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财务会计本质。主要回答财务会计的“属”和“种”的问题,即财务会计“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财务会计是一个能够提供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的系统,其原本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或者说是为了认定和交卸受托责任的,因为在信息社会认定和交卸责任的主要或唯一手段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财务会计环境。一般是由财务会计系统以外的与其有关的因素所构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其发展受制于一系列环境因素,财务会计环境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文明程度。
财务会计假设。会计学领域中无需证明的前提条件,或是对会计学领域中某些尚未确知、目前还无法正面加以论证的事物,根据已知的客观情况所做的合乎事理的逻辑推断或假设。它是一个具有公理性和层次性的概念,其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
财务会计目标。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借以将受托者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向委托者交代明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谁是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会计系统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会计信息要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首先必须有用,其有用性是由相关性、可靠性等若干质量特征来保障的。
财务会计对象。是指财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资金及其运动。
财务会计对象的要素。即对财务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进行的适当分类,是进行会计核算、编报会计报表的基础。
财务会计原则。笼统地讲,是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或基本要求,也有对这项工作具体行为的规范,又有体现会计政策、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等问题的具体规则。但是,概念框架中的财务会计原则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的含义,即一般要求或基本要求,而不是对某一要素或特定事项核算的具体要求。
财务会计确认。是确定某一交易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加以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财务会计确认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在概念框架中应该明确其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
财务会计计量。会计是一个量化的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即金额来表示每项交易、事项、合同而产生的项目和数量。财务会计要反映和监督资金及其运动,揭示要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必须对交易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计量。计量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财务会计本质上就是一个计量过程。对计量对象、属性、单位、尺度、时间以及规则和模式,应该予以明确。
财务会计记录。主要指运用特有的会计语言系统将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事项全面反映出来的过程。记录的方法、手段、信息的载体、会计的循环等基本问题都应在概念框架中约定。
财务会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端结果,对报告的内容与结构、方式与手段、要求与频率,甚至报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都要予以规范。
前瞻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指对未来财务会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的带有预见性的研究,如网络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知识资本会计、信息资源会计、三维会计、企业集团会计等,在概念框架中也应有所体现。
【关键词】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会计假设;会计确认;会计核算
一、校园安全成本会计的原则
1.成本效益性原则
安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及结果成本的减少,而且包括隐形效益,例如人们安全感的提升等。因此,应注意安全效益的综合性、潜在性、间接性,准确评价安全经济效益与成本。
2.有选择披露原则
目前校园安全成本不对外披露,一方面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使大学生很好的了解目前安全投入现状。应当对不涉及保密性的部分信息进行披露。
二、校园安全成本会计假设
1.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从安全成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安全成本是为了获取一定安全效益所发生的耗费,因此,高校安全成本的核算主体应是高校本身。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反应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只有设定高等学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安全成本会计核算处理。
(3)会计分期假设
高学应定期成本报告,安全成本核算的会计年度以公历年度较为合适。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记录的基础,安全成本核算也不例外。
2.特殊假设
(1)学生收益均等假设
高校培养学生具有多层次性,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多个层级,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分别进行会计核算有难度,因此假设学生收益均等。
(2)各年安全成本均等假设
高校安全成本假设各年安全成本当期耗费是均等的,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进行直线法摊销。
三、安全成本的确认
安全成本投入应首先解决在会计上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问题,安全成本的投入可以带来长期收益,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不应当费用化。另外,安全成本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1.安全成本的投入预期会给高校带来正效益
安全成本投入可以降低结果成本,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出。
2.学校拥有安全设备等设施的所有权
企业享有安全设施的所有权,能够控制安全资产,获取经济效益,即结果成本的而降低。
3.安全设备由过去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安全资产由过去高校购买行为或者自行组织建造形成。
4.与安全成本投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入企业。
在安全成本投入的有效期内,必将带来结果成本的降低。
5.安全成本投入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
在安全成本核算中中, 反映高校安全成本投入带来的社会效益没有历史的交易价格加以计量, 但是安全成本的投入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
四、安全成本的计量
安全成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计量单位为人民币。安全成本计量要求校园安全部门建立良好的核算机制,有健全的历史成本资料。
五、安全成本信息的披露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提高安全成本会计报告,以反映高校安全投人数量、结构及安全效益等相关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包括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主要采用货币计量,以综合反应安全成本投入。同时也应披露设备数量、技术指标表等非货币信息。
安全成本会计报告可以借鉴公司报告“表内报告与表外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货币化信息在期末单独汇编为会计报告, 以便大学生群体了解高校安全现状。
会计报告应披露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安全成本投入数额;预防成本,包括主动预防投入与被动防护投人;结果成本,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鉴定成本。
六、安全成本账户的设立
安全成本会计账户的设立是安全成本核算的核心环节。高校安全成本核算,可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结果成本、结果成本差异、累计折旧、安全成本、效益成本差额七个二级科目和若干明细科目,具体如下:
1.预防成本账户
预防成本账户用以核算为防止发生各种高校校园安全事故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下设可进一步设置安全工作成本、安全培训成本、安全宣传成本明细科目。安全工作成本明细科目用以核算在高校校园安全体系中,为了预防、应对、处理可能的安全事故,提高高校校园安全质量所发生的的成本。安全培训成本用以核算为使高校校园安全达到既定目标所发生的提高高校校园安全硬件设施和提高高校校园安全人员素质能力所发生的成本。安全宣传成本用以核算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所进行的高校校园安全宣传工作的成本。
2.鉴定成本账户
鉴定成本账户用以核算在测试评估高校校园安全质量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安全落实检验成本、安全效果检验成本两个明细科目。安全检查成本用以核算对各项高校校园安全设施和防患情况进行检查所发生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成本。安全效果检验成本用以核算为检验各项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所发生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成本。
3.累计折旧
用以计提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的累计折旧
4.结果成本账户
结果成本账户用以核算高校校园安全水平下发生的实际安全事故损失。包括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两个明细科目。内部损失科目用以核算高校自身内部资源的损失。外部损失科目用以核算因高校自身责任而在外部发生的各种赔偿、保险、罚款等。
5.结果成本差异账户
结果成本差异账户用以核算当前高校校园安全水平下发生的结果成本相比同期降低额。
6. 效益成本差额
月末,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折旧额结转至安全成本账户,用以比较当期费用化的成本投入及结果成本与当期结果成本降低额。
