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8日

一、引言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美德等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丁香乾和石硕针对现代项目风险管理体现出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特点,对层次分析法这一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针对项目风险评估中多指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张琴和陈柳钦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整合型避险工具;二是具体案例应用研究。YANG Lan-rong和ZHANG Jin-long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了一个基于案例的系统来帮助管理人员识别风险因素以及相对应的风险。殷虹和李新仲通过福建液化天然气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案例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论展开,缺乏理论架构的创新。为此,本文将结合管理学基本知识,特别是从管理职能发挥的角度,丰富风险管理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科研项目的基本研究过程展开具体的研究。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项目当中,从工程项目到科研项目都离不开风险管理,这与风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以往风险研究的认识,我们认为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风险是客观上普遍存在的。风险是否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论管理者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都不会改变风险存在的事实。而且,由于各种不同的诱发因素使得风险隐藏在各个方面。虽然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收益,但是许多风险会对项目造成损失,因而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必要展开风险管理。

第二,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偶然性。风险的发生并无规律可循,相反却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和处理风险的经验会有利于对未来风险的应对,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将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险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许在极其相似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风险,或者是该情景下有时会发生风险,有时却又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涉及到风险发生的几率问题,该问题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风险是难以捉摸的客观事实,并且普遍存在,而且是多变的、无规律的,正因为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在进行任何项目时,都有必要相应的进行风险管理。

三、基于科研项目基本程序的风险管理

本文将立足于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需要掌握关于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科研项目的一般研究程序,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第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通过图书文献资料的积累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启发形成研究设想,进而确定相关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假设的形成。在研究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

第三,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为了检验假设而制定的具体而精确的指导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界定研究对象的大体选择范围和抽样方法,并且确定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四,选取相应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设计中确定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抽样的方法,抽取具体的研究对象。

第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之分,一手资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直接收集而来的数据或是自身的经验;二手资料则是通过查阅已有资料获得的别人的收集的数据或别人的经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研究假设中确定的分析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推断,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研究结果的形成。研究结果一般以研究报告或者是研究产品的形式呈现。

另外,研究项目一般具有时间有限、资金有限、知识性和技术性强、项目组成员固定,并且都是知识工作者进行的特点。

四、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都将风险管理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指依据项目的前提和规划等信息,通过分析相关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考察,从而发现风险,并且了解风险的类型,如自然风险或人为风险等。

第二,风险评价和估计。风险的评价和估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风险的评价,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风险处理费用、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带来的社会费用等进行分析,依据风险处理费用最小化等原则,通过SAVE法和AHP法进行定量定性评价。风险估计则是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主要采取历史资料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开展。

第三,风险处理。风险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通过预控方案、应急方案等进行风险损失控制,以及风险的分离、分散和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风险的自留,即由项目自身承担风险。

第四,风险监督。相应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估计、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五、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组织

结合以往学者的风险管理过程,同时结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管理的各项职能展开对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分析。风险管理是管理的一种具体运用,但只要是管理就是对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发挥,并且将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阶段当中,从这一角度,我们将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the scale of various proj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geology is increasing and the scale of main body of the geological wor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arge. More complex issues have called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engineers. To this end,the author makes exploratory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eaning,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basic content,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etc.

关键词: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Key words: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P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048-01

1地质工程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在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地质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体及其改造结果的评估。从工程实践看,地质工程问题可抽象地概括为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地质工程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有三维结构特征。每一阶段都要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

可见,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要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因此可将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1]。

2.2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2]①项目参与方比较多,如业主、设计方、项目承包方(总承包方、专业分包方、劳务承包方等)、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需面对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工程风险和因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发的各种管理风险,认真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②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其风险具有潜伏期和活动期两大基本特征,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③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对地质体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预测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其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出现地质条件突变并有可能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时,积极与项目参与各方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将工程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水平。④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⑤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3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①风险分析。②风险辨识。③风险估计。④风险评价。⑤风险评估。⑥风险控制。

4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①经济性原则。②满意性与环境协调性原则。③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④社会责任感。

5我国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5.1 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①现有工程保险制度下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1]。a.在我国,工程保险作为一项新制度,工程界、金融界以及有关部门,仍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或是认为实行工程保险将加大工程成本而得不偿失。b.当前,我国推行的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的保险制度下保险人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只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②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缺乏公正、独立性。b.先天不足,无法弥补。c.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③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b.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c.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5.2 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及建议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将风险进行有效的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①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②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③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地质工程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形成,因此它不是孤立出现,同时继承了古代文明,今后进一步发展也不可能孤立。地质工程要以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地质体为中心来组织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和施工,并进行施工与运行的监测,对地质工程环境条件的质量全面负责。因此,它要以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水文地质学、岩土综合试验、工程结构设计、工施监测与监理等方面的理论为墓础,依靠它们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地质工程又属于技术科学,是一种应用技术,因此其进一步发展也需依赖有关技术学科和工艺的进步;地质工程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这又要求和工程管理学、经营学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1]郑海中,彭振斌.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8):136-142.

