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司在壮大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社会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冲击,这就导致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够根据实际的经济冲击准确地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这就很容易导致公司内部所存在的财务管理风险暴露出来,例如,企业投资并没有得到既定发展计划的收益,容易导致公司的经济投资计划受阻,增加了公司的实际损失,甚至发生破产倒闭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公司内部并不能够作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在日常的管理中并没有形成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手段。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自《萨班斯法案》出台以来,公司的内部控制数据得以公开,有相关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但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公司盈利
在案例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通过内部控制及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以达到公司在经营上的财务收益。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为了实现经济创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就必须要能够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及管理措施形成对生产及销售售后等经营环节的有效监控管理措施。能够在确保公司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公司财务风险的发生。
2.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在公司中,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构造能够有效地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展开。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析能够发现除市场经济不景气、市场动荡等宏观因素外的公司内部隐患。通过对内部管理系统的有效把握能够促进公司内部各环节的协调运作,而对财务风险的发现与规避,财务风险将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扩大化。在公司中,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即是要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及时地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合理地数据分析,进行对财务风险预测,并设法把财务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而内部控制就是基于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从而达到监控风险规避风险的目的。
3.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侧重不同但在发展中有融合趋势
公司内部系统的有效构造是为了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规避公司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是通过在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通过合理合法的自由竞争及市场交易来规避风险。在公司管理活动中,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尤为突出,但公司的内部管理只是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内部控制局限于与财务相关部门的管理。而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规划完善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在现有管理基础上,为适应公司发展趋势,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已经逐渐结合传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形成了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已通过对公司的强化决策、通过对财务投资的有效管理控制,对公司的发展投资战略作出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公司资源的合理调度与分配。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与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公司的规划管理。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框架
为了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公司内部管理实际进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融合,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
为实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框架融合就必须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这就要基于公司发展实际建立具有活力、符合公司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风险管理目标的合理划分,达到对财务投资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通过有效的预警手段发现公司所存在的风险,针对财务风险制定恰当的决策,进行风险处理。
2.完善相关内部管理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公司在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制度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公司资金流向的监督控制,建立合理的资金使用制度,通过债务的偿清以提高公司自身的信用度,为后期的资金筹备做好准备,能够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所造成的影响。
3.建立以财务风险防范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发生及财务损失的扩大,就必须基于现有的内部管理系统进行革新。建立对财务风险控制岗位的有效授权,明确规定授权对象及资金额度。建立财务风险的报告制度,通过专业的报告流程达到财务风险第一时间预警,对重大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披露,明确相关管理负责人。通过有效的责任制度建立及奖惩制度实施,实现各部门对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及法律顾问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司的重大决策不受财务风险影响。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再确认与咨询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内部审计实务框架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将公司内部审计上升为参与风险管理、加强公司治理和管理的一项控制活动。那么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参与风险管理后审计对象如何界定、具备什么职能才能实现参与目标以及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计流程如何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梳理清楚。
本文以对公司风险的认识为基础,首先将公司风险划分为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由此将公司风险管理活动划分为治理风险管理活动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两大类;其次,分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基本目标,确定了对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最后,给出了再确认风险管理活动与对风险管理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再确认与咨询服务有机兼容运作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系统。
一、公司风险、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一)公司风险及其划分
风险就是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其带来损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风险分析与管理侧重于其负面影响。按照公司风险存在的领域,把公司风险划分为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两大类。
1.公司治理风险
公司治理风险也称为战略风险,它是由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设计与运作不恰当而可能引起损失的风险。由于公司治理机构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战略决策机关,公司治理风险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价值创造。战略风险往往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业绩。从本文定义的风险角度分析,公司治理风险是指公司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源于公司治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未来战略环境预测不当,导致战略目标制定不当与战略实施不力,致使公司遭遇发展困境的可能性。具体指公司治理结构中决策层、监督层不恰当行为可能给公司目标实现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可能发生的损害事项。这种损害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在自身建设、协调运作以及履行职责的制度安排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事前未能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定时期内公司治理实践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各种事项,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层的失职风险。在公司重大决策与经营过程中,战略方向与经营目标不当、董事会决策不当、监事会监督乏力或管理当局由于未能关注到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经营风险而给股东造成的损害。(2)公司治理层的道德风险。在公司经营活动中,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管理当局的行为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使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的事项。它是公司治理层存在主观上的故意而产生的损害行为。具体分为大股东的道德风险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前者指大股东利用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通过一些手段侵犯小股东的利益行为,如通过关联交易剥削小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控制公司的各项重大经营决策、选择管理者等事项;后者指公司管理当局在涉及公司利益活动中的故意不作为,或者利用公司资源为自己谋取私利等事项或行为。