7.安全成本
用以汇总当期费用化的成本投入,即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的累计折旧。
七、成本核算的资金运动分析
我们借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施先旺老师的“会计平面模型”来分析成本核算的资金运动。
其中代表“土坑”,代表“土堆”,土代表资金。方框内为企业内部
1.发生预防成本
借 预防成本
贷 相关账户
2.发生鉴定成本
借 鉴定成本
贷 相关账户
3.计提折旧
借 安全成本
贷 累计折旧
4.期末汇总
借 成本效益差额
贷 安全成本
借 成本效益差额
贷 结果成本
借 结果成本差异
贷 成本效益差额
八、结论与展望
1.文章主要贡献与缺陷
(1)这一项目中,首次较为完整的提出高校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体系。明确了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
(2)从资金运动角度建立高校校园安全成本的核算标准化流程。
然而受条件所限,本文仍存在如下局限性:(l)本文没有提出安全成本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2)未建立安全水平指标和综合安全指数。
2.展望
校园安全成本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体系不成熟,核算方法有待实际检验。高校校园安全成本核算在高校中的应用仍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摸索,但是,随着校园安全日趋重要,校园安全成本会计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校园安全成本核算的应用、普及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海滨.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
[2]王旭.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作研究.2011
[3]任月君. 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及在煤炭行业的应用.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1
[4]Taking cost of security into account.2002
作者简介:
论文摘 要:环境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有识之士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吸取、借鉴其它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从而形成环境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我们会计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是对环境负荷进与出的记录。基本定义可表述为: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从社会利益角度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边缘性的新兴学科。环境会计中的环境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由除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体和非生命物质构成。从环境会计的基本属性上说,环境会计仍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同时又是会计学同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环境会计除要秉承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外,还要吸取借鉴包括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环境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环境会计对象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环境会计所计量和报告的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一是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是指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的损耗是指由于环境资源的消耗失控、重大事故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及以各种形式上交的对环境补偿的支出等。这些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以货币表现或者形成财务问题,能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环境活动,是环境会计核算的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环境会计要素。二是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企业的环境目的与环境政策、措施,员工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素质的提高。它们虽然暂时并不直接涉及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从国外的初步实践来看,应将其列入对外信息披露的范围之内。
二、环境会计目标
环境会计目标是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其内容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为社会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主要应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性质等信息。
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作用。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制定机关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环境保护部门可以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对过去的措施做出评价,对未来做出规划;企业管理者可以评价和衡量企业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社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恰当的定位。
三、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假设是进行环境会计工作的前提。为了使环境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有统一、稳定的前提, 必须依据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就是对这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它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兼有独特的、新的内涵,与传统的会计假设一起构成环境会计核算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环境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明确了会计主体,才可以界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才能正确衡量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以会计主体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对其行为特性的核算范围从空间上进行有效的界定,才能正确反映一个经济实体所享有的环境资产和应承担的环境负债,才能正确地计算环境收益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失,才能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
(二)环境资源价值假设
由于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客观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因而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的范围,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必须根据边际价值理论的原理确定环境资源的价值,应选择客观合理的计价评估方法,综合环境资源的特点、有用性、稀缺性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对其进行评估,确认其价值和价格。
(三)环境会计计量假设
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有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也要用实物计量。在货币计量中,既要用历史成本,又可以采用其它计量属性;对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还需要用文字或是附注的方式予以说明。
(四)环境会计受托责任假设
环境会计中的受托责任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在环境会计核算中,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环境会计中的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对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一) 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刚起步,想让环境会计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使用先试点,后推广,由简入繁,从易到难的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些资源性生产企业、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环境会计试点工作的企业。等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加以修正、完善,并且分行业、分部门的逐步推广出去。
(二)提高会计人员和企业内部有关人员的素质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措施的改进和发展,环境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浅显的只追去环保结果慢慢发展为今天全方位、全过程都要重视环保效果的新管理思想。这就进一步要求会计人员及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环保人员等内部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其知识结构,掌握会计学、环境科学及环境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三)加强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的存在是为实务服务的。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特别是环境会计在计量上的难度大,使得环境会计实物进展缓慢。因此,如果我国的会计主管部门对此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可望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为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础,以此推动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
