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的逐步深入,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总体形势来看,我国部分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依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课堂教学亟待改革。本文就八年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促进八年级数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一、反思:八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在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课堂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案展开,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权威性,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谈及对某数学问题的理解时,由于备课时数学教师对该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回答如果与教师的想法一致,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想法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思维能力拓展,违背了数学课程教学规律。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数学本身是一门集生活性、工具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于一体的学科,但目前部分八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封闭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盲目追求教学进度,一味采取“题海”战术,教学实践中缺乏与其他数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致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数学课渐渐公式化、定义化、流程化,教师教起来“煎熬”,学生学起来枯燥,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缺乏保证。

二、出路:提高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品质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数学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八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八年级数学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明确自身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理论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形成的引导者。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达、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实践中,在得出“任意两点即可确定一次函数图象”的结论之后,教师给出一次函数y=-x+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在各组学生完成作图与交流之后,面向全体学生发问:“你取的是哪两点?”A组代表学生甲说:“我取的是点(0,2),(-1,3)。”B组代表学生乙说:“我取的两点分别是(5,-3),(2,0)。”学生代表纷纷发言,通过作图、小组交流和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函数的积极性。在这一教学实践中,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留足时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主动跳出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创新,力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数学贺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如“轴对称图形”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对折并裁出一个图形,然后对自己所裁的图形进行归类,通过对比自己和同学的图形,观察分析得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即折痕两边的部分都是完全重合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为了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借助多媒体电教设备为学生展示出一系列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大多数图形的性质学生都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在平行四边形是否也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强化课程内容,教师建议全体学生再次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然后进行对折,看看它究竟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师话音刚落,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纷纷开始进行实验,先后得出平行四边形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结论。在这一课堂活动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动手解决数学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反响良好。

八年级作为七年级向九年级的过渡,从学生角度来讲,其心理智力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极强,也是中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最快的关键时期。从数学学科来讲,八年级数学是连通七年级数学与九年级数学的桥梁,在课程内容上既有对八年级教学的巩固与复习,也对九年级内容有初步涉及,难度适中,十分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我国教育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对八年级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课改对数学学科领域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走出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培良.加强数学创新教学研究实现有效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新的学期里,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个人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八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C2964。

新课标把原来的“课题学习”改为“综合与实践”。这个部分反映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可课程的价值,但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终身影响还不是很重视。笔者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在不同形式教学中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案例展示

案例1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下面的问题是南京市2014年中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请你先完成这个问题:

请你根据这个问题,尝试把三角形改为四边形,提出你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尽可能完整)。你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你的研究过程,并给出研究报告。

个人研究完成后,请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你们的研究结果,并给出小组研究报告。

经过此次合作学习,你是否能提出相关问题供大家研究?

案例2

(1)教师任务:经过八年级上册概率和统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家是否有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呢?你会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你感兴趣的问题吗?请自由分组(5~8人)、选题。我们将召开选题论证会探讨大家选题的可行性,订立各小组的研究问题。经过研究后,各小组将研究过程和成果整理,在成果展示会中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2)学生分组选题(一周时间)。

(3)召开选题论证会,决定选题。

(4)学生研究阶段(两周时间)。

①学生编写调查问卷,一例如下:

课外作业及压力情况调查

1.上学期期末成绩班级排名( )

A.1~15(包括15名) B.15~30(包括30名)

C.30~42(包括42名)

2.每天的课外作业时间(指自己找的课外习题,不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

A.低于15分钟 B.15~30分钟

C.30~60分钟 D.60分钟以上

3.每天的睡眠时间(从上床到起床,睡不着的过程也算)( )

A.低于6小时 B.6~7小时

C.7~8小时 D.8小时以上

4.课堂上经常感觉到困吗( )

A.经常 B.偶尔 C.不困

5.每天浪费的时间(大概估计一下,课外活动不算浪费)( )

A.低于30分钟 B.30~60分钟

C.60~90分钟 D.90分钟以上

6.学习压力大吗( )

A.很大 B.大 C.一般 D.没有感觉到学习压力

②确认组员分工,分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5)成果展示会,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本环节,各小组利用制作的PPT来展示调查过程、收集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可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

(6)小组自评与互评。

二、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问题的选择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问题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问题的选择应是切合学生需要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所选择的问题应有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笔者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从课本、课本配套综合与实践教材中选取了不少素材。而案例1的问题来自2014年南京中考数学的最后一题,这道题本来就是一个探索性问题,笔者把问题拓展开来提出新的问题,就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案例2中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来后,布置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用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八年级(1)班同学家庭每周使用垃圾袋数量的调查、中学食堂各类菜品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八年级(1)班学生运动情况的调查、中学生了解新闻的情况调查、城市人读书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热情,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生参与的方式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学生能有效参与活动的方式。

