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校国有资产类型分析
为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能够顺利营运和科学管理,应该依据相应标准完成分类。首先依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成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主要是指显而易见的资产,拥有相应的实物形态,高等院校所具备与应用的房屋建筑等为实物形态的,同时教学仪器和设备也具备实物形态,因此这些都是有形资产。另外有形资产依据资产运动模式的差异,还能够划分成为动产与不动产,动产具备相对较强的变现能力,而不动产所具备的变现能力偏弱。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刚好相反,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是一项相对特殊的权利,可以使高校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高等院校的无形资产包含专有技术和校名以及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高等院校中的无形资产还能够划分成多种,高等院校为了本身发展需求所购买的无形资产,比如说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此种资产价值相对较高;高等院校属于不生产经营的企业,可是其同样具备商誉此种无形资产。经过对高等院校知名度和内部环境以及学生素质等相关要素的有效反应,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声誉。
另外,依据不同的应用模式,可以划分成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特征并不是以盈利作为根本目的,投入至许多领域中从事经营和生产等诸多服务活动,经营性资产的应用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与法规。而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并非投入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主要由高等院校占有和应用,指以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社会活动目标的资产。高等院校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区别就是经营性资产具备资本性,应该实现相应资产价值的增值,然而非经营性资产为非资本性,并不需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对于某种状况下,高等院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能够有效转换成为经营性资产,但是一定要严格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操作。
二、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失,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处在有形资产管理,忽视了价值相对较高,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控制管理,甚至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法律与法规,未建立专门管理无形资产的机构,从而导致高校国有资产常常发生无形流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已是高等院校资产管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高等院校资产存量增速相对较快,可是资产管理却难以满足时代快速发展需求。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建立满足单位现实状况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与法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规章与制度方方面缺少监督管理,同时高等院校对于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充足,仅仅重视对院校资产的投入,轻视所投入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片面加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效应,轻视资产形成的经济效益,全是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并未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从而使高等院校难以充分发挥资产相关应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另外,高校领导对于资产管理的认知与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认为高校资产和企业不同,其不会形成经济效益,从而许多高校就不会建立专门资产管部门,仅仅由相关部门进行各自管理,或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高校并未重视资产管理体系的创建,相应权责体系的缺失,导致出现资产流失时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二)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定义与产权不明确
高等院校若想针对国有资产完成科学、有效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健康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合理确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应管理范围。可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构成结构呈现多元化,不仅存在国家财政部门的直接拨款,还存在社会渠道相应资金来源,甚至还有部分是高校创收经营性的相应投资收入,所有必须针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进行明确定义,有效理清产权,避免由于资产性质的不明确,造成本应属于高校的国有资产出现无形流失。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承办大量的第三产业,以及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改革,由于高校和企业双方并未有效确定产权,导致企业通过许多手段争取大量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侵蚀高等院校的国有资产。此种情形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相应理念定义不清楚,国有产权归属不确定造成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许多要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对于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说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仪器装置登帐和销账工作,仅仅需要将固定资产相应账务理清就可,从而严重忽视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承担着保值与增值的任务。高等院校所参与的所有经济活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一定要严格依据法律与法规有效维护国家以及高校自身利益,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还造成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人员配置不足,常常会因人设岗,针对国有资产相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等考虑不充足,从而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需求。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高等院校的资产配置来源具备多样性,而且资产的应用还具备可重复性与学术专属性,因此高校资产配置的预算管理十分重要,其为资产科学、有效配置已经应用的首要关口。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联系,对于资产配置进行优化,在经费的投入源头加强控制,防止出现配置不合理与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解决高等院校资源短缺以及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严格落实资产配置与预算审核。高等院校的财政主管机构应该将资产存量统计与资产增量的预算投入相应审核作为突破口,针对财务决算过程中的资产存量统计以及资产配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科学、有效明确部门预算以及专项预算成本投入的相关资产配置预算,并且在成本投入的源头加强控制,严格管理购置与高标准购置等相应问题,有效处理专项成本在优化资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应该改进财政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内部资产配置与预算相应职责的分工与流程。合理明确高校财务机构与资产应用机构等的审核职责,所有部门不管是何种经费投入来源,必须在编报资产的配置预算过程通过教育审核机构的审核。