2.公司管理风险
公司管理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或运作风险,是指公司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管理方面的故意或失误而导致经营目标实现困难或者损失的风险。具体包括经营风险、资产风险和信息风险。(1)经营风险是由于公司各级管理当局出于利益动机故意或经营能力不足而未能关注到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经营风险,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面对复杂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管理层可能处于私利动机或经营能力不够,无法正确识别和评估并购、融资、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的威胁因素,从而使公司及股东利益遭受损害。(2)资产风险源于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不能或不去有效识别与防范直接导致公司资产受损,这种资产受损的可能性就是资产风险。(3)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公司各部门之间未能及时充分交流,以及为公司制定决策提供低质量不完全信息使公司业务受损的可能性。信息风险也包括向外部人提供错误或误导信息导致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公司经营从风险视角分析,就是对公司治理风险与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分析与应对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风险管理。
(二)公司风险管理
2003年,COSO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揭示了公司风险管理的本质、目标以及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风险,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与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多层面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最终要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按照前文对公司风险的划分,公司风险管理可以相应分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治理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的、用于识别可能对公司造成潜在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并在公司整体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多层面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则更多是由管理层与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与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各项运营活动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公司整体风险偏好约束下进行流程化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管理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三)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
顺应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21世纪的内部审计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从传统的财务监督、业务评价拓展到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和咨询。
风险管理的再确认是内部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是否适当为基础,综合确认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发表再确认意见或通过披露重大风险控制问题来暗示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是否适当的意见。通过提供富有成效的确认意见和改进方案,用于控制风险改善决策,提升公司价值。
风险管理咨询则是内部审计人员直接作为专家顾问参与风险管理活动,改善公司风险管理状况。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为公司价值增值的服务理念,对于在再确认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管理不足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要协助治理层预测、决策重大事项,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管理风险,帮助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同时抓住发展的机会,使内部审计计划与公司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咨询功能,更好地实现公司目标。
内部审计实施对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必然要涉及内部审计的地位或为谁服务的基本问题。在“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B・索耶所处的时代,内部审计是管理层的耳目这一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而组织治理问题的突现,使得内部审计在协助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拿大公司治理联合委员会,2001;ICAEW内部控制工作小组,1999);进入21世纪,内部审计需要同时向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他们所要求的对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客观再确认,并为经营管理层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咨询服务。这显示了内部审计提供再确认服务与提供咨询服务的兼容性。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对象界定
明确了现代内部审计以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和咨询为主要职能的基础上,界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成为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目标:协助控制风险增加价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揭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是控制风险、促进价值增值。该目标与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致。公司价值增值是通过不断实现每个经营周期价值最大的一个动态过程。价值最大是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各部门协同运作、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的运作结果。由于公司风险整体上分布在公司治理层面与公司管理层面,内部审计控制风险与价值增值活动也随之提升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体层面,而不再局限于对管理者个人或某一部门的活动评价,这与前文讨论的21世纪“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增值性活动,既为管理层服务,又为治理层服务”的认识完全一致。
基本目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木桶理论,企业的绩效是由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内部风险导向审计进行风险管理再确认与咨询的关注点就是识别治理风险管理与管理风险管理中的短板,从全局出发、以客观的角度对公司内部各层次、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加长短板,使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得到最好的控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体目标
笔者将公司风险分为治理风险和管理风险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分为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与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了实现控制风险、增加公司价值的基本目标,需要对两类风险管理活动(系统)进行再确认与咨询。那么这两类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审计目标
(1)协助公司制定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对公司情况全面深入了解的优势,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进而协助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协助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战略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治理层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再确认。包括公司总体风险管理战略与公司经营战略的一致性、公司风险政策的恰当性、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其次,为治理层提出修订完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活动的建议,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及治理风险程序进行评价,积极协助审视公司制订的风险管理战略以及与战略匹配的经营目标和决策依据,提高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最后,对尚未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提出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议,实现改善公司治理层风险管理活动、指导管理层加强风险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2)协助控制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源于公司治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未来战略环境预测不当,战略目标制定不当与战略实施不力致使公司遭遇发展困境。战略风险往往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业绩。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治理风险活动(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辨别公司战略目标与战略方向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以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的基本建议,协助治理层控制战略风险。
