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管理投资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企业必须严格的控制好对设备投资的规模,将资产经营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使企业对设备的分配过程可以有章可循;其次,企业要健全内部资金使用制度,制定企业资金授权管理方法,明确资金管理管理的权利,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企业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入库、核算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要建立资产预算管理制度,认真的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编制资产预算表,预算的指标既要以企业战略为前提,又要考虑到企业下一年度资源的变化,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在资产预算管理上的盲目性,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意识和人员素质
大多数的企业对于资产管理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是树立一个清晰的资产管理意识,首先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加大对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更新资产管理人员的意识和专业水平;其次,企业在对大型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同时,也要提高对资产转化与迁移的重视程度。同时,企业管理者也要通过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对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企业资产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健全企业资产管理的监督方面企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首先,加强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提高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避免部门权利过大造成的;其次,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监督,健全定期稽查和岗位轮换制度,避免财务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中饱私囊现象发生;再次,加大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监督力度,杜绝经理、厂长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的进行投资。同时,企业也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来加大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帮助企业完善管理程序,审计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形同虚设,企业管理者要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审查。同时,企业也要健全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其中绩效评价的指标要充分的考虑到资产管理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地区上的差异性,指标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清晰,绩效评价机制要坚持以评促改的原则,将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有效的联系起来,降低管理成本,更好的实现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
(四)加强对企业资产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分析
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资产管理的优化配置,企业要在投资项目之前做好对被投资方的经营情况、信誉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保证投资回收率。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控制好投资项目的规模,不能盲目的扩大投资规模,避免投资规模过大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发生。同时,国家部门也要对相关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进行严格的认定,提高资产评估部门和人员的水平,更好为企业资产管理评估服务。
二、总结
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特点
(一)整体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2012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拉开了国家加强机场规划和建设的步伐。过去几年,民航发展规模增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民航全行业稳步发展,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45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9.6%;完成旅客运输量18亿人,年均增长10.3%;完成旅客周转量28836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2.5%;完成货邮运输量2887万吨,年均增长2.3%,完成货邮周转量90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1%,较“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了71.8%、73.2%、84.4%、33.2%和42.3%。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800亿元左右,是“十一五”期间的3.1倍。“十二五”末,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10个,较“十一五”末增长35个;机队规模4554架,其中运输飞机2650架,通航机队1904架,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053架和894架。
(二)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民航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速度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是建设目标定位清晰。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中,与建设目标相关的有三个:在机场建设方面,建设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及国内机场网络,重点是构建机场网络体系,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推进枢纽机场建设;在空管建设方面,提出要实施空管强基工程;在通用航空发展方面,提出强化通航基础保障体系。二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根据民航局《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8年6月,“十三五”规划中的48个机场建设项目已竣工,91个机场正在建设或可研批复,26个机场已立项,总体实施率达74%。
(三)复杂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身具有一定规律。一是投资项目组成相对复杂。既有机场的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项目,也有空管的配套建设项目,还有航空公司的基地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等。二是投资项目大小不一。大的比如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属于国家级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关注度高、要求高;小的比如局部的升级改造,虽然体量偏小,但也是民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短不同。
