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资担保系统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只重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要求。因此,借助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随着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供应链在物流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资金流方面的发展却乏善可陈。然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一系列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出现,这些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而出现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其是由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按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程进行契约式的合作,合作成员按照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并以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为媒介以实现整个系统的运转。由此可见,供应链系统是按照产业链的逻辑进行运转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在整个流程中,资金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系统内的企业都需要在流程转化中实现自身对资金的需求,而如果这一需求无法实现,则整个系统便存在着无法正常运行的风险。
(二)资金约束供应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稀缺的,作为资源的等价物——资金也是稀缺的。在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上下游的配套企业的存在都是按照核心企业的要求来进行运转的。在实现核心企业需求的过程中,资金流保障各个流程节点的运转顺畅。但是由于供应链是按照系统的方式进行运转的,为了实现系统目标——生产或提供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保证供应链连接点的运转顺畅。即要保证各节点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不过在整个系统中的,由于参与主体众多,其资金实力千差万别。相比之下,除了核心企业资金约束问题可以忽略知网,其他各节点的资金供需的平衡的保障是有困难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是难以达到的。这便出现了有些节点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导致供应链出现资金缺口,即资金约束。
二、资金约束供应链的生成机理分析
供应链中某些节点出现资金约束是在所难免的。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加剧因素三个方面探寻。
(一)主体来源分析 我国供应链的参与成员,除核心企业外,上、下游配套企业几乎均为中小企业。因此,从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来源来看,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主要来自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原因主要:第一,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 中小企业的规模都相对较小、资金较为短缺。因此,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面对核心企业的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目标需求,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导致供应链出现资金约束。第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体现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与相对落后的金融制度之间的矛盾。
(二)生产运营过程的来源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因此,资金约束供应链从生产运营过程产生的来源看主要有3个方面: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由于生产经营活动是不间断的循环活动,使得资金的需求也具有同时性和重复性。从三个阶段所对应的资金占用情况来看,设备和原材料采购阶段,其资金需求主要来自于订单的预付账款支付;生产阶段,企业资金需求一方面来自原材料库存的维持,另一方面来自不断产生的产成品库存,即主要来自于库存仓储;销售阶段,资金占用主要是销售后产生的部分应收账款。因此,资金约束供应链来源,也可从企业经营过程的资金占用来分,主要来源于:发生在支付预付账款期间、库存仓储期间以及发生应收账款期间。
(三)加剧影响因素分析 对资金约束供应链的加剧影响因素主要从现金周转周期延长、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处于资金弱势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的合作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不得不时常面对核心企业对其在价格、付款/交货方式、账期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常常要面对供应商的付款时间缩短要求,即企业应付账款周转期缩短;要么面临客户对其的付款时间延长情形,即应收账款周转期相应延长;如果再有供货商发货延迟,链上的中小企业还将增加存货量,导致产品积压,又使得存货周转期延长。
(2)每天发货的延迟、机器设备的故障、订货的取消都将导致供应链上的存货数量急剧增加。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不断增加存货来对抗不确定性。如果将这种行为纳入更加广泛的供应链行列中考虑,会看到单个的最优存货行为会沿着产品的价值增值方向扩展,使得供应链的每个节点企业都保持较高的存货量,这样的结果是无论是生产、采购或销售环节都不得不加大存货资金的占用,从而加剧了供应链的资金约束。
此外,还有一些系统性因素如宏观经济周期、金融危机等,也会加重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系统融资构建架设计
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金融”。这种业务是为了解决一些弱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信用担保问题而推出的,可以有效克服企业缺乏核心资产产作为抵押、没有第三方机构作为担保等困难,能够解决上下游企业的一些融资难的问题。此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同实业企业的联系,促进银行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推陈出新,从总体上把握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金融解决资金约束难题的步骤为:第一步,银行根据所收集的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第二步,分析这些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情况,并且与银行现有的资金实力进行对比;第三步,考察企业的运作模式、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并给出分析报告;第四步,银行根据前三步的分析,提出一整套的融资服务。这种融资模式的好处在于,它能使金融机构站在供应链的高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防范了企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也通过分析企业的上下游关系找到了企业的信用担保,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没有第三方信用担保的问题。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系统融资构架是指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业务应用于供应链中,为资金约束供应链提供系统的融资解决方案。从资金约束供应链产生的主体来源和生产经营过程来源看,资金约束供应链主要产生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三个阶段。因此,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系统融资构架具体而言,就是运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创新产品,为供应链的主体融资需求主体——来自于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融资支持。
(一)供应商融资方案设计 供应商处于供应链上游。作为核心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厂商,供应商首先要针对核心企业的生产供应需求,采购相应的原材料或将采购的原材料加工成核心企业所需的零部件。这一过程中,供应商采购原材料需要支付预付账款,面对核心企业的强大需求,所需支付的预付账款有可能超过企业的自有资金;期间,还需要保留一部分资金应对原材料及不断产生的产成品库存(库存资金占用一般不少于4周);到销售阶段,又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账款在一般情况下,回款周期至少也在45天左右。这些资产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供应商的资产流动性,导致其产生流动资金缺口。如果能够将这部分资产周转起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
运用供应链金融提供的融资业务,对于这些资金短缺、又无法按传统方法进行融资的供应商,至少可以有两种融资模式作为资金短缺供应商的融资解决方案:一是将企业现有的库存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通仓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二是凭借自己在下游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的应收款,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融资。这样,供应商可同时获得两笔贷款,供应商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供应链的资金约束问题也迎刃而解。对于上游的供应商,还可以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利用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进行原材料采购通过融资供应商改变了资金供应和现金流结构,达到重组其原材料采购模式和库存管理模式。
