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审议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固定资产 报废与处置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32-01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国有资产数量也在迅猛增长,这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也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资产处置环节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管理,值得我们每一位高校资产管理者的深思,研究解决好高校国有资产的处置工作对避免资产流失及积压浪费、提高被处置资产的使用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高校资产管理上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高校资产处置进行粗浅探讨。
一、高校国有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国有资产报废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固定资产报废是指因技术落后、损坏等原因不能修复使用或维护修理费用过高而无修复价值的固定资产。各高校在报废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感觉公共资产,报废可惜,结果该报废的不予申报,不但得不到报废收入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的房屋空间和对报废资产进行管理的人力财力。二是报废的程序不够规范,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评估环节,随意性增大,甚至有故意压低价格、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三是国有资产报废处置没有标准,报废的年限不明确,如果提前报废造成不必要资产浪费,而延期报废又会使设备或设施超龄服役,降低了安全系数,增加安全隐患。
2.高校国有资产转让、出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转让、出让主要是指变更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的一种资产处置形式。在转让过程中存在不透明、过程简单等问题,特别是校办产业的股权资产转让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高校的校办产业蓬勃发展,校办产业中的股权转让事宜也越来越多,转让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管理缺失,部分学校对股权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行使职权的董事会董事形同虚设,甚至董事工作调离了学校却长时间无人代替,给股权转让造成被动局面。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的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教技发[2006]1号)文件精神,学校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学校投资企业的股权和所有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有部分高校没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性资产由资产管理处或产业处负责代管,机构不健全,致使一旦发生股权转让问题就会影响资产转让的结果,造成资产流失。三是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学习,对转让过程中评估、挂牌等流程缺乏了解,也影响了资产转让处置的质量。
3.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对外捐赠存在随意性。无偿转让和捐赠意味着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转化,不能因为资产闲置或使用状况的变化就使国有资产处置简单化。
4.大额资产转让处置手续过于复杂,效率低下。高校较大额度的资产转让处置多发生在校址拆迁和股权转让,较大额度的资产处置除办理正常手续外,最后还要由省财政厅报请省长,由省长办公会通过。经常因为省长公出和其他原因长时间不能例会,等待时间漫长、效率低下。
二、高校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随之改变,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资产管理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把市场经济和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研究新方法、探索新理念。同时要改变对资产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扭转重采购、轻管理的错误做法,加强管理,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领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文件精神,准确掌握文件的精神实质。学习好《企业法》、了解《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保证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搞好资产管理的组织制度建设。高校的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管理制度一般都很健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组织机构健全,但人员已不是现有岗位人员,当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工作变动,组织机构要随时更新,要强化责任意识,专职和兼职资产管理岗位都要分工明确,管好本单位资产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申报工作。同时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组建新部门、新机构,不能因为自己的经营性资产规模较小而忽视必要的组织管理。在制度建设上,要根据资产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为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打下基础。
4.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国务院总理同志答记者问时明确表态,中央政府将在政府审批等多个项目中减少1/3的审批环节。高校拆迁中,拆迁方是地方政府,被拆迁方是公办高校,在高校的主管部门、省财政部门及评估机构的层层把关下,相信这种资产处置没有省长办公会议审议也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可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三、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高校资产规模日益扩大,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繁琐性和复杂性逐渐显现,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来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欣.高校资产处置管理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6)
2.刘双柱.高校资产处置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09(26)
3.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财政部令第36号,2006
4.刘伟.高校资产报废内部控制探讨[J].事业财会,2003(3)
5.邓健萍.当前本科院校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的思考[J].会计与审计,2012(5)
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存在与预算管理脱节问题,并引发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2015年新预算法提出的原则和要求下,建立与固定资产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以达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预算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较于旧预算法,新预算法首次将绩效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融于政府收支行为明确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报告的内容,并补充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进行编制。与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不同,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传统预算管理流程中,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方法。