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课程;教育评价;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71-04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1]它的实际效果不仅靠技术的进步和先进工具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其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这也正是为什么网络教学从理论上说十分强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充分应用的原因,学生对新事物无所适从,教师对新技术、新理论恐惧茫然,这些,在办学历史不长、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明显。笔者认为: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深入,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是这类高校网络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西方国家高校非常重视网络课程建设,在这方面,美国大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和“Quality on the Line”(在线学习质量)等评价体系,大多是采用概率Angoff法和会话模型、控制论模型等方法,构建网络课程评价模型;[2]这些模型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并注重教学管理与支持方面的评价,而且这些模型都是经过多次测试后定稿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以作为构建我国网络课程评价指标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也开展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虽然课程数量不断增长,但大量网络课程却出现了内容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现象,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和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如网络教学知识性内容多,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少,教学设计重内容呈现,忽视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文字教材搬家,协作学习、交互活动少等。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缺少合适的、具有导向性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是重要因素,这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由于这类院校大多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及实践资源有限,迫切需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以弥补在师资队伍、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缺陷,但现实情况是这类高校大多没有一套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特征的、科学合理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必须以提高网络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准确把握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是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教师是否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有心、有力的对网络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建设与维护至关重要。[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课程评价,应当积极融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理念,充分考虑学科性质、授课对象、教师教学和教师技术偏好等因素,注重将“教育理念”衍生为思想文化、价值观、特色化、影响力和就业职业元素等课程教学的软实力。

二是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指标体系应充分彰显应用型本科办学特色,积极创设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在体现资源实用性、内容交互性、管理有效性、标准统一性与生态“系统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突出对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突出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和合作精神的培养。[4]此外,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重点建设了19门淮海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网络课程,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好评;据此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课程性质和学校实际,积极融入区域和地方特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为导向。综观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现状,大都以建设者的视角,体现出浓厚的“学校本位”和“教师本位”,导致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应强调以学生在使用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确立“学生本位”的建设思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何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其评价体系也应当体现让学生更愿意接受并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导向,努力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学习的新时空、新环境。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评价的基础。笔者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对比,去掉重复的指标,并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按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的原则,经过筛选合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本指标体系含有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

四、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量化,从而做出相对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评价问题,影响其质量和价值的某些因素通常具有模糊性。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

1.确定因素论域和评语等级论域

将表1构建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指标集,即U=(U1,U2,…,Ui),(i=1,2,…,6),共6个一级指标;Ui=(Ui1,Ui2,…,Uij),j为Ui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数目。

评语是人们对于被评对象作出的评价语言描述,评语等级论域即评语等级集合。笔者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的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则评语等级论域V={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

2.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即确定各级、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AHP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难以完全定性分析的问题,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因此,笔者采用AHP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一级评价指标为例,采用1~9标度法,根据专家的经验认识,结合笔者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解,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用Mathematica 8.0 软件计算上述判断矩阵(表2),由其归一化的权重值W可知,其特征向量A=(0.15,0.34,0.23,0.15,0.05,0.08)T,最大特征根λmax=6.0256,经一致性检验,利用公式CR=■,RI=1.26,得CR=0.0041

A1=(0.19,0.25,0.38,0.18);A2=(0.30,0.27,0.14,0.22,0.07);A3=(0.13,0.28,0.31,0.16,0.05,0.07);A4=(0.29,0.33,0.10,0.28);A5=(0.20,0.20,0.25,0.35);A6=(0.40,0.40,0.20).

3.综合评价[6]

由表1可知,本文中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包含两级指标,且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价,即先对每类二级指标作综合评价,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一级指标综合评价。

(1)将因素论域按属性分类

对因素集合U中的单因素Ui(i=1,2,…,6)进行单因素评判,设每个因素子集Ui={Ui1,Ui2,…,Uij},i=1,2,…,6,共j个因素。

(2)对Ui的单极模糊综合评价

采用专家评价法,组建一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打分的方式,经数据统计和归一化处理后,确定相应的隶属度。

Ui中各因素的模糊权向量为Ai=(Ai1,Ai2,…,Aij),Ui的单因素评价结果为Ri(j行,5列),单因素评价模型为:Xi=AiRi=(xi1,xi2,…,xi5),(i=1,2,…,6),按此式分别对一级指标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单因素综合评判;得到由6个一级指标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向量构成的矩阵R=(X1,X2,…,Xi)T,i=1,2,…,6.

