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的对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 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在会计核算处理过程中,账簿组织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技术组织方式,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或者会计核算形式。账簿组织是指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及其相互关系;记账程序是指从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为止的一系列顺序和方法。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各种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下,账簿组织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汇总表(或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业务量大小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缺点集中体现在: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电算化会计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账簿组织不再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会计核算形式从程序设计角度考虑也只需要采用一种就可满足数据处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
1.无纸化使账薄可以脱离纸质载体而存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会计处理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账簿组织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基本概念。但账户完全可以脱离账簿而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是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惟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可以不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会计系统的虚拟载体使得账簿可以以文件格式存在,也可以根本就不存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的。所谓“虚拟”,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真正的账簿文件,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发生额和余额可以通过运算即时得到。
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保留了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传统会计账薄在电算化系统中不再存在,其本质是虚拟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登记账簿,是手工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
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当然不排除程序设计允许独立的账簿数据库文件存在。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
我们知道,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账表一定是相符的。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会计软件中即使设置了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会为了对账。因为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诸多财务软件设置的对账功能也仅仅是为了迎合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人员的应用习惯,实质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凭证一账簿一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登记账簿直至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过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
在电算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凭证)、数据共享(账簿报表甚至分析表都可以使用凭证中数据)。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
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变成了简单的操作指令。过去繁杂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核算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艾文国:会计电算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准则 会计 核算 税务 筹划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其实施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与税务筹划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应付工资核算问题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首次对职工的薪酬做出了明确规定,职工薪酬不仅包括单纯的工资及资奖金、津贴等传统意义的职工报酬,还包括了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核算方便的需要,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应付工资”科目要更改为“应付职工薪酬”,这样便于核算新的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职工薪酬,取消“应付职工福利费”、“其他应付款一工会经费”等科目,将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职工薪酬中所包括的内容全部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核算,并在该科目下设二、三级科目,按类别分开核算。在分摊时按规定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不同的成本对象。
1.2 会计事项处理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会计数据均产生巨大影响
如:存货管理办法中“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将对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得税会计只允许按原先的债务法进行核算,也将给原先一直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投资核算中,对属于控制范围的企业平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则要求采用权益法,这将大大增加长期投资核算的基础性工作等。
1.3 合并日合并业务会计处理的改进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资产和负债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吸收合并,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为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和各项直接相关费用、未来或有事项
1.4 长期投资的核算
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的,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的税务影响
1. 债务重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债权人接受的非现金资产,一般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号)规定,债权人(企业)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该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者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等。因此新会计准则消除了债权方收到抵债的存货会计入账金额与计税成本的差异,降低了纳税调整成本。
2. 资产减值准备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存货、资产减值、建造合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对资产减值问题有系统规定。但根据税法,资产减值中除坏账准备外,计提时都需作纳税调整,计提后不得转回的减值准备,只有等到资产处里时才能作相应调整。这样会对企业产生长期性的资金影响。这是对企业纳税影响中比较突出的一项。
3. 存货计价方法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选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税法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增加了限制条件,即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或领用存货的成本,其他情况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或领用存货的成本。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后进先出法。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波动。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调低利润以降低税收。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纳税调整,降低征纳成本。
4. 长期股权投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在涉及补税和被投资企业亏损弥补的处理方面与税法的要求不同;二是成本法核算时投资收益的金额确定与税法要求不同;三是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与税法规定不尽一致。
财政部这次的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说明中国政府正积极适应入市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在对会计核算工作与税务筹划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财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要抓住机遇,在改变日常会计及税务筹划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相关机构沟通协调好关系获得相关指导和认同,从而避免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辉:浅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核算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3).
【关键词】 应付职工薪酬; 新会计准则; 企业; 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对外经济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变化显著的一个方面是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关于职工工资等规定相比,职工薪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新准则是首次在一个准则中系统地规范了企业和职工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各种支付关系。
一、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的定义与变化
新会计准则中应付职工薪酬的定义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其首次明确地定义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它有别于以往的狭义范围,是指广义的报酬,是对现行所有职工福利的一个涵盖和总结。新准则定义的职工薪酬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工资类薪酬,也包括以往包含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等,更是增加了诸如辞退补偿、带薪休假等职工薪酬形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二、新会计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对企业的影响
(一)有助于全面反映人工成本
较以往人工工资的定义相比,新准则对有关职工薪酬内容和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且内涵大为扩展,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也包括了以往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还新增了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形式。准则中的定义涵盖了企业职工薪酬的各种形式,不仅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有货币性的,还有非货币性的;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使以前分散在各个科目的人工成本得到集中反映,将使企业的实际人工成本更加透明,一目了然。