(二)运用资产盘点方法,严格执行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制度
现阶段,高等院校大都存在账账差异和账实不符等问题,发生此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财政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忽视了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有关机构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因此高校财政机构和教育机构及资产归口机构等一定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与盘点体系。另外,财政教育主管机构必须严格审查资产成果,同时依据每一年的财务决算和机构预结算审计等,有效强化国有资产外部监督管理。还应该强化高等院校的会计基础有关工作检查与审核,把资产管理有效纳入至会计基础有关工作的考核范围中,加强财务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作用,创建财务机构定期的国有资产盘点体系。
(三)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只有具备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有效融合科学、有效管理方式,全盘熟练掌握高校资源,针对国有资产实现优化配置,才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出高校国有资产应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建设具备较强专业性与综合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团队,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若是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准确认识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就无法说服其他工作人员重视资产管理。身为高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职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使教职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创建和谐和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进而激发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改进高校国有资产评价体制
改革当前高校国有资产会计的核算体系,创建以资产折旧作为展现价值补偿与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细化资产应用用途以及国有资产应用机构,积极执行固定资产折旧体系,经过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不仅能够定期针对各个部门和不同学科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相应资产消耗额进行考核,还可以更为精确的反映出高校国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以及高校在未来所需改进的经费投入状况,从而实现国有资产配置与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治理
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资产。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骨干作用,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资产流失浪费、配置不当、使用不合理、效益低下、重复建设、投资估价不实等问题时有发生,直接损害了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影响了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建设的进程。故此,各级、各部门狠抓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治理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是当务之急。现提出如下浅见,以供商讨。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1.盲目购置、重复引进或技术失误使生产资料过剩,闲置不用、资产无效占用导致价值流失。
2.投入使用应提不提、应摊不摊或少提、少摊固定资产折旧、低值易耗品等,使资产价值流失。
3.资产使用不当、保养不够或超负荷运转导致毁损严重,资产流失。
4.出入库把关不严,购入残次或不合格的财产物资,保管不善,仓储积压、霉变、丢失等流失浪费资产。
5.虚增购货费用,不按实际成本入账,人为扩大材料、产(商)品的成本费用和差价率,或随意变更计价方法,虚增、虚减企业利润和事业收入,骗取提成、资金以及少提欠缴资产税赋等流失资产。
6.低估资产价值,拍卖、转让、出售、企业兼并、联营、入股、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清算,或以募捐、赞助、赠送、广告支出等“合法”手段流失资产。
7.漏评、重评资产价值或是虚假评估、低估国有资产、私分公物、滥发钱物等流失资产。
8.对国有无形资产作价偏低或不作价,变动产权流失资产。
9.计量不准,账物、账账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资产被大集体、非全民企业和个人侵吞,无偿占用,或投资创办实体、租赁等,不报批登记,收益不入账、做小金库收支、胡支滥用浪费流失资产。
10.虚设往来、呆账、滞死账,流失资产。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
多年来,所有制的管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责、权、利没有明确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仍处于建立健全阶段,改革措施不够配套,宏观调控乏力,加之国有企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支配,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企业亏损严重,为了部门(单位)利益、职工工资等弄虚作假,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不善、账务手续不规范、内部控制程序不严密是国有资产管理不善、流失浪费的基本原因和条件。此外,一些国有单位经营不善,管理混乱,严重缺乏责任心,导致了单位财产不断亏损以及破产,最终要以财政来弥补亏损,使得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宏观调控不力,监管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监管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到位、力度不够、管理不全面等,导致一些非法分子乘虚而入,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此外,某些政府部门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腐化、私收赃款或是收取各种好处变卖国有资产,使得国有资产无形蒸发和消失。
