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5.40.132
1 引 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环境成本成为评估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表明单纯地将GDP 作为经济增长参考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对生态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几个重要产业之一,势必要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上减少成本的投入,以到达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会计核算是电力企业环境进行成本调整所要进行的基础工作之一。会计核算对电力企业进行环境成本调整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电力企业核算的内容及意义
2.1 电力企业会计合算的内容
会计核算(financial accounting)也叫做会计反映。在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就是用货币这一基本计量单位,对电力企业这一经济活动主体,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做出核算,明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在这些经济活动中资金的运动方向。这就是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这里所指的经济活动有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等等。会计核算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工作,要定期绘制财务报表,提供财务、成本等的新指标。
2.2 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意义
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对整个企业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会计核算是对企业当下一段时间经济活动,资金动态的反映,这种反映表明了当下该电力企业的运营状况是否合理,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也为企业的各种决策提供了参考和支持。其次,企业会计核算结合企业运营形势,对下一阶段的财务计划,成本指标等做出估计,提出新发展目标。最后,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对电力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污染必然涉及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更要做得十分细致。
3 我国电力企业主要的会计核算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当下我国主要的会计核算模式
当下我国的电力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放弃了原来使用的各个部门逐级合算的方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现在主要采用集约型的核算模式。集约型的核算模式是将所有需要进行核算的人力、资金、活动项目等先进行整理归纳,再一起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模式虽然解决了原先各个部门逐级核算带来的耗时长,工作烦琐,工作成本高等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对大量需要合算的资源、人力、信息等进行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如果不能很好提高工作效率,将会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
3.2 我国当下的电力企业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
3.2.1 会计核算的主体对象不够明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以后,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由于经济发展迅猛,以及一些历史性的原因,我国的许多电力企业还未与其旗下各路子公司建立起明确的产权关系。进行高效率的产权核算,需要的是明确的从属关系。而在这种产权关系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财务核算就容易发生重复地核算和遗漏核算,从而在接下来要进行的经济活动中难以进行得到可观的参考建议。
3.2.2 电力企业中的会计核算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
当下我国的电力企业主要处于垄断地位,一个电力企业往往规模十分庞大,各种部门繁多。部门冗杂则造成了有的部门之间联系过于密切,有的部门之间则过于疏远。联系过于密切的部门中,有的官僚气息浓厚,许多工作被人情网所束缚,难以展开,而且涉及经济容易滋生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而过于疏远的部门之间,联络起来费时费力,也给核算工作造成障碍。如果只看表面现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分析后果会发现,在这样的机构设置中虚假的财务信息很容易产生,给企业的决策提供错误的参考,制定出不合理的财务指标,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而现有的监督机制明显不够完整,因此为了保证核算结果的公正公开,也为了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十分有必要。
3.2.3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的知识非常灵活,富于变化,因此需要会计事业的从业者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现有部分电力企业,因为人事工作上的原因,所雇用的会计从业人员,年纪较大,工作方式较老套,缺乏新进步。进行了新的集约型会计核算模式之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相对以前大大增加,如果不能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时定期的职业技术培训非常重要。
4 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策略
4.1 明确核算主体坚持贯彻集约型核算模式
虽然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处于垄断模式,规模庞大,部门繁多,但是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应该明晰一个原则:在集约型的模式下,会计核算的对象是透过集团这个大主体的资金、信息、人力等,而不再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逐级核算。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做好前期的统筹工作,而不再需要逐级联系各个部门,在集约型核算模式下提高工作效率,对企业这个大主题进行核算。
4.2 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核算监督机制
因为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人情关系的束缚和官僚气息。而电力企业在我国的垄断地位是一时难以改变的,所以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体系,才能防止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虚假财务信息,错误的财务指标,甚至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机制,需要细化各种相关制度,例如现金管理制度、财务报表制度等,制度建立后对核算工作的审核也有了一定的标准,对违反相关制度的人员也有了进行惩罚的依据,从而使审核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最好做到的每一笔记录都有据可依。
4.3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测评和强化训练
新的集约型核算方式采用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也应该相应提高。会计工作本来就具有十分灵活的特性,如果工作人员只守着旧的工作方式,不主动进行创新,就跟不上新的核算模式的要求。企业为了提高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必须定时的对会计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考评,测算其工作质量是否打动了企业工作的要求标准。对于尚未达标的员工,企业有一定的义务对其进行集训,使之成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会计从业者。
5 结 论
电力企业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为了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对环境成本提出的要求,电力企业在减少能耗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减少环境成本的工作中,会计部门所提供的核算数据作为重要参考,要保证其公开和正确,因此企业在着力解决电力企业企业核算方面的问题上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寻找新方法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段浩英.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
[2]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1).
