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 固定资产 管理 模式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通过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快速发展,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日益复杂,管理难度逐渐增大。在新形势下,应加深对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提高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赖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入、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管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管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强调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管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归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管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管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虽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管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许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督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量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管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量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入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管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腐败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原因
(一)管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成本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容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入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成本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成本费用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成本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管理政策理念中成本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如果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成本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界限不清,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往往夹带有行政权力的因素,常常是尚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产权界定,就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划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致使产权模糊、管理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创收意识不断增强,各校区各部门争相利用学校资源来发挥产业作用,咨询服务、电脑应用、房屋对外租赁等都在不断地被用来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更由于高校创收政策底线模糊,使得二级单位的院系及个人将学校的仪器设备拿出去用于本单位或个人创收,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和应有的租金及折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模式思考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没有适应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设备管理创新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校区定位,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参见图1),即: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由分块管理改为统一管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其具有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归口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经营管理,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设备管理部门监管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校区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应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管理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对口管理,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从而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多校区高校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要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要求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门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门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作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一式四份,两份留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对账工作打好基础。
要考虑日常保管控制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应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许多多校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就出在这里。考虑到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门,但必须保证每个部门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率,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未达账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要考虑报废、毁损与处置控制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各类高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高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三)管理手段创新
财务设备处既是多校区物流把关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点,又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支撑点。为了加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大幅度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来实现固定资产的等级网络化的管理。
根据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本文建立了网络办公一体化校园网系统。该系统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财务设备处为第一级,该处负责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所有二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各校区和系部(各个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仅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各级之间可采用即时消息通讯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数据报表的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安全保密性。
通过网络化的管理,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校区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这也是当前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之,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贯穿学校上下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重视,上下一致,不断地追求对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只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视对后勤社会化后的固定资产管理;只有不断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更好地长期为高校发展服务,这也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阳轩.以创新为动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新模式.会计之友,2006(12)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6.133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高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进行制度的革新和完善体制建设,固定资产的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衡量标准的缺失,致使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合理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来评判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此,笔者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1 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状况
