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的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我国高校所实行的体育教育改革缺乏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些理论上的缺陷使得我国实行的体育教育改革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不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例如,对国外一些体育教育理念的盲目引进,牵强附会,没有对这些教育理念进行辩证的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而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思维混乱;再比如,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育术语不加辩证的应用于体育教育之中,断章取义,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紊乱。这些都是没有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没有尊重中国的国情所造成的。这些理论的引入不仅无法指导实践,还大大的影响了教育改革进程的发展。
2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
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已经位列体育大国的行列,但在群众体育方面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这与我国多年来对竞技体育的重视要多于群众体育、“金牌至上”的目标不无关系。这也体现在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中,一些容易出成绩的竞技运动项目更多的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扶植,而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则被忽视了很多。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从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为出发点,而在科研工作方面,也多是选择竞技体育项目进行攻关,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为了多出成绩,多加学分而更重视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而群众体育项目基本上在高校中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严重不利于具有广泛基础的群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3教育师资及教学投入方面的不合理
首先是一些体育教师的学历较低,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师的学历比例要低于其他学科的学历比例,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思想陈旧,顽固僵化,还固守着传统的教材教法不肯改变,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对体育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预期,一些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较为落后,其安全性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4.1理论要源于实际又要高于实际
一些理论的行程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理论的研究、引进与应用都离不开现在正在进行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理论的的引进不能盲目而随意,要理性的对待那些新的理论,有选择的、系统的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但也要注意不要认为新的理论都是不好的或者都是好的,从而盲目的引入或者盲目的拒绝,而是要学会用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应用到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
4.2重视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
教育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本身要对群众体育进行重视。群众体育具有广泛的基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职能部门要大力推动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对群众体育项目进行学习研究,以达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结果。
4.3增大教育师资及设施的投入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改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趋于完善。作为大学教育重要领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尤其是面对当下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淡薄,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冲击,使得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
一、明确的职业定位
1.明确的发展定位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大学语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在学校开设大学语文及相关课程,有的将大学语为全院的必修课来开设,这种观念上的定位已经初显成效,但简单地开设课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在很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效果令人尴尬。如课时的保障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时保持在30课时左右,甚至有的只有区区20左右,众所周知,大学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设计口语训练、写作技能、广泛阅读等多方面,30课时之内也只能是泛泛地了解,还谈不上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更不用说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还如教学资料的运用问题,有的院校一直没有自己的教学资料档案,有的结合自身特点编写了教材,但体例老套;还如由于师资队伍不健全,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有很多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很难完全地发挥其引导作用。
技术技能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树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观念,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载体,在课堂中,师生通过心灵交流,将人文精神真实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久而久之影响到学生的精神气质,达到塑造学生精神品格和生命意识的目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由于大学语文课程与生俱来的文化精神特性,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展多样化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思路,在保证知识教育得到实现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到高远博大的文化精神,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方式。首先,从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历中汲取高贵的精神操守,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教学中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将引导其参与思考社会生活中美感。再者,在教学中师生的融洽交流也将对其产生与人为乐的交际习惯。诸如此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
2.大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生产
教学活动也是一个不断有产出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也许不是一个具体的技能,但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伴随其一生,所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就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手段中的最基础一环。因此,大学语文课堂将不再是过去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而是适时地走到课堂外,接触各式各样的生活环境,参与社团、协会等组织,锻炼与人交际交流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也是现在学生急切的想学到的生存技能,学习氛围上的保证。可以说,大学语文也可以成为有产出有实践的生产性活动,真正的与社会接轨,真正形成课程教学的“大语文”观念。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了关键。
二、教改途径的多样化
1.拓展思路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复杂,招生又是文理兼有,很多时候同一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认识都大不一样,就大学语文来说,应注意三方面:第一,拓宽学生选课余地,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和通识课、基础课和拓展课等等,进行合理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课程。如文秘专业学生除了选择秘书实务、秘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核心课程之外,有足够的空间选择口才训练、文学鉴赏、中国文化等课程。第二,拓宽课堂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作业或练习,来完成课内的任务,而不是课内任务满堂彩,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在大学校园里,丰富的校园生活其实就是锻炼学生素质的最佳环境。第三,建立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学生能有机会与老师近距离接触,而不是被课堂上的“第四堵墙”隔断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2.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大学生的心智比较健全,也正处于情感十分丰富的阶段。大学语文的情感蕴含特别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探讨情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思考人生的积极性,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饱含着激情、思想和生活情趣,他们就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如在讲孝道为先这篇文时,我就尝试让学生在当堂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很多学生都愿意做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边打电话一边哭,他们真的入戏了,周围的同学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孝道是什么?就是你愿意把对父母的爱说出来,让他们心里暖融融的。