(四)管理要求之严前所未有随着国家财经制度改革,民航投资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是预算编报涵盖面广。预算的编报涵盖了政府采购预算、项目预算绩效指标的设立及评价,同时预算编报要求不断增加。二是资金管控越来越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融入项目资金支付方式、会计核算等各环节。三是采购程序越来越规范。除履行建设程序外,项目采购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等程序。四是绩效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逐步深化,对预算管理及业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资金规模前期论证不到位,实际投资与概算差异过大受项目变更、汇率、招投标等因素,前期规模论证在项目决算阶段很有可能发生较大偏差。个别大型项目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信息等因素风险导向型过程控制,导致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超出概算。
(二)竣工决算编制缓慢,固定资产移交不及时财政部规定“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可投入使用或者试运行合格后,应当在3个月内编报竣工财务决算,大型项目不得超过6个月”。受项目进度和签证、变更导致竣工价款结算不及时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按时完成。同时,受实物移交和决算编制影响,项目资产不能及时移交,财务报表中在建工程比例大、计入固定资产比例较低的情况明显。
(三)管理职责不清晰,资产管理待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涉及建设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等。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责相对复杂,各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责权重叠,权责落实不明确。项目验收后至正式移交前,部门间衔接不紧密,导致项目资产在此期间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四)运维成本考虑不够,后续支出资金保障乏力基本建设项目在投资前对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都经过严格论证,但对后期的运维模式、成本等方面往往缺乏合理的规划,后期运维成本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化、精细化,前期缺乏有效预计还会影响运维资金的筹措。
(五)维护保养不及时,运维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由于管理观念淡薄,固定资产投入初期,为减少成本支出,不重视对设备的保养,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无形中增加了单位的成本费用。
(六)财务管理人员能力不够,投融资管理水平欠缺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对项目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普遍存在着凭经验、凭主观决策的现象;在筹资决策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融资方式的认识思路狭窄,也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管理,导致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现象。
构建基于全过程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
投资项目财务全过程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一)可研初设阶段的财务管理规划可研阶段,通过分析投资项目需求单位的发展规划和财务现状,明确具体投资方案;对规划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周期性的投资计划,合理安排项目投资;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合理管理项目的前期费用。
(二)项目实施中的财务管理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工程的财务预算管理、财务概算的执行、工程的财务支出管理、工程的资金筹集管理、合同执行管理、核算等。
(三)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中的财务管理竣工验收阶段,做好资产的清点与移交、工程的验收以及资产的暂估转资。在结算阶段,配合完成核实工程的实际工程量审核。配合建设部门进行资产的清点和工程整体验收。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应尽快进行上报、审计、批复等工作。
(四)资产交付中的财务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按照“谁使用、谁拥有”的原则依据固定资产台账办理资产交付。资产交付后,要尽快完成结余资金的上缴或处理。
(五)项目后期的财务管理项目资产移交后,应按实际适当调整前期运维方案。适时启动项目财务管理后评估工作,形成对本次项目财务管理的总体评价,找出存在问题,不断改进。
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水平几点建议
(一)提高重视,形成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良好环境1.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的主体管理职责,充分认识财政部“把资产管理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位置”的深刻意义,强化对资产管理的责任担当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和投资效益,切实落实好国家和民航发展战略。2.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项目建设与财务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合理、及时筹集、使用建设资金;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准确完整核算项目成本;参与做好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3.促进业财融合,提升人员综合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建立适应业财融合发展的整体管控架构,加大单位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力度,相关人员要具备广阔视野、全局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有效发挥业财融合的中坚作用;财务人员要主动深入到业务的决策和实施中,了解核心业务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战略财务、业务财务的重要作用。
(二)多措并举,持续完善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手段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形成一套互通互联的管理制度体系,聚焦制度执行。同时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厘清工程管理、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各自界限,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体系,有效制衡权利、防范风险。2.加快信息化应用按照“流程信息化”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结合新的管理思维,梳理业务流程,前移管理关口,整合资产资源。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相集成,通过数据信息适时共享,促进部门协同,最终建立一套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配置、执行、运维、报废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3.加强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项目投资评价,在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决策方法,估算投资方案的各类价值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综合运用资本结构决策方法,合理选择负债融资、权益融资等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关注集团授信贷款、可转换债券等新型融资方式与工具,不断拓宽思路,拓展融资渠道。
