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对策建议

一、引言

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医疗仪器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买过程、使用过程、维修过程、报废过程等进行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很多方面,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是事业单位内部的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保护卫生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使用效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能够降低卫生事业的资产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还能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增加医疗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公益。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增加了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产成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影响了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对卫生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不仅从管理上解决了资源财产浪费的问题,还有力的保证了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理论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卫生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以及有关医疗、教学、科研专用设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金额在200元(由于单位不同,此金额可能会有不同)以上的医疗器械,还有一种定义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凡是属于单位内部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

卫生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各个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和组织,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固定资产制度,对内部固定资产的规划、购置、验收、登记、使用、维修、调整、报废等过程进行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要保证内部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和完好程度还要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客观准确的预测,科学准确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折旧等工作。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负责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由于固定资产关系到卫生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所以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特别重要,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需要各个工作人员具备极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优秀的综合素质。

(四)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卫生事业单位进行各项医疗卫生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卫生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还能够降低卫生事业单位资源成本,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深刻,管理效率低

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总体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认识不到位、不深刻的问题,这不仅仅影响了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还放纵了卫生单位内部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从高层单位领导到中层管理干部再到底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不够,监督不严,执行不力。在实际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单位内部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了解不深刻,当出现器械损坏需要维修的情况时,不认真考察汇报就认定为设备报废,管理层干部对下级管理人员反应的问题疏于盘查等等问题,整个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对待管理工作不负责,不清楚,不仔细。更为严重的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利用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足和漏洞窃取单位利益,出现了做假账,虚报价格,账物不实等违法乱纪的现象,浪费了单位的宝贵资源,严重损害了单位的利益。

(二)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效率低

国内现有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完整,造成了很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漏洞,也无法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依据,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效率和管理效果。一方面,固定资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暴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一套科学合理医疗设备器械购置审批制度,这就导致了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医疗卫生设备的预算时虚报价格、盲目预算,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固定资产的维护、调整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由于缺少正确的参考标准和依据而制定出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措施,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另一方面,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构不完整,影响了部分医疗设备的维护、分配、调整进度,影响了设备正常的管理效率和设备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由于机构的不完整,当出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特殊情况时,处于临界状态下的管理组织对相关情况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执行效率。

(三)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先进,使用效率低

针对卫生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已有很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惜的是,部分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事业单位不断进步,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方向,仍然使用旧的管理方法就会出现问题,如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时,依然使用较为落后的历史成本法,不管固定资产处于什么状态,在固定资产总账时都是以原价进行处理,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增长,固定资产总额依然不变,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都得不到客观准确的体现,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和评价。

四、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就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从思想观念上就要端正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从上到下都要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高层领导要重视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针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处罚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中层管理干部要端正固定资产管理的态度,恪尽职守,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认真客观地做好固定资产相关处理的审批和汇报工作;下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更要严于律己,在努力掌握好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后,还需要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估。总之,只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各级各部都能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就会安全有效。

(二)健全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针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的不足和缺点,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要通过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总结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关于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以及报废过程等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同时,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要加快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完整化、合理化的建设,依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有条理的建立相关的组织或机构,增减不同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还要成立相关的监督考察机构,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落实相关责任,对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执行效率,降低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流失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优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在当前的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参考同行中优秀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调整,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上,要认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大胆地在实际医疗卫生服务中进行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不断的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修改、完善和总结,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一套适应卫生事业单位本身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的各个阶层从事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及时的把握国内外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最新方向和趋势,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进行学习交流和总结归纳,及时而准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理论方面和时间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为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后,为了促进全国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各个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的单位要积极地推广单位内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政府要努力的做好这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从思想上重视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凯.如何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黄海云.浅析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时代金融(下旬),2011(9).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 固定资产 对策

