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工作 会计集中管理 管理型和服务型 转化
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成立专业的会计核算中心,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去组织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其原则是不取消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取消同级会计机构和岗位。是一种核算、监督和服务为一体的形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改革中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优化和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能力,降低相应的核算成本,并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事业单位利用会计核算中心的较为多见,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能力不足带来的会计核算风险。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及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在会计核算中具有相对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顾名思义其最大的特点是集中,而这个集中主要指的是将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单位由于其预算并未改变,单位的资金使用和所有权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监督性。以资金监督为核心,这也是会计核算中心的重要职能,单位将所有的收入都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的中心账户,所有的支出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中心,所以也需要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对于企业实施统一的管理,在监督范围和标准上不存在差异性,所以具有核算和监督的一致性,并且在单位财务人员的配合下,能够有效的对单位财务支出进行审核。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会计集中核算对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正确处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关系。传统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基本由一个部门负责,这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形成了业务和人员上的叠加,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的实现,而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开,一方面并不影响单位正常的使用和分配资金,另一方面能够极大的提高对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并且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为单位提供真实和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强化财政的监管职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实施企业会计集中核算能够通过将监督独立,强化财政的监管职能,防止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以事业单位为例,事业单位的收支都需要经过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能够使得资金在审批后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而财务信息也同时在单位会计信息中心留下存档,使得资金使用得到了有效监管,解决了资金监管缺位的现象,提高了资金的全程监管,而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大型公司都开始建立了相应的子公司,所以资金监管通过以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实现,只有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才能够实现公司资金的统筹和有效监管。有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监管不利带来的问题。由于会计核算数据得到了统一集中的处理,使得信息、管理、服务实现了全面的融合,从而对于出现的财务问题,能够及时的调整和纠正错误信息,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且能够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型会计和管理型会计的区别
传统会计的基本只能是监管和核算,其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工作,将会计报表和核算内容进行分析管理,但是由于对会计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工作量非常大,这种将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的传统会计不能够实现和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型会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发展的需求,对于新技术和管理改革的适应性较差,已经被管理型会计代替。管理型会计是利用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技术,利用经济学知识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得出一些具借鉴和参考价值的结论和评估,对于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管理型会计根据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1、核算单位管理的必然要求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制度保证,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在职能、方式和实施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别,但是二者本身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会计核算管理型是企业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企业不断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管理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出路,而会计核算工作的职能也从单位核算向为企业提供更多管理信息和服务信息;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之后,核算单位存在的许多财务问题,需要会计核算中心支持和服务,核算单位的依赖性很强,并且受制于自身改革能力和意识的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必须加强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服务。
2、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发展的要求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以会计监督为核心,会计核算为具体表现,从本质上说会计核算中心是通过核算来监督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所以如果会计核算中心单一的搞核算,就会失去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并且也达不到会计核算改革的目标,所以说会计核算向管理性和服务型转变是会计集中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
3、推动新型会计工作体系建立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会计工作已经不单单是记账、报账等基本职能,还需要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市场讯息,拓展和开发更广阔的市场,管理型和服务型会计集中核算,能够使传统会计核算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对于加快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建立新型会计工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的途径和注意事项
(一)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服务型转化的途径
1、转变审核重点,深化财政监督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对于单位的票据进行审核,从而完成监督管理职能。但是这个过程也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核算中心面临着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职业操守需要很高的水平。所以会计核算中心需要转变审核重点,把工作的中心向会计审核和会计监督转变,并且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完成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深化财政监督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调单位参与,保证集中核算实效
管理型和服务型的会计集中核算对于单位的参与要求较高,一方面,单位参与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集中核算的核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调整,对于单位,特别是针对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所以通过单位的参与,能够提高对于单位的财务决策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单位参与也能够提高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的格局,形成良好的监督关系。
3、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单位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与传统核算模式的巨大的区别是它是对于传统会计的拓展,所以在强调和服务和管理方面,会计集中核算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单位的财务管理,为核算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核算服务。服务是管理的重要宅提,管理有存在于服务之中,在集中利用优势资源解决会计信息问题的会计集中核算中中,要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指导和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
4、优化管理模式,落实财务预算管理
