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政策建议

一、合规与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一词在中文词典中找不到有关解释或定义,单从字面上解释, “合”的字义为不违背; “规”的字义为法则,章程,标准,合规也就是合乎规范的含义。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文件引言对“合规风险”的表述为:“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的有关准则,以及实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1月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指引中对合规和合规风险的定义是:“合规”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二、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村合作合作金融机构在内的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和加强了对合规风险的管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合规建设推进年等活动的开展,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表现在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初步搭建,高级管理层的合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内控合规制度逐步完善,台规文化开始形成。但也不客忽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规风险菅理工作才剐刚起步,存在着合规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资源有限人才匮乏、合规部门独立性不强以及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差的问题,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与监管要求、与业务发展需要、与管控风险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缺失。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处于过去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中,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操作柜员,对合规风险的理解还存在模糊,“合规从高层做起”、 “全员主动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先进的合规理念还没有得到深入贯彻,没有自觉地把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风险源去管控,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合规管理力量不强。一是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未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成立专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仍由风险管理、审计稽核或监察保卫等部门承担,以安徽省联社为例,截至2009年5月末,辖内只有24家法人行、社成立了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占全辖法人机构数量的28.9%,占比较小;二是从事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少,管理力量单薄,表现在合规管理部门专职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分支机构层级设置的合规风险管理岗位多数为兼职,以某县联社为例,专职合规人员仅有1人,占全体从业员工的比例仅只有0.35%,专(兼)职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也只占全体从业员工的10.6%。从事合规风险管理的人员数与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配备的合规管理人员大多是信贷、审计、监察等部门中的岗位轮换人员,未接受过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学习与培训,缺乏合规管理应具备的水平、资质、经验和能力。

(三)合规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不够。表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晰,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充当了业务部门、审计稽核部门等防范操作风险的一个“替补”(身份),所从事的工作只限于在制定制度、参加内部审计检查、信贷责任认定、反洗钱等方面。由于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层级的合规管理岗位人员多为兼职,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自身仍参与操作与经营,形成了经营者对自己经营合规性进行监督的局面,合规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

(三)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较差。一是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管理的实质尚不具备,独立于其他检查的合规风险检查机制尚未建立,独立检查尚未开展,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专项合规检查较少,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的调查受到所属业务部门或机构负责人的干扰或影响,达不到合规风险管理职责的要求;二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落后,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识别、监测、计量、控制技术严重缺乏,远达不到监管要求;三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审计稽核、风险管理和监察等部门尚未形成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合作、协同配合的机制。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建设,建立独立商效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其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成立专司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部门,配备相应的管理力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铺设到分支机构等业务经营的一线,设置合规管理的专门岗位,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独立于所在经营机构和经营的业务,彻底改变由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合规性进行自我监督的现状。同时,把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扩展至合规风险管理的审计。由审计稽核部门对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手段。科技进步是推进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改进合规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在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适时引进或开发合规风险管理技术系统,可考虑借鉴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合规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运用科技手段对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监测,及时发现合规风险线索,完善合规管理工作程序,提规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三)加快合规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员工中选拔懂得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合规风险管理岗位,鼓励现有在岗人员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提升素质;二是招聘具有国家法律职业资格、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为合规风险管理培养后备力量;三是选拔派遣骨干力量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部门挂职或进修,学习他行先进的合规管理经验。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四是和监管部门实行互动和对接。参与监管部门的台规风险检查,分享监管现场检大案例信息,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台规管理人员的资质、经验、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五是加大省级联社等行业管理机构对合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与培训力度,拓宽培养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途径,造就一批活跃在法人行社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和智力上的保证。

(四)培育良好的合规风险文化。健康向上的合规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合规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风险意识,树立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自己是合规操作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合规操作和管理是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神圣职责,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合规风险控制文化。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第2篇

(一)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监管内容

金融机构创新机制指的是金融管理和监督,是国家对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实施管理与监督的过程,它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有效的规避系统风险,减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目前,较为常见的监管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金融产品相关数据监管,准确评判金融野外风险程度。