[2]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105-5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

全面风险管理是目前风险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它是一种站在整个公司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方式,我们平时见到的公司风险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体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比如,一个保险公司可能会面对由需求变化、利率变化、资产价格变化等带来的种种不同风险,最终对公司产生影响的不是某一种风险,而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公司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组织结构体系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和证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整个机构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ERM 要求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各种风险所涉及的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利率、汇率、股票、期权等)以及承担具体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风险管理。第二类是基于风险决策因素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从风险决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从系统决策的角度出发,引入风险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这三个因素包括概率(Probability)、价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谋求三要素(3P’S)的最优均衡。目前TRM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建立如此庞大而复杂的TRM系统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对TRM理论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现实可操作性,本文所讲的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ERM。

一、全面风险管理经典文献回顾

(一)国内(中文)文献回顾。陈秉正(2003)在其著作《整体化公司风险管理》中论述了风险管理概念的演进、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各种策略,并对整体化风险管理进行了展望。文章主要是融合了Shimpi(2001)的《整合性公司风险管理》和Doherty(2003)的《整体化风险管理》两本风险管理巨著的精华,论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阳(2006)《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一书从金融机构的风险角色分析入手,归纳了风险的概念和性质,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论述了现代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现代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该书的特色在于对风险角色的分析和风险、风险管理概念的归纳,但作者只是提出了现代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构建,并没有关于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和风险管理框架的具体应用。(美)尼尔・多尔蒂(Doherty, Neil. A.,2003)《综合风险管理――控制公司风险的技术与策略》,这本由陈秉正,王在2005年翻译的风险管理著作认为随着近年来衍生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以及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保险市场开始重视在保单内容的设计上将可保风险与财务风险相结合,因此,当前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反映公司的理财能力和增加公司的价值。整合型风险管理是结合保险与金融工程技术,利用创新性避险工具来管理公司的风险,包括可保风险(Insurable Risk)、财务风险、营运性风险和事业风险(Business Risk)。Doherty, Neil. A.还认为考察风险的成本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对风险的成本做了深入分析,并考察了容易产生风险成本的公司结构特征,指出改变公司的结构特征同规避风险一样属于重要的风险管理策略。该书对如何利用简单的和复杂的财务杠杆对风险进行管理,包括应急性融资工具的分析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是一个创新,增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赖志仁(1999)在《风险管理与全球保险之未来趋势》一文中论述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产业间的合并和企业并购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保险、银行、共同基金、资本市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金融商品之间的差异性变小,替代性变强。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能继续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而应该从公司整体的视角上开发一种综合的风险处理方法。该文章还指出多种避嫌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会成为未来的潮流,但并没有具体说明企业应该如何整合这些避险工具来处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潘国臣等完成的文章《整合风险管理与会司价值》(2006)指出,新兴风险管理工具有资产避险、负债避险和权益避险三种,这三种避险工具的价格分别为、和,并且三者的关系是>> 。如果采取避险措施之前的资产与负债额分别为与,则在资本结构已经是最优的假设下,采用负债型避险方式对资本结构的冲击是最小的,其次是权益型避险方式,而资本型避险方式对资本结构的冲击是最大的。若是分析损失后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则单纯使用资产型或负债型避险工具都是不利的,应该综合运用多种避险工具。但文章并没有就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二)国外文献回顾。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研究部在其著名期刊《Sigma,No3/2005》发表了《产险业资本承保与价值创造的实践》①一文,该文章指出:影响产物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因素是投资活动与承保风险的组合。而公司价值比较高的产险公司的承保利润波动较小,这些公司都有较好的风险选择、风险分散与再保险安排,或者使用了创新的风险转移技术。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验证了风险管理提升公司价值的重要作用。Shimpi(2001)年的著作《整合性公司风险管理》中提到:风险就像一头大象,传统的风险管理就像盲人摸象,“虽然每个人都摸对了一部分,但总体上来讲还是错的”。书中对于传统个别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整合型风险管理做了比较,其中包括: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与保险;财务长与风险管理人;众多个别风险与整合风险;众多个别市场与整合的市场。并对整合前后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了论述。该书与Doherty(2003)②的著作是学术界公认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最经典的两本著作,两本书的着重点不同,内容各有千秋。Doherty(2003)主要论述了各种创新型避险工具的运作与风险分析。Meulbroek(2002)在其论文“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强调现代风险管理的观念不应该局限在可保风险暴露单位上,而应该关注会影响公司价值的所有风险,包括营运风险、法律责任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税收负担风险、监管及合规风险等。并提出了处理风险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修正公司的营运方式;二是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三是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产品)。以此来适应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变化。Meulbroek认为应该用最具成效的方法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使企业在遭受不可预测的意外损失时,可以及时获得融资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进一步发展。Culp(2002)的两篇文章认为,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本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但长久以来的公司财务处理方法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管理,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损失了管理的效率。Culp建议公司应该采用整体化风险管理,利用创新型金融避险工具来管理风险对企业内部的现金流、盈余与资产负债表的不利影响,并避免非预期损失事件实际发生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巨大的冲击。

