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2]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
一、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帮助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指向。我们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保险学这门课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我们在绪论课上就让学生明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入手,强调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市场化的分散风险机制,是维护市场经济稳定性的市场化工具;而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加深,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新的技术不断面世,未来市场经济的稳定性更加脆弱。专家预测,同样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每隔15年造成的损失就会翻一番。因此,未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更需要保险稳定器发挥作用。[2]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无一例外是保险强国,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发达国家倚重市场化保险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资源分配的结果。保险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孙祁样教授所指出:“保险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3]通过从宏观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第一,从个人和家庭层面来看,掌握风险管理与保险知识是未来“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第二,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掌握风险管理与保险知识也是金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第三,即使将来不从事金融业,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思想在任何岗位都会发挥其作用。最后,引导出本课程学习目标:首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正视经济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风险。第二,掌握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第三,理解作为风险管理最基本、最有效工具的保险运行机制和实务。第四,理解保险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作用和功能。
二、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作保证。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创新。第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为主的模式,把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一定要精选,基础性理论是课堂教学重点,对于旁枝末节内容应由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的内容要精心选题,教师要全面考虑,认真充分准备,发挥老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后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材料阅读,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下一次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的资料和要思考的内容。第二,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保险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素养培养,注重宽口径切入,特别注重在大金融背景下分析保险的运行机制,比如保险与现代期权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注重保险理论与理论经济学内在联系的发掘。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如讨论保险合同和保险运行原则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运用所学的保险原理探究法律条款规定的法理,并对法律条款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三,引入案例教学。尽管在校本科生还缺乏实践经验,但这并不妨碍案例教学的应用。一个经典案例讨论与解析比起课堂空洞的说教更直观形象,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精选了8个经典案例,在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提前思考,并把课堂讨论的发言质量作为考察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第四,加大课后阅读量。目前,本科教学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学生接受与课业有关的信息量偏少,很多学生仅凭课堂45分钟听教师讲授,不少学科课后无作业、无任务,学生无所事事。我们从英美报刊杂志中选择发达国家保险业相关事实、发展历史、最新发展动态等材料,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并用中文概括其要点,作为平时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扩展专业词汇量,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扩大信息量,了解保险发展的最新动态,可谓一举多得。第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去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主要依据课程结束后的统一考试,结合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给出综合成绩,这种方式主要是以最后一次考试为主要依据。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平时疏于学习,依靠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手段应付考试,使得学业考核严重失真。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进行相应改革。我们的做法主要是采用多样化考核,增加多种考核手段。保留传统的课程统一测试,但其在综合成绩中权重下降,不超过50%,一般为40%;注重平时表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和向教师请教均记录成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发言成绩权重一般占20%~30%。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积极主动,至少在课堂上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否则该项成绩为0。课后阅读与作业成绩的权重一般占20%~30%,主要从认真、主动和创见性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淡化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对平时表现出色的学生,评选出若干免考生,给予综合成绩为90分或A以资鼓励。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公众是聪明、理性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公众所做的选择往往是比保险更能解决自己风险问题的工具。例如,公众面临家财风险,哪种工具更能满足公众需要?保险可以解决公众家财受损后的经济补偿问题,但不能事先将风险消灭于无形。如果有一种工具能让家财预先得到保护,岂不是更能满足公众的安全需要,所以人们装防盗门、护栏、防火装置、防漏气装置等,预先防范风险的发生。再如,公众面临疾病风险,他们也会理性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所以你会注意到,公众很注意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社会保险和大病保险来进行风险转嫁。
