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范文第1篇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建设更加智能化安全化的电力设施,促进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发展,提升电力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支撑推动作用。变电站作为电力输配过程中的重要电力设施,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对电力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变电站建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有待提升,电力设备的消耗和电能的流失也成为传统变电站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变电站的检测和维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成本。智能变电站,是在智能电力设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检测、控制等工作的自动化,提高变电站的分析决策和智能调节性能。

1.智能变电站的内涵

智能变电站是通过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安装和使用先进的变电设备,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变电站的运行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智能变电站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和电力网络运行中的稳定性,提高运行问题的解决能力。智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变电站在变电站本身或者电网出现问题时,自动对相关问题进行修复和解决,或者提前向电力管理监测单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减少电力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给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增强电力管理部门的问题处理能力。此外,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通过高科技的使用,还能大大提高变电站信息采集、检测等工作的精确性。

2.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分析

2.1硬件的集成技术

在以往的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变电站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都是通过中央处理器与芯片或设备的配合来完成的,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都集中在中央处理器中,这就造成变电站的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都要中央处理器来完成,中央处理器的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所有变电站工作的质量。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央处理器在处理信息数据时,无法做到及时有效。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智能变电站的硬件设计越来越模型化、自动化和模块化,这就使得变电站在进行硬件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板块的技术要求,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分散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过于集中、低效的问题,使信息的处理和计算更加实时性,从而保障变电站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及时有效。

2.2软件的构件技术

在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变电站软件的构件设计,是保障电网信息传输和测量、控制的实时、迅速的有效手段。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变电站的发展需要和电力网络的运行规划,在变电站和电力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智能变电站软件构件的安装设计,可以使变电站的电网信息和管理部门之间形成远程信息传输,实现变电管理部门对电网运行中的问题进行远程的维护和管理,并根据智能变电站的智能修复和处理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处理和修复,实现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等功能。

2.3信息的管理存储技术

信息的储存是进行电网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准确采集和传输的安全性是当前电网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和需要进行提高的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在信息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在遇到意外情况和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其自我修复和自我处理功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解决,从而保障信息采集和传输工作的安全性,使电力管理部门获得的电力数据和信息更加科学、准确。

3.智能变电站的构建方式

3.1体系架构

智能变电站在体系建构上,为了保障变电站的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效配合,其构建更加完善、紧凑,更有利于变电站发展过程的高效率建设。智能变电站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要考虑到各个硬件设计之间的独立性和配合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虽然各模块之间更加紧凑,但是却互相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而为了保障信息采集传输的安全有效,在软件构建和硬件的设计上,又保障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密切配合,从而使智能变电站既实现了各个硬件模块之间的独立高效运行,又使得智能化的结构整体形成密切的配合关系,从而实现了设计的完善和紧凑,提高了运行的安全和灵活高效。

3.2保护控制策略

继电保护是电网发展过程中提高电网保护措施和事故防范措施的重要手段,以往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由于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往往采取定期检测的保护措施,这种保护方式无法监测到电网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跟踪检测。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设定,对电网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态进行自动判断,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自动调整的保护措施,从而使继电保护动作更加实时快捷,并实现了对动态电网信息的实时检测。

3.3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是电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智能变电站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广泛使用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信息传输过程也受到了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威胁。智能变电站在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提高变电站的智能水平,升级智能设备的的性能和防护能力,实现对变电站网络通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并对网络内传输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来自网内外的恶意攻击和窃取。除此之外,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权限管理和存取控制技术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结语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IEC61850通信标准 智能电子设备 光互感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221-02

当前,我国电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性能上都在不断扩大,为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掌握,从而确保电网运行安全以及供电的稳定可靠,需要对变电站进行进行统一的改革,引进数字化自动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监测电网数据,也可以更好地加强电网可控性。数字自动化技术的引进,代表着变电站二次系统在测量、控制、保护、通信专业方面的相互整合,首先不仅要保证信息融合的安全性,其次也要保证该系统功能的实用性。整合后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可以更好地将各项应用的功能体现出来;进行变电站的系统整合,必须树立发展和全局观念,统一规划,及时调整。首先变电站的建模技术和通信技术集成能够有效整合信息,实现信息的统一,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统一语义空间的构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则能够使变电站功能独立出来,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底层通信协议;信息的自我描述对于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则发挥了良好作用。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与优势