(三)把握重点,抓住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1.加强成本管理通过建立基建项目工程投资控制机构,严格落实规划设计,严把工程追加,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工程变更;坚持风险导向型审计策略,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评估,加强成本监督监管,努力化解财务风险,打造良好的财务治理体系。2.规范竣工财务决算通过建设管理、资产使用、财务等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对在项目建设前期及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把好工程结算关,加强日常数据收集,夯实财务基础,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及时性。3.关注资产移交资产使用和实物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及时补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固定资产项目资产移交全过程管理,与项目建设部门形成管理合力。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期较长的项目可以采取阶段移交方式,切实做到投资项目资产“有人建、有人接、有人管”,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四)关注后续,实现全闭合的资产管理链条1.加强后期运维预算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应在建设初期就明确资产交付和使用单位。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将后期运维预算纳入部门预算考虑,为单位下阶段的资金筹措打好基础。重点研究未来的运维管理方式、人员配备要求等,加强对项目投资建设后期成本的计划和把控,将运维成本的管控置于决策的全过程。2.加强后续支出管理固定资产投产运行后,还将面临改良、维修以及大修的过程。要明确改良支出、维修支出、大修支出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量化标准,按照标准统一进行资产的相关财务管理。3.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持续对项目资产运维成本进行数据采集,丰富研究数据,逐步形成资产运维成本数据库,完善运维成本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预算管理和分配模型,逐步形成资源配置方案,为后续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依据并加以应用。
(五)协同配合,探索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1.探索建立共享共用和资产调剂机制强化资产配置与资产使用、处置的统筹管理,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在系统内部所属单位间建立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的共享共用和调剂机制,坚决杜绝和纠正资产长期闲置,探索建立地区级、总部级资产共享中心,切实盘活资产存量,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监管机制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到位的奖惩制度加强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建立专业的监管部门,将后期的运维一并纳入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同时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帮助有关部门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完善内部政策或执行政策的程序,促进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更为有效地运行。
结束语:
报告说,2014年中国企业在美共完成152宗投资交易,其中并购交易数量达92宗,创历史新高。2013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达140亿美元。
从具体投资行业来看,2014年中国企业对美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投资规模最大,达到57.5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在美投资总额的约48%。房地产业是中国企业去年对美投资的第二大领域,投资金额达到31亿美元。此外,食品、制药和生物技术业也成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热点。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企业对美国能源业投资规模降至3.3亿美元,创5年来新低,但预计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将为中国企业今年参与美国能源业并购交易提供更多机会。
私营企业仍然是中国对美投资的主体。去年,中国76%的在美投资项目和81%的在美投资额度都来自私营企业。报告特别指出,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中国金融机构正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对美投资和并购业务。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思考
一、铁路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资产管理脱节
铁路运输企业资产管理始终延续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资产的价值管理和资金筹集与资产的配置、调控、更新、大修以及报废处置等相脱节。严重影响投资效益。
2.不良资产多
从我段2011年资产清理核实结果看,不良资产清理核实5项,金额2243.38万元。闲置资产113834件,金额4009万元。
3.重基本建设投入,轻原有设备更新改造和大修
近年来,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使大量的资金投入流向了高铁建设和新技术装备的更新。对既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大修投入比例不足,拼设备老本现象突出。
二、原因分析
1.铁路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是造成内部资产管理脱节的主要原因。一是资产的配置、调控、更新、大修以及报废处置由计划和专业管理部门控制,财务部门只负责资产的价值管理和资金筹集,未能参与其决策过程。二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之间资产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资产与资金脱节。
2.管用环节不顺畅。资产的配置和调控权集中在路局,计划部门只管计划,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招标采购,站段只管使用。采购那家的产品,什么时间到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站段不清楚。到没到货路局业务主管部门不清楚,路局财务部门也不清楚,路局业务部门按合同给财务部门提供付款依据,按合同付款后下转站段,站段财务与业务部门联系核实,货没收到,路局已经下转,站段还得按下转时间入账,造成账实不符。
3.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很多。一是生产力部局调整后,原有站段被整合为车间或班组,生产任务不饱和,造成资产闲置。二是新技术装备的大量投入运营,原有设备被淘汰,造成闲置。三是机车配置不固定,机车调入、调出频繁,使相应的工装设备、互换配件等资产不能及时处置。四是历史原因形成的长期积压,如8K机车随车购入的大型互换配件,有的从来就没有用过,长期闲置。五是受经营战略影响,重基本建设投入,轻原有设备更新改造和大修,造成拼设备老本现象突出,使资产提前丧失使用价值。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所谓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我们认为铁路运输企业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将国有资产纳入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合理配置资产。首先财务部门参与资产投资管理,根据资产数量和结构编制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大修投资资金预算,确定投资规模,然后由财务向计划部门下达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资金预算。其次是计划部门根据投资资金预算编制投资项目计划。编制投资项目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研究资产配置需求,做好资产配置测算,编制资产配置计划,为编报预算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编制问题库可采用提报预算建议的方式进行,按资产类别,分类排队,区分轻重缓急。第二步:分系统拟定资产配置标准,确定投资比例,编制投资项目计划。第三部:做好项目分劈,合理的资产配置,防止重复投资。