学生的情感有时也不太稳定,经常能看到神情木然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所以在讲到人生如诗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会事先和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情况后,设定一个场景,由别的同学引起话题,逐渐开导他,必要的时候让他自己也来谈一谈想法,通过这种体验式的交流,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能在一点一滴的生活体验中放松心情,我想也是一个不错的收获。体验生活不是简单重复生活场景,而是调动学生思考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这对他们学习专业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提倡个性写作
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十分认真,可谓一身本领,但人总是要交流的,知识技能也需要互动,技术技能最重要转化为生产力,怎么转化?那就需要表达。由于母语环境受到很大冲击,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滑,有的甚至起码的书信都难以执笔。因此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都予以了很多重视。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代表着学院的形象,他们要经常的使用到工作报告、竞聘演讲、合同协议书等各类文书写作,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很难有所建树。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还承当着一个重要义务,即为了配合专业和技能的发展,专业相关的文书写作必须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建立大学语文课程QQ群,有些课堂作业可以布置在网络上完成,学生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上传到群空间中,相互交流,自由的写作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享受。
4.引进地方特色
由于经济社会的区域化特征,高职院校课程也应体现出地方特色,大学语文课程必须要适应地方文化环境,地方历史人文精神和自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大学语文课堂中十分必要的素材,她对学生能够心灵的启迪、视野的开阔作用不可小觑。“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如包头市的各大高校,因为地处敕勒川文化区的中心,课程设置中很多都考虑到了地方民俗文化的渗透。我所在的文秘、文管、民族预科等专业都开设了草原文化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形成了有机的布局,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机体中意义重大。
【摘要】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角度看,其语文教学应处于无容置疑的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然而现实发展中很多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语文教育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有边缘化趋势,不仅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同计算机等专业课比较也不具备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均大量挤占语文教学时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问题入手,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94-02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概述
当前,文化底蕴缺乏现象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已经逐步得到认识,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问题的相关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很多地区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等课程,其宗旨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其个人文化素质。然而受到高职院校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就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思想重视程度、师资力量分配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还不够得力,收效也不够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技能强素质差的尴尬境遇。
2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比较模糊:在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相应体系中,对于高职大学语文尚缺乏比较明确的定位。各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也不够统一,课程的开设的随意性较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高职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哟啊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而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总课时数少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英语等基础课以及专业科的情况下,语文课往往是减之又减,部分高职院校甚至直接将大学语文课砍掉,而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每周也仅有是象征性的两学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选修课和讲座方式进行处理,大学语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往往很难达到。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也在逐步丧失。这种现象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定位缺失的直接反应,也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认识的一些误区。
2.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量存在严重不足:课时量可以直接反应对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中通常也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最具培养目标的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占有最多的课时。从某种方面甚至可以说,课时的多少,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个学校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均是选修课,课时更是非常少。这种现象似乎可以给学生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就是大学语文课程已经不再重要。加之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造成选修大学语文课的学生人数很少。压缩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从短期看,似乎节约了一些教学资源,但从培养人才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长期角度上看,是不可取的。
2.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资料相对缺乏: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资料情况十分缺乏。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的更多空间留给了科学类、技术类的书籍。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文学类书籍较少,少量的文学书籍在时间上也十分陈旧,往往仅能满足那些文学爱好者业余的消遣的需要。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也不容乐观。很多高职院校是完全照搬大学本科的教材,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固定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是十分缺乏。
3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内在原因为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缺位:第一,大学语文教育目标还是偏重知识的积累,往往忽略自身能力的形成。第二,大学语文教育目标存在自我封闭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沟通。第三,大学语文教育应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之外,进一步提高对学生人格和修养的培养力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人格和修养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在教育目标制定中,对于如何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格修养仍应进一步加强
3.2 外在原因在于人才市场的目标短视: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繁荣,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以及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社会上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很多的缺口,这些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而就业率无疑是衡量高职院校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学校就业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当前市场的短期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需要,常常只能采取口径更窄的专业设置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功利导向十分严重,对于大学语文类文化素质教育往往重视不足。
4 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及思考
4.1 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均在实训、实习活动中,而学生在实训实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例如,撰写写调查报告等,此时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同时,语文老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的实践能力,转变角色,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传导者和传播者,成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领路人。
4.2 全面淡化教师传授,积极强化学生参与:在过去传统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深挖掘、透分析,似乎教师不传授不讲解,就不是在上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改变“一堂言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鼓励创新、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面向就业市场,注重教学的职业性: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开设写字课,训练学生写一手规范、工整、秀丽的好字;可以开设口语课,纠正发音,锻炼胆识,培养学生能表情自然、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加强应用文写作,满足毕业求职甚至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需要。现在的高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功利”的,一旦他觉得有用,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学习气氛随之就活跃起来了。
