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认知不足
教学认知能力也就是指特教学校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知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群体的认知,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制定以及后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等各个方面。同时作为特教学校教师,也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之前也应对学生群体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当前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认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专业性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固。从专业性知识角度来看,掌握不足问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自身在专业性知识方面需要加强。从学历影响下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一方面当前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稀缺问题比较突出,大专学历及以下教师比例依然很大;另外一方面,在大专教师群体中,有一半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问题在低学历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
(二)教学设计不足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活动合理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设计,继而有目的的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特教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面临的胜任力不足问题同样存在。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任务,进而实现自身的合理发展。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或无法达成目标,可见教师在教学目標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着目标设置偏高的问题。而从具体的层次分析情况来看,不同学科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存在差异,其中承担着主要学科的教师普遍目标达成率要低于其他学科,这一点表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教师无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虽然说提倡正常化原则来看待特殊学生,但是他们客观存在的特殊性教师却并不能忽视,教师必须要从学科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实际学情,进一步加强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
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高政策的效力
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全体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科学化管理和规范化评估,促进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具有导向性、稳定性、预见性的特点,政策滞后于实践将必然导致实践的落后,制定具有时效性甚至前瞻性的政策,发挥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规范作用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发挥政策的指导性,制定全面的法规、制度等,以此规范对特教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规范责任部门及职责范围,保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工作;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落实,切实指导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国家管理部门应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政策,涉及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切忌政策的空洞性,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实际需要进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提升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教师培训工作和专业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二)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良好的沟通合作可以帮助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加全面的提升自身教学胜任力。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应当是暂时的、零星的,而应当将合作机制化,以此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建立“特特”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特教学校合作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进行教育水平较高的特教学校与水平较低学校之间的一对一帮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东部发展较为领先的特教学校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定期的师资帮扶、技术支持、经验交流。
其次,建立“普特”合作机制。建立特教学校与周边普通学校的合作机制,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普校”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去除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之间的隔离,实现特教学校教师与“普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共同发展。
(三)做好特教学校教师的师范教育
首先,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职前教育是保障优质特教师资的基础,所以应从源头上为特殊教育培养足量的优质特教师资。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师资以满足特殊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应在更多的优质高等师范类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投身特殊教育事业。并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精选教育内容,保证所教内容适应于当前的特殊教育发展。
其次,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目前,我国的教师培养存在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体验的形势,实践能力的不足是制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一个因素。拥有丰富实践智慧的特殊教育教师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视角的整体把握,探索到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灵活迅速地做出决策。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提供到特殊教育教学一线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准教师的特殊教育实施能力。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心理教育;自信
一、当前我国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解析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高度关注,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就当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生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存在的特殊儿童心理问题