2.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审计目标
对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审计目标不同于治理风险审计目标,主要由于二者业务活动内容不同所致。对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具体审计目标是:
(1)协助制定公司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是执行治理层决策的业务过程。现代公司经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公司管理风险管理制度是在分解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战略基础上制订的。内部审计首先应当确认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风险管理制度的遵循性与合理性;其次,测试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最后,协助管理当局修订或完善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由此促进公司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战略。
(2)协助控制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公司管理运营中的经营风险及与之相应的资产风险,存在于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活动中。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控制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与运作有效性的再确认,可以协助控制公司经营风险与资产风险。
(3)协助控制信息风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防范日益增大的管理风险,公司应在其管理系统中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可以在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管理风险活动的再确认与咨询协助控制管理风险。具体方法包括:一是采取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的方法,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风险管理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风险管理系统中查找管理漏洞,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依据,作出再确认评价,防范风险;二是内部审计在部门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管理协调。内部审计通过再确认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有效性,提出咨询建议参与风险管理并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减少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以增加公司价值。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象
前文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界定为控制风险增加价值,这一目标是通过内部审计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的对象是公司风险管理活动或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具体就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和公司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对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系统、公司管理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再确认流程与咨询服务流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公司两大风险管理系统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实现的。再确认与咨询业务流程的有效设计为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再确认流程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治理层面与管理层面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及其运作的测试,确认公司风险管理系统设计与运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起点为公司的经营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与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制订的风险管理战略或计划。内部审计的再确认则是对公司风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性、合理性的再确认以及以上四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活动及其有效性的再认定。
1.公司风险战略与经营战略的一致性确认。
2.风险管理步骤及其执行的再确认。风险管理战略是公司整体应对风险的基调,它的确定应在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并与公司经营战略一致。风险战略与公司经营发展适宜与否也体现了治理层的战略决策能力与实力。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的确认,首先就要对治理层的风险管理战略及其业务流程进行再确认。其次,对风险管理步骤设计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再确认。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层或管理层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衡量风险大小、确定应对策略的系统过程。再确认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对公司风险识别、分析、衡量与应对过程进行再认定,重点关注公司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在再确认公司风险管理行为及其恰当性时,内部审计人员要评估相关风险管理制度文件与流程文件的规范性,通过“穿行测试”测试风险管理流程控制风险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活动(系统)咨询业务流程
1.协助开展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工作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进行风险预测工作,可以使管理人员面向未来、洞察未来,认识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未来做好准备,将可能遇到的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风险预测主要考虑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如行业竞争的风险、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
2.协助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风险分析主要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公司可承受的风险能力、可能出现在风险中的可控风险及非可控风险、主要风险和次要风险、产生风险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风险中的表面风险和实质风险;同时分析风险的类型,产生风险的主观、客观因素,风险类型转化的条件,风险因素转化为风险事故的条件,风险事故转化为风险后果的条件以及风险控制的条件等。
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一般步骤如下:
确定风险管理咨询对象――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估计可能产生的风险事故现象和事故点――确定可控制、不可控制风险事故的条件、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确定风险控制点――管理控制风险对策――不同控制风险对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可承受风险能力范围和不可承受风险――确定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3.协助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与计划
风险管理的再确认与咨询服务在内部审计实践中是有效兼容的,通常的情况是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进行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的再确认,在再确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为以后期间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的有效控制风险提供经验并提出建议。每一个经营周期期间或期末,再开始下一轮的风险管理系统及其有效性的再确认。二者循环往复,构成内部审计再确认与咨询服务的运作系统,如图1。
四、总结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侧重于从治理高度和管理层次两方面分析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系统)。确认不同主体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应对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最终确认公司不同层次与不同环节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咨询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提升公司风险管理质量,实现控制公司风险、提升公司价值的基本增值性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学龙.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0(2).