一、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清算与评估方法不科学,导致固定资产清算不全面

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固定资产清算与评估。其中,在进行固定资产清算与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生产设备、材料、办公设施核对、估算资产的价值等工作。但是,在以往固定资产的清算和评估过程中,过度重视可见资产的检查,而忽略了不可见固定资产的清算和整理。例如,供电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形象都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和盈利效益。然而,这部分固定资产却尚未纳入清算的范围内,导致固定资产清算不全面。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制约性弱,固定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采购、核算、验收、维修和调拨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规范。同时,一部分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尚未使用科学合理的登记和交接方法;一部分职工将便于携带的公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固定资产无偿占有,呈现出重固定资产采购和忽略固定资产管理的现象。这样,便造成了供电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闲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相关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增加了固定资产流失的隐患

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人员量逐渐增加,导致当前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当前供电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忽略了固定资产管理,从而让大部分财务人员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在抓收入、抓成本、抓考核等方面,安排没有经验和工作能力较弱的新员工管理固定资产,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流失和安全生产隐患,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缺乏完善的责任监督体制,各项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供电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真正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便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责任监督体制,坚持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保障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当前一部分供电企业依然未建立起完善的责任监督体制,各项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1]同时,由于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标准不规范,难以全面、有效地评估与考核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制约了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实施和落实。

二、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进行固定资产清算与评估,保障固定资产清算与评估的合理性

新形势下,导致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清算与评估出现不科学、不全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电企业所理解的固定资产范围过于狭窄,尚未将一些难以看见的固定资产列入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内。同时,由于当前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估方法不先进,从而在无形中减少了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便需要全面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算与评估工作。首先,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和了解“固定资产”的本质含义,综合分析供电企业的各项利润构成要素。其不仅涉及电网铺设和电力输送过程中所实现的利益,还包括利用高新技术节约的人力资本。因此,需要通过全面分析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各项利润的构成要素,找出其中存在的不变成本要素,以此作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算和评估的主要目标。其次,供电企业在固定资产清算和评估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种类的固定资产,采取合理的清算和评估方法。不仅应该对供电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项设备进行折旧清算和评估,还需要对尚未使用过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市场价值清算和评估,如电缆设备等。同时,应尽量聘请专业的评估人员综合全面地对供电企业行业内部的价值进行分析,以保障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算和评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随着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的类型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供电企业内容的管理制度却尚未体现出这部分内容。所以,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供电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应创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坚持从完善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清算和评估结果,构建个人的问责机制,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从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依据。其次,在构建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出违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惩罚行为,合理地将员工的绩效评估和薪酬发放有效结合起来,让供电企业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使用及管理的重要性。再次,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固定资产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最后,供电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和应用监督部门,从而保障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2]

(三)强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设,增强管理人员工作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首先,应该强化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让其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工作岗位的责任。同时,供电企业还应该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让大家积极投身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乐于深入研究相关业务的知识。鼓励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积极走出去,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如积极参与各项职称考试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以便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供电企业还应该适当地给有职称和能力水平的员工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以便在整个企业内部营造起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全面推进管理责任制建设,真正落实各个部门的工作责任

为了切实解决好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全面推进管理责任制建设。其中,具体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责任监督体制,从而保障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有效避免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漏洞。二是应该全面落实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在全面推进供电企业各项管理责任制的过程中,为了真正落实各项监督责任,应该避免大而空的责任制度,全面落实供电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以便在出现问题之后能及时采取管理措施。三是应完善考核机制。针对供电企业各个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情况,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实时量化管理效果,有效提升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供电企业应该不断加大现代化的管理力度,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有效地提升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供电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为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正能量,促使供电企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繁荣服务。

(作者单位为国网天津宝坻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绩效评价;高校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所占有和使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被称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其中包含学校的房屋建筑、教学所用设备、教室陈设、图书以及文物陈列等,这些固定资产被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认定主要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总价值在一百元以上。二是高校使用时间超过一年,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界定有利于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种类繁多,价值高、数量多,且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其次,固定资产的来源丰富,不仅仅限于财政拨款还包含金融信贷款项购买、社会赠予、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再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都是高效固定资产的构成部分。

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有利于固定资产进一步多样化。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更加多元化,各个投资主体在进行高校投资的时候需要更加高效和丰富多样的信息,高校做好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提供更多样的信息,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第二,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提高使用效率。大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占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仅为三成,而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六成,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

