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核算法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商业、粮食、供销、图书发行等企业的做法是不一致的。在物资供销企业,原制度是将其作为待摊进货费用处理的。在外贸企业,原来是将其计入商品进价的。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统一了核算方法,要求将其一律列入当期损益,使相同的业务在该行业中的处理方法归于一致,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彻底。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商业企业所购商品的品种繁多,不象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那样进料品种较单一。若将进货费用在不同的商品品种之间进行分摊,势必会加大核算工作量,浪费诸多人力。故为了简化核算手续,一次列入当期损益。②为了提供商品的原进价,便于计算已销商品的毛利。③为了扭转企业虚盈实亏的局面。
从以上理由不难看出,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便于操作,减少了核算工作量,虽然对改变企业虚盈实亏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首先,不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种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各种存货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而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是由购货价格和附带成本构成的。商品流通企业将构成外购商品成本的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取得的商品不能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全面反映。无论是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还是实行售价金额核算法,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商品存货都是按进价成本列示在“存货”项目中的,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其次,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将进货费用列入当期损益,使进货费用从当期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而当所购入的商品没能在当期销售尤其是在跨年度销售的情况下,该批商品的进货费用是从其他商品的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不符合配比原则。从另一方面看,当所购商品销售时,结转的已销商品销售成本也不是该商品的实际成本,仅是其原进价。商品销售收入也未能和其真实的销售成本相配比,导致损益表中经营成果不实。在进货费用较高或进货集中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年度中各月利润额大起大落,不利于对各期的经营成果进行正确评价。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体系的制度的不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不是十分的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某些事业单位甚至连基础的会计制度都不存在。即使拥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并制度传达到每一位员工,由于事业单位区别于普通的单位、公司,更容易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有一定的特殊性,单位的执行力不足,员工也无法做到按制度做事。会计制度没有按照科学、谨慎的原则来建立,使制度变成一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这种记账方式的优点是容易上手、简单操作、便于理解,但是相较于权责发生制就有了很大的缺陷。缺陷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区别于普通的单位,本身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容易向预算需求倾斜,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反馈事业单位的收支、经济效益等情况。其次,收付实现制在核算固定资产方面有一定欠缺,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这种的计算方法不利于事业单位科学的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最后,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的、真实的计算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也无法做到及时反馈负债和资产的真实状况,给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缺少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缺少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在这样的前提下,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在数量方面和专业素质方面都有一定不足,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缺少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核算人员由于缺少足够的监督依据,不能奖惩分明的开展管理工作,使得会计核算制度成为流于表面的形式,会计核算工作不能独立高效的完成。第二方面,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重视会计核算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巧,不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使得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都不太高,不能达到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在核算工作中不能科学合理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控制问题、预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第三方面,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素质、专业素养和相关的法律知识,造成他们不能准确的记录账簿数据,处理账簿数据、分析账簿数据,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失真,不能准确的反馈和记载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和管理活动,为后续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第四方面,某些事业单位和从事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记录虚假数据,制作单位假账,造成事业单位的正常财务工作无法进行,有着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4)缺少系统的法律法规。