二、全面风险管理产生的基础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是在图1所示的三个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涉及保险、财务套期保值、投融资、杠杆管理、薪酬设计甚至税收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③

首先是风险管理与保险理论的发展。风险管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管理“可保风险”而出现的。Robert Mehr和Bob Hedhes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可保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之后,可保风险管理又有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有限风险计划;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捆绑式保障保单,这种保单不仅包括传统的可保风险(财产和责任风险),还包括财务风险(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而打破了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障碍。

其次是衍生产品市场和金融工程理论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创新高速发展的时期,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柯威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夏普和罗斯创立的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布莱克和舒尔茨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衍生产品和金融工程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风险管理用于套期保值的工具,还为公司其他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了方便。公司不仅可用衍生产品对特定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还可以将衍生产品嵌入到公司的负债和权益里。而新近发行的巨灾债券和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RT)则是直接出于风险管理的目的而出现的。

再次是公司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风险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1976年David Cummings通过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说明了公司是如何通过对风险进行保险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Mayers和Smith(1983)又基于风险给公司带来的摩擦成本,提出了更新的公司风险管理理论(关于风险的成本,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有详细的论述),即风险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可以使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增加公司价值的过程。针对风险的成本解释, Doherty Neil A.(1985)又提出了管理风险的“对偶策略”,即公司既可以通过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或组织结构、改变杠杆作用的方式来减少风险的交易成本。

三、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这里主要介绍美国COSO委员会和GARP组织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一)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①。COSO全称为“发起机构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它是一个自愿性质的私营机构,致力于通过商业伦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来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正式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目前已受到国际企业界、金融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全面风险管理给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之中,目的是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于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称REM框架)力求实现以下四种类型的目标: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企业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来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企业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这八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企业风险管理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曾经有效的风险应对方式可能会失灵,控制活动可能会变得无效或不再被执行,企业的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等。面对这些变化,管理者需要通过控制手段,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监控可以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ERM框架有如图2所示的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开展风险管理活动。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二)GARP全面风险管理框架②。GARP(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在英国老牌巴林银行倒闭、全球风险重要性开始凸现的背景下由风险专业人士倡议产生的专业组织。GARP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所要做的是了解从金融机构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风险同时去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因而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该组织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模组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如图3所示)。

GARP认为,风险管理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 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这样可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 建立风险管理过程,这个过程要便于公司组织内部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实施,并能主动支持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 (3) 通过在组织人员指导和风险行为的支持系统之间的合理安排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4) 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理性和动态的划分,合理地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 建立一个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这个系统要透明、可信、及时,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以及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强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企业风险承受的能力,满足顾客要求和增加股东收益。GARP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模组协调合作,共同负责完成以上六项风险管理任务。实际上GARP方案与COSO的ERM框架并无实质区别,GARP方案囊括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并做了重新组合,更进一步来说,策略是中心,风险管理基础设施、过程和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三大平台。

四、全面风险管理的四种基本策略①

全面风险管理策略针对的不是单个风险,而是整个公司的风险剩余,它包括下面四个基本策略。不论风险的来源如何,也不管风险是增加了税收成本还是财务困境成本,只要风险对公司价值产生了影响就可以使用这四种风险管理策略来管理风险。

(一)资产规避策略。“资产规避”可以定义为用一项资产为其他资产所存在的风险提供规避。资产规避策略的思想是:一个包括了基础资产和规避资产的投资组合可以有很小的风险甚至没有风险。比如投资组合F,一定量的资金$被投资于两项资产。第一项是基础资产,每投入的一美元的回报为AB;第二项资产,即规避资产,每一美元的回报为AH。资金$按{1h}分配于两项资产,并且两项资产的相关系数ρBH为负,在接近-1的极限时规避效果最好。