特殊儿童一般是指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因为其身体存在的缺陷,使得这部分儿童在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导致了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这些儿童在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身体缺陷后,容易表现出自卑的情绪,进而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交流障碍的儿童,如盲童、哑童、聋童等,时间久了势必会产生交流障碍,甚至会出现自闭的病症。此外,焦虑敌对也是特殊儿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自身的生理缺陷和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表现出过分的敏感和容易激动,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无端发脾气,如多动症的儿童,尤其害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攻击性特别强,会出现过度焦虑敌对的情绪。长此以往,这种心理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儿童的成长与成才。
2.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理念和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在我国,普通存在着对特殊儿童教育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的情况。一方面,在我国愿意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工作的人不多,带着这种不情愿的思想从事这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对特殊儿童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并不能把他们当普通儿童来对待,这种环境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容易给其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甚至一些家长有放弃这些特殊儿童的想法,这种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都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自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也有负面影响。
二、加强和引导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和思考
在我国,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也出现了诸如上面所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1.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注重引导与满足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一方面尊重特殊儿童的这些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最大程度上的对其进行满足和引导。这样就容易和特殊儿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友好关系,也更容易了解他们的心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性设计和重构不同的教育课程与体系,加强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培养和引导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走出自卑与封闭,用文化强化和克服其心理缺陷,真正做到了解特殊需求,利用特殊动力逐级超越需要,提升生活意义。
2.争取家长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支持,畅通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的通道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因此特殊教育的学校和教师要跟特殊儿童家长建立起长期的信息回馈机制,要及时跟家长了解特殊儿童的成长情况,建立每个特殊儿童的成长档案,了解其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对在学校初次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定期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进展,寻找合适的机会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在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让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成长。
3.更新特殊教育观念,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人文关怀
要让特殊儿童像正常儿童一样能够快乐地成长,就必须摘掉对他们的“有色眼镜”,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真正融入社会,享受到快乐。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更新教育理念,摒弃“要不放弃,要么过度呵护”的这种错误理念,让孩子们从内心里真正树立自信,不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了解他们的特长,进行快乐培养。
4.提高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
特殊教育不同于平常的教育,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因此,首先,特殊教育学校在选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时候,要把握这一要求。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的专业培训,用爱心温暖和感化这些儿童。再次,对于特殊儿童的课堂教学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尽量做到切合实际,寓教于乐。最后,要创设合适的活动平台,优化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要通过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等活动,让特殊儿童能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从内心里想学,懂得学,懂得合作,懂得爱人,懂得关心别人,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要能健康成长,学生、家长和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爱,让其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才能真正克服自卑、封闭等心理问题,扬起自信的风帆,不断地超越缺陷,超越自我,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经验—分析”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以“归纳—演绎”为主的教育学研究范式、以“批判—理解”为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是特殊教育研究的明显特征。当前,特殊教育研究经历着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抵牾、多学科的参与对特殊教育学科地位的质疑、丰富多样的特殊教育实践对特殊教育研究回应能力的质疑等后现代遭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研究 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范式
一、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
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描述和分析不单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总体性的范式问题。托马斯·库恩指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可见,范式作为一个研究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理论体系、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技术规范的总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野与理论参照的体系。借鉴他的范式概念和理论,特殊教育研究不但涉及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还涉及共同的教育研究信念、价值观点。以此反观,特殊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以下三种研究范式:
(一)经验一分析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和医学/心理学为主的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即特殊教育尚未向教育学领域转移以前。这时期,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自发和萌芽时期。特殊教育与研究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及其研究。这时期的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主要针对“特殊儿童的残疾是怎样的”、“如何针对残疾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揭示残疾和教育训练之间的因果联系,重视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在研究者的学术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视为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是救赎的工具;或者认为特殊儿童可以诊断并通过经验论的感官训练能提高生存技能。形成的基本研究规范主要是从基督教/医学为基本视野看待特殊教育,把特殊儿童作为身体病态的患者,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特殊儿童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运用简单归纳和形式演绎来研究特殊教育理论和问题。特别是基于医学视角的特殊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实证/经验主义倾向,认为残疾缺陷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确信对特殊儿童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能提高特殊儿童生存能力。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研究尽管不具备现代教育研究意义上的实质,但开辟了特殊教育本质主义研究起点,为特殊教育研究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逻辑必然。
(二)归纳一演绎为主的教育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自觉走向科学化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由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面向身体器官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如对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如阿曼“把聋人教学缩小为单纯的发音教学,对智力发展不重视,形成了机械训练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特殊教育研究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同时,随着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和人权思想的推进,出现了特殊学校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这时期,特殊教育对象、目标等教育思想理论已超出了17世纪以来少数医生、教士等基于特殊儿童个体意义上的个体教育行为,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描述揭示特殊儿童与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目的。特别是现代科学主义以来,随着特殊儿童从上帝的恩惠和救赎中解蔽出来,特殊教育研究也开始超越简单的上帝仁慈、博爱,走向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以特殊儿童教育为主的、涉及康复、医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领域。这时期的特殊教育研究基本成为教育学的分支,主要以教育学范式开展研究。在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成为了一个教育学概念的存在,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开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出发进行研究。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成长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认为特殊教育本质、规律是人的理性的“客观发现”,是人的理性能力的投射,坚信人们对揭示和把握特殊教育本质、规律、特殊儿童成长规律的可能。坚持特殊教育的本质必须在理性面前接受检验、证明自己的存在。注重从科学理性出发运用归纳一演绎的方法论研究特殊教育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直接为扩张隔离制的特殊学校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这时期特殊教育及其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是特殊学校不断增多,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被国家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使得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专门化、体制化,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自1789年法国承认莱佩建立的第一个残疾人教育机构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先后确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且在20世纪中叶前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使在今天的许多国家仍占据特殊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二是随着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等逐步加入到特殊教育研究中,为认识特殊儿童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得以运用经验科学的新成果进行假设和检验,进而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等,将特殊教育及其研究予以专门化、精细化、常态化。这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确立特殊教育逻辑分析的总体性结构,总结归纳了特殊儿童教育与训练的经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许多著作奠基了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使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现对独立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批判一理解为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全纳教育为主的后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时期,由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囿于科学理性的狭隘视野内,用统一的、唯一的本质主义发现和描述特殊教育,所以面临全球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颠覆。一方面,复杂多样的教育实践、丰富多样的特殊儿童差异质疑着统一的教育规律和本质的合法存在,特殊教育研究解释和指导能力变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普遍意义的宏大理论对解决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特殊儿童的无能),面临压制个性、遗忘多样、抑制创造、扼杀活力的“现代性暴力”的指责。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和医学科学主义精细描述的残疾缺陷的差异不断被隔离的安置形态、教学组织形态及其课程等强化和夸大,差异成为特殊儿童与其他健全儿童的本质不同。特别在安置形态上,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加大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层、隔离和歧视,使得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与教育学分离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式。20世纪中叶在北欧出现“正常化”(normali—zation)运动,开启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序幕。这时期,特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信念是,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反思现代性特殊教育理念给特殊儿童权利、尊严等带来的问题,指责特殊教育给特殊儿童带来的人本关怀的疏离,认为特殊儿童生存境遇的窘迫及其生命意义的失落是特殊教育现代性的恶果,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先后主张用融合、回归主流、全纳教育的理念重建特殊教育之于特殊儿童价值秩序的位移,防止特殊儿童生命价值被剥夺或篡越。特别是全纳教育明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解决特殊儿童的发展问题。这时期,确保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及其价值的实现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面对教育学对解决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注重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研究,唤起人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关注,伸张特殊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视野。在20世纪90年代后,全纳教育思潮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主张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空前张扬到极致,以期望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特殊儿童教育。这时期主要围绕“什么是好特殊教育”、“特殊儿童怎样才更有尊严、更有权利”、“如何推进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等问题展开研究。一是将全纳教育作为“好特殊教育”的解释框架,并研究探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等实践模式。
