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供需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原材料业本周排名28,一个月来变化不大。3月份以来,各地水泥价格开始出现显著上涨。联合证券分析师认为目前水泥价格的涨幅已超出单纯季节性波动的范围,关于“行业供需形势好转,增大的卖方话语权使得在煤价大涨、全面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背景下水泥价格超预期上涨成为可能,毛利率将获得提升”的判断正在被事实证明。分析师同时指出:“价格超预期上涨带来的利润增长是08年水泥行业表现超越大盘的最主要动力,一季度末将是最佳的投资机会”。近期水泥板块随大盘回落,前期估值偏高的风险已得到较大释放,而水泥价格开始发力,最佳投资机会已经如期出现。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制药业排名在30名附近徘徊。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医药行业是非周期的(除原料药外)。它的发展更多地是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医药行业政策面上来说与07年相比没有本质变化。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新的医疗体制改革,而这场改革也注定将给医药行业带来新的面貌、变化、机遇和发展。从行业政策面上讲,医药行业目前正沐浴在行业政策的春风中。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医药行业前景继续向上的趋势不变,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百货业由一个月前的52名上涨到当前的34名。海通证券分析师给予该行业“增持”的投资评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CPI拉动下创出新高,年内对商业股账面收益有积极作用(一季报和中报可能更加明显);经济增长路径(主动或被动)向内需型转换,中长期利于媒介消费的零售行业的成长;业绩增长稳定加速:08年一季度,商业股业绩可能超预期,预计08年覆盖的商业A股净利润增长同比有望超过40%。零售A股未来五年25-30%的复合增长率支持较高的PE水平,近期来非理性下跌创造了好的投资机会;股权激励的解决对零售公司业绩释放意义重大。
航空业排名由一个月前的13名大跌到当前的69名,调整主要是由于利空因素有所超预期: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压力和大盘重心明显回落对航空股趋势性投资产生抑制等。长城证券分析师表示,既定的利好因素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国内航空需求依然旺盛;民航当局对飞机引进速度、航班总量及严格市场准入的运力调控值得肯定;本币加速升值符合预期;行业整合虽然曲折但故事仍将继续;两岸三通希望重燃;奥运会等事件刺激尚待释放。中期来看,行业仍处于量增价涨的阶段。
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通过这样的统管,药价就会降下来,或者说,国家和人民的医疗负担也随之降低了吗?
愿望是好的,但是做法却实实在在错了,说得彻底一点,错误的根源在于,以为“成本”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原材料成本、辅料成本、生产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加上流通渠道中的各种费用,加上各环节应有的利润,最终得到的就是产品价格。经济分析的观点正好相反:“供求”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决定原材料的成本、流通渠道的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利润水平。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顺序完全颠倒过来了。作为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其正确性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随处求证。
既然药品价格是由药品的供需决定的,那么用命令或法律来规定药价的高低,就是枉费心机。理由再简单不过:我们既不能“规定”药品的供应,也不能“规定”药品的需求,否则我们早就干脆“规定”全国人民身体健康,谁都不允许生病吃药了。 让我们跳出圈外,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试着分析一下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偏颇,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战略层面
既然人们对药品的需求我们不能抑制,我们要解决供求矛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增加供应,即通过政策倾斜与扶持,增加整个社会对医药产业的投入,通过“增产”来缩小供求缺口。而当前政府对于医药行业的许多政策措施,包括对药品价格的严厉管制,实际上已经严重挫伤了制药企业的积极性,资本正在流出制药领域,而最终结果将会导致药品供求的缺口继续加大,药价进一步上升,从而进一步增加人民和国家的药品负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
为了方便理解,需要先阐明一个概念,即“货币价格”与“全部价格”之间的区别。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次购买行为,左右我们决策的并不是货币价格,而是全部价格。全部价格既包括货币价格,同时包括了购买过程中时间、人力、机会等等一系列成本的总合,不接受全部价格的概念,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从黄牛党手里购票,为什么会有“品牌”(这里的品牌并不单指名牌)的观念,以及为什么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这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妨做一个假设,人们现在不是都在呼吁医疗价格高,医院看病贵吗,好,国家颁布一个政策,所有的医院全部免费,医院的一切开支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保证现在整个社会对医疗的投入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可以想象,我们那时去医院看病的货币价格肯定是降下来了,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忍受无休止的排队、医护人员和病床数量严重不足、医疗水平下降等等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到时候病人看病也许就要托熟人、凭关系、走后门、拿指标,看病的全部成本并不会有一丝下降!对于药品价格的管制也同理,政府用行政命令来勒令药品削价,是不会奏效的,因为行政命令并不能提高药品的供应。供应不增加,药品的“全部价格”就不会下降!行政命令充其量只能降低药品的“货币价格”,但药商就会马上采取对策,停止供应“降价药品”,并推出等效的“高价药品”,于是,病人搜寻药品的成本增加了,而负担并没有减少。所以说,严厉价格政策最终结果是,药品全部价格的进一步升高。
