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然而,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必然会引起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
1、对登记账簿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业务流程中,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然后采用一定的记账程序来登记账簿。账簿作为存放输入会计数据并经分类汇总的载体,承担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它既作为第一次会计确认正式加以记录的书面记载,又作为第二次会计确认在报表上正式披露的信息提供直接的数据源。因此,登记账簿在传统会计核算中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后,登记账簿就变成了多余的活动,因为ERP等会计专业软件可以直接从凭证中提取信息生成报表,而且数据传递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低,传统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账簿的设置已不是会计信息化核算中不可或缺的步骤,登记账簿已经其失去存在的意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平行登记、过账、结账等传统技术方法也失去其应有的效用。
2、对其他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在核算过程中除了省去登记账簿步骤,还对其他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设置和填制凭证环节,原始凭证的收集朝着集成化发展,原始凭证的形式朝着无纸化发展,记账凭证的生成朝着智能化发展,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内部网系统,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提高;在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环节,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手工做账的空间限制,能够依据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扩大并细化会计科目的结构、内容,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尽可能详尽的核算信息;在财务报告环节,传统的财务报表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通用的、标准化的财务信息,用以满足外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使个性化财务报表的提供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要求从数据库中筛选有用信息,编制个性化财务报表。此外,复式记账和财产清查也面临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1、计量属性的新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一经提出便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今后公允价值计量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有的学者不以为然。不可否认,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好地反应了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目前,我国核算主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部分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传统的手工做账环境下,公允价值无法及时取得并计量入账,往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能够从交易平台获取最新的资产或负债或与其类似的项目成交价格数据,用以计量该项目的公允价值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
2、存货计价方法的新选择:移动加权平均法。在传统会计核算中,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此方法被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取消)、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先进先出法在每次存货调用时都要计算存货价格,降低了系统运行的速度和效率;个别计价法极易被管理者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出库成本低的产品或在业绩好的情况下出库成本高的产品;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虽然省时省力但数据及时性差,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对及时性的要求。由于会计数据采集的动态性,企业内部的数据库系统能实时更新最新入库的存货价格并自动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移动加权核算。因而,移动加权平均法成为当前会计信息化下的最优选择。
【摘 要】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组织和会计系统应迅速行动起来,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思、变革和完善。在会计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理论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水平便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
非会计专业会计类课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财务素质,让他们“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能看懂会计信息、并使用会计信息。这样他们就需要熟悉国家相关财经税收法规及政策,银行结算方式,会计报表的分析,理财与投资的知识。会计老师要会同各专业老师进行认真研究讨论,确定好符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结合专业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授课老师做到因教学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而对授课内容有所增减,进行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相关学校与相关专业还可以经常搞一些教研与调研活动,主动联系企业,从而达到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目的和要求。
2整合教学内容,重视教材的选择
为满足非会计类专业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调整“基础会计”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鼓励编写结合各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减少会计理论教学,增加会计业务知识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核算原则
此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的基础,是会计的语言一定要掌握,才能理解和学会使用会计的思维去理解会计。
2)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有两个基本等式,由其根据权责发生制引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原理,区别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表的理解。
3)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科目、帐户和帐簿。在此不需要介绍很详细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只是介绍其基本使用方法就可以了。第二:银行支付结算方法重点介绍同城的支票、银行本票的结算方式。一般介绍异地的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的结算方法,以及票据的认知和使用。任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与银行打交道,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种票据在企业与银行间的流动和使用方法。第三:税收筹划着重介绍三大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筹划与交纳。特别要介绍营改增的内容。一般介绍所得税和其他的常用税种。第四:会计报表分析
1)会计报表结构
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要报表的结构和侧重点。强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下如何理解这三大报表。
2)会计报表常用分析方法
那就是比较分析方法和主要比率法。从而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指标。
3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如果教师对会计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不同的专业采用同一个教案,放一放同一个PPT,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内容,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不同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就难以把握会计对于各种专业的作用,只能就会计论会计,直接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除了必要的课堂讲授外,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培养途径开放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本文以银行支付结算方法为例,谈谈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了解银行七种支付方法的使用和异同
2)同城使用的支付方法
支票、银行本票异地使用的支付方法: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同城异地均可使用的方法:商业汇票、委托收款通过演示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课件,讲述银行支付结算方法,注意事项。
3)分组实训
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种银行结算票据,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交流总结