有关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一定欠缺。第一方面,我国目前在会计核算方面拥有数量较多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法律和法规之间缺少条理,无法形成统一体系。大多数会计核算法律有着不切实际、不可操作、权威性不高的特点。
(5)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缺少约束力。事业单位的预算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没有按照规定的零基预算进行编制,造成零基预算在实际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但增大了编制的困难,也影响了数据的精确性。第二方面,事业单位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预算资金,加上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浪费、严重超支等情况的出现。第三方面,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考核和监督制度,只是重视预算的审核过程和拨款过程,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建立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设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找出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不断的解决问题,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型。第二方面,事业单位强调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发动各个部门支持、参加会计核算工作。第三方面,事业单位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权威性质和独立性质,保障公平、真实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第四方面,以科学、合理、严谨作为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标准,并且确保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不会产生矛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保障各种会计工作能够在制度下正常、有序的开展。
(2)更好的会计核算方式。相较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合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更有优势的权责发生制来作为会计核算方式。因为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数据,反馈信息,使得事业单位通过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的观测经济活动,既有利于以后方便的开展分析工作,又有利于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
(3)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作为核算工作的主体,在建设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供工作人员的素质。第一方面,事业单位开展定期、专门的培训课程,让会计核算人员了解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新知识、新变化、新技巧、新方法、新概念,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组件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工作团队。第二方面,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审核工作,并且提高会计审核工作的权威地位。使得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在监督下面进行,减少出现道德错误的风险。
关键词:财务软件;功能;拓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当前企业财务系统的应用,从原先的手工记账发展到核算型财务软件,再从核算型财务软件系统发展转移到智能管理型的财务软件系统。概括的说财务软件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核算型辅助管理系统。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财务系统发展到会计电算化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发展的需要,促使财务软件的功能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实现了辅助核算功能;智能管理型分析系统。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在强化企业财务分析的准确、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求财务软件能够自动进行财务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及财务指标逻辑判断,代替人工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商机等过去财务分析中复杂的工作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便捷化、经营诊断自动化。
一、财务软件的功能
