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raditional accounting from accounting treatment procedures, work basis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rom precondition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c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关键词: 环境会计;传统会计;货币;持续经营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raditional accounting;currency;going concern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169-02

0 引言

1990年,Gray在《绿色会计:Pearc后的会计职业界》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问题对会计的启示和会计界对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掀起了人们对环境会计问题的兴趣,从而环境会计正式从社会会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环境责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传统会计的有机结合,它突破了传统企业会计单纯以利润为中心的模式,它对传统会计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那么它与传统会计相比,继承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因此本文就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联系与区别加以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联系

1.1 两者的账务程序相同 传统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作会计核算程序,它不仅是对不同会计岗位、会计工作的前后衔接关系进行有机的安排,也是形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的过程。在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会计资料能够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并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①现阶段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有五种分别是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帐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帐账务处理程序、通用日记帐账务处理程序。由于环境会计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恶化而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因此传统会计的五种账务处理程序同样适用于环境会计。只是环境会计所填制的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不局限于用货币计量的数字表达式,也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文字叙述式。

1.2 工作依据相同 传统的会计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统一的会计制度。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报表除了和传统会计一样提供给社会公众、债权人、现实或潜在的投资者、税务部门等外,还要向环境管理机构提供环境信息,以便政府了解企业对周围环境所做的贡献以及损坏程度,因此同样侧重于对外,所以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一样,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和统一的会计制度。

1.3 作用时效相同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借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对企业中与环境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控制,通过将其确认为环境会计要是以及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计量和披露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②从环境会计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也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作用的时效和传统会计一样主要反映过去。

1.4 最终的目的相同 传统会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环境会计的目标是为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但是从企业本身而言,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并且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因此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一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2.1 两者的对象不同 传统会计对象的研究,目前会计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将传统会计对象定位于“资金运动论”,即是对特定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资金及其运动过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谓资金运动就是指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所构成的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过程。

而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研究,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从微观方面来说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作出的补偿或获得的收益。从宏观方面来说环境会计的对象是鉴于近30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内涵和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扩展到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等诸多领域,因此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恢复以及自然资源,特别是可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说,在环境会计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研究,即使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以及与环境活动有关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也应该纳入环境会计对象的范围。

由此可见就两者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来看是传统会计只能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以外,还要核算和监督与环境活动有关但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

2.2 两者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环境会计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在坚持传统会计四个基本前提条件下,对其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提出了新的含义。

2.2.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有些会计学者认为由于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界限,而会计主体正是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会计人员的责权范围,并强调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而环境会计理论要得以实施,其环境会计主体这个前提条件也必须具有该层含义,同时又不局限于该层含义,环境会计不仅要考核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考核和报告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会计环境的影响。而对会计环境的影响,必然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单位和个人,因此环境会计的主体延伸到企业及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经济组织、政府和其他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组织。

2.2.2 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会无限期的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产倒闭。环境会计则是在持续经营这个前提条件下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既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还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持续经营,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会计信息,以公平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不会枯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来分析和反映环境会计要素的内涵,其资产涵盖到环境资产,负债涵盖到当代人对未来世代人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代际欠债”能够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并且按照社会利润来评价企业,进而可以正确的评价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2.2.3 货币计量 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这个前提条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只局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但是环境资源由于存在商品和非商品性两种形式,对于森林覆盖率、草场质量、空气质量改善度以及沙尘暴强度和频率等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不仅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并且用货币计量也不能说明问题,因此,计量存在模糊性。这充分说明了环境会计不能单纯的以货币来计量,必须辅以其他计量单位,即环境会计可以采用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对于环保设备购置、三废处理费用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等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尽量采用货币计量;对于可以采用实物指标、技术指标以及环境质量化指标的单独编制附表等形式来反映;对于其他一些无法量化但是能够影响用户重大决策的定性信息,应当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使得环境会计采取以货币计量为主,其他指标计量为辅的多元计量假设。