(三)国有资产产权归属不清
资产管理意识差、产权观念淡化是资产流失的思想基础和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产权制度上,这对于产权的归属设置造成了产权所有者的淡化和缺位,如地方政府只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而不承担所有者责任,最终导致了各级政府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决策失误
决策失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决策不民主,主要是因为只有一人作为法人代表做出决定,决策错误就导致了资产的流失。其二,利益的驱使,主要是因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产被困,长时间增值。
(五)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体现在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建设还相对滞后。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缺乏专门的、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对国有产权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国有资产经营中遇到的侵蚀性问题并没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还存在钻法律和政策空子的现象,利用非法手段,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侵蚀国有资产。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实施实物责任制
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组织国有资产管理,明确经济责任制,认真组织职工宣传贯彻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政策,从思想上、组织上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作用,群策群力深挖流失浪费的根源,开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堵漏洞活动,实施科学管理,开展管理技能培训,不断地提高全员的科学管理水平,彻底根除本位主义和狭隘的团体利益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国有资产高效利用的途径。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使资产的购置、分配、使用、维护、保管、损坏、丢失、赔偿、处置等都做到有章可循,自觉地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做到购置、分配、使用按计划、严审批;出入库使用计量准确,认真检验;定时定期保养维修;严格按规定报批、登记变动产权;资产投资、产权评估要科学求实。
(三)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手续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账、表、卡等项手续,实行一物一卡和产权变动表报制,对生产经营部门领用的财产、工具、器具等要建立财产分户账,实行按物立户,登记数量、单位、金额、规格型号等,以控制资财总量,按领用科室建立分户账,登记领发、交回、报废情况,月终清点存货,年终搞好清账核资。
(四)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和队伍建设。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以来,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国有资产分布面广、量大,部分产权管理混乱,清产核资任务艰巨,加之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将逐步过渡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正确评价、界定产权价值,实施科学管理等一系列任务加大。现有国资管理人员难以更好地胜任工作,必须充实力量,狠抓人员素质的提高。各级要狠抓国资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计划、银行、国资、财政、审计、公、检、法、司、纪检以及主管部门要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搞好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各行政事业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协助各职能部门做好国资管理工作。
(五)严格程序办事
按科学管理程序办事,强化投资项目和技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详实调查的基础上,搞好市场预测,从宏观和微观的高度评估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科学为依据进行投资决策。
(六)建立专业的市场服务中心
通过清产核资,配合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设备、物资调剂市场服务中心,为供求双方提供系统的信息咨询,以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实现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
(七)加强资产评估和审查
加强国有资产的评估与审计也是有效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关键因素。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并要求资产评估机构根据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严格认真地评估,要保证国有资产在评估过程中能够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真实化。同时,也要做好评估结果的审查工作,确保评估的质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八)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教育
地方政府人员作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应加强对其进行政治教育以及理论学习,以提高政府人员的思想觉悟,对于有过损害国有资产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教育以及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为其他人员敲响警钟,避免腐败现象的再度发生,从而有效地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
(九)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财务人员属于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者,身上肩负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责任。所以,应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与心想觉悟的教育,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法律制度地不断变化,使业务水平与政治思想觉悟都得到提高。
总之,加强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要对国有资产流失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还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国有资产的流失加以制止,使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松林,吴颖霞.论国有资产流失及治理的法律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院,2006(8).
[2]李俊.关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3]路巧玲.论国企领导业绩与国有资产流失[J].中国审计,2004(2).