1.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1)二次设备选择网络化

二次设备间都是通过通信网络模拟器连接,和开关量、控制命令进行控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设计,进一步取消了控制电缆的存在。

(2)一次设备选用智能化

数字输出的智能开关、电子式互感器是一次设备连接所选用的控制元件,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间对采样值和控制命令等信息的操作选用光纤传输数字编码信息的方式。

(3)运行管理系统自动化

当数字自动化技术引入变电站后,系统就能够对电站进行自主检测,程序化控制等,一旦变电站出现运行故障,自动化数字系统就能够对故障进行及时的分析,提供相关报告,将故障原因分析出来,从而为变电站正常运行的恢复提供便利条件。

1.2 数字化变电站的优势

(1)有利于变电站扩展规模和增加新功能

通信网络是承担变电站设备间信息交换的载体,在变电站进行规模扩展,新功能的增添时,只要将新设备增加到通信网络上即可,不必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或者更换,有效降低了变电站建设成本。

(2)信息平台的统一、共享得以实现

数字化变电站严格依照IEC61850标准进行所有信息的接入,使之统一与通信网络相连,实现了变电站的测量、远动、保护和计量等系统通信网络平台的统一,以此统一进行信息、命令的收发,降低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3)测量精度得到了提高

由于电子式互感器的采用,数字化变电站能够有效避免传输过程中的附加误差,将保护、测量和计量系统的精确度大大提升。

(4)复杂的控制电缆被取代,二次接线减少

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采用,数字化变电站的一次与二次,二次与二次设备之间的多种通道信息传输可以依靠同一通道进行;大大将通信线的数量减少,而这也就使得设备数量减少了,从而使得二次接线量大为减少,复杂的控制电缆被通信网络所取代。

(5)信号传输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计算机通信技术使得数字化变电站有效实现了信号的可靠传输,在传输信息同时进行通信自检信息和信息效验码的传输,从而有效防止信息误传,保证通信系统完好运行,有利于对电流互感断线和电压互感器的判断;由于光纤连接在一次和二次设备间运用,数字化变电站彻底解决了抗干扰问题,同时杜绝了二次回路两点接地情况的发生。

2 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缺陷

(1)技术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难题;比如要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所带了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由于应用了电子式互感器,低电压登记必须采用合并器,而这增加了成本;而且高电压等级的电子互感器存在变化较大的情况,难以确保正常运行要求,还有如何进行互感器安装位置的确定、差动保护采样数据同步的实现、合并单元的配置方案制定、二次设备的数字信号共享问题、数字化过程层设备的测量精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妥善的解决。此外,在数字变电站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比如专业协作、电力系统的协调操作问题,电磁干扰与兼容控制以及材料器件的质量控制与完善改进等。

(2)可靠性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过程层数字化的实现造成合并器增加,而合并器数据的频繁交换,会导致系统可靠性大大降低;第二,数字化信息传输带来便利同时,也会出现误码、保护动作延时增加等情况;第三,受到电子式互感器自身结构及其工作方式影响,会难以现场试验互感器的角差和比差,甚至无法开展极性试验,接线的准确性只能在设备投入运行后方可进行检验。

(3)保护问题

当数字化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时,进行保护校验难度较大,难以开展部分间隔保护校验工作,这是因为要完成试验需要依赖于电流量和电压量,而其需要经过合并器才能够进入保护校验装置,但是当前的常规继电保护校验装置不同于合并器,无法提供电流量和电压量,因此要实现保护校验变得十分困难。另外,由于当前产品类型较少,难以满足现场需求,承担通信功能的一次和二次设备虽然都按照IEC61850进行了建模并通信,但是这些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字化接口存在潜在的问题,有可能会对变电站的保护造成影响,使变电站难以稳定可靠运行。同时对于变电站网络系统的安全性,IEC61850通信协议并没有做出相关规定,而且该协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标准要求的具有一定弹性,这也会给变电站保护带来隐患。