资产规避:F= $(AB+hAH) 0>ρBH≥-1(1)

如果ρBH=-1,则存在某个规避率h*使得投资组合不存在风险,此时COV{ $(AB+hAH) }=0。

再保险保单是保险人采用的一种传统的资产规避形式。新型的资产规避工具是巨灾期权,巨灾期权是根据保险公司所要求的指数价值而制定的期权,当指数达到预先设定的指数值(执行价格)时,保险公司就可以获得一笔支付报酬。资产避险核心思想是当基础资产遭到损失时可以通过另一项资产的获取来弥补,当然中间涉及规避费用的问题(再保险保费或期权价格)。

(二)负债规避策略。与资产规避策略不同,负债规避是在资产负债表的相反方面实现的,即用一种负债的免除来弥补基础资产的损失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样,投资组合包括的就不是规避资产,而是基础资产和规避负债的组合。

负债规避:F= $(AB-hLH ) 0

如果ρBH=1,则存在某个h使得投资组合不存在风险,即COV{$(AB-hLH )}=0。许多新型的风险管理策略,如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股票期权和巨灾债券都属于负债规避。

(三)股权规避策略。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避免风险带来的各项成本,保值公司对突然损失的融资能力和对投资机会的筹资能力。除了获得外部资本注入和借债,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达到这些目的,那就是损失后的股权融资。当损失事件发生后,公司为损失或投资机会筹措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资金使用的成本取决于损失事件的严重程度、公司的特许价值以及当时金融市场的环境,而公司所关心的一是资金需求数量和成本,二是损失后的杠杆水平。股权融资可以满足筹资需要,而且不会增加杠杆率。虽然债务融资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会增加杠杆率①。当一个公司现有的流动资产无力支付投机性损失(流动性危机),而公司其实还具有一定数量的特许价值,这时候采取的资本调整措施实质上是特许价值的一种变现。

股权规避策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的损失后权益融资。这种策略的一个特征就是新的权益资本的可发行价格会由于损失而降低。第二个策略是保险人购买其自己股票的一个看跌期权,这个期权可以在预定规模的损失发生后被执行。这些新的工具已经在市场上发行的“巨灾看跌期权”中被使用。

(四)杠杆调节策略。风险的成本可以通过降低风险或减少风险的交易成本两种方式降低,这是新型风险管理的“对偶性”特征,也是我们进行风险管理策略时考虑问题的两个基本方向。其中减少交易成本的策略可以叫做风险调整策略,而对杠杆率的控制是最重要的风险调整策略,它可以用于降低任何风险来源导致的风险成本,是典型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杠杆调节策略可以用来处理财务困境成本,贷款人和剩余权利要求者之间成本等。此外,如果发生了突然的损失,公司将发现由于杠杆率的降低使得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处于有利的位置,或者对已破坏资产进行重购,或者对新方案进行融资都变得相对容易。

杠杆调节策略顾名思义是对公司财务杠杆水平的调节,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都属于杠杆调节的范畴,只是由于近年来风险管理领域的创新都集中在新型规避工具的使用上,这些新型工具又都属于股权或负债型避险工具,所以把这两种工具单独拿出来介绍以示重视。除了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杠杆调节策略涵盖的内容还很多,比如红利政策的制定、债务和权益间的转换等,这属于更广泛的公司财务管理的领域。

参考文献:

[1]Culp, C.L., (2002, Spring), Contingent Capital: Integrated Financing and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Culp, C.L., (2002, Winter), Th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 Decade ofInnovations in Proces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Doherty, N.A.,(2003).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4]Meulbroek,L.K.,(2002).A Senior Manager’s Guide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Shapiro,Alan C.andSheridanTitman(1985).“An Intergrated Approach to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3,#2,41-56.

[6]Shelor,Roger M.,Dwight C. Anderson and Mark L. Cross(1992).“Gaining from Loss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 Stock Pr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1989 California Earthquake”,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5,476-488.

[7]Shimpi,P.A.,(2001).Integrating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NY:Texere LLc.

[8]陈秉正.整体化公司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3.

[9](美)尼尔・多尔蒂著.陈秉正、王译.综合风险管理―控制公司风险的技术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1]潘国臣等.整合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J].保险研究,2006,(9).

[12]赖志仁.风险管理与全球保险之未来趋势[J].风险管理学报,1999,(2).

[13]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