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体系 就业率 职业性 学术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
近几年,高校就业率的高下成了专业设置,教育质量高下的量化标准。就业率也成了各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的指挥棒。而现实的状况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而大学培养的人才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平台。人们自然而然把批判的矛头投向高校。就业率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脱节。从国际经验看,大学生就业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据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中25%以上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时所学专业无关,特别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这一比例会更高。1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我校作为省属的、以石油应用专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几年来就业率高达90%,由于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每年与石油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三大石油公司,就业形势喜人,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法律专业不足2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各国的人才使用情况、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我校的现实状况,要想提升就业率,培养合格的创新性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就要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也要重视面向市场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
我校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习者只重视专门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缺乏,文科学生理科知识缺乏,学习者只获得零碎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以解决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问题”2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种单一化的课程内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影响了就业率的提升。所以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及实用性、职业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是实用性。改变专业教育模式,突出通才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特征的F代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课程要改变过去远离实践的误区,把大量实用科目纳入大学课程,大学教育可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价值。威斯康星大学在学校课程里开设了相关的实用课程,在该州发展农业,改善工业,支持政府等方面取得了实效。这一教育模式也值得我校借鉴。在知识更新日趋加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落脚点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加强课程与课程间的联系与综合,促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来,还要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进教学计划。
其次是职业性。现代大学创造公共财富,服务公众主要是通过其课程的职业性体现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性课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涯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现代大学专业教育的本质首先是职业教育,加强课程的职业性,成为当今世界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二战后,大学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性明显加强,美国、英国等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实际上就是职业学位,这种教育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我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应凸显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通过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就可以加入到校企合作方案中,企业和大学可以签订一份协议,由校方推荐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可以用学分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合作期间,公司考察了学生,学生也掌握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学生毕业后,公司可以省去试用期和培训新人的过程,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推行四年职业规划,任课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专长,帮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供雇主资料,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和应聘模拟训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最后是学术性。重视大学课程的学术性,是高校的传统。现代大学模式形成过程中,强调课程学术性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柏林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就包括了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有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学术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性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学术性课程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学习这类课程,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有效训练,二是学术性课程具有前沿性,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知识的前沿,开阔视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世界范围看,一般是将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融和在一起,形成学科交叉,营造大科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师生的灵感。我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中居于边缘化位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较慢,这种现状不利于学术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校应以专业发展领域和社会生活的需求两方面为参照,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淡化大学本科阶段知识面过窄的专业性,强化大学课程的基础课分量,真正承担起知识创新的任务。
综上所述,尝试构建及实用性、职业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挫折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是我们时展的最有效的推动因素。创业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大力扶持,我国在这方面的推动工作方兴未艾,特别是如何构建强大持久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界对此有较多探讨。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创业教育研究,以及与我国有关情况的比较研究,可以参看文献[1-5],对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对大学生创业有关问题的探讨可见文献[6-11],本文结合田野调查的一些结果,对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步提出一些看法。
1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1)创业的核心前提是创新。创新的本质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应该成为人们特别是受教育者观察世界反思自身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贯穿这一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以创新为导向的思维方式。(2)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人们有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即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太大。短期内,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难以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该充分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创新意识,鼓励独立思考。
2大学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挫折教育
(1)片面渲染成功案例不可取。相比欧美国家的创业教育,我国部分学校的一些创业课程过多渲染成功创业案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一方面觉得那些成功者仿佛很容易;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学不来,最后把创业归于机会的寻找与把握。因此应当正视创业实践中的失败,特别是要强调成功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任何一个成功的发明都要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一个成功的创业更是在不断的挫折中前进的。如果说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致力于灵感的培育,那么挫折教育的目的则是致力于汗水的浇灌。(2)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观念。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产品流通和资金流通速度日新月异,给人们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机遇,但是风险也伴随而来。机会的均等完全不意味结果的均等,充满着机会与失败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需要人类积累至今的概率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扩展和加深人们对机会本质的把握,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强调正确的风险观念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必要。(3)有了正确的风险观才会有正确的成功观。学生对伴随风险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了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之后,将获得更全面冷静地看待所遇到的成功与挫折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这一点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成功学或价值观混乱的心灵鸡汤所能达到的。
3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
(1)大学创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围绕培养合格的就业者,其重点在使学生对职业伦理与职业能力方面有足够的积累,从而迅速适应有关岗位的要求,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的效果是外在的,可以客观评估,同时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至少要达到基本要求。(2)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潜在的创业者,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具备自己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机会并且通过持久投入与努力去把握机会。其效果是潜在的,难以客观评估,当然不能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既定的标准,更不能要求或者暗示每个学生都要实施创业。(3)大学创业教育不要仅限于创业实践训练。我们对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做了一次调查,在随机抽取的近一百名样本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大学生创业”这一主题有负面的看法,如:有风险、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压力大、条件差、成本投入大收益少、九死一生、千辛万苦,等等。这些看法多少反映了学生们接触到的创业教育多为狭隘的创业实践训练。