会计管理模式正在不断细化,特别是做到预算细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好企业的预算管理,如果在资金和目标成本中有所出入,就需要快速的找到原因和快速的解决问题,而会计集中核算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更加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能够指导会计快速的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企业分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而会计集中核算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预算数据,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帮助,所以会计集中核算还需要引导和帮助企业进一步落实财务管理。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服务型转化的注意事项
在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过程中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集中核算在未来的会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和素质化要求更高,除了掌握会计知识外,对于法律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等技术的了解都要求更高,要全面提升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够更好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转变管理方法。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型对于管理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所以要转变以往的会计核算思路和方法,在管理上加强创新,满足基本的核算需求之外,还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并且引导企业充分的重视和利用会计核算信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结束语
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要进一步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充分的认识会计集中核算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在职能上不断深化,在模式上不断创新,从而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实现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工作中核算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
[2]张鹏.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3
摘 要 三农若是要长久健康的发展,其重要的保障就是乡镇的财务。目前我国的乡镇财政在管理方面和会计的核算工作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阻碍三农健康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乡镇的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入手,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而后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希望本人的经验之谈能够对乡镇的财政发展有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 财政管理 会计核算
乡镇的财政管理在整个财政管理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的核算工作是否正确与合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政策是否能畅通的贯彻,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伴随我国的财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只有把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推进财政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进行,最后达到精细化和科学化。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探析
从中国乡镇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乡镇的财政管理和会计的核算工作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相对成熟的管理形式,各个地方的财政部门都处于实践摸索的阶段,因而,形成了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各个地方财务的管理和会计的核算方法不一致,在会计的核算方式上也不够严谨,致使管理的手段也相对的落后,对于工作造成障碍。
1.会计核算内容杂乱,形式与内容无法统一。现在延用的体制还是“乡财乡用县监管”,对于市以上的各个财政部门而言,只对乡镇的财政所在大的方向制定了宏观管理的模式,完全无细节操作,也无准则来约定管理细节。基层的财政工作人员,对于上级的不明确指示处于模糊的状态,也是因此,财务的管理形式和会计的核算内容不能达到一定的统一。
2.未能发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相互辅助的作用。我国现在的乡镇财政所就是乡镇财政的财务管理机构,同时也具有“村账乡代管”的会计核算的功能,一个单位肩负两种职能。因而在实际工作之中,乡镇财政所比较容易忽视角色的转换,会容易把财政的管理与会计的核算工作当作一回事,混为一谈,最后致使财政管理工作不到位,核算的内容也不够规范,未能发挥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相辅相成的作用
3.乡镇财政部门职权不明。税费改革后,我国的乡镇财政所普遍的征收职能被弱化,一般而言,财政所的职能是以收入为主向,把服务、核算、监督作为主要的任务,工作职能要能够发生转变。但是这方面目前未有明文规定,有些地方的乡镇财政所是实际上是属于事业性质的,财政职能更难以被界定,乡镇政府要求财政所的工作是配合乡镇财政中心,并把此作为主要目标,因而有点顾此失彼,最后出现乡镇政府财政部门的职权不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方面会出现偏颇。
4.对于财政的专项资金未统一核算。财政专项不进行统一核算,这点给核算的工作实际增加了很多的障碍。党十七大后,国家政府为解决遗留的“三农”问题,为农村投入了大量的支持资金。因而,在具体的会计核算方面,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明确规定的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来让这些专项资金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之中被合理核算、规划,也不能进行统一、明确的分类明细核算。
5.乡镇财务管理模式不同,会计核算做不到规范化。与县级的财政部门对比,乡镇所属的单位所发生的业务比较复杂,内容也比较繁多,财政的管理体制未完善,这些情况对财务的管理和会计的核算带来很多麻烦;村级的财务管理一向比较混乱,对核算的内容就显得过于繁杂,各地在管理的模式都不一样,管理的难度系数更大了。如“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具体实施之后,一些地方保留了自己的乡属单位银行的存款户数,由乡镇的财政所进行总的预算,会计再通过之前所设立的专户,把各类资金汇总拨付到各级乡镇所属的单位或组织中,一般情况到年终才与县级的财政部门最后发生结算。这种管理模式的不同,造成了会计的核算做不到统一与规范,会计的核算工作也不能发挥作用。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研究
1.要统一政策,制定一套能够适应乡镇的财政管理和会计的核算工作的制度,使得他们能够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乡镇的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没有形成一套具有切合符合实际工作的管理系统的,要根据自身的认识情况来尝试,让管理和核算的内容保持一致。要以省市的财政部门为主,最后制定一套比较适应自己辖区内部的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体制,要有效地结合财政的管理和会计的核算工作,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管理、监督和核算,把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有章可循。
2.要加强会计的核算工作,严格进行专项资金的管理。我国现阶段的乡镇财政的工作改革的重点是服务“三农”。在专项资金的监管过程之中,要保证乡镇的财政所能够严格的按资金的性质,能够按照资金的用途来设置会计的账簿。如社保的资金,要必须严格的通过“社保资金”的专户进行核算,按“社保资金”的具体用途来设置专门的明细科目,在年终进行结账之时,不进行统一的收支和对冲,余额可以反映在“社保资金”账户贷方。
3.注重财务培训工作,解决队伍断档问题。新形势、新财政管理的现今情况,要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在岗乡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财政培训,要接触新的财政知识,要主动的进行财务培训,注意与其他部门做适当的财政交流。从现有的财政的政策、会计的核算等理论知识抓起,抓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对于现有的财政人员要多培训,使得专业知识能够提高。要让乡镇的财政人员素质能够上一台阶。在政允许的状态下,对县级的财政部门进行分步骤的人才添加,让专业的一财经类人才能够为乡镇的财政工作,为乡镇的财政管理团队建设,提供人才的保障。
4.必须完善财政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只有完善了财政管理的内容部监督机制,才可以确保资金能够良好的、安全的运行。因为,每年国家都会下拨各项资金去扶持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于这些资金,必须按照资金的性质来核算,因为这些资金的政策性较强,是农民的救命款项。若因为乡镇的财政所由于监督的机制不健全,而导致出现资金管理的问题,那么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坏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的完善好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的核算工作,采用内部的互相监督的机制,持续对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加强廉政的教育,最终确保乡镇的财政所的工作人员都能为民理财,确保资金能够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殷金胜.浅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当代经济.2008(2).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由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对于财政全额核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并不完全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的对策建议,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8]李方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与禁忌核算协调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22-2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集中核算 问题 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效果
