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不完全相同,所以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全部要求。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如会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电脑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购买财务软件费用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会计核算中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以降低成本。本文主要论述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条。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少,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多,达到一定比例时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目前,有人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能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也应像固定资产一样专门设置相应的账户进行反映,而不应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笔者认为这是在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完全正确的观点。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在对所有会计要素的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笔者认为,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职业判断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从会计是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对其决策更为重要。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在基本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定义是模糊的,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作出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

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再如,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只设置“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两个成本项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顺序分配法,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本质就是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受益少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多的)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包括分配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少的)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因其提供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辅助生产车间原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适宜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价值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就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而把本月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月末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下,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确定,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差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该方法下每月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在产品不负担,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在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和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由于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本就小,在产品分不分脱离定额的差异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必计算分配在产品应分的差异而直接按年初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合产品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销售价格较高。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对联合生产成本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各种联产品成本时,应采用比较准确、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常用的有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分配法、销售价值分配法和可实现净值分配法等。而副产品是指在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价值比较低,对企业的收入影响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分配联合生产成本时,通常是将副产品直接按一定标准计价,然后从联合生产成本中扣除即可计算出主要产品成本。副产品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副产品不负担联合生产成本法、副产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法、副产品按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后的余额计价法等,都属于简化处理的方法,计算较粗略。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这个差额就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装修支出以及修理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不再采用预提或是待摊的办法。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管该项费用实际发生在企业管理部门还是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都是直接做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点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处理。以前是按照费用发生地点进行费用核算,如发生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发生在生产车间的计入“制造费用”。笔者认为这是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即因为这种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对企业成本核算影响不大,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将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尤其是当这种后续支出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时,按照原来的核算办法进行会计处理更是显得麻烦,而采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就简化得多。超级秘书网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成本核算运用重要性原则需要注意防止滥用重要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费伦苏.对重要性原则内涵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6(9).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第3篇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

性的判定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从会计是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对其决策更为重要。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在基本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定义是模糊的,如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重要性水平,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作出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

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再如,若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只设置“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两个成本项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因此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顺序分配法,是指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顺序依次排列,受益少的排在前面,先将费用分配出去,受益多的排在后面,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本质就是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受益少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多的)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包括分配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少的)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因其提供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辅助生产车间原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适宜在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价值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就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而把本月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已经接近完工,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月末在产品视同完工产品分配费用。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这种方法下,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其数量和单位定额成本计算确定,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的差额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该方法下每月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在产品不负担,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在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和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由于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本就小,在产品分不分脱离定额的差异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不必计算分配在产品应分的差异而直接按年初在产品成本固定计算。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联合产品是企业的主要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销售价格较高。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对联合生产成本进行分配以计算出各种联产品成本时,应采用比较准确、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常用的有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分配法、销售价值分配法和可实现净值分配法等。而副产品是指在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副产品不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价值比较低,对企业的收入影响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在分配联合生产成本时,通常是将副产品直接按一定标准计价,然后从联合生产成本中扣除即可计算出主要产品成本。副产品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副产品不负担联合生产成本法、副产品按计划成本计价法、副产品按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后的余额计价法等,都属于简化处理的方法,计算较粗略。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这个差额就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装修支出以及修理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计入损益,不再采用预提或是待摊的办法。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管该项费用实际发生在企业管理部门还是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都是直接做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点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处理。以前是按照费用发生地点进行费用核算,如发生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发生在生产车间的计入“制造费用”。笔者认为这是新会计准则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即因为这种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对企业成本核算影响不大,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将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尤其是当这种后续支出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时,按照原来的核算办法进行会计处理更是显得麻烦,而采用新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就简化得多。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第4篇

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会计的成本核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成本会计利用收集、整理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工业生产、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做好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工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重要性;完善

工业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进一步提高自己所处地位和经济利益,就要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下功夫,因为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合理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如今的工业企业还存在着一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问题。本文就从工业企业成本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的完善方法来阐述成本会计在工业的地位。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行政部门还包括企业的在职人员及关于企业成本合算的其他业务。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利用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带来的信息,积极编制相关条款制度减少成本的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就要根据构成成本价值的基础来采用不通的核算程序,例如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的核算中就要通过制造费用专用账户进行费用的分配再核算到相关到成本中。重要性原因影响成本的核算,从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对相关业务的决策,所以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处理会计业务,并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予以重复、准确的披露。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与成本核算之间的比较。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要将所有的零散数据在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是详细罗列出来,而重要性原则,则可以减少这些工作量,因为重要性原则能够分清主次,业务的重点,减少工作量。

三、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会计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的业务核算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在实际的成本会计核算中发现,我国工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起步较晚,有些工业企业的领导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没有太过于重视,应用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来过于强调原材料的节省和缩减相应成本上的开支,忽视成本效益。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这是在牺牲产品的质量带来的结果。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了,买方对企业的商品的差异率逐渐重视。所以,如果企业还是重视追求狭义上的收益,忽视成本效益带来的产品差异率,就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失去根基,失去竞争机会,这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

(二)成本会计核算范围较为狭窄

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都会扩大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会计核算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但是在实例中可看到,工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范围并没有扩大,这会导致在期末财务报表的成本效益出现差错,影响领导的决策。

(三)成本会计核算不规范

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重要的组成。因为规范的成本会计核算可以清晰明了的反应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这可以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来创造更多的资产。然而,有些工业企业存在着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应摊费用和非摊费用处理不当,费用和生产成本核算不当,这会致使企业的成本效益降低。此外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也有脱节现象,对资金的运转和资金投入效率在沟通与交流甚少,导致企业的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落后