[3]叶彩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0(4).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本文回顾了企业年金的发展,并结合新会计准则对不同阶段年金的会计主体及会计核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基金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79-01
随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则属其一。笔者从企业年金的发展过程展开,对其涉及到的会计核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
1995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12月,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单独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负担,也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至此,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了明确的制度依据。
2000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将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2004年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机构作为帐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帐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受托人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至此,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且企业年金组织运营方式有章可循。
2011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等做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年金基金的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难看出,企业年金在不同阶段会计主体不同。
(一)企业年金的筹集阶段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和筹集。对于企业来说,为职工缴纳的企业年金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向职工支付的一种递延工资,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当根据权责发生制,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进行确认。其中,明确规定“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属于其中。因而,此阶段企业年金的会计主体仍然是企业,会计核算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
具体的说,企业在会计期间提取企业年金时,应该根据职工劳动服务的对象和部门确认成本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而对于职工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由企业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借记“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贷记“ 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职工企业年金”。当企业作为委托人将以上确认的两项金额移交给受托人形成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时,借记“ 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贷记“ 银行存款”。
(二)企业年金移交给年金受托人后的阶段
企业年金移交后,年金的运营和管理完全独立于企业或职工。因而,企业年金基金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属于基金会计范畴。《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就是用来规范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要求他们以企业年金基金委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以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同时及时向受托企业披露关于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的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1] 韩冬芳,刘国栋,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探析,财会通讯,2005(01).
[2] 刘轶,我国企业年金会计核算规范问题思考,商业时代,2009(22).
[3] 魏俭,浅析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04).
[4] 陈静,企业年金及其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中国林业企业,2005(02).
关键词:地房籍系统;矢量数据;数据质量;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地房籍合一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GIS、Web等平台建立的图属合一数据库,通过空间数据和地籍、房籍属性合一构建针对图形和属性能够相互查询,关联管理,地籍和房籍信息无缝结合,并具有图形属性输出功能的管理业务系统。能实现宗地登记、产权登记、交易、拆迁、物业管理、房产开发等高效、互联互动式房地产业务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优势杜绝传统管理模式上的各种漏洞。
目前,重庆市正在推进“以图管地、以图管房、房地合一”数据管理系统的运行。地房籍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土地房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源数据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价值的大小。源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本文从矢量数据收集手段和汇总流程研究来确保数据质量。
1 土地房屋管理信息收集和存在的问题
地房籍管理对象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他项权利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权证,及开放商、权利人等实体。涉及到登记机关和处室、业务登记人员、政府部分、金融部门、测绘单位和数据库建设人员。基础数据收集数量大、任务重、且历史材料受存储条件限制,有部分残缺不全。
在调查中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对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进行验证。其中,“以地块为基础”中的“地块”是地籍信息的基本载体,是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边界,并可辨认出属性的最小土地单位。传统的地籍管理在宗地发生变更后,权利人和现状都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某单位购买了一块国有存量土地,后转卖给企业,再转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修建了住宅小区,内有高档住宅、小区道路、休闲设施、绿化等,开发商办理房地产权证时反映现状的宗地图与原单位购买国有存量土地时的宗地图相差甚大。单凭图件和权利人查找都无法找到共同点,历史轨迹只能追溯到上一次业务流程办理的情况,恢复某一历史数据过程过于复杂。
历史上房屋和土地分开办理产权证,存在一部分只有房产证,和一部分只有土地证的情况。在数据库中就会出现宗地上的房屋空属性或者已经办理了房产证的房屋无法落地的现象。
2 数据库构建中的矢量数据汇总方法
2.1 常规矢量数据汇总