第三,有利于国家的统筹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对于企业的统筹管理更加重视,而忽略了对高校的管理,这使得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欠缺科学性,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推进:

三、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局观念

目前高校在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缺乏全局观念,学校的各个部门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价体系,在处理问题方面,难有全局观念,这样导致高校各个部门在经费上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资产的管理,使得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经费增加,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没有理清工作职责,缺乏明确的分工,导致各部门在工作中权责界定困难,在不同部门在管理中出现矛盾时也因为赏罚不明和沟通不畅导致矛盾难以顺利解决,也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工作协调和落实难以顺利进行。

(三)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高校在固定资产方面缺乏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是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效率不高,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校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问题,很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甚至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占用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和国家的财政支出。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对于其成本的核算和效益的评估并没有进行,导致整体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率偏低。

(四)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对资产的成本分析核算以及绩效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也因为对此类人员的认可度不高和晋升空间的限制也进一步导致优秀专业人员的流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易操作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和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四、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相关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陛,科学性主要在于要符合高校的实际,要根据不同高校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绩效评价,要根据高校固定资产的结构不同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对评价的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刻科学的反映,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状态进行科学全面地反映,明确其管理的目标,并与实际的达成情况和管理水平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于相关的指标的规定和设立要清晰明确,保证各指标的相互独立和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

(二)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协调统一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对于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水平的指标做到全面、层次分别,要尽量选取能够充分反映管理水平的指标,但并不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够突出表现管理现象的指标,要兼顾全面性和重点性。

(三)坚持定性定量原则

在进行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既要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和内容,又要有相关的定量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更加科学,能够满足绩效评级体系复杂性的要求,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坚持有效性原则

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是建立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有效性原则放在首位,只有对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保证管理效率的提升并达到最优值,才能有效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陛。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闲置浪费 计划体制 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3、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

(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固定资产管理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创新

一、现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陷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

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两者的结合有利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科学编制财政部门的预算。如果固定资产管理脱离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很难落实。

(二)财务管理与实务管理脱节,固定资产存在账实差异

目前仍有一些单位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财务部门只管经费支出,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后勤部门只管发放,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而不将资产进行明细登记。造成财务管理与实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三)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应有的责任人和保管人

许多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界定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界限,没有由上至下地将固定资产管理任务分项落实至具体职岗、责任人,更没有将业绩考核与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直接挂钩,起不到激发相关责任人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责任感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固定管理模式,没有头绪、漏洞百出,以至于造成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现象。

(四)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特性,致使许多单位轻视资产的使用效率,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国有资产的入口

为了杜绝盲目、重复购置的现象,使预算安排与事业单位已占有、使用资产的状况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并遵循如下原则: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满足资产配置的合理需求;二是高标准、高档次、不计行政成本的资产配置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事业单位不应盲目追求此类的资产配置。

2.优化资产结构。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使存量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避免重复配置,应按照工作的需要来科学编制配置规划;二是不同单位、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调剂、共享应加以推动。

3.勤俭节约、严格控制。对于有无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分别按照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置,同时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4.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应将资产购置项目纳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报表中,财政部门在统筹考虑部门预算项目时,应依单位申报情况予以考虑安排。同时,各单位需提供相应的批复文件及有关材料,若未经财政部门批准,就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以及单位经费支出。

(二)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资产运转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资产使用,在使用国有资产时,强化资产使用管理是事业单位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业单位应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以此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1)建立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2)通过指定专人来负责资产管理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包括负责规范账卡管理、实物管理以及统计报告等工作。(3)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以便达到责权分明,层层负责的目的。(4)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所占有以及使用的国有资产,为了做到清楚家底,账、卡、实相符,事业单位应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三)强化资产出口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为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抓住资产处置这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尽量采用招投标、拍卖、协议转让等公开处置方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来进行资产处置。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事业单位则不能处置。

(四)适时采取行政干预

事业单位应当适时、适当采取行政干预手段,引入奖惩机制,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强化规范考核奖惩,对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并进行严格的考评。同时为了增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对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如若构成犯罪,则交付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