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第1篇

一、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

本课程是德育课程中的的一门,是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该课程课时少,有些班级由于专业实训课多,还会压缩基础课课时,导致法律体系中最基础的常识也来不及讲完,而书上教学内容却庞杂繁多,涉及各个门类多个法律部门的知识,因此,教者,只能赶进度,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目的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

(2)知识更新慢,教材明显滞后

我国的法制进程很快,但教材的更新却是比较缓慢。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写的,实际上很多法律规定已经修改,学生们对社会发展中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不能通过教材学习到,而这些法律知识往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教学

在本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选择上,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把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操作技能作为培养的目标。法律概念和理论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与法律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环节,我们的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以维护权益,制止违法行为。现行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学得很不够,这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4)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式的讲授教学,缺少案例,缺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单一、一般以卷面成绩为主,起不到很好的检测作用,出题考试能测出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但不能测出他们到底提高了法律素养没有,所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测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提高学生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必须在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

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更新教育观念,重设教学目标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强调帮助学生增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 而忽视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精神的培养教育。诚然,一定法律知识是学生确立法律观念的前提,但作为德育课的一门,单纯法律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很大。法制教育不能就法讲法,而应更多关注人们活的法律行为。对学生进行法律行为教育,让学生明确各种法律行为,关键是要揭示法律条文和规范背后隐含的法律思想、法律精神和行为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行为调控能力,真正达到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显现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功效。

(2)整合教学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体系上,打破原有的章节,采用专题教学和项目教学,增加法律技能项目训练。如将原来的六大章节整合为四大专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实用民商法专题、预防犯罪专题、维权之路专题,每个专题下设若干个任务,用职业教育的理念指导,实施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法律知识的教学,并在每个专题下增加了若干个项目训练:如“我心中的法”主题演讲、模拟企业设立程序、草拟劳动合同、“从彭宇案看好事做得做不得”辩论赛,“我来当律师”案例分析、民事诉讼状的撰写等。体系的整合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技能。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所精选,并将德育教育融合其中,如:介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时,侧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宪法至上”以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现代法制观。预防犯罪专题,重点讲犯罪构成,解决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即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清的问题,提高学生防止违法犯罪及同犯罪行为斗争观念和意识。民商专题,讲清民事法律行为、民法权利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诚实信用观念”、“现代所有权观念”、“劳动者维权观念”“依法纳税观念”,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等。维权之路专题主要帮助学生明确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树立“依法解决纠纷”观念、“诉讼公正”观念、“诉讼平等”观念、学会一定的诉讼技能,如:书写民事状、明确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有哪些,如何举证等等。

(3)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讲了,法制教育应是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的,因此以往的教师在黑板上写、自己满堂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了,那种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和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法律规范。要提高法律基础课教育效果, 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下集中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在法律教育中比较适用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这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投入足够精力,精心备课,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和层次性案例,最好多选取有“邻近效应”的案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真实的法律实施场景,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学法用法能力。

第二,综合应用演讲、辩论、课堂讨论、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辩论的主题围绕热点法律案件焦点问题,反正和正方可以设置为原告、被告或者公诉人、辩护人,演讲可以以一个法律案件的判决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结合案件做一个判决并将判决书作为演讲稿予以交流,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活动结合中产生对法制的浓厚情意、依赖和信仰,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与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主张和人生价值目标融为一体,逐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法制观念。如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法院听庭审,或者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在校组织模拟法庭,也可以开展法制讲座,邀请公、检、法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士或者律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进行法制影片宣传放映或图片展览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学生法律素养

改变原有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由日常表现、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并且更侧重于日常表现。可尝试进行案例分析口试答辩或撰写综合性小论文方式。如采用笔试的,试题内容可采用开放性的有争议焦点的热点案例题或综合性的分析题,而不是对精准的纯知识点的考查。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第2篇

旧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还没有完全打破,许多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职教育体

系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素质教学设备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

一、 课程设置与开发

目前中职教育总体回升,但专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此导致毕业生有效供给不足。由于信息技术的飞跃

,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企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逐渐走上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中职人才需由