3 数字化变电技术有待完善的问题

3.1 设备运行经验

对用于数字化变电站的设备,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设备仅仅有3-5a的运行年限,其性能会逐渐趋于稳定;而对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设备则欠缺较为丰富的运行经验,不少以单问隔挂网进行运行。

3.2 交换机性能

出于 GOOSE网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数字化变电站大量采用交换机,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技术层面的严格要求。

3.3 设备可选择范围

目前,生产电子式互感器的厂家少,互感器型号较少,现场运行要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例如,内蒙古泰尔特220KV数字化变电站需要使用较大的线路互感器,但是没有合适的产品型号,只能用软件修正方法予以变比调整。

3.4 设备的冗余配置

前文提到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数字化变电站进行保护校验的难度较大,保护复杂,如果没有合适的保护装置,可以在过程层配置常规的系统保护装置,起到系统保护的作用。

4 结语

本文对于数字化变电站的问题及完善措施的研究,能够有效改善变电站维护工作,妥善安排调试时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以及设备的安全,从而减少或免除设备校验工作,大大减少系统调试、维护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减少建设成本,提升互感器的安全性能,保证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安全运行。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投入运行,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为操作失误的减少,信息共享的实现以及电网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作用,能够使得电力运行得到更可靠的保障,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更大化。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未来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这必须充分采用光电式互感器、智能变压器等数字化一次、二次设备,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统一的系统平台,推进变电站通信的网络化、智能化和自由化。

参考文献

[1]梅生伟,王莹莹,陈来军.从复杂网络视角评述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若干展望[J].高电压技术,2011(03).

[2]赵峰,邓大鹏,史雅宁,林初善.基于光纤弯曲的光信号窃取方法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0(05).

[3]李茂峰.集控模式下500kV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探讨[J].通信电源技术,2010(05).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电子互感器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06-02

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背景

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起着改变电压及输配电的作用,国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常规变电站。这种模式较为陈旧,不管是厂站设计、资源采集,还是调试工作,都因系统的复杂加大了难度,而且互操作性较差,许多方面都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数字化变电站。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和网络化设备进一步融合,直接推动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国内对此也十分重视,目前已建立且正式运行的数字化变电站有200多座,不过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评估体系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内部设备缺乏良好的稳定性等,都对变电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电网安全运行。

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为保证电网正常运行,对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作为智能电网支撑节点的变电站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比如要求智能设备的联通的实现,资源配置要更优化,提高客户调度的效率,加强与相邻变电站电源之间的协调互动等.另外,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促使变电站自动化领域技术的发展同样迅速,国外先进领域颁布的IEC61850第二版,种种这些都将为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变电站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智能化阶段。

2 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是普通变电站的改进,依靠先进的技术,采用低碳环保型设备,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能够对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监控,采集相关信息,并加以计量控制,以保护变电站的安全,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具备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及协同互动等功能,作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节点,智能发电站需不断优化,及时完成程序的更新工作,从而有效降低运行的危险系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是由测控装置、保护装置以及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设备组成,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实现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完美结合。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①过程层,该层负主要责电能的变换、输送、测量及状态监测等工作,多由智能设备、终端以及合并单元组成,包含有一次设备及其他组件;②间隔层,主要是指二次设备,包括测控及继电保护等装置,负责与各种智能控制器和传感器之间的通信工作,即通过一个间隔的数据作用于其设备上;③站控层,为了完成能够同时测量并控制多项设施以及整个变电站的目的,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采集、操作监控等工作,以方便保护信息管理,该层有诸多子系统,如通信子系统、自动化子系统以及对时系统等。

变电站涉及诸多方面,设备较多,要加强其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得到两个要素的支持:一是智能化一次设备;二是网络化二次设备。智能变电站将二者进行了统一,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值得推广应用。

3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

智能变电站既具有实用性,又兼顾有技术性,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为基础,配合程序化控制,实现在线监控,将当地监控和远动进行良好的连接,以促进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电子式互感器在建立智能变电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负责二次转换器与传输系统之间连接的电压传感器组成,用来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供给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设备的一种装置。