(四)组建环境会计机构,建立环境会计法规层次模式
以统一的会计准则取代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的时候,必须考虑新兴会计问题,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等。就环境会计而言,我国可以由财政局和国家环保局牵头,组建环境会计专门机构来负责组织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准则制订,通过建立环境会计法规层次模式,明确提出试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要求,通过检查指导促使各企业按照要求定期予以披露,关注和推广环境会计核算技术和方法,培训会计人员,直到建立中国的环境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1] 周存攀,张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年7月
[2] 杨波,袁春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浅谈[J].经济师.2008年1月
[3] 王敬.对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思考.辽宁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月
论文摘要:《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但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圆满完成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增强其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满足会计教学工作之需要。
《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会计本质,加强对会计岗位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能力又品质优良的会计专业人才之目的。然而,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实际不断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一、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体系架构缺陷
现在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体系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一般皆包含总论、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设置账户、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此章节体系看似内容丰富,也近乎科学合理,但实则内容单一,结构僵化,无法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虽然许多《基础会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内容,有的细化了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内容,还有的在财产清查中增加了企业内控制度内容等不一而举。但这不过是因编者的“创新冲动”之需而做的一点内容上的充实而已,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有个别《基础会计学》教材以改革其内容体系为名,把原本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如有的教材人为地删除了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等重要内容;有的教材把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从复式记账后面调到会计账簿后面讲述;更有甚者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调到财务会计报告前面讲述。上述做法割裂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既不符合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也背离了学生认知规律,授课教师无奈,只得打乱教材内容体系来讲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内容缺陷
《基础会计学》既然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所肩负的任务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结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把相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并使之融会贯通,要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会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者必须坚决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并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必须让学生实现角色的完全转换,从学习《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来要求,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纪,忠诚岗位职责,杜绝职务欺诈和职务犯罪。然而,当下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对上述内容阐述不够完整,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础会计学》的任务就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教学,诸如转账结算、纳税申报、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无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学校教育即可达成。须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应懂得“教不严,师之惰”,今天不在课堂上进行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教育、引导,只能待明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这恐怕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即使如此,个别同学的未来走向何处也无法预知。
(三)实践教学缺陷
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作为学校就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其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原始”状态,放在教学首位的依然是理论的灌输。有些院校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投入,但也不过是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增加会计模拟实训室而已。更何况个别院校不是从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工作出发点,而是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检查所驱动。据不完全调查,有相当多的会计院校毕业生从未走进过会计模拟实训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前从未进行过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到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去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了。如此这般,何谈实践性教学?何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显然,要实现《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守的会计专门人才,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为全方位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真正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将其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会计主体、忠诚于岗位职责的经济卫士,做到“常在河边站,永远不湿鞋”;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复式记账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等内容,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熟识转账结算、纳税申报等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措施
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圆满完成《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并大力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之格局。
(一)构建《基础会计学》模块体系
模块一: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块。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有所介绍,但在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内容单一、生硬,缺乏应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对此,该模块要进行极大地丰富,适当增加会计岗位特性;会计岗位法规要求;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认知教育,使之真正领悟会计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如何从事该职业?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为该职业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会计岗位职责的特殊性;熟悉对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地位、待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每一位同学从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将该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融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懂得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必须从现在起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强化实践、勇于承担;就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财经法规,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典范;就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捍卫会计职业的尊严。