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加强

一、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使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我国税收的作用主要有:实现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社会总需求、改变我国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国家权益、监督经济活动等。因此做好税收工作对我国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财政税收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机构设置臃肿

1995年我国进行了重新设置组织机构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形成了地税和国税两套税务机构。尽管两个机构管理的内容和税种不同,但是依据的基本法规、法律大都相同。有时,一个纳税人在国地税共同管辖范围内,该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时面对两个税务机关,从纳税开始到纳税义务结束,需要两个纳税机构备案,办理两次手续、经过两个程序,这不仅增加了纳税过程的繁琐程度,同时还增加了纳税人的成本和负担。

(二)监管力度不强

1、纳税人普遍存在偷税漏税逃税现象,导致实际收到的税收与名义上应该收到的税收差异较大。税收差额反应了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高低。据调查分析,我国目前的税收差额在30%到40%。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许多不法分子肆意伪造、倒卖、盗窃、代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2、财务经营指标弄虚作假、核算成果受到人为控制。许多企业被利益所诱惑,自己建有两三套账目,在计算税金或上报经营报表时,使用虚假账目,造成税收监督存在真空。即使有些只有一套账目的企业,也会在账目上弄虚作假,看起来毫无问题的财务报表,但其中掩盖着许多问题。财务核算弄虚作假,不仅减少了税收收入,同时还使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失去可靠性。

(三) 现在实行的财税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系存在较多缺陷。首先,财政收入体系中并不包括非税收入。其次,税种设置不完善,一些对调节社会资源有用的税种并没有纳入财税体制中,使税收的调节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对于新型税种的创建考虑不周,比如环境税和资源税,这些税种的完善有利于改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状。最后,分税制体制中,省级与地方的税收划分不合理。分税制改革进程缓慢、改革不彻底,需要对分税制进行深入改革。

二、税收效率低、成本高

对税收高效率的追求,是税收征管模式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因和核心问题。对于征税主体来说,税收成本的多少对税收征管效率有重要影响。调查研究表明,税收效率与税收成本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税收成本越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也就越低,反之则越高。据国家数据网统计,我国1993年的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2%,在此以后的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税收质量也在下降。说明我国税收成本在不断提高,而税收效率则在不断下降。1990年以后,每年被处置的税收犯罪事件上万起,每年查出的偷税逃税款在百亿元以上。这些现象表明了我国税收征管成本高、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

三、现实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改进

为了有效解决地税、国税机构重复设置问题,我国应该合并国税和地税,把两个机构进行有效综合,致力于建立简洁的税务机构,实现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这有利于减少纳税人的中间环节,给纳税人带来方便的同时还减少了纳税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防止会计数据弄虚作假

我国现行的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把申报应征数作为税收核算起点,有利于建立基层分税种明细账。但是由于公司、企业受利益诱惑,为了少交税,制作虚假会计数据,使会计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因此必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公司、企业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三)完善财税制度,弥补现行财税制度的局限

我国应该完善现有的财税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税制度。首先,应该把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体系中。其次,改变我国以间接税为主要税收收入的现状,提高直接纳税的比例,合理分配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完善分税制体制改革,促进省级与地方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

(四)实施奖罚考核制度,提高税收办事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针对税收效率低、成本高的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有效实施奖罚考核制度。奖罚考核制度能有效提高税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励税务人员认真、负责地参与税收工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税收效率。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税务人员应该进行一定的考核奖励,而对于那些不尽职、不干事、不断出现小错误的税务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情节严重者予以辞退。通过奖罚考核制度有效整治不良之风和发扬优良传统,以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五) 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税务机关而言,理顺国税和地税的职责关系,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极少数省份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双方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规范上下级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具有调节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由中央政府承担;地区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具有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要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方式;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四、总结

近年来,财政税收工作在执行中出现了较多问题,比如组织机构重复设置、财务核算弄虚作假、税收监管力度不强、现行财税体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深化改革建议,比如合理改进组织机构、完善会计核算体制、对财务核算弄虚作假的公司、企业严厉惩罚、完善税收制度、实行奖罚核算体制等。

