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政府出资(含政府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机构。

第三条、设立担保机构需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办理注册。担保机构经注册后方可开展业务。

第四条、担保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鼓励担保机构采取公司形式。目前难以采用公司形式的担保机构,应按照上述要求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组为公司。

第五条、担保机构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照规定程序对担保项目自主进行评估和做出决策。担保机构有权不接受各级行政管理机关为具体项目提供担保的指令。

第六条、担保机构应为受托运作的担保基金设立专门账户,并将担保基金业务与担保机构自身业务分开管理、核算。

第七条、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

第八条、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

第九条、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对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以及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担保和资金运用业务。担保机构不得从事存、贷款金融业务及财政信用业务。

第十条、担保机构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贷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对贷款实行比例担保。担保机构应与贷款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及时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

第十一条、担保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配备或聘请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先进的项目评价系统,提高评估能力,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群,积累完整、详实的客户资料,为项目评估建立可靠的信息基础;严格执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切实防止盲目决策;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跟踪,完善对投保企业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强化内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保证合规经营。

第十二条、担保机构应积极采取反担保措施,可要求投保企业以其合法的财产(包括股权)抵押或质押,提供反担保。

第十三条、担保机构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

第十四条、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运用资金。担保机构设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的10%提取保证金,存入主管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除担保机构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任何机构一律不得动用。担保机构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必须存入银行专户。其他货币资金,不低于80%的部分可用于银行存款,以及买卖国债、金融债券及国家重点企业债券;不高于20%的部分,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买卖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形式。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对按照本办法规范运作的担保机构,可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为担保机构落实反担保提供支持。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担保机构的业务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应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建立对担保机构资信的定期评级制度。担保机构定期聘请经财政部门认可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资信评级,并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对以财政性资金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代偿损失、资产结构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而确定。

第二十条、担保机构定期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和资料,于每月底前将上月的营业统计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于每一会计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将上一年度的营业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对担保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定期向有关金融机构,必要时可向担保机构的注册机关通报情况。

第二十一条、对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进行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安全 风险防控 风险因素 解决办法

一、我国石油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业保险业,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石油行业的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认识和研究。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的石油企业主要还是吸收、引进国外的风险管理技术措施,逐步在企业中推行风险分析技术与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涌入我国,风险管理逐渐进入石油等特殊行业。在1996年中石化为了保证石油企业内部的财产安全,就颁布了“安全生产保证基金管理办法”,中海油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研究风险管理和防控。我国的大型石油及相关企业逐步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21以后,石油企业国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化,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在风险管理、防控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二、石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石油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我们要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这关系着石油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危。

1.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深入。由于国际市场上的激烈化竞争,也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现代石油企业发展必须抓住时代、行业发展的机遇,有效防控风险。

2. 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在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里,石油企业因为行业本身的高投入、高风险,发展风险频率和复杂性越来越高。现代石油企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站稳脚步,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效地防范风险。

3.我国石油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立足行业发展现实情况,有效地规避各类风险、尽量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面的扩大,石油企业业务拓展也很快,内部管理层次也在增多,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泛,风险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风险。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石油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是指外部法律、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新的环保政策出台,企业就需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费用,因此企业就需要考虑法律的调整带来的风险。总的来说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对石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石油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宏观环境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2.行业市场风险。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同其他行业发展相比,尤其要注意风险防控的问题。这类风险主要有竞争风险和价格风险。竞争风险是指国内、国际石油企业的竞争,竞争对手在石油产品的开发、销售、运输等方面的竞争都会对石油企业发展带来威胁;价格风险主要是指石油价格波动对石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之后,国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市场发展不断接轨,国际市场上的油价波动直接影响着国内油价,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油企的发展压力。

3.生产经营风险。石油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高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石油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生产风险只是涉及到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则具有一定的客观随机性,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反应。

4.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受到各方面难以防控的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的客观不确定性、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财务机制,企业内部财经纪律不严,外部浅度缺乏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石油企业的财务是客观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促使企业稳健发展。

5.技术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石油勘探开发需要承担较大的安全风险,如井喷等,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的开采率,另外石油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6.资源风险。石油资源是特殊的难以再生的战略性能源。资源是石油企业立足的根本点,没有了石油资源,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所以说石油的储量、石油储存的地质条件都对石油的开发利用造成一定的风险。

四、石油企业安全风险规避措施

面对上述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我们能够对准确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的预警工作,同时决策要及时,措施要得当,最后还要处理得当。

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学习先进国家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积极关注国际发展形势,做好初始信息的采集、分析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事故发生后要积极组织救援,还要收集有效的信息,及时整理并向上汇报;还要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情,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尽量缩小事故影响范围,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应急救援站,还要根据企业人口比例建立一支素质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对容易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特别重大事故,还要加强演练,逐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起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群.风险管理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管理模型 策略

由于中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很高的风险。我国第三方物流本身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激烈的市场变动对其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1.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需求弹性风险、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引起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法规政策性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内部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

2. 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2.1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分类管理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获得经营活动的成功,就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其次,风险转移原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风险,发生的责任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需要跟保险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合同来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最后,法律防范原则。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法规,因此加快我国物流立法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加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督管理。

2.2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物流管理模型:

第一步,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要收集尽可能全的企业基础资料,然后对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风险的种类、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等。

第二步,识别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因为这些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处理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的经营策略不同,因此对目标的追求程度也各不相同。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为了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需要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规避策略。

第五步,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为了理清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并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果,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促进后续的改进。