因此,从战略层面来讲,要改善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和药品供应现状,政府应该增加对医药行业的投入,而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倾斜等手段吸引更多外部资金进入医药行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不是对制药行业的打压和限制。
二、战术层面
讨论战术问题前,我们必须解答这样一个悖论:国内5000多家制药企业,大部分面临产能过剩、开工不足的问题;同一种药品,市场上会有几十种不同名字的产品在竞争,以至于药企各自在销售上煞费苦心,还不断感叹竞争凶猛、日子难过,难道这样还能说中国的药品供应有缺口?难道不应该通过政策调控,减少制药企业的数量,减少整个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难道不正是这些药企间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如今药价居高不下的局面?
的确,这些都是当前医药行业现实存在的问题,但他们不是药价高的“因”(供求决定价格),而是体制问题造成的“果”。而现在医药行业表面上的繁荣,药品供应表面上的过剩,却不能掩盖药品“供不应求”的真实情况。医药行业在中国GDP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国外,即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熟的市场里面,通过竞争会淘汰没有规模、没有技术、没有自身优势的企业,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拥有技术优势的会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拥有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会加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最终结果都是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药品的需求。为什么当前的制药行业会有大量没有技术也没有规模的小企业存在,为什么药品的价格混乱,劣质也能“优价”,为什么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屡禁不止?有两点根本原因我们必须正视:
1、我国的药品价格不是由市场控制,而掌握在相关部门手里,决定药品价格的不是产品品质和市场口碑,而是相关部门的定价和新药资格认定。这一切,为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也为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通过“变脸”、“公关”能够获得更高的定价,医药行业的进入门槛变低,大量小企业应运而生,企业也会把原来用于科研创新、扩大规模的资源,用在这条见效更快的捷径上。所以,医药行业才会出现企业众多表面繁荣、品种众多表面产能过剩,而实际上人民用药需求的不到满足的怪现状。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着手整治,比如,将根据药品的创新程度,把专利药、原研药、首仿药、仿制药进行分类定价。应该说,这些做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未来仍然可能面对权力寻租后产生的非正常竞争。
2、整个药品流通过程中,医院处于不正常的垄断性强势地位,这是整个药品流通环节畸形的根源。由于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属性,消费者购药时处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当中,必须听从医生的处方意见。而整个中国医药市场,医院终端又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因此医院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拥有相当强的议价能力。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医院终端的强势自然会派生药品回扣,廉价老药断档,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等一系列问题。国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医药分家”。通过医药分家,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医生和药品供应商的直接利益联系,从而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OK,解决药价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形成了一条思路:其根本原则是增加社会对医药产业的投入,当财政投入不足时,应鼓励社会资金对医药行业的投入,此乃战略方向。在战术层面,当前最有效的措施是改变定价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形成“优质优价”的药品价格体系,去除各种干扰市场之手调配药价的因素;以及改变医院的强势地位,通过医药分家等措施,让整个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趋于合理。至于能否在短期内解决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我们尚不敢妄下断言,但这样的做法,确实明显好过当前一系列对医药行业进行打压,或者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某某药品降价,这些违背基本规律,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做法。因为那样不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最终损害人民的利益。
PS:
前一段时间,武汉等地为了控制药价,颁布了“同城同批”等系列政策,甚至还有专家呼吁:“因为药品流通环节过多,哄抬药价,对药品流通领域争以重税,可以治理药价虚高之难题。”如果这句话出自普通百姓之口,我们能够理解为人们善意的愿望,我愿意向他们耐心的解释;如果这句话出自学习过经济常识的专家和管理部门之口,我只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和悲哀,因为这种违背他们知识背景的言论,只能理解为一种“伪善”和“别有用心”。
若天底下真有这么过瘾的事情,若重税不仅能阻止药商层层加价,还能让政府增加收入,让老百姓买到廉价药品,那何不能把重税推广到汽油上?水电上?教育上?最终到“中国与世界”的所有商品上去?