有些企业不能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来完善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而以往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不能适应当代会计核算标准的,这会导致企业在成本效益上落后,失去竞争优势。

(五)成本会计监督不到位

成本会计监督有效的落实,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而有些企业并没健全的监督会计工作的体系,这会使成本会计监督无法详细,严格的监督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暂的利益,不重视会计工作的监督,而有些成本会计人员会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性谋取私利,致使成本会计信息不真实。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监督非常的重要,若忽视它就很可能导致成本核算失真,进而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的有效进行。

四、针对成本会计工作出现问题的完善建议

工业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即积极解决企业现存的成本会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完善成本核算工作,下文就根据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一)提高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职业道德

成本会计的工作水平主要取决成本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所以提高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企业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从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关于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从而约束他们在工作中的规范。企业还可以从外界招聘优秀的成本会计人才,让他们给企业带来“新鲜空气”,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制定一些相关激励政策,一次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成本会计效益重要性的认识观念

在现代化的今天,工业企业想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完成企业的近期所定的目标和制定远期计划。那么企业就应该摒弃以前的成本会计核算观念,树立符合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观念。在全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下可以提高成本效益,再根据成本效益进行合理的决策。

(三)扩大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

企业应根据企业新增的业务范围来调整相关成本会计核算范围,这样可以及时、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的经济范畴,让企业股东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在成本的运转状况。

(四)规范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企业应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成本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在成本会计科目上进行详细的划分,规范记账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财务报告水平。企业在逐步加强规范成本会计工作的同时,逐步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内部成本会计核算机制。进而加强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获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五)完善企业成本会计

工业企业也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会计软件系统来完善成本会计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专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因为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的出现能够减少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高效率、快捷的处理大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六)建立健全的成本会计工作监督体系

对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监督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工作流程的控制,包括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的出勤率及工作效率。通过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核算机制能够不断强化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控制、监督。企业根据内部成本会计所出现的不足,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来规范、监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

五、结语

现代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地降低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提高成本效益,加快企业资金运用和循环的效率,提高企业在事成综合竞争力。但事实上,我国的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所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不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就对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相关完善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成本会计核算在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作者:谭振华 单位:武汉文景钙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重要性原则范文第5篇

摘 要 为了规范国内会计行业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国于2002年12月在总结国内会计工作经验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了《企业会计制度》。自《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的会计行业日渐成熟,越来越显示出新会计制度的优点。究竟新的会计制度和旧的会计制度在基本原则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本文通过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谈一谈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基本原则 完善

新的会计制度自2002年12月29日,截至2004年,彻底废除旧的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新旧制度相比,在基本原则方面新制度显得更加完善。对新旧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深刻领会基本原则发展背后的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

一、新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把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会计人员在这个原则要求下,就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充分尊重经济实质,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上的经济事实相一致。虽然经济多元化了,表现形式也相对复杂了很多,但是,我们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其信息实质上是反映经济事实,不是反映这种现象代表的经济形式,我们会计事务中涉及的权益法、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例证,也就是母公司在子公司拥有的权益资本虽没有超过半数,但是,母公司通过其他方式对子公司或者被投资的经济实体实施控制时,被控制的企业也被纳人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

二、谨慎性原则进一步加强

在原来的会计制度中,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这样的: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然而,在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秘密准备。两者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的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更加具体和细致。体现在具体会计核算中就是对或有事项中的负债进行确认,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不得滥用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计提各种财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做好计提存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以及应收款项的坏账、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减值方面的准备。二是谨慎对待或有负债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并及时反映或有负债的相关情况,《企业会计制度》中专门针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三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了调整,可以使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计算。四是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可以在发出库存货物计价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我们实行谨慎原则,是要对不确定的因素做出合理的、科学的估计,在估算的时候要特别谨慎,保证既不要忽视一些因素对资产的影响,也要做到不多计资产或者收益,对企业的负债情况和费用情况也要如实计提,不能少计。在具体工作中,绝不能滥用谨慎原则,要有效地防止以谨慎性原则为名,任意计提各种准备。

三、重新修正了历史成本原则

新的会计制度中是这样规定的:“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样把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明确地提出来,其本质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可以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企业的资产或者收益进行计价。企业的工会制度中仅仅对计提应收帐款的坏帐准备做出了一些规定,企业的股东大会制度对收款坏帐、短期投、长期投资减值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新的会计制度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了重新修正,也是目前会计工作的客观情况的必然要求,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信息保障。我们知道,当企业的一项资本发生减值,发生减值的部分就不能给投资者或者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这部分资产已经不能算作资产了,因此,应该及时的计提减值准备。这是谨慎性原则以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是准确、客观放映经济状况的实际要求。

四、相关性原则进一步完善

原来的会计制度中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就这一问题的规定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样的规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体现了提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正目标是为决策服务的,也就是提供的信息要对决策有用,不是满足某个方面的要求,其需要是更加广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是包括多个方面的,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者,也包括与企业相关的单位或者个人,政府部门、投资者、企业职工、社会公众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全面,尽量使所提供的数据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五、进一步强调重要性原则

新的会计制度强调重要性原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和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在很多会计实务中都运用到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确定自己的重要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而对重要事项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也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结束语

会计制度中,基本原则是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规范,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对原来的基本原则进行修改、补充和加强,是为了更加适应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只有充分把握了会计制度中基本原则的实质,才能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为企业发展和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义秀.企业会计制度导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