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作文

初中学生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作文

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第1篇

论语读后感(1):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此刻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联,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应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应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应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下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职责。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好处。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后感(2):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此刻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务必,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就应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刻里获得超多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超多的时刻却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刻内获得超多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期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必须的知识积累,没有必须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搞笑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明白是乐教、善教。

论语读后感(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就应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就应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情绪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往往题材狭窄,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绞尽脑汁,但写出来的文字总觉得平淡无味,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寻生活趣味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语)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斓的,关键就是你是否注意观察。观察,能够因“仔细察看”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对外祖母的描写饱含深情。如写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这样贴切传神地描写,使我们如见其人,正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这么一位读来亲切、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许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为作者“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才给我们展现了无比灿烂的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而农村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以着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经常喜欢去钓鱼、钓虾。到农忙季节,老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既体会其间的甘苦,又能观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临近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民俗民风,体会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习俗。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这样,真正走进农村生活,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 品阅读甘味

农村初中的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相对于城里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眼界狭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不少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平时笔者极力提倡学生多看新闻、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如《读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学生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在课堂上朗读“我最喜欢的短文或片段”,推荐课外阅读,说说课堂体验或心得等。这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笔法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模仿,也是必经的学习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初中语文课本上选编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让学生也去尝试刚学到的方法。如学习了《童年的朋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同学,抓住人物的一两个特点来写外貌和神态。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也回忆自己的老师,围绕老师的特点选材,试结合叙述和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效果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激成就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在作文中,对学生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不仅会挫伤自尊心,还会打击他们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写作教学必须要走出写作教学中的认识、教学、训练、指导、评价、过程等误区,从而来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误区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44-0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它又成了“繁上加难”的“老大难”。原因在哪里?众说纷纭。怎样来解决?各有各方法。在这里,我谈谈我的观点:写作教学必须要走出教学中的几个误区,从而来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认识误区

所谓“认识误区”,是指对写作教学的性质、理念和特点的认识不正确、不清楚;把学生写作等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所以,教师们在指导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提到这样一些认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塑造典型”、“表现时代精神”――,这些理论都属于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当然这与写作也有某些相通之处,学练习写作,也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但用这些观念来指导初中生写作教学,就不妥当了。这是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也是脱离新课标理念的。

因为初中生的作文和一般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基本理念之一,其中对写作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阶段目标的(7~9年级)学段目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初中学生的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以我手写我心,用我文达我情,借我章抒我志”,只要用规范正确的文字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恰当地如实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发展必需的一种基本技能。而文学创作不是,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

学生写作与一般文学创作的性质不同,所以它们的起点和目标就不同。初中学生的写作作为一项语文基本功,它的起点还是很低的,是几乎不会写作或刚走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一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即学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而文学创作它的起点较高的,是提高文学创作能力。从一般的写作能力,到文学创作能力,这是能力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高。彼此相关,又各有不同,更不能互相替代。所以忽视学生写作特点,采用某些文学创作的观念来指导学生写作教学,实际上是用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方法来培养一般的写作能力,这只能是揠苗助长,空中建楼阁,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认清初中写作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把握课程标准,摆脱某些文学创作观念的束缚,才能使写作教学走出低谷,开创新天地。

二、教学误区

所谓“教学误区”,是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课时认识、安排不够。有的认为初中学生作文教与不教一个样,不必在课堂上多费口舌,课后让学生多练练:会的总归写得好,差的教了还是不会。有的即使在课堂上有写作教学指导,一学期下来也是心有灵犀的安排四五次。也有的“化整为零”,把写作知识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时间紧张,而写作教学又是高耗时、低效益,所以大家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写作教学上。

而事实上,这正是教学之大忌,丢失了课堂这块教学的主战场,而让学生自己去搞“游击战”。美国中州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指出:“有效学习时间”对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学生需要安排写作时间,需要最大效益。教师需要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写作安排就没有学生的有效学习写作过程。

三、训练误区

训练的误区,主要是学生写作训练方面存在的盲目性;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训练的内容、计划和方法,随意性很大。轻视者,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常见者,规定每学期完成几大几小即可;重视者,提倡多写多练,强调“以多取胜”。但效果不是太好。

怎样来开展学生的写作训练,从而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必须要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写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特点规律。

写作训练首先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因为学生个性鲜明各异,写作能力千差万别,采用一种训练方法或模式,可能对于那些写作基础较好或较差的学生有效。所以在写作训练时要考虑照顾学生的学情,根据实情,尽量扩大训练涉及的有效面,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第二开展训练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书写”――“用语”――“构段”――“谋篇”――“立意”。这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紧密联系,先后有序。所以在写作训练时我们要分析明确学生在哪个阶段或哪个环节上存在问题、不足,就针对这个问题来开展强化训练。这也是让学生明白本次练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注意点侧重的是什么。这样就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

接下来在实施训练时,要注意写作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如针对问题的专项训练、片段构写,审题立意的头脑风暴、积词炼句的造句练习、丰富内容的句子开花等,与大作文相结合穿插,灵活有序进行。