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灵魂,是才发展之内部动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达上述效果,应加强该模块的案例教学,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的职业特性、社会价值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开始预防和杜绝职业欺诈和职务犯罪,从而实现会计职务控制关键点的进一步前移(自学校专业教育开始)之目的,为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质高尚,知行合一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会计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内容在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叙述较全面,编排较合理。但有个别教材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原则等内容删掉了,有的将该部分内容编入了《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是应当保留在《基础会计学》教材中较为恰当,因为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质量要求,更是初学者进入会计知识王国,把握并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这一模块应主要包括会计概念及特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与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其中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两部分内容。而要同学们系统地把握《基础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些难点问题。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从生产、生活的实例谈起,从会计对象谈起,弄清楚何为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的筹集)?资金到哪里去(资金运用)?进而逐步解决会计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解决复式记账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具体论述时,应当厘清三条线:基本线: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与会计核算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问题;企业会计对象线: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设置,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载体问题;会计要素间相互关系线:资产与权益的相互关系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静态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平衡公式)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记账公式),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
模块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模块(主体模块)。通过模块一,让同学们建立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鉴别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模块二,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真正理解会计恒等式原理,因为它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而模块三,则是为系统地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让会计循环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脑海之中,为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圆满完成会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模块的路径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结合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讲述,并简要介绍转账结算的内容,否则,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将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穿插在经济业务中从简讲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在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为其起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则是其终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之。
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会计目标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展开: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管理当局最关注企业的哪些信息?会计部门如何向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导入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资料从哪里取得?导入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资料从哪里来?导入会计凭证。显然,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与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从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出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摸清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路径,提高同学们研究《基础会计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会计循环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步,从会计核算的起点——凭证的取得与审核开始,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内容逐一展开。该步骤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边讲边练,其教学过程就是会计工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在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记账凭证的结构、内容、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分类、登记与核对;记账错误的查找与更正;财产清查的组织、方法与结果的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分类与编制,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程序。
模块四: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实践环节:转账结算流程;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流程一定要和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会计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它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维系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发展。因而,《基础会计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千方百计地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二)强化《基础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习惯上一提会计实践教学,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一提师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考取,至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则考虑的较少。会计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以前,带领学生到经济法庭旁听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是相关会计职务欺诈与会计职业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直接感知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调查会计人员在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今后学好用好《基础会计学》提供可靠的源动力。
2.改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健全实训室内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主管岗位;银行结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让同学们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会计实际工作,如采购、报销、结算、纳税申报、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培养其岗位认知能力。
3.创造条件建设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同时,在事务所里实施导师制,让同学们在会计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会计实务进行会计核算。
4.鼓励会计教师建立会计工作室,有偿聘用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会计室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在会计工作中体会其社会价值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会计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专门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定能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一、物价变动的现状分析