2.3 两者的原则不同 对会计事项予以确认和计量时所依据的规则即为会计原则,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对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予以规范。传统会计的核算原则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原则。但是笔者认为,环境会计原则除了具有以上原则外,还要遵循适用于环境会计所特有的会计原则。

2.3.1 社会性原则 此原则是要求企业在考虑业绩的时候必须站在社会会计的角度,因此,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充分揭示企业对环保的社会责任。

2.3.2 强制性原则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很难主动地披露完全的环境信息,但是环境事项的性质又关系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为了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国家应当颁布与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会计法规和制度,并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严格执行这些法规和制度。此外,在公布报表时必须全面公正的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污染损耗等情况,要求企业真正做到“谁收益,谁负担”。国家政策和法律要对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定予以约束,在对环境会计进行核算的时候要体现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要求。此外,通过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强制企业充分披露环境会计,在公布报表和提供会计信息时要求全面公正的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故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

2.4 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传统会计的理论体系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体系相对成熟,形成了通用的会计规范和统一的会计模式。环境会计发展至今才30多年的历史,虽然随着各国立法的加强,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以及环境会计的不断实践,环境会计逐渐趋于完善,趋于实用。但是关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各国还没有达成共识,从而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十分重要。总之,会计环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环境会计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会越来越大,环境会计也一定会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王朋才.账务处理程序改革初探[J].会计之友,2009(1).

②罗喜英.从环境会计看环境经营的有效性―以理光集团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参考文献:

[1]赵贺春.环境会计对象探究[J].财务与会计,2003.

[2].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第2篇

那么,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到底需要具备那些前提条件呢?所谓“前提”,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来的判断;②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会计前提”,按照葛家澍教授的解释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因而,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建立的前提,就是指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按照笔者的解释,它应该包括一般前提和特殊前提两个组成部分。

一、一般前提

一般前提,是指人力资源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范畴,仍然具有建立财务会计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即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也仅仅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报告问题。

2.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尽管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比企业其他任何资产的流动性都快,但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

3.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除了企业内部管理者特别注重人力资源信息外,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也十分关注其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源情况,他们不但要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力量,更要了解企业的职工人数、人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有关比例及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等等。为此,企业必须定期地将这些人力资源信息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

4.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中,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确认过程中,要运用货币单位对它的价值予以量化,即进行货币计量。会计的主要特征便是货币计量。会计的目的是将通常货币计量而得出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其使用者。如果人力资源能够用货币计价,自然会使会计人员将其信息很容易地反映给投资者。

二、特殊前提

人力资源会计尽管作为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有着财务会计的共同的一般前提,但作为一种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的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它还要具备一些特殊的前提条件。笔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是指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在理论上所作的一些假设,并通过假设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一番实证研究,从而为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若想真正建立,必须从理论上澄清以下问题:

1.资产观念的更新。根据会计上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在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之前,有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将人的价值金额化有损人的尊严。实际上必须弄清楚,对人力资源的计价,并不是对人的明码标价,只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这种能力所创造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它理所当然是会计主体的资产。更确切地说,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它包含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现金或其他经济利益的潜力。它在性质上类似于无形资产。

2.人力资源的价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变动。正如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不确定性是会计环境的基本特征。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新建议中,把不确定性的程度按概率进行划分,这是一种建立在主观估计基础之上的计量,它必须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未来价值收益。对人力资源未来收益的计量,就完善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的理论依据,从而也坚定了我们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信心。

3.人力资源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人力资源的货币性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源,对现在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和决策都是有用的。在人本管理时代,人是万物的核心,也是一切生产活动的中心。因此,我们不能仅把人力资源作为管理会计的内容,为企业内部提供其信息,而要把它作为对外报告的重要部分。对于现实和潜在投资者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才是最相关的。