[2] 李曼.风险导向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18).
[3] 耿慧敏.现代内部审计的新态势:风险导向[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4] 钟黎明,钟源.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研究[J].价值工程,2008(1).
[5] 刘新琳,周兵.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路径分析[J].审计月刊,2008(1).
[6] 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2007(4).
[7] 刘红霞,韩女原.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风险研究[J].当代财经,2007(6).
[8] 刘世谨,张继勋.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9] 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审计月刊,2005(3).
[10] 金 日方,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J].会计研究,2005(2).
[11] 朱湘忆.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J].管理世界,2005(4).
[12] 王志楠.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审计研究,2005(5).
[13] 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14] 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5] 田丽云,尹钧惠.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现代财经,2004(8).
[16] 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J].审计研究,2003(3).
[17] Lawrence B.Sawyer,Mortimer A.
Dittenhofer,James H.Scheiner.索耶内部审计:上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核心地位; 控制体系; 控制措施
集团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有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最致命的风险,财务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企业一切管理工作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开始,企业的一切决策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体系之外。内控制度被视为集团公司的“家规家法”,将抗风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风险管理阶段,在加快集团公司国际化进程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集团公司根据内外部各类风险信息,借鉴国内外石化行业的最佳实践,经风险识别评估,确立了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合规风险。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是企业运营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集团公司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全方面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由于财务政策、财务运作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不恰当行为而导致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集团公司目前涉及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筹资管控风险、资金管理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成本费用控制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税务风险、担保风险、金融衍生品管理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企业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能力的有限性、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恶化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其他风险与财务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财务风险的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一家企业或者企业个别部门的风险,很可能产生连锁效应,波及整个企业甚至是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以及资本、产品等市场。由于各类经济活动结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最核心的风险,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最有效的控制。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很好地解决集团内部的财务问题,是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是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控制内容虽然繁多,但没有形成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的体系,财务控制能力不足;资金、预算管理虚散;内部审计薄弱;集权分权两极化等。对于集团公司而言,面临的财务风险压力尤为突出,因此从集团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整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地预防财务危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为集团公司堵塞管理漏洞,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原则
1.全面性和全员性原则。涵盖各经济业务事项和相关岗位,涉及全体员工,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控制。
2.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按照集团公司现有的管理体制,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逐渐管理和控制。
3.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集团公司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面分析安全性和收益性,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
4.风险适度、超前预警的原则。集团公司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预警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明确最大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发生前有效规避。
(三)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
集团公司要设立四级风险控制组织机构,明确集团公司、分公司、三级单位、四级单位的总会计师、主任师、财务负责人、财务人员为相应风险控制点的责任人,统一管理,逐级负责。集团公司通过开展日常稽核、内外部审计、业务能力培训、综合考评等手段,提高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风险的监管和控制。
(四)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控,才能为集团公司持续有效发展保驾护航。防范财务风险作为内控管理的重点,应从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强化管理等10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1.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财务会计系统是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确认、归集、分类、分析、编报而建立的会计记录手段、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报告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的统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来看,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前身,是内部控制的基石,如果连会计系统控制都做不好,就无从谈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足见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备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主要应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综合性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定期形成制度汇编,逐级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制定执行。有了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效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企业价值。