[4]李保民.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N].中国企业报,2003-01-07.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 改革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所面临的重点
(一)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向
要推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需要对改革的方向进行明确,这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而言,应该按照分类改革思想的指引来推行改革的工作。对于分类改革的标准,应该予以细化,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将分类的依据以及分类的结果予以明确,对于不同的分类还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服务机制。此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方向还应该在其他方向予以明确。例如,我国的社会制度、法制化建设等方面,将每个方向的改革措施制定地更为完备。
(二)赢得相关主体对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支持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密切相关,如何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更好的安置是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才能够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清除障碍。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人员众多,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是行政体制改革和对机构进行精简的避风港,行政单位精简下来的人员很多流入事业单位。人才种类的多元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使得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事业单位改革还面临着如利益分配和权力调整等诸多问题,需要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配合,将会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带来极大压力,使得改革工作举步维艰。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落实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在具有明确目标并获取相关主体理解与支持的情况下,还应该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予以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得到明确,相关部门如财政部和国务院其他部门应该在顶层设计上充分沟通协调,在改革目标细化层面,事业单位所对应的主管部门应该按照改革总体思路的指引,对其所监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目标进行细化,在改革工作的实施层面,各级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对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加大相关改革工作的执行力度,敢于啃硬骨头。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制度作为依托,才能够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保障。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从价值形态对资产进行管理,通过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用货币进行计量,来反映资产的价值,资产管理主要是对资产的实物进行管理,对其使用、保管等进行分类管理,为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性提供保障。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够将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在实施层面,应该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工作,将账账、账实核对清楚,实现资产状态的动态管理。
(二)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所管理的资产是由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其资产规模的大小与国家拨付的资产多少紧密相关。国家所安排的预算多少对于事业单位资产问题和配置合理具有重大影响。预算管理是否合理能够充分影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增量和使用效率,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能够使得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得以制约,并能够充分盘活存量资产,此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以广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为例,按照试点推广的原则对资产预算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将机动车、大型设备和房屋建筑物这三项资产的预算审核作为与资产管理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将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与部门预算相结合。
(三)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动态监管
对于资产管理情况的了解我国主要依靠清产核资等有关工作的推进,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原先以手工统计为基础对资产进行日常管理的模式得以改进,转而建立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但是这一系统更多的满足特定主体内部的需求,资产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无法共享该系统的数据。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层面加大力度,只有将数据进行及时共享才使资产的动态监管有了可能。以江苏省为便,2005年江苏省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截至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各项深入改革仍然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有关工作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及时予以解决,对于监督工作扎实推进,并建立了财政主干网络系统、全方面覆盖、功能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推进路线
(一)及时出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
事业单位在我国种类较多,数量较为庞大,但是对其进行监管的规章制度在法律层级方面较低。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多的暂行规章制度,正式的管理制度尚未出台,在制度建设层面较为欠缺。当前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但是更多的是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并没有正式的规定。及时出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有法律作为依托,增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保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推进。
(二)清产核资,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及时统计
随着我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推进,首先应该进行清产核资,将资产状况进行明确,资产的结构分布和行业分布,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在明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后,2006年12月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经过努力摸清了资产,并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按照不同的情况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了资产批复和确认,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按批复进行调账实现账实相符的基础上,财政部着手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建设,为日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推进提供依据,奠定事业单位的资产改革基础。
(三)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都是在现有的体制和制度下建立和运行的,职责和权利不清、公益性缺乏、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较为严重,需要进行大力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诸多经济现象都未纳入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范围,及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因此,应该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和体制都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建立与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改革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相互协调和有效配合的新的资产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康宁监狱)
参考文献
