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体现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政拨款的公有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使人们形成了不重视成本和效益的观念,同时,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管理意识淡薄、家底不清、盲目和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大、流失严重等问题,个别部门甚至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职责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国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

高校国有资产采购决策、管理、使用和处置往往属于不同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责权利不对等的不利局面。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国有资产管理者对使用者实施监督比较困难。一方面学校的资产数量、种类众多,现有管理体制之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高校的部分资产科技含量高,非专业人员很难进行管理。近年来,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评估较多,为了应付评估对学校硬件的要求,学校都会斥巨资甚至举债购买用于教学、科研的高水平设备。大量投入资金添置的设备,一旦配置到校内各部门,几乎不会再对使用者进行调整,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由于缺乏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再调度和分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并且一个学校同时大批量购买设备,一方面增加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大批量设备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折旧和报废也会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的管理难度。

(二)管理制度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各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重视不足。部分高校虽然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有所加强,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机构。但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选择和培训并不重视,许多高校还存在认为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陈旧观念,部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往往成为学校安置闲散人员的场所。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准、职能界定不清、资产控制权混乱。而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则导致无法有效利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直接影响到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影响其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不严格

资产的内部控制主要指采购、日常管理、报废处理等环节。仪器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一些以科研为主的高校,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金额和数量都比较大,并且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来源多样性的制约,难以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于闲置设备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情况不能及时了解,无法实现各部门设备的资源共享。另外,仪器的购置科学论证存在不足,学校各部门在采购过程各自为政,造成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甚至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突出。并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现有管理体制的影响,往往把重点放在设备采购环节,而对设备的日常管理,设备的使用情况管理缺失。例如,对设备的报废缺乏有针对性的标准,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处理,一些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能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导致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管理随意性较大等。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情况。

(四)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高校各部门一旦配置资产,就基本拥有终身使用权。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对资产进行调度和分配,降低了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随着高校传统功能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变化,高校的国有资产种类及分布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高校国有资产分布于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产权不明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别部门在使用这些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社会稀缺的资产来进行经营活动,如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甚至学校利用体育场、馆所对外营业以谋求利益,营业所得往往成为所在部门的“小金库”,使学校投入的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利益流入部门或个人的腰包,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而且严重违反了高校财务管理制定。

(五)对知识产权不重视,忽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

高校的科研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科研成果是学校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及所能产生的收益认识不足,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无形资产管理观念的滞后和管理的缺位导致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强化学校内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校师生员工要大力支持。目前比较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各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各部门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党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除进行日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外,重点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化及残值的处理进行管理。学校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在国资处、计财处的指导下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减少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有资产损毁及流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明确各部门的权责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有效管理的保证。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科学、严谨的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使高校国有资产始终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实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特别是要不断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职能,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从资产构建、使用、处置、报告等环节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证,建立申请、批准、复核制度,规范办理程序。实现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报废等全过程的监控,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科技水平

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素质高、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才能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高校要从源头把关,选择优秀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同时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创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引进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学校其他管理的有效对接,保障与学校其他的部门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有资产的变动及使用情况,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透明化、简单化。

(四)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效益

高校国有资产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活动的正常运行。首先,高校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对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核查,实施动态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及使用效率情况。加强预算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重复购置,从源头上对国有资产进行控制。其次,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情况,通过国有资产共享机制的建立,解决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这种共享机制除了在高校内各部门间资源共享,还可以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延伸到高校外,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资源共享,打破现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分割管理和封闭使用的状态。

(五)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保障学校合法权益

高校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项科研成果的形成花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学校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能更好更快的推动学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对学校科研成果的申请、研究、建档、管理等工作,使学校对本校的无形资产情况能够准确掌握。其次,建立一套无形资产价值判断、成果鉴定、专利申请、著作出版及使用、保密等工作的有效管理制度。再次,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加强与社会各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使高校应用型的科研成果的适时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商品化。最后,对于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代表学校制止当事人的侵权行为,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对于学校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决定高校是否能够良性发展。所以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手段,在高校不断扩张及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管好资产、用好资产、用活资产的的新观念,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仲云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2).

2、郭建宏.高校国有资产咖喱存在的问题集对策[J].社科纵横,2010(2).

3、曾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其纾解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孟凡红.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事业财会,2007(6).

5、杨凯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探索[J].河北企业,20010(4).