2.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多项控制措施中最基础、最必要的就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能掩盖其行为的职务。在内控检查中,由于各种原因不相容职务集中表现在: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票据与印鉴、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集团公司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梳理、过滤,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由两人以上担任的方法进行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分离,使其相互之间监督和制约,以达到内部牵制的效果,确保内部管理有效,会计信息真实,防止经济犯罪现象的发生。
3.严格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控制规定每个岗位及其岗位人员在处理业务时的权限和对应责任。在内控检查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经济事项发生时审批手续不完备;经办部门和财务负责人、主管部门领导、总经理联签有缺漏;未按规定审签等。因此集团公司应制定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批程序,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公布权限,加强对权限行使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每位相关人员应在其各自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4.加大财产保护控制。保障财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财产中企业的现金、存货以及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因此集团公司应建立财产的日常管理、定期清查和核对;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资产进行管理,严格授权制度,无关人员不得接触财产;在资产的购买、保管、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实行多人、多部门参与,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近年来,应收款项作为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集团公司应建立应收款项风险管理体系,从源头开始加大应收款项监管力度。对于已形成的呆坏账应加大清欠力度,切实保障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企业财产使用效率。
5.推动经济业务过程监管。经济业务过程监管是指财务机构提前介入经济业务关键环节,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行为。集团公司应加大财务机构过程监管力度,遵循防范性、及时性、重要性“三个原则”,把握预算与计划下达、招标、合同签订、开工、实施、验收、资产交付、结算“八个重点环节”,通过全员全过程细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经济业务监管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6.加强财务稽核控制。财务稽核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进行的系统检查和核实,是内部监督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财务稽核应包括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政策、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的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核算的正确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资金、资产管理及效益情况;内控业务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项业务处理是否按内控权限进行审批;计划投资、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及市场管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打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是否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其他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事项。集团公司每年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及日常和专项、重点业务的财务稽核,通过对上述业务的稽核,为规避各种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
7.重视全面预算控制。会计控制是事后控制。预算控制是事前控制,因此其重要性不亚于会计控制,在某些方面其作用甚至超过会计控制。预算控制就是在明确各责任部门职权的前提下,按照预算的编制、审定和执行程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集团公司应根据自下而上的编制上报和自上而下的分解下达方法,结合各层级的实际情况,多部门联动逐级编制上报;综合平衡后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通过内部报告、协调等方法进行动态分析、监督、控制和预警;定期召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预算指标执行进度、执行差异,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可以按照调整程序进行动态预算控制;将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奖惩办法。通过预算控制,使得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并作为其绩效约束条件,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8.实行运营分析控制,提升预算风险的掌控能力。开展运营活动分析的目的是使企业经营向着预算规定的目标发展,通过将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相结合,找出发生偏差问题所在,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或修正预算。集团公司应将预算运行风险的掌控和化解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认真梳理、系统分析年度预算中工作量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存在的风险,明确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和化解风险应对方案,及早预警,积极应对。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结合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9.建立绩效考评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与运营分析控制是绩效考评实行的依据和内容,如果没有这两项控制内容,绩效考评也就失去了控制的对象。集团公司应首先确定绩效考评目标,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考评标准、指标权重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定期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员工薪酬及职务升降、评优、调岗、辞退等。绩效考评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依据绩效考评结果进行有效决策,引导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实现发展目标和提高经营效率效果。
10.对财务风险实行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对企业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或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集团公司应明确财务风险的预警标准、责任人员、规范处理程序,制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信息纳入到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进行风险预警前期管理、风险预警实施、监督与考核,有效地控制经济业务,防范和降低企业风险。
结 语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要通过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提升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切实做到用制度规避风险、用机制控制风险、用责任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丹.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一)发电企业投资盲目