2.3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

2.3.1现状评估分析

(1)资料收集。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因此需要收集企业自成立以来遇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每一次风险的性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中的趋势和走向;(2)风险诊断。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要找出造成这些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原因,目前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管理制度和员工素质;(3)整体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评估要从风险损失评估、评估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两个方面着手。

2.3.2识别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

在整个风险管理模型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确定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后,如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然后对风险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因此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就目前而言,AHP层次分析法时一种比较实用的多方案或者多目标的系统化、层次化决策方法,它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把决策过程层次化,采取相对标度形式测度决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实现决策问题的定量化。

2.3.3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法确定工作的完成情况,无法衡量绩效的实施结果,也很难得知绩效有没有得到改进,因此必须为风险管理设定目标。通过分析,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键风险,本文确定了如下三个风险管理的目标:平均回款时间、货物差错率和物流损失风险减少率。

2.3.4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策略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采取关键指标法,结合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在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然后据此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核心工作内容是根据风险的具体类型制定相应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并严格执行;(3)风险转移策略。一些风险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概率的,物流公司也是无法单独承担,因此应该在短时间内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最低程度,应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提高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5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的主要步骤为:汇总能体现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明确目前的风险控制指数;为一级指标信用风险控制和其下的二级指标分别设定权重;根据企业目前的风险控制业绩水平,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市场定位、行业现状、相关组织服务能力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总结制定各指标的绩效标准;设计部门或员工的实际风险控制评价考核表格,并将有关实际测评分数填至表上。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

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目前是停留在被动层面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对法律风险的应对停留在风险发生后如何补救,聘请律师解决面临的法律纠纷,而没有将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造成工作的断档;管理缺乏制度性指导和建设等,不利于企业对法律风险防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缺失

企业自身制度的缺陷也是引起企业法律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相关法律事务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由于欠缺法律把关,使得企业中不合法的做法存在,为日后埋下风险隐患。

二、如何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1.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依法治企

企业管理者应将法律思维贯穿到企业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融进企业运行各环节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国外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业竞争越来激烈,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法运作、依法治企,依法决策,才能不断调整对内对外战略格局,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法律风险管理常态化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企业应通过对各项内控机制的整合,加强各业务板块的有机协调和制约,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完整链条,做到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

3.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为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风险管理应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内在法律需求,使法律工作全面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以重大事项、重要决策、重大合同的管理流程作为内部控制重点,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调查问卷、法律答题、不定期法律信息反馈以及对已经发生过的法律纠纷进行汇总分析等多种形式查找企业各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点,然后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划分法律风险等级,将风险点反馈到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化解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只有通过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强化法律管理带来的科学规范的“正向约束”,为企业创效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撑。

4.构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由人员、制度和机构设置三个方面组成。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储备大量的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才,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法律风险的评估,划分法律风险等级,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办法、法律专项应急预案,健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合同管理、授权管理办法和法律纠纷处理机制,对于日常和突发的法律事项能够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将法律风险管理的横向和纵向有机结合,实现管理部门控制与专业部门控制、职工控制相结合的层层控制机制,实现危机前控制与危机中控制、危机后控制相结合的时间控制机制。

三、结论

企业风险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小阿瑟?威廉姆斯(美)与理查德?M?汉斯等西方学者提出的,他们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衡量与控制等,利用最小成本将风险所致损失降到最低的管理办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风险管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具体是指采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甄别、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通过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所致损失。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一般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工作分析、劳动关系、企业考核、人力资源分配以及薪酬待遇等。

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因素

(一)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科学的一种,具备较强的过程性与系统性,其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存在不确定性。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身风险、管理过程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有专家指出,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人的特殊性注定了其自身具备风险。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突出表现在“过程”中,简单地说,其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招聘风险。过度重视或追求高学历、偏重第一印象或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或“人才高消费”等。第二,人力资源培训风险。缺乏有效培训机制、培训内容片面、只注重高层或管理层员工培训、培训成本高、重视理论忽视技能培训等。第三,员工薪酬风险。员工薪酬不公平、薪酬结构不合理等。第四,绩效考核风险。不公平公正、考核对象偏差、考核操作不科学、目的不明确、与员工培训和成长联系不大以及考核结果反馈不透明等。

除以上所述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外,企业用人、劳动关系、人力资源整合以及离职风险等多个方面,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风险。

(三)环境风险

电网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其内外部环境,其复杂性环境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管理层风险。电网企业管理层是其内部环境管理,关系到国计民生,不仅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化经营,还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其管理工作要求更高,管理标准更加规范。第二,员工层风险。电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员工的努力,人力资源因素具有较大变数,是企业最不可控因素,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心理因素、自身素质、思维动态以及身材气质等,均与其工作效果具有密切联系。第三,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是电网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政府各部门(如工商、税务、劳动保障以及环保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第四,社会环境风险。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对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有重大影响。

三、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理念与实际行动具有先后关系,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素,企业管理理念是其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何种管理理念就会引导何种管理实践。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先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与运作规则中的重要地位,为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进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是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心环节,是为了减少风险因素、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风险控制、降低企业损失所实施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流程并不单单是指由上到下的直线型过程,还是一个相互联系与改进的循环进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管理风险识别、风险程度评估、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监控4项,将所有工作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可促进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所创造与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形态与精神财富,其核心在于价值观,主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制度、历史传统以及行为准则等。电网企业中的文化管理是依照国家电网要求所建设的特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安全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子体系。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并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管理文化,并将其融入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树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企业员工的认知,规范其自觉行为,从而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四)建立风险管理应急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