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采购风险;采购风险管理方法;生产经营
一、引言
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占据很高地位,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国学者一般将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和外因型。其中,内因型和外因型分为以下几种。
类 型 描 述
计划风险 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合周风险 合同签订双方未按严格的法律规定办事。
验收风险 企业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各项参数的审核验收没有达到采购标准。
存货风险 企业存货因商品过时、价格变动等因素而使企业的库存件价值减少。
责任风险 企业采购部门或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
预付款风险 企业预先支付货款,在取货之后,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规格和交货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欺诈更加突出。主要包括用伪造、虚假、无用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相关产权证明签订空头合同。
价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
延迟交货风险 供应商不能够及时交货。
技术进步风险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不能适应当今消费市场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下跌。
意外风险 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企业采购产品损失。
资料来源:研究整理。
二、采购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1)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减少和控制由于采购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应该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敏捷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制度管控控制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人员能力素质和徇私行为增加采购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在高品质、高效率,避免质量成本,避免不确定性风险,分享经验等多方面提供独特的价值,这些对于高品质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大幅降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隐性成本和风险。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价格,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高于成本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价格优势。(3)建立不同类别、阶段的采购策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采购部件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阶段的采购计划,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采购的损失。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点、重要程度、数量、供应商种类、采购期限等进行分类,建立采购需求和不同供应商的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制造企业采购过程当中的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的有效实施。(4)制订年度采购策略 ,预先防范风险。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每年度的采购策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明确采购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5)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机制,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审查。对年度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况、合同履行情况等各方面标准展开现场考评,结果作为采购商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采购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自身采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设计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完善采购风险防范体系。
参 考 文 献
【摘要】虚拟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物流模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帮助企业获得众多的好处,但由此给各联盟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问题及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阐述虚拟物流风险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内涵,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虚拟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Stuart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Stuart认为虚拟物流是利用日益完善的通讯網络技术及手段,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满足物流市场的多频度、小批量订货需求。Miles和Gregory认为虚拟物流本质上是“即时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是小批量、多频度物资配送过程。它能使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以最低的成本跨国生产产品,以及获得所需物资,以赢得市场竞争速度和优势。其后国内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虚拟物流,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将其定义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
通过对虚拟物流概念的论述,可知虚拟物流是指多个具有互补资源和技术的成员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特点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但由于虚拟物流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属性,也没有消除其潜在的利益冲突。因此,虚拟物流也给各联盟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问题。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即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虚拟物流风险是指由于虚拟物流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合作联盟的成员企业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虚拟物流组织中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外部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另一类是来自于虚拟物流组织内部的风险,包括能力风险、协作风险、投资风险、运行流程风险等。
虚拟物流作为一种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在其酝酿、组建、运行及解体等不同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物流的联盟成员间容易出现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虚拟物流管理模式的中途失败,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虚拟物流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加强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所谓风险管理是指风险承受主体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为此,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在分析虚拟物流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风险处理技术,确保虚拟物流组织安全的一系列活动。
