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配比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石油企业;会计核算;油气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石油企业是以开发和加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为主的企业,相比于其它类型的企业,石油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石油企业也需要依据企业特点进行制定会计核算方法。但是现行会计核算方法未突出石油企业的特点,导致会计核算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石油企业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与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油气核算未体现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是指收入预期相对应的成本相互配合的原则,要求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对收入及其成本进行核算。在石油企业会计核算方面,收入与成本配比计量表现为计算油气资产折旧、折耗及摊销。
1.油气资产核算问题
根据划分标准不同的,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内容也不同。油气资产来源于地质勘探支出―――探井及勘探型参数井”中获得工业油流投入生产的探井和由“油气开发支出―――油气产能建设”中形成的油气水井、地面设施及抽油机两个部分[1]。当前油气资产计算主要根据有效井段的实际成本计价,而国外石油企业认为油气资产与年限无关,而采用以油气资产以区块为单位的石油会计准则,按年初剩余经济可采存储量和当期油气产量比提取折耗[2]。依据国外油气资产计算方法,油气企业需要将废弃油气资产形成的费用纳入核算范围,并按油气资产折耗的5%计算“弃置资产”,用于处理弃置油气区以及安置被解雇的员工。从国内外计算油气资产的方式可以看出,国内外核算方法在提取折耗成本不同,对油气生产成本的影响也不同。当前,国内石油企业将年限平均方式提取折耗的方式也不符合油气生产自然递减的规律,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不符。
2.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依据财政部颁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划分固定资产,一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的各类设备器具。二是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非生产经营设备。根据固定资产划分原则,除采油厂、集输大队形成的油气资产,其他资产均归为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石油企业也采用年限平均法计算折旧,该计算方法缺点在于后期折旧费用远远高于早期折旧费用。在不同开发阶段,开采成本也不同。开发初期至中期,成本逐渐提高。油气资源属于有限资源,随着油气产量减少,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资产使用不均。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核算方式,可将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合理分摊成本,成本核算方法更符合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从企业利润角度看,在使用年限内,固定资产扣减的旧额固定不变,但货币价值逐渐降低,早期扣减额的价值更大。因此,在申报纳税所得时,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选择少交税、推迟交税的折旧核算方式。以一台使用年限为14年、价值5000万的采油设备折旧额计算为例,依据年限平均法,采油设备每年平均折旧为357.15万元,而按照双倍余额加速折旧法计算,第一至第十年,采油设备的折旧额分别为714.29万元、612.24万元、524.78万元、449.81万元、385.55万元、330.48万元、283.26万元、242.80万元、248.58万元、213.06万元。当前我国采油设备使用年限均已超过10年,如果10年进行计算,第十年的的折旧额比年限平均核算法少144.08万元,这表明第十年企业少计利润144.08万元,其它年份对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油田维护成本核算问题
我国油田维护费制度已经实施54年,财政部根据油气田生产特点,在采油成本项目中单列成本项目,并规定有10项使用范围,以实现合理开采油气田、减缓油气生产速度、提高最终采油率的目的。油田维护费的提出要求石油企业必须追加投资,放缓油气递减速度,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如果追加投资达到油气增产效果,增加的投资与油气增产量符合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会计核算时则给予资本化,并按照增加的产量平摊。如果追加的投资未达到油气增产的目低,会计核算则将追加投资泪如预期产量的生产成本中。
当前油田维护成本占油气生产总成本的52%,无论维护费用是否产生增产、稳产效果,都将油气维护费用作为收益性指出,计入当期费用。该核算方式造成应该采用固定资产摊销或提取折旧的费用使用一次性计入成本[3]。例如为生产提供安全保障的防洪提、防风沙林等维护工程,维护工程保护时间远远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甚至贯穿于油田整个生存期。而扩边井、补充井、注气井等弥补油气产量不断减少的维护工程,既与以前油气开采有关,又对以后油气开采带来效益。而将以上建设维护工程的成本和费用一次性计入成本,必然影响石油企业会计核算,导致成本虚增,影响会计成本信息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石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具体维护活动的基本目的严格划分稳产支出和增产支出,将稳产支出和增产支出分别费用化和资本化,而非严格区分稳产指出和增产支出,依据金额大小、服务对象、收益年限的差异,将其纳入尤其成本计算范围,或者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列为长期待摊费用。例如维护活动形成的资产,在相关油气井开采完成后,如资产能够一定使用,可将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或者将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4]。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汽油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需要以石油企业的特点为基础,结合现行会计准则,借鉴国外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优秀经验,遵循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科学核算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减少会计核算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让会计核算信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旦丹.环境会计在石油企业的应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1:66-69+88.