以账物分管为依据的分类归口管理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主要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分离,权责利体系不确定是其管理的突出特点。以这种模式为依托:财务监督、核算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作为实物的固定资产管理分别归属实验室、管理处、后勤产业处、科研处、总务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而使用权又主要集中在行政、教学、科研等部门,这样就出现了重复管理,部门相互间在沟通和衔接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出现实物管理、账务处理、职能管理与专业管理分离,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谁都想管,谁又都不管”的混乱状态,结果造成账务与实际不符、资产数量不清、重复购买、资产流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1.1 缺乏管理意识
财政拨款是高校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并且固定资产的使用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固定资产投入多、管理少、资产增加多、资产利用率低的现象存在较为严重。此外,购置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存在谁购置的资产就归谁使用的状况。表面上,这些固定资产归学校所有,但实际上,固定资产归使用部门所占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无法实现共享,同样的仪器重复购买,资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
1.2 固定资产使用次数不多,闲置严重
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使用次数较少,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首先,许多教室、公务用车等经常出现无人使用情况,甚至有人出租高校固定资产以谋取私利;部分资产重复购买配置情况严重,甚至有大量全新设备出现闲置状况,最后由于更新换代被淘汰。其次,高校无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统筹,各部门对资产数量有要求,设备全部配置齐全,而其他部门却无法共同享有同样的资源配置,所形成的资产效益有限。
1.3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分离
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前提是固定资产预算制度。由于统筹安排不到位,没有严格的预算编制执行,致使一些规模较大的高精度仪器设备的购置得不到理论依据,购置的设备闲置或使用率较低的情况频频出现。许多学校没有针对固定资产具体环节的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分离,不能发挥预算管理中各级功能的作用。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不合理。第一,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大部分学校中得不到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很难得到满足。虽然固定资产资金的筹集、预决算在财务管理中都相当重视,但是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变革较慢;第二,定期或不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很难执行,账目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第三,对账制度并没有严格执行,职能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之间账目混乱;第四,目前高校固定资产存在虚增、成本核算失真、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情况都亟须解决。
2 从绩效角度论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指标及标准,对高校固定资产在一定期间的管理效益水平进行监管、考核与评估,科学考核和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行为。寻找资源投入的优质配置,推动库存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同使用是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固定资产的绩效考核即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益的表现,又可以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力进行考量,也是对高校整体的管理能力及综合实力的正确评估。
2.1 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的绩效考核在高校实施,一方面对促进资产责、权、利三方面稳固联系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翔实、可信的数据给管理部门作为参考,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制度
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建立类别明晰、覆盖范围广的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核算制度。第一,从细处着手,建立最小单元固定资产台账。高校以往的资产管理台账比较宏观或者粗糙,对单位价值相对较低的资产更是应付了事,比如书桌、座椅等,几乎没有进行单个资产的登记,更没有粘贴相应的标签,仅仅是按批次进行登记。所以,为了使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变得简单便捷,尽量以最小单元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这样对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也简化了成本核算过程。第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核算制度应在最短时间内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内容广泛,不同类型的资产,成本核算和折旧也有很大差别。不同部门对资产的管理应出台不同类型资产的折旧方式,这样对不同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操作,各部门和学院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本单位的成本核算将进行得更为顺利。例如,对一间教室进行成本核算,可能涉及校级资产管理部门对教室房间建设成本的核算,也涉及学院对教室内相关设备和桌椅的成本核算,以及后勤管理部门关于该教室日常维护成本核算。由此可知,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多个部门分别核算,因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起到牵头作用,可以利用高科技计算方式,在不同模块之间建立标准接口,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形成统一,对不同学院和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才能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成本核算。
从固定资产细分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对资产库存情况进行仔细调研,结合需求分析,进行资产配置,提出合理的资产配置预算方案,向财务部门汇报。再由财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资产配置进行顺序排列。
2.3 整合预算与资产管理
如果预算审批通过,财务部门应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馈列入正式预算的资产信息,为资产预算跟踪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在预算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应按正式预算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购置,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对执行的结果负责,对资产数据变化实时跟踪,作为预算执行和调整的重要参考数据。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考核,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 结 论
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发现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投入和成果核算提供重要依据。高校应当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发展教育革新,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高校固定资产,使高校固定资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彦清,陈清毫,张界新.基于预算管理为中心的高校资产管理新思路[J].会计之友,2009(2).
[2]邴金兰.浅谈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41-43.
[3]赵莉.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3):36-37.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高校固定资产在其教学和科研等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确保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固定资产资金配置与运用在高校教育投资中占比较大,提高固定资产使率、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是目前高校固定资产模式转型的关注重点。
一、高校固定资产特点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不能分割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教育不断大力投入,使得各地高校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得到了拓展,其不仅是国家财政下拔款项购置、自主知识产权购置、获取事业性收入购置,同时还可是在经营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购置,或是社会捐赠等,且不同来源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都为高校教学科学提供服务;其二,固定资产表现形态呈现多样化。高校所具备的固定资产形态各异且品种繁多、数量较大以及金额较高,比如实验室用各类仪器模型、校园网络设备、教学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其三,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化。高校固定资产除了用于日常的教学科研外,其还被用于非独立性核算和校办企业等经营活动中,从而形成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的现象,且共同成为高校办学的根本条件。
二、推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重要作用