根本没那回事。古往今来,征税从不压低商品的价格。相反,征税必然引发三个事与愿违的结果:一是挫伤供应商的积极性,使本来就稀缺的商品进一步减少供应;二是商品供给减少,会使商品进一步提价,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全部成本”,因为不论法律如何规定,无论向哪一方征税,税赋实际上都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向政府支付的,而且双方负担的比例取决于两者议价能力的不同,消费者由于具有较弱的议价能力,必然将会负担更多的税收,这是拉姆奇法则(Ramsey Rule)的基本内容,任何接触税务问题的经济学学生必学的内容之一;三是为政府增加一条收税的理由。最终的结果,受损失最大的将是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药品价格的严厉管制也如此,前面已经分析过,消费者购药的全部成本会不降反升,更大的权力向相关部门集中的结果,我们难以预料。
愿中国的药品价格政策能够走回正途!
新闻链接:发改委严控药价 制药业迎来严峻政策期
国家发改委接连不断的价格政策仍未有停歇之势。“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现在就专做价格调查,做完一批向外公布一批。”近日,一位行业协会人士透露。在他看来,发改委是立志要将所有药品价格都统管起来。种种迹象表明,制药行业将迎来历史上最为严峻的价格政策期。
自去年年末发改委将政府定价药品品种从1500种扩大到2400种之后,制药企业就开始“侧卧倾听波涛声”了。“年初工作规划会上,我们就将这2400个品种分批降价的问题,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应对工作了。”南京医药股份公司销售总监周建军说。
不出所料,政府定价目录扩容之后,一连串的降价文件接连抛出。先是22个抗生素品种降价,接着是今年6月份67个抗肿瘤西药降价,再接下来是即将公布的抗肿瘤中成药降价,以及抗微生物药物降价。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透露:“这2400个品种的价格重新梳理工作将在明年一季度之前完成。”“说是价格重新梳理,实际上就是降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表示。
据周望军介绍,发改委下一步的价格工作包括:形成仿制药梯度定价制度,对原研药、专利药、首仿药区别定价,这在发改委目前正在修改的《药品定价办法》中将得以体现;规定终端加价率不超过15%,同时对中间环节的加价率政策将在调查成熟之后出台;针对中药产业发展低迷的状况,拟出台一些对中药品种的价格鼓励措施。
相比于已经确定降价的2400个品种,5月份由国家八部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中关于加强对市场调节价药品监管的条文,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该通知指出:“调整药品政府定价目录,逐步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处方药纳入政府定价范围。”这意味着所有的处方药都将实行政府定价。
历史上18次降价都是降的“最高零售价”,但理论上的降价金额最后统统化为泡影。此番发改委将行政控制的环节再一次延伸,由最高零售价伸向了中间环节,不但有了终端加价率不超过15%的规定,也有了即将出台的流通环节加价率政策。
流通环节加价率不但针对政府定价药品,还将针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八部委通知中提到:“对企业标示的价格偏高和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价格主管部门应依据《价格法》的规定,采取提价申报、调价备案、限制差价率或者利润率等手段进行价格干预。”据悉,关于市场调节价中间环节的加价率方法,发改委正在酝酿之中。
这意味着从出厂价到批发价再到终端售价,整个环节将在发改委的控制之下。“对于大包商(独家)和营销自然人来说,这将是致命的。”浙江康恩贝制药公司首席营销顾问祝匡善表示。一旦批发环节加价率被限死,就意味着依靠独家优势从上游厂家拿到更低扣率的做法将被认为是违背价格规定的做法。
因此,在营销模式的变化及产品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或在货币紧缩、通涨的现实状态下,产品价格体系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才能确保其能够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竞争。通过进行价格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稳定销售渠道,确保厂家、各经销商、分销商及终端客户在经营该产品时仍能继续获取合理的利润,又不失其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通过品牌建设,才能使产品发展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产品。
一、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对药企的不利影响:
国内医药行业经历了多年混战期,地标转国标、GMP/GSP认证改造、医疗体制改革、基药申报等,现有的药品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而“一药百家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流通及零售行业,也得于蓬勃发展,并快速趋向于区域整合和区域垄断。生产行业的整合却来得相对缓慢。在渠道和终端逐步单一的状态下,对利润的要求不降反升,对渠道而言,配送费、流向费、答谢费、司庆费、信息费等等的收费名头层出不穷,对终端而言,越来越模仿商超模式,上架费、陈列费、条码费、促销费、配送费、赞助费等等的收费名头举不胜举。
因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决胜终端成为现有医药营销模式的主流,对医生、店员这类直接面对患者、消费者的群体进行着竞争性的糖丸攻势,开方回扣、带金销售已形成行业营销定律,而这一切的费用来源药企的利润,这种决胜终端的营销模式无形中使不少药企处于医药行业中的劣势地位,而对于渠道和终端,从产品利润的高低对药企具有多种选择性。
