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儿童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儿童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聋儿;成长

文献回顾

特殊儿童包括弱智、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学习困难、语言障碍、肢体残疾与病弱、情绪与行为障碍、超常儿童等(张福娟、江琴娣,2005)。按照联邦政府的定义,聋儿(Deafness)是不能接受口头语言,甚至于借助助听器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也不能听到人们讲话的严重听力丧失。重听(Hard-of-hearing)就是比聋要好,但是对儿童的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听力丧失(艾伦、施瓦兹,2005)。而《残疾标准》把听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双耳听力丧失或有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的环境的声音。可分为聋和重听两个级别(张福娟、江琴娣,2005)。

而笔者这一研究是针对聋儿即特殊儿童当中有听觉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旨在研究这类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关于这一群体在早期所受教育对其生活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从家长的角度或对聋儿的变化的观察来了解聋儿早期教育对聋儿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这样的方法原因是: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和理论(陈向明,1996);定性方法可以依据典型的或少量的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袁方、王汉生,1997)。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所能找寻到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进行定量研究。

个案描述

本文被访谈的个案均为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学生家长,该聋儿康复中心位于北京市德胜门附近的胡同中,是笔者有着两年实习经历的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A: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某学生的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为祖孙关系。其孙女现年三岁,属于先天性失聪。个案和其孙女一家都来自外地,为了更好的配合聋儿康复中心的教学在学校附近特意租房住下。

B:曾为聋儿康复中心学生家长,与学生为母女关系,其女儿现年十岁,曾经在聋儿康复中心接受过一年的教育和训练,个案的女儿已在某普通小学就读。

笔者通过对两个访谈的资料分析得出一些关于聋儿的教育问题的思考。笔者将得出的想法以聋儿教育为主线分成了以下三个部分:

一、聋哑儿童的家长对儿童抱有殷切期望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来第一天哭的厉害,就是不愿意来上学,我没办法只好天天来看着她。”“她妈妈就在旁边租了个房子。”(A)

“总觉得她还是来接受一下训练比较好啊。在家里教的都是我们自己家的话,我家原来不是北京的,就不是普通话。”(B)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设想,都希望聋儿能够和正常的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希望儿童在社会上能够适应。

“当然是希望她能直接去上普通的幼儿园啊。”(A)

“希望他能跟你们这些学生一样去上大学啊。就跟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B)

二、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抱有期望和自己的评价

1、家长对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视。认为只有好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儿童有更多的发展。

“比如他们有体育课啊,认知课,美术课啊什么的,感觉都挺好的。”(B)

2、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的作用很有信心,认为聋儿康复中心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我家孩子应该一年以后也能差不多了吧。”(A)

3、家长对聋儿康复中心师资较满意,同时认为儿童发展同老师的努力密不可分。

“这里的老师很辛苦啊,真的,特别辛苦的(反复强调)。有些小孩,象他(手指聋儿康复中心一学生),就是来了一年,说话都这么好了。他九月份都能去普通幼儿园了。”“这里最主要就是教孩子说话吗。老师们都很好。”(A)

4、家长认为聋儿康复中心有自身的优势,认为那些优势对儿童的发展很有好处。

“还有大概就是聋儿的环境吧。感觉这里有很多一样的孩子,有很多了老师,还有象你们这样的志愿者,然后还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参观。” (B)

三、家长对整个社会抱有期望

“让他们知道有很多跟他们一样的孩子啊,这样不会自卑。还有就是可以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而且那些人也还是没有什么歧视啊或者不好的想法。”“ 孩子英语还有点担心。”“ 以后英语也是要练的,就是以后就不知道了。”(B)

个案在担心孩子在走出聋儿康复中心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个案对整个社会对聋哑人士甚至特殊人士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聋儿的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聋儿语言能力发展上,还包括儿童心理、德智体美等方面。

①因为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设置,聋儿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训练和发展。这些不同的锻炼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能够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聋儿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其适应早期教育之后的生活和学习。

②聋儿在学校中的早期教育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聋儿康复中心拥有专业的老师及大量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同时聋儿康复中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集体教育与单独教育并存的方式。这使孩子明白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并不突兀,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存在,同时志愿者和老师使得他们明白有很多群体在关心着他们,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