就当前而言,可将电子式互感器分为三大类:①GIS专用电流电压互感器。每一相均有两台,多安装于开关端口的两侧。互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两组传感器和传感模块,传感器的组成部分则有空芯线圈、低功率铁芯线圈、电容分压器等。②敞开式电流电压互感器。该类型使用的主要是能够独立安装的互感器,同样由两组相互独立的传感器和传感模块组成。传感器则由一个空芯线圈、一个低功率铁芯线圈以及一个电容分压器组成。③低功率互感器。在购置电子式互感器时,经常要对其性能和经济性做综合考虑,而这些因素与电压等级密切相关,通常呈正相关,所以如果电压低于110 kV,尤其是在10~35 kV这一范围内,电子式互感器的使用是不经济的。此时,考虑到经济和现实因素,低功率互感器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智能开关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简单来说,智能开关就是实现开关的智能化,是对普通开关设备的改进升级,除了基本功能,还具有一些特殊性能,主要通过监测与诊断体现出来。其具体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智能控制,能够实现开关的最佳开断,在选择顺序控制或相位分合闸方面意义重大;二是开关电子操动,可将机械储能转换电容储能,将机械传动转换为变频器,依次提升稳定可靠性。

4 智能变电站常见问题探究

①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我国在2009年实施智能变电站标准规范,但这个标准是不成熟的,为避免智能变电站重走数字化变电站纷杂多头试点的老路,应尽快推出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电力行业标准及国标来规范指引智能变电站建设。②由于智能变电站是广域互动对等模式,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突显出来,IEC61850规范了变电站网络通信协议,但未包含信息安全机制。智能变电站应按派生的IEC62351标准在数据认证方面采取安全技术,通过信息隔离,认证等安全策略确保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必须是我们需要关注与确保的。

5 我国智能变电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将会走非人工智能化道路,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大大促进智能化发展,现在的半人工操作也将被全智能取代,安全问题也将随之减少。同时低碳生态的提出与实施,促使我国智能变电站也要与生态系统相协调,据我国相关报道称,新一代的智能变电站将采用集成化智能设备和一体化业务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供货、一体化调试模式,实现“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高”的目标,打造“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未来,智能变电站系统会使变电站自动化大幅提高,同时减少测控保护屏和控制电缆,使安装周期缩短可靠性不断提高。

6 结 语

智能变电站是继数字化变电站之后电网的又一次变革,数字化的实践为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的基础,但是目前世界智能变电站领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一次设备,智能变电站的使用过程是通过二次设备转化成一次设备来实现的,因而智能变电站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用电;通信网;配电自动化;以太网

【分类号】:TM73

一、智能配用电网通信系统作用

电能从产生到消费主要经过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五个环节,配用电网处于电网的末端,实现电能的分配,供用户使用。

智能配用电网通信系统是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通信骨干网的延伸。其中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主要承载配电自动化、电能质量监测、配电运行监控以及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监控等业务;智能用电网通信系统主要承载用电信息采集、自助缴费终端、智能家居等业务。

二、智能配用电网通信技术分析

智能配用电网通信主要采用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为智能配用电网检测、控制、互动等业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信保证。

(一)光纤通信技术

应用于电力通信系统的光纤组网技术主要有工业以太网和xPON技术(EPON、GPON等)。工业以太网技术成熟,但易受外界干扰,维护成本高,不具有抗多点失效性,不适用于大规模终端接入应用。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数据双向传输的光纤通信技术。EPON系统具有成本低、高带宽、支持多种业务、满足不同QOS要求的优点。

(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电力线通信是电力系统所特有的通信方式,主要指利用电力线作为传输媒质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根据电力线缆的电压等级不同分为高压、中压、低压电力线通信,根据调制频带和带宽的不同分为宽带技术和窄带技术。采用电力线通信技术组建配电通信网,无需考虑线路建设投资,具有建设成本低、路由合理,专网方式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缺点是由于传输频带受限,传输容量相对较小,限制了电力线通信方式在配用电通信领域的应用,目前电力线通信是配用电通信网的一种补充通信方式。

(三)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分按照建设属性可分为运营商公网与电力无线专网。电力无线专网主要包括WiMax、TD一TLE等。运营商公网具有投资费用低、建设方便、维护简单等优点,但公网核心传输网和互联网是相通的,安全性不能满足电力要求,通信速率和实时性也不能得到保证。电力无线专网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高,能纳入综合网管系统,但具有建设成本高,运维压力大等缺点。