参考文献: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分权指标;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8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一直以来,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都是我国财政分权这一领域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看,以地方资源流动和自治水平为基础进行考量,分权会促进公共物品产出和配置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从经济研究的层面看,其研究成果同理论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性,同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关系不同。当前研究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间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二者关系以及分权对经济增长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效应展开研究,对改进税收分权指标的构建,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 构建分权指标和经济增长间影响效应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对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中,其形成的最终结论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其中,沈伟是在2008年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他以各省同全国人均税收的比值为分权指标,建立了一个包含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分权模式的多元性回归模型,通过论证的方式,得出税收分权同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在他得出这一结论后,同龚六堂和张晏在2005年、章泉和周业安在2008年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对比发现,即使利用的同是我国的省级地区、相类似的线性回归模型、在时间跨度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对财政支出和税收二者的分权变量也进行了全面考虑,但其研究结果同他们相比仍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高玉在2012年对中国1998年-2010年审计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益回归分析后,也得出了与沈伟相似的结论,即税收分权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

2 构建税收分权指标的具体方法

相关人员在对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间具体关系展开研究的同时,应当先解决选取税收分权指标这项问题。在我国财政分权这一研究领域,认为分权指标选择的不同,是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差异和特殊性的一项关键原因。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出一个适合的分权指标十分必要。现阶段,我国相关研究的进行都是以地区性人均税收收入同全国人均税收收入间的比值对税收分权衡量,但这种衡量方式却存在这两点疑问。

一是地区性的人均税收是否能够代表其所在地区的税权。从我国现行的收益权概念界定看,地方税权指的是可以被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地方税收。而我国地方政府当前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地方本级税收、中央返还税收、中央转移支付等四种税收形式。其中,返还税收是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分税制改革所确定的税收比例和基数为依据所计算的,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此部分的财政收入实际上是没有控制权的,必须要将其返还给地方政府部门的。因此,地方财政税收是无法代表地方政府全部的税收收益权的,还应加入中央对地方返还的税收收入。

二是即使研究人员考虑到了中央返还税收这一因素,但其对在考察该数据占据全国人均税收比值时,是否适合对税收分权程度的衡量这一因素却没有得到细致考虑。萨卡塔和阿凯曾提出:类似地方的财政支出占据全国财政的支出份额,常用财政分权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出地方财力水平,因此,政府还是要研究自己的税收收入达到何种“高度”,才能满足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对财政的需要。这两人主张使用一个独立性的财政指标,即利用地方政府的自由收入占据总收入比例对财政分权进行描述。笔者认为,阿凯与萨卡塔提出的这一思想有可以借鉴的部分,因此,在构建我国税收分权指标时,可以用分母代替地方的财政支出,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支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性财政支出的责任更有代表性。

基于此,笔者构建出一个以地方税收自给率指标对税收分权程度进行衡量的标准。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在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中,可被地方政府掌握的税收收入有多少,即地方政府实际税收收入和地方实际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地方政府税收自给率。

3 税收分权同中国经济增长间影响效应的分析

中国的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施行是从我国在1994年展开的分税制改革开始的,直到2008年,我国政府部门公布了年度财政决算数据后,才对二者的具体概念和界定进行了明确区分。此外,在2006-2007年这2个年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返还数据,虽然没有明确显示到当前财政决算表中,但笔者通过对中国财政年鉴报告和一些文字性资料的查找,依旧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数据资料。因此,笔者以自己获得的数据资料和自身知识水平,对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的影响效应展开了分析。