③当然,聋儿的早期教育中最关键的还是对聋儿听力、认识和发音上的训练,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专门的一套训练方法和步骤,只有在这样一套专业的训练之下儿童才会系统的在听力、认识和发音上发展和进步,以后才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这一点也体现了聋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家长对聋儿的早期教育有着自己的经验看法和各种的期望,同时这些看法和期望不仅仅单独针类似于早期教育的学校,还包括儿童本身和整个社会。

①家长都认为聋儿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十分重要。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家长尤其重视老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够使聋儿有快速和正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家长也认为丰富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聋儿的全面发展。

②有些家长也在担心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聋儿在接受了这些早期教育后不一定就能够完全适应走向社会,可能需要很长的过渡期或者很好的衔接,而这些除了需要聋儿的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之外,社会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家长对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态度也有着自己的期望,期望社会能够帮助聋儿适应走向社会的变化。

二、建议

①笔者认为聋儿的早期教育方法选择上最好还是选择专业的学校教育,其优点和好处在研究中显示的十分明显。单一家庭教育或非专业的早期学校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都极有可能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儿童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和适应问题。

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特殊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例如:在学校,老师费尽心思地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耐心地教会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些家长却在接送孩子时,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无视生命,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学校,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学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家长却为了孩子在家里不吵闹,带着孩子去吃孩子喜欢吃的但刺激孩子情绪的火锅;在学校,老师不厌其烦地、负责任地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擦桌子、扫地,一些家长却在家里以孩子干活慢、打扫不干净为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不少。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才能统一,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这些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

二、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的智能障碍定义指出:“智能障碍是始于儿童期间,在智力及生活适应、技能方面有限制的一种特殊功能、能力状态。”这个定义着眼于将儿童放在所处的环境当中,着重强调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即特殊儿童理解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与环境,课程应该具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200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给智障的新定义为:“智能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这个定义着眼于环境中的儿童,着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适应,即要让社会理解、接纳、协助特殊儿童并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课程应该具有功能性,给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辅助。

从对智力障碍定义的一步步完善中,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儿童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儿童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家长作为与这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核心人物,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对学龄中后期、初中阶段的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适用的课程是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而设置的。特殊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殊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力进行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以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其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按照此课程理论划分了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等十大领域作为课程目标体系。这十大目标都是特殊儿童经过接受教育而发展成长的目标,在他们发展、成长的期间,势必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我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三、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态度。

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很难与正常人融洽地沟通、交流,使他们经常受到正常人的排斥,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多伤害,使他们变得孤僻、偏激、易冲动。家庭是他们唯一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但是目前许多特殊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采取的态度却令人堪忧。有的家长既不认为孩子是累赘,又不对其寄以希望;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严苛、虐待的态度,认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受到惩罚;还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态度,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造成孩子的障碍,对孩子满怀愧疚之情,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听之任之,不加约束。

2.教育内容。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家长一窝蜂地追求名师、名校,以使孩子成龙成风。特殊儿童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有些家长仍然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真正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

现在社会上流行“速成班”,不管多难的事都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成功。有些特殊儿童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天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便训练孩子,试图让孩子也可以做到,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难处。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在两三个月内使语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

四、根据课程理论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1.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事实上,能够理解特殊儿童,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才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态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如此。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卑心理,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能因为怕孩子的特殊性被人笑话而自我封闭,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否则会导致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易冲动等潜在性弱点。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更多的期待,更有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正常人,拓展他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对特殊儿童来说,适应生活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其次,家长要想让孩子适应生活,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个性缺陷。溺爱只会使孩子性情懒惰、意志脆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地创造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家长要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维护孩子学习的动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正常儿童通过潜移默化或生活情境能学到的内容,特殊儿童必须专门的、细致的、小步骤地学习。而且由于特殊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生活中有效实用的东西。如,我们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自我照顾,对于文化知识不可强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迫训练他们与别人交流,而是要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维护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不仅是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同一障碍类别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如,南方地区的自闭症的孩子也许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游泳,但是北方孩子学习游泳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农村地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要学会如何打水,但是城市的孩子只要学会如何开关水龙头。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不能想当然地让孩子学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最实用的东西,注重广义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完整的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把握。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温柔地坚持,提供孩子发展的机会。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被称为是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慢镜头,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耗时长。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孩子坚持教育。不能因为教孩子一项必备的技能一年还没教会便放弃,也不能因为看到孩子学习太累太痛苦便让孩子放弃,如,脑瘫孩子的训练是非常苦的,家长不能因为不忍便中途放弃,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无一益处。总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按规定、坚持、不破例的原则,在温柔中坚持,并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家长要定期培训学习,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南辕北辙。为了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学校不仅要视特殊儿童为受教育者,而且要把家长看作是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学校可以对家长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要求家长每周要和教师见一次面,教师要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

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而且要运用生态观,提供更多联系生活环境与具体情境的动态、弹性、多元化、个别化的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徐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2]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

[3]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58-61.

