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外电网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经验 启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内我国电网的建设投资将继续加大,已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运维任务更加繁忙,传统的只重视设备资产的表现而忽略资产价值的理念和做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发展要求。借鉴国外电网先进的资产管理经验,加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才能在确保电网设备可靠性的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实现电网资产优良。

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国外电网的应用情况

面临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全球知名输配电企业纷纷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实现经济、安全和稳定的电网资产运行,同时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要求、促成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99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了国际标准(IEC60300-3-3),并于2004年7月又了修订版。1999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政府命令,各州政府所需的装备及工程项目,要求必须有LCC报告,没有LCC估算、评价,一律不准签约。此外,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也在2004年提出要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来进行设备管理,鼓励制造厂商提品的LCC报告。国外电力公司也非常重视LCC管理,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制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美国将全寿命成本管理管理的方法首先应用于核电站,因为核电站建设是以可靠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因而在可靠性的基础进行全寿命成本管理,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再将该项技术推向了发电机、大型变压器、励磁机、低压输配电系统、仪用空气系统。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25%的燃煤机组和50%的燃油机组平均寿命超过了30年,高昂的维修费用驱使美国成为最早开展电力设备寿命评估工作的国家。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总结出“三级评估法”并制订了较完整的“综合寿命管理程序”作为美国电力企业设备寿命管理工作的通用导则,该评估法以经济――技术综合分析为基础,以“寿命优化”代替“延长寿命”做全面、长远考虑,其关键理念是“最长的寿命不一定是最优的寿命”。

英国NG公司将资产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不断地循环、完善和融合成为一体化流程的阶段:电网资产绩效表现评估、资产策略制定、网络规划/设计和电网建设,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纳入统一管理,通过掌控资产本身及与之相关的人力资源、资本性投入、资产采购、运维成本和停电安排,辅以信息系统支持,确保收集所有技术与财务基础数据以进行定量的评价与决策,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新西兰Ashburton电力公司、加拿大Hydro One 公司、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电力公司也引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并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国外电网公司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情况来看,该管理方法显示出传统的资产管理方面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仅使这些电网公司的资产管理得到优化,并大大的节省的资产的建造、运行、维护等成本。因此,我国电网公司应该借鉴国外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电网公司的实际,将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电网资产管理中。

二、国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先进经验

(一)新西兰Ashburton电力公司的经验

新西兰Ashburton电力公司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应用于资产管理中,通过过程控制,计划和模型贯穿于每一资产管理环节,并按照资产管理计划的要求提供决策支持,使整个资产管理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资产计划的目标

新西兰Ashburton 电力公司为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安全、用户服务水平以及环保要求下,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要求。

2、资产计划的内容

(1)该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综合考虑电网扩展、设备更新、设备改造、设备检修、费用支出等方面,并由一个部门总体负责计划的制定。

(2)为达到提高电网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针对设备资产状况、电力负荷水平、服务水平要求、故障模型预测与分析、设备运行与维护、设备更新最优决策、新工作流程安排、商务预测、经营预测、方案改进共10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

(3)在资产管理架构中,资产管理计划系统由流程、数据、信息系统三大配套组成。资产管理计划借助上述三大组件的支持,形成一个高效全面的信息系统。另外还有组织策略和商务策略作为它的补充:组织策略主要针对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权力和职责进行评价;商务策略则关注工程从采购、施工、运营、维护一直到退役的全过程中如何实现单位成本最小。

3、资产计划的流程

新西兰Ashburton 电力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制定流程主要包括确定服务水平目标、未来需求与状态预测、风险评估、制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计划、风险防范与预防、准备资金计划、监控资产业绩、准备资产管理改进计划八个步骤,见图1。

(二)加拿大Hydro One公司的经验

为了克服总部与区域两层分散的管理模式的弊端,从1998年开始,加拿大Hydro One公司开始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1.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加拿大Hydro One公司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是建立企业管理体系和资产战略联盟。建立企业管理体系就是采用可靠性为中心思想(RCM)进行流程管理,通过设计服务于资产管理者与服务提供商的资产管理流程,明确职责界限和程序,打破地域的限制,建立移动劳动力概念,并扩大外部人员的使用。建立资产战略联盟就是保持电网管理与电网服务的战略一致,有选择地采用外包,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统一项目的工作程序,保证工作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Hydro One公司变革组织机构,调整信息系统,形成了局部利益服从公司整体利益企业文化,逐步建立了公司统一的电网资产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成本,公司资金能覆盖所有计划检修项目,提高工作的标准化和综合度,专业人员集中精力进行资产状态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