4.人力资源应作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源内存于具体的某个人的身体,这个人自然地对其拥有所有权,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所拥有的。它在企业当中是作为债权,还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呢?由于企业中的员工与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也有重大影响,他不仅关心自己的薪水,也要关心企业的利润留成(特别是国有企业)。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人力资源应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5.作为企业资源的人的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人力资源的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格、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人不同于机器,有自己的情感、喜好,容易情绪化。企业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正是针对人力资源而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是人本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将不同管理方式下的人员经济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这是人力资源会计所特有的功能。

(二)实践前提

人力资源会计真正运用到实践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条件:

1.人力资源法制化。即:对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同时对其交换也要进行合法化规范。虽然从法律上讲,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人本身,但在职工受聘期间,其必须服从企业管理,企业对其拥有部分权利,即使用权。对于这一点,要在现行有关会计法规及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以确立人力资源会计的权威性。另外,资产是可以流动和交换的,对于这类交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予以支持,同时也要进行规范。

2.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作为自己的对象,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所无法表现的,而且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个人、组织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也非货币计量所能确定的。因而,人力资源会计除了运用精确的货币计量外,还可以运用非货币的模糊方法。对此,已有许多会计学者进行了研究。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这种计量在会计报告中的表现为:除了在报表中进行定量反映外,还要在文字说明中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3.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人力资源会计不仅管理着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来进行操作。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被公认为是财务会计的分支,但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它的核算方法要复杂,技术要求高。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模糊计量上,要使主观估计尽可能趋近于科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更要有较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关的知识。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将主要由资本、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和人才,知识和人才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转化必然带来会计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对会计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当前,会计面临的客观环境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1)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国际化,我国经济结构将产生主体多元化,那就是不仅有国营经济,还有中外合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这样一来,经济结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冲突将日益突出,竞争将日趋激烈;(2)金融市场化。由于金融市场化必然带来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资产将成为最重要的经营资产,金融市场将成为最有活力的市场;(3)市场信息化。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信息产品、信息市场,而且使任何经济都离不开信息。尤其是市场运行更不能离开信息;(4)人力资本化。伴随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财富创造者,人力已成为宝贵财富。但人力必须是具有知识的人力,所以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十分必要;(5)经营形式多样化。随着企业资本经营社会化、市场化,企业经营形式必然多样化,企业不得不在更大规模和更合理的结构上经营,为此,企业形式将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股份化推进,这就必然带来企业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即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的重大变革;(6)计算机网络化。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浪潮,任何单位和部门都将全面启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导致电子化、信息化,将促使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结构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我国会计自身的功能与结构如何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以物质和货币为对象,它所反映的资产内容狭窄、产权观念陈旧,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人才智力投入仅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或作为一项无形资产简单地予以反映,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经济时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但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应建立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体系,以充实填补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及空白。关于会计理论及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阐明如下:

1会计目标理论什么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企业的全新资本,作为关键性、主导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领域,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因此,会计目标应主要转为:关心企业人力资本拥有量及其能力的增长,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量的大小,体现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会计权益理论传统的权益理论有业益理论、企业主体理论、剩余权益理论等,所有这些权益理论都是建立在财务资本至上的理论基础上。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市价相对于财务资本的市价上升,原来以财务资本至上的地位要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所取代,这种变化改变着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地位关系。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也应纳入企业产权的主体范畴,对其所有者权益也应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3会计准则理论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规则。会计准则是随着会计反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了新的会计要素、新的核算内容,例如智能知识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对它们的会计处理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不能准确地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必须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产生新的会计要素和新的核算内容,需要制定出具体的会计准则,以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会计核算内容。例如人力资源价值如何确认、计量,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4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但这些前提条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必须作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四个假设。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日趋现代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传统的会计期间假设是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按月计算成本、编制报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会计期间可以划分得更小,会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告。计算机实时报告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使用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网络上直接获得最新的会计信息,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才能获得。因此,对会计期间的改革,应变定期为随期或实期,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动态地反映会计信息,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持续经营假设,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随时有破产、清算、兼并的可能。货币计量假设,单纯用货币计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希望能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有用的、非货币信息,如绩效评价仅仅靠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非货币计量。