方法一:做中学

Hands-on在数学学习中是指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其中“动手做”是关键,通过“动手做”学生能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动手做”不仅仅是操作或是实验,之后的思考也是一种“做”,动手做的同时也要动脑做,动手带动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证明的教学中,把较为枯燥的几何证明转化为动手操作发现,动手做的过程当中发现规律,再寻求证明的方法。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结果,自然产生了疑,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吗?如何说明它的正确性,也就是如何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不同摆放方式可以创造性地得出不同的结论,再研究这些结论之间的关系,自然体悟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做中体验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乐趣,证明的意识也加强了。

再例如在数格点、算面积一课中,主要是一个探索、归纳皮克定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一步步探索定理,学生体会如何做之后需要反思做的过程,如为什么这样做,每一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生从在教师规定下做,逐步过渡到自己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方法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调恕⒐鄄臁⑹笛椤⒉孪搿⒙壑さ确椒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

案例1是笔者尝试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时间之外,利用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组员个人思考的情况订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分解方案,分别解决后再综合结果,给出每个小组的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方法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的教学形式,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案例2中,教师在课外布置研究任务,适时给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选题、制作问卷、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成果展示和评价的时间。这个过程和原本的翻转课堂有一些区别,是一种经过修正、更适合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统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在课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更充分地研究问题,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又可以对其他人的成果加以评价,发展了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

(三)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

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同于常规的数学教学,在活动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全面的评价。展示可以是课堂上通过动手发现的结论,可以是在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展示,同样可以是代表小组做出的小组成果的展示。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充分展示可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表达、理解他人等全方位的能力。

评价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而应该通过不同主体、不同方式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做出评价。评价应具有积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评价自我以及评价他人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我、反思活动过程、反思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欣赏他人和数学的美。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外,更是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但还很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任晓旭.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16-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重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是为了导入新课,还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播放一个“小魔术”――一张平整的“白纸”瞬间就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也许有学生能够折叠出来,并模仿“魔术变形”,但是速度不可能有魔术师那样快。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立体模型的展开和还原,帮助学生继续挑战,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折叠其他类型的图形,让学生在不断观察、操作、尝试中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动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例子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从而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激发了学习的欲望,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中有一个最短路径问题,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在河边建水泵站向两村供水开始,强调这是惠民、利民的重要工程,但节约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设计出最省材料的管道铺设方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在图纸上先找出一个村关于河岸的对称点,再与另一个村连接,从而得出在河岸建水泵站的点,进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对称轴由一条线拓展为一个面,如河两岸有两个村庄,若要在河上架一座桥方便两岸交流,如何才能保证距离最短?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知道将河宽缩为一条线就可以用原有的经验得出结果。

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其感悟数学思想,敢于将新内容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培养习惯,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仔细预习、认真听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根本。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下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提高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策略;课堂;高效

新课改进入四川这块教育园地已过四年,它已在四川教育生根、开花、发芽、结果,涌现出了不少的课改明星与课改专家。当然,作为教学前沿阵地的我,也正在积极地融入新课改,实践着新课改,也取得了局部的小成就,课堂效果明显提升。但静心反思,我们还有许多值得深思与提升的地方,为此,我在新课改下如何进一步让课堂高效方面做了近2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题,或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等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二、教学语言幽默化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等等,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如:八年级(下)中《二次根式》一节中的2=?,学生较难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丢三落四,顾此失彼。错误之一,漏掉绝对值形式,忽视题目的限定条件。这部分学生一经教师提醒,便恍然大悟,能立即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错误之二,误认为字母都表示非负数或受“本章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影响,无视条件的存在,不愿研究条件所起的作用。这部分学生虽经教师指出错误,仍有似懂非懂之感,无法独立改正错误,即使改正错误,也是表面文章,碰到同类题目,一错再错。笔者认为强化绝对值性质的运用,把绝对值形式书写出来,这是有效减少错误的重要一环,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每做一步都能说出依据的好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比喻:“摘掉帽子,穿上绝对值这条裤子。 ( )2是帽子,| | 是裤子,裤子能否脱掉要看天气冷暖情况,而“a>0,a=0,a

三、借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提升数学课堂教学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比如电脑网络、大屏幕显示、数码技术等等,特别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如果正确恰当地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等等。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源,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亲切和自然,为学生通过自主的、积极的数学思维而成功建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在讲解八年级数学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任意取三点,构造出三角形同时作出三边上的中点并构造三条中线,清楚地观察到“任意三角形三中线交于一点”的现象。此时利用“移动”工具拉动任一点就看到三角形在动态变化中始终交于一点的现象。还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其他功能(例如:度量的功能,动态地观察有关的数据和现象),来发现图形中存在的规律和各种关系。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手段的、全新的、更加直观的过程来学习数学知识的方式。

四、数学课大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点。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户外测量、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树木高参天,如何测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灵活运用、开发教材

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

我们教学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探究便“冲锋不息,战斗不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课改的弄潮儿,课堂高效与整体提升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