高校属于基层预算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高校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公共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按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固定资产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建立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实现存量与增量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普遍停留在看帐管资产的静态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财务部门主要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总务处、后勤管理部门、图书馆、科研处、实验管理处实行对固定资产实物的归口管理,具体使用和占有部门又在各科室、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多头交叉管理,但又无专一统筹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从近几年财政部门加大对国有资产清查的力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普遍存在,购置资产的不合理,报废手续的不齐全,随意处置资产,导致固定资产严重浪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1.1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不全面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2014年各高校正式实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固定资产各大类(除图书、档案、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如何计提、计提年限等并未做明确要求,导致高校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普遍缺乏参照,甚者部分高校仍未开始计提折旧这项工作。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不计入预算部门的当期支出,所以是一种“虚提”方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解决了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直虚高的问题,但如果能进一步将计提折旧与各预算部门的当期效益挂钩,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将会更有益处。
1.2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重钱轻物现象突出
固定资产重分配,轻管理,争着要资金、要项目,支出形成资产后能不管就不管。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在目前经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控制支出增幅,项目可行性及预算增量的变化,并未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考量。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单位在进行资产配置时,经费分配向置一些价高、档次高的资产倾斜,盲目追求资产设备的数量和档次,出现设备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的现象。目前财政部门普遍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跟踪,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资产购置的随意性[1],有些部门甚至为了保证预算完成率,在经费下拨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当时申报的设备,随意调整预算购置明细。
1.3信息共享资源网络缺失,资产浪费严重
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可以覆盖整个学校乃至其科研机构信息网络平台,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将校内资产配置情况及校外资源共享给其他部门,导致在预算申报时,各科室、实验室仅根据自己部门的需求进行采购,难以共享使用,导致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占有使用不公现象。大量前期购置的设备闲置任意摆放,由于昂贵的维修成本及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技术,闲置的资产使用年限遭人为的缩短,导致这些设备更容易遭到淘汰,资产浪费严重。
1.4资产处置缺乏监控机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要求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由于目前高校资产普遍资产数量多、金额大,相应的预算监控机制缺失,导致这项工作难于开展。在近几年的清产核资审计中,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不当也是突出问题之一。很多部门当资产为自有物,随意处置,报废、减少、注销、捐赠也未经过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部门报批。非经转经的固定资产也未按要求进行评估,出租、出借、转让手续不齐全或根本未办理[2]。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用和使用,资产的投入得不到合理补偿。
2固定资产使用绩效与预算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预算法的修订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大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并且将绩效纳入预算管理范围。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需人大审议,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使得各高校在申报资产购置计划时也要谨小慎微,在资产购置的可行性、合规性均需要合理的说明,从而在资产购置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分配及日常运维方面得到较合理、有效的控制。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利用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运用资产预算和统计报告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及使用部门的需求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绩效预算是预算改革的方向,是促进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寻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仅是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的范围,而且要将资产需求与产出效益都能体现在整个预算系统中,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资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绩效考评,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3基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3.1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是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保障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的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3.1.1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为预算决策提供支撑的部门,由各单位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总务部门组成。财务部门主要把握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预算经费分配的可行性、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等;后勤、总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利用现有校内、校外信息网,结合现有存量设备的利用情况,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项目中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综合考量。两个部门形成综合意见后,反馈至预算评审及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3.1.2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校内预算的决策机构,需要由一位固定、唯一的副校长牵头带领,避免出现资产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小组成员需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财务和内控审计。财务审计涉及到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存量及增加变动情况,账实相符情况;内控审计主要是检查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设备采购、处置的流程审批情况。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等部门是资产使用归口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对校内预算反馈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定期对占有和使用存量资产进行盘点等。财务部门是资金的分配部门,负责对整个学校的预算资金进行总体的额度控制,保证分配至各部门经费的合理性、可行性。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校内预算反馈的意见进行复核,对校内预算提出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修正,形成最终部门预算明细及其资产配置调整意见,并将最终结果反馈至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可设立在财务部门。
