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的要素

会计核算的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的要素

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发展趋势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收支不均衡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因而切实构建科学系统且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在现阶段我国具体组织实施的基础性社会保障事业体系的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险基金要素,正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体系的综合性实践路径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财力储备作用。从社会保障基金要素的管理控制工作实施机制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切实做好其基础性的会计核算业务实践工作,是确保其能够顺利实现最优化的管理工作效能和应用实践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展开简要阐释。

一、社会保险基金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概述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在严格遵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条文体系的强制性规范控制条件下,借由遵照社会保险缴费数额比例提取的业务实施方式,向特定的单位或者是个人征缴款项,或者是借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直接进行款项资金要素的拨付,从而为充分保障和支持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主体,能够及时获取到充足的社会保障待遇而集中提取的专项资金。社会保险基金要素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其具体的内部组成结构角度展开分析,具体涉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素、生育保险基金要素、失业保险基金要素,以及工伤保险基金要素五个具体表现门类。所谓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指的是以切实提升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运行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借由对现代会计事业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引入运用,在充分发挥基础性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的业务实践职能的前提条件下,而专门性针对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以及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运动变化路径而具体规划形成的专业性会计学科。

二、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现存问题

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要在具体参与处置企业或者是独立社会组织内部基础性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要以各类款项的实际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发生规模为基础,针对企业或者是独立社会组织内部实际发生的本期性收入和支出规模进行核算,并且具体计算企业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性经济盈亏(收付实现制的实质,就是企业内部一切以现款形式支出结算的费用项目,不论其具体指向的费用内容是发生在本期历史阶段,还是在过去的某一历史阶段,都必须作为本期应计费用项目来具体组织实施会计费用核算处理;企业内部一切以现款形式收入结算的收入项目,不论其具体指向的收入内容是发生在本期历史阶段,还是在过去的某一历史阶段,都必须作为本期应计收入项目来具体组织实施会计收入核算处理)。在以往发展实践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会计核算业务处于相对简单发展状态,因而运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开展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会计核算处理工作,本身能够较为科学精确地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实际收支变化表现状态的计算分析处理,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社会保险基金要素会计核算实践工作,能够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现阶段,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指导理念和基础实践职能的不断变化,在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管理工作实践覆盖范围不断扩展的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业务活动,在保持对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收支状态和结余状态充分关注的实践背景下,对基金在实际财务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债务、债权、保值,以及增值等运动变化状态均施加了充分关注,导致收付实现制背景下现有会计核算业务流程的缺陷特征,也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一,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收支实现状态和结余实现状态的科学反映。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工作基础方法的应用实践过程中,如前文所述,通常是以当期实际发生的财务资金要素的收支运动行为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基础的,而在资金要素收支行为的发生环节和实现环节,费用性资金要素支出行为的发生和实现,在时间节点表现层次处于不同的会计核算业务周期的实践条件下,通常会导致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业务程序应用背景下形成的会计核算工作成果,将会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在特定会计核算业务周期之内真实性经济业务发生状态的全面准确反映。第二,无法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事业领域,债务要素和债权要素实际发生规模的高效充分控制。在会计核算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收付实现制本身具备鲜明简单易行的特点,且在针对社会保险资金要素的经济活动,进行计算处置过程中本身能够获取到准确清晰的数据信息成果,然而,一旦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在具体化的组织运动实践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预付款项业务行为,或者是暂欠款项业务行为,比如社会保险资金资源要素的缴纳者或者是缴纳单位发生了一定表现形式的保险资金要素预先缴付、保险资金要素拖欠缴付,或者是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基金清欠业务管理等实践行为,通常将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的会计核算工作无法顺畅有序开展,给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综合管理性和应用性效能水平造成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三、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趋势

在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不言而喻的,其基础性的业务发展实践活动目标,就是在确保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要素在实际发生一切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都能实现对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发生的一切收入业务行为、支出业务行为和结余表现状态,运用适当表现类型的会计核算业务方法实施完整准确的核算业务处理,最大限度规避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成果质量不良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更重要的一项业务控制点是,要切实采取适当类型的干预处置手段,针对收付实现制在具体化的业务实践运用过程中展现的问题和缺陷,展开适当的改善优化。要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在收入业务实践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工作。假如社会保险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是以月份为周期的方式,缴纳社会保险费资金要素,则社会保险基金要素的收入业务行为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行为,在实际收到款项资金要素条件下,要立即登记收入账。假若社会保险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具体实施社会保险费资金款项的一次性预提或者是多年性预缴业务行为,则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业务行为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在其相应的预提、预缴的年度内分别确认适当数量的社会保险基金资源要素收入,对于已经被确认为当年会计核算周期之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要素,借方应当登记资产类会计业务核算科目,贷方应当登记与之直接对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会计核算科目。

