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

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第3篇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环境的不断改变,医院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用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与重要性要求不断加强。事实上,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问题,导致上述会计信息要求无法实现:(1)固定资产核算方面。首先,固定资产核算未设置“累计折旧”科目,无法对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准确把握,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的实际净资产。其次,医院会计制度未规定对固定资产提取减值准备,也不能按重置价值调整账面价值,这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重置价值发生严重背离。其别是电子设备,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更新快,客观上存在着因市价大幅度下跌而产生无形损耗或因未来经济效益创造能力降低而发生固定资产减值的可能。如果对已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加确认,必将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2)接受外部投资核算方面。医疗机构的筹资渠道已趋向多元化,但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下未设置接受投资的会计核算科目,也未对该类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相应规定,以致医院在收到投资时所作会计处理不一致;在按协议分派投资所得时,不是作收入冲减,就是作支出增加。这样的会计处理混淆了投资与债权的不同性质,混淆了医院资本金与投资人权益的数量界线,人为调节了营业收支,违反了分派红利不得税前列支的规定,不但可能使医院会计信息丧失可比性,还将直接导致医院会计信息失真。(3)成本核算不准确。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管理费用所包括的范围较广,除医院管理部门费用外,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服务的辅助部门费用及借款利息费用等。管理费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成本、药品销售成本和制剂产品成本,最终将影响到收支节余和净资产。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简单地将管理费用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中进行分摊,并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4)成本费用核算约束力不强。目前,医院的成本项目标准不一,不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且可能使行业间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成本开支范围,也使医院支出具有较大随意性,可能会导致产生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行为,使医疗收费价格的测算和制定丧失客观和公平。

在此,笔者提出如下完善现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的对策:

第一,完善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期间费用中的“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为适应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负债经营现状,规范期间费用核算范围,客观反映债务资金的利息负担情况,正确分析资金的利用效益,笔者建议把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纳入统一设置的“财务费用”科目核算。

第二,建立科学的期末资产会计核算计价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环境作出合理判断,在不能准确判断时,要求其采取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基于企业会计经验及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医院应对存货类资产采取成本与净现值孰低法提取存货跌价损失;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占医院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应对市场风险,避免资产实减虚增。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核算;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发展期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不完整面临的问题

核算是会计最基础的两大职能之一,能否作好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石。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的运用――即会计电算化使用,在前期极大的解放了财务的生产力,使财务人员从大量、繁杂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大部分财务人员已经不需要手工进行T型账户归集、试算平衡、编制报表等基础核算过程,只需要录入会计分录,所有过程电脑搞定,最后报表出来。会计电算化在给财务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些不利因素,很多财务人员不再把核算当成工作重点,不再花时间和精力思考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体系化工作。会计核算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弱化,大家都在谈财务管理,其实这是舍本逐末。于是乎很多由于不重视会计核算的共性问题也就冒了出来:

1.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会计科目的设置随意,使用混乱,同一经济业务,由于专业能力及理解差异,不同的财务人员有可能在不同的会计科目核算,造成财务数据缺乏一致性、可比性差。

2.会计核算规则不完整:会计核算是资金流、物流、单据流、数据流、信息流的统一体,原始凭证之间要形成证据链的闭环,相互印证、相互制衡!但现在很多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重视,造成各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的运用、单据的签收、单据的传递、单据归集、直至单据的核算缺乏统一的规则;同样的经济业务,由于核算规则缺失或不完整,可能核算方式不一样。如:直接付款的材料采购,有的通过往来科目作为中转科目,有的直接通过银行存款,不通过往来科目,那对账的时候,就有可能往来信息不全,加大对账的工作量;关联企业间既有资金的往来,也有业务往来,如何界定?如何进行核算,等等

3.财务数据失真:由于科目设置及运用不合理、会计核算规则不完整就容易造成资金账实不符、成本核算不准、库存商品、资产账实不符、往来账不符……等等。月度结账之时如果信息系统各模块间没有系统自动核对功能,又不进行人工的各模块月底结账的核对,出来的财务报表的数据就有可能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4.会计电算化系统基础信息混乱:由于核算缺乏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内的核算基础信息:客户信息、商品信息、价格信息等的建立、使用缺乏全局性,有可能同一客户、同一商品在系统内有多个信息。系统内的重复、无用信息越来越多,占据系统内存、信息系统运转效率下降,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如何建立高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呢?答案就是从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直至财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全流程设计与实务操作。

二、会计核算体系的功能模块及信息化运用

会计核算体系,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内容及信息化运用

2.会计账务处理原则及会计分录

3.财务口径报表

下面将一一论述各模块的建立及信息化运用

(1)会计科目设置、核算内容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信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财务管理的基石。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可比性、财务分析能否取得有效的数据、各报表能否直接生成,都与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内容有关,会计科目设置要根据各部门管理思路及管控点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总则

②会计科目设置

③费用明细科目设置

④一级科目核算内容规范

⑤费用明细科目核算内容规范

(2)信息化运用

信息化运用是根据公司管理及财务分析要求,对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辅助核算,以直接从信息系统中取得需要的报表,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提供给相关部门。

目前通用的会计软件都提供本功能,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公司的情况,按需要设置。

下面以重点科目为例说明辅助核算:

2.会计账务处理原则及会计分录

(1)会计处理原则

大的原则主要是按照《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涉及的业务,参照制定。如:存货计价原则、固定资产及折旧原则、各种准备计提原则等等。

(2)会计分录

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所有涉及的经济业务事项,编制详细会计分录,并延伸编制会计分录时需要提供的单据、表格等原始凭证信息,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需要经历的相关岗位的流程信息等。特别是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具有企业行业特性经济业务的核算,尤其需要突出标注并进行培训。

(3)信息化运用

原则及分录编制好后,在信息运用方面,一是编制模式凭证,可以对每月都要重复编制的分录,建立模式凭证,每月直接调用。二是流程设计,编制、审核。三是月底结算对账,系统各模块间如果没有自动对账功能的,月底结算前,对于需要对账的科目,要进行人工对账,确保各模块数据间勾稽关系。

3.财务口径报表

(1)报表口径

每月对外提供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不足以让管理层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需要根据公司的特点,提供补充财务报表。比如销售类的《销售月报》、《资金月报》、《存货月报》、这三张表存在相应勾稽关系。财产类的《固定资产变动报表》、《往来报表》。费用类的《费用明细表》、损益类的《分部门损益表》等等。这个根据企业的特性、企业管理需要,自行制定。

(2)信息化运用

选择相应报表之后,在报表模块,设立报表取数的会计科目及取数路径,每月报表就可以自动生动。取数的科目的定义及取数路径,可能需要软件服务商,提供相应的帮助,也可以由专门的电算化人员完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0.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2012年版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第5篇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如下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 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 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另外,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的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首先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其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主要有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 相同;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相关性原则等;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

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告方法和内容等 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等方面的规定也是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 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一)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事务准则进行核算,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二)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

(三)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兼顾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仍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区分经营性收入和财政收入。

四、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要不断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多方面的寻找适合的资金来源,摆脱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窘境,使得自身在当前市场经济中能够有着足够的竞争力。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审查应该不断地加强,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价值,严格控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

其次提高事业单位预算制定水平,同时不断地分析与研究使财政预算能够真实的反应资金所需情况。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根据实时信息发掘财政预算中所存在的新问题,及时的解决。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学习,提高单位制定财政预算的水平,保证财政预算的切实有效性。

最后完善单位内部的财政收支明细表。单位领导要定期进行单位财政收支审查,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进行核实,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单位的独立审查部门要加强审查力度,切实做到有问题就上报,有错误就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