3.1.3跟踪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校内预算管理办公室将控制数下达至各预算执行部门,并要求预算执行部门按调整后预算进行资产购置,根据现有学校资产配置情况实现资源共享。预算批复资金下达后,预算执行部门应严格将预算资金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并将采购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统计资产增减变化数据,为预算执行、调整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采购计划安排,资产配置,使用、维护、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工作。年度终了时,形成年末资产总体情况报告,与部门决算相辅相成[3]。
3.1.4固定资产绩效考评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申报的绩效目标设置,通过运用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固定资产使用的产出结果、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以便能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将固定资产由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为提高固定资产的绩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3.2保障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平台是分析预算申报过程中资产购置是否合理、可行的重要依据。通过集合校内各使用部门的资源及校外共享平台,借助政府公共网络平台,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所以,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推动多种类型平台建设,对高校资产“专管共用、统管共用”的资产管理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3.2.2部门保障机制
新预算法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运作,要避免以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和管理的部门。如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校专门负责校内固定资产的统筹规划部门,管理人员队伍需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保障固定资产的绩效运作。
3.2.3跟踪监控机制
以审计部门为主要承担主体,在源头及过程中对资产的使用行为进行监控,主要负责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及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是否符合程序,定期检查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化,资产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减少、毁损及消耗,资产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
作者:陈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5):71-73.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暨*年部门预算编制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全面部署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暨*年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上,庞县长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会后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
(一)充分认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是全县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条件,能否做到“合理、节约、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帐实不符、使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单位和乡镇负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管理职能划分不明。资产多头管理,职能不清,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位”与“错位”并存。二是资产“家底”不清,核算不实。许多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和资产核算制度,单位的房产、车辆、办公设备、通讯工具等家底不清,帐外资产数额较大。三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规范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及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科学,存量资产与预算管理脱节,导致部门和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四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在资产使用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事实上为部门和单位所有,资产报废、报损、转让、出租和出售过程中随意性大,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资产流失。五是部门和乡镇债务越来越大,债务情况模糊不清。因此,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切实摸清“家底”,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县去年启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各部门、各单位的资产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资产数量增加很快;其次,资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不仅仅是一些办公用房、办公用具,还拥有数量可观的现代化办公设施和仪器,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由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应该说这些变化,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也暴露出管理工作上存在财产“购、管、用”脱节、资产闲置浪费、产权归属不清、调剂困难等诸多问题,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国有资源,还极大地增加了政府运行成本。因此,开展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摸清资产存量及其使用状况,有利于县委、县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存量资产的整合、调剂与共享共用,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