零售价格是价格体系的最后一环,在终端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也是最不稳定的一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直接和透明。在国家对药品监管和价格限制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虽然社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药品价格仍呈现下跌的走势,广东省更是在2010年9月份开始实施 《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希望通过出厂、流通、零售三个环节将药价水分挤出。但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无法改变医药市场营销模式的状态下,使本已利润薄弱、产品品牌力小的国内中小型药企将经受严重打击,而大品牌药企包括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在这种政策下赢得先机。
这种医改中因药价问题使药企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博弈过程,而市场营销模式并未因此而改变,最终导致的是低价高效老药的退市的情况类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内医药市场化模式的畸形所造成的,只有改变国内现有的医药市场化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药品终端价格的下降,而药企又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进行药品生产、质量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有医药市场模式使药品必须具备“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
维护适合于现有医药营销模式且具有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成为药企确保产品在市场生存的关键。就药品而言,目前价格体系中的价格包括:出厂价、价、经销价、配送价和零售价等,每个价格的差额和返点决定了各级客户的利润。如设定价格体系不符合市场的实际状况,那么营销工作便很难开展,药品推广受阻;如设定的价格体系符合市场实际状况,但营销管理制度未有效对价格体系进行有效监管,价格体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会被打破,最终造成药品在市场上的溃退。各渠道、终端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价格体系,同质化产品竞争程度越强,价格体系就越难于维系。在国家政策、通货膨胀、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原本稳固的价格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何为符合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即各级价格均符合客户利润要求的价格体系,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价与最低出厂价的总差额,能够满足销售体系中的所有客户。但近年来,在渠道和终端垄断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合理空间非但没有被压缩,反倒出现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对药价的打压,最终压缩了的仅仅是最上游的空间,也即是药企自身的利润空间,最终导致药企放弃原有产品,不少药企有很多产品批文但实际未有生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价格管控下小品牌药企的生存困局
药企是设定药品价格体系的决定者,随着药品上市时间的推移,当药品在市场形成竞争后,销售体系中上一层的利润不断被下一层剥夺,如没有及时进行价格体系的巩固,当下跌后的价格已在客户链和消费者当中形成定势时,进行价格体系的恢复非常困难。药企通过对渠道管控、货量管理、终端竞争平衡以及零售价维护等达到稳固价格体系的目的。也有不少药企,通过重建价格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强势品牌药品,价格的调整具有类似行政命令的性质,一般而言,销售受影响的时间很短,消费者因对品牌的高认可度,亦会很快能够接受新的药品价格,在终端销售的拉动下,渠道链中的每一级客户在有微薄利润下,亦能接受新的价格体系。
而对于小品牌药品而言,在没有品牌投入支撑的情况下,以满足最大“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而取胜是一贯的营销行为,但持续的非良性竞争和政策对价格的打压,“合理空间”迅速失去优势,致使很多小品牌药企面临难困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者方面:对于小品牌药品,品牌投入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弱,影响其主动购买,药店销售则可有可无。在药品零售价下降的情况下,终端铺货率持续下降。
(二)终端销售方面:零售价格的下跌,要使价格体系继续符合“合理空间”,药企必然降低自身利润,亦使得药企对终端销售的糖丸攻势减弱,导致最终销售决策者医生、店员均失去开方和主推的动力,出现严重的销售断层。
(三)渠道销售方面:目前医药渠道市场主动分销的能力处于薄弱状态,在消费者和终端主动销售拉动力减弱的状况下,渠道滞销现象成为必然。
四、小品牌药企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
政策红利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据介绍,政策红利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在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方面,由于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国家通过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将102种中成药和符合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了基本药物目录,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基层群众的用药需求,使全民医保的效用得到放大的同时,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透露,自医改实施以来,中医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央投资75.5亿元支持了近500所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安排医改资金42.1亿元支持了1960所市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能力建设。全国接受中医诊疗人次从2008年的3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4亿人次。