2.资产健康状态评估

Hydro One公司建了立资产健康状态评估方法,量化评估资产健康状况,并按照资产健康状况合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该方法按照全部资产健康指数(HI)分布情况,确定资产老化程度和维修方式;按照资产健康指数很差(指数为0-30)或差(30-50)的状态数量占总资产数量的百分比,监督设备老化趋势,确定维修和检点。

3.以风险评估确定资产排序

Hydro One公司依据核心业绩指标重要度与风险容忍度计算得出风险值大小,从而对资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建立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核心业绩指标评估体系,从财务、可靠性与客户影响、竞争力、声誉、法律和健康与安全等6个方面对资产进行风险评估。

(三)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的经验

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是2007年ITOMS(国际输电运行维护研究协会)对标综合绩效最佳实践公司。特别是在资产管理流程方面,通过有效管理创造了优秀的资产维护绩效。Powerlink公司的资产寿命周期管理分为计划编制和资产投资,运行、维护和整新,寿命到期后替换和处置三个主要阶段。在资产的整个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资产管理策略。在资产管理流程方面,Powerlink公司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策略定位、资产管理策略、资源计划、绩效审查四个主要方面。

1.策略定位

通过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公司策略和服务水平三个主要因素确定资产管理策略定位。

2.资产管理策略

资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投资策略、维护策略和整新策略等。资产投资策略是计划并投资新资产,以满足电网用户的长期需求;维护策略是管理现有资产的运行和维护,以确保安全、可靠和经济;整新策略是做出关于资产整新、替换和处置的决策。

3.资源计划

资源计划包括人力资源、物资和服务提供商三个方面,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标准化设计、实施程序管理、加强供应链管理、合理的地役权和土地征用、增加外包、增加内部员工。

4.绩效审查

绩效审查的内容主要是公司新增设备的有效性、现有资产的运行和维护效率等,运用收集和分析绩效数据的工具主要包括:综合资产管理系统(SAP公司)、强迫停运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系统(PI)、事务处理系统(ACMS)、能量管理系统(EMS)、运行广域网(OpsWAN)。

(四)国外电网公司的经验总结

通过对上述三个公司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经验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他们的优势是:第一,积极满足监管机构要求;第二,以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作为工作中心,建立闭环的资产管理理念,通过长期的综合项目计划,通盘考虑新建、更改、检修项目;第三,利用先进的支持工具辅助和优化投资决策;第四,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适时使用风险评估方法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注意危机及紧急状态处理;第五,开展积极的状态监测和检修;第六,使用信息化技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三、对我国电网公司的启示

我国电网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的这些先进经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先进的电网规划理念

在电网规划方面,工作要以为用户提供充分、安全、可靠的电能传输为核心,依靠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将先进的网络规划理念应用于网络规划的日常工作中。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加强输电网络规划队伍建设,将其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研究型队伍;另一方面,依据为用户提供充分、安全、可靠的电能传输目的,制定具体的、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配电网络规划和设计细则,以便配电网络规划人员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达到规范和迅速地为用户提供供电方案。

(二)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策略

国外电网公司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策略主要有:完整的闭环资产管理理念、先进的投资策略、运检合一的现场人员管理策略和基于设备状态分析的混合检修策略等。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资产管理是建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过程,包括资产战略制订、网络规划与设计、资产建设与运维和资产绩效的评估与回顾,覆盖并贯穿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借助决策支持工具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进行优选排序;采用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策略,前期从设备选型和投运开始、通过状态监测、巡视、取样等运行维护手段,积累大量设备状态信息,在结合设备厂商建议和资产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定期检修的检修周期、或决定提前、推迟检修某些设备。

(三)优化资产管理流程

资产管理流程在电网公司资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电网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优化资产管理流程:优化投资管理流程和决策手段、有效提升投资效益;综合的资产投资及更新决策一体化流程;项目管理职责分明、执行有力;适应实际、体现先进的设备检修和维护流程;检修运行和调度操作的分工清晰;风险管理及应急状态反应机制。

(四)建立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机构

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的要点是:结构合理、职责分工清晰。决策部门与操作执行部门间权责分明,体现专业化;高层部门到最低层执行部门间层级少,体现扁平化;战略决策、计划安排等集中在总部进行,体现集中化。