2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与物流事故频频发生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因扰和威胁着一些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物流风险管理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物流服务商。国内学者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站在物流服务商的角度考虑的。最近几十年来现代物流业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给现代物流服务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物流方案风险、金融服务风险、商品特性风险、责任范围加大风险等。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物流服务的专门法律,国际上也没有相应的公约,因而国内学者从企业管理、合同管理、分包方管理、保险等4个方面对物流服务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通过注重物流服务质量、实施ISO9000标准认证,实行相关保险,以及严格选择和管理使用好外协单位等措施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第三方物流。尽管第三方物流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第三方物流运作具有很高的风险。如运作系统的战略柔性丧失、潜在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道德行为及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资源的需求等,为此应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运行策略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等来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3)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间的动态合同,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相应市场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对动态联盟建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做了具体的识别归纳,建立了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防范体系框架,并制定了风险预控粗对策表,对动态联盟中的风险进行分类预控。此外,国内的学者根据动态联盟风险特征,给出了基于Internet/Web的企业动态联盟风险防范系统设计初步方案,建立了项目风险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来求解模型,通过计算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实用价值。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课题,都力图提供一套完整的支撑企业动态联盟运作与管理的工具系统,但对动态联盟的风险防范还要做大量开发工作。
(4)战略联盟。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分析战略联盟内、外部环境,认为联盟内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失去核心竞争优势、被收购与兼并、盟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文化差异导致联盟失败等,提出通过建立AHP层次结构模型来选择伙伴的方法;联盟外的风险主要由突发事件造成联盟“猝死”,以及外部竞争的挑战造成联盟失败。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建立战略联盟的信任机制、协调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和强化战略联盟的责任约束机制等。国外的研究认为战略联盟组织中存在着两类显著和同等重要的风险,即协作风险和绩效风险,并深入分析了两类风险的形成机理和表现形式。
(5)供应链。供应链作为各独立企业组成的合作组织,在其组建和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风险。目前,国内学者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供应链联盟中主要有7个关键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模糊风险因素分析法,以及SWOT风险分析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指出运用动态合同体系和增加敏捷信任的方法来实现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并进一步建立跨国供应链联盟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框架。除此之外,还对供应链的风险及分配模型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降低供应链风险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Holmstrom的团队理论提出了供应链产出分配模型。国外研究认为,网络给供应链上各节点带来效益和费用节省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的危机和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风险的来源;通过对国际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处理这些风险的战略措施。
(6)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又称虚拟组织、扩展企业、网络企业等,它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合,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实现风险合理分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企业的风险不存在或总体风险减少,因此虚拟企业的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国内已有人对虚拟企业的风险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风险管理概念框架图,识别并分析了虚拟企业联盟内、外部的风险因素,列举了几种虚拟企业风险的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运用预控粗对策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分类预控,以及设计运用风险核对表来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进行监控,进一步给出利用风险传递算法来实现风险评价、识别、调整和优化的模型,实现对虚拟企业风险问题的控制。此外,还提出虚拟企业中的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及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实现对虚拟企业的利益/风险合理分配/分担。
3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由于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研究属于现代物流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对该问题研究仍处于初步了解和探索阶段,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要求虚拟物流组织风险管理者提出一系列针对现实虚拟物流风险问题的对策,也要求经济管理科学工作者提出一整套于理解现实有补、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益,且适合国情的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同时还要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用丰富详实的经验材料,对各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做出检验,并不断地拓展应用范围。
借鉴已有的研究,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利用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参考第三方物流、动态联盟、战略联盟、供应链及虚拟企业等的风险管理理论,尤其要深入研究虚拟物流组织的特点,找出各种风险因素,建立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模型,并依据模型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估计和评价)、风险规划及风险控制4个方面对虚拟物流的风险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综合现代物流理论、虚拟企业理论、运筹学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遗传算法理论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提出解决虚拟物流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划、风险控制,以及联盟伙伴间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等问题的途径及策略,并建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指出解决方案或措施,这是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运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不但需要进行具体理论、具体方法的研究,同时需要分析虚拟物流组织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从而科学、合理的设置虚拟物流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4)针对虚拟物流合作伙伴间的投资额大小及各自承担风险的大小,确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比例,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分配格局,确定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这是决定虚拟物流组织成败的关键。
对虚拟物流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无论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人员还是实际管理人员,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虚拟物流作为在新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物流模式,伴随着虚拟物流理论的不断成熟、虚拟物流应用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及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其风险管理研究理论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立,王丰,赵新光.军事虚拟物流系统发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2,(10):17-20.