“尤其是广东,本就属于中医药大省,从生产、经营到市场需求都出现‘供需两旺’现象。”广州本土某知名中药企业一位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中医药在北方的市场份额也逐年攀升。但他也表示,与化学药一样,中药制剂、中药饮片领域也同样存在严重的良莠不齐现象。“公开的配方,疗效却大不相同,这在业内一点也不奇怪。”他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来说还是有大幅度提高的,中药已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9000余个品种,中药产品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他介绍,中药企业虽然巨头不少,但除非是门槛高的特殊病种,否则就常见病治疗而言,产品份额排前面几家中药企业,很难在某个领域真正集中瓜分市场。譬如中成药感冒药,排前五名的企业产品并不能拿走七成的市场份额,所以中小企业还是有不少商机的。
兼并重组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有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重要企业或在此轮政策红利中迎来兼并重组最佳时机,一些有名牌药品的大中型企业机遇尤大。“中药领域越发看重老字号品牌,所以中药企业兼并、重组,可起到‘航空母舰’的效应,已经有越来越多国字号企业意识到并正在展开实操。”一位业界人士表示。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2.1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2.1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3.0%、11.2%、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7.7%;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
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7596.2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15.7%,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38.5%,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25.1%,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2.3%,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116.2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247.6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7.6%;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2.5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
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100.8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85.7亿元,同比增加42.3亿元,增长97.3%。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14.3~14.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13.5~13.7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120.3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食品工业。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130.6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等等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子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医药行业。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先降后升。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3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药行业的全面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
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并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交通运输业。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年,交通行业货运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其中,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但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增幅将明显下降,其中,航空客运还将扭转近年来的稳增局面,出现负增长。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旅游业。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2003年,受“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影响,旅游行业增长将受重创,预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等指标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