第二、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一段时期以来,我县的收入分配秩序,特别是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存在混乱现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单位在国家统一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和发放津贴补贴。而这些政策外津贴补贴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收益。开展全县范围的资产清查,全面、细致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情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津贴补贴随意发放,缩小收入差距,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加强财政监管。目前,财政部门掌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不仅不完整、不准确,而且基本上都是静态数、账面数,实际资产变动状况没有得到准确反映,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资产实际已经报废、损失或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却长期挂账未作处理;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存在着大量的账外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由于账外资产长期游离于有效监管范围之外,导致资产处置更加随意,流失更具隐蔽性。通过资产清查,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等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和收益的“家底”,为切实加强财政监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第四、开展资产清查有利于客观准确反映债务情况,加强债务管理。目前,因种种因素,使我县各单位和乡镇的债务越来越重,有的甚至因债务负担过重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运转。为此,县委、县政府已明确要求,要彻底规范县乡政府债务审批程序,积极化解乡级债务,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我县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资产清查,县政府将债务清理工作作为重点,就是为了全面锁定债务,从今年起,对各单位和乡镇的债务一律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资产清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
1、工作内容。这次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完善制度四个方面。
单位基本情况清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是根据资产清查工作的需要,对纳入资产清查工作范围的所属单位户数、编制和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
账务清理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银行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各类库存现金、有价证券以及各项资金往来等基本账务情况进行全面核对和清理。通过账务清理要达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确保单位账务的完整、准确和真实,并对各单位和乡镇的债务进行锁定。
财产清查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单位清查出的各种资产盘盈和盘亏、报废及坏账等损失要按照资产清查要求进行分类,提出相关处理建议。财产清查过程中要按照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清理资产同核查负债与净资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资产收益的清查。
完善制度主要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针对资产清查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确保资产清查结果的真实准确,在以往开展的资产清查工作中,对资产清查结果的核查一般分三个层次进行,即单位自查──主管部门复查或抽查──财政部门组织核查。本次清查将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单位的自查结果进行核查。参与资产清查工作的中介机构,由财政部门统一招标确定。
2、工作安排。此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基准日统一为2006年12月31日。资产清查的范围是2006年12月31日以前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同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社会团体等单位。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的原则,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按照《*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成立专班,各自组织实施,按时保质完成本次资产清查工作。整个资产清查工作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年2月—3月)。确定资产清查报表、安装清查工作软件、拟定有关资产清查的文件,修正报表和软件。财政部门开展业务培训。
实施阶段(*年4月—5月)。*年5月31日前,单位自查自填各种数据,资产清查结果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后,根据有关要求报送财政部门。*年6月,财政部门对单位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形成资产管理数据库,为2008年及以后年度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总结阶段(*年6月)。县政府对全县资产清查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并根据资产清查结果,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完善具体的管理办法。
(三)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站在全局的高度,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资产清查工作顺利开展。动员会后,各单位要立即传达会议精神,开展宣传和培训,及时组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2、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县政府成立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资产清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单位要成立由资产、财务、纪检、人事、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资产清查组织和工作机构,负责领导和实施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清理方案,建立和完善资产清理工作机制,做到精心安排,不等不拖,积极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清理任务完成的好坏,同各单位的部门预算挂钩。凡含有二级单位的主管部门和有延伸派驻到乡镇的主管局,如教育、卫生、公安、林业等,必须切实搞好本系统的资产清理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全权负责组织实施,抓好落实。
3、严格要求,确保质量。在资产清查中要严格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坚持做到不重不漏,对应该纳入本次清产核资范围的所有部门、单位,要全面进行清查;坚持做到全面清查,要求见物就点,见账就清,不留死角,不打埋伏;坚持做到实事求是,严格把握所有权界定的政策,绝不能将国有资产化为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严格执行政策纪律规定,对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隐瞒真实情况,不如实填报资产清查报表,提供虚假会计资料,违反《会计法》有关规定的,要责令其限期更正并予以通报批评;对在资产清查中出现的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出现其他重大违纪问题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关于*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从2004年起,我县在县直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几年来,我县对照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弥补差距,积极稳妥地推进了这一改革,为促进我县财政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现已启动,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体原则。*年,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应体现以下总体原则: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保个人政策支出、保法定支出、保正常运转支出、保县委政府重大决策支出的“四保”原则;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力的原则。
(二)方法步骤。*年县直部门预算编制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方法和程序:
第一、部门预算计划申报阶段。县直各部门按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年度收支预算草案(“一上”)。
第二、部门预算建议综合审查阶段。财政部门对单位上报的预算进行初审,并汇总上报县政府审定,下达单位支出控制数(“一下”)。
第三、部门预算草案编制阶段。各部门按财政下达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年度收支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将各部门预算审核、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提请县人大审议(“二上”)。