(五)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机制要遵循的原则是:根据要求选取重要指标而非所有指标、合理选择目标值,更强调持续改进;选取的指标一定要有差异并经努力可改善;在成本(即利润)和用户供电可靠性(即停电时间及次数)上找最佳点;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经济类考核指标,如EVA。

(六)整合信息系统

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反馈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和主要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为通过科学决策实现整体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电网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的关键点是资产数据和财务数据相统一以及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和历史积累,建立统一的资产电子标签系统,集成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实现帐、卡、物的一致和联动,实现资产管理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建成贯穿资产管理各个阶段,可进行现场数据直接采集,可共享数据,可反馈评估的信息数据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董涛.基于价值链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华北电力大学,2007:4

[2] 韩天祥,黄华炜,陆一春.国外LCC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最新发展.华东电业,

2005,(03):23

[3] 杨锐.浅谈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实施.新西部,2008,(18):64-65

[4] 罗万兴.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施.山西电力,2008,36(11):28-31

[5] 沈京京.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探索.华东电力,2008,36(12):122-124

[6] 马晓久,石峰,刘鹏伟等.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简介及应用分析.河南电力,2006,(04):18-21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寿险投资;风险;借鉴

Abstract:InsuranceindustryofChinahasdevelopedrapidlyinrecentyears.However,therearemanyissuesabouttheinsurancefunds,suchasoperatinginlowproportion,irrationalstructuresandsoon.ThearticleanalyzesthestatusquoandproblemsoflifeinsuranceinvestmentinChina,andmakesacomparisonwiththeinvestmentofinternationallifeinsurancecompanies.

KeyWords:LifeInsuranceInvestment;Risk;UseforReference

在国际保险市场创新化、多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下,寿险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经营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近年来,世界上已有多家寿险公司破产或倒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寿险业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寿险业的经营影响到千家万户,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最近几年寿险业的超常规发展,加上连续的银行利率下调和投资渠道的限制,使寿险业的偿付能力风险日益凸显。

目前,国内寿险资金已获准进入证券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使寿险业面临的投资风险急剧增加。因此,从宏观监管和微观管理的层面加强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建立和完善寿险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寿险业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偿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寿险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自1984年我国保险公司获得运用保险资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保险投资业务以来,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国保险总资产已经达到13400.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23%左右。但由于目前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保险投资的可运用空间和获利空间均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投资渠道仍以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和国债为主。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3年6月20日成立,并于2003年末分别在美国纽约和香港上市)。

l07isTdgeLbGfGAr

通过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2002年至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投资增长迅速,资金运用率较高。人寿股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资金运用率,伴随着总资产的增长,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尤其是2004年,较上年增长了34%。但也应该看到,如此高的资金运用率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巨额的定期存款的支持,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并未起到关键作用。

2.投资结构不合理。现金和定期存款的数额稳定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0%以上,只是在2005年有所变化,这近似于其他所有投资方式的总和,远远高于美、英、德等国家的相应比例。

3.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保险资金主要投向的是股票、债券市场。资金运用的证券化程度较低,但增长速度比较快,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合计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45%,2005年债权型投资显著增长,第一次超过现金及定期存款的比例,债权投资的增长得益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债券市场以及年内保监会放松对债券投资的管制。股权型投资在这三年间增长较为缓慢,与债权投资相比比重过小,主要原因在于对股票投资的诸多限制,而目前寿险资金己获准直接入市,因此2005年股权投资的比例显著上升。保单质押贷款的数额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但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1]

4.资产类别比较单一。现金和定期存款、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是人寿股份的主要投资资产,保单贷款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不足2%,抵押贷款、不动产都没有出现在人寿股份的资产负债表中。较少的资产类别无法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控制投资风险,投资过于集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

5.我国保险投资的渠道过于狭窄,过于注重稳健性,对盈利性的重视不够。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投资工具多是以银行基本利率为支点的利率敏感型产品,利率的变化将会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率一般在85%以上,我国远远低于这个数据。

综上所述,我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寿险公司投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保险公司内部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落后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了投资收益。同时,专业投资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保险投资的外部环境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国家对保险投资的管制政策和法规等限制了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削弱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积极性。