(3)对评价指标体系U的模糊综合评价

按公式X=AR,用一级指标权重集A与矩阵R进行模糊合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向量X。为便于比较,将评语集进行量化处理,“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分别赋值95、85、75、65、55,记V’=(95,85,75,65,55),X’=XV’,计算最终评价得分。

五、案例分析与指标体系验证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本文选择徐州工程学院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精品课程《工程造价》与《中国古代文学》,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实证。组建由5人(含专家、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评审小组,对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由评审统计结果形成因素评价矩阵,经过模糊运算后,得到单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类推,得评价结果。检验计算过程以《工程造价》课程为例。

1.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以指标U1为例,其评价结果为:

X1=A1R1=(0.19,0.25,0.38,0.18)×0.25 0.30 0.40 0.05 00.30 0.35 0.20 0.10 0.050.40 0.32 0.22 0.06 00.56 0.23 0.21 0 0=(0.375,0.308,0.247,0.057,0.013)

同样方法,计算出U2,U3,U4,U5,U6的评价结果:

X2=(0.591,0.226,0.136,0.037,0.009);X3=(0.472,0.329,0.135,0.061,0.003);X4=(0.610,0.235,0.116,0.035,0.002);X5=(0.491,0.295,0.162,0.040,0.012);X6=(0.659,0.201,0.086,0.047,0.007).

2.最终评价结果

X=AR=(0.15,0.34,0.23,0.15,0.05,0.08) ×0.375 0.308 0.247 0.057 0.0130.591 0.226 0.136 0.037 0.0090.472 0.329 0.135 0.061 0.0030.610 0.235 0.116 0.035 0.0020.491 0.295 0.162 0.040 0.0120.659 0.201 0.086 0.047 0.007=(0.535,0.265,0.147,0.046,0.007)

可知《工程造价》课程的综合评价得分为:X’=X・V’=(0.535,0.265,0.147,0.045,0.008)×(95,85,75,65,55)T=87.75,该课程评价等级为“良好”;同样方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综合评价得分为85.36,评价等级同为“良好”。我校《工程造价》、《中国古代文学》两课程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已有5年以上,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是专家评选出的具有较高质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课程,对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两门课程的评价等级与课程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相吻合,证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合理的。

六、结束语

本文建立了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综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评价模型是可行合理的。但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虽具有较为严密和科学性强的特点,但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本评价体系有待于在应用过程中作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课程要求、性质和授课对象等方面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微调指标权重。?筅

参考文献:

[1]黄文均.网络课程评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21-22.

[2]The Sloan Consortium.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010[EB/OL].http://.publications/survey/class-differences,2010.

[3]魏志慧,希建华.课程开发:优质远程教育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述评[J].开放教育训究,2005,11(6):19-23.

[4]涂宝军,孙进,吉顺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45-49.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第2篇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原创: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提供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⒈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⒉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⒈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内容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原创: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元化评价 校本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有鲜明的生命活力,然而,大部分存在应付、表面、肤浅的迹象。如果能在原有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及时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真正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载体,行之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工作的忠诚态度,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所以,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案。

(一)能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么才能知道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呢?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这就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丰厚文化底蕴,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总之,只有满含工作热情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二)用教师成长档案见证工作成长。

对于能完成以下任务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

1.计划: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总结: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总结、教研总结、学结等。

2.案例:包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

3.论文:包括校本论文,校本课程新理念、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教学反思等。

4.随笔:包括校本课程创新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感悟性文字经验总结等。

5.获奖情况:包括校本课程教研成果,取得的成绩,辅导学生情况,各类获奖证书等。

6.评价表: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等。

(三)带领的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广度。

1.所带学生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学习中。

2.能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级各类活动,积极性高,效果好。

3.参加热情高,参与度广,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校本课程实施中,而且能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多渠道获得信息,创新教师教学领域,丰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智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升,进而赢得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亲历者,更是受益者,学生能否满心欢喜地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中,并从校本课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提高品德情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而多元化评价方式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参与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长期保持。

(一)寻找亮点以鼓励促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能够盛开的花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鼓励再鼓励。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要讲究方式,弄清事情的原委。做到尽量先表扬后批评,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也更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维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评价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具备了哪些本领,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等;学生与社会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抗挫能力是否增强;心理是否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是否能够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应用灵活多样评价方式丰富校本课堂。

1.语言类的: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刚才那句朗读得很有感觉”,“你今天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2.称号类的:使用荣誉称号进行表扬激励。如:“文明之星”、“爱心小天使”、“故事大王”、“孝星”等,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时使用此评价方式比较有效。