第四、预算批复阶段。按《预算法》有关规定,财政部门将人大审议通过的部门预算,批复到各部门执行(“二下”)。
(三)特点。与前几年相比,今年部门预算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公用经费实行定员定额。对公用经费,分类核定定额和标准,并根据县级财力状况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改变了过去总额包干的办法。
二是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安排方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即在编制预算时,不再以上年预算或支出为基数,不是仅仅修改上年预算或核定新增部分,而是一切从零开始,对预算年度的各项开支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重新核定。
三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财政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所有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和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列入部门预算收入,统筹安排部门预算支出,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契机,彻底改变过去只是将非税收入反映到部门预算表格的作法。
四是对项目支出预算采取项目库管理的方式。建立项目库,编制规范的项目支出预算,实行项目滚动管理。项目支出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顺序进行安排,即优先保障法定支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支出、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然后根据财力情况,适当安排其他项目支出。
五是严格执行上级规范津贴补贴政策。从*年起,全省对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规范津贴补贴发放政策,除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之外的所有津贴补贴,都将按照财政供养方式由地方政府视财力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四)要求。*年兑现上级出台的工资政策、规范干部职工津补贴发放、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等增支因素很多,我县可支配财力不足,支出压力非常大。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俭办一切事业,加强对一般性财政支出的管理,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等经费特别是招待费的过快增长,在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上狠下功夫。
一是严格预算约束。部门预算一经人大批准,必须依法严格执行,除国家和省出台重大政策调整以及经本级人大批准的预算调整外,原则上不在年度内追加预算。
二是严肃财经纪律。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意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合规性。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检查,发现单位设立“小金库”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严肃处理。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以来,到目前为止,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已100多起。在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中,“非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出口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
欧盟对华反倾销中的“有条件市场经济地位制度”:五条标准缺一不可
在欧盟反倾销调查实践中,为确定原产于中国的商品的倾销幅度,存在3种制度:有条件市场经济地位制度;分别裁决制度;传统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制度,即替代国制度。
这三种制度在出口商品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的确定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对应诉企业来说,无论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还是分别裁决,都将获得单独的倾销幅度。但是获得单独的倾销幅度不是最终目的,而得到最低反倾销税甚至零税率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一般说来,申请市场经济地位是企业达到上述目标的首选方式。下面结合我国企业应诉的具体案例对欧盟“有条件市场经济地位制度”进行分析。
1998年,欧盟理事会《905/98号规则》对《384/96号规则》作了修正,不再将中国当作纯粹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允许中国生产商在满足一定条件后,申请有条件市场经济地位。根据该新规则的规定,欧盟将在个案处理的基础上来审查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地位不是自动给予的,应诉企业必须主动申请并举证, 经欧委会调查核实同意,方可取得。如果企业达到了欧盟规定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则可不用替代国的正常价值,而用企业自身的正常价值来确定倾销幅度。
标准一:关注公司的所有制属性,强调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政府控制。“国有企业”举证责任被加重
标准一具体要求企业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价格、成本和投入,其中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产量、销售、投资等,其决策没有明显地受到国家干预,其主要投入的成本反映市场价值。虽然该标准表面上没有反映出欧委会对企业所有制的关注,只是针对产品构成要素和销售定价等进行审查,但仔细研究“市场经济地位和/或分别待遇问卷”中的问题,就不难看出该标准的核心就是所有制问题。
欧委会发放的“市场经济地位和/或分别待遇问卷”分为以下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公司简况中,欧委会即要求提供应诉企业及持有应诉企业股份的企业的所有制情况。通常情况下,欧委会将“国有”和“干预”作为同义词看待。如果应诉企业或其主要股东是国有企业,则其很难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在第二部分经营决策和成本中,进一步要求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商的所有制情况。在欧委会看来,凡是从国外进口的、来自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原材料,都是市场关系,而来自国有企业的原材料,就很可能含有政府干预的成分。
此外,在问卷第二部分中,还要求企业详细提供: A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和其它成本构成,B工业产权和法律要求,C员工聘用情况,D生产设施和生产,E销售等五方面的情况,其目的在于审查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雇佣员工等方面是否享有决策权,其主要成本的投入是否反映市场价值等第一条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例如,产品由政府统一定价,即被认为没有销售自;公司聘用和解聘员工不能由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决定,而要上报地方政府,则被认为没有聘用员工的自;如果公司购买原材料的价格明显低于其它公司,则被认为成本的投入不能显示出市场价值。
2003年5月22日,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的聚酯切片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企业之一的中国YH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其94.6%的股份归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所有,其余5.4%的股份归当地一家国有公司所有。在欧委会规定的时间内,该公司提交了市场经济地位问卷答复,并接受了欧委会办案人员的实地核查。2003年12月8日,欧委会作出了关于YH公司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披露文件。在该披露文件以及随后的裁决中,欧委会表示拒绝给予YH公司市场经济地位。欧委会虽然承认了该公司在生产、销售的决定,员工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反映了市场信息,但是,欧委会强调“YH公司为完全国有公司并且不能证明其经营不受政府干预,且董事会成员全部由作为国有公司的5家股东指定。因此,YH公司不满足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一条标准。”可见,所有制形式是欧委会在判断中国公司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一条标准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就一定不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1999年1月4日,欧委会对原产于中国的黄磷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在历经一年多的反倾销调查后,申诉方撤诉,从而终止了该案。