二、寿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

1.寿险投资的监管。从国际上来看,保险投资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严格型与宽松性。严格型的监管对投资范围、每种投资方式的比例给出较严格的限定,采取较为保守的计算基础(如认可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缺乏灵活性;宽松型监管允许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泛,对每种投资方式给与较高的比例限定或是没有限定,采取较大基数的计算基础(如总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的灵活性较大。

相比较而言,美、德、日都采取严格型的监管政策,而英国采取宽松型的监管政策。可见,即使是保险业发展成熟、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严格的投资监管仍是目前保险监管当局的主要选择。英国的宽松型监管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在保险业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严格而有效的同业自我监管体系。[2]不过,目前对保险投资的监管有从严到宽的趋势。2002年,德国颁布了对保险公司的新的投资法令,放宽了对原有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新的金融产品,肯定了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中的创新行为。在当今全球金融市场创新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监管约束的放松是引导保险业投资实践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寿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纵观各国保险投资实践,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内设投资部、外部委托投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三种。

内设投资部投资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整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如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MetLife)就是采用了内设投资部的运作模式。外部委托投资模式是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是将全部或部分资产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使用这种模式较多是再保险公司、产险公司和一些小型寿险公司等。如安联资本管理公司(美国)是受托管理保险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它是目前大型保险公司普遍使用的模式。英国的保险公司大多设有专门的子公司负责保险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内设投资部模式是保险公司传统上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和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内设投资部门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现在逐渐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取代。绝大多数股份化的保险公司都采取设立全资和控股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进行资产管理。多数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部分小型寿险公司采用外部委托投资模式。相对于内设投资部模式和外部委托投资模式,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属于比较高级的投资模式,对市场条件、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已成为国际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主要潮流。

3.寿险投资的方式及比例。美国的寿险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债券和股票投资是寿险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具有非常明显的证券化特征,其次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投资也占有一定比重。英国的宽松型监管对保险公司投资于普通股限制较少,普通股是长期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投资品种。日本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有价证券(不包括国外证券),其中又以政府债券为主,股票和公司债券次之。总的来看,有价证券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投资比重也不断上升,反映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的需求。有价证券是台湾寿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资产,其中公债及国库券、短期投资、股票较为重要,公债及国库券已成为寿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资产。从美、英、日、台的寿险投资业务可以看出,证券投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3]

此外,各国对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有明确的规定,保险法律不仅根据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状况确定了最高比例限制,对同一种投资方式的内部构成也有比例限制。如此限定可以避免保险公司的资产集中于某一公司以至风险过于集中,也可避免保险公司卷入其他生产经营而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专业性。对投资比例的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许多国家不分别规定每种资产的比例限制,而是规定几种资产的综合百分比,例如德国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与国内投资公司管理的证券资产及特别资产之和不超过保证金的20%及认可资产的25%,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超过最高比例限制,但监管部门会采取征税之类的措施抑制这种行为。

三、国际寿险投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寿险公司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寿险投资风险管理,真正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寿险投资风险管理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度量与管理水平,完善寿险投资风险控制制度。纵观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寿险投资监管与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

1.寿险监管和投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国际上来看,寿险投资的监管法规对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选择和投资风险的控制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寿险公司投资实践的创新也引发了该国监管的变革。美国和德国都通过对寿险投资的严格监管来确保本国寿险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两国的监管都有放松的趋势。各国都逐步从对投资方式和比例的限制向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和偿付能力的监管发展,关注投资中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和资本充足率,将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我国寿险业虽然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也以严格的方式、比例限制为主,但是应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靠拢,实现与国际接轨。

2.提高寿险投资的多元化。从国际上来看,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普通股、贷款、信托等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则是由于考虑到流动性的原因而以很小的比例存在;同时,各国寿险公司还不断提高对海外投资的重视程度。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投资不仅帮助寿险公司分散了投资风险,还为其带来了较好的投资收益,保证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领域相对较窄,海外投资少之又少。这样投资的风险较集中、收益相对较低,不利于满足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的发展。因此,应逐步拓展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积极开展海外投资。[4]

3.提高证券投资的比重。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寿险投资的证券化特征十分明显。从前面对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的投资比例是较少的,作为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即是如此,其他寿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相对薄弱。债券具有高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应作为寿险公司债证券投资的重点。