[2]耿纪红.新会计准则对石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3:59-60.
[3]李峰.浅谈会计核算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03:118-119.
关键词:医院财务 会计收支配比 措施
引言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在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管理,不断完善,正朝着精细化管理模式迈进。由于医院部门众多,工作复杂,再加上旧的医疗制度的影响,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着诸多问题:医疗收入不够完整;会计核算的缺失;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无法进行对有关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确认的概念较为模糊;核算方式不够完善等。为了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医院财务必须重视会计收支配比,对其加以改进。
一、会计收支配比
指的是医院日常各方面花销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之间应当成正比,以便得到合理的结余。相关制度规定,医院应遵循收支配比原则,医院下设部门众多,工作繁多,在日常活动中,各方面都要用所花费,如购置设备、医疗活动、管理费用等,财务会计每个一段时间就要对上一个阶段的收支及进行核算,保证医院各项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所以,关于医院的会计收支配比,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因果配比,即是说花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当收入大于支出时,医院才能正常运行;2、期间配比,即每个时间段内的开销和收入,对两者进行核算,以求出这段时间内医院的纯收益;3、部门配比,医院有很多部门,各自的功能也不相同,其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算出该部门的净利润,能够反映该部门的业务水平,常用语绩效考核。会计收支配比原则是医院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是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意义重大,因此,在实际中,应遵循科学的会计收支配比原则。
二、医院会计收支配比中的问题
(一)医院收支因果不配比
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医疗业务,包括门诊部、住院处及药房等,对每天的收入做好详细记录,定期总结汇报,其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医疗业务水平。医院的支出则包括日常活动及其他情况下所有的花费,包括业务支出、采购费用以及医疗纠纷所消耗的资金,支出与收入的项目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因果配比是指医院收入应该和支出相配比,但实际生活中,在这方面往往发生两者不配比的现象。
(二)医院收支期间不配比
期间配比通常都是按月来算的,医院期间收入是根据每天的收入值相继累加形成的,期间支出则是依据当月各项活动的实际开销来确定的,如设备器械采购等。在实际的管理经营中,两者也常常存在不配比的现象,如耗材出库,医院的日常活动及人流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能本月的耗材领用量较多,将下个月的领用量也用掉了,在月底进行报表总结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列支,如此一来,本月收入对应的就是本月和次月两个月的支出,出现收支期间不配比的情况,相应的,会计报表也很难对此期间的经营做出真实反映。
(三)医院收支部门不配比
尽管医院的会计报表是以各个项目活动为基础进行总汇的,但医院部门众多,管理复杂,各个部门可以说是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的几个模块,对为实现内部管理需要,经常要考虑各部门的情况。而部门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衔接性,经常出现互相合作的现象,在业务上也就互相有所干涉,从而影响到成本的核算,关系着收支的报表总汇,最终引起部门之间的收支不配比。
三、如何解决医院会计收支配比中的问题
(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机构的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工作量逐渐增加,管理难度有所加大,相应的,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处理方式,引进高科技,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能够减少人工的工作量,不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质量也有了良好保证。
(二)严格遵循收支配比的原则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因果、期间以及部门配比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在规划收支核算程序时应对其做重点考虑,并根据各自要求开展核算设计。核算单位应从基础部门开始,通常指的是医疗费产生的科室,利用计算机核算程序,将收入和耗费的值同时显示出来,以此为基础,进行支出核算,对以往的核算方式加以改善。如此,可将收入支出的数据总结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归集,有效的解决了因果不配比的问题。另外,为保证会计收支配比得以实现,收支数据在系统中取数要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分期的期间取数。最后,通过统一的核算单位划分?按科室实际发生的收支取数?以避免出现部门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三)精心设计部门收支的核算程序
由于医院各部门之间具有联系性,则核算单元难免和其他部门有关联,必须选择合理可行的方法,将混合成本细致化;然后结合每一个部门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收支归集的具体程序和核算口径;最后,由技术部门将该程序集中固定在电脑核算系统中。
四、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各种压力之下,医院也面临着严峻的竞争,而医院的财务会计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医院的整体水平,为此,必须严格遵循医院收支配比原则,做好各项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吕玉清.医院会计收支配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7(19):104-106
[2]张兰卿.医院会计收支配比问题初探[J].决策与信息,2013,28(1):232-234
关键词:成本核算;会计原则;医疗成本
医院注重社会效益,然而其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其积极进行医疗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并应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业务收支按权责发生制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在医院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名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医疗成本,采用权责发生制成为必然,而且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医疗成本。医疗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待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性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医院的债务状况和医疗成本。
二、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反映资产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了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效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成本。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医疗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讲入医疗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数据真实可靠。
三、收支配比原则
收支配比原则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收支配比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带来一定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所费的结果。收支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收支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