技能型向技术型转变,许多企业更新了设备和引进先进的流水线,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在生产一

线涌现了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同时一些原有的工作岗位和职务内涵日益丰富。知识技术层次

逐步提高。因此原来的技能型人才已经很难适应这些岗位。而逐步让位于技术型人才。因此教育的专业设

置要调整结构,重点开发培养企业急需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人才。为此,必须转变观念,追中当地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使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做优传统专业,做强

特色专业,做精长线专业。停办那些供大于求的专业,同时可以拓宽专业服务方向:如财会专业服务方向

进一步扩大到金融、保险等。开设市场继续前景看好的新兴专业,特别该注意的是要大力加快农村中职教

育,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作为新的增长点。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如

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使农民增加收入,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农

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这些都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

的提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围绕"农"字做文章,针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经过周密论证,多开

设一些涉农专业,如种植学,养殖业等,满足农村学生。另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跨专业、跨专

业的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多流动,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符合型人才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学

校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应推行"两段式"的课程模式,即"宽基础、活模版"的模式,"宽基础",意识要加强文

化课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学生积雪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提供

重要保证,还可开设适当的选修课,一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拓宽专业基础课,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面。"活模版"以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为主要内容,这一模版的内容可随市场就业形势的变

化进行调整和更新,雇称为活模版。所有课程内容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坚持因地制宜的思想,把国编,地

方编和校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删除过难、过繁、过深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按照市场需求来构建,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当地实际来改造课程结构,课程

重点是从过去单纯到技能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应加强文化基础教

学,这是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

保证。为了使学生既掌握一些基业的本领,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剪

枝强干、一专多能、广设选修。

即强化主干课程,一些可开课不开的课程删去或只用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尽量把课表内的有效教学时

间让给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和与学生基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技能课,这些课程不仅课时要开足,要严格把关,还要针对学生特点,认真讨论既能完成教学计划,

同时帮助学生补上知识漏洞的教学路子,确保教学的质量。

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宜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育就是把主干课分为主干基础课与主干提高课

两个层次。主干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不与学历挂钩其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为学生进一步

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奠定基础的。主干提高课是面向部分学生,与学历挂钩的,教学内容着眼于选拔人才

。学生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出现了分化,部分学生有能力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提高课时为

这部分学生对口升学扫除障碍的。分层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且可避免同

一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让每个学生身心愉悦的投入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技能课的设置要

注重一专多能。"一专"就是与本专业基础课相配套的技能,这一技能使学生作为技术劳动者的基本能力,

不仅需要达到劳动部门规定的标准水平,还应有更高些的要求。多能即是引导学生多掌握几项相关职业的

技能。如文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口语这一基本技能,还可以学习推销、财会.导游等专业的技能,

以拓宽就业渠道,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在相关职业内转岗打好基础。这类技能课的设置不一定在课程表

内。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讲座等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谋生手段。广设选修为

学生有更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空间着想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的课程,选修课采用"流动式"课堂

开课。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学分管理的方式,即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主干课以外的几门选修课,必须达到

多少学分方可毕业。从而使学生既能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得道多方面的发展,又能量力而行

,竟可能的多学,学好几门课,减少课堂"陪坐"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建立现代教学模式

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要注意学生

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

炼,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要克服结果教

育,加强知识的过程教育,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要注意汲取一切人类文明发展前沿

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学手段改革要以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引进和运用最新教学设备和技术,实现教学技术的

现代化.中等技术教育机构要统筹规划学校基本建设、按照现代生产运营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构建适应未

来发展的教学网络。加强现代教学手段建设。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

教学方法,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

中心的思想,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提倡敢于创新,竞争的先进理念。

三、 确立合理的师资考核和培养机制

中职学校需要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和健全师资选拔和培养体系、公平的对待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和

吸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来充实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精通理论、生疏实践的状

况。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专业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上面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方法,改变现有的专业教师

要么不专,学什么都能教专业课,谁都能当专业教师的现象,要么专业教师什么都得"专"、理论与实践都

得行的现象,改变那些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太累,另一方面得不到承认的现象

。让他们的劳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承认,充分调动教师这一主体的积极性。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有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要重视"双师型"专业师资的培养。应该重视以下三条师资建设