4.完善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寿险公司风险控制存在于两个层面:政府的监管和公司内部的投资管理。从国际上来看,大型寿险公司一般建立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配备专门的投资管理人员,对资产与负债匹配、寿险产品的设计等问题作专业化的分析。我国寿险投资的资产负债失配现象比较突出,风险管理较为滞后,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建立专业投资管理体系的重要探索,也是我国寿险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5.寿险投资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日本来说,经济迅速增长时期,资金需求旺盛,寿险公司贷款投资的比例也较高;经济缓慢增长时期,寿险公司对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就会相应增加。而且寿险公司也与各大企业相互持股,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两者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但是在泡沫经济之后,两者就会产生“企业为降低成本取消保险计划——不购买保险,寿险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减低对企业的持股”这样的恶性循环。总结日本的经验,寿险公司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时,必须注意融资方式,谨慎的作出是否直接投资或者参股的决策,并充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应该赋予寿险公司充分的经营自,调整经营思路、鼓励业务创新,不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最终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寿险投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虽然寿险投资面临诸多风险,但寿险资金仍应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并与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茜.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2]魏巧琴.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会计控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总资产的一部分,它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我国,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忽视,由固定资产引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目前急需落实的工作,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会计控制是最主要的手段,怎样进行相关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由于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照顾,因此在企业的相关制度落实和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占单位总资产比重最大的固定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单位领导忽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方面是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忽略,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不明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由于一直以来只重视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工作,而相对忽略已购进的设备或资源;同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报账习惯,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登记时,有关工作人员未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料,导致单位内部固定资产资料的不完整或不真实。另外,在进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时,事业单位并未能制定完整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从而导致相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会计人员也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核对时,不能及时的得到相关信息回复,导致固定资产信息登记的滞后。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量闲置,使用价值降低

固定资产不仅包括单位办公楼、仓库、职工宿舍、食堂等,还包括办公用品如电脑、办公桌;而在另一些事业单位中,大型机器设备构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的购进是单位发展的需要,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事业单位购进设备等物资都是以原价大批量购买,因此单位每年耗费在固定物资上的资金就非常庞大,而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发展中,相当一部分固定物资由于购买决策的不合理,缺乏实用价值,导致长时间的闲置,同时,大型设备未能得到专业的养护,相关物资未能得到合理的管理,经过一定的年限后,单位内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出现了一定的损伤,从而降低了其使用价值。

(三)对固定物质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健全

我国事业单位对固定物资上的管理意识并不强,在进行相关财务管理时,会计师和领导层把目光专注于流动资金的管理上,而单位内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设置也不完善,因此,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就很难展开,同时,由于机构不完整导致的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和责任上的不明确,是事业单位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负责保管固定资产和进行固定资产购进的部门通常存在着管理主体权的争论。

(四)会计工作不到位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缺失

会计是主要负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流动都受会计的把关控制,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相关会计人员个人职业道德的缺乏,在进行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会计并不能完整的进行固定资产的统计审核工作,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另外,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和明确责任到人制度,财务部门的管理相对松散,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时,相关任务和公司资产的管理就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

(五)资产分配和流失问题严重

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由此而引发的是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和分配上的不积极,在单位之间的资金流动中,固定资产的流动也是重要的一环,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单位之间固定资产流动效率低下,因此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在进行自办企业的发展中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直接下放和低价转让,使单位固定资产的总价下降,造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会计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加大工作实施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单位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推动固定资产的管理,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

加强事业单位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同时事业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充分了解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后,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够得到落实。

第一,事业单位要树立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正确认识。事业单位是推动单位内部工作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单位需要发挥主动性。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长久以来缺乏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正确认识,对固定资产只重视购进而不注重管理和养护,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前,事业单位要充分了解到固定资产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单位内部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进时,要进行具体的实用性的分析,防止出现大规模固定资产闲置的情况。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事业单位形成了对单位固定资产的认识后,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案才能制定和执行,同时,领导层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视,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者积极推进管理工作。

第二,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机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相关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能够明确管理职责。我国事业单位一直以来缺乏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视,导致相关的管理机构设置较少,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面临工作内容复杂,但工作人手不够的问题,同时,在进行相关职责的明确时,不同机构由于所承担任务的交叉性,在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上容易形成争端,从而导致后续工作的难以开展。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机构设置,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作用,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资料信息繁杂,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怎样进行人员的分配是最大的问题,管理机构在得到完善后,能够派出充足的人手完成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对后期企业相关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来看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做好核算统计工作,在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同时,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于其繁复性,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和会计核算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进行一定的分工,并明确责任到人,从而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工作失误的产生。会计核算是进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的关键环节,核算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来源进行调查,同时也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流向,这两项内容都是固定资产统计工作的核心,只有在进行相关核算工作后,会计人员才能够根据统计信息所展现的问题实施具体的举措。

其次,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具体落实到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身上的,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会计人员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资产流动的记录都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另外,会计控制由于其涉及到的工作环节很多,会计人员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越多,在进行会计预算和验收控制时,会计人员需要联合事业单位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和单位发展状况的具体了解,进而开展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预算和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需要事业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工作,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会计控制工作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推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都面临的问题,推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对单位的整体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11).