在核算医疗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病例成本。医疗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支配比原则,将医疗费用与收益相配合、将科研费用与新知识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医院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医院在进行医疗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支配比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医院核算医疗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
【关键词】农业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策
1 农业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违反配比原则
会计制度中的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这一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当确定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的费用,这样才能完整的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经营业绩也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配比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二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1]。
农业部会计制度中的违反配比原则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其一是房屋修缮费用。这部分费用并非每年都会产生,但是在房屋需要修缮的年度,财政支出就会增加,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年财政结余缩减,而这部分修缮的配用并非使用的是今年的财政收入,从而造成收支不匹配;其二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农业部一般都设置有自己的专属实验室(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以供监测质量安全,而实验室定会购置大批的实验设备,若是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能够赚取一定的收入,则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这种情况也会造成收入支出不相匹配。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真正的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1.2 违反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可验证性三个方面。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规定是日常只反映账面价值,不得计提折旧费用。还是以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为例,其内部的固定资产的效能和价值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原则,则是人为的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最终形成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背离、资产虚置、账实不符的局面。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不仅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同时还会造成事业单位拥有数额巨大的固定资产,但是仅仅停留在会计账面上。
1.3 运用其他应付款的核算人为调节收入和支出
收支两条线是一种政府对财政非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的管理方式,即有关部门发生的支出与取得的非税收入脱钩,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标准核定,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的资金管理模式。
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其他应付款科目被形象的称为“大水库”,原因在于除了正常的预算拨款外,上级补助收入、专项经费都可以随意的列入其他应付款核算中,有的甚至对其他应付款科目不进行明细核算。由此导致可以人为操控某项资金的支出,这样操作不仅使得财务报表无法真实的反应各项费用实际支出情况,同时还违反了收支两条线原则。
2 改进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2.1 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
2.1.1 关于事业单位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外购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可以与《企业会计制度》相衔接,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借记:固定资产,从而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的模式[2]。
2.1.2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
建议在建立该制度的同时废除计提修购资金制度,同时要设置一项“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是应当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可借鉴企业计提折旧的模式方法。首先,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可以在“固定资产”的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等项目;其次,可以按照直线计提折旧方法来直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从而正确体现实际成本的同时保证固定资产更新资金的来源。
2.2 其他应付款项的核算要严格控制
2.2.1 2007中国新闻网刊登了一则新闻即2006年12月到2007年3月,审计署对农业部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并抽查了10个所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为农业部下属部门违规收费3953.93万元。这一新闻充分的暴露出某些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非法的将收入纳入其他应付款中,从而逃脱税费,损耗国家利益,也诋毁了农业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对不属于其他应付款的项目严禁进入此科目进行核算,从而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
2.2.2 严格的遵守收支两条线,控制某些事业单位为了不影响本单位职工的个人利益和“单位政绩”,人为的将应计入当年的支出款置于其他应付款中,从而造成结余增加的假象,同时还要避免多提留专用资金,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本单位的利益需求的情况发生[3]。
2.2.3 其他应付款项目应有准确的明细科目,适当的采用往来会计制度,从而客观真实的反映和记录各项财政收支的结果及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无误,拒绝财政记录随意性。
2.3 对各事业单位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规范财政专户核算和管理,对违反财政规定的单位加大惩罚力度。
3 结语
总之,我国各级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且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从而建立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速度的会计制度。
4 参考文献
[1] 高洁.浅析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8期
摘要:2013 年1 月1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定了“虚提”折旧的创新性处理方法,这对于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严重不符、信息失真,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改革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办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办法进行了探析。