在该案中,涉案企业之一的云南ML公司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该公司70%的股份归云南ML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所有,其余30%的股份属于私人股东。尽管该公司的公有制成分占很大比重,但该公司成功地向欧委会证明了国家并不对公司具体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干预。首先,该公司以中国关于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和重组的法律法规论证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仅对资产实施管理,确保资产的有效使用以达到增值的目的,而不是通过这一方式直接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其次,公司指明其有关经营管理的一切决定,均由董事会作出,而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里,并没有国有资产管理局派出的官员。该公司通过论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最终使欧委会没有因为其国有成分而拒绝认定其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一条标准。对比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ML公司和YH公司均为国有企业,但董事会成员的来源并不相同,这对证明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受到国家干预至关重要,因而对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见,欧委会在实践中通常在不需要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先将“国有”等同于“国家干预”,然后让“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企业自身在价格、成本和投入、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产量、销售、投资等方面反映市场信号,没有明显地受到国家干预”。
标准二:企业要有一套按国际会计标准审计的、适用于所有场合的明晰的财会帐簿
该标准要求企业有一整套清晰而准确的会计帐簿;该会计帐簿根据国际会计标准记账并进行审计;并且该帐簿适用于所有场合,换句话说,不应该为了应付税务部门或其它目的而备有另一本帐簿。以上三点,必须同时满足。
我国涉及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应该说,我国企业会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国际会计标准没有本质的差别。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严格按照标准记帐。在2003年8月19日立案的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奥古曼胶合板反倾销案中,在欧委会办案人员赴安徽和浙江的两家木业公司实地核查过程中,经反复核对发票、凭证、明细分类帐、总帐和报表,办案人员认为上述两家公司记帐严格清晰,财产的来源清楚,折旧摊销规范,财务入帐走帐明了,最后给予两家公司市场经济地位,其中一家公司基于此获得了全国最低税。
但是,很多国内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记帐方法和会计处理原则不严谨,没有审计报告或审计师连续几年在审计报告上作了保留意见等等,因此导致不能满足欧委会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二条标准。
2002年8月9日,欧委会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糠醇发起反倾销调查。该案的四家应诉公司均提出了市场经济地位申请并向欧委会提交了审计报告,但没有一家符合欧委会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二条标准。其中,山西某公司的审计报告显示,在该公司1998年的帐目中,无形资产科目出现错误增加,该错误和相关错误在后来年度均未做帐务调整。河南某公司的审计报告显示,审计师调整了公司2000年和2001年的利润幅度。其后,公司为不同目的分别使用了调整和未调整的数字。在山东某公司的审计报告上,审计师也做了保留。审计师注意到该公司以前年度利润超分,并且在缺少相关决议的情况下增加了利润。该公司审计出的帐目问题在后来年度也未做帐务调整。涉案的另一家山东公司称公司的部分股权通过债务抵销方式转让给某公司,但是,在该公司的帐上并未显示出债务抵销。基于以上原因,欧委会在该案的市场经济地位披露文件中认为上述四家公司的帐目的可信性值得怀疑,由此认定这四家公司均不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二条标准。
标准三: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没有受到过去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特别是在资产折旧、销账、易货贸易和偿债冲抵付款等方面
该标准主要是审查企业的资产和偿债情况。例如,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财产拥有所有权,当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经政府介入,该笔贷款即转成了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在欧盟看来,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标准三就是要明确企业自身的资产情况和债务承担情况。所以,市场经济地位问卷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情况中要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和分摊方法,说明资产在购买时和填写问卷时的帐面价值,提供每一项资产的来源,以及公司的贷款及其偿还情况。
在前述聚酯切片反倾销案中,欧委会在关于YH公司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披露文件中指出,YH公司的前身ZY公司经营亏损,该公司的3家债权公司通过债转股成为ZY公司的股东,其后,这三家公司无偿向某国有公司转让了它们持有的ZY公司的股份,该国有公司成为ZY公司的唯一股东。由于债务的抵销,ZY公司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基于此,欧委会认为YH公司在资产和偿债方面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没有满足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三条标准。
标准四:企业应受破产法和财产法的约束,以保障企业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该标准审查企业在法律保护下经营,包括受制于破产法和财产法的约束,企业不受政府干预而成立或关闭。
标准五:汇率方面遵从市场汇率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与欧盟要求汇率遵从市场汇率是一致的。
实践中,中国企业普遍被认为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第四条和第五条标准。
上述五个标准中,企业常常因为不能满足标准二或标准三被欧委会拒绝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然而,一般来说,这两条标准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它们与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制度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建立一套明晰的会计帐簿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反倾销应诉中争得主动。
如果企业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五条标准,不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则应努力争取适用分别裁决:
适用分别裁决,或称分别待遇,虽然不能像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样,用本企业的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和本企业的出口价格相比较,但是可以用替代国的正常价值和本企业的出口价格比较,得到单独的倾销幅度。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以及替代国的情况不同,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并不一定比获得分别裁决的企业的倾销幅度低。企业在应诉之初,应和律师一起结合具体情况,慎重制定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应诉策略。
对于既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又没有获得分别裁决的应诉企业,欧委会将采用替代国的方法为它们和非应诉企业确定一个统一的倾销幅度,适用所有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分别裁决的中国企业。这种作法严重打击了中国企业在欧盟反倾销案中的应诉积极性,而无企业应诉,欧委会就会根据反倾销规则适用所谓的可获得的最佳材料(一般为申诉方提供的材料)作出裁定,这种缺席裁定往往导致高额反倾销税。
欧盟对华“有条件市场经济地位”:四大应对策略