3.形象类的: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贴红花、画笑脸、盖印章等奖励,此评价方式适用于对低年级同学的鼓励,评价具体,同学们获得感增强,参与性提高。

4.开绿灯类的: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免一次家庭作业,可以去老师家做一次客,可以当一天老师,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高年级同学。

5.展示类的:对于学生完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平台上展示,可以发家长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开展全班同学学习活动,通过展示达到宣传引领学习的效果,表现好的同学更有自信,更有成就感,其他同学更有被激励渴望优秀的欲望。

(四)动态评价关注成长。

校本课堂是变化的,学生是成长变化的,评价也要相应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课堂有不同的评价。如以前某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只要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评价就随之升级。知识类型的课堂和技能型的课堂及情感培养类型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别。对学生的评价人员要多样化,可以是老师、家长,可以是学生、同伴,还可以社会人员,等等。

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全体的发展,又关注不同,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效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和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范文第5篇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有效实现校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的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凸显学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大课程观,有效实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即以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和以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重心可以不同。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对象是人,教育应回归人的本真。因此,校长要清楚教育应该是价值的引领。校长还要成为教育家,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要通过自身领导资源和能力影响并引领被领导者,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其他相关事项提供支持,从而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生学习品质。

二、树立正确的开发观,构建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1.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以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权,不是简单地用其他的课程替代选择或替换国家课程。我校的“数学学科的教材研究计划”“跳绳课的实践与思考”就是基于这个理念,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横向是对现有教育部认定的各版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纵向是对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知识点序列进行梳理与有效整合,以达到教师使用教材的最优化。

在课程辅助活动架构中,我校有一项“积极心理发展计划”。2012年,《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由教育部立项为科研课题,2013年成为厦门市重点科研课题。这项计划为学校所主办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一条主线,并贯穿在学校的德育工作、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综合实践和社区融合等各类活动中。尤其是学校设计“德育(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科渗透计划”,决定课程计划单元的种类、时数和执行方式,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校本化的目标。

2.立足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活动课程化。充分调动校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建立一套合适且有效的课程辅助活动计划。由校长牵头,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有效发挥课程领导力。基于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挖掘活动课程科目,让学校特色活动课程化。我校列出的课程辅助活动包括四大类“艺术教育类”“社会实践类”“学科拓展类”“体育运动类”,计60门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程。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目前学校智慧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完整编写了校本必修课程《国际象棋》《跳绳》《头脑奥林匹克》等三册,作为校本教材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通过校本教材开发与运用,校本课程教学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同时,丰富多样的课程也为全体师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活动空间。

3.开发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特色化。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必须构建符合课程要求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挖掘校园周边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从学校的发展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除了完整性和系列化的课程规划之外,还必须依托和拥有丰富而系统的课程资源。闽南文化课程计划、环保校本课程开发计划、阳台-万寿历史文化教材开发计划、铁路公园文化教材开发计划使我校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成为可能,尤其是“头脑奥林匹克(OM)”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头脑奥林匹克(OM)”是一项与我校“用责任和智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动态的思维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活动。这项活动还带动其他学校更多学生的参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厦视新闻电视台曾多次对“头脑奥林匹克(OM)”活动及获奖情况进行报道。我校多年来的头脑奥林匹克特色活动也得到中国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的认可,获得了“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特色学校”的称号。

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不断修正课程实施思路与途径

完善和改进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改进。

1.立足课堂实施评价,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索《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智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等课堂评价模式,在这种科学评价方式的指导下,我校课堂已经逐步形成一种简洁、高效、活泼的教学风格。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使课堂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体现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在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选择渐进开发策略,鼓励教师“修改”课程。首先,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自,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于课程资源的运用与实施、课程资源的取舍与提炼,进行有效的整合,以适应学生发展。其次,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仅要研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还要积极参与制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课程。第三,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范围。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讨论和修正,不断引进、试验新的想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课程实施思路。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新的师生评价平台。我校积极探索“三星评价”机制,从知识、能力、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展开评价方式,创新小学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阅读”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生按照六个年级不同要求分等级进行评比,在古诗诵读活动中,设立“小诗圣”“小诗仙”“小诗童”三个等级标准。学生根据不同的目标与要求,主动参与评价,逐级申请考级。学校把每个学生每学期取得的成绩记录在等级考核证书上,然后发给相应级别等级证书或星级卡,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