(一)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消除了与被管单位的依附思想,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摆脱因经济利益关系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制约,为会计人员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执行环境,保障了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增强了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更好地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使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中。
(二)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部门、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财务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预算内外“两张皮”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优化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部门选派专业会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上实行统一档案管理、统一财务审核、统一银行账户的“三统一”模式,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统一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管理费用,避免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
(四)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推动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行为都是在资金运动中进行的,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将资金运动自始至终进行全面监控,对于不合理及违法支出予以拒付,从而扼制行为的发生,达到反腐倡廉的目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完全分离,被派遣单位在人事、待遇方面没有任何关系,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得审核更加公正和严格。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工作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保障了会计人员能相对独立的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通过对支出的审核,及时发现假发票、假支出、等不正当支出行为,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支出的真实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
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单位收支管理。
(二)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只对各单位账目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而财产清查和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清查和管理,仍由单位实施。部分单位固定资产明细账出现了登记不实、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流失等现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不能对各单位的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理盘点,最终导致单位固定资产与核算中心的账不符,国有资产流失。另外,会计核算部门常常忽略资产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只片面的强调资金规范运作。这样,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清查和管理相脱节,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监督机制与内部牵制弱化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只需要一名报账会计即可,不再需要会计岗位,导致了会计与出纳的牵制机制消失,会计出纳由两人缩减为报账会计一人,这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监督机制被弱化。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财务后,虽然也履行监督职能,但毕竟置身单位外部,对单位财务知情面缩小,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相对于过去既有单位内审和部门内审的内部监督机制,又有会计、出纳的相互牵制,监督职能在不同程度地被弱化。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致使会计集中核算的部分环节与现行《会计法》不符。如: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而实行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只设报账会计岗位,大部分会计核算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会计法》还规定:“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全权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全面责任”。实行集中核算后,这条规定已经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主体是本单位负责人,由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及会计核算。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并不是减少各单位的财务职能,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没改变;相反随着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还在不断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定期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票据的真实情况及单位经济业务等。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强化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是提高报账会计总体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在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会计监督的同时,还应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建立和完善新模式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合理界定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建立相互牵制的、全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和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制度。执行监督制约机制、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等制度,改变现行简单的审批报账模式,赋予报账会计人员相应的审核、监督权力,促使会计内部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要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职能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相互约束机制,保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部门应当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及一些执行细节,在《会计法》中予以规定和说明。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以便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会计集中核算时有法可依,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
应明确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责范围,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要从制度上保证会计核算中心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的实施。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应该是单位,把单位会计主体看作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附属而忽视其主体地位的观点是错误的,要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代表行政事业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能,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单位,不能承担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会计责任。
(五)健全预算监督体系,强化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要求将部门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年度预算之中,其预算范围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部门预算也要求统筹考虑单位和部门的各项资金,采用综合预算形式进行编制,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各单位部门要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 推行预算管理改革, 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实行早编细编预算。另外,为了提高部门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各单位部门可提前编制预算,通过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甚至各个项目。会计集中核算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因此,各单位财政部门要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兆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趋势研究.交流平台,2009(12)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管理