4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强调独立思考能力。鉴于以上几点,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在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强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融入通识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加大素质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跨专业的课程,这样才能打破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预设的框架,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另外,要通过有关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因果关系分析事物的联系之外,培养学生考察社会现象的统计直觉。(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植入实践元素。首先,在创业流程方面,提供实际实用的平台,使有需求的学生能得到经验。引导学生在新创立的企业或生长期的企业实习。其次,适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际创业,对弃学从商现象有正确合理的导向。(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其跨学科性和适时性。大学创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创业课程的跨学科性,因而内容具有广泛和灵活多变性,往往很难成为稳定的核心课程,从而易被边缘化。加上师资队伍相对缺乏稳定性,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弃教从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生需求,通过系列性或专题性讲座等方式保持创业教育的适时性。(5)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把握时代脉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设置心理学、法律法规、国际商务规则、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及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让学生及时感触到快速变化时代的脉搏。(6)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活动本身就是创业活动。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这一活动本身即是创业,因此要体现创新意识,体现正确的成功观念,允许摸索与失败,这样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张伟.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8):7-10.
[2]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3]庞世佳,蒋春洋,高云.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剖析与借鉴[J].高教学刊,2015(21).
[4]黄兆信,朱雪波,王志强.欧盟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与变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5]马章良.美国、日本、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6]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6(12):64-67.
[7]嵇毅.大学生创业“三赢”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2017(166).
[8]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
[9]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45-48.
[10]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0.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8日
一、能力培养定位
(一)一般能力。会计学生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应用能力。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同性需求。
(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即会计专业实务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成本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审计与鉴证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理财能力等,这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审核原始凭证、手工做账和电算化做账相结合、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投资项目分析以及审计职业道德、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其次,是专业的延展性指导包括法学和管理学等能力。
(三)实践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教育从沟通及协调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学习能力来实现,是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精神等创造素质的教育过程。
(四)管理能力。会计专业的培养定位为业务和管理两手抓,为今后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奠定基础。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管理包含自我能力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等。
二、会计专业能力现行体系的不足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要及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第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对时间能力培养较弱。
(一)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首先,会计专业课开设课程较多,层次不清,内容重复,占比较大,而且缺乏学科基础知识、金融及人文知识,导致知识体系单一。其次,各个课程各自为政,忽视彼此的联系,课程安排过于独立导致内容交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最模糊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会计专业都是把《成本会计》作为大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按照理论+实训开设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两点:第一,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第二,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方法。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遵循财务会计原则,目的在于确认和计量企业存货的成本和盈亏。
成本会计体系是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计划、成本考核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但财务管理在我国一直包括成本费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会计引入之后更是突破其传统职能使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这使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出现了交叠。成本的规划和控制方法遵循的是管理会计的原则,属于管理会计内容,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西方管理会计20世纪70年代后在我国发展后,我国会计体系变成了普通会计和管理会计双体系并存。导致普通会计介绍下完全成本法和实际成本制度,管理会计介绍下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这导致普通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极缓慢。成本会计的独立成科既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也破坏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完整性。
(二)缺乏实践培养能力。实践的内容、方法单一,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占比小,手工实践较多、上机实践较少。在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能力中,对于会计核算过于注重而忽视了会计检查、监督、分析以及决策的训练,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及创新能力缺乏。
三、运用多样化实践教学法
鉴于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学科的模糊,建议取消成本会计课程,将其并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其原因在于:第一,财务管理课程一直是包括成本费用的管理;第二,管理会计是由成本管理演进而来,其主体仍是成本会计。方法是扩大财务管理口径,将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及商品流通企业销售成本核算囊括在内,其次将成本归集、控制、规划回归管理会计。最终做到以管理职能为分科单位,以资金的运动为对象。鉴于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以及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大学英语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性质与目标,以滨州学院为例,构建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三位一体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能够使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其服务,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专业对口率低,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1]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应用型人才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能力强,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2]
目前大学英语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课程定位不准、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陈旧,学用分离,主要是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工作与个人需求,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应用实践能力比较低。这些问题使大学英语课程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未来工作与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无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鉴于以上背景,非常有必要界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准确的课程定位、明确的课程目标与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根据《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方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年12月)(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指南》的课程定位,大学英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要充分发挥其服务,积极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推进,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3]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人文性而言,主要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跨文化教育。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教学指南》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及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可雇佣性等显著特征,[2]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的实际运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英语应用能力是指学生用英语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口头与书面),根据语言使用场合包括通用英语应用能力与专用英语(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指南》为了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级别:基础、提高、发展。[3]与重点本科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参差不齐,根据笔者对所在高校的2015级非英语本科专业大一新生的高考英语分数统计发现,只有25%的学生超过110分,50%的学生的分数集中在90-110分之间,25%的学生低于90分。考虑到非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学习需求和专业培养的特殊需求,可以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分为基础与提高两个等级,分级目标的安排为开展分级教学奠定了基础,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以下这个图具体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构成。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滨州学院为例