途径:一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二是规范中职教师的聘任条例,从职部门聘任一批具有本专

业理论知识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

和考试,取得兼职中职教育教师的资格。三是培养自己的骨干教师,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兼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研究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这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反映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核心就是课程。而课程开发则是指课程产生的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1.课程目标特点

(1)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作为专业工种教学,受教育者具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各门课程都应体现职业活动特色。

(2)技能教学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和服务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以执行为主的管理人员,一线人员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要突出技能教学的重要性。

(3)兼顾就业与发展的双重需要。不仅要满足学生现实就业的需求,还应使之掌握人生发展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

2.课程内容特点

(1)实用性。课程内容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生涯中当今就业、以后转岗和未来提高三个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种本领,讲求实用。

(2)实践性。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应安排为4∶6,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比例应安排为1∶1,顶岗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6学期。

(3)模块化。构建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围绕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4)时代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生产中使用的最新科技成果。

3.课程实施特点

(1)运行成本高。职业教育课程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地、设备和消耗材料,其要求条件比较苛刻,运行成本昂贵。

(2)“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不仅要会讲理论,更能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会当“老师”,更会当“师傅”。

(3)灵活性。统一的课程标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某些行业企业,因此,课程实施中必须了解和熟悉“市场”的需求,灵活施教。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1.职业岗位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从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研究生产全过程和生产活动的所有因素,确定出学生所应具备的技能和技巧以及在生产实际中如何再提高的途径。

(1)准备阶段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专业工种的性质和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分不同技术层次并作适度超前预测,选定职业岗位调查对象。

②设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项目、内容、范围和方式。其次,建立需要了解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最后,确定调查时间安排。

③明确分工。调查组成员要统一思想,学习并掌握调查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明确工作分工。

(2)调查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工作本身的描述。一般包括职业名称、工作活动及工作程序、工作条件及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劳动报酬等。其中工作活动及工作程序是调点,一般采用任务清单形式把工作任务、任务出现的频率、质量标准等逐一罗列,这有助于安排教学内容和分配教学时间,确定教学目的。

二是对从业者的要求。一般包括:

①应知分析――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的分析,包括接受教育的最低程度要求、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应达到的水平。

②应会分析――从业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以及他们必须经过怎样的专门训练。

③工作实例分析――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通过某项典型工作来分析从事该项工作需要的记忆、判断、想象、创造、应变、观察、组织、开拓、语言文字、社会活动等各项能力,以及智力、非智力因素要求。

④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要求。

⑤身体素质要求。

(3)分析整理

根据调查材料,详细罗列职业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以及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在分析操作者行为活动之后,应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内在素质,这些素质是保证胜任岗位职责的根本,也是设计课程最需关心的问题。

2.学生需求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水平、特点以及愿望要求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应分析学生的入学基础。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和普高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理论学习的方法、动力和习惯也逊色于普高生,过深、过难、过重的课程,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造成厌学情绪。因此,课程设计应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具体行为操作要求,不必纠缠过深的理论。

其次,分析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渴望改变自己,希望通过掌握实用技术获得成功,在社会生活中出人头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注重学习能够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他们盼望摆脱长久以来味同嚼蜡的理论学习方式和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希望能够重拾自信。

3.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置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关系

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是课程体系设置中不可回避的两种价值取向,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绝不可偏执一词,追求极端,而应兼顾两者的利益,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加强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当前顶岗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使学生迅速掌握一门技能达到毕业后即可上岗,又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对矛盾。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就要科学合理配置,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又能提高综合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较强的发展后劲。

(3)课程内容稳定与更新的关系

从学校设备、教材、教学秩序和专业师资方面看,稳定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行业结构、岗位要求的变化越快,对学校课程内容灵活性的要求就越高。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以相对稳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为主,打好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预测经济结构、专业结构、技术水平变化的趋势,在专业技术和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体现一定的灵活性。