会计核算系统是以账务处理功能为核心,包括多种功能的有机组合体。大部分的会计核算软件将会计核算系统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于系统每一部分的功能简单明了并相对独立,各子系统的会计信息相互传递与交流。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软件中具备相对独立地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的各个部分,称之为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 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模块包括以下部分:
1.账务处理模块
账务处理模块主要是以会计凭证为原始数据,按会计科目,统计指标体系对记账凭证所载的经济内容,进行记录、分类、计算、加工、汇总,输出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账簿、凭证和报表。
账务处理模块主要包括:①账务初始(建账);②凭证处理(输入、审核、汇总);③查询;④对账;⑤结账;⑧打印输出;⑦其他辅助功能。
2.报表处理模块
报表处理模块是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根据会计资料而编制会计报表,向公司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财务报告。会计报表按其汇编范围可分为个别报表、汇总报表以及合并报表。
报表处理模块包括:①报表定义;②报表计算;③报表汇总;④报表查询;⑤报表输出。
3.固定资产核算模块
固定资产核算模块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明细核算及管理。
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包括:①建立固定资产卡片;②建立固定资产账簿;③录入固定资产变动情况;④计提固定资产折旧;⑤汇总计算;⑥查询及打印输出;⑦编制转账凭证。
4.工资核算模块
工资核算模块以计提发放职工个人工资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职工工资,处理工资核算。
工资核算模块包括:①设计工资项目及项目计算公式;②录入职工工资基础资料;③增减变动及修改;④计算汇总;⑤查询;⑥打印输出。
5.其他模块
其他模块主要包括: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系统,应收应付款核算、销售核算和财务分析等等。根据行业的特点,又有:零售业进销存核算系统、批发业进销存核算系统等。根据管理的需要,又有:劳资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
对于会计软件,其后继支持主要在于具有升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当然应由软件制作者或系统管理者负责实现。由于操作平台的更新,如DOS更新成WINDOW平台,单机系统更新成网络系统,会计软件势必作相应的升级,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畅通运行。另外系统中的数据遭病毒的破坏或遇上千年虫之类的问题,也需靠软件的后继支持来解决。
对防病毒软件,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般来讲,总是有某种病毒后,才产生消除该病毒的软件。因此在系统中,应不断地升级防病毒软件或采用新的防病毒软件来御防病毒的侵害。升级或采用新的软件便是防病毒的后续支持。
至于附属在网络设备上的软件,所需的后继支持,在于能满足不断完善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压缩,加密算法的改动或更新。例如:各种路由所适应的网络协议或隧道协议。因为在创建安全隧道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遂道协议。
二、国内财务软件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企业的发展及需求日趋成熟,对核算型财务软件系统的功能和品质更加挑剔甚至已经不能满足。财务软件系统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这些考验,与此同时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并日益明显:财务软件核算功能占绝大部分,管理功能太弱。真正的财务则应该具备这几个职能,第一是真实的记录企业的或者一个组织的经营成果及资产的状况;第二是通过会计部门达到一个对风险的预警,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个信号。通过对这两个职能的分析得到对企业决策有益的结果,由于这种本质上的要求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国内的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的功能却还很薄弱。软件的信息化处理过程偏乱和盲目导致困难重重。信息化使会计系统的功能空前强大,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财务软件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但实施信息化却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目前很多企业就只是在盲目追求信息化,而不注重信息化是否真正带来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还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目标。
功能性单一,过程和政策支持不完善。报表格式的单一化、僵硬化是现在财务软件的一大缺陷,往往只提供一大堆的报表,而不提供基于此表财务人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索的指引以及此表反映的问题。现在的财务软件会计记账仍然是从记账凭证到明细账、总账,最后到报表,对手工流程的依赖性还是太强,但记账凭证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被考虑,表现出对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认识不足。
综合通用型不能兼顾,审计功能的系统支持不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通用型财务软件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用性的优点是:投资集中,设计周全,售后服务较易管理。但随着向核算型及决策支持型发展,通用性也逐渐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是若在功能综合化的财务软件中再遵循通用性的设计原则,将会使系统变得十分庞杂;另外通用性原则在核算型财务软件中的普遍性较强,而在管理型财务软件中的普遍性不强,不利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形成和审计功能的实现。
三、对财务软件发展提出的建议
为更好地迎接集团公司全球化整体品牌战略的挑战,国内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其中,跨国公司在母、子公司的经营运作,战略规划不断创新,受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型影响而生,越来越注重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的职权分立,进而改变原有的组织架构。