3.1 描述性的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相关数据调查计算后发现,在21世纪初至今,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行的税收返还金额呈现出一种逐年增长的状态,年增长率已经达到了5%以上。与此同时,中国GDP总量也从2006年的216 314.4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519 322.1亿元,其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约25%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税收分权和经济增长呈现出稳定的正增长状态。尽管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状态,但即使加上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其财政税收总收入已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需求。与此同时,全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税收自给率急剧下降,6年内下降了大约15%,平均年下率为3%左右。这种趋势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的分权程度在不断降低。如果自给率提升,则表示中央政府税收集权趋势在不断加强。

3.2 相关性分析

笔者首先借助SPSS 17.0软件,对地方实际税收和GDP总量指标间存在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二者相关关系的系数为0.997,这一系数同GDP总量、同地方政府本级税收收入相关系数相比较高。这也说明二者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而后,笔者继续借助该软件对地方税收自给率和经济增长率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测算,其结果显示,二者相关关系系数为0.882,也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且从散点图中各点的分布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相关数据基本都散落在同一l朝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周围,具有线性关系。

图1 地方税收自给率同GDP增长率变化关系散点图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用地方税收的自给率对中国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进行衡量发现,地方政府税收的自给率越高,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起到的正向作用越大。因此,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可以通过提升税收自给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二者比率的提升对地方政府的自主财政税收和中央税收返还总量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此外,以文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基础发现,地方政府实际税收绝对额的提升和税收自主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税收的实际上升速度低于地方财政支出提升速度所导致的。

3.4 不同指标间的对比分析

由于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不同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如经常会以各地区人均税收和全国人均税收比值,与地区财政税收和全国税收比重对二者的影响效应进行衡量,而本文提出的是地方税收自给率这一不同指标。笔者通过使用不同税收分权指标展开对比的方式,对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说明。但三大对比指标通过计算所得出的同经济增长间存在的相关系数全都是负值同,与前文利用自给率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出,利用不同税收分权指标,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因此,如果相关人员选择的分权指标不同,就会导致其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偏差。

4 结 语

税收分权指标的选择和构建,对研究税收分权同我国经济增长间存在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以构建地方性有关税收收入的自给率这项分权指标为基础,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税收分权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但就本文的研究结果看,还需要明确的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施行返还政策,所以文中提出的这一研究成果不可以作为分析税收指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唯一标准,相关人员还应通过不断的实证分析,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并找出二者间存在的更多关系,从而为确保我国税收分权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艳芳.税收分权指标构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第3篇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后续Johansen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更为可靠与精确。对于误差修正模型来说,其所具有vecm系数的大小可以说是对偏离均衡发展方向以及不同变量指标情况下所具有差异性调整力度进行调整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该系数同长期均衡误差间所具有的经济增长调整速度成正比关系,据此可知财政税收、投资总额与经济增长所具有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时间协调性,而其中所具有的增长规模却不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同一发展背景形势下,财政税收指标同当地经济增长指标之间还具有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当投资总额出现滞后情况时其所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将对之后财政税收对于当地经济增长所能够产生的影响要更大、更广。

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式中,把不同经济变量因素排除之后,则以更为针对性的方式对投资总额、经济增长以及财政税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能够对这几大指标所具有的影响机制进行更为精确、全面的判定。而分析之前研究所获数据后可知,经济增长指标同财政税收指标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的几率较小。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要想单纯通过当地财政税收调节来对当地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控制很难实施,而通过投资总额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

在VAR模型中,本文对经济增长同投资总额、经济增长同财政税收之间的脉冲函数曲线进行描绘,并对相关的规律进行细致的寻找:第一,当当地的财政税收标准差为一个正值时,当地的经济情况则可能在一到三年内具有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在三年之后出现下滑,并在五年之后又会再次出现这种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并使得整个范围的财政税收都会将对于当地经济增长所具有的推动型保持在0.00至0.02的范围;第二,在投资总额产生作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具有的指标也会从上升逐渐呈现出下滑的规律,且这个变化的过程会具有较为平稳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了在标准差取值为正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同投资总额之间所具有的关系要远远大于经济增长同税收指标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假设的是在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因财政税收冲击引起经济增长的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方差分解的方式对三大指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首先,对于财政税收指标来说,在一到三年内,当地的经济增长指标就会在财政税收的影响下以非常迅速的方式得到提升,并且在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趋于平稳,而在滞后期出现之后,财政税收则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情况产生更大的影响,最高可以达到40%左右;其次,对于投资总额指标来说,当其滞后期为3时,投资总额则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最大的贡献率,并在之后的七年内以较为平缓的方式下滑,且在此过程中其所具有的贡献率也始终会保持在80%之上,而正是这种经济规律的存在说明了在当地其它经济环境因素同等的情况下,投资总额指标对经济增长指标所具有的贡献度要远远大于财政税收对经济增长指标所具有的贡献程度。