发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进行投资,通过投资来获取利润,利润越大,越有利于发电企业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多缺乏理性地认识,盲目的跟风,看到有利可图的事业就进行投资,没有对其进行前期的考察和后期的调研,往往导致投资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于发电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要着力谋求企业发展的利润最大化,在注重发展主业,做强做大老本行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产品的投资,大力发展多种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比如电厂的副产品,之前的废灰废渣,可作为生产砖瓦的原料等;依托主业进行磨煤机衬板的生产等等。甚至有的发电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但是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通过对产品市场的调查分析以及产品后期的服务等方面来决定投资与否,通过对产品的潜在价值分析和公司的财务承担能力来决定是否追加投资。在日常的投资活动中,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总结投资经验,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式。另外,发电企业还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投资制度,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地投资办法,为之后的企业投资奠定基础,为企业发展谋求最大利润。
(二)资本回收策略不科学
发电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多产,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一次性贷款的多少取决于发电企业的商业信用,信用越高,一次性贷款金额越大。我们知道,发电企业的销售利润与商业信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谋求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购买者并不能进行直接消费,而企业为了带动本身的发展,只能通过赊账来进行产品销售。而在赊账的过程中,企业对客户的信用度并不了解,所以在后期的收账过程中会带来诸多问题,有些账目甚至会成为死账收不回来,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也严重影响日常资金流动带来影响,还款日期到的时候,企业如果依旧能没有回笼资金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偿还贷款,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商业信用,给企业的日后发展带来影响。如何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企业进行赊账是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但是选择错了赊账客户只会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进行赊账过程中要严格考察客户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否具备还钱能力等。对于那些有能力偿还货款的客户可以给予赊账,但是对于那些无力偿还货款的账户就不应该赊账给他。同时,企业在进行赊账时还要选择还要有选择的进行,不能盲目的将所有产品都进行赊账处理,应当选择部分产品,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定期的收回货款。
二、发电企业应对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加强发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信息的收集
未来信息对于发电企业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要重视对未来预测信息的披露工作。发电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在作出财务报告时,除了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财务总结同时提出前期财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还要着重加强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应当十分详细地对企业未来经营和发展信息做出披露。通过对市场变动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变化方向来预测未来市场产品需要的方向和数量,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生产中所需要的大致成本,以及产品的开发可能性等。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当充分配合市场部的工作,通过对市场的整个调研来对财务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参考性更高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的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二)编制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
在最终形成的财务报告中,不仅要包含总结和预测还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纳入进去。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的报酬与风险转移和价值变动、潜在风险等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保证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还要经常的变动财务的编制方法和结构,避免一成不变下造成的财务结构错误以及管理者的审美疲劳,导致之后的在审阅报表的时候有了着重性而忽视了其他数据的现象。同时衍生金融工具还能够适应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过程。另外,衍生金融工具还有利于完善财务报表的整体内容,将普通报表所不能涵盖的数据全部财会研究涵盖进去,例如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交易中支出的保证金和期权费等数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
发电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对财务部门日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则,通过不断的实践过程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有效地财务风险管控机制。管控机制有利于规范每一名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能够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管控机制的形成能为企业的投资生产保驾护航,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为之后的财务报告的权威性奠定基础。有效地管控机制是企业良好快速发展的基础,相关的财务人员应当对管控机制引起充分的机制并且遵守机制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财务风险管控机制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笔者所在公司,为建立以业务流程为对象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达到完善和优化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特制定了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该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风险控制实施由集团公司各业务归口部门负责组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是财务风险控制实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企业在实施风险控制过程中要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各归口管理部门反馈,以便及时处理与改进。
一、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证券公司的业务特点,使得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先天不足,一是证券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二是证券公司缺乏规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国际化为我国证券公司提供了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使其高风险的行业特征充分暴露。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增强,证券公司将面对快速传递的全球性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我国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更晚,工作重点和注意力过分集中于如何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证券市场不规范、投机性强,证券业法规、法制建设滞后及业务监管不力的环境中,证券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不惜进行违规操作,根本无视巨大的政策和市场风险。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出在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薄弱上。
1.对风险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不高
虽然近年来外部监管部门不断推出各项政策法规,证券公司内部也在建立健全风险内控组织和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项经营活动。但由于多数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快,在资本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理念没有跟上,因此对风险内部控制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不高。