在魏华林、林宝清教授所著的《保险学》教科书中,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职能和保险金给付职能,派生职能是防灾防损职能和资金融通职能。而在其他一些书籍中我们却经常看到“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说法。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说,要快速做大做强保险业,自然要强调保险业的功能与作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经济补偿是其分内之事,聚集资金是保险公司迅速扩张的工具,社会管理功能则可以大大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市场现实中,很少有公司舍得花钱帮助投保人进行风险管理、防灾防损。发挥防灾防损职能,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形象。降低事故发生率是公众进行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目的,即使有些风险需要转移,也只有那些真正做到专业化的保险企业才可以让公众放心。就当前来说,保险就是解决事后的经济补偿,很少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过分看重企业的发展,不愿意增加一些成本来提供更优的产品和服务。从目前保险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大家似乎遗忘了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也没有能真正做到专业化,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忽略了“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由此,公众也就自然不愿为保险埋单。
笔者认为,公众的风险管理意识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而相应地增强。但公众的保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近年来,频发的巨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起到了激发公众保险意识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短期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众的保险意识。要使社会公众能够真正了解保险、认识保险、接受保险和支持保险,保险业应勤练内功,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公众的责任。首先,要有效地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从而提高公众对商业保险的信赖和认知度。其次,整个保险行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满足客户风险管理的需求,积极防范风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经济补偿上,要重视保险应有的防灾防损这一重要功能。如果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方面增加投入,不仅不是一种纯粹的成本增加,相反,却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如前所述,一方面它有利于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它是保险公司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能大大提升保险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专业化形象,提高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面对风险,在公众心中,事前防范优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优于事中防范,是故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说。只有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发展保险业,公众才能受益,保险业才能受益,社会才能受益。
作者:李树利 马悦
云南彝良泥石流、北京特大暴雨、台风海葵……2012年,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我国保险业的赔付额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专家指出,除了国家应积极建立应急体系的保险制度外,保险公司也应积极参与,拓宽业务范围本文由收集整理,把握机遇。
保险业“赔款不如捐款多”成笑谈
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来的特大暴雨,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然而,据保险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截至当月底,在京保险公司共接到因强降雨造成损失的各类报案的估损金额10亿元,占比不足10%。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从我国灾害保险业赔付占总的经济损失的比例来看,保险的风险管理、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保险业的灾害赔款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很小一部分,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
追溯到2008年5月,我国汶川地区发生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但截至2009年5月,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仅不到20亿元。尽管保险公司基本上都给予应赔尽赔、启动快速理赔绿色通道等服务,但赔付不到直接损失的千分之三,着实凸显了保险业在灾难中发挥作用甚微。
从国外经验来看,在自然灾害面前,保险业大有可为。美国东岸遭受“桑迪”飓风,造成约200亿美元损失,而保险机构最终赔付约达到50亿美元至100亿美元。郝演苏说,飓风“桑迪”灾难后保险赔款的比重相当高,而政府直接支付用于救灾的钱款并不多。“相比之下,我国汶川地震中,保险行业总的捐款额大于赔款数额,成了笑谈”。
大灾大难致保险业“危”“机”并存
面对灾难,我国目前仍以“全民救助”为主,在灾难发生后,往往采取财政紧急拨款、各界募捐的方式提供保障。这种方式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削弱了保险业在灾害应对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保财险公司产品研发处处长杨慧晶表示,以往国家对于紧急事件的应急,采用社保或救济体系,提供经济援助,但这需预留较大资金量,而保险作为有杠杆效应的金融工具,用较小的经济成本锁定较大的经济风险,这种方式比经济储备更高效,更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保险企业由于自身更加专业,也可以在灾害中争取参与救助。杨慧晶说,除了在地震、暴雪等灾害中可以预付赔偿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专业化手段与受害人或特殊群体进行沟通,在灾害救助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多位专家和保险机构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应急保障体系应通过与社会保险机构的合作,将政府职能责任落实,节省社会资源和政府支出。同时,保险公司通过这种合作,也能拓展业务,从中受益,更充分地发挥其保险保障的作用。
郝演苏说,这种合作的建立,对于稳定财政分
配,实现财政科学预算有着巨大作用,也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乱用纳税人的钱来“补窟窿”。
保险机构大有可为
如今,我国保险业已开始渐渐加强同政府部门在保障体系方面的合作。例如中国人寿从2013年开始为现役军人承保交通意外保险;火车票取消强制险后,保险公司开始着手定制针对铁路的险种等。
不过,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保险保障制度。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我国利用保险手段分散灾难风险的能力还比较有限,这也制约着保险业的灾害事故承保能力。今后在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中可适时将保险纳入,充分利用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这不仅会给保险业带来极其乐观的前景,同时也会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能力。
郝演苏建议,今后可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将更多的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除此以外,保险机构和保障体系的合作可先期借鉴一些地区已经推行的公共责任险进行推广。杨慧晶指出,当前包括网吧、小型商户在内的一些经营场所和大型活动,属于安全隐患极大的群体,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没有经济实力对受害人进行赔偿,最终还需政府出面“兜底”。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运;作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22-01
1 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的主要原则
1.1 安全性
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保险总资产的可实现价值应该大于总负债的价值,即保险投资资金必须能够得到足额返还,不会因不能足额返还而影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为什么保险资金投资首先应该具备安全性原则呢?这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资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被保险人缴纳的保费,确切地说,这些资金是保险公司对所有被保险人的负债性资金,其主要用途是用于对被保险人风险损失的赔偿或给付。所以,保险资金总量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要求与损失赔偿和保险给付的总量一致,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偿付能力。
1.2 收益性