[2]Miles,GregoryL.VirtualLogistics[J].InternationalBusiness.1994,Nov:36-40.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
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患者人身维权力意识不断加强。医院产科与儿科纠纷事件相对比较多,产科是医疗护理事故高发区,加之患者与家属对相关护理的知识相对缺乏,易引起各种纠纷。因此,对医院及患者家属来说,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中产科护理风险性在工作中是呈直线上升形势。因此产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也需要越来越严谨,对产妇的分娩工作依然需要警惕和重视,把分娩风险和患者的保护提到首要并不断增强。对于漠视产妇分娩风险的这种情况,我们将采取一定措施,对医疗相关法律条文里明文规定的条例,要做到宣传加强护理的风险管理,责任保证患者的安全。这种实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产科医护人员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提高了护理的技术和水平,照顾每个人的生命,不漠视自己的职责。同样也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新医疗技术与新的医疗设备也不断地在临床应用,使医疗费昂贵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久而久之久成为了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从而也演变出了产科的医护不愿承担风险并对病患的护理存在忽视,加上有的对法律的意识浅薄,对病人家属宣传风险的教育工作做不够。对于护理治疗、医疗、护理人为与系统因素在工作加大了风险性[1]。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好产前风险教育的宣传,使在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与患者家属得到理解与应用,这是也降低医疗护理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方法。所以,产科的护理是一项风险非常高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我们为了降低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尽量减少医疗的纠纷产生,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加强工作。1 产科护理中影响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
1.1 护士因素 产妇患者对产科护工的服务要求和质量越来越高,对产科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完整,这样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相应的增加,使工作量加大,常处于疲惫状态,这样更加导致产科护士对工作的出错率的提高,这种超负荷状态就是护士在工作中导致护理风险管理的原因之一:第一,护士对医院规章制度不能严格的遵守、对理论上的知识没有很熟练的掌握、护理的程序不规范、对临床发生的事故处理不得当、对病人的护理记录不登记或登记不完整,再加上临床护理经验不足对风险的观察能力差,这些都会使护理风险管理程度加强。第二,在工作中医生和护士、护士和护士、以及护士和产妇的协作配合不够。第三,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态度。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给产科的护士带来精神压力[2]。
1.2 患者与家属因素 第一风险因素,新生儿的听、视、感、触知尚不完全能力将其加大风险因素;并有些的病人有静脉用药时会发生速发型的过敏反应,病人与家属将会怀疑配药是护士错误;病人以其理由擅自离开医院、不配合工作态度行为与不健康等生活方式。第二风险因素,由于产妇本身的个体差异。住院期间有的产妇本身的身体状况不好,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的症状发生使产科护理中隐藏中很大的风险。第三风险因素,注意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产妇心理反差和情绪容易受环境和条件的刺激而反差很大,要多关心产妇的心理,产妇了解和熟悉产科医疗上的风险不够,同时外在的压力比如家庭、经济和外界等压力使产妇的情绪受影响,从而影响产妇本人的产科风险。这就提高产科护理在工作中的风险率。
1.3 医院管理规章的制度因素 医院是一个完善的机构,它具备着很强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职能的医疗机构。不然会出现了很多风险性:第一,组织职能因素、产科护理、管理和监督职责、职责不清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困难带来风险。第二,由医院规定的规章制度不够合理化、护理工作事项与护理技术没有完整、再加上在护理上没有尽职的监督和管理。第三,因医院的不足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配用与护理工作人员培训与考核缺少。第四,医院的不合理的用药导致到用药数量不足,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与长久无维修检测仪器等成为了后期服务风险主要因素。因此,医院管理制度好坏已成为了产科护理的工作风险率的高低[3]。2 如何在产科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应用
2.1 有良好的护理风险教育以及提高护理人员风险与法律意识 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教育与法律培训要得加强。第一,举办相关医疗事故处理法律条例知识与规章制度等学习班。第二,请相关律师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对组织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分析讨论会。第三,有计划性地对产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相关规范培训与教育,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相关产科安全规程与程序考核。第四,要不断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责任心,积极调动护理人员在产科护中工作积极性。第五,增强个人风险的防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产科护理人员的对化解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警惕性。
2.2 加强产科规范化,提高护理技术与质量管理 第一对基础护理的操作规程和制度进行良好的规范,同时也合理地规范各科的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和职责,使工作流程合理化,按排的工作日程也细致化。第二来医院实习的实习生和刚进科室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工作内容。第三形成制度化,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的操作考核与理论考核有计划进行指导和检查。第四扩大提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工作队伍的建设,鼓励他们学习,树立好护理安全管理典范。第五前提以提高技术为目标提升整个团体,学习新技术与增加新的护理业务技术以护理为基础,提高综合质量尽职的护理患者。
2.3 护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建立
2.3.1 完善好医院的管理制度,降低护理风险 为降低医院实施的风险,在管理中要制定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在产科护理的风险和护理风险做好范围评估,防范和分析一切护理风险,识别各种护理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完善医疗实践经验建立一个良好的监管系统。要重视优化医院的医疗系统,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及时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同时还需要对产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护理水平和行为上进行改进在职业道德和操作水平上做个有医德与医风的工作人员。
2.3.2 产科用药风险的管理 在产科的护理工作中的药物剂量和用法等要求是不同,剂量大小、滴速快慢要适当,不能粗心大意,要严格的执行查对及操作的规程,管理者应要从作好每一个环节上的防范。同时,对于特殊药物标签应当注意醒目,护士对注谢器的针筒大小、放置地方加以分区,尽量做到孕产妇管理相对的集中。
2.3.3 急产护理的风险管理 对于现在流产与引产分娩等比往的孕妇要多得多,可是病人为了个人隐私需要,将隐瞒她们的病情日趋也增多,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对护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教育安全及专科知识技能培训,熟练的掌握肛查与产程观察一些基本的专科技能[4],同时也要加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心,要求严格执行制度,以及要认真细致检查收集的病史资料,重点加强了解与沟通对引产史孕妇和经产妇换班工作,以避免发生急产。为提高护士协调工作能力,需模拟强化培训,制定好急产抢流程。3 讨 论
社会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们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于优生优育观念越来越强烈,相应产妇与家属对分娩风险的事故特别关注。对于一名产科护理者在工作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要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地位,以责任心态度,熟练专科技能、敏捷的观察力与警惕精神对待每一件事,从小事做起,对每项工作认真做好,尽量减少差错事故发生。提高与完善护理的质量,做到产妇分娩顺利,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与护理质量形成的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多数临床存在差错归于个人因素,不能从在管理上很好解决一些常见差错问题[5]。建立良好风险管理的机制,使其有效地推动程序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标准护理服务质量管理[6],有效地避免与减少风险,保障护理行为的安全性,为所有的患者提最佳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办法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569-343.