随着近年来证券交易佣金的下调,市场行情的持续阴跌,国外证券公司的威胁逐步逼近,各类风险对证券公司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加大,证券公司风险意识不高,忽视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的隐患逐渐显现。加之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空间有限,市场集中度低,众多证券公司业务雷同,提供服务缺乏差异化,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证券公司数量又增长得过快,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使得各类风险对证券公司的影响成倍放大。
2.公司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不好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但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虚化,导致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在我国证券公司大多数是以国有资本为投资主体,吸引部分社会资本组建起来的,因此总体上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董事不“懂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且董事会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约束,出现少数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进而操纵股东大会,使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导致许多公司内部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其组织结构之间存在一系列有悖于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如上下级之间关系不顺,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以及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规定的制度失去了严肃性和约束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
3.证券公司高管进行违规经营,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的证券公司起步较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金严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较差,在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和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者容易利用自身优势和客户资金管理的便利,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操纵市场,违规牟利,损害了股东和投资者利益。通过对那些挪用客户保证金公司的核查发现,忽视经营风险,过度挤占挪用客户保证金,致使正常的交易结算都难以运转是其走向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证券行业本身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在经营过程中,证券公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等。然而当前有些证券公司高管在对待风险态度和控制风险的方式上,意识薄弱,风险控制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为了追求高收益,一些公司过度冒险,将负债风险和破产风险交由股东去承担,最终导致了公司和股东利益都受到重大损失。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风险预测和控制较少。有些证券公司没有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来建立起风险防范的三道防线,财务监督也不健全。表面上看,这些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很完整、规范,有关财务负责人也能说出条条道道,细查发现其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证券公司对多年来形成的大量应收款项不跟踪,不催收,也没有提坏账准备,甚至各营业部相互之间的往来款项也多年不做清理。
综上所述,公司经营失败、违法违规经营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结到其内部控制的失缺或失效。
二、加强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对加强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证券公司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所有的证券公司,不论其规模或结构如何,其组织的不同层次都会遭遇风险。风险的存在影响着每个证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风险管理已成为证券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2.对内控系统进行持续监督和评价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督,对其合适性及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活动由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所组成,可确保公司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作。持续监督活动包括:负责营运的管理层在履行日常管理活动时,取得内部控制系统持续发挥功能的资料,当营运报告、财务报告与他们所得到的资料有大偏离时,对报告或数据提出质疑。另外与外界团体的沟通,也可以验证内部信息的正确性,并能及时反映问题的所在。适当的组织机构及监督活动,可用来辨识缺失;各个职务的分离,使不同员工之间可以彼此相互检查,以防止舞弊;把信息系统所记录的资料同实际资产核对;内、外部稽核人员定期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培训课程、规划会议和其他会议,可把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信息反馈给管理阶层;定期要求员工陈述他们是否了解公司的行为准则,并加以遵守,对于负责业务和财务的员工,则要求他们陈述某些特定控制是否确实存在。可见,稽核监督职能并不只是证券公司稽核部门(或审计部门)的事情,稽核监督应该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3.加强企业会计系统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1)财务管理方面: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控制制度,建立适当的资金管理绩效考核标准;由专门部门统一进行证券公司自有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制定明确的财务制度及资金管理流程,严格执行资金调拨、运用的审批程序;禁止分支机构从事资金拆借、借贷、担保;加强费用的预算控制,严格费用报销审批程序;防范营业部违规受托理财、证券回购和为客户融资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大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事前风险收益评估制度,重大资金的筹集、分配与运用等应进行集体决策;定期对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现金库存管理状况、资金结算情况、银行存款和内部往来、大额款项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检查。
(2)会计系统方面:证券公司应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核算应合规、及时、准确、完整,变更会计政策应经董事会批准,确保会计政策的一贯性;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加强会计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加强对负债项目的管理、大额支出的跟踪考核、重大表外项目(如担保、抵押等)的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质量的监控;应完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确保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
4.管理层要树立风险管理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风险控制。对此,证券公司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通过设置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整体风险的控制,并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以此实现对源于不同业务层面风险的有效控制。此外,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衡量和防范,并通过建立评估系统(即建立敏感的风险预替系统)和进行风险控制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便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
5.增加投资主体,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是证券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条件,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证券公司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多个投资主体的聚集使证券公司大规模筹资成为可能,从而使其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率。因此资本结构多元化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