6、时海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固定资产;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139-02

国有资产,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高校国有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按照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部资产。包括高校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国家调拨给高校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按国家规定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中利用组织收入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学校接受捐赠以及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学校所有的资产。按其表现形态可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其他资产等。高校属于国家财政投入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高校国有资产刮泥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投资力度加大,直接导致了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种类的迅猛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困难程度。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高校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在使用中不提折旧,也不计算盈亏,许多高校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教学科研活动的任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本身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并不关注其所购设备的保养和有效的管理,许多贵重的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1.2 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依照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最好只有一个主体,由一个主体牵头,其他的部门给予配合,否则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体制上的混乱。高校资产本身性质很难界定,许多高校国有资产由后勤、设备、图书、各院系共同管理,各部门各单位都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不能实现统筹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交叉重复,各部门在工作上相互推诿或相互制约,导致资产的重复购置情况严重。

机构上的不健全情况有待改善,同时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高校属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但是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国家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跟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所不同。但是当前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只是参照国家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规章制度而已,并没有专门的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这已不能满足高校这种特殊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各高校自身建立的资产管理制度是非常少,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审核机制,导致管理上出现诸多漏洞。

高校还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正常的管理工作的需要的问题。学校领导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不够重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形成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具体管理人员方面也是存着在学历与综合素质不高,所学专业与资产管理工作不相吻合,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3 对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能够为学校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无形资产没有得到高校应有的重视,致使无形资产流失情况严重。另一方面,高校的许多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这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存放,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浪费。例如,高校的本身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许多高校尤其是名校如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等并没有把学校的名称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管理,这导致一些单位个人盗用学校名誉谋取私利,侵害了国家的利益。

2 改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改进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前提条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加强有赖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及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鼎力支持。加强资产管理要求高校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因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吸引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来关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师生都参与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来,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2.2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结合。学校占有和管理、校内各二级单位使用管理,建立综合管理、归口管理和使用管理的责任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理顺工作关系和思路,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要形成一个资产购置申请、审批、招标、采购、验收、保管、使用、调拨、报废等的完整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来实现。因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精明能干的队伍。学校应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确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员的选拔考核程序,挑选适合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学历、有能力、有专业的人员充实到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给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打造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2.3 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因此,高校只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首先,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无形资产存在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从思想上加强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再次,必须加强国家对高校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将高校的所有无形资产及时置于国家的法律保护之下。最后,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不能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这些研究成果只有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高校国有资产,同时,还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的收益来改善高校的教学科研环境。

2.4 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手段及方式落后也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水平,因此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迫在眉睫。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方面,多数是以单机版的形式存储在一台电脑中,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管理学校各部门的资产,关注资产的变化情况,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高校从事各项职能工作的物质保障,其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管理者要从本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方法,以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国有资产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其运营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加快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制度建设

制度是指导一切管理手段落实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相关制度,对加快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内容至关重要。

1.完善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资产核查工作,全面了解单位内部的实际资产状况,同时建立并规范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台账制度等。以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高效、全面的管理与支持。

2.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除了做好基本的资产清查工作之外,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数据等收集并整理,完善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资产管理核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制定并规范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产合理性研究工作,因此没有对资产配置提供必要的量化参考标准,客观上给资产的合理配置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一方面摸清内部各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与财政部门加强合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制定合理的资产配额标准,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促进资产配置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4.制定以政府采购为主的购置资产方式。对于行政事业性的资产购置来说,其主要资金来自财政资金,通过政府采购及国库支出的集中支付方式,可有效控制公共支出的效率。因此,应该将行政事业性质的资产购置活动全部采取政府采购模式。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资产的形成成本,减少政府财政,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并从源头控制资金使用和资产的形成,为加强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奠定基础。

二、加强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通过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制度与调剂制度,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核算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经之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的租赁、存量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变现处理与收入、基建支出及修建支出等内容。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应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优势,综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与制度。根据各项资产的配备标准,相关单位应制定构建计划,并完善所需配套的预算体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需购置的固定资产,通过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以政府采购及国库集中支付形式完成购置工作,并将其纳入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环节。

另外,对于超标的资产配置,严格控制计入预算中。除了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之外,还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调剂,优化资产配置,将市场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的配备、处置中,通过租赁、联营、拍卖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的公平、公正、公开化。