[2] 刘晓红,何仲,吴丽军.危机管理理论及其在护患纠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7):51-53.
[3] 刘庆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2):103 104.
[4] 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关键词: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商务环境的变化速度大大超过了企业的跟踪调整能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技术出现与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强大到独自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作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手段――虚拟企业,符合经济、信息和智力的全球化趋势,能使企业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选择。虚拟企业在带来灵活性、反应快速性、实现成本共担等优势的同时,因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其本身的复杂性,其蕴含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虚拟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虚拟企业的成功组建和运行,以取得竞争优势。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在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我国,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并主要侧重于金融行业的风险研究。全面认识虚拟企业的风险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有效提高虚拟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一、虚拟企业风险的内涵
虚拟企业的风险定义:虚拟企业风险是指由于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及合作关系的复杂性和虚拟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使虚拟企业及其参与各方面临风险。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导致风险的客观原因,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正在加速,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正变得复杂莫测,预测难度大,构成风险的因素多,掌握信息的难度大,能够适应及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会从中获得发展。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能适应并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企业能力、不仅包括人、财、物、制造能力、技术等硬件设施,更包括信息、人才、营销能力、营销渠道、商业信誉等软件财富以及这些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外部环境要求的虚拟企业能力与虚拟企业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形成虚拟企业风险。多个合作伙伴的参与形成了复杂的合作关系,取代了单个企业内部部门间的行政协调方式以及潜在的企业素质、企业文化之间的不一致性更增加了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
虚拟企业蕴含的风险主要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虚拟企业通常面临不同的组织文化、不同的设计平台等,从而带来一些管理上的难题,并直接导致协作成本增加;2、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总体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在联盟中的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3、由于虚拟企业中伙伴企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导致的管理合作风险却大大增加了;4、虚拟企业中通常需要事前关键性(专用性)投资,投资战略风险将变得更加复杂;5、虚拟企业具有“动态性”,因此自己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这可能导致企业本身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即技术、知识产权的风险大大增加。
上述风险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可以导致虚拟企业的夭折,并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虚拟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是关系到虚拟企业是否能够实际运行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虚拟企业风险的层次分析
虚拟企业中存在众多的风险,为了便于研究,我们从虚拟企业盟主的角度出发,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把虚拟企业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协作风险和能力风险,其内在联系可用图1表示。(图1)
(一)市场风险。任何企业在市场中都会面临着风险,虚拟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市场风险总体上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在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这里的市场风险指的是产品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接受的时间、市场寿命及市场开发所需资源投入强度等难于确定,从而导致虚拟企业的失败。市场风险具体又分为消费者需求变动和竞争风险。
(二)协作风险。在虚拟企业中,单个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不可否认的是,其必然与虚拟企业整体目标存在相当的差异,必须通过管理与协调来消除。同时,虚拟企业中的伙伴企业面临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硬件环境、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等,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管理、协作风险,并可能直接导致管理失控。
(三)能力风险。能力风险大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化风险。落后的技术在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先进的技术也不一定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关键还是看技术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技术的先动优势。另一类风险是质量问题,由虚拟企业的一个特点动态性,质量控制无法直接运行,增大产品质量风险。
三、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各个合作伙伴临时组成的组织,其客体或对象是虚拟组织潜在致险因素的运作规律。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主体以最小风险管理成本投入,处理和控制各类致险因素,防止和减小损失,保障虚拟企业成功运营,达到预期目标,其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灾害性后果。以风险实际发生为界,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损前目标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即做好对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控制与防范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损后目标是针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努力减少或消除损失带来的后果,维持风险主体正常运作。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影响需企业成功组建和运营的各种风险问题。虚拟企业需要管理来自虚拟企业外部的风险,也要管理来自虚拟企业内部的风险;虚拟企业需要管理各个合作伙伴本身面临的风险问题,也要管理各个伙伴合作所带来的新风险。
四、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
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要依赖科学的实施步骤,风险管理全过程依次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行的有效控制。企业或项目活动的内外部环境总是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有新情况出现,应马上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行动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不利后果。风险管理从风险识别开始贯穿于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经营计划的完成为结束标志。(图2)