[2]朱桂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分析[J].商情,2013(4).

[3]刘丽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现代商业,2010(1).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资产管理;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41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2-0060-01

在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中,主要是针对非流动性资产。而在资产管理中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主要是固定资产、建设工程以及工程物质方面的资产。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其重点。工程资产则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对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完善管理的措施,以此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水平,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1 工程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

战略规划。在企业工程资产管理中,首先要建立资产管理需求战略目标,这时就需要按照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建立,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资产管理计划,建立合理的资产支撑系统,确保资产支持系统能够与资产目标或公司目标有着相应的联系。在建立工程资产管理基本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要建立资产管理流程和相应的功能。

产权管理。在企业产权管理中,要将资产所有者和资产管理者之间的管理进行有效的明确,明确资产所有者的责任和股东关系,全面掌握资产战略治理结构,制定有效的资产战略策划。

风险管理。在工程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对资产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资产风险管理中,要有效的识别资产风险,全面分析资产战略SWOT,对资产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合理化解资产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评价标准。

资产预算以及成本。在工程资产管理中,必须要进行成本规划,对正在运行的资产预算和成本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要有效的计算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全面计算企业的消费资金和技术研发成本。

数据管理。在资产数据管理中,要有效的建立资产管理台账、系统分解结构,同时要建立资产数据选择准则和抵押状况数据,可以有效的搜集的资产数据,并可以进行储存和全面调用。

状态监视。在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对资产状态进行有效的监视。在资产状态建设中要对资产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并建立资产状况模型,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模型试验。

技术策略。在资产管理中其管理技术策略主要有:科学合理的预测资产老化和更新,设备备件管理,对状态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预测。

人力资源。在工程资产管理中,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管理队伍。企业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资产情况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策略,提高管理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水平,构建团队合作精神。

资产全寿命周期集成。在资产全寿命周期集成中,要构建资产周期设计准则,建造和安装资产,对资产全寿命周期进行使用和集成,并有效的维护和优化资产,科学合理的使用和处置资产寿命终期。

测定资产性能。对资产运行状态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要合理的测定资产性能参数、资产关键指标、合同性能参数等。另外,要制定资产风险下资产产出准则。

信息系统。在工程资产管理中,可以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和成本信息、资产MIS的真实模型和资产管理MIS。

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要对企业融资和现金流进行有效的研究,建立资产评估基础、资产机会成本和内部收益率,同时要合理的计算经济寿命和剩下寿命,并对资产进行有效的折旧和处理。

2 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的完善措施

①工程建设资产管理的规划设计阶段。其一,容量的选择。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选择合理的容量。当容量的面积增大时,那么电力设备投资成本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占地面积也会得到增加。但是容量裕度不足时,很容易引起设备故障率发生变化,并引起资产规划变化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容量等级时,可以利用LCC分析法,根据容量的不同等级和不同规划变化数据,以此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中,必须保证资产管理时,可以有相应的扩展性,并要将成本变化进行考虑。其二,有效选择可靠性指标。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了系统规划时,要按照既定的容量和可靠性指标,设计不同的组合方案,同时要将不同设计方案下电力工程建设、检修、运行和维护等费用进行全面的计算。在LCC技术方面,要将电力工程投资和运行后设备检修成本的平衡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投资和故障率能够保持相应的平衡。在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的可靠性指标,必须要按照电力工程系统的位置、用户的重要程度和电力系统停电后会造成的故障等,以此建立有效可靠性指标。