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性原则,主要是指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能够给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使这种经济效益成为保险总利润的重要来源。这种收益性一方面能降低保险费率从而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大大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然而,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小。资金投资运作的收益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不断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1.3 流动性
流动性通常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保险资金投资的流动性原则,主要是指当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能随时向被保险人支付合同约定的保险赔偿金。
1.4 分散性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如果几个投资项目的盈利率是独立的或不完全相关时,那么企业一定时期的总收益风险就会降低。所以保险资金投资的分散性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保险企业应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和自身优势,实行多角化投资和经营,使得不同投资项目的盈亏在时间上或数量上相互补充,以弥补某一方面损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用我们在投资操作时常引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 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的内容
从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投资政策的制定、资产分配、投资组合管理、资产选择等几个方面。
2.1 投资政策的制定
投资政策是指根据不同保险资金的可运用期限、支付需求等特点而制定的投资指导原则。为满足保险资金投资的上述原则,对于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我们应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进行投资。比如:如果保单存续期限较短,则选择投资方式时就要从资金的高流动性方面多加考虑,应选择一些变现力强的投资方式;反之,如果保单存续期较长,则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资金占用期间较长且收益性较高的投资方式。
2.2 资产分配
通常资产分配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战略性资产分配,是指在不超过公司可承受的投资风险范围的基础上,将保险资金依据不同特性分配于不同投资形式之中。比如:将保险资金中的25%-35%将运用于债券投资,10%-15%将运用于基金投资,其他的存入银行作为长期存款等。另一种是战术性资产分配,是指在战略性资产分配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再对资金进行时间等方面的具体分配。
2.3 投资组合管理
为了尽可能最大化地满足保险资金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等要求,应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形式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如:投资证券时,可通过持有股票多样化来避免持有一种股票的特有风险,也可以在投资组合时采取彼此负相关的办法来降低风险获得收益。
2.4 资产选择
保险资金投资运作时选择哪些投资产品将直接影响到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收益性以及流动性。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投资产品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通过最优化的资产选择来获取最大化的投资利益。
3 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般来说,利率变化、市场波动、投资操作失误以及个人不道德的心理状态等都会给保险资金投资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3.1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在寿险公司资金投资运作时表现明显。长期性是寿险业务的一大特点,而期限长则预定利率因素最难控制。当投资收持率小于预定利率时,寿险公司的纯保费不能满足赔付的需要,将可能造成企业偿付能力不足而出现财务危机。
3.2 市场风险
当前,保险投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越来越多。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市场,入市资金越多,承受的风险就越大。
3.3 信用风险
保险资金投资中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投资债券时发生的一种风险,主要表现为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
3.4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工作场所安全性,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等。
3.5 道德风险
也称道德危机,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说通俗一点就是“损人利己”。大多时候都是出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的原因而促使风险事故发生,比如投资经理越权操作造成企业投资损失。
4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对保险资金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实现资金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手段。
4.1 建立严谨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体系
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有效的投资绩效评估机制,采取非现场检查监督手段加强对保险资金投资的监管。2010年8月,我国保监会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拟定并了《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投资市场、品种和比例等方面,对保险资金运用政策进行了系统性调整,此项措施有利于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4.2 执行严格、规范的投资决策流程管理
执行严格、规范的投资决策流程管理可以过滤、化解大部分投资风险,这是进行组合投资并控制风险的有效保障。
4.3 健全投资风险管控体系
主要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施投资组合策略,实行投资多元化并进行投资比例控制等措施来降低资金投资风险。
4.4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为保证资金投资的安全性,需要选择一些安全性较高的投资渠道。我国虽然保险投资逐渐走向多元化,但由于经济体制、机制等原因,大部分保险资金还只是运用于银行存款等单一渠道。从资金运用渠道来看,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4.5 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产品的创新力度也会与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因为一款好的产品,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企业一些潜在的投资风险。如:低市场利率时尽量开发固定预定利率的产品。
4.6 风险规避和转移
即保险公司通过一定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他方,以降低自身风险。实行风险转移,既可以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又可以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如通过契约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或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
5 结语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险资金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投资运作管理尤其是加强投资风险管理是保险投资资金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保证。努力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规范投资决策流程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建设,不断拓宽投资运作渠道、加大保险创新力度以及进行适当规避等是资金投资管理的具体措施,是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孙蓉,兰虹主编.保险学原理(第三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
[2]彭喜锋.保险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3]乔世震,王满主编.财务管理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
[4]侯旭华.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