5 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应该通过大学语文给予学生人文素养的滋补和熏陶。但是,现在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遭冷遇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体大学语文老师共同努力,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真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目标,对大学语文进行深度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既专又博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雪艳,付成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3]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联系紧密。现阶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其教育教学模式也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及专家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错误,而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高校语文教学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复合型人才概述
(一)定义。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具备两个及以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多重复合,而且也涵盖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所以,“复合”二字代表了不同两者及以上的有效交融,既要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出,同时又要拥有其他技能。
(二)特征。首先,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雄厚的理论基础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能力培养,但并非是不同学科能力的单纯堆积,而应当扬长避短,基于多重能力来增强综合能力,并且发挥其综合效用。其次,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交融而实现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突破,换言之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当然,这不仅是人们创造力的激发,更是人体智能的逾越。
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不仅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而不活跃,而且也难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式的教学环境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和激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本应占据主动、积极的地位,但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忽略了其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不够,亟须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思维缺乏。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多陈旧、老套,形式也较为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材循环往复,但“换汤不换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滋厌烦心理。而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其覆盖面宽广、知识丰富。现有文学素材中具有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素材系统,高校语文教学应在素材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语文教材没能得到更新,加之形式也无法得到创新,所以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此外,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薄弱、教学体系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高等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人文素质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似乎已发展为一种固定化的口号,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不再有这般感觉。高校语文教学应遵循听、说、读、写四大基础性原则,并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其所覆盖的文学、处世、人性以及为人等内容,构成了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倘若只开展语文实践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片面化解读,而且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多采用“听、说、读、写”模式,不仅僵化了现代语文教育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灿烂,其文学瑰宝也亟待我们挖掘。
三、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路径
(一)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渊博学识
高校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拥有渊博的学识,不断追求学者化风范。所谓“学者化”,就是指从事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教师应是与文学相关专业的学者或专家,其主要包含两种涵义:①知名学者或专家担负起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任务,上世纪初就不乏名师执教的传统,比如沈从文、闻一多和朱自清等,而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仍然保持这样的传统;②对于已从事于高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将“成为一代名师”视为前进的方向。另外,任课教师要对不同的文化领域或层面进行涉猎,丰富自身的人文学识,将自己经历过的坎坷道路、积累到的人生经验、体验过的生活经历以及参透过的人生哲理与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形成对自然宇宙、社会生活、人生理想、历史文化、教育教学等的深入理解,并使其融入到整个语文课内外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感染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保持乐观,对人生存有信念。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高校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功能。而且,在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熟练地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以及课堂氛围等,遵循“因势利导”原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譬如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诸多模式,打破“教师中心化、教材中心化、黑板中心化、课堂中心化”的落后局面,专注于文学作品赏析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鉴别文学趣味,感悟人文意蕴,纵情观赏我国文学之风景,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营造多元化教学环境,突破单纯的课内教学气氛,将教学延至课外。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可通过创建文学社团、举办人文讲座、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学知识竞赛等,创造生动的、积极的人文氛围,以此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磨炼自我意志,逐渐培养对本民族、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的情感;树立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将文学知识以体验感悟或亲身实践的形式渗透到自我文化生命与知识血肉之中,慢慢汇聚强大的人格力量。
(三)拓宽专业学习,实现主辅相结合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在招生录取上,采用文理学科划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贯穿相邻专业课程,扩大语文学科覆盖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其他专业的知识,从而为学科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采用这一招生方式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或学科具备深入的了解,通过结合现实情况来调整院系专业,不仅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因知识面狭窄而“漏洞”百出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双修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其适用范围较广,能够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性。所谓“主辅双修”,就是指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中心,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两个专业,其中一个是主修,另一个是辅修,结合各高校具体规定,主辅双修课程必须达到学分比例,方可准许毕业。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不仅节省了教育成本,而且提高了我国科技竞争力。另外,也可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很多跨学科或专业的选修课程,其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了文学类、艺术类、理工类等专业,比如中西方文学史、文学作品鉴赏、名著阅读、摄影入门等诸多千奇百怪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睿智地使用社会,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言行层面,人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凸显其文化修养,展现其文化素质。由于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多文人雅士无不具有高尚的道德思想、纯真的艺术操守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等,这些均是人文素质的客观体现。高校大学生应在时间的积淀下找寻语文学科的真谛,并从言行层面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在内涵层面,内涵修养可通过外在肢体进行表现。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内涵修养和外在肢体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人,但这一切都需要依赖于大学语文学科。由于该学科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汇聚我国大量的文化传统、东西方先进思想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有助于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纪楠.浅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刘忠喜.试论高校语文教学与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J].语文建设,2015(3).