1.物价变动的概念。物价变动的概念可以通过分别解释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语而定义。物价就是我们通常所描述的商品的价格或劳动力价格,两者都可以被称之为物价,一定数量的货币在商品上的购买力或者劳动力的换取上的表现就是物价的定义。
2.物价变动的种类。物价的变动通常能够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分别为物价变动的范围和物价变动的方向。
(1)以范围划分。以范围对物价变动进行划分则可将物价变动分为特定变动和综合变动。特定变动是指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而综合变动则是指货币购买力的降低或升高。物价的综合变动与特定变动存在着互相作用与互相影响的关系。
(2)以方向划分。以方向对物价变动进行划分则可将物价变动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物价或劳动力价格比以往高则称之为物价上涨,而物价和劳动力价格比以往低的时候则称之为物价下跌,持续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则被称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物价变动的现状。我国在建国后呈持续通货膨胀状态,但步伐相对缓慢。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愈发严重,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通货膨胀的速度相对还比较缓慢,从1990年~2000年我国的物价变动综合变动大体上翻了一翻,而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物价变动已经比之前的10年变化更多,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物价的变动已经翻了两翻,通过统计局报道的数据我国物价变动并没有表现出放缓趋势。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尤其是最近5年,我国的物价变动幅度相对较大,通货膨胀预期也相对较高,这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在此调整形势之下必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会使我国的物价变得相对比较平稳,这样会使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有所降低,但目前通过何种策略抑制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仍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对会计原则的影响。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会计核算包括历史成本核算,但历史成本核算的原则就是以物价稳定作为前提条件,若物价出现持续变动时,历史成本的计量所提供的信息则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其已经无法正确的表现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进而使企业资产中的实际成本和现行成本出现差异,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同时在通货膨胀期所获得的收益会导致其与历史成本比较中虚增企业的收益,进一步加大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以上即是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造成的影响,使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严重问题,阻碍会计目标的达成。
2.剥夺会计报表的价值。物价的大幅变动,会导致会计报表中利润表包括其中的资产负债数据失去其有效性,使之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具有表现力。在资产负债表中,历史成本会计会以业务开展时的成本进行核算,但不同项目其业务开展时间的不同导致其物价指数以及货币的购买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故导致资产负债表数据失真。同样在利润表中,收入是当期实现,而成本与费用则是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计算的,故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最终核算结果与实际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时期,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会被放大更多,导致计算的利润结果与实际利润差异更加显著。利润虚增会导致企业缴纳为数更多的税款,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运营资本,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3.影响投入资本的价值。企业的净资产确认由多种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费用以及收益等。而以上各项均采用分期计算的方法,历史成本会计对各个时期的核算均使用当前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均与现在不同,这就导致会计报表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投入资本的价值,尤其是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时期会导致失真更加严重。而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利润获取的前体则是资本的保值,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则会导致企业利润虚增,这就使得企业缴纳更多的税款,同时对股利的支出也会比实际的要多,这就导致企业运营资金减少,对企业的提升与发展十分不利。
4.改变货币计量。会计核算的前体是货币计量,一般认为其具有两种意义:①以货币为同一标准对会计的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度量;②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使其更适合作为货币会计的计量标准。而脱离于“金本位”的纸币在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干预之下必然会导致货币价值的变动,而货币计量的基本前提即是币值的稳定,脱离了这一前提的情况下,货币的计量将不再符合实际。
三、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对策
1.加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能够解决实质资本维持问题。具体实施方案为: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在这一年限内,早期计提较高的折旧费用,同时逐年提高其折旧费用,这样就能够在早期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收入的配比,并及早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能够使企业快速收回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但由于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历史成本投资范畴,故加速固定资产折旧虽然能够使企业快速收回投资成本,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维持的实质问题,故应通过其他措施进行实质性解决。
2.调整会计报表的统计范围。通过调整会计报表统计的范围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解决物价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的。现在的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原则为主,故其提供的财务信息在反映历史信息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其中包括历史收入和历史支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逐渐提高,这就需要会计报表的信息更新速度也应该提高,从而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提高其信息的准确性。目前财务报表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报表对不确定信息的披露降低,进而降低报表的真实性,故实现财务报表外披露、增加报表的附表内容能够更多的体现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定期重新估价固定资产。不同的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部分企业采取保值态度,这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从而提高企业的支出,降低企业的利润。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重新评估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现有固定资产价值,通过采用此方法能够将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转换为现在的报价,同时能够保证利润表中的当期收入与折旧费用的配比真实的反映当期成本,从而保证会计报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此方法能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现阶段的支出和盈利状况,有利于企业调整策略,实现正确发展。
4.调整会计模式。调整会计模式可以通过以物价变动会计代替历史成本会计的形式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调整会计模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真实会计报表信息的披露。
(1)不改变购买力(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该会计模式还有一种称呼为一般购买力模式,或被称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其基础依然为历史成本原则,但其采用自行定制的一般购买力单位进行会计核算,通过实施此种会计模式能够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2)名义货币(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该会计模式的另一种称呼为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其计量方式为现行会计成本,同样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这里首先应确定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不同的企业影响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故现行成本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物价变动的情况,而现行成本则是企业更加关注的问题,采用现行成本能够更加准确的为企业提供信息,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一般购买力(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通过结合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和名义货币模式,其计量现行成本的同时以一般购买力作为货币的计量的单位,故能够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