王守仁教授提出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他认为各高校应该根据《教学指南》,设计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4]根据《教学指南》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目标与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通用英语课程(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简称EGP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简称ESP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Englishf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简称EIC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3]每门课程的学习都要把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下以滨州学院为例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首先简要介绍滨州学院的校情、办学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滨州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乡、黄河三角洲腹地———滨州市。学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航空”“黄河三角洲”“应用型”等办学特色。学校的办校定位是服务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和行业一线,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1.通用英语课程。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通用英语应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4]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通用英语课程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要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60%。通用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教授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增加学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思辨技能,为专门用途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奠定语言能力基础。为实现通用英语的课程目标,开设综合英语课程与专项技能课程,综合英语课是核心必修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基础级别的学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为提高级别的学生开始高级英语课程。专项技能课程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需要选修,包括实用英语阅读、实用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实用英语写作、实用英汉翻译等课程。
2.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直接对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未来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包括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简EOP),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20%。学术英语可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简称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简称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是学术英语课程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英语综合交流能力(口语与书面)。[5]专门学术英语也就是专业英语,是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一般由专业教师开设,不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考虑范围内。根据滨州学院的学科专业布局、办学特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学术英语课程包括通用学术英语(面向所有专业)、民航英语(民航类专业)、商务英语(经管类专业)、人文社科英语(人文社科类专业)、科技英语(理工类专业)、艺体英语(艺体类专业),通用学术英语为所有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根据他们的学科门类或个人兴趣选择。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职业英语课程包括求职英语、世界名人创业、通用职场英语,由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修,其中世界名人创业课程是滨州学院开设的校本特色课程,更好地服务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职业课程如金融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是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一般由专业教师开设,不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考虑范围内。
3.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占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总学分的20%。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主要以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为主,中国文化基本处于失语状态,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明显不足。[6]这种失衡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要重视。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7]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内容、中西方文化要融入到通用英语课程中,另一方面,单独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综合课程与国别、区域、专门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技能。国别文化课程包括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都用英语开设,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区域、专门文化是校本特色课程,包括黄河三角洲文化、孙子兵法、航空文化、安全文化,用英语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担起了传播区域与专门文化的责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下这个表格详细展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成。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与跨文化交际课程三部分组成,三位一体,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能够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使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其服务,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关键因素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师,当务之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OL].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OL].2014.
[4]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1-4.
[5]蔡基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四大创新点[J].中国ESP研究,2013(1):1-11.
[6]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专科教育是目前开放大学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主体,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
>> 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拿大计算机专业的大学专科教育及其借鉴意义 服务终身教育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军校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高校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和美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高校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谈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学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12] 吴亚娟,王秋. 开放大学一种基于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16.
[7][9] 李学华.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开放大学课程模块设置刍议[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48.
[8][14] 郝丹,冯琳,陈鹏. 创新与突破: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第四次“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08,(12):13,10.
[10] 刘玉梅,孔少华,卢春香. 开放教育课程设置与满足社会需求度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2)128.
[11] 陈小莲,韩素莹. 顺应学生学习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为例[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
[13] 王玮. 开放教育广告专科教育现状与对策[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15.
[15]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3.
[16][西班牙] 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译. 大学的使命[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71.
[17][20] 张楚廷. 大学与课程[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74,74.
[18][美] 爱德华・希尔斯,徐|,李思凡,姚丹译. 教师的道与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45.
[19][22] 刘莉.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来自教师的观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教师体会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10(5):5,13.
[21] 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徐辉,陈晓菲译. 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52.
[23] 徐同文. 大学课程创新的时代抉择[J]. 教育研究,2012,(11):76.
[24] 龚祥国. 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12,(15):30.
[25] Skills and Tasks for Jobs: A SCANS Report for America 2000(1999)[EB/OL]. http://wdr.doleta.gov/opr/FULLTEXT/1999_35.pdf.转引徐同文. 大学课程创新的时代抉择[J]. 教育研究,201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