其一,有利于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固定资产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其真实价值和账面价值差明显增大,从而使得高校固定资产估值出现偏差,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明显。而新模式实施后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提升了固定资产价值真实性和高校整体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损耗情况,提高了高校的决策能力。其二,有利于提升高校绩效管理质量。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教学情况,也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会计信息准确,客观的反映出高校绩效管理情况,而通过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实施,提升高校绩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其三,有利于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以往高校固定资产直接计入支出,并不计提折旧,这种模式使得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采购或超标配置情况频繁发生,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新模式实施后,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不但能够准确核算各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同时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和持有状况,有效规避了高校固定资产重复采购的现象,弱化了固定资产闲置和低效情况存在。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当前一些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经费的分配与应用,而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较为忽视,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管理状况关注不够,缺乏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一直以来“重采购、轻管理”的意识,致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漠、管理机制滞后。每年虽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固定资产,但对资产管理不重视,过了几年或者人员更换后不知拥有多少资产或者不知它们都分布在何处,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的发生。(二)责任不清,管理机构分散。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未能实现和设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且采用以账物分管为基本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的管理模式。而在此种管理机构与管理模式都存在不足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统一分配的监督协调部门加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与实物分配彼此之间相脱节,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运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多头管理、口径不一和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所以高等院校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的存在,问责也难以落实到个人或部门,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进行更正处理。(三)管理滞后,内控制度不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目前仍然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管理手段明显滞后等问题,比如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以及使用等过程中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制度,未能对其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具体规范。并且一些高校固定资产应用情况并未进行详细记录,卡片信息不够完善,从而扰乱了后期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此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未构建全面、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职权不够明确,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各行其是,难以实现全面管控,甚至还使得一些高校固定资产存在账、卡、物不相符问题。(四)资金浪费,缺乏统筹管理。高校各部门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只注重资产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购置回的固定资产管理、分配以及运用等环节重视度不够。从而容易造成高校固定资产难以物尽其用和无法实现彼此之间共享,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效率性和实用性,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高校资金。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与沟通缺失,存在各部门都进行固定资产采购的现象,但利用率却又很低,比如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等,普遍存在重复购置的情况,这些重购资产、闲置资产等都造成了高校资金浪费问题。(五)资产流失,综合利用率低。高校由于对固定资产采购和应用缺失管理,致使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缺乏科学经济可行性分析和合理的采购计划,使得一些固定资产至购置后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自身价值和作用,降低并弱化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清产核资工作不到位,使得其资产产权较为模糊,从而导致大量资产被无偿占有和转移等现象发生。
四、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实施办法
(一)观念创新,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感。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增强校内领导、各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并通过开展资产管理宣传活动,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效益观念,加强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结合国家制定并出台的新会计制度,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措施,全面规划固定资产采购、运用与核销流程,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固定资产保护意识,自觉维护和确保固定资产的价值与权益。(二)机制创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以校领导为核心,设立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并根据各部门工作实情来明确其具体的职权职责。对学校资产申购、管理、分配、运用、维护和处置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形成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模式创新,构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应对其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切合所需和实情构建以管理目标为核心、职能职权为根本、财务预算为主线、绩效评价为辅助的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同时,高校还应构建合理化固定资产预算体系,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彼此相结合,如在做下年预算前各部门进行当年资产盘点,资产管理部门针对高校现有资产再结合各部门人员或实际业务进行资产核定,判断可否进行新增和更换资产,从源头上统筹管理全校资产。从而增强预算管理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实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资产闲置和经费浪费。让日常管理同监督机制能够更好的相得益彰,完善和对应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任何问题。(四)手段创新,优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结合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高校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设立专门卡片,详细记录其规格、型号、产地、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所在部门等信息,为高校各部门、各人员查询、使用固定资产相关信息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在固定资产新模式下,通过网络平台形成采购、投入、调配、报销、核算和处置等环节的监控管理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从需求、购置、运用直至报废都能够处于监督与管理之下。(五)监管创新,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监督措施。增强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性和有效性,应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和高校自身管理情况来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监管制度,并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其控制和监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对高校所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确保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维护、报废等进行监督与检查,一旦在固定资产监管核查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资产流失以及违规处置等行为,应及时进行合理化处理与处置,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增强其监管力度。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高校管理机制等的不断推进,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要求逐渐升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进行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全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吕容,王珍,苗雨蓝.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18.