(1)对于历史上无坐标的纸质或者电子版宗地图,利用图上权属界址点位置和相关地物点距离来判断权属线,制作地块。这样做的优点是界址点位置与原始图件一致,不会产生权属纠纷。缺点是以前测量的面积有可能与矢量化以后的地块面积不一致,造成图块面积与权证面积不匹配的情况;界址点现状如果发生变更就无法准确定位界址点。
(2)按照地房籍管理的宗地号和房籍号的顺序来清理档案,优点是避免漏掉和重复清理原地房档案信息。缺点是未能建立地籍档案的地块无法被清理到。
2.2 利用GIS系统的数据汇总
GIS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判断汇总:
(1)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是以测量城镇地籍图,建立地籍数据库为目的的调查活动。其成果作为管理土地权属的重要依据。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城镇调查现状成果,结合土地档案,增加判断位置的正确率。二调中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是按“街道、街坊、宗地号”这样的结构来进行的数据收集,主要体现在城区,具体表现为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来体现行政区划关系。与地房籍系统的数据汇总规程一致,可以有效利用。使用二调城镇地籍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各宗地能在控制范围内位置相互接边,以分级控制的形式来确保权属坐标位置的准确性。但二调时间为2009年,会产生调查结果的延时性,部分已经变更的宗地需要单独对待,且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主要集中在规划城区范围以内,对乡镇的地籍调查缺少基础坐标资料。这部分宗地和房屋信息需要测量人员实地外业测绘补充。
(2)结合遥感影像图库。遥感影像图库是具有统一坐标系统的现状影像图件。
影像图经常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房屋周围的情况,比地形图更高的可视化辨识率,让结合遥感影像图的判断几乎没有出现“找不到地方”、“房屋样子看起来差不多,不知道是哪一栋”的情况。使用遥感影像图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为的主观判断增加佐证,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地籍档案的过程中,因为测量技术的影响,会出现早期的宗地图没有坐标,没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物,且相邻单位权利人早已发生多次变化,无法准确定位的地块。为了节省外业调查的人力和物力,更快的判断地块位置,可以采用遥感影像辅助定位。因其统一坐标系的优势,可以做到影像图和矢量图的结合,大大缩短档案调查时间。
(3)相邻宗地间的拓扑错误修正。拓扑错误是指矢量数据的点,线,面在拓扑上存在肉眼发现不了的坐标点重复,碎线、碎面等错误。如相邻的两宗地存在拓扑错误,会导致面积计算错误,系统判断权属界线交叉的情况。
一般在相邻宗地接合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拓扑检查,可以采用Arcgis、Mapgis、K9等软件来进行检查。地籍矢量要素在系统中体现为“区”,检查中可能出现“区”的相交情况。
以Mapgis为例,拓扑错误的处理方法一般为平差,
1)在矢量化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在该断开的地方线没有断开,这给造区过程带来麻烦,可以使用Mapgis平台中的自动减断线来处理线相交的问题。但该功能是以节点为剪断端点,如果线头刚好超出节点一小段,就会被剪断成微短线。
2)微短线会对拓扑处理和空间分析造成影响,所以这类线是需要清除的,Mapgis平台同样有清除微短线的功能,但是需要自己设置最小线长,以便系统按照用户自己的需要对微短线进行处理。除了微短线,重叠坐标点也属于拓扑错误,这类问题很好处理,删除重叠点就可以了。排除了对区拓扑处理有影响的线和点以后,自然不可避免就会出现线不能闭合的情况。
3)不能形成封闭区域的线被称作悬挂弧段,需要进行节点平差,可以有线节点平差和弧段节点平差两种,平差以后可能造成面积与拓扑处理以前有微小的差异。所以这里需要人为的判断。
只有建立正确的拓扑关系才能构建准确的区文件,保证数据库质量。
3 结束语
总之,矢量数据汇总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它既受地籍测量的技术影响,也受数据调查规程的影响,是地房籍系统构成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地房籍系统作为方便民生,控制管理,交互查询等各方面都信息化的日常管理平台,其基础矢量数据质量不仅会影响今后权属和地块变更的质量,更为权属纠纷、司法调查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一个不起眼的错误可能会造成权利人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快速准确的完成系统基础数据汇总是今后日常登记变更业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增杰,严星,谭俊.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杜海平,詹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4]刘家彬,张金亭,胡石元.土地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研究,更好的进行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的人力进行控制,这样就会使整个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也会使人力资源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更加的方便,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然核算的方法和核算的手段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给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时候,中间也出现过很多的障碍,但是随着一步一步的实践,企业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说,很多的障碍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实际的核算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影响核算精确度的一些因素,这都需要我们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来解决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存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
1.不能在核算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管理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是企业的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但是现在的好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由于管理不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会使整个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没有一个正确的计算依据,使财务会计核算的准确度降低;另外,如果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就会使核算人员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不能认真工作,懈怠工作的现象,那么对于核算的数据就很可能会出现误算,导致核算的结果不正确,给整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影响。