②资产管理中的设备建设和采购阶段。电力工程建设时,要采购电力设备时,必须要保证电力设备的价格和可靠性有着足够的平衡性,同时设备的类型和维修方式能够保持平衡。在安装和调试设备时,必须要将设备的故障率进行分析。当调试设备的时间过长,或者投入人数较多的维修人员,在调试过程中造成设备寿命的消耗,都会对工程资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设备型号时,要对制造厂提出设备在调试和投运过程中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③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运行和维护。在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要有效的评估资产的状态和风险,并根据工程资产管理,确定电力工程设备的检修和更换策略。及时的进行信息反馈,这时可以对设备制造厂的设计数据进行有效的验证,并根据供货商的评价开展相应的运行维护服务,做好相应的管理。在对电力工程建设进行差异化检修时,要按照资产管理,对电力设备质量进行有效的检修。电力系统在运行时,要对电力工程的考核制度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资产状态评估中考虑技术问题,进行可靠性管理。另外,要积极的与工程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对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的积累,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以此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水平,确保电力工程稳定运行。

3 结 语

在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时,必须对资产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资产管理中的各个阶段工作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在完善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措施时,必须对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建设和运行阶段以及维护阶段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提出可靠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资产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波,薛玉兰,韩天祥,等.电力工程资产管理的趋势和挑战[J].华东电力,2009,(1):156-158.

[2] 赖佳栋.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2012,(6):13-15.

[3] 康雪,杨焕霞.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7):19-25.

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

日前,有寿险公司宣布,该公司与某银行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种全面合作实现了传统银保业务的“升级”,即今后该寿险公司所有的保险资金将集中到某银行,由其全面托管。由此,中国保监会提出的“保险资金管理引入独立第三方托管”政策落到了实处。

一、我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及其现状

(一)保险资金托管

托管人制度是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保险资金托管就是引入第三方独立托管机制,把对保险资金的管理职能和保管职能分开,从而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实施托管后,托管人履行保险资金的保管、清算、核算和监督职能,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关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负责保险资金的管理及运用。

根据《关于开展保险资金全托管工作的通知》,保险资金托管具体可以分为全过程托管和全金额托管。全过程托管是从保费收取开始,按照不同保险产品,分别开设账户、快速上划资金,归集到总公司托管账户,做到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资产配置、统一投资运作、统一收益分配的过程。全金额托管是将保险公司总部统一归集的资金,包括已经委托和尚未委托投资的全部资产,实施第三方独立托管的过程。

(二)保险资金托管政策实施历程

2004年以前,由于我国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较为严格,各大保险公司委托基金公司进行理财的方式便是第三方资产管理的雏形。2004年9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保险资金托管机制,逐步在保险资金运用中推行托管制度;2005年2月17日,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了托管人资格、职责、程序、托管协议与监管;2005年10月,中国保监会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托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保险资金托管是必须实行,并要达到规定标准的一项工作。”

(三)保险资金托管实施情况

按照《通知》中“坚持分步推进”的政策原则,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的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已交由托管银行托管,有的保险公司已实现保险资金的全金额托管。但据统计,目前已经参与全金额托管试点的保险机构,仅有30多家。显然,这与当初设想在2006年底力争覆盖所有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的目标,仍然存在一段距离。

二、我国保险业引入第三方托管的背景

(一)我国保险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我国保险业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市场逐步形成。截至2006年10月,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6家,其中包括保险公司82家(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8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专业性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我国保险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1—10月,我国保费总收入达到4 700.25亿元,同比增长14.01%,2006年全国保险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元。

(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日益放宽,资金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范管理的过程。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资金投资始于1995年的《保险法》,但《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随着保险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加剧,保险业界越来越意识到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性,因此,自从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国务院和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已涉及到了债券、股票、海外投资、基础设施、银行、不动产等多种领域。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保险资金运用的拓宽也增大了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增加了保险资金管理的难度。因此,要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引入第三方托管机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保险资金出现外部“存管”危机

按照《保险法》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等有关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不得进行委托理财,在券商处的账户只能存管。在这些问题上,有的保险公司虽一直宣称保险资金属于存管性质,但纯粹的资金存管为什么有的会出现无法收回的局面呢?当中的问题值得思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保险资金的外部存管有风险。

(四)实施第三方托管是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的需要

当前,保险资金实行的是多账户、多层次管理,这样会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开设账户的随意性较大,致使保险资金有较多出口,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后,由保户交纳保费开始到中间资金流转再到投资去向,全部进入银行的托管账户,由托管银行对实际的资金划拨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促使保险公司根据保险资金的性质、来源实行分账管理,有助于保险公司完善资金归集管理制度,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运作风险的效果。