所谓财务机构主要职能定位为公司财务运作的战略规划、资金政策、金融市场操作、预算调控、外部信息提炼等职能。所谓会计机构主要职能定位为会计政策规范,日常会计核算、预算执行、资产管理、业务报告、制度与国际化接轨、绩效审计等职能。
业界行情
其原有不分设模式和创新分设模式的具体运作思路和架构大致有如下两种典型情况:
第一,原历史留存下来的母公司分权对应财务组织机构模式
母公司按岗位职能划分,不严格区分财务管理机构或者会计核算机构。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有全面的岗位设置,根据不同岗位进行相应的职能式管理,然后母公司再进行信息汇总。例如母子公司各自有账务核算、资产管理、财务报告、税务管理、合同管理和资金运营岗位,其工作区别仅在于子公司实行内部独立核算,自主管理,实现公司制定的各项经济目标和管理目标,负责独立业务的母公司负责制定业务流程,同时将子公司的信息汇总、加工,上报集团董事会等管理机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树状的、逐级的直线职能式管理,对应人员及信息传递级次及财务会计人员配置大概如表1:
对应组织结构如图1:
此模式在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上体现出以下特点:
1、从图1可以看出:公司级的工作是核心性质的工作;
2、还可以看到:从母公司到子公司对应有各自全面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职能;
3、可以预见到:公司愈大,晕轮愈宽、愈多,财务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就越多;
4、因此,要确保集团公司有效运作就要做到:各级财务会计人员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愈边缘的岗位人员,愈要找到核心方向、坚定信心,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才不会被甩掉。同时,这个组织的向心力也才会愈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也就愈大。
第二,母公司集权,分设财务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对应逐级向下
即母公司设立独立的财务长和会计长,财务长通过岗位整合收编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岗位,集中制订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各运营部的全面预算、资金调度方案、涉税筹划、外部信息分析后吸纳等各项职能工作,通过集权方式统一政策和操作体系,实现经营预算盈利。母公司可成立类似预算项目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全面负责组织各部门根据当年经营状况、资金状况、未来市场趋势及公司总体经营策略,制订下一年度的全面预算计划。子公司的预算由子公司负责人根据母公司的发展定位指令,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预算程序及方法分解。会计长负责会计核算标准的统一,母公司及集团合并财务报告和税收筹划。然后通过依靠现代化信息网络搭建集团直属的信息枢纽中心,将母公司的指令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即时信息分类和上传下达。子公司只保留财务管理执行人员,负责业务执行过程的维护和信息报告,同时也将相关的子公司的业绩信息反馈给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和子公司经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横纵交错的网状管理,对应人员和信息传递级次及财务会计人员配置见表2:
对应组织结构如图2:
此模式在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上体现出以下特点:
1、图2可以看出:工作的管理范围、责任承担与审批权限;
2、还可以看到:从集团级到岗位级(也就是从母公司级到子公司级)相应承担的财务会计工作项目在逐渐减少,即由于母公司分设财务管理机构,对应减少了子公司的财务岗位;
3、进而能够认识到:由上至下随着项目的减少,对应的岗位工作也愈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可见,两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经营自的定位,第一种是子公司有自己的经营决策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财务预测、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工作;第二种是母公司通过战略部、预算部和绩效评价部等高层财务的决策支持部门将集团的总体战略思路明确为执行方案,经过试点试验后下达到基层子公司中贯彻执行。
不同模式性能的优缺点
第一种,老的财务管理配备模式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并不断改进发展而确立的,已基本成熟。
优点:首先,是人员配置完善,母公司与子公司有全套的财务人力资源,子公司自较大,受到集团母公司内部规章控制少,可以进行独立、有具体针对性的财务分析和战术决策,对问题的应对灵活性强,对市场环境变化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其次,是内部分工明确,可以较好地实现岗位不相容要求,内部控制严谨;再次从预算执行流程的角度评价,子公司在保证实现母公司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制订并执行预算方案,并通过事后业务的报告性质评价其效果。
缺点:第一,财务人员繁冗,各级次近似岗位多,对经营理念的理解难以统一;第二,子公司对母公司的精神传达理解的准确性降低,增加一个级次就会相应增加理解偏差的风险;第三,市场应急反应风险大,因为子公司可以独立进行市场战略规划和预算分析,对应在业务人员胜任能力和外部环境领会方面薄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主要风险体现在项目投资、供应链资源、市场价格和需求量波动等方面,尤其是主要经营产品依赖矿产、核心技术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企业。
例如以下内控制度就体现出母子公司均有全套财务、会计岗位并不单独分解的状况:
“逐级指挥、逐级汇报”―财务会计逐级承担工作责任。
“多级布置、多级培训 ”―财务会计各级工作中复制人才并提升执行力。
“疏通全线、直达一线”―财务会计方案流程、重在执行、疏而不漏、必达目标。
第二种,母公司集权模式,是在现阶段各跨国经营母公司或集团运营公司战略定位在统筹规划集团整体发展愿景及对风险规避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优点:此运作模式明确了财务经营机构和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责定位。
母公司经营管理机构的定位:
1、 获取行业中有竞争力的行情