(二)金融创新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创新环境影响下,各种金融产品随之涌现,金融风险也相伴而生,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相互影响,信用性会加大市场性风险,市场运营风险还会造成市场的不规则波动,造成交易者心理上的恐慌,阻碍经济社会的争?a发展。

二、金融机构监管下风险管理重要性

(一)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到国家和个人,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监管力度不足,相较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说,它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它极大的影响了经济实物和金融行业的正常程序。只有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损失。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金融监管的危机防范功能。

(二)市场失灵补救

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因素,难以满足资源最优配置原则,金融市场监督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市场资源合理化配置才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正常稳步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任何一部踏错都可能造成经济崩溃,危害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必须要发挥监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金融市场的科学化治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下的风险管理

(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能够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只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提升市场交易权威性,才能够满足金融产品需求,营造良好的金融产品发展形势。

(二)提升金融产品法律系统性

建立金融产品法律的系统性,完善相应道德法律法规,进行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更好的满足市场仅以需求,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

(三)从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模式

不同的金融产品交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异化监管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金融产品在风险防范、交易规则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其特征制定规范性文件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才能够切实解决金融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监管主体作用,建立全新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完善金融监控体系。该模式要求实施严格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进行每笔交易的严格审查,结合国内外金融管理经验,落实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将外化监管转变为内在动力,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风险预警和急救机构建设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建立风险预警和急救措施,快速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才能够保证各项问题的快速解决。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监控、防范风险,做到金融危机的提前预防,更好的保证交易的合法权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防范,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 决策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利率市场化之后,使利率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变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率波动幅度增加,波动频率加强,给商业银行金融带来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顺应利率市场化,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快速反应,抓住机遇,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

多位专家表示,未来四大因素将会对银行业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除了上述的利率市场化之外,还有城镇化、融资多元化和金融科技化。而这“四化”带给银行业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随着2012年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靠投资拉动来推动城镇化空间仍然比较大,因此未来商业银行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市场空间是比较大的,而银行也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在融资多元化上,如何创新金融产品,稳住客户而不分流出去,也是对银行业的一大挑战。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正能量与效应

(1)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经营自,增强竞争力。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拥有利率决定权,可以灵活、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利率水平和金融产品的价格,经营自得以落实,也有效促进经营机制的完善,有利于确立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激活和调动它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2)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把金融市场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换的循环与完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有利于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利率市场化还能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信息公平和透明度,有一定的法律监督和经济监管能力,对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化水平,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3)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商业银行在利率的市场化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运营,必须随时关注贷款市场的变化与运行趋势,通过对客户进行归纳分析,判断客户的经营状况、业务往来以及盈利状况、银行在此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优化。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效应

(1)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压力加大。信贷业务是各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存贷利差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短期内,中间业务收入还无法取代存贷利差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因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压力加大。

(2)利率风险加大,利率风险管理更加困难。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变动与自身条件自主确定其利率水平,利率变动将频繁且难以预测,使利率风险加大。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对利率风险既没有建立明确的应对策略,政策和程序,也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对利率的价格也缺少专业的定价机制。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3)竞争方式发生改变,竞争压力加大。利率的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内部竞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银行拥有更多自和灵活性,为了不断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必须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以及竞争策略,从而逐渐形成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新型竞争模式。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

三、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业务结构重整,大力发展轻资本型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各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所获得的实际利差收入大大减少。国有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必须重新规划和调整现有业务结构,大力发展更具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中间业务,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利润之源。

(二)建立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体系,提高自身定价能力

金融产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市场决定,这也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要更准确、谨慎、合理做好金融产品的定价。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完善,逐步提高自身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

(三)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1)构建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将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一个重点,并设立对应的管理组织机构。一般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由决策机构、工作议事机构和监督执行机构共同组成。第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政策和程序。第三,为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供其技术与信息支持。

(2)不断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预测模型:在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利率的变动更加频繁,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率预测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低,风险管理技术研究较弱,处理经验也缺乏,因此有效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迫在眉睫。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利益分配 流动性