(二)生产环节融资方案设计 供应链金融中最为主要的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运营中的长短期资金流特点规划合理的融资模式,比如根据企业的应收账款对其融资,根据企业的存货对其进行融资,根据企业的预付款对其进行融资。这些融资模式正好是基于供应链现金流缺口的存在区间而设计的,为生产运营融资构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企业卖出其存货从而获得现金,但是这期间还隔着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应收账款支付期间。为了解决此时产生的资金困难,此时的中小企业可采用基于应收账款管理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形式。由于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因此,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将此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将资产变现。同时,将要支付这种应收账款的企业要为这种融资进行担保,以降低银行所面对的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卖出存货获取现金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看做其存货期间。中小企业可以将存货当做信用担保进行融资。由于存货尚未出售,属于企业的资产,因此具有稳定的所有权,企业便可以此向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推而广之,不管企业处于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和生产期间,只要其存货稳定、上下游关系稳定,就可以采用利用存货进行融资这种形式。
支付预付账款期间发生在中小企业“发生预付账款”的生产时期。此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将预付账款当做抵押进行融资。在预付账款支付期间内,在供应链的下游的面向消费者的企业需要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支付一定的预付款,才能从供应商处得到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因此,企业在这段时间可以利用预付款所购货物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从银行获得分批付款分批提货的授信。
(三)供应链下游企业融资方案设计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是经销商一般而言,作为上游的核心企业为实现自己财务的经济性、季度销售指标,常常加快向经销商转移库存。为此,会对批量大的采购订单提供较好的优惠政策,如较高的商业折扣等来吸引经销商。因此,经销商为获得优惠的商业折扣不得不支付超过自有资金的大笔的预付账款,而经销商销售周期的长短又决定了资金回收的快慢。如此,从产品采购到销售资金回流之间经销商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现金流缺口。
对于资金不足的经销商,运用供应链金融,至少也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凭借自己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过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二是产品采购,可以采用仓单质押融资模式获得贷款进行采购。具体操作是将采购的货物交给物流企业仓储作为质押,在贷款期间中小企业分次偿还贷款,并获得相应的货物释放。这样,经销商也可同时获得两笔贷款,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经销商的资金不足问题。通过融资供应商改变了资金供应和现金流结构,达到重组其原材料采购模式和库存管理模式。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只针对特定的某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根据信用评级结论进行授信的运作模式。这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将银行引入了一个关注供应链上下游的全新融资系统之中。银行不再只关注中小企业本身的风险信用评级,而是关注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三个环节中资金流的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我国目前存在巨大的动产资产,可产生广阔的市场潜力,其别是动产资产占比高的中小企业,利用动产融资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中小企业数量已古到我国总数的99%,所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关系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金融仓储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预计,2017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19.44万亿元。在大体量动产融资市场需求刺激下,未来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与服务系统推广适用空间广阔。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突破,物联网动产监管技术与服务有望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橡胶塑料、农产品及纺织品、大宗散货等大宗商品在库、在途、产线的全链域监管,从而开创我国的物联网金融时代。
物联网金融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实现以物理动产为共同载体,驱动价值流在现实社会顺畅、高效流通,形成价值流、信息流和实体流融合驱动的金融系统。物联网金融的出现,将深远地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模式。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利用通信技术可以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联在一起,将用户端扩展到任何物品与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动产质押贷款业务,可以产生大量有效、直接的客观物理信息,不但能帮助银行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识别,也为银行业务中的风险管控提供了有力手段。
此外,客户、监管方等各方参与者也能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物理状态量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管质押动产的存续状态和变化。
国务院推出动产和权利担保在全国实行统一登记这一举措,核心目的在于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手段成为解决部分环节痛点的利器。其中,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金融机构动产融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动产融资正当其时。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决定从2021年1月1日起,对动产和权利担保在全国实行统一登记,原来由市场监管总局承担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登记和人民银行承担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以及存款单质押、融资租赁、保理等登记,改由人民银行统一承担,提供基于互联网的7×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提到:此前,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机构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担保融资的意愿,不利于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近几年,部分省市开展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试点,便利企业担保融资。试点中,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新增担保登记业务占比超过95%、融资金额占比超过80%。
可以看出,国务院推出动产和权利担保在全国实行统一登记这一举措,核心目的在于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笔者看来,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体现出了国家对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的决心,但政策并不是万能的,最终的落实还需要市场更大范围去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手段成为解决部分环节痛点的利器。其中,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金融机构动产融资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动产融资正当其时。
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白皮书》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