【关键词】高职学生 语文素养 就业能力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需求相适应,这无疑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素养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较高的语文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当中更具竞争优势。
学生语文素养与就业能力概述
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作为一个复合型概念,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其中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语文应用能力主要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各项应用能力,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具备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才能高效学习,良好沟通,恰当表达,这些是就业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和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各方面能力有机融合的一种内在修养。人文素养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影响深远,使学生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还可以通过优秀文化传统的浸润,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2.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储备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以及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一定的学科知识、语言沟通、文字表达、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各种能力,更多关注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长期的职业发展,还可以是职业转换、转岗的能力,并不仅仅关注的是毕业生的就业。
就业中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
1.语文应用能力薄弱
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相当多的高职学生入职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无法完成交付的工作任务。一些毕业生语言理解能力差,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不强,经常造成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
2.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所以现代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不仅仅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技能,更看重所选人才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可现实并不理想。
在提升就业能力过程中发展语文素养的必要性
1.把握就业机会
现代企业在人才选拔时,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求面试者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人格魅力,行为习惯等综合要素,语文素养的发展就是提升这些综合要素的有效途径。
2.胜任本职工作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还要求员工应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抵抗压力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只有发挥这些要素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更好发挥这些要素的合力提供了可能。
3.关注后续发展
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长效发展。以语文素养为基础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使得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轻松应对风云变幻的职场,即使其所学专业在职场上趋于饱和,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可以产生外溢效果,具有职业转换和转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就业中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功利性影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成绩的优劣,忽视了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素质的养成。一些企业在毕业生入职后发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对于更多关注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他们瞩目的焦点。再加上社会语言环境的混乱,也对毕业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挑战。现实生活中,网络、报刊、电视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商业广告,对汉字、词语随意创新也造成了语言文字使用上的混乱,严重破坏了社会语言环境。
2.学校
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技能至上”的误区,对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未充分认识,专业课程挤占了大学语文等素质类课程的生存空间。有些职业院校根本就不重视语文类的素质课程,甚至取消了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也随意删减课时,语文课程在有些高职院校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些势必导致语文学科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发挥语文素养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应有的作用。
3.教师
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滞后。教学理念保守;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学改革也未能跟上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步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就业能力的提升。
4.学生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思想上不予重视,学习中自然兴趣不高。加之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谐音、缩写、火星文已成为时髦的网络用语。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使借助于语言文字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依托。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加大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力度
⑴学校重视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的发展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重视语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激发语文教师工作积极性,安排教师进修、培训,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对接的完美结合。
⑵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
①教学理念上,高职语文教学要顺应时展,从就业目标转型为创业导向, 既注重就业教育,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②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还注重在听力训练、口语表达、经典阅读、应用写作等教学内容中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在日常教学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语文应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除基础模块外,还应有职业模块,从职业口语、文书写作、职场礼仪、职业理想、爱岗敬业、企业文化等主题入手,这些内容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③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过去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可以创设和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工作情境,采用任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就业能力。还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自由探讨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融入职业文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力、工作创新力、人际沟通力,突出语文教学的就业指导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造就的综合能力对未来就业的重要作用。
2.构建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语文学习环境
⑴校园文化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辩论、演讲、朗诵、话剧、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还可举办课外阅读欣赏活动,为学生推介书目,开展书评活动,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开展创业讲座,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出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创意策划能力一定会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⑵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顶岗实习、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开拓了就业发展的新思路。
语文素养的发展对学生今后就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在观念上重视它,更应在日常教学中将发展语文素养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尹传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7期。
[2]相萌萌:《大学生就业实力和能力培养中大学语文的作用》,《语文建设》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