四、三者关系的判断

通过上述对于三大指标关系的协整关系研究,本文将三者间所具有的协调关系归结如下:(一)财政税收同经济增长之间通常成负相关关系从经济增长滞后期对当地产生影响的方面来看,财政税收将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一个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如果滞后期以10年为一个周期,那么通过调整财政税收指标,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够对整体经济产生40%的贡献率。(二)投资总额对经济增长通常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滞后周期中,投资总额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大于财政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说明,要想对经济增长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控制或者推动,可以尝试从投资总额方面入手,相对于调整财政税收来说,这种方式具有着更为有效、迅速的作用。

五、结语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第4篇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财税管理的性质要求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对稳定性,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财税管理工作者事实上主要是上级领导指派的或者兼职的。一遇到更换领导,财税管理工作者必然也会跟着被更换,使财政管理工作缺少稳定性。

(二)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由于分税制体制尚不够健全,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尚在建立之中,财政对于地区以及城乡差距所具有的调节能力相当有限。

(三)预算体制覆盖面过窄。相对于税收体制以及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而言,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实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造成目前的税收体制改革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实际发展。

(四)资金效益亟待提升。当前一些地方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措施带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比如,尽管已经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只是把收入资金与支出资金简单地进行分开拨付,但实际上依然是收入与支出在一条线上运行,再加上一部分专项资金一定要经过层层申报与拨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创新思维下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全面改革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财税工作要达成既定之目标,主要还需依赖于财税管理体制。鉴于一直以来财税管理部门存在着重收入和轻管理的思想,这就需要在财政税收管理过程中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减少人为的影响。要形成规范化的财税管理秩序,建设一种人心思齐、和谐统一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所以一定要切实改革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财税管理体系,形成能够适应当前时展的财税管理新型体制。

(二)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要建立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从而规范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充分界定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责任,健全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要依据财权和事权相适应之原则,更好地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对于全国性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具备调节收入分配性质支出上的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而地区性的公共服务支出上的责任,则由地方政府承担;对于具备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则应分清主要和次要的责任,这就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共同承担。要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之规模,提高对于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减少财政税收管理的层次,提升行政效率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益,从而切实规范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三)科学确定财税收支的范围。应当依据优化、高效与服务之原则,进行合理的引导,充分明确财税管理的范围、税负的比例,科学合理地配置于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之中,切实加快区域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过程。要明确财税管理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各级财税管理部门能够行使职责之权利,扩大财税管理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应当结合财税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之实际,逐步将财税管理的收入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全力调整易导致财政税收税源转移以及跨区域之间分配不公之状况。要兼顾中央宏观调控需求与地方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降低市场等因素对于区域间财税收入转移之影响,实现我国财税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预算体制。要形成专门化的预算编制管理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等,把国家的中长期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健全两者相互协调的新型国家预算管理体系。要不断扩大包含经常性预算、资本性预算等在内的复式预算的范围,形成复式预算体系。要强化国家复式预算体系建设、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的经营等,把全部财政性收入都纳入预算的框架当中,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五)提升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财税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前提是改革、完善与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断强化财政税收所具有的管理职能,全力加快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依据全面、科学、规范、精细之原则,充分整合财税资源,把全部财税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从而提升财税管理的公开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