虽然规模已超过26万亿元,但小微企业依然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世界银行2018年的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中小微企业受信贷约束的数量占中小微企业总量的46%,也就是说有46%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借到钱或借到足够的钱。在中国,世界银行预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比重达到43.18%。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是优质的融资标的,不动产抵押融资风险较小。但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其不动产资产普遍不足,而动产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形态,尤其是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这些实物类动产。小微企业要想获得融资,其可抵押物有限,若能够将动产纳入抵押标的范畴,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五、供应链融资未来发展展望
以下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第一,国内物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第二,中国的诚信机制建立仍需一定时间。在诚信机制的不完善、而融资却供需双方两旺等因素决定下,预示着供应链融资方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银行的操作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安全的考虑,会有针对性使用不同的融资方案;第四,我国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大家上午好!
今天,山东中小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隆重开幕了,论坛主题是“应对金融危机,赢跑2009——危机下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之道”。应该说,国内知名经济专家、信息化资深专家,中小企业系统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各市县分网和部分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的负责人共聚济南,表彰先进,交流经验,研究分析中小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非常契合目前的形势,对于实现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代表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对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用友公司对我省中小个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近期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很多严峻挑战,未来一个时期,可能是明年上半年危机的影响还会扩大。如何坚定信心,划危机为机遇,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当前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008年,在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山东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的三大平台成效明显。一是及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稳定持续发展的工作部署,指导中小企业准确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实现科学发展。同时,国家、部委、省内的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及时反映了省办、各市县区的工作亮点和进展情况,总结推广了部分企业应对危机的好经验,使各地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和广大中小企业可以迅速地了解借鉴好的方法和做法。截止目前共信息10436条。二是加强了担保、法律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校企协作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阵地。三是为了方便企业信息的查询和,对原来的会员注册、资助建站、供求信息、产品展台、人才招聘系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根据企业需求,增加了企业商铺和广告自助系统,使各种商务服务更加人性化,吸引了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用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一年来商务平台共各种商务信息77万多条,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
二、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已建成了132个市县分网,一个以省网为龙头,市县分网为基础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并建立了一支以市县分网信息员为核心、企业信息员为根基的信息服务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业绩突出的市、县分网及优秀信息员。服务面扩大到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镇、优秀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咨询等中小企业需求的领域。从三个季度的考核情况看分网共信息151836条,在各自的区域内真正发挥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化。一是联合“用友集团”开展了“用友杯”2008年度山东省中小企业优秀网站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了我省中小企业网上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了企业对网站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促进了全省中小企业网站的建设及运用,推动了全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二是依托中企动力和26个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与咨询活动。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行业和需求梯次不同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指导。先后为3748家企业7025人进行了信息化培训与咨询,为532家企业提供了网络、系统集成、企业管理软件等层面信息化综合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山东网通联合开展“成长从改善管理入手,百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针对微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的信息化需求,与山东网通公司合作构建多功能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宽带商务平台ASP产品解决方案。
各位来宾、同志们:
08年即将过去,09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紧密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努力拓展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加大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针对当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主要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大型IT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成长,从改善管理入手”——“百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倡导,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的服务功能,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的服务作用,建立更多的基层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问题。
三是加强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选择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做标杆,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企业间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交流,对成功的案例加以推广,增强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信心与主动性。
四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在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信息化的应用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与重组,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办公和客户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
五是开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开发、信息化服务的融资支持,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资金制约问题。
六是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机制的建立、培训工程推动,加快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活动的开展。要特别加强对中小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继续整合资源,坚持每年为1万家中小企业进行免费培训,在重点行业开展实用管理软件的推广性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银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