[4]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2.

[5]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0.12.

[9]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家庭教育,2006.6.

[10]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11]刘颂华.弱智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5.7.

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化;特殊儿童;全纳教育;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033-03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其发展已从经济领域迅速延伸到政治、文化、科技、信息、教育、安全等领域,成为了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过程中,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然要受到外部(本国乃至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其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教育系统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实力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将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目标除了反映社会的一般要求外,更多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目的,科技的进步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冲击越来越大。

人类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迅速发展成为一股超越国家界限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强有力的社会浪潮,同时也演变成为蔓延全球文化与思想领域的重要思潮。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核心,教育是受全球化冲击最直接和最深刻的领域之一,教育全球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共同特征。

一、全球化助推全纳教育发展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萨拉曼卡宣言,《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并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全纳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纳教育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许多国家响应其教育理念,形成了一股探究全纳教育的热潮,使其成为近期国际社会非常流行的教育词汇。其理念日益为各国所理解,许多国家也纷纷落实到行动上,进入了研究阶段。当然,全纳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基于许多国家早期对具有全纳教育意义的教育进行的探索,也受到西方国家争取民主平等、维护人权尊严运动的积极推动,但是,更无法忽视的是全球化发挥的作用。黄志成教授曾写道“全纳教育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受到国际教育界的热切关注不是偶然的,是全球化强化和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地球村’的现实结束了世界各地的人相互隔离的状况。”全球化是推进全纳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究其发展,是有必要也是必须的。

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理想。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现象,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全纳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它主张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减少学生的被排斥,要求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全纳与参与是体现人类尊严的基础,是尊重人权的具体表现,这一点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和寻求真正的教育公平的战略思想。然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将全纳教育的思想深入贯彻到教育体系中,实现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是特殊教育发展乃至我国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值得研究的问题。特殊儿童作为一类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在其接受教育时,用全纳教育的思想指导,更有利于特殊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

二、随班就读——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

在我国,能够充分体现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就是随班就读,可以说随班就读是中国化的全纳教育。对于随班就读,国内学者一般都承认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的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这种形式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其实早就存在,有的农村小学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接收了当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这种形式为我国政府所倡导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教育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随班就读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融合,共同提高。

随班就读工作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同学间的互助与合作,等等,这些理念与措施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改变了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也使更多人了解了残疾儿童,理解了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了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对随班就读的研究也应不断加强。

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制定有利于随班就读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制度是非常必要的。1996年中国公布的《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公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为随班就读教育形式提供了法律依据,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各地教育部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给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实践

 

受到社会上特殊儿童数量逐渐增多的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在各地区开设,针对不同特殊儿童实施了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希望特殊儿童也能够接受正常的素质教育,为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兼顾特殊儿童的利益,维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为特殊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指导。

 

一、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教育和课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对教学课程的设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借助特殊儿童心理康教育对儿童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 就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进而促使教师基于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认识, 构建更为适用的课程体系,保证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1] 。 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问题是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引入先进的课程理念,向学生传授最为前沿的知识,还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在向儿童传授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引导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改革教学手段

从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属于新兴学科,教学理论尚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的和教学手段的探索也不够全面,因此要想保证特殊儿童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应该注意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良好教学氛围,对学生实施科学指导的重要保障,只有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学生才能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所以教师在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尝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了解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对儿童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例如针对特殊儿童存在的畏惧交流心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沟通和交流欲望的场景,如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小朋友在假期愉快对话的场面、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和谐场景等,让特殊儿童逐渐产生沟通和交流的欲望,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促使幼儿畏惧交流的心理能够得到适当的改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 。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教学内容

特殊儿童一般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接触新的知识和内容,缺乏安全感,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针对特殊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入生活中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感,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3] 。 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场景,然后教师结合场景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完成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注意教学实效,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保证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评价教学的针对性以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获取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唯有如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有效改善当前我国社会上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让特殊儿童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红娅.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

特殊儿童的教育范文第5篇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