每组成员将每个结算票据的结算方法进行演示和介绍,教师需要点评学生的实训情况,指出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归纳正确的结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由小组成员分享,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4优化教学评价,全面反映学习效果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1-03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以及使用为核心,主要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有机联系的专门方法与技术所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提供会计信息。物流企业会计是用来管理物流活动的一种专业会计[1]。物流企业会计和其他专业会计一样,要运用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要遵循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1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及特点
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所有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成本计算、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这些工作都需要由物流企业会计工作来完成,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决定了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部分要按照各环节来进行[2]。
1.1 运输环节的核算运输是物流企业的主体
在现行物流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环节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值作用,即保护货物的存在价值,使货物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缩短距离、提高效率;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运输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运输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运输费用的计算和确定;运输成本的汇集、分配和结转;运输营运收入应交税费的结算和缴纳,以及运输利润的计算等内容。
1.2 仓储环节的核算
仓储是指利用仓库等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物流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物资保护、调节供需、调配运能、实现配送、节约物资等功能。仓储活动是衔接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和消费的必需环节,为客户的货物创造了时间效用,同时它以其储存、分类和整合等功能为后续环节做准备和铺陈,为后续环节效率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没有合理、有序、规范的仓储,装卸、运输等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3]。仓储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仓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仓储成本和费用的汇集和结转;仓储物资损耗的处理与分摊以及仓储业务利润的计算。
1.3 装卸搬运环节的核算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和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所以说,从降低物流费用考虑,装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因此,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虽然装卸搬运是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4]。它对整个物流活动具有支持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装卸搬运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该环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装卸搬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结转;相关税金的计算以及该环节营业利润的计算。
1.4 包装环节的核算
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包装的目的,即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因此,包转的结实程度、标准化程度和美观与否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产品能否顺利、高效地到达客户手中,并使客户满意。包装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包装工作的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该环节的营业利润和相关的税金计算。
1.5 流通加工环节的核算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切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卷标、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可以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客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产品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做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流通加工则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流通加工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确认和记录流通加工中的业务收入,归集、计算和结转加工成本,计算和缴纳相关税金,核算加工环节的营业利润。
1.6 配送环节的核算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按照用户订单或配送协议进行配货,通过科学统筹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使用者指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方式。从物流角度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管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以加工活动为支撑,包括的方面更广泛。
2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既然通过外部会计学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并且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内部会计呢?第一,外部会计的规定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的,还要求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虽然有些规定不尽合理,但还是必须执行。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理由:企业在公开数据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不同对象分别提供对于企业有利的数据。例如,对于税务局,企业会把利润尽可能降低。从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5]。
2.1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虽然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管理关心开始的,但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都没有统一标准,得到的也都是模糊数据。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尤其是对其结构的把握,就很难去讨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说去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现实中,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2.2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或是有的几个项目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首先,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在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6]。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其次,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2.3 在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会计制度在对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着问题。①关于运输费用。在许多情况下,传统会计的做法是将运费作为货物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额中扣除,从而取得一个总的利润数字。也就是说,运费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成本进入报告。例如,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费、装卸费等被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并随着材料被消耗而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或间接)或期间费用;材料的存储费用、物流信息处理费用等则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过程的物流费用则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销售环节的物流费用与推销费用一起被计入了营业费用。由于许多产品是在发送价格的基础上被购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运输成本。②关于库存成本。传统会计实践不能特别指明和分配库存成本,具体表现在它不能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全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7]:存货的保险费用,与存货有关的税收,由于储存中的产品耗损并且又得不到保险的补偿造成的折旧,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资本成本等。存货的资本成本、税金、保险、报废、储存等构成了存货的库存成本。其他的物流成本要素,如运输或仓储,通常都包括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存货库存成本并不明显。在典型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虽然存货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它们不会相应地计入存货库存成本。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物流费用中库存成本的低估或模糊。财务报表中出现的储囤成本不像其他的物流成本(如运输成本)那样显而易见。上面的讨论中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传统会计制度对库存成本的统计缺陷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从现代库存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指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同样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作用,但在报表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输和库存是物流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物流中两笔最大的单项费用。对典型的厂商来说,这两个因素包括了物流费用的80%~90%。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对于这两者的统计通常不完全[8]。