新《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它是我国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新阶段的象征和标志。依据新《会计法》制定的《企业会汁制度》也已出台,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这些重大的会计改革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诸多方面的相应变动。本文试就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企业微观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人员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关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问题
(一)企业自行设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可以定位于集中与立法管理型。国家制定、颁发并规定执行的会计法规有: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其中,《会计法》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工作的母法。《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核算要素、核算原则、核算前提等作的统一规定。《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是专门用来规范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和特殊业务处理的。《会计法》指导《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一般又称为国家宏观会计制度,是公司企业进行会计实务的直接依据。它是在新《会计法》指导下F,废除了原行业会计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后,最新制定的适用于各行业公司企业的会计制度。由于各行业中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特点不同,经营管理要求各异,使得《企业会计制度》在科目的使用、核算组织形式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制定等方面,虽不失国家会计规范所具有的使用上的通用性和宏观指导性,但缺乏具体的适用性和微观指导性。此外,在的规范上,《企业会计制度》也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本身,而不涉及与会计核算紧密相关的、对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起保驾护航作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内容。因此,国家宏观会计制度并不能完全直接被公司企业拿来使用,各公司企业还必须在国家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合上述分析,公司企业依据国家会计法规自行设计适合于本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二)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
公司企业会计制度应是具体指导公司企业顺利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保障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的制度,是国家所有现行会计法规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完整而正确的和体现。因此,公司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涉及会计核算本身,而且还应涉及会计组织和会计管理制度设计等内容。具体来讲,其设计内容应包括: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条件方面的制度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等4个方面。其中,会计核算基本工作条件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制度设计、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和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形式的制度设计。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制度设计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等内容。会计政策的选择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对本单位较有利,以及该会计政策如何操作等内容。以上4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都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按照新《会计法》的基本精神,要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企业应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呢?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会计基础工作条件制度设计中,应加强会计账簿设置的制度设计。会计基础工作条件制度设计涉及的内容虽然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但从会计核算工作的程序来看,会计账簿汇集了公司企业所使用的全部会计科目以及各会计科目使用所应依据的全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是记录企业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进行会计检查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各公司企业会计科目错用、误用及原始凭证的制假造假,最终都会在会计账簿中得以集中体现。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违纪案件,无不与会计账目不实、会计账目不清、会计账目混乱、设置多套账目有关。对此,新修订的《会计法》中已有专门的条款对公司企业账簿设置作出了明确规定。可见,在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指导下,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应是依法建账。
2.在会计组织制度设计中,应严格进行会计记账规则(账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设计。这是做到依法建账的重要保证。会计工作是一项严密、细致、程序化要求极其严格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有误,都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单纯依靠依法建账是远远不够的。新《会计法》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记账规则作出了规定,各单位在账簿设置和会计核算中都应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在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新《会计法》关于会计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因而要求各单位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在与《会计法》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本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联系的设计、会计凭证与各账簿之间关系的设计以及账簿与报表之间关系的设计等。在依法建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会计记账规则的设计,使会计记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是指公司在会计核算和管理中所采用的具体处理。最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上赋予了公司企业很大的自主权,这要求各公司企业必须依据该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选择最能恰当体现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4.在会计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应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新《会计法》虽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当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并不是要求单位负责人代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永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同样,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除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将任何一项业务或一部分业务的权力在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分解,从而使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防止因权力集中而导致权力膨胀,出现贪污受贿和舞弊行为。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内控制度的重点应集中在分权控制、机构独立、授权批准、稽核审批、业务标准处理程序、原始凭证管理、定期财产清查以及会计档案专管等方面的控制上。内部控制虽涉及企业诸多部门和人员,但一个成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却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因此,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所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就成为内控制度建立的重中之重。各单位负责人应当在新《会计法》精神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把关,以求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
二、关于公司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
各公司企业在国家会计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设计出合理合法、适合于本单位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仅仅是向会计工作符合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迈出了第一步。要使会计制度得以正确地贯彻和实施,还要依靠本单位具体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近些年,随着会计信息失真程度的加深和人们对会计人员在信息失真中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关于会计人员定位问题的讨论。,我国普遍推行的便是“会计人员委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