(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利用微功率无线技术,由大量微型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分布式网络智能系统。优点是组网灵活,密度高、功耗低,网络节点间可自组织通信,但也存在带宽低、传输距离短等缺点。

(五)网络安全技术

融合了多种通信技术、承载了多种业务和遍布互联的配电通信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大量的终端设备可以随时要求接入这个网络,网络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是应用中的关键内容,可以从应用层、网络层、物理层入手设置认证加密过滤技术,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利用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安全存储技术、主动实施防护技术、网络安全事件监控技术、恶意代码防范与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可生存技术、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和网络安全管理与统一威胁管理(unified threat management,UTM)技术,为配电通信网的安全提供保障措施。

三、智能电网的配用电通信网模型建立

(一)高级配电自动化系统

1、基于以太网技术的高级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配电网的重要业务,实现现场配电终端和主站的业务数据交互。早期的配网通信多采用专线的形式,通信协议采用诸如CDT、Polling 串行通信协议,线路资源利用率很低。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网络在向着IEC 61850、IEC 61968、IEC 61970 通信协议演进,目前基本实现站层级的Internet 标准。

建立基于以太网技术的高级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是新时期自动化业务实现的有效方式。经过大量的建设实践和交换式以太网技术仿真,证明在网络设备30%负载的情况下,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是最好的。推广IEC 60870-5-104 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能满足自动化业务的实时性、通道带宽、通信节点数量、新型配电业务等需求,有效实现基于以太网的配电自动化和调度自动化综合管理功能。

2、基于 PLC+WiMAX 智能电网终端接入方案

这个方案采用 PLC和 WiMAX混合组网。配电终端采用 PLC作为通信方式,主要提供远程抄表服务;在小区配电变压器处设置 WiMAX 终端作为控制终端,它接入PLC 传送的配电终端信息,同时提供配电变压器监控、负荷控制等功能;根据覆盖范围在城市内设置一定数量的WiMAX 基站接入 WiMAX 终端,构成配电控制分中心;WiMAX 基站通过光纤接入核心网,通往配电网控制中心。

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建网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性好。数量最多的配电终端采用成本低廉的 PLC方式,虽然传输速率较低,但足够完成远程抄表的任务;控制终端层采用 WiMAX 终端接入,其通信通道独立于电力线,具有高可靠、易维护的优点,而且较高的传输速率足以支持配电变压器监控;由于WiMAX 终端架设于小区配电变压器处,通信环境优良且可以安装大功率天线,通过数量不多的基站就能够提供全覆盖,从而降低成本。这个方案的主要缺点是宽带受到PLC 的限制,不能提供互联网接入、视频语音传输等增值服务。

(二)用电负荷管理系统

用户电量采集业务朝着全自动化、全预付费、全覆盖的方向发展。目前电能采集方式较为典型的是采用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网络。这种方式采用带有GPRS 模块的集中器汇集局部区域的用电信息,经电信专网接入电力公司主站。集中器下行采用采集器读取电表数据,通信网络简单;问题是GPRS 设备在线率低、不能实现实时电价和及时响应用户侧需求,同时网络租赁费用高。

解决用电负荷管理业务的有效方式是建立基于TCP/IP 的以太网通信专网,连接用电信息管理主站与各个电力用户终端(如专变采集终端、公变采集终端、厂站采集终端、小区集中器、分布式电源和充电站计量终端);本地通信采用RS-485总线、载波、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WSN)等连接到各种电力用户终端表计。

(三)用能服务网络

用能服务网络是实现用户用电需求定制、多种用能策略、多样化服务等的业务网络。网络承载的业务包括语音、视频、数据业务,带宽需求很大,需要宽带的通信技术和基于TCP/IP 技术的网络方式。

用电服务网络可以利用电力通信网和公共互联网,用户需求经公共互联网上传至电力服务网站,定制的服务经由电力通信网传输至用户的表计和用户终端。

(四)视频/环境辅助监测网络

视频监控系统在配电网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监视、重要开关设备的监视、现场维修安全监视、事故抢修现场分析等。电力公司监控中心可以对所有的变电站视频信息统一管理,进行图像的显示、录像、回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黄盛.智能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分析及技术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