(二)统一了职工薪酬的核算原则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职工薪酬的其他部分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新会计准则对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统一,明确规定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应由生产产品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存货成本;应由在建工程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成本;应由产品和在建工程负担以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费用。新准则也统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即因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各类社会保险福利费、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同时规范了对于因接受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补偿计划建议的职工数量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规定进行披露。
(三)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由于新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规定作了变动,因此它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1.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的要求,企业可以按实际发生额列支,与税收规定不一致时,作纳税调整。这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中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中的期间费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新会计准则第四条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除应付的辞退补偿只计入当期费用外,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而原制度是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其它职工薪酬如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这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尤其是对工业企业的存货成本产生较大影响。
3.对于提前解除劳动而可能发生的补偿,原制度要求在发生时据实列支,新准则要求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应做预计负债处理,这也将影响各期损益。
(四)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新时期,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工成本计量的会计核算特色,人工成本成为中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调查的主要内容。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与费用。将几乎所有的职工薪酬按受益对象处理,改变了以前只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根据受益对象核算,而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及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人工成本一律计入当期费用的做法,有助于企业正确核算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成本等信息。
三、完善新会计准则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办法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企业预计支付待退休和退养人员薪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由于我国企业用工形式的多样性和历史性,我国很多企业存在一定数量的待退休和退养人员,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加对企业预计支付待退休和退养人员等职工薪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此项待退休和退养人员职工薪酬计划的会计处理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中所规范的内容,可采用设定受益计划。若企业已提取专项现金款项,可作为一项基金,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进行单独核算。
(二)增加新型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规范
带薪休假作为一种新型的职工薪酬形式已逐步在企业中运用。带薪休假可分为非累积的带薪休假和累积的带薪休假。对于非累积的带薪休假,由于权利和义务不能结转到下期,故会计上可不作处理,而对于可累积的带薪休假,由于权利和义务可以结转到下期,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很有可能因职工放弃带薪休假而产生现金流出,则应确认为负债,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戴德明,毛新述.新企业会计准则阐释、应用与难点透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07-02
近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给予了高度,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医疗机构逐渐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2012年初,我国开始实行了新医院会计制度,这对医院的财务核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医院财务核算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保障医院财务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
1.财务核算基础发生变化。通过对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制度对医院财务核算的基础进行了新的诠释。传统的会计制度下,财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要求,逐步向“应收应付制”进行转化,该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有效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它几乎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当然并不排除“收付实现制”的应用。
2.医院财务报表更加完善。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核算分析更为丰富,且逐渐实现了细化,并对医院的成本管理进行了规范,这在各个科室的费用归集以及核算对象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对医院科室的管理也不断加强,有效保障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为医院的财务核算提供了可靠的参照依据。
3.财务预算约束作用得到了重视。以往的会计制度对财务预算的作用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医院财务核算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医院对财务预算给予高度的重视,注重发挥财务预算的约束作用,这在医院的收支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财务预算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核定,如果超出预算,那么所超出的部分不给予补付,如果还有结余,需要按照相关的流程一并上交,避免出现医院资金的不明流失现象,实现了医院财务制度的科学管理。新会计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大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既与我国的财政改革政策紧密联系,又改革旧的会计核算制度,剔除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弊端,有效地提高了医院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是对原有会计制度的完善。
4.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规定财务报表以及附注的细节部分。将财务报表的内容进一步的更新,将收支状况纳入了财务报表中。通过收入和支出多步走的方法来设置收支报表。医院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财政的补偿机制能够通过财务报表清晰的显示出来。在资产负债中,取消了原有的收入和支出的项目,通过资产的等式形式进行表现。在资产的负债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医院的负债情况和净资产的状况。医院的资产流动状况在财务状况表中进行明确的划分,能够清晰地了解医院的财政收支状况以及负债偿还的能力。在新会计制度中新增了财政拨款的项目表,对医院财政拨款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能够明确地划分医院的财政拨款从而更好地对医院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医院的财政预算等获得详细的数据和信息。
5.固定资产核算发生改变。新会计制度改变了固定资产的标准,增加了500元。专用的设备增加到了1500元。将原有制度中的标准增加以后,将无法达到的标准转化为存货资产,这样有利于对资产进行管理和分析。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的计量时,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一个累计折旧的项目,主要是根据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并按照相关的折旧率来进行计算,进而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医院中的固定资产除了一些文物、动植物等外都按照折旧率进行折旧计算。固定资进行累计折旧计算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还能够直观的反映固定值产的磨损程度。再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计算出来,从而进行正确的评估,这样医院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将会计信息直观的反映出来,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医院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增强会计的核算水平。新会计制度中还增加了非流动资产的项目,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通过虚提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从而减少了非流动资产,不将非流动资产计入到支出中。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探讨
1.完善财务评价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传统的财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原有财务核算分析的指标基础上对其实现了更新,新增的指标有风险预估、财务预算管理、收支与结余等,这些指标都能够为财务核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不仅能够对医院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而且还能够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做出有效的预期,使财务核算更为科学、合理。作为医院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指标能够对医院经营效益进行有效的判断,为医院的经营调整与改革提供一个方向,同时还能够起到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2.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措施,对财务的有效预算不仅能够使医院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而且对财务的使用起到了制约与督促的作用。财务预算主要包括了收入与支出两个环节,要加强对财务收入、支出的管理,严格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标准进行审核,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各项收入与支出进行仔细审核,不仅要对报表的详细内容进行了解,更要实现数据的精细化与具体化,具体到每一个小数点。这一方面能够督促医院各个科室按需采购,如实上交报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医院相关负责人对医院的经营状况以及各个科室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了解。
3.提升财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首先财务核算人员要提升对财务核算的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管理意识,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财务核算的每一项工作。医院机构在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选择时,一定要严格把关,选取具有专业核算知识的优秀人才,保障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强对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与锻炼的平台。另外,要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越性,为医院的财务核算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