所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的就是证券价格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包括涉及到国家政治、各国经济、交易市场等,故亦名“全局性韵金融风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的影响就各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较为深远的价值意义。

一、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调控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扩张范围

中央银行属于政府性质银行,着重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并代表政府进行相关国际金融事务的处理,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央银行是完全依附在政府上的,其应该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事实上,我国的中央银行却是完全依附于政府的,根本没有独立性之说。追根究底,是因为“政府性质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是“央行的货币政策”,那么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稳定币值,但如果是“政府性质的货币政策”,不仅需要稳定币值,还要完成促进国家GDP增长、人民就业增加跟出口贸易增长等目标。

(二)金融监管体制对系统性风险没有实质用途

使金融风险严重程度不断家具的原因不光光是因为金融交易市场本身的不足,还因为其监管体制的不足。一方面,金融市场逐渐加强自由化程度间接性地使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各国实行在金融交易市场自由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举动使得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频率逐渐变高;这种自由化的经济市场使得部分大多数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监管工作者在风险管理经验及其技巧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间接性地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程度;金融市场自由化,也就使得资金利率体系不够成熟、全面,风险管理无规则地扭曲、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存在的系统风险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不断地创新金融的经营模式也会让系统性金融加剧其风险程度。实行的综合性经营金融模式让金融体系变得不堪重负、脆弱无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金融监管起不到实际的监管用途。自由化的金融运行系统的改革创新致使各国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力度远远不足,引起不了足够的重视度。

(三)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利益分配主题模式不合理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银行贷款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支出,而不是持有、霸占,因此,银行会降低贷款的标准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所得,同样地,贷款品种的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性,降低贷款承担责任则使得欺诈性贷款层出不穷。银行跟其相应的投资者两者间存在着利益链条,这一环节易通过风险转移实现酬金的获取和利益的获得。贷款危机的到来,使得按揭贷款市场出现信用风险,在很大范围内影响到上述利益链条上参与的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埋下了“定时炸弹”。

二、针对上述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范、消除改革措施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就全球发展趋向看来,金融监管正面临较大的创新、变革:金融监管由原先的分业监管跟机构监管逐渐趋向于混业监管跟功能性监管。现如今,我国所实施的监管模式就是一种较原始、老旧的分业监管跟机构型监管,跟国际上多流行的混业经营监管模式是不太统一的。在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跟机构监管经营模式下,我国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设立专业性的机构,去全方位地、高效地监管金融这一行业。举例来说,我国可简单地参考、借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的检查委员会模式,独立创建出一个较为专业性质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去协调好金融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对我国分业监管存在的缺陷进行最大程度地弥补。

(二)调节金融市场高杠杆率,管理总体经济的流动性

应强化对货币流动性的控制、监管力度,尽可能地掌握国家整体经济流向的发展目标。这里提及的货币流动性不仅包括了货币供应量,还另外包括了一定数值的金融性资产以及其流动性方面发生的改变。就中央银行而言,它提供给群众货币流动性高数值的信用总量,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资产金融流动性的监管、控制能力。

应提前制定资产缓冲相关策略。金融机构直接加大了国家对零散资金一定的依赖性,从而使相应的金融机构在资金短缺之时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袭击。金融机构需要持有一定量的资金来确保缓冲的风险程度,为相关金融机构的调整、优化创造合理的前提条件,所以强化金融机构面临风险的防范管理力度是必要的。

(三)健全金融风险整体的预警系统与风险处置体系

各国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防御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配备一套能准确反映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完整的金融预警系统。完善金融预警体系,能及时发现有问题的那些金融机构,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方案以及纠偏策略;另一方面,进行实地检查,提供相关监管部门检查的注意点跟频率参照数值,尽可能地节约监管成本费用,进而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致使系统性风险的损失、破坏范围不断扩大、蔓延,进而产生更猛烈的金融动荡,严重的话甚至引起严重的金融危机。随着。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每个国家都积极采取有效方案去遏制金融风险的严重扩展,尽可能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郑联盛. 宏观审慎监管:内涵界定与政策框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