2.4 物流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
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部门开展物流管理,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但是,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等,都增加了物流成本的管理难度。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同在一起的。
2.5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适应物流活动,导致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现行的会计方法是沿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传统的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计算对象,直接归集分配各种资源的,对于分散在各经营环节的运输、装卸、包装、搬运、仓储、订货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整体费用的多少,则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3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物流成本的构成包括了物流战略成本、物流经营成本和物流作业成本。企业的物流战略成本就是发生在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的起源。企业的物流经营成本是指在物流经营层面上发生的成本,物流经营成本根据物流战略目标和规划制订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并控制着物流作业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物流作业成本是指物流作业实际发生过程中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项物流作业,是物流成本的最终凝结和转化。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通过不同层次物流成本—价值分析,建立起基于企业外部扩展物流供应链或内部物流流程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和横向成本控制体系。
3.1 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一体化通贯式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控制是导向,它决定了以下两个层次物流成本发生与控制的方向和空间。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的成本控制是核心,它是连接物流战略资源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关键点,一方面,物流经营管理层次要将企业的物流战略具体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它又对物流产品作业层次起着指导和控制的作用。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是重点,它决定着企业的最终物流成本发生状况,对企业的物流战略和物流经营层次的决策和实施计划起着评价的作用,并直接与客户价值相联结。作业层次的物流价值链分析包括:客户的价值动因与企业利润,如客户价值取向及其与企业利润的相容性,客户价值实现的成本动因分析,物流成本投入分析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如在确保客户价值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新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客户需求、客户价值以及客户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等;客户价值需求变化预测,如客户需求的价值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方向,变化特点及其可引导性等[9]。
3.2 物流成本的横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横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向客户提供价值的全过程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按照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前馈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分析法,并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分析手段设计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竞争优势有时在战略、经营或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可忽视。过程控制主要的手段是目标成本控制法、项目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通过一系列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价值信息和物流作业信息,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最佳方式,即对各个阶段物流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合理分配物流成本,确保物流成本投入与物流价值创造的匹配。目标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法、定额控制法等,建立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定额成本制度,并确保成本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总之,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基础,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永久话题。通过建立基于物流“成本—价值”分析,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的三维层次性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企业能够将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控制框架之下。这样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环环相扣,避免相互脱节,也能使企业从“成本投入—客户价值”,“宏观产业—中观经营—微观生产”的角度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企业独特的物流系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企业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地位。
4 结 论
会计学术界关于如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以满足财务会计需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还很缺乏,物流学术界热衷的物流管理方向也只是零星涉及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并且仅局限于如何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的研究层面,尚不能为物流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由于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核算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鉴于目前物流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适合性,对成本核算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建立适应我国物流企业统一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促进物流会计与物流产业相匹配且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29).
[2]吴彩凤.会计核算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及物流成本控制[J].江苏商论,2011(10).
[3]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
[4]陶燕.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2(2).
[5]温彩明.物流成本会计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6]刘颖.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简析[J].现代商业,2012(6).
[7]江劲松.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是: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这些方法在思路设计上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会计的角度介绍成本核算是怎样,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都取决于成本核算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思路会引发一些问题:
1. 对决定“会计核算为什么是这样”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知识不够重视。关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的知识,目前成本会计教材一般集中在“成本核算方法种类”部分介绍,但篇幅很短,在一本200页以上的教材中不会超过10页。而且采取的方式都是先介绍一下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有哪些,然后列举几个适用的企业类型名称,但对这些类型企业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具体是怎样的没有介绍。