四、结语

针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问题,本文围绕社会保险基金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概述、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现存问题,以及收付实现制业务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趋势,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海松,徐豪.关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

[2]编辑部.财政部全面规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J].中国总会计师,2016(12).

[3]桑鸿利.浅谈社会保险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

[4]王婧.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

[5]吴国辉,李宏卓.关于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1).

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原有内容和发展历程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服从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则。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本身的会计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形式。但由于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行政部门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制度,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正在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建设趋势。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根据我国行政和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和形势逐步调整。

(一)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我国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将改革之前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统称为行政事业会计核算制度。

在改革之前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进行资金的周转,主要靠国家财政进行相关款项的划拨作为资金流入,而资金流出过程也基本不需要考虑成本和盈亏状况,只需要在国家预算工作框架范围内,进行资金的报领和使用即可完成。此时由于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功能作用相互交叉,人员编制区别相对模糊,因此两者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基本相似。一些需要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当中由于缺少独立核算的意识,并采用行政机关的会计处理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滞后,或改革不完善的现象。财务核算制度本身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极大地限制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直接推进了我国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分离和改革。1998年之后,国家逐步进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根本性的区别。行政部门本身急需要用财政活划拨款项的报领使用核算制度,而事业单位逐步进行企业化改制,将应当进行企业化经营进入市场化程序的部门转变为企业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这一时期事业单位开始逐步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过程当中开始侧重考虑成本和收益因素,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步向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靠拢。但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过程本身牵扯的范围较广,不同的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同,因此具体措施和内容也将产生显著的差别。部分没有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继续参考行政机关的会计核算模式来制定会计核算制度。

二、行政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洗礼,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制度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根据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安排,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具有了相对规范而有相互独立的制度安排。行政部门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现状,可以通过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对比进行说明。

(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现状

我国各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采用针对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准则。该准则的基本内容涵盖基本的会计核算内容,准则中要求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根据会计要素的经济内涵,设立相对应的会计科目,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当中采用的会计假设及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大致相同。

由于行政单位本身具有的资金流入,直接来自国家预算和资金支出,不考虑成本因素而注重社会性因素的原因,我国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具有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自身特征。首先,行政部门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当中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以便于中央统一预算对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在会计要素的设置当中,一般企业会计主要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基本要素。而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主要要素项目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要素。其中会计要素的不同反应了政府会计工作当中,没有利润分配环节、不涉及所有者权益问题和注重财政使用的公益性的特征。最后,在其中的汇总表当中,相对企业会计而言,政府的会计核算本身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只检查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并以决算的形式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汇报。政府的会计核算制度本身需要服从于政府机关的工作性质。我国的国家机关作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而存在,政府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过程和会计核算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目标,应当始终同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加以区别。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相类似,更加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效益。但由于经过对事业单位的逐步改革过程,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开始进行企业化经营,进行盈利性项目的运作。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具有相对于行政本门会计而言与企业会计更多的接近性。

首先,在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定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部门会计基本保持一致。事业单位由于大多数与国拨项目,因此并不设立所有者权益一项。主要会计科目依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项目进行划分。

事业单位的基本会计核算制度的原则当中,具有更加类似于企业的会计内容。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进行企业化经营,因此需要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市场运行状况的快速变动进行及时的适应。但是在不进行生产经营,不追求经济效益的部分,事业单位依然采用和行政部门相同的会计计量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状况,将经营项目和单纯的社会工作项目进行分类处理。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介于企业和行政档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将自身的经营或服务项目进行明确划分。应当属于经营性项目的应当采用企业式会计核算模式,具有较强社会性的社会服务项目,应当采用与行政部门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与行政部门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制度本身是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的重要体现。由于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不是以牟利为目的经济单位,采用企业式的会计核算和其他经营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玲玲.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J].财经界,2010第3期

