法来解决,这样就使得传统记账环节几乎消失,对于平时的一些明细账只需要跟凭证共同保存即可,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会计报表,有效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

(三)取消对账环节

传统的会计核算将分类账分成明细账和总账两部分,并对其进行平行登记,将来自于记账凭证的有关信息可以同时记到明细账和总账当中,也可以定期对其进行对账和检查,纠正明细账和总账中的错误,这样的方式效率虽低,但是能有效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对账是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账簿,那么对账也就不复存在,计算机系统不存在计算错误、遗漏或者是重复,只要会计软件的运行正常,账证之间就是相符的,对账环节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平行登记也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下不再需要进行重复处理,这种形式下的分类账失去了总分关系,使得信息检索变得更为简便。

(四)账务流程一体化

在传统的账务流程处理过程中,基本流程就是凭证——账簿——报表,填制凭证往后的环节往往成为工作人员工作的重心,会计报表是在试算平衡、过账、结账以及填制凭证之后进行的,进入电算化环境之后,处理流程开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这三个基本阶段,首先,将不同核算岗位的数据整理收集后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按照相应的处理方式对不同数据进行软件处理,不需人工干预,整个过程可以自动生成,实现了账务处理的整个过程的高度严密性和连贯性,这也就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账务工作方式一体化的时效性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三、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产生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监督和反映经济活动过程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进入电算化时期,会计职能开始向着事前预测以及事中控制的方向发展,加强了自身的管理职能,会计电算化不但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度,也为实施控制提高了有效的保障,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应用到管理活动当中,另外,计算机自身具备很强的模拟功能,能够充分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来对决策方案进行最优选择,并且可以利用混合模型对销售变动的趋势以及成本的分解进行预测,实现科学化管理。

(二)对内控管理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内控环境,组织控制为了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减少舞弊现象发生的目标,必须建立恰当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为了防止会计数据的破坏、更改或者是数据泄密,需要采取不同方法来保护计算机程序和会计数据,从而实现控制制度,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实施等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保证会计核算的各个系统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三)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只要是有会计科目的地方,在凭证录入和账簿登记时,可以利用科目的代码来代替科目的名称,相比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说更为方便和合理,电算化系统不仅应用于会计的相关科目上,对于操作人员和单位也有利于加强管理,方便查询、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会计对社会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能够起到综合、全面、连续和系统的反映,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完成对会计信息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为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步产生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前,贺翠芹.基于电算化环境的会计核算特点[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 (02).

[2] 苑海风.浅析基于电算化环境的会计核算特点[J].经营管理者,2011(06).

[3] 朱莉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证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6).

[4] 杜鹃,张于.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形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5] 张志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团公司会计核算探讨[J].煤炭科技,2007(01).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所得税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国家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调整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新所得税准则)使会计所得税的处理发生了较大的变更,新所得税准则中明确了企业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会计核算,而改变了之前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三者之间的选择办法。新旧会计所得税准则有较大差异,对新会计所得税准则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会计所得税准则与旧会计所得税准则的不同之处

1.所得税差异分类方法的不同

针对会计和税法所得税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旧会计所得税准则在这一差异上有不同的分类,旧会计所得税准则将这一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新会计所得税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引进了暂时性差异,而去掉了先前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所谓暂时性差异主要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不同产生的差异。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在其收回的资产账面价值中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按照税法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用负债的账面价值扣除掉未来可以税前列支的金额。

2.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不同

新会计所得税准则利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而就所得税准则通常利用损益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这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产生的结果是有一定差异的。下面以一个例子为例。2007年12月25日,某上市公司购入了价值120000元的不需要安装的设备,预计使用期限为2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税法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并且公司每年利润总额都为10000元,没有其他纳税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25%。通过旧会计所得税准则进行核算,2009年会计上应计提的折旧为60000元,税务上计提的折旧为40000,而它们之间的差额20000元是纳税的时间性差异,而利用新会计所得税准则,2008年底设备的账面价值是60000元,年底设备的计税基础是40000元,而20000元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3.新旧会计所得税准则中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同

如果企业发生经营亏损,旧会计所得税准则规定对于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可以不确认所得税利益,而新会计所得税准则规定对于企业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用于抵扣尚可抵扣亏损的未来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4.新旧会计准则在减值确认与计量上存在不同