三、重视非经营资产的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中,涉及诸多办公设施、办公住房或公有住房等非经营性资产。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重视,对新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办公设施、工作设备等采取自行采购形式,缺乏统一的购置标准与管理规范,造成国有资产分配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的产生。当前,我国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购置,除了基本的办公建筑、用车的资产配置提出了明确文件规定之外,大多数还缺乏配置标准及相关政策依据。因此,应在尊重历史、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加快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核定,并提出资源配置标准,实现按需分配。另外,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需购入的新资产,应尽量从现有资金中进行调剂。同时,可以通过联营、拍卖或租赁等形式,加快资产流动,制定有奖有惩的制度管理,鼓励占用资产的单位及时清理闲置资产,再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的实际状况及使用需求等进行无偿的调拨、配置,尽量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四、实现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

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确保完成正常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单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当前,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处理,利于挖掘国有资产的使用潜力、盘活资产存量,同时加快融资来源。但是非经营性资产的“资本化”,如果管理不善,很可能给钱权交易、暗箱操作带来可能性,为腐败提供给机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非经营性资产“资本化”,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制定并执行非经营性资产的审核程序与审批制度,所有费用支出须报财政管理部门审批;②单位内部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的专项管理,如设置台账、实现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定相关奖惩政策等;③在必要情况下,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实行评估;④提出非经营性资产的有偿使用具体方式,并依据资产价值收取相应占用费,明确资产所有者、经营者及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国有资产集体化、集体资产个人化”现象,提高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固定资产的改革发展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的改革,可在会计信息中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首先,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盘查工作,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的重置价值、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等,确定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固定资产的预计净产值、资产单价、未来使用状况、增值风险大小等原因实行分类,以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总额等;其次,取消原有的“固定资产、专用基金――修够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资产减值准备”等相关项目,在清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时,应明确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差额,以固定资产的“科目贷方”取替“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体现固定资产的基金余额,实现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折旧”、“事业基金”等。对于每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经营支出、事业支出”借方,贷记“累计折旧”。另外,当固定资产减值时,应如上所述,分别计入“经营支出”、“事业支出”借方,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最后,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应单独列出“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大科目,以此准确反映国有资产的固定资产净值情况。

六、完善监督约束职能

通过一定的约束与监督手段,可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避免出现违规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宏观防范及微观监督相结合的工作,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减少浪费。在宏观层面,通过财政部门、单位主管部门建立双重管理调控:财政部门主要以价值形态为出发点,强化单位国有资产运用的考核,制定相关考核指标,控制经费支出。主管部门以实物管理为出发点,主要在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完成单位国有资产的登记与统计。在微观层面,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强调单位会计的监督职能,从会计层面严格把关,并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监督、资产清查等工作,做到帐前审批与账后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同时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

由上可见,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管好用好国有资产是其发展的基本保证,并以此实现“为群众服务、对社会尽责”的总体目标,不断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核算方法,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节约型、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才良.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J].现代审计,2009;6

[2]姜明,韩传模.国有资产会计保值增值核算[J].国有资产管理,2007;9

[3]贺彩霞.浅谈集中核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4]池元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堵塞资产流失流动[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5]秦嘉龙.资产核算中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4

[6]刘莉.浅析集中核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J].商场现代化,2008;15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1.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家公共财产,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责任感。一些单位只想购置新资产设备,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和利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

2.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在传统管理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一直是分散的,国有资产被各单位分散占有和使用,实质上为各单位所有。由于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或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导致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的部门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各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公平。

3.账实不符、账外资产大量存在

目前,为数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存量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大量资产以账外资产的形式存在,这些资产应该属于国家所有,但却没有登记在册,所有权掌握在单位甚至个人手中。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入账的不入账;二是该销账的不销账。

4.资产处置效率不高

一些单位视国有资产为“私有”财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处置,比较典型的有四种情况:一是随意报废、报损。资产不到更新换代的年限,为赶时髦,相互攀比,求大求新,提前报废、报损;二是随意转让,不办理任何手续,私自作价出售给私营企业、个人;三是随意捐赠,拿国家财产送人情;四是随意转作经营使用,将非转经资产用作经营使用,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国家资财蒙受损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体制不顺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根本原因。管理体制的作用是解决“谁来管”、“如何管”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位”与“错位”并存,管理职责不清。在财政部门、国资监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上,一些地方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的问题,从而使得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际上很难实现有效监管。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

2.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

造成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资产的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相脱节。在资产的购置环节,由于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单位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虽然实施了部门预算,但其效果相当有限。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而言,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定额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行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

3.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人们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上,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并且由于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迫切性较差,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缺乏事实基础。