4.确定教学内容

(1)确定教学中应包含的任务

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选择确定必须在教学中完成的任务。选择确定的原则如下:①多数工作者都要完成的任务;②经常需要完成的任务;③对完成工作起关键作用的任务;④对完成其他相关工作很重要的任务;⑤刚开始工作就必须学会的任务。

(2)进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工作课程化的重要环节,进行任务分析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完成任务的步骤;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态度;④完成任务的标准;⑤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设备与材料;⑥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5.编制课程文件

(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课程方案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职业教育课程方案分指导性方案和实施性方案两类。指导性方案由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提出制定课程方案的原则意见;实施性方案由学校按照指导性方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制定。

实施性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及其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应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知识,既考虑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也考虑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需要。

实施性方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招生对象及学制;②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③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④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⑤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⑥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实习教学计划一般包括:①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标准;②教学实习课题和生产实习安排;③教学实习各课题设施要求;④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说明部分。主要概述本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的和任务,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的时数分配等。

②正文部分。教学内容范围,教材重点、难点,内容要点,作业、测试、考试及其要求,实验、参观、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教学进度安排,提出有关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③备注部分。列出教学参考书目,提出使用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指导意见、案例等。

(3)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地表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和相互作用的中介。一般包括教科书(即课本)、教学指导书和教学辅助教材。

职业教育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材要有地方特色,职业院校应以全国统编教材为指导,组织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特点,积极开发与建设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职业能力需要的校本教材。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1.课程目标素质化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情况,积极研究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更加注重学生未来发展之需要。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及继续学习的需要;必须强调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自动化、综合化、智能化高技术设备的技术要求;必须进行基本素质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课程设置人性化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将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其实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每个学生应有自己的鲜明个性,那种单纯地追求实用和实效的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人性的压抑、人的尊严的丧失和主体精神的丧失。教育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课程的人性化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想法,要精心设计各项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可能和机会。

3.课程内容复合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导致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加剧;行业界面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变化,势必引起整体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势必促成理论与操作技能课程的一体化;学科间以实践需要为基础,也存在课程综合化的倾向。因此,原来的学科界限在实际教学中必然受到冲击,课程内容重新组合的特点日趋明显。

4.课程管理灵活化

学分制的实施,使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更加灵活。选修课比例的增大,社会实践活动及课外活动成为有效学分考核内容,这些都为学生的自我设计、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0,(6).

[2]徐铭洋.现代教育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大众科技,2011,(3).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第5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强国的治国方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小学生首先要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目前看,中小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程度远远低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法制教育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把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结合吉林省实际,几年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基地校),在承担课程改革重任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发挥综合实践基地作用,强化法治教育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开设了法治课堂,聘请了长春市朝阳区检察院丁书达检察官定期讲解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青少年普法讲座;基地还设立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设计、参与,把法庭引入校园,让法律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接受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遵法、守法的习惯,摒弃不良陋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克服课堂上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活动,自主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知晓法律就是共同遵守的原则、法律就在身边、法律能保护我们,从而让法律在学生内心深深扎根。

二、法制教育的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法制教育不同于与课堂上的德育课教育教学,也不同于常识课中的法律知识,而是有实践、有理论,还能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特点。如,禁毒教育作为法制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值得各地效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禁毒教育观看宣传片,由缉毒警察讲解,观看实物,学生发表禁毒声明,看似和学校课堂上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取得的效果不同。由于整个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主,将动手、动脑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成了禁毒活动的主角,学生近距离查看,然后分成小组,查阅资料,了解的特性、危害,然后再总结写报告,交流感想。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对的危害,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从思想上做到禁毒的目的。

各地综合实践活动也围绕法治教育进行了,积极开展活动。如临江市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小学生到临江市监狱参观,走进社会,用生动事例宣传法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通过学习《消防法》中“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等条款,很好地保护了青少年生命安全。

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法律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要结合这些法律法规单独编写校本教材,根据课改要求将法律知识课从德育课和常识课中分出来,列入小学课程计划,使之逐步成为必修课程,并加以完善。切入点是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编写法律课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寓法于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法、懂法、守法。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综合实践实践活动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全面开展创建青少年法制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