例如,教材上说:多步骤生产是指工艺技术上可以间断,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进行,并由若干加工步骤组成的生产。如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生产。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假设,教学对象对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具体工艺过程非常熟悉。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是没有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在校生,他们对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的具体工艺过程十分不熟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也能了解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具体分类有哪些,但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分,遇到一个新的企业类型很难自己进行合理的界定,也就无法根据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特点灵活地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2. 案例的设计取决于会计核算的需要,而非源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目前,成本会计教师在讲解具体方法时,都是先介绍该种方法的一般性核算程序,再根据该特定的程序设计案例,但其实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及其具体核算程序的设计应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而定。这样做显然违背客观实际,结果是学生只学会了一种核算方法特定的核算程序,却不会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为每种方法的应用设计专门的核算程序。
3. 案例过于抽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案例通常设计为:A公司从20XX年x月开始生产甲产品,该产品经过3个生产车间加工,一车间投入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交半成品仓库验收;二车间按照所需要数量从半成品仓库领用A半成品,加工成B半成品后交半成品仓库验收;三车间按照所需要数量从半成品仓库领用B半成品,加工成甲产品。原材料在一车间生产时一次性投入,各步骤的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均为50%,要求计算每个车间的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
这种高度抽象化的案例,学生学习时会有诸多的疑惑,如:甲产品究竟是什么,其成本由什么构成;一车间是怎样把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的,具体耗费了一些什么原材料,同样的道理,二车间、三车间的数量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半成品都要经过仓库;材料为什么是在一车间一次性投入;各步骤的在产品在本步骤的完工程度为什么都是50%等。在没有明确这些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成本核算,只是在既定的程序下进行数据计算,是无法体会如何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方式确定成本核算内容、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的。
二、现场教学法的原理
现场教学法,就是在向学生展示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讲授的一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其教学思路是:
1. 突出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的教学。所谓“突出”,并不是单纯地增加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而是在介绍各种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时,都配以实际的例子。这些例子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行业名称,而是选取典型的行业企业,介绍其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了解,能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组织管理做恰当的分类,并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确定企业所应采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2. 重新组织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教学。现场教学法在讲授每种成本核算方法时,思路设计为:①提供企业生产管理现场。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包括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么管理生产等。至于提供这一现场的具体方式,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到企业,实地参观其生产工作场所,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由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参观、了解,并把了解到的信息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Hi②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分析企业的生产管理现场,明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特点、组织管理方式、成本计算对象,进而理解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方面的知识。③明确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产品成本从功能上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但是每个企业归属到各个成本项目的具体内容(即各项要素费用)是不一样的,它取决于企业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④设计企业的成本核算步骤。尽管每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有其一般性的核算程序,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组织管理方式以及核算内容在细节上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都有必要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特点设计详细的核算程序。⑤结合具体数据,对明确的核算内容按照设计的核算步骤进行成本核算。由于成本资料涉及公司的机密,实际数据的取得往往有困难,因此可以采取估算等方式取得。
三、现场教学法应用
1. 突出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和选择的教学应用。以生产工艺流程特点中连续式生产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所谓连续式生产,是指产品的生产要经过若干个连续的生产步骤,才能最终生产制造出产品的生产。其特点是原材料从第一个生产步骤投入,经第一个生产步骤制造完工后,依次转移到第二个、第三个等生产步骤继续进行加工制造,直至最终加工制造成产成品。这种类型的生产又可根据其生产过程是否可以间断,分为连续式的简单生产和连续式的复杂生产。
在钢铁厂中,连续式的简单生产的典型例子是炼钢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连续式的复杂生产的典型例子是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的生产流程,见图2。
连续式的简单生产,是指在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上,各个生产步骤之间是不可以中断的。也就是说,自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各个生产步骤之间在时间上是不可以中断的,它们必须紧密衔接、连接不断地制造,直至最终生产出成品。所以,这种连续式生产实际上是属于单步骤的生产,其特点是:各个中间生产步骤所生产的半成品必须全部转移到下一个生产步骤,即各个中间步骤在会计期末不存在半成品。
正由于此,可视为单步骤的简单生产,例如自来水厂自来水的生产、面粉厂面粉的生产、发电厂电的生产、化工厂化工产品的制造生产、炼钢厂钢的生产等,全部属于这种生产类型。由图1可以看出,炼钢生产线工艺流程分为五个步骤,但步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各步骤之间也不会进行在产品的盘点移交,这就是连续式单步骤生产。
连续式的复杂生产,是指在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上,各个生产步骤之间可以中断,完成了某一个加工步骤后,工艺上不要求马上转移到下一个生产步骤,即其在时间上可以是不连续的。这种连续式生产属于多步骤的复杂生产,其特点是:除最后一个生产步骤完工的产成品外,其他各个中间生产步骤生产完成的都是半成品,而且在会计期末,这些中间生产步骤都有本步骤的库存半成品。这些半成品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因此,这些半成品都是成本计算对象。钢铁厂从铁矿石到铁锭再到钢产品的生产,都属于这种生产类型。
2.重新组织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的教学应用。以品种法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提供现场。新世纪钢铁公司是一家轧钢企业,通过调坯轧材的方式,购入钢坯轧制各种钢材,其中主要生产螺纹钢和槽钢。
螺纹钢和槽钢的生产以钢坯为原料,利用重油加热将钢坯熔化成液态,通过电带动的轧机轧成不同种类钢产品,并利用水进行冷却,然后利用电带动的钢材精整机器对成形的钢材进行精整,最终形成产品,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公司设立轧钢车间,对螺纹钢和槽钢进行大量、大批生产。生产所需的钢坯、重油、水、电等外购取得。公司设立原料仓库和产成品仓库分别对购入的各种材料和完工产品进行存放管理。
此外,根据需要,公司还专门设立了修理和运输两个车间,为轧钢车间和公司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修理和运输服务,并设立了独立的销售机构负责公司产品销售业务。公司的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
(2) 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对螺纹钢和槽钢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尽管把钢坯轧制成钢材需要经历加热、轧机、精整等步骤,但这些步骤之间是连续不间断的作业,无中间半成品的产生。这实际是一种连续式的简单生产,即单步骤的生产。由于公司采用大量、大批生产方式对螺纹钢和槽钢进行生产。综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公司适合采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对象为螺纹钢和槽钢两种产品。
(3) 明确成本核算内容。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中可知,整个生产过程中耗费了钢坯、重油、水、电、人工等要素费用,这些即构成了成本核算的内容。此外,加工过程中使用了专项机器设备、配备了专门的生产车间,这些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计提的折旧费用也将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同样也是成本核算的内容。最后,从公司的组织结构中还可看出,单独设置了修理车间和运输车间,它们是为轧钢车间和其他部门服务的,属于辅助生产车间,其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也将影响产品成本,因此,辅助生产车间耗用的各项费用也是成本核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