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引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

1.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1.1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与他们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潜力。

1.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按照工作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施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1.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框架,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4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5以工作实施为起点。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施过程,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定的转换,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施相对应。我们应让学生清淅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学,怎么写得更好。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明显提高,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2.1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

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

2.2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二个因素。

2.2.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2.2课程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中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2.3关于职业能力定位。

2.3.1专业能力

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知识。

2.3.2方法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2.3.3社会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团队意识等。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也是基本的发展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关键能力(或职业迁移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为校重点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自2006年底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指导思想为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为基于工作过程方法。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实践,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人才培养方案更为优化合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建筑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改革效果明显。

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标准专家论证定案。

3.1职业岗位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基础。

在进行课程开发之前,我们一方面进行行业调研,广泛走访大、中、小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审计事务所等单位,摸清建筑市场适合我校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等情况(见表一)。同时对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设想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规划。

3.2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行业专家(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管理人员、行业协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干老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三方面的人士召开论证会,分别对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岗位进行真实、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进而提炼出岗位能力,综合形成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见图一),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作好了前期铺垫。

3.3组织课程结构分析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的核心。

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结构(见图二)的构建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根据工作项目转化为项目课程的相关原则,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门类、顺序,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

3.4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我们从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本省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施工员和质检员,扩展的岗位群是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试验员等。由此,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确定。

专业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见图三)。

第一阶段: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一、二学年。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强化培养阶段,主要在第三、四学年。

第三阶段:专业能力综合提高阶段,主要在第五学年。

其中,专业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作为前序专业体验课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考察、报告或新技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实施。前两个阶段的课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为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做好技术准备。第三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各种施工项目管理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包括:项目管理、工程质量检验、招投标、工程审计等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4]谢日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计划制定研究.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现场经验,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进而把该课程构建为建筑工程类的精品课程。

1.1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迅速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所脱节,同时参观实习环节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实习现场有限。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弊端。

1.2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社会背景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的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

1.3研究意义

从企业调查得知,多数企业近几年建筑工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数成增长态势。究其原因:现在我国正在高速发展大力搞建设,从大体方面讲,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比较好。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技术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建设目标

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积极主动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双德育人、双纲导教、双堂施教、双师执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2.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人才引进、院校进修、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及互兼互聘等途径,经过两年的重点培育,形成一支由3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15名“双师”素质教师和10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2.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在企业设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2.4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目标

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定期进行座谈交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走访等措施,为教学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

2.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有效发展国家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以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各类培训达200人次/年以上。

3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3.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思路

参照施工员、测量工、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及造价员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外)比例大于教学总课时的60%。

3.1.2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案

(1)研究课程目标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关键岗位,制订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开发职业能力要求表。

(2)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制定课程内容与结构

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对施工知识和施工技能的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洽到教学全过程中。召开现场专家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在现场应用有一定规模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力量编写新技术、新工艺的讲义,拍摄新技术、新工艺的音像资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与现场专家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开会研讨,构建以施工员岗位建筑施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表1: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3)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确定合适的教学手段

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可行性,充分考虑关键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从院校实际出发,结合政府财政支持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其它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授课计划,使建设思路落实到每一教学课时。

3.1.3按规划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1)建设具有专业和地域特色的课程教材与指导书

2014年底,计划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和教学指导书。

(2)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建设

根据在校生人数计划年内完成并上网的教学资源有:课程大纲(含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评价方案)、实习指导书、主要工种施工录像(购置)、施工技术动画演示、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等。

3.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按照“双证、双岗、双向”的三双原则,建设一支整体实力强,教学水平高,在全国同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三年的建设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增加10名专任教师,再增聘10名企业兼职教师,使教学团队达到35人,专兼职教师的人数比达到1.3: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

3.3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企联合、中高职衔接、分段递进式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着立足教学、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原则,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建设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定位,并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使之成为系统性强、环境真实,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基地。

表2:实训项目一览表

4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精心设计项目载体和训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建筑施工技术”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通过我院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德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 中高职 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任何一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另外,课程模块都应该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衔接课程与岗位的衔接,做到所培养出的人才是能够胜任企业所设岗位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 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 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 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3)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要求。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衔接又是其基础。如何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不仅关系到中职与高职教育专业内部衔接的顺利实现,也切实关系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要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整合区域内行业、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层次结构,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职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熟练的一线工人和初中级人才。高职生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上要比中职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掌握专业领域基本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内同时开办中职。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成败。我院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从事建筑工程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需要,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事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不同和职业能力水平要求的差异。

二、课程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

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根据中高职建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中高职课程标准之间的接口,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中职学生学完相关的中职基础课程后又去读高职,只需要追加学习高职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获得整个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的职业课程内容,而且还扩大和深化了课程内容,真正整合了中高职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的内容重复及掉链的问题。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能力与课程衔接体系,中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与技术人员,大专主要培养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人员。中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大专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中专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量计价、建筑CAD绘图等;大专的核心课程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建筑设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中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测量放线工(中级工)等;大专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从培养方向到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再到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要求,都是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

四、教材编写的衔接

编写中高职校本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学情,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中高职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中高职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为目的形成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突出职业实践活动,穿插各类图片、表格、工艺流程图,增强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入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将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到教材中去,体现岗位的针对性。教师编写中高职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删减,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实现中高职人才目标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