(一)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识别是虚拟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表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管理的。虚拟企业的风险识别,是指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虚拟企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虚拟企业中的各个成员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虚拟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有待识别的风险,不仅仅是那些比较明显的风险因素,而且还有那些潜在的因素。对于潜在风险因素的识别更为困难,但有时也是更为重要的。虚拟企业的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经验、类推比较方法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成员企业的客观经营管理资料及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虚拟企业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阶段通常包括:一是全面分析虚拟企业成员构成及业务活动;二是分析虚拟企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分析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其形态;四是鉴定风险的性质,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虚拟企业风险识别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虚拟企业的风险来自政治、金融、市场、合作、运行等各个方面,在虚拟企业运行的不同阶段,风险大小和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一种风险消失了,另一种新的风险却出现了;此种风险减小了,彼风险却增大了,另一些风险的性质改变了。这就要求虚拟企业中的成员企业要不断地去识别风险,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不断变化,随时发现出现的新风险。因此,风险识别必须制度化。
(二)风险衡量和评估。风险衡量是对虚拟企业某种特定的风险,测定其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风险的识别,发现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弄清风险存在的因素,确认风险的性质,并获得有关数据。风险衡量主要是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得到关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程度的有关信息,为选择风险处理方法,进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衡量以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并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
风险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收集有助于估计未来风险的资料;2、整理、分析损失资料;3运用概率统计工具进行分析、预测;4、减少估算方法的局限性,避免失误。
风险评估,即风险估计和评价,是指应用各种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估计风险的大小,找出主要风险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采用相应的对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9种。(图3)
风险评估的偏差可能使虚拟企业面临着失去机会的风险以及承担保守或冒进的代价。另外,风险评估更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依据。基于这些原因,虚拟企业应对风险评估给予高度重视。
(三)风险管理对策选择。风险防范,针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处处设防、堵住漏洞,使风险难以出现。要求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对各种风险因素的运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在风险发生前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以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控制,是指针对风险识别、衡量和评价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控制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控制性手段主要是风险形成前预防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它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损失概率、降低损失程度,使风险损失达到最小的目的。这种手段的重点在于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的条件。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有:避免、防范与抑制、控制性非保险转移等。在应用控制手段时,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
(四)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处理手段的应用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在前一阶段,对风险应用防范和控制手段后,还应对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业务活动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这些会导致原有风险因素的变化,会产生新的因素。因此,必须定期评价风险处理效果,修正风险处理方案,以适应新的情况并努力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五、结语
虚拟企业能够突破传统企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具有“精、专、特、新、快”以及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等特点,实现了产品群、客户群、技术群和人才群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开辟了新的竞争领域并避免了资源浪费。虚拟企业已被视为21世纪的一种主要、先进的企业组织与经营模式。本文从虚拟企业的特点出发,对虚拟企业中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提出了风险衡量与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应对各类风险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小虚拟企业中的风险影响,为虚拟企业的成功运行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l]贾平.企业动态联盟.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传统项目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不同点关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5日
一、引言
虽然人类的项目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项目管理是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向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项目管理被看作是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人们把亨利・甘特称为是计划和控制技术之父,但是20世纪五十年代是被公认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源时间。项目管理范式转换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项目管理体系的诞生、应用和发展。自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起,项目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全面转换就开始了。本文分析了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异同点后,指出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出路。
二、文献综述
(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目前,国内常见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有传统的三角管理模式和比较新型的CM模式、设计建造模式及BOT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D+D+B模式、D+B+FM模式等。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从而造成管理效用低下。不过在传统企业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进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传统项目管理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是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模式,因为它在过去经济实力不是特别乐观的时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入。这说明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而且便于操作的项目,其理论也是只在较为低的层次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现代项目管理在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是时间的主体,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沟通管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些时候,项目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大家各自为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或者就是上级部门对工作范围描述不确切,给下级的理解造成严重的困难。在企业中现代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应该有本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供需双方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触,所以有些项目会错误地认为项目范围的初始定义并不重要。从现代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应该避免项目范围界定的完成以及是否对项目范围有一定的了解。现代项目管理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成熟,逐步进入到各个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对于传统项目管理重视程度降低。因为企业管理的项目逐步增多,员工劳动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去处理现有的事物。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项目管理就在于其自身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便利,省时省事。