[2]卜荣芳.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4):12-13.
[3]王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101-10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引言
作为介于行政单位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机构,即事业单位,目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每年都会获得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大量的财政援助资金,其中大部分用于购置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是没有成本费和折旧费之说,是一种不计成本,不提折旧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其占有的资金在各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占有绝对比重,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事业单位开发各项业务和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共同要求,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能和义务,为国家和集体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最后实现全心全意为国家和集体服务的工作目标,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这样一个长期性的资产管理活动。可以说,这是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首要任务。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如下:(1)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效益分析前提,因此,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时候存在较大的盲目性;(2)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不够清晰;(3)事业单位员工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往往认为固定资产管理与自己无关;(4)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奖惩激励和约束制度;(5)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过于陈旧,尤其是不提折旧是明显的弱点,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失真;(6)固定资产的监督监管机制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每个环节的监管都很重要,尤其是流通环节的把关尤为重要;(7)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按照正策执行和处置,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流失现象;(8)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只是在特殊的时期内使用,然后只有部分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计划经济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仍然有负面影响;单位管理层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在现有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管理者、使用者的权责不明确;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计划经济的烙印无法完全排除掉,导致很多没有实现更新的部门分工问题日益突出;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部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专门的人员,各种不同部门在各自管理各自的固定资产,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三、构建全新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鉴于事业单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较多问题,事业单位必须抓好,管好和用好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物质保障作用,使得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监督和管理。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首先,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明确其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找到明确的责任人追究一定的责任。这是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基础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专门的负责机构,往往随性的划归到财务部门去管理,这就导致了财务部门在做好复杂的本职工作之余,必须抽出时间来管理固定资产,但是,往往现实的情况是财务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或者根本不具备管理固定资产的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主体缺失或错位,比如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不保管固定资产的实物,但又要负责管理固定资产,这就会使得财务部门想管不能管,而保管部门能管却不管的尴尬局面,这是旧式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最大弱点之一。针对这些问题,事业单位应该按照“谁保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来对待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固定资产保管部门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主体负责部门,在选择保管部门的时候,要根据每一项固定资产的特点来指定相应的实际掌控部门,才能最真实动态的记录与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保持固定资产的实际账目真实可靠。(2)事业单位要建立新型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重点所在。通过这种新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使得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分明,既相互协作又彼此牵制,这样,固定资产的各个管理环节都能得到一定的监控。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事业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相关政策和自身情况,编制适应本单位状况的固定资产目录;为固定资产办理新增验收和入库手续,通过填制验收单、调拨通知单与处置通知单来构建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统一凭证。这样就可以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有据可依,有责可究,便于各个不同部门和人员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对账和共同管理,监控等工作;事业单位还要明确保管人、保管部门以及相关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使得保管人在充当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责任人的同时,要履行必要的责任以外,还要负责对特定的固定资产建立卡片,顺利的实行移交和处理固定资产,做到卡物相符,而其中的保管部门要具体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各项工作,比如制定管理制度,申报购置,调拨和处置计划等,对于出现问题,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等,切实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责,其中的财会部门要充当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财务方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3)事业单位要实行统一领导,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领导小组,这是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关键所在。因为事业单位由于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较大,品种多,数额大,周期长,且地点分散等,如果不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小组,必然会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际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统一的领导小组来界定固定资产的产权,并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固定资产的各项工作抓紧落实,完善单位内部的环境,识别和重视风险控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各项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保护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还要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此外,还可以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
总而言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只有通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国家和政府为民服务的真正意义。因此,事业单位要在综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政策法规,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实行统一领导,从而真正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更好的发挥服务功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连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中国医学装备.2008(11)