中国出口企业是反倾销调查中的直接主体,企业应充分意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反倾销诉讼,进行充分详实的论证,才能保住甚至拓展在海外的市场,从而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除应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和分别裁决,对替代国作出合理抗辩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间应展开有序竞争
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屡遭倾销指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自身行为有关。如一些企业只重视短期行为,一旦认为某种产品在欧盟市场会有利可图,便对欧盟大量出口该种产品,而且经常出现竞相压价的不规范行为,因而导致被控反倾销。企业应把应对反倾销作为长期工作,通过对欧盟市场的跟踪调查,掌握欧盟厂家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以及其它向欧盟出口该种产品的厂家的销售情况,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展开规范竞争,降低中国产品被反倾销的可能性。
企业应规范自身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要想在反倾销应诉中赢得主动,就要充分重视规范日常经营管理、健全财务工作,努力使有关帐簿、审计报告等符合国际标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存企业生产、库存、销售等各方面记录。在以往的反倾销案中,有些企业因为没有分产品分规格记录生产成本,有些企业因为没有完整的存货记录,在实地核查中引起欧盟办案人员对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可信度的怀疑,致使企业不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从而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被征收反倾销税后,企业应积极争取各种机会翻案
被征收反倾销税后,企业还可通过以下途径争取翻案:一是因情势变化,可适时要求期中复审;二是积极参加到期复审,一个反倾销税为期5年,到期前要审议是否继续征税;三是企业如达到以下标准可申请新出口商复审:1、在原案调查期内,该企业未向欧盟市场出口,或该企业尚未成立;2、在此之后,该企业曾向欧盟市场出口,或至少已有不可撤销的出口合同;3、该企业与原案的国内涉案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
我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向公司第一次工作会议提交工作报告,请大会审议。
一、集团公司状况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省政府政办函[2006]号文件精神,由原公司和原公司调整合并,于2006年月成立的新公司。
公司目前所属企业共户,其中全资企业户,控股企业户,参股企业户。在职职工人,离退休人员人。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草场面积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2005年省考评小组下达给原省公司指标为盈利万元,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万元。下达给公司的指标为亏损万元,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万元。原公司下属公司、站两单位划出后,2005年集团公司的考核基数指标应调整为净利润万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万元,养老保险金上缴100%。
2005年在场等农牧场遭受冰雹、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万元,粮油加工企业在粮食、油菜籽涨价、生产成本过高的情况下,经过全公司职工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2005年考核指标。2006年预计实现净利润万元文章版权归文秘写作网作者所有!,超额万元,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个百分点,销售收入万元,超额万元,养老保险金上缴100%,职工年平均收入元。
二、2005年主要工作
1、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加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公司围绕产权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租赁制,种植业的土地在现有土地承包租赁的基础上,2—3年内全部完成土地产权制度,以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分结合,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依法落实和保障土地承包租赁者的各项权利,并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造,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投资扶持及指导服务,同时,根据国家对土地制度政策,政府对土地使用权不做调整和变更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租赁制长期稳定。畜牧业实行继续完善草畜分离经营,草场产权参照种植业耕地承包租赁制办法,争取在3年内边普查核实面积,边承包租赁给经营主。现有牲畜评估作价出售给职工,草场围栏畜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承包租赁户按草原建设的整体规划投资,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种畜的繁育、放养,由企业统一负责管理,并结合各种畜生产企业的具体情况,实行种畜管理承包经营机制,加速种畜生产向市场化效益型行业转变;
二是利用现有冷库等生产设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国家任务,盘活了闲置资产万元;三是有限公司负债重,产品原料缺乏、销售市场空间小,产品无竞争力,设备老化,企业已难以维系,经清产核资,该公司已资不抵债,拟依法实施企业破产,目前国家国资委已批复同意破产;四是运输公司、包装公司等与主业相关性小、产业化程度低的各种辅业进行改制剥离;五是改制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通过房地产开发、新项目上马等开辟了就业渠道,得到了合理分流,妥善安置。
2、依托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集团内部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行业潜在的优势条件,实施了粮油加工、草业、加工、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种植业在巩固油菜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扩大了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的生产规模,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项目,种植优良牧草万亩,试种藏茵陈、等5亩,脱毒马铃薯种薯亩。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其中2万吨加工项目于2006年5月安装调试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年内生产吨,销售吨,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营,开发产品五类32种。和加工这两个项目的建成具有经营规模大,优势突出,带动力大的特点,为提升公司农牧生产化程度奠定了基础。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引导和组织职工舍饲养畜,增加了职工收入。公司油厂等与农牧业相关性强的加工企业,采取改造扶持办法,纳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行列,不断提高产业化程度。
3、强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规定,对公司所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分别提出整改意见,对部分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适当调整。并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拟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办法》等28项管理制度,为规范企业运行行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精简效能,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机关本部成立后,依法制定了公司章程,建立了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对公司重大决策均由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针对原公司和公司合并后,人员富余,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不适应企业管理的现实,新公司成立后将原有部室撤并设四部一室,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人,辞聘人员人。对子公司经营管理者和管理层,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充分征求基层单位意见后,做了调整和充实,规范了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5、项目执行情况。
一是年实施国债资金项目和专项资金项目6项,总投资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完成计划的%;