二、特殊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
自20世纪中叶产生融合教育后,国际上逐步形成了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与融合教育(后为全纳教育)制度并存的两种教育体制。特殊学校教育也称为传统教育。是现代性思维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客观主义和实证为特点,遵循的是现性,“诉诸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遵循实证科学研究的程序一。它一方面怀有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崇尚,淡忘了特殊儿童个体的目的性价值,注重的是统一化、体制化、模式化和效率化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桎梏了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发展空间,淹没了特殊儿童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在追求学科化建设的过程中,借鉴甚至移植了普通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系,建立概念、范畴和理论,尽管“制造”了一些特殊教育知识,但疏离了特殊儿童及其教育的实际,将特殊儿童客体化而抽空了鲜活独特的内容后,研究成果无法与丰富的实践对话,且难有独特的创新。
传统特殊教育研究忘却了特殊教育自身根基与个性,其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重要缺陷,为后现代思维的全纳教育进行批判和否定设置了空间和依据。但全纳教育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决定了它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只能是后现代主义的激情和义愤,是带有浓厚主观臆想色彩的“乌托邦”。一是在价值层面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质。全纳教育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为理由否定特殊儿童客观存在的“差异”,简单地认为“差异是正常的”存而不论,且反对传统的特殊教育分类、诊断和教学体系,遗忘了基于客观事实的实证就是反对科学理性,从而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二是在方法论方面具有忽视或超越科学实证理性的方法论缺陷。它强调将民主、平等、群体合作这些价值性质的应然之物作为实然的方法论,如通过民主、平等、合作建构全纳学校、全纳社区、全纳文化等,以民主、合作等价值论代替方法论或超越实证经验方法论,来解决客观存在的“差异”,存有方法论不足的致命缺陷,对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毫无益处。三是在教育对象上具有高度张扬虚妄的激进性质。它追求实质平等和关注每一个特殊需要个体生存的境遇和命运,提出“满足所有儿童特殊教育需要”、“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及认知等差异对成长的制约,以及特殊儿童社会生存的现实,使得全纳教育方式和质量备受人们的质疑。四是全纳教育实践本身就是对其自身存在的否定过程。因为全纳教育一旦实施,必然要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残疾缺陷进行鉴定、分类,而这些分类、鉴别本身就是全纳教育所反对的歧视和隔离;另外,对特殊需要的满足必然涉及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无法绕开残疾缺陷的差异及其建立在这一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实证理性,且难以保证满足所有特殊需要儿童特殊需要及其成功。可见,全纳教育存在本身极易被其理想性所否定,全纳教育就只能是这样一个悖论的存在——它自身充满矛盾对立性,又激发人们的理想张力。因此,如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彻底的颠覆与反叛,全纳教育也仅仅是在彻底反思与批判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社会批判的解构概念,而不是建构性的概念。
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抵牾。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思维以及传统教育研究的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有利于大面积快速普及特殊教育,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后现代主义的全纳教育则有利于对弱势的被边缘化的特殊儿童个体的保护和关注,有利于他们教育实质平等的实现,但是全纳教育极具理想性质,而且在本体存在上,全纳教育既然无法被一个本质所涵盖、为一个总体性所总结,其研究也就无法为其学科地位的存在而辩护。
(二)多学科的参与对特殊教育学科地位的质疑
特殊教育本身源起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人权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的医疗、康复、训练以及基督教和人权思想的平等、博爱、仁慈等蕴涵。也就说,自其诞生起就在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中缺失着自己自主的学科地位和意识。当前,随着经验学科的分化,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渗入特殊教育研究,使得特殊教育单一的教育学研究范式或社会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挑战,甚至连特殊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也面临质疑。
首先,多学科的参与使特殊教育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教育研究的对象不再为教育学所独有,而是已经被其他学科所涵盖,成为具有多学科性公共学科。特殊教育究竟是何种类型的知识?在学科分化日益加剧、学科边界日益森严的今天,特殊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独立性已遭到边缘化,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更是一个专业领域。其次,在多学科参与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与相关学科对话而应有的基础性的语言、概念系统,身陷心理学、医学、康复等学科之中。当前,尽管特殊教育已从教育中分化出独特的社会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人群,形成了一个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诸学科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分支研究领域,但一方面由于特殊教育研究者对价值研究的疏离,对实证主义的事实研究的偏执,使得特殊教育范畴、概念等根本性问题尚不明晰,特殊教育不能真正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员缺少学科独立的主体意识,丧失了坚守和捍卫特殊教育话语规则的决心和信念。
在我国特殊教育作为一个事实的专业领域,特殊教育研究正处于内在的学科焦虑之中。一方面,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事实的存在,特别是近20年来,一系列愈来愈深入、愈来愈专业化的基于事实的研究,使得特殊教育日趋独立于普通教育,展现出一种学科分化的趋向;可另一方面,特殊教育仅仅立足于“事实”存在的研究,面对一系列新的实践问题和反身性的追问,显得局促不安,惶恐无奈。如:特殊教育属于教育学概念,可为什么心理学、医学和康复在特殊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和份额呢?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可为什么仅凭教育的专业支持解决不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呢?这直接引发了对“特殊教育是什么”、“特殊教育应当是什么”、“特殊教育何以可能”、“什么才是更好的特殊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同时,由于本土化主体研究意识的丧失,使得我国特殊教育失去了话语权和自主能动性,特别是在西方移植来的“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啃噬下,特殊教育对象也不再确定、独特,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收容所”。这种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复制西方的特殊教育话语,不但难以满足我国特殊教育成长发展的渴望,而且使我国特殊教育产生身份的忘却和迷失。我国特殊教育的根基在哪里,何处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家园?这些无疑是特殊教育研究学科化、专门化研究亟待回答的问题。也许研究者的“学科情结”会被讥讽为象牙塔的自娱自乐,可缺少学科研究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特殊教育实践对特殊教育研究回应能力的质疑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70-01