[2]郑敬枝.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第15期

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第3篇

1.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

事业单位是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健康运转,以公共服务为事业内容,以财政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财政拨款性、非营利性是其区别于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企业单位的最主要特点。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指在我国类型众多事业单位中,改变以往资金需求完全由财政资金保障、人员性质为事业编制、基本不参与市场竞争、单位工作效率低下等状况,让事业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自负盈亏,实行员工聘任制,企业绩效化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使事业单位“活”起来。

2.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是单位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时所采用的计量基础,是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损益确认的期间与资金收付的关系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凡是应当本期负担的开支,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予以确认,而不管资金有没有支付;凡是在当期实现的收入,不管资金在当期有没有收到,均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权责发生更利于清晰的反映出本期实际的经营成果,多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性单位。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是指不管是不是本期应该负担的费用或者确认的收入,凡是在本期支付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凡是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均作为本期的收入予以确认。收付实现制更多地关注资金流的收付和使用,多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行政事业性单位。

二、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体制,相应的,事业单位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又有社会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还有企业运营性质的盈利性事业单位,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机构同时运转。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必然对会计核算基础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现状

会计核算的基础决定了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财务信息质量和要求,对于满足财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需求意义重大。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单位的管理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都不同程度的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在资金渠道上多以财政资金保障为主,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我国2007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精神的指导下,2012年我国又重新修订了会计制度,废止了九七年使用至今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核算制度将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诚然,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有其天然的优势,它核算简便,以资金流作为单位核算的依据,对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不得不看到,收付实现制在评价单位经营绩效、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事业单位必须主动地探索适合的会计核算基础。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目标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匹配

时代造就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数十年历程中,事业单位一直作为政府机构的辅助帮手,支撑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运转。为此,事业单位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协助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自然就以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主管部门反映完成事业任务所需预算资金的来龙去脉为主。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由保障型目标向服务型目标的转变,以往单纯地完成事业任务、使用好财政资金的运转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事业单位正在深化企业化改革,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去留。面临着新的形势,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已经转变为优化事业服务、强化事业效果、参与市场竞争,不再依赖财政拨款的“吃皇粮”模式,而是自食其力、自负盈亏,以市场来决定事业单位的优胜略汰。事业单位在这种新的职能定位下,会计核算的目标也由简单的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使用变成准确的提供反映事业单位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单位财务状况。在这种会计目标下,显然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需要,深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是大势所趋。

(2)会计核算要素需求与会计核算基础不协调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会计核算要求事业单位要及时、完整、准确的提供出反映事业单位期间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数据。然而,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会计要素使用需求满足不了核算的目标。对于资产类要素,例如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在收付实现制法下,固定资产将会在购买当期一次性的予以确认支出,对当期的经费支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固定资产毕竟是使用寿命很长的会计要素内容,在使用的各个期间都在产生效益,如不能合理的摊销成本、确认收益,则不能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满足不了会计信息的要求。对于负债类要素,例如银行借款的利息,由于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下,利息是在实际支付期予以确认的。但是,如果利息的支付并不是按期支付,而是一次还本支付或者延期支付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借款使用期间并不负担利息费用,而利息费用过多的集中在某一期间的现象,由其是当大量借款用于在建工程项目时,导致银行借款利息无法计入在建固定资产的成本,虚减了单位资产,造成单位财务状况核算的不准确。对于收支类要素,例如投资取得的收入,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下,只有当收到被投资单位分来的收益时才予以确认,而不管分来的收益是属于哪个投资期间产生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可能明明当期投资亏损严重,却因为被投资单位分来了之前的投资收益而计入本期的损益,造成了单位收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可见,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背景下,需要更加完善的财务核算和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三、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模式的借鉴

美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政策制定以及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可借鉴性。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化产物,在美国上没有“事业单位”这种称呼,但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和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职能定位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基础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借鉴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结果来看,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基础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美国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非常明确,即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以明确判断管理人员和机构的受托管理责任。会计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确定会计相关信息的使用群体是谁,这是目标确定的基础;其次,分析会计核算主体的保障能力,能否提供出符合要求的财务资料和信息。我国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单位管理人员、政府主管人员,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要满足他们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和效益的财务信息需求,需要事业单位完善和定位好自己单位的会计目标。