四、指导误区

在学生们动笔开始写作之前,教师们常常要详细地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开头怎么写,结尾该怎样写,选材又该怎样选:……滔滔不绝地传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按时间的顺序写,文章结构总分总,首尾照应,对比衬托……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很好改,才能得高分。老师们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们作文兴趣总提不高,有的学会了一味模仿或东拼西凑,甚至抄袭。

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所以教师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咀嚼喂养。当然必要的指导也要有,要在学生的实践中指导;但不能“本末倒置”或“舍本逐末”。7―9年级阶段性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从中可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准确地表达,文章要有个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积累体验。也就是说,写作指导首先要紧抓生活这个源头活水,写作训练才会“清如许”。在此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提高学生能力表达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

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写作“内容是第一,表达技巧是第二”。

五、评价误区

赞克夫认为作文评讲的目的,首先在于唤起学生对文字语句的艺术的热爱,激起他们的写作愿望。教师们在批改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只关注作文有没有错别字和病句,或者作文是否偏题和主旨是否突出,对于能否表达孩子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往往疏忽了。这种作文教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纠正错误上,忽略了对孩子们的鼓舞,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忽略了生活的规律。这种沟通和表达是不平等的,试想一下,学生在这样不平等的沟通过程中,还会一如既往地热爱作文吗?

老师的评语公式化,太具抽象性,指向性不够明白。换句话说,没有对学生产生帮助。评语一定要明确具体,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不成功的该怎样来改。如学生在《忆我师》一文中这样写:“真的非常怀念他在黑板上写字时的身影,怀念他讲述课文时的表情,怀念他教育同学时的耐心。”我就旁注,“用一个排比句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感情,非常精彩。”让学生在得到好评的同时,又充分了解了这样写的妙处。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改变老师的一对多,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如对照标准自评、生生互评、成长档案记评等方式。

六、过程误区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修改这一过程,而修改也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写作中对作文的调整过程,是提高作文质量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不能缺失。正所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十分文章七分改。”

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第4篇

该方法由学校梯式管理得启发的。学生语文基础各不相同,对作文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所以他们作文的起点不一样,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达到这一水平的速度也是各相同的。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就这样尝试。

一、布置学生每周写三次的日记和作三个卡片

日记是写相对具体的事件与感受;卡片则是随时记录零星的见闻与感受,然后按照事先设定的梯级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平时的作文水平确定不同的作文起始点

每学年开始即对学生作文情况摸底,定出各自不同的起点,然后按照事先设定的梯级进行训练。

三、定目标

由于基础、进步速度等的不同,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他们作文的进步是可感的,就得让他们制定具体的进步目标,即一学年、一学期、一个月要达到什么层次。这样给学生作文取得进步相对宽裕的时间,也便于与以前的作文进行比较,看其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建立学生作文档案,记录学生作文进步情况

档案包括学生作文的起点、目标,各阶段目标达成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五、个别指导,及时检查

因学生起点、能力不一,所以在指导时,也要分别进行,指出其进步,明确存在的不足,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及时检查旨在及时了解学生作文情况,促其明确个人目标、目标实现的情况,也便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指导,同时也完善学生作文档案。

六、适时总结通报作文档案内容

适时通报能让每位学生明确个人进步情况,也方便学生与他人进步比较,看到自身的优缺点,从别人那里找到前进的动力。

七、各梯级的具体要求

这里是以记叙文训练为主,按照大致的情况分为如下梯级:

1.有事件。就是文中应让阅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2.事件较具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怎样,尤其是经过,要让人明白事件的大致情况。

3.确定并写好事件的重点部分。根据写作者的想法,事件中有个别地方是他最想告诉别人的,将这部分内容详细写。

4.关键点精雕细刻。在你认为是事件重点部分中最关键的地方,要精雕细刻。细致推敲这部分词句,直到自己十分满意。

5.概括叙述与详细描述。事件的重点部分是要详细描述的,有用但又不太重要的地方则要三言两语地叙述,能交代明白就行。

6.写好几件事,确定主要事件。有时要写几件事,写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有重点事件。重点事件要相对详细,其他事件要相对概括。

7.运用插叙的方法叙事。为使作文行文紧凑,事件更丰富清楚,适当的追忆和补充说明是必要的。

8.环境的烘托和与渲染。环境有时是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可以增强作文的表达效果。适当利用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和渲染是很好的。

9.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好人物。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要分别掌握。根据作文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方法,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尽量做到让人对文中人物的外形或精神有一定的印象。

10.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由于叙事的需要,有时可对文中的人物直接进行描写,有时用他人的叙述或评价来写会更好,这就需要适当地运用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

11.写好一个场面。有时,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在一定的场面中出现,这就要求作者要写好一个场面。写好场面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明确场面的重点部分,并详细描绘。

12.清楚介绍一件物品。叙事时,有时会涉及一些物品,这就要求抓住这一物品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来对物品进行介绍。有时还应据作文用意确定介绍重点。