三、传统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传统项目管理是一项简单的项目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很多次,他们进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项目操作简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的备用裕量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作风险备用,它是依据对项目的已经识别风险确定的,并将其分配到每个工作包的预算当中,所以通常又称为已分配备用;另一部分是未分配备用裕量,由管理人员统一调度使用,用来应对项目可能发生的未知风险,所以又被称作管理储备.我国传统项目管理最常采用模式是集团化项目组织模式。项目管理主体亲自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环节来进行承包工程活动。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及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除了积极作用意外也有不足。传统项目管是主要采取的是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针对一些简单的项目来说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是随着科技实力、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家对个个项目的重视度来看,传统的一些项目管理手段是处在落后的阶段。一些项目虽然能过满足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但是越往后就越会觉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体来说,传统项目管理是缺点大于优点的一项管理模式,通过下面的介绍以及说明就能看出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劣势在什么部分以及什么部分可以依旧作为优点来进行利用开发。
1、缺乏敏捷性。在每一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地域、文化、信息资源、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管理结构简单化,便于重组和调整,规模庞大的集团化组织难以对此做出敏捷反应。敏捷性往往在企业间起到至关作用,敏捷性如果不够强,会使得企业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安排该处理的事情。
2、核心能力不突出。该模式类似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它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摊给众多的领域,结果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
3、易产生“信息孤岛”。在集团化组织模式中,项目分部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项目总部来完成的,它们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向项目总部传达不全面的信息。这使得纵向沟通存在着信息漏斗,横向沟通缺乏桥梁,各个项目分部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各个分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起来。除了我国常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以外,大部分的传统项目管理都有以下的优缺点。
1、传统项目管理的优点。(1)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在长期的使用,因而管理方法成熟,各方对有关过程更加了解;(2)选择设计人员,可控制设计要求以及阶段更加便捷;(3)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方式自由化;(4)有利于进行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
2、传统项目管理的缺点。(1)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较长,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2)管理和协调工作较复杂,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3)对工程总投资不易控制,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而引起较多的索赔;(4)出现质量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容易互相推诿责任。
四、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世界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的一门学科,它在提高收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发挥综合收益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现代项目管理会在项目管理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项目团队配置上进行管理体制建设,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关以及控制其进行状况。现代项目管理主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统一的审核及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每个企业优先考虑的管理手段在于其拥有较为合理的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本身宗旨是采用最省钱的系统来获得更高的汇报及利润,正好现代项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我的经营效果。这些模式及技术对于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想让劳动者用最少的是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同领导者一样,劳动者也是想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领导给予的任务。现代项目管理针对这两种人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在利润及产品效益值上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坏处。这种模式往往会使得企业更容易地去获得应有的资源效益以及收入利润和满足顾客的满意度。
(一)现代项目管理的优点。(1)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得以提高,这三种的提高奠定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在工期、成本、资源等计划、控制上提高;(3)管理的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可以使企业以及公司得到高效益的服务,从而会在投资上得到节省钱的支出和获得较好的质量;(4)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可以使得项目管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项目管理的缺点。(1)因为风险控制不是特别理想,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2)有可能造成项目冲突,使得不能如期获得经济收益;(3)在时间管理上如果不能及时安排好会影响管理结果。
五、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关系及其不同点分析
(一)管理内容不同。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是一些传统即简单省时间的项目,而现代项目管里是针对高难度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二)管理效用不同。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适用范围不同。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传统项目管理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针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由于在技术以及经济方面都好于传统项目管理,所以企业在适用范围上肯定会有自己的安排,在安排上现代项目管理肯定处于优势,范围也是比较广的。
六、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项目的需求也愈来愈多。而项目的目标、计划、协调和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将促进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新管理模式的逻辑空间、理论和方法更优越。现代项目管理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管理、全团队管理、全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因此比传统模式更广泛。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使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以取得更大的管理效益。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认清现代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才能搞好项目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项目管理与项目经理的技能及策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1.4.
[2]王宗祥.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析蒙古国煤炭建设工程项目.煤炭工程,2001.9.
[3]谢国立.张惠清.互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纵横,2001.8.
[4]孙桐桐.知识管理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