新会计所得税准则规定企业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发生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足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时,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当获得了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而在旧会计所得税准则中没有对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准备这一项规定。

三、新会计所得税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

1.符合国家所得税会计发展的趋势。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反映企业将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财务会计原则的要求,而新会计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正是与国际接轨,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

2.新会计所得税准则提供的所得税会计信息是更为全面的。由于新会计所得税准则采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资产负债表法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可以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能够提供全面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3.新会计所得税准则提高了所得税费用核算的准确性,而且体现了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新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以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

四、新会计所得税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对计税基础认识不清。尽管新会计所得税准则对“计税基础”进行了定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使用者对这一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

2.新会计所得税准则对暂时性差异的具体内容没有进行过全面的阐述,比如对资产和负债类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

3.新会计所得税准则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增加了核算的难度。新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方法比原先会计所得税准则采用的三种核算方法都复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前的核算方法没有涉及到跨期摊配问题,现在的核算方法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摊配,技术性要求高。

4.会计人员素质不均以及会计环境不够完善。新会计所得税准则统一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问题。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高学历、高职称人不多,大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新会计所得税准则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于会计环境上,我国的会计环境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

五、对新会计所得税准则的实施建议

首先,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我国相关法律规范,其次应该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新会计所得税准则提供人才支持,最后,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研究。(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翠英.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比较研究[M].西华大学,2010.

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方法;成本会计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成本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不”:

1.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表格,表格多是成本会计教学的一大特点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这些表格来反映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和成本核算流程的,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会给教学带来诸多方便,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改善。然而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黑板加板书实现对知识的讲解,这种模式下,显然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所有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表格都解释清楚,老师感觉很累,学生也会“望表生畏”, 这样一来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

2.教材跟进不及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会计实务中的一些操作也发生了变革。然而这些变革在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得到及时的跟进和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法实现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分析和编制成本报表。例如辅助生产成本归集中的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学生不能根据不同生产组织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特点以及不同的管理要求,来系统的进行成本核算。导致有些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没有很好体现成本会计课程所具有的应用型特点,此种模式下显然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

3.教学方法不合理

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企业的成本核算均较为保密,因此学生不可能接触到企业真实的成本核算。基于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教材加习题形式,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配备成本计算内容,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和实际企业成本核算业务相差甚远。另外,鉴于现行成本会计教材结构和内容的主要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时,通常会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单一费用分配方法上,忽视了各费用分配方法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成本会计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这是成本会计教学质量中的“瓶颈。”

4.教师实践经验不充足

基于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性即专业性、应用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高职院校有些教师是从学堂走上课堂,没有实际接触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以及管理要求都不甚了解,缺乏从成本核算到成本管理的实践认知,导致有些教师在成本会计课堂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中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列举实例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对策

为了适应现行经济社会对成本会计核算、分析、管理的需要,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工作:

1.及时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

首先,要结合现行经济社会特点和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及时完善和开发适合成本会计教学的教材及实践资料。教材的编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要求。其次,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可将成本会计课程提炼为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要素费用核算;(2)生产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3)产品成本的主要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其他主要行业成本计算方法等;(4)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将成本预测、计划、控制、考核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整合,这样通过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训应用融为一体,为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

2.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充分体现该课程的主要特点,除了注重教师在传授基本、核心、难点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导作用外,应更多地引入驱动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方法。同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引导,通过回顾上次课程内容、导入案例、引导实际操作、理论归纳、实例练习、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等六个步骤,驱动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式教学是采用仿真企业、车间等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把仿真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展现给学生,通过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夯实良好的基础。

此外,还应要求成本会计教师多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讲授的内容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更清晰、更真实。

3.着力推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

实训理论一体化的教学,为了强化学生所学内容能够系统的掌握,同时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还可组织学生到一些管理较为完善的企业去参观学习,让学生感受且明白一件完整产品是如何从原材料成为产成品的。通过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单一课程知识的学习、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不但做到了理论知识够用、实用,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了实践,突出了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大大增强。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培养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走“三结合”的道路,即:坚持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相关企业与院校的横向联系,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授专业应用知识;坚持短期培训与脱产进修相结合,多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作者单位:湖北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耀琴.成本会计(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