最近电视剧《暗算》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王宝国对阿炳这一人物的演绎颇为人称道。阿炳是一个盲人,还弱智,智力只有七八岁孩子的水平,但他却有非凡的听力和记忆力,就是这样一个多重残疾的人,做了常人几乎做不到的事:从浩若烟海的电波声中找出了敌台,为打击敌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研究所的安在天对阿炳的照顾和教育。
一、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我对安在天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仔细分析,究其成功的原因,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强调移情,既教育者要设身处地以一种同情态度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活动,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只有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生命体,而不是学习机器,才能从心底激发要帮助他、希望他进步的激情。安在天了解阿炳,他不因为阿炳的缺陷就小瞧他,恰恰相反,他尊重阿炳,哪怕他的想法很可笑,很反常。“天才总是把自己拉得很长,长得像游丝一样,因此,他们在其他方面是很脆弱的。”“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安在天对阿炳深深的理解和真诚的关怀,换得了阿炳发自内心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支撑他完成艰苦的工作。
(二)教育者的教学方法要适合教育对象。
安在天对阿炳的教育内容在正常人看来是有些可笑的:向阿炳解释工资多少时,他用手来做单位,称为“五只手的钱”。类似的:把找电波比成通过钟处长的口音找到钟处长的同村人;把隐藏很深的电台比作跑到浅水区的狡猾的大鱼等。但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阿炳明白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教育方法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适合教育对象,被教育者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 特殊教育是一项融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长期过程,需要特教工作者怀有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诲人不倦的耐心,决不放弃的恒心。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必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和种种心理问题。特教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他们的感受,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和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正如“在我眼里是一盆香喷喷的鲜花,在他们眼里就是毒蛇。”安在天把阿炳当作自己的孩子,遵循“明眼人把眼蒙上进入他的世界,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之原则,他很细致地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还能包容他的坏脾气,遇到困难能想方设法解决,不轻言放弃。这些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身为特教老师,试问:我们几人能做到?
二、对比以上各点,我不禁想到我国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位特
教工作者的反思。
(一)首先,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1、 随着特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特教教师队伍日益年轻化,随之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年轻的特教老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不熟悉特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会搞教育教学研究,除了向学校内部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外,很少有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这些原因限制了年轻的特教老师健康成长。
2、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特教老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复杂,极端耗费教师的精力;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与老师的期望值相差较大;还由于社会上部分人对特殊教育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导致特教老师普遍存在自卑感、挫折感、失落感等负面心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
3、其次,特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容乐观。
特教教师绝大部分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特殊儿童的精神世界,彼此交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特殊儿童身体残疾的原因,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多特教教师都抱怨:教得那么辛苦,还是学不会。一种失望的情绪影响着特教老师的心情。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教师横眉冷对,学生敬而远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特殊学校的这种师生关系需要改善。
(二)部分特教教师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出现偏颇,对特殊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明确,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普校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改革的方向不明确,缺乏成功的经验作为借鉴,基本处于摸索阶段。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之教育,正因为他们特殊,和健全人不同,才需要特殊教育。有的特教教师提出“特殊教育向普校教育靠拢”这样的观点,采取“拿来主义”,把普校的教材拿到聋校使用,把普校的教学方法搬到聋校课堂上,不但操作起来困难,学生也是毫无反应、不知所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小部分特教教师认为教特殊儿童是一件简单的事,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这些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停滞不前,教学过程中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三、为什么安在天作为一个特殊教育的“门外汉”,能对又盲又弱智的阿炳实施了非常成功的教育,而我们作为专业的特殊教育者却没有作为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特教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建设。(1)特教教师首先要有四心:事业心、爱心、耐心、恒心。(2)特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用适合的方法教育学生。(3)特教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修养、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特教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自我调控的能力。(5)特教教师还要有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6)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特教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7)建立全国性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为特教教师接受教育和再教育提供场所。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