5会计要素理论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核算内容必须进行科学的划分,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划分。传统会计确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投资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大要素。从传统会计来说,这六大要素符合传统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的人力资产、知识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构建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体系,仍然使用六个要素,但内容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体系,将企业人力资本纳入企业产权主体的范围,以形成完整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6会计平衡理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平衡公式应当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变化;二是恰当的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特征,根据这个内容,将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改为“资产=负债+投资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财务资产、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权益代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权益或共同的所有权益,包括股东权益、债权者权益、人力资本的权益和尚未明确主体的未定权益。

7会计核算理论当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后,随着会计平衡公式的改变,会计的基本内容也将发生变化,传统的会计概念、会计核算体系也将发生变化: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必然带来以下方面的变化:现行会计核算应从有形资产向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转移;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应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和社会资产转变;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应由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发展转化;在利益分配上应将由现在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知识分配,即按贡献大小和创造增值大小进行分配。

8会计资产确认理论资产的确认应以资产的本质特性来加以确认。传统会计所说的资产主要是财务资产,其表现形式是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但它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企业的人力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理所当然应作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体系中,企业资产应由财务资产、人力资产二部分组成。企业的财务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对于这部分财务资产的确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会计确认方法;人力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二大类,传统会计将知识资产会计淹没在无形资产核算中,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显著反映知识资产和技术经营”的要求,更体现不出知识资产的内涵。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必要把知识资产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块。人力资产就是将人力资源资本化为会计资产加以确认。人力资源作为资产加以确认的理由是:一是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源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二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虽然不是企业所拥有,但企业是可以控制的;三是资产是可以计量的,而人力资源具有可计量性的特征。因此,应对人力资源资本化,并作为会计资产加以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确认的范围应从货币信息扩展到非货币信息,应从确认过去延伸对未来的确认。

9会计资产计量理论传统会计中,资产的计量方法都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这种计量方法能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也能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人力资源也象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资本化的前提是商品化和市场化。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特性。在人力资源形成、使用和产出效益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比如人力资源投资、使用会发生投资成本、使用成本,人力资源使用后产生的效益,反映企业利润的增加,这些不仅可用货币计量,而且可按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反映人力资产当期的价值量。当期的价值量可反映当期所产出的效益,同时也是研究未来价值的基础。反映期的价值并不排斥未来价值,未来价值一般只能用于预测决策,不能用于核算,不能衡量当前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通过财务会计计量出来,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价值。

10会计资产记录理论由于传统会计记录的是货币与实物资产,记录的内容狭窄,人力资产价值没有记录反映出来,因而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会计记录理论要求,通过计量据以会计记录。会计记录必须符合真实、正确、完整的原则,这是加工和运用会计信息的前提条件。不完整的记录是不能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记录的内容、范围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以使会计记录内容完整无缺,特点是将长期没有反映的人力资产和知识资产价值正确地反映出来,以表明企业的人才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和技术成果。以资投资者、债权者以及有关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第4篇

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违纪违法行为等都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经济活动之外,仅依据核算单位报送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判定只能依据票据本身。由于会计人员远离预算单位经营管理的现场,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加上一个小组二、三个人要负责几十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账工作,每天都要面对成百上千张票据,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做深入研究。尽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三权”不变,但核算单位仍然消极地将所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责任推向会计核算中心。而融会计服务与会计监督一体的会计核算中心,由于不参与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不了解经济业务的实质,通常会陷入力所不及的尴尬局面。

2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在会计核算的监管中,只能识别票据的真伪,不能识别经济事项的真伪,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运输、劳务费等票据列支送礼、超标准吃喝招待、滥发奖金、公款旅游等不合规支出。中心即使发现了单位有以上违规列支的行为,但因缺少足够的证据,也很难处理,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一步深究。