2.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借鉴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并没有和盈利性的企业单位严格区分开来,同样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计量效果。分析美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的演变历程,也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改革,其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运用经历了“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四个阶段的衍进,从第一阶段的收付实现制到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再到完全的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路实践总结,无论是盈利性的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权责发生制在核算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进。

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下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措施

1.扩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范围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一个关系着我国上千万事业单位和事业编制人员的切身利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融合了多种经济成分主体的大家庭,事业单位的构成类型多种多样,企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阶层、分性质、分规模的逐步改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就有痛处,就会损害少数人或者单位的利益,会有阻挠。必须坚定不移的进一步拓展企业化改革范围,形成规模,形成制度。也只有当企业化改革的事业单位范围扩展到足够的程度,会计核算的制度才能统一的制定并推广实施,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有效的使用。

2.明确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确定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核算要求都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事业单位承担着公众服务的任务,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有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加上长期处于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的部分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中将会面临生死考验。因此,必须切实结合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企业特点来确定企业化改革后的会计目标,结合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以保障企业化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的实现。

3.优化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后,要达到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的要求,准确核算单位的事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必须对现有核算基础下的会计要素核算使用方法予以优化。在资产要素方面,必须深化配比原则和资本化、费用化原则,单位开支形成资产确认条件的,要坚决予以资本化,不能机械的将所有费用一律计入当期支出的核算模式,切实核算好单位资产。在负债要素方面,充分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所负担的负债成本,按其实质改由谁负担就由谁负担,即不变相操作,也不机械化操作。在收支确认方面,要贯彻执行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改由哪期负担的费用,就计入哪期,改由哪期确认的收入,就归集哪期,不能因资金的收付时间来决定一切,否则将会由于资金收支的时间差异而导致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

4.深化权责发生制法的运用

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运用理念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过程中已有体现,但目前使用的力度和广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事业单位一贯的核算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二是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和运转模式上需要逐步适应权责发生制的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中会计核算的必由之路,形式上的尝试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必须深化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将权责发生制理念逐环节的运用在事业单位运转和会计核算中。

五、结语

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体系等问题。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会计核算的要素范文第5篇

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系统包括了预算和核算两大部分,其预算和核算都是以项目为对象开展的。为了实现核算系统建设,需要先通过逻辑设计搭建一个核心框架,再在框架上添加核算项目以及会计科目,最后通过计算机核算软件集成为成本会计核算系统。逻辑设计中主要涉及结构设计和流程设计两个方面;

(一)核算主体结构设计

在工程建设企业中,工程项目根据项目建设方案有明显的范围边界。在实际的工作中,随着计算机核算软件的广泛应用,通过“项目核算”功能就可以在同一个核算主体下实施对单个项目的独立核算。这种在不打破企业单一核算账套的基础上实施相对独立的项目核算,如同在同一个大厦里面再分割成不同的楼层进行管理,在楼层中又可以按需要对各房间进行细化管理。

(二)核算对象核算过程设计

按照工程项目开发建设过程,工程项目会计核算也需对应其五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投资准备阶段。包括动议、筛选和可行性研究等业务,费用对应计入“开发成本——前期工程费(某项目)”科目。第二阶段为开发前期工作阶段。包括工程招投标、签约、设计等业务,费用对应计入“开发成本——前期工程费(某项目)”科目。本阶段利息还不能资本化,但为了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在计入“财务费用(某项目)”时作对应的项目核算归集。第三阶段为建设施工阶段。包括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安装、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设备安装等业务,工程成本分别计入“开发成本”相关明细科目,竣工验收后从“开发成本”科目转入“开发产品”科目,并计算出单位成本。第四阶段为租售阶段。包括出售或出租等业务,取得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出租的产品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第五阶段为售后服务阶段。包括维修、赔偿等业务,费用相应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

(三)核算及控制流程设计

第一步,从采购、库存、销售和项目管理等模块获得凭证单据;第二步,将业务发生额与预算信息进行审核控制;第三步,将所获信息按照项目进行区分标记后并记录到相应会计科目;第四步,将核算信息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预算执行情况和考核工程项目实施绩效。

二、工程项目核算系统的应用实现

(一)核算系统初始设置

完成逻辑设计后,需要将设计中的三个方面综合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去,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根据工程项目收支要素生成预算系统,然后参照预算要素对应设置核算要素,而后将核算项目与《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核算科目整合等三个步骤,最终完成工程项目核算系统建设。