二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总投资万元,完成投资万元;
三是退耕还林(草)项目,退耕还林(草)任务为万亩,分别由公司、场等四个单位实施,种苗补助和生活补助费共计1271万元,补助原粮万公斤,该项目实施达到设计标准。
三、2006年工作安排
由于受原材料涨价和农牧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公司计划2006年责任指标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0%,销售收入万元,盈利额指标为持平,养老保险金上缴率100%。职工收入较上年增长8%。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及省政府对集团企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集团所属企业的实际情况,集团企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培育和引进机制并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通过科学地提炼和定位主业,有序地推进辅业分离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构成多元化,加快国有资本由绝对控股、优势控股向相对控股和有效控股转变。公司今后的发展:
一是立足公司现有的耕地和草场资源优势,利用冷凉的自然条件,以加工、加工、加工项目为公司的主业、以种植、药种植加工为今后公司发展的储备项目,构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并通过以引进技术、投资和集聚公司内部财力,集中力量将主业做强做大,带动行业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
二是将市地区的商业服务业和其他小型企业作为辅业,通过出售、改制等方式,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
三是将各场建设成为各主业的原材料基地,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租赁制形式不变,经营方式不变,使其和各主业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以上调整,在未来5—10年内,将我公司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加工基地、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加工基地、粮油加工基地、花卉生产繁育基地、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国有控股资产达到万元,年销售收入798000万元,年实现利润875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600万元。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序健康地推动企业发展。
一是针对集团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原料缺乏,生产线闲置,经营亏损面大等问题,先清理资产,继续分离相关性小的经营项目,以粮油加工为主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其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增长。
二是集团已纳入破产的法律程序,2006年争取全面完成破产工作。
三是集团在公司中资产权益逐年缩减,为保证公司的产权完整和资产效益,拟对公司的产权进行转让。
四是公司与公司产权关系不明晰,今年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理顺产权关系。
五是对公司、公司、公司确定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进行改制。
六是各场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所从事的辅业分离,明晰产权,完善制度并诸实施。
2、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体提升产业化水平。
①生产加工项目:
公司在现有加工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主产区再建设年加工5万吨的生产线,目前,已组织人员对产区的原料资源、水、电、交通等建厂条件正在调研,设备选型工作正在进行,争取年内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对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作用。生产线的建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从效益预期和发展前景方面分析,产品仍是初级产品,利润空间不大,产品附加值仍局限在低水平增长区域。为此,要组织专家,对进行研究和开发,拓宽产品领域,挖掘终级产品,寻求效益最大化的产品方案。
②加工项目:
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设备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加工生产线,在此基础上,2007年建成加工生产线,形成生产吨,吨的加工规模,争取建成全省最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项目的建成只解决了产品转化的中间环节,目前,仍面临着资源加工供不应求,下游产品市场定位不在准,销售网络缺乏,销路不畅等诸多问题,要加快产品启动工作,尽快形成一部分定型产品进入市场,要组织一批营销人员解决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真正建立基地加工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条。
③种植项目:
我公司成立的技术开发公司,在开发繁育初具规模。现有繁育基地亩,生产基地亩,等17个品种,温棚平方米,花卉3200立方米,2005年秋已种400亩。利用以上条件,加大品种的开发力度,扩大规模,在23年内将产业做强做大。
④药材生产加工项目:
以特有等药材开发为基础,以农牧场所具有的立体气候和土地资源为依托,从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入手,进行药药效研究,开发药新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高原本色的医药产业。我公司计划2006年通过国家SOP标准验收,并取得GAP质量标准认定,将这一特色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规划,力争药材种植成为我省的龙头企业。
⑤粮油加工项目:
有限责任公司是省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该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改进和提高,单位生产成本的控制,营销网络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加,已赢得了市场份额和信誉。下一步通过企业改革,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亏损,并对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有效地支持农牧产业化升级。
⑥公司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草)项目,建成年产万吨饲草加工生产线,并逐步引导和组织职工在地区建成基地,在34年内数达到吨,形成该公司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格局。
⑦加强退耕还林(草)、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工作,并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监督项目按设计标准规范实施,与此同时,做好项目的申报、招商引资、科技开发等工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以上项目中,加工和加工作为主业在2年内迅速扩大规模,率先形成具有省经济特色,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龙头企业,花卉和中草药开发作为后续项目,着重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积累栽培技术,建立市场营销网络,粮油加工项目进行企业改制,拓宽原料进货渠道,控制生产成本,开发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将形成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种植种球处理销售、药材开发种植加工销售、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加工销售、粮油加工副产品开发销售五条具有省特色的产业化链条对于整体推动企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提高职工和农牧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四、辅业退出的基本措施
根据我公司所属单位原有的行业特点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改制。对于地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行业以及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地区临街的商业铺面、商店经评估后全部出售。适用这种方法的有总公司、公司、公司、大厦。这部分资产评估出售在两年内完成。出售收入用于安置原企业职工,多余部分由我公司用于龙头企业的投入。通过辅业分离的改制,资源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逐步有序地退出。
3、明确责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努力开创企业经济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