3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外部监督得到加强,但单位财务内部牵制机制弱化现象令人担忧。单位财务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核算后,单位取消了会计,只设一名报账员,因此,单位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牵制机制消失。单位财务知情面缩小,负责人一支笔,财务变得更加不公开,不透明。虽然核算中心在记账时,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其置身单位外部,对单位经济业务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有些问题难以把关。

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若要予以解决应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监督职能的法规条例。

会计核算中心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有充分的法规条例依据,目前这方面地方性的法规条例是缺失的。比如,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的列支标准;对假发票如何界定,如何处理;单位职工加班费、福利发放等问题,都需要制定具体的规章条例。

二、细化部门预算支出,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支出标准报销列支各项费用。

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编制标准的调研,特别是对无标准的项目加紧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既要考虑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地区财力,切实发挥预算编制标准的指导作用。核算中心在办理报账业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支出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审核,超过列支标准的部分予以退回。

三、建立远程账务系统。

目前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原始凭证的整理、记账凭证的输入,及会计资料的打印、装订、保管方面。实现远程账务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的时间,从而大大减少工作量,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监督和预算管理工作。实施远程账务系统,单位到中心审核完原始凭证后,原始单据即可带回,报账员的输入工作可以在本单位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单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设置明细科目,有利于对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后期,中心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报账单,审核记账凭证,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预算单位和核算中心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可以使单位及时了解财务收支情况等,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

四、完善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岗位责任制、监督机构。对资金的申请、拨付,原始凭证的传递、审核,报账形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单位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会计核算前提条件范文第5篇

摘 要 公路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路管理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会计核算工作作为公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核心,加强当前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对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谈起,然后详细剖析了当前我国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进一步提出了新会计核算制度下公路事业单位加强其会计核算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 公路事业单位 新会计核算制度 措施 探究

一、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的影响

新会计核算制度的会计核算目标就是要实现公路事业单位的价值最大化,其中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中关于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告等具体准则,可以使公路事业单位充分披露并能客观的反映各单位的会计信息,对明确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

新会计核算制度在会计核算账户以及会计报表和部分会计处理流程上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新增加的金融工具确认与测量以及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准则为实现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核算制度强调各企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统一编制,这对当前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缺乏科学的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不统一等一系列会计报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尽管新会计核算制度在公路事业单位中已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在近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如何结合新会计核算制度有效提升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创新理论还没有提出,当前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还不容乐观,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就当前一些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来看,大多数的公路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都很难保证对制定的各项会计制度做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在会计核算凭证的失真,会计核算凭证不符合标准,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以及相应的会计核算报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缺乏健全的针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机制

当前多数公路事业单位的各项账簿和会计凭证并没有得到严格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不仅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机构,而且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在这样的状况下,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就比较容易出现大的漏洞。

(三)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低下

集成的会计核算信息化软件作为贯彻和执行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些软件的使用,可以充分保证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但是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公路事业单位很没能充分的意识到会计核算信息化软件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很多公路事业单位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的会计核算,其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低下是显而易见的。

三、新会计核算制度下公路事业单位加强会计核算的有效举措

(一)实现会计核的统一管理

为了实现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统一管理,相关的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集中的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将各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全部纳入其中,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现各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统一管理。

(二)完善会计核算监督和管理制度

就当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法规来看,尽管当前有不少针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奖惩措施,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所以进一步完善针对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的话,那些所谓的奖惩也只是空谈,不能得到最终的落实。

(三)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

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制度是实现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在实现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各项条款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新会计核算制度在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指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将公路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融入到其会计核算制度中去,实现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数据的一体化,来更好的促进其会计核算信息化水平的建设。

(四)加强会计核算人才队伍的建设

各公路事业单位要经常对其会计核算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来提高其业务能力,从而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各公路事业单位管理者在会计核算方面的相关知识培训,使其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了解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从而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结论: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为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公路事业单位滞后的会计核算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公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在结合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详细剖析当前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的各种弊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探究新会计核算制度下如何完善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来进一步加强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芳.公路事业单位用会计核算制度探析.会计之友.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