三、引入第三方托管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防范

托管人制度的引入,目的是引入托管人的责任,建立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保证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有关规定要求:托管人应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具备投资监督和绩效评估能力;应安全保管托管资产;开立专用账户;及时办理托管资产的清算交割;监督保险机构的投资运作;负责托管资产的估值;托管人不得挪用托管的资产;不得将托管资产与自有资产混合管理;不得将不同保险公司托管的资产混合管理等。

保险公司实行资金托管后,保险资金存放在托管银行,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有投资决策权,托管银行收到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投资指令进行审核,然后执行,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能直接调用资金。再者,保监会对托管人资格也作了相关规定,保证了第三方托管的实施,这些都有助于防范保险资金的运用风险,保护投保人利益。

(二)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和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引人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使得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托管银行之间分工明确,托管银行负责保险资金的归集、保管、清算与核算,这样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如何选择保险资金运用方向和最优的投资组合上,进而在相同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有助于增加托管银行收益,促进银保深层次合作

根据行业经验数据,托管手续费一般为托管资产总额的 0.25%,考虑到保险资金规模的日益增大,托管银行无疑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托管手续费收入。同时,银行托管保险资金打破了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这一单一的银保合作模式,是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突破。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已呈现出混业经营的趋势,已有多家银行提出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保险资金托管为商业银行设立保险公司提供了深层次接触保险的机会,促进银保合作的步伐。

(四)有助于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世界保险业发展情况来看,保险资金管理有三种模式,即内设投资部运作模式、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和第三方资产管理模式。实践表明,内设投资部运作模式需要保险公司花费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扩大,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宽,保险公司面临内部资产管理人员匮乏的局面。因此,内设投资运作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发展。2004年4月,中国保监会公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于是有很多保险公司都纷纷上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方案。然而,事实上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业和获批开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只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华泰、中再、泰康、新华、太平和太平洋等9家,所以对于一些资金量较小的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小型寿险公司而言,选择具有专业化的第三方资产管理是他们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便可以得到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并且这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保全资产、降低投资风险和损失,起到了防范风险的作用。

(五)有助于保险、金融及资本市场实现共同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众所周知,保险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行业,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职能越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从而起到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风险也随之出现,今后越来越多的风险将通过保险机制来转移,如果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将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保险业的风险控制不仅对保险业本身而且对整个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引入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使保险市场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可以有效控制保险资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增强保险业的整体偿付能力,也使得保险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资本市场,因此,可以说引入第三方资产托管模式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保险业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的公司还不多,与《通知》中计划的“到2006年底基本覆盖到已经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保险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对此,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托管的要求,积极参与托管试点。保监会也应鼓励保险公司参与试点,并对积极参与的公司给予多方面支持。

(二)自愿实施

商业银行对保险资金的托管是有偿的,即银行根据托管资金的多少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这笔托管费用对保险公司来说,增加了成本,况且银行是无须承担任何风险的。因此,《通知》中规定的“保险资金托管必须实行”有不妥之处,托管人制度应采取自愿实施措施。

从美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把保险资金外包出去,实施第三方托管的保险公司也并不是一定要把资产全部外包。对那些本身就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来说,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时欺骗母公司(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有能力管理好保险资产,保险公司就没有必要再专门花一笔费用雇佣第三方来监管子公司的行为。因此,第三方托管制度应该有针对性,对于子公司托管母公司的保险资金时,可以自愿采取该制度。

(三)拓宽托管主体

按照《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对托管人资格的规定,目前,在我国市场上达到要求的只有中、建、工、农、交五家银行,而在美国,除了商业银行之外,充当托管人的还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多种机构,加大了托管人之间竞争的程度,能够使托管人真正地当好“管家”。因此,在保证使保险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机构加入托管人行列不啻为很好的一种选择。

(四)出台配套制度

引入第三方托管能够防范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在美国保险市场上,也有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把资金交给“外人”管理,基于此,对于实行外部托管的保险资金,要求受托人适时(建议每周)进行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托管人要对披露信息进行核实并负责其真实性。同时,监管机构向保险公司发出指引,提醒保险公司在选择存管机构时,应对其信用状况、清算能力、账户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绩效评估能力等进行严格的考核,以控制存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方 华.险资余额日益庞大期待走出全托管之困[n].金融时报.2006—10—10,

[2]保险资金运用:第三方托管的制度危机[ol].牧文财经网.2004—10—28.

[3] 张 睿.从美国保险市场第三方资产管理看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j].金融与保险.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