[2]高学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强[J].理论观察.2004(1)
[3]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15
[4]敬国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市电大网上图书馆.http://shtvu.省略.2007(5)
[关键词]新旧固定资产管理 弊端 新模式 实践
一、引言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旨在保证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质量,为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涉及固定资产的新情况、新业务不断涌现,旧的固定资产管理准则亟待更新。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对新旧固定资产准则下的管理新模式进行论述,并对之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二、实现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新旧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
新旧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目标是:整合新旧固定资产管理力量,再造新旧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现新旧固定资产全部管理活动,对新旧固定资产实行全息、多维、实时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创建科学的周定资产管理新体系。改善服务质量,实现新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新模式和科学化;全面落实新旧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促进新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新旧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实现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
从新固定资产管理准则体系中可以看出,新准则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比如通过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处理方法,在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减值计提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更加真实、合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因此,新准则的实施也就意味着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在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上进行大变革显得尤其重要。
3.实现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普遍认识是至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经营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的分析、理财等都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无关,只要按照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准则、制度、管理者的要求把企业的一套账、一套报表做出来就大功告成了,就更不用说去创造新的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和技术了。可喜的是,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能扩展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预期、分析、决策、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与控制上,新固定资产管理准则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已经超过了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的范畴。可以肯定地说,我国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是极其被动的,在企业当中所充当的角色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简单地进行经济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执行者。由此可见,固定资产管理职能的进一步深化迫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得不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三、新旧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1.继续完善新旧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系统
笔者认为,这种有做法可能将应计入折旧中的资产损耗一次性计入某一年度的费用中,虽然简单易行,但,模糊了折旧与减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若利用减值弥补资产损耗,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一定空间,不仅掩盖了资产在消耗中被弥补这一漫长过程,而且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应进行追溯调整折旧,因为资产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整,资产可能是由于用途重大改变而减值,由于折旧没有而减值。在与相关的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后,美国的方式是将减值差额直接计入损益。考虑到企业对资产制定折旧政策一般是在依据现在的情况来推测资产未来的使用情况确定的。可能一段时间后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此时,显然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必须将这部分差额完全计入当期费用。为此,笔者认为,防止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可以通过追溯调整将资产的损耗计入恰当的年份。
2.进一步理顺新旧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研究新旧固定资产的使价值管理、保管使用、更改、更新方案、技术管理和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新旧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由于目前的分级归口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组织,很难做到协调一致,统一领导。建议统一研究新旧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体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当前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如委托代管、有偿使用等方式,以明确责、权、利,既高效率地发挥这部分资产作用,又方便管理。
3.创建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新旧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企业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以及相应增加的倾销反倾销等外贸争端,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与并购,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转型,经济领域和利益相关者看来,对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会使这一切都会使更多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保守商业秘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更应具有的最基本和必要的职业素质。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进入21世纪以来,更体现出国际化,这些都是为了能以满足经济决策的制订。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应强调自己的职业道德,而责任意识同样不可或缺。在对待新业务、新理论、新方法等方面这样的责任意识,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勇于创新、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就应当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发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作用,转变到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高度上,脱离过去的传统固定资产管理行为。
四、结语
信息使用者对新旧资产信息决策实用性要求随之进一步提高,必然有更多有导向意义的的具体资产管理准则陆续出台,未实现损益项目将越来越多。在资产管理新模式的今天,结合新旧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总结出一些建议:(1) 降低其冗余度,同时也要方便数据增删及存储务必设法保持尽量满足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这事新旧固定资产实体属性偏多的特点决定的。(2) 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及开发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新旧固定资产管理是避免引起混乱的良方,至死不渝的坚持。 (3) 为有效的对资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进行实时、便捷的管理,可以把分布数据库与web应用界面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甘仞初,颜志军,杜晖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金山,冯星红,李肖等.PowerBuilder10应用基础及实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朱立丽.新旧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及科学化管理方法[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8,(6)
[4]邵瑞银,刘又礼.新旧固定资产新模式建设改进资产管理手段[J].经济师.2009,(5)
[5]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