2.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一是从资产项目投资到资产交付使用,实行全过程财务监督。财务部门建立资产销号制度。对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财务科向业务部门下达投资项目预算,建立资产台账,及时掌握完工进度,对竣工的投资项目要及时督促业务部门组织验收、填表、组固入账,入账后进行销号。对于路局下转的固定资产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核对入账,对账单已经下转,实物没有到达的项目建立明细台账,定期与业务部门进行联系,资产交付使用后销号。二是定期组织资产清查,及时掌握资产动态,清理不良资产,确保资产完整的同时确保资产发挥应有作用。对不需用的资产及时向路局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处置意见,能够调拨的及时调拨出去。对达到报废状态的资产及时填制报废申请,进行报废处理。三是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3.健全资产管理工作体制。资产管理体制要与资产管理工作相适应,健全和完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资产管理工作体制,将资产管理工作监管责任落实到位。避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及财务管理相脱节。有条件的单位应当逐步开展资产共享共用试点工作,化解部分单位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矛盾。
一、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内涵
另类投资属于非标准化的投资,一般来讲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缺少流动性,投资定价多是投资双方基于谈判而定,这里体现出了流动性溢价,即流动性低的资产其预期收益高,因此相对于传统投资而言另类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
本文所说的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是特指保监会批准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的非标准化的工具和产品,即除了股票、基金、债券等可进行证券化之外的其它新兴的投资工具和产品。目前,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工具和产品主要有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具体包括股权类和债权类投资计划等。
二、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度环境
保险资金由于其行业和资金属性,一直以来以追求稳定收益为基本目标,2009年以前投资形式通常以固定收益类投资和标准化金融资产投资为主。2009年2月,新《保险法》颁布,同时出台《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等相关政策,对于保险资金的监管开始逐步放开。2010年8月,颁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明确保险资金投资于不动产、股权领域,丰富了投资组合,降低了配置风险,有助于保险公司解决资产负债错配问题。2012年,为增加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空间,降低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放开政策陆续出台,直接引发我国保险资金另类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发展迅速。2013年2月,《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债权投资计划发起设立由过去的备案制改为注册制,债权投资计划发行门槛再次降低,进一步加快了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步伐。
(二)发展现状
保监会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4月,保监会初次公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细分数据时,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9775.71亿元, 其中其他投资(另类投资)7851.71亿元,占比11.25%。201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76873.41亿元,其中另类投资余额12992.19亿元,占比已达16.9%;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93314.43亿元,较年初增长21.39%,其中另类投资余额已达22078.41亿元,占比提高到23.67%,同比增加69.93%,增幅远高于总体资金余额增幅。仅一年半的时间,保险另类投资规模增长14226.7亿元,占比增加12.42个百分点。
然而,监管放开使保险资金另类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发行投资产品风险也逐步显现,监管重点也开始向风险管控转移。以债权投资计划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共有12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90项,注册规模2877.6亿元。但截至2014年2月,成功设立70项(足额募集48项,未足额募集22项),正在募集17项,发行失败3项,设立成功率77.78%;债权投资计划实际募集资金规模1495.45亿元,资金募集率51.97%。此外,投资项目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如不动产),将使投资风险加大,也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三、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从政府监管角度,应放开监管界限,尤其是在投资限额和范围方面的监管,以市场调节为主
第一,监管的目的并不是替保险资金进行担保,而是以预防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原则,不应过多干预。保险资金投资是保险公司作为法人主体进行的市场行为,其决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均应由公司自身承担后果。第二,监管机构管得越多,将对保险资金投资束缚就越多,好的投资机会可能因监管限制而无法执行,将极大影响到保险资金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与目前简政放权的大势相悖。第三,应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利用行业协会平台,使监管主体和市场主体实现良性互动。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对保险公司发展意义重大,应积极参与
第一,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的有益补充,是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更多的选择。第二,另类投资产品一般期限较长,3―5年甚至更长的久期,通过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投资于能够带来长期大额回报的战略性资产,体现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与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长久期投资的需求不谋而合。第三,另类投资,无论是股权、债权,一般都涉及具体的被投资企业,通过另类投资有利于深化保险公司与被投资企业的合作关系,提高与被投资企业的粘性,从而反补保险主业。第四,在国家大的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应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新投资等项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从发展方向角度,应注重多元化发展,这将成为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