一、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个单位行政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位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单位国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是节约运行成本、防止资产流失,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科学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不仅能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同时有助于每个单位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单位都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和执行不严等问题,如单位内部资产的划拨使用没有详细的流程规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登记不能反映最新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登记录入系统不及时等。
2.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重复购置和过度购置,购置不常用或配置过高的设备,导致资产效能不足或过剩,造成资产浪费,甚至购置之后即发生闲置,有的一年只使用几次,效率低下,有的更新太快,浪费严重。
3.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过去的资产实物已经严重损坏不能使用,应该及时报废报损,存在系统申报处理报废报损稍显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动态管理。
4.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更换调岗过于频繁。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专业性和延续性。
三、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提高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尤其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克服对资产管理的传统错误认识,针对单位部门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资产管理意识,职责不明确,负责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完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首先将单位资产管理作为考核单位内设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同时,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其次应从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责任管理入手。人才是任何单位最根本的资源,完善的资产管理离不开资产管理人员作基础和保障,要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完善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并选择原则性强、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而且资产管理人员一定要相对固定,不能频繁更换。确保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在单位国有资产审批、到货验收、日常登记、保管使用、资产清查、资产处置等环节要有章可循。
3.加强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管理力度。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把资产购置列入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力戒铺张浪费和不切实际。投入和产出在任何时候都是资产管理活动中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问题,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最需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所购设施设备的效益,在资产购置过程中,严格执行由需求部门提出计划,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审核签批,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把关,对资产采购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同时要培训相关人员并要切实开展工作,不能让昂贵的设备睡大觉。在安排采购时,注重向急需的业务处室倾斜,优先考虑档案的保管保护、社会共享、文化产品宣传制作等急需的技术设备及办公设施设备。
[关键词]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24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1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征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在法律上确认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非生产性,即它主要分布在一些非生产性领域的社会组织,如政府、学校、医院等;第二,具有公共服务性,这是由非生产性所决定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用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具有资金补偿、扩充的非直接性,这是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规模和增量应当适度,注重节约、有效使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为了维护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履职,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整个国有资产中占比不断提高,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刻不容缓。
2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改革取得很大发展,相比之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其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制度建设不完善、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管理考核问责机制落后等方面。
2.1 制度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立法层次较低。当前,尚未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立法,2009年,财政部颁布的“两令”是迄今为止级别最高、最具权威的关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制度,但是作为部门规章制度其法律效应较低,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与上位法发生冲突必须遵循上位法的规定,造成一些制度无法贯彻执行。由于部门规章制度约束力不强,地方上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设定时随意性较大,口径和标准常常不一致,直接导致各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另一方面,制度制定得不够细致。制度缺乏细化约束内容,导致实际执行中自由度较大,有的制度中对相关责任部门职权划分规定不清晰,造成实际管理中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
2.2 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
一是资产购置环节管理不规范。资产购置缺乏预算制约,部门为了“私利”常常多向财政部门申请资金购买资产,财政部门只关注总盘子而忽视每个单位的实际需求,长久以来造成资产在各个部门闲置、积压,形成资产浪费。二是资产使用环节管理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本单位行政事业性资产的部门和个人,也未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资产管理制度,忽略资产的台账和卡片管理,忽视产权管理等,造成资产流失,为资产舞弊埋下隐患。三是资产处置环节管理不规范。资产处置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处置较为随意,处置收入也没有及时上缴财政,沦为“小金库”或流入个人囊中。
2.3 资产管理考核问责机制落后
大部分地区未出台资产管理的考核制度,有些省市虽然出台相关制度,但是考核标准不够细致,执行起来容易流于形式。问责方面只对违反相关法规的个人进行处罚,但是未提及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各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的问责事宜,造成各单位“重实物、轻管理”的局面。
3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从完善制度建设、改进日常管理办法以及建立考核问责机制3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
一方面,进一步细化现有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比如:在资产处置的管理制度方面,明确处置的审批流程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在资产配置环节,增加关于资产预算管理的内容等。另一方面,推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进程,建议在原有“两令”的基础上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
3.2 改进日常管理办法
一是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约束资产购置环节的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上报资产购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引入“公务仓”管理制度,新增资产优先从“公务仓”中调拨使用,防止重复购买;二是完善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资产管理人员和部门,建立资产账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财政部门定期组织产权登记、资产报告和资产清查、检查工作,随时关注资产管理情况;三是规范资产处置环节的审批,各单位资产处置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并上报财政部门审批或备案,相关处置收益必须上缴财政专户,定期由财政、审计等部门作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