即分析业内行情,研究对方财务运作和管理模式,与自身财务管理流程比较,寻找出最高效的、最简明扼要的财务经营管理方案。
2、 审核出有竞争力的经营预算
即寻找母本,了解其先进的财务管理办法,例如引进零基预算法、采用由执行定单时间点向前追溯、向后推测的不同期间的工作预算,目标是一切均在预料之中。例如从生产开始向前追溯物料进工位物料排产锁定生产计划定单设计开发年度预算市场信息调研等环节;生产后又推测到确认质量发货回款等全流程各环节的全面预算。
3、对目标市场预算的执行情况跟踪、闭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时考评执行效果与预算的差异,然后总结出预算执行较好的公司建模、定位,其他公司按成功模式纠偏实际操作办法。
4、向目标市场提供绩效日损益评价及升级路径分析,推进升级
明确财务经营管理机构的目标市场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对财务决策的支持要求,通过建立准确、及时、明晰的损益评价体系,实现辅助经理人决策、经营升级。
5、评审出目标市场项目投入产出的竞争力预算评审
研究财务分析方法,制定能够适应实际营销方案对应的分解固定成本费用和变动成本费用的方案,以此来评审项目总收益和项目边际收益。这样集团中央决策机构就可以结合定单负荷程度和项目总体投资规划来做决策。
6、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资金周转提速
利用集团统一行政执行能力对各子公司的资金通过结算中心或者集团财务公司进行调度,相应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也避免了出现部分子公司需要融资贷款、部分子公司存在冗余资金,总体财务费用高的不良现象。运用市场化手段,既能够保障集团成员资金运用的独立和便利,又能够实现集团资金的高度集中,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整合集团资金资源,降低集团的对外负债规模和融资成本,降低财务费用,为集团提供全面的资金信息,协助集团实施有效的资金监控和管理。
7、风险评估和规避提议
从环境风险、决策风险和流程风险三个大方面评估集团公司的风险水平,进而进行项目细化,保障公司决策机构的稳定发展。具体项目举例如下:
母公司会计核算机构的定位:
1、“核算精准”,实现核算6δ
利用看板管理等办法,推进核算方法,实现核算精细化。
2、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精准核算,真实反映价值和竞争力
按定单、按型号、按不同车间核算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和毛利,对应分摊的公用费用,得出每个定单、每个型号的利润。
3、从效率/效益最大化角度优化流程,规避交易风险
此步骤工作是在财务经营管理机构核定总体风险水平后,针对具体会计核算操作进行的风险防范。
4、税收筹划增值
利用国家、地区的税收、地方规费差异,寻求优惠或者返还,通过集团母公司出面,获取最大优惠。
5、统一的“标准”、合法合规的“依据”、“证据”
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核算政策和方法,自上而下贯彻,实现一贯性、可比性,提高会计数据的归纳、汇总、合并和分析效率。
6、统一会计人员的工作纪律,明确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基准:无标准、无证据的数据为零
子公司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定位:
1、对母公司预算执行和方法纠偏
此工作就相对界定在简单的操作、执行、信息汇报和差异反馈层面。
2、材料物耗(也就是投入产出)的控制,差异归零
子公司的重点工作是按型号进行实际成本核算,例如制造企业具体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标准成本法核算,实现材料从领料到加工半成品周转,再到成品入库,最后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监控,甚至是系统扫描监控。
3、对具体运营或制造环节的费用的投入产出控制
还是以制造企业为例,子公司对费用的控制就简单归结为开发费用、生产人工、能源费、折旧费、设备维护费、办公费、市场营销费用、售后服务费用等几个大项目,进而可以集中人力并依附于集团推广模式进行标准费用的推进。
母公司集权模式的优点首先是母公司集权后可以对分部企业进行整体战略定位和运营规划,更加有利于集团的长期持续增长和市场形象定位;其次是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母公司财务形成了一个高效、睿智、洞察全面的智囊团,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市场环境脉络,制定出方向更准确的战略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效率大大提高,这从表1和表2关于人均财务会计人员营业额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此优势;再次,母公司增强了对子公司运营的管控,更好的规避了经营风险、政策风险和资本运营风险,尤其是母子公司跨国经营,受当地政策、外汇管制、技术壁垒等影响,通过母公司从集团的整体角度作决策,就容易管控集团整体的发展步骤;最后,从子公司角度考虑,通过母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能集权整合资源,就保证了子公司能够解放出经理投入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例如子公司是生产制造企业,其负责的主项指标就是产品的质量、成本(广义的成本包括费用)和交货期,表现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就是做好材料的投入产出核算,分解各项费用的发生必要性和费用的单项效益,对应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就单纯得多了,偏重于成本会计核算管理。
缺点:第一,集权后给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带来技术难度,如果母公司缺乏对子公司所处环境的即时了解,便很难做出最佳的应对策略,例如子公司在采购钢板或者塑料颗粒等大宗物资方面因为审批流程的信息传递时间问题就可能贻误了战机;第二,母公司的战略要求和经营方向落实后,在指导后分发子公司就相应存在流程操作的普遍适应性困难,例如母公司是跨行业经营,面对电子加工、医药制造、建筑开发、旅游服务和金融财务等不同行业的预算制定和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难以达到统一的计量标准,并在同一个绩效平台上比较;第三,既然形成横纵交替的网状管理模式,就造成了集成子公司具体经办的财务和会计人员既要接受母公司的工作指令,又要接受子公司财务长的工作指导,这样就对财务会计内控体系完善与否、升级能力提出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定单,如果执行人员盲目操作必然带来损失。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企业,结合,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6]韩文连.管理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