4.监督管理制度缺失

缺乏一套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内部监督来看,很多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资产明细账,这给各种侵占、低价私分国有资产行为提供了便利;从外部监督来看,财政、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监督部门侧重于支出的合理性,对于开支的款项是否已形成资产及其是否完整、处置却很少检查,不能对国有资产的购置、配置、调剂和处置等重要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国家审计机关虽然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成效相当有限。

5.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定的法规较少,2006年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实施,要求构建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架构及体制,但仍未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管理核算过程中缺少依据。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明确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应建立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监督、指导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下级财政部门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1)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首先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内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建立会计人员的档案管理办法。

(2)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单位自身的需要。要创造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单位内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单位的运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往往比硬性的奖惩措施更为有效。

(3)完善内控制度。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资产的采购管理制度、审批论证制度、验收制度、核算制度、处置制度、效益分析评价制度和资产管理责任制度。

3.严格预算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是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单位购置资产以及配置增量资产和处置存量资产,应该充分分析这个单位的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最后得出决策方案。在资产配置的具体方式上应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4.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起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需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要严格按规定搞好各项资产的核算,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明细账,如实反映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反映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各种侵占、低价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外部监督包括业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业务监督主要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所实施的监督行为,应当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及权限制度,国有资产拍卖制度以及调剂使用制度等。审计监督主要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中要全面核实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保值增值情况,在审计报告中明确反映,以作为政府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依据。

5.出台相应法律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管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65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概述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两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由此带动了我国行政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以法令化的方式,使行政单位在具有方向性、目标性的努力下,资产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管理方法和理论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促进了我国国有资产在调节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不够完善,管理单位对其认识不全面和不深入,我国国情具有复杂性等原因,使其在资产配置、资产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了解和J识不足

在行政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是重视钱财的管理,而忽视了物品的监管,对物品的来源与发出没有较多的关注。而且,普遍认为多投入、多结存是最好的,没有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许多国有资金未能发挥其本身在市场经济中的活跃性,更多的是资源浪费。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更为重视国有企业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忽视了其他非营利性资产的重要性,这种未能积极创新,仍然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国有资产,必将阻碍国有资产管理的进步。

2.2管理实施中的弊端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许多行政单位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账实不符、资金流量不明确的情况。国有资产的来源较多,进行资金账目核对、资金管理的会计人员、行政人员工作能力不强、实际操作素质不高等情况下,都会造成这种问题。在资产管理中,对资产使用分配上的公平与效率也有失偏颇,资源配置不公平,也使国有资产效用发挥大打折扣。有些行政单位资金充足,甚至是过剩,而有些行政单位在财政分配中就会出现资金短缺,需要上级单位拨款等诸多情况。

2.3管理体制和模式的不健全

虽然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的工作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各个行政单位的行事的方法、口径等方面的不同,使管理权责不清,容易造成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而且在各个部门缺乏相互制约、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行政部门将资产转为经营性用途,从而将收入直接挪为己用,形成资源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购入次等用品,在资金管理中随意浪费,不认真记录每一笔国有资产的收支等等,严重损害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3.1加快立法进度,规范地方法规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要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大框架确定下来,用立法来大体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大方向,用国家立法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奠定基础,再根据资产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地方的法令条文可以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从而使管理中操作过程权责分明,各个行政单位分工明确和细化。

3.2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新型管理体制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所有权,对国有资产实行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统一监督。以制度的形式确立管理模式。采取集约型的资金使用模式,切实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采取资金支出的时候做到选购优等实惠的行政办公用品,切实做好每一笔资金收支的账目,做到有账可查,资金流有迹可循。

3.3创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和机制没有严密的监督管理制度,易滋生腐败,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监督,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专家、社会等为一体的监管机制,使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阳光化”。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资产使用和保存情况,要及时提醒和正确引导,严重违反规定的行政单位要给予处罚。

3.4建立绩效评价系统,创新绩效评价方式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中,许多部门都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绩效评价的过程粗糙化、随意化,评价过程不够公开等等,有的管理不完善的地方行政单位甚至缺乏绩效评价机制。所以,相关信息部门可以开发和应用绩效评价信息系统,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技,使绩效评价的准备到结果的公布,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对绩效考评采取完全的客观公正的方法。对绩效评价较好的行政单位要给予肯定,同时也要促进绩效评价效果不好的单位加快自我完善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朱建均.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s上海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