2.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会计核算人员是影响会计核算数据准确度的直接原因,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计算的仔细程度是极其重要的。在现在的很多企业中,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会存在着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会计核算出现麻烦的现象。财务会计的核算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专业知识不够,这些都会对核算的结果产生影响,对会计方面的知识不了解,这样就会造成整个的核算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出现错误,数据的管理出现错误,使整个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是做的无用功,为财务会计的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强,就会导致这个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能力也不强,这就会使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对新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模式不能很快速的消化和接受,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核算模式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不能及时的引进先进的方法和模式,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相当的落后,使企业的核算的精确度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三、提高会计核算的解决措施
我们要想使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的核算有更大的进步,我们就要积极的解决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加强核算过程中的管理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包括对核算人员的管理和核算过程的管理,使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箅的过程中更加的仔细认真,严谨的对待核算工作,保证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还要加强核算过程中的管理,计算出来的数据要进行良好的管理,防止数据的丢失,还要对整个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处理,对数据进行多次计算,保证其正确性。
2.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
我们在进行专业人员的选拔时,一定要严格的进行筛选,要挑选出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高的核算人员,这样就会减少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有利于对先进的核算方法的学习和接受,这样就会保证核算的准确。
四、结束语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
企业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合称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构成企业核算体系。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侧面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统计核算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等方面。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其主要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设置和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方面。企业业务核算,又称企业的业务技术核算,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技术业务活动进行登记和核算,及时反映各类经济技术业务的状况和变化,使有关人员据以进行领导和管理工作。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关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三大核算主要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但为国民核算提供材料,也是企业核算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的结合上,研究企业三大核算的协调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明确三大核算及其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占特殊重要地位。在企业业务核算中,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在货币方面的归宿。评定企业经济效果,这在企业是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的。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指标,常常需要会计部门提供材料。企业业务技术核算也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因此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业务核算侧重于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例如,职工人员卡片,反映生产过程的原始记录,领发原材料的原始凭证、库存记录、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职工出勤、缺勤情况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会计核算的统计核算的基础资料。没有健全的会计业务核算,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
三、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协调
在明确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协调。随着经济技术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三大核算将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化。即对同一种数字来说,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适应不同的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具体要求。三大核算协调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具体内容:
(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以及统计核算的基础依据。有的要求相一致,有的要求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相互协商,尽可能使它们统一起来,使其既简化观察、计量、登记手续,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二)指标口径的协调和统一。由于分析研究目的不同,不同核算所用的口径,常常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工作总额的计算,统计要求按应发制计算,会计要求按实发计算。会计指标主要考察资金运动,而统计指标主要用以研究投入产出和效益的数量关系,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之在指标涵义、计算范围等方面存在程度不等的出入。为此,需要在满足各自需要的情况下,力求三大核算的协调和统一,以方便运用、对比和分析。
(三)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有的分类方法是统计研究需要的,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看,作用不大;相反,有些分类是适应会计和业务需要的,统计分析则用不上,需要统筹兼顾,尽量保持协调统一。
(四)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在计算技术不发达时,计算过程是分散进行的。现在,由于电子计算技术在发展,三大核算的计算过程,包括原始资料的输入、存储和加工计算,就可能走向统一,并兼顾几个方面的需要。这种计算过程的变化将会对三大核算的协调、融合和统一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迅速、兼容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