1.预算要素确定

工程项目预算与一般工业企业的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别,预算主要取决于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安排,受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影响反而不是很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从中采集预算项目要素、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和控制标准等信息,编制成为可执行预算方案(可按照管理要求进行分解为年度预算、子预算等)。

2.核算要素的确定

工程项目的核算要素需与预算进行参照对应,以实现同口径确定核算中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包括土地、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劳动力、资金、技术和服务等多种资源要求。在确定核算关键要素后,按会计核算要求对其进行分类,以实现对项目所发生费用的区分,包括科目分类、来源分类、费用系类和费用类别四大部分组成。

3.核算科目设置

将完成分类的核算要素作为会计明细科目,设置到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然后通过“辅助核算”功能在会计科目上设定相应的工程项目标识,以实现按会计科目分类与工程项目归集的双重数据筛选统计要求。

(二)关键核算方法确定

1.核算数据采集方法

项目工程会计核算系统所需要的核算数据都是由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项目管理等业务提供。例如,项目的收入来源于销售业务,其具体数据就是销售合同金额;项目成本的数据来源于项目实施管理过程,能过业务单据报表采集或通过ERP管理系统数据接口的数据共享实现。

2.成本项目摊销处理

成本项目摊销的目的在于对项目摊销成本做出精确计算,即把所有成本费用细化到各项目的核算流程。通常情况下,部门成本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直接成本是可以归集到对应工程项目的明确成本,而部分间接成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按动因、受益、比例等因素)分摊到各工程项目中去。其具体实现,首先确定分摊规则、计算方法和分配时间等内容。

3.总成本结算、暂估入账与调整

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按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对各核算要素(项目投资各组成部分)进行结算,计算出总成本作为后续单位成本计算和利润计算的基础。工程成本一般应按客观的“历史成本”核算。但是,工程项目实施周期长、涉及项目众多,很难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对所有核算要素(项目投资各组成部分)都完成支付结算。为了使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结算成本尽可能趋同于完整的实际成本,提高会计核算信息质量,需要根据预算和合同,对未来可预见很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合理预计。在未来期间内,上述预计成本事项实际发生后,应将其与预计成本的差额进行调整会计处理。若差额未对当期会计信息构成重大影响或属于合理预计外因素造成的,作为一般会计调整处理;若差额对当期会计信息造成了重大影响或属于预计失误造成的,应作为会计重大差错进行追溯调整。

4.单位成本计算

通常情况下,总成本与总产量之间相除就能得到单位成本。但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载体是整个项目,而销售则往往是以户型和楼层为单位进行的,会造成售价与成本不配比的问题。如不同性质用房、不同户型、不同部位的实际成本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以同样的单位成本计算造成成本与实际脱离,影响经营成本真实性。这就要求在单位成本计算是要根据相关性和重要性等原则进行细化计算。

5.特殊销售处理

在部分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到与“一般市场化销售”不同的销售情形,均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按公允价值确定收入,按动因确认相关成本,按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适当处理,以实现公允反应企业经营成果的目标。例如:保障房中的定向低价销售(安置、政策性保障、定向供应)时,若能取得政府补助,应在销售实现时将对应的金额确认为收入;若政府在土地成本或其他工程项目中给予补偿的,应通过一定的递延或分摊方法将销售价与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相关成本,并按公允价值核算收入。

三、效果分析

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后,让企业在提供正常会计信息的同时,能方便地提供个别工程项目精确的会计核算数据,使得以工程项目管理为特征的建设工程类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为企业对工程项目投资、融资和经营管理等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数据查询

在进行完各项业务数据的核算后,会计核算数据在被按会计科目分类存储的同时,也被标注于归属于工程项目的电子标签信息。借助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可视化界面,能够生成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对内财务报表,更能直观地看到数据对比结果,据此对比分析预算与实际核算之间的偏差,掌握特定项目的损益情况,从而做出有效管理决策和绩效评价。

(二)数据分析

生成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后,使其与同样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预算表口径一致,具备了对比分析的基础。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计算预算额与实际发生额之间的偏差,评价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经营管理绩效,并且可以通过与可行性研究进行双向核对,查找绩效动因,为后续投资提高效率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