一、1998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一)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我国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明确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做出规定,也没有设置折旧这个科目。事业单位在具体的操作中,在支付款项的时候,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与此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但是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会带来以下弊端:一是虚增资产:固定资产以原值保持不变,不反映由于使用造成的价值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虚增了资产,由于固定基金保持不变,虚增了净资产。二是重复列支成本:在固定资产购置时,根据其原值列支事业支出,而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时,又列支了一次成本。三是成本核算不准确: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少列成本,虚增盈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二)修购基金的处理。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按照收入的一定比列计提: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计提修购基金具有固定资金部分补偿和储备制度双重特征。从科目性质来看,“修购基金”是专用基金明细科目,属于净资产类账户,但在固定资产进行清理时,又相当于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清理”过渡性资产账户,在使用修购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时,又相当于实存资产账户。“修购基金”账户的这种多用途,使其角色难以定位。按收入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体现出一种补偿的经济实质,是为符合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和经营活动的特点,事实上修购基金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其本质是一种资金储备,部分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造成以上会计处理方式的原因
1.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一类承担社会公益事业类职能的事业单位,一类是开展生产经营类服务,具有企业性质的单位。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在考虑第一类和第二类中未开展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的情况下,会计核算采取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于第二类中开展生产经营和第三类事业单位,按照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使用进行部分补偿,符合预算管理体制,同时兼顾了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
2.预算管理体制对会计核算的困扰
固定资产在购进时,事业单位按预算进行列支,同时又用“固定基金”反映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投入,固定基金相当于企业中的股本,一般不能随便减少,不能将其转入折旧,所以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取了一个折中处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不提折旧,修购基金根据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计提,其反映的不是固定资产物耗的转移,而是对收入的抵减。
二、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进行改革的优点
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能够体现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修购基金计提是一种部分补偿机制,与收入、经营均无多大关系,而且其本质是一种储备机制,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则能够实现完全补偿机制。
为实现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新制度中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不但要求事业单位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对于“虚提”折旧,也规定了创新性的会计处理方法,事业单位在计提折旧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适应了预算、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对于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也没有造成影响,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严重不符、信息失真的情况,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大量的会计数据,实现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结合。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第一,重新调整了固定资产的类别。和以前的划分相比,新的固定资产类别更加细化。第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的资产价值标准均高于原标准。第三,用“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替代“固定基金”科目,反映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第四,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第五,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第六,月末结账的时候,把“基建账”数据纳入事业单位的大账核算。第七,对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第八,对2013年12月31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原值、已使用年限等进行摸底,然后根据各行业和各单位的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补提。
账务处理上,在固定资产购进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月末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固定资产”,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栏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减去累计折旧的余额,反映固定资产的摊余价值,与净资产反映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保持一致,采取这种会计处理办法,既避免了重复列支成本,又体现了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非经营性业务不核算其所发生的成本,同时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难以区分。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要对各类资金来源在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对于发生的费用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摊,无法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而虚提折旧也会导致经营性业务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利于正确评价和全面考核资金的使用绩效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所发生各项业务的实际成本,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也不利于合理有效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
总之,新会计制度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借鉴了国际惯例,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加强了资产管理,体现了财政改革的新要求,可以更全面、更真实、更合理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云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应计提折旧.中国会计报,2013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