13.用议论、抒情突显作文意图。作者作文都是有意图的,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固不可少,且是主要表达方式。只有它们,作文主题相对含蓄。如果用议论、抒情,容易突显文章的意图,甚至深化作文的主题。

14.用不同的人称行文。不同的人称在作文的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便于内心世界的展现,易产生真实感、亲切感;第二人称则利于倾诉与交流;第三人称在叙事与转换方面很方便。根据需要,选取适当人称来表达是应该的。

15.其他记叙文体的作文练习。在前面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其他记叙文体的练习。如小说、寓言、童话、散文等。

说明:

(1)梯级是大致的顺序,不是不可改动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动和增减。

(2)各梯级目标达成的时间不一定相同,可灵活掌握。

(3)学生作文训练档案记录的就是学生梯级目标达成的情况,包括时间、程度、所处梯级等。

初中学生作文范文第5篇

1.中学生写作中面临的核心问题还是思维问题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生活封闭导致思维封闭,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

2.“假、大、空”是中学生作文问题的集中体现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伪装得很高尚,情感封闭,不敢说真话;其次,优秀的”范文“导致学生说假话。

3.中学生作文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实现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中学生作文开放式教学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及策略

(一)如何在作文教学目标上体现开放性

第一,在写作情感目标上,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个人的自由表达,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在教学中一般只从语言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而不提“思想性”方面的规定。

第二,在写作内容目标上,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学校写作教学争论的焦点。在开放式写作教学中要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可以说是本质上的反璞归真。

第三,在写作能力目标上,对学生应有有更高境界的要求。不仅是“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而且要“力求有所创意地表达”,“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强调的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四,在写作技能目标上,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使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和“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激活学生作文思路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开阔学生作文思路,启发学生自由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如半命题作文《 ,从 开始》,题目要求必须写自己亲自参与的活动,结果学生写作素材少,缺乏写作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破教材束缚,扩大写作范围,即既可以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在报纸、互联网、电视中看到听到的印象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事。由于改变内容和要求,结果学生写得愉快,内容题材也宽泛。这样的习作因为照顾到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的个别差异,能大大激活作文思路,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2.及时利用校本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增强生活体验

在学校的周围,有极其丰富的可供开发的作文资源。例如: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信息较为闭塞,受客观条件影响,我校学生大多知识面狭窄,学生作文视野不够开阔。但我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地处三峡库区,与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比邻而居,距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亦不过数十里之遥。在我们的身边,诞生过无数的历史名人,在我们的家乡,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在这里,说到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乡民们一个个如数家珍,谈起三峡大坝由设想到规划到实施的历程,乡民们一个个都能娓娓道来,而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滋养下,一个个长大起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当然要好好加以利用。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两个体现学校特色的作文竞赛,即我心目中的三峡人物:屈原、王昭君百年梦成真――三峡工程。这样,我们在开发与应用作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立足于凸现地域特色,选取体现家乡特色的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实践活动。

3.经常奔赴大自然、社会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既是作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是作文的所在。例如让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为社区做好事”;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参观、访问、游览等形式,这些都是作文的铺垫。

4.主动融入家庭生活,互动交往,强化亲情体验

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学生却常常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激荡。的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应付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要写《父爱如山》、《寸草心》等文章,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所做的事;询问白天工作的情况;了解父母的快乐和烦恼;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几件事。接着放手让学生习作,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了,原来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文章。

5.恰当地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

在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时展迅速多变。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知道,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如上了《出师表》一文,请学生进行以《我眼里的诸葛亮》为题的习作训练,如果仅以课文作为背景资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这样一来,学生在网络中阅读了丰富充实的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作文中立意雷同、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的毛病。

(三)如何从从作文教学策略上体现开放性

1.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制造开放的气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们充满激情地在作文中坦诚自己。值得借鉴的方法是以说促写,让学生畅谈心中有趣的素材。教师可以率先垂范,自己讲一件有趣的事与学生共享;建立“悄悄话与你说”周记,每周师生在周记中对话,让学生有说心事的空间,用书面语完成师生的沟通;勤观察、多活动,为写作铺路。教师时常创设有情节的环境,让学生观察,然后在课前5分钟讲演。

2.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舞文弄墨”。叶圣陶很早就主张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习作语言往往是学生追求、向往的最佳范文,而文章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往往生动地指引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像一盏航灯,老师照到哪里,学生一定会走到哪里。”

3.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宽容、公正地对待学生作文,要成为善于发现、歌颂学生作文之美的评论家。标准的转变。传统的作文评价停留在“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具体、语言准确”的层次。

4.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与学生以心换心,做一名“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的长者。开放式作文开放出学生美好的情思、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语言,同时也开放出学生心理的阴霾、弊病,甚至庸俗的人生观与不良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师如何疏导、矫正,则要求做语文教师的同时,做好孩子的心灵工程师,让孩子健康成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5.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开放式作文“自由王国”的执法者。自由写作、自主写作无疑是作文教学最好的方式,